1965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为谁而忙?
易和元
不在一起工作的同志,见了面总免不了问上一句:“忙吧?”回答往往是一个“忙”字。说实在的,做革命工作哪有不忙的呢。
但是,有各式各样的忙,忙的情况不同,忙的效果也不一样。长篇小说《风雷》里那个县委书记方旭东,可算是个忙人了,小说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方旭东放下电话,转身坐下,抽开抽屉,拿出寸把厚的一本卷宗,摊开在桌上,从里边抽出一份文件,刚刚揭开首页,电话铃又响了。接了电话,身子刚刚坐稳,又是电话。电话来,电话去,忙得满头大汗……。”在现实生活中,象方旭东这样忙于电话的县委领导人,恐怕不是个别的。
但是,忙的目的是什么?忙的结果又是怎样呢?答案大可考究。
有人会说,忙,当然是为了工作,工作是为了革命,是为人民服务;有的人还会说,我在农村工作,当然是为农民而忙。这还有什么可议论的呢?不错,道理是这样,然而问题也就在这里。为革命工作,为人民服务,为农民而忙,不单是要看主观愿望,还要看“工作”和“服务”的效果,是否完全达到了自己工作的目的,真正对革命有益,对人民有益,对农民有益。我们许多县委领导同志象方旭东一样,对革命是忠心耿耿的,在艰苦的战争年月里,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辛辛苦苦地工作,而且,他们有正确的领导方法,即使忙,也忙得有板有眼,有条有理,忙在节骨眼上,忙出了好结果。然而有些人却不是那样,有的忙而没有忙出满意的效果,有的忙而无功,有的甚至忙而有害。各种各样的表报、会议、汇报、电话等等“烦琐哲学”,忙得自己和下级脱离群众,脱离生产,岂非有害?
这里有工作方法的问题,也有思想认识的问题,而更主要的是思想认识的问题。
有位县委领导同志说,对于为群众服务,不能作笼统了解。只有了解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这真是一针见血:如果没有树立群众观点,不了解群众的迫切要求,不能对症下药,就很难忙出好结果。忙,不是目的。要从结果上去检验忙的目的是不是正确。毛主席说:“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这个标准可以用来检验我们为谁而忙,为什么而忙,忙的结果好不好。
《风雷》里的方旭东,起初在乡里工作,和群众生活在一起,斗争在一起,了解群众的情况和要求,工作很不错。后来到县里工作了,和群众的联系差了,只靠电话办事了,工作就很难办,他也为此而苦恼。后来他又下到乡里去,参加和领导了群众的斗争,斗倒了富农分子,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他在县里很忙,在乡里也很忙,两种忙却有两种不同的效果:一是满头大汗,苦恼不堪,忙而无功;一是忙到了点子上,面向基层,很好地为基层服了务,解决了群众的迫切要求。这个例子是很可深思一番的。


第6版()
专栏:

彩塑的异彩
——看天津彩塑展览
王朝闻
彩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神鬼为内容而出现在庵观寺院,宣传封建迷信,为剥削阶级服务。有一百三十年历史的天津泥人张彩塑,虽然离开了庙堂,以生动地描绘社会风俗为人们所重视。有些作品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有些作品对劳动人民的描绘,往往在那些大出丧、拉洋车、吹糖人等生活现象上,寻找适应小市民艺术趣味的东西,对劳动人民不都是很尊重的。天津解放以来,彩塑艺人接受了革命教育,愿意为人民服务,创作反映当前革命斗争(例如抗美援朝)的作品,基本上改变了旧的艺术倾向,作品受到了革命群众的重视。但是主要由于他们还没有熟悉劳动人民,也还没有摆脱传统艺术框框的限制,所以,虽然反映了现代题材,可惜在形象的塑造上,远不如那些依据古今传说故事所塑造的形象动人,有的还缺乏阶级的时代的特性。
不论是在旧时代还是在社会主义时代,天津彩塑这一小型雕塑品种,和杨柳青年画一样,一直为人们所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艺术上具备了民族的和民间的特色。例如以小说《红楼梦》为题材的人物造形,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具有情绪的生动性和塑绘手法的装饰性。又如在以都市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的造型上,显示了艺人细致入微的观察,细节描写——例如与吹喇叭的动作相关的脸颊的生理特征——细致逼真。有些人物虽然免不了类型化的缺点,但是有些人物的内心状态,描写得相当深刻。
正因为彩塑具有适应群众欣赏习惯,细致、生动、富于装饰性等等特征,它在社会主义时代,完全有可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创造出革命观众欢迎的作品。这次在首都展出的天津彩塑,就是在新的条件之下,正确发扬和提高了彩塑传统艺术的优点的可喜收获。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深入进展,受了京剧革命现代戏会演的激励,受到革命理想的启发,在党和群众的正确引导之下,在老一辈艺人的热情帮助之下,天津彩塑培养了一批年青的塑造者,壮大了革命化的彩塑者队伍。他们深入了革命斗争的各个方面,回来之后大演雕塑现代戏,塑造了当代的先进人物、英雄模范,改变了天津彩塑原有的基本面貌。就题材而论,从城市到农村,从学校到边防,从祖国的伟大建设到越南、非洲的反美斗争,……十分广泛地反映了当前的革命现实和大好形势。就艺术形式而论,从带纪念碑性质的圆雕、抒情式的小品到揭示美帝国主义者丑恶面貌的漫雕……相当普遍地利用了彩塑艺术的表现能力。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另一特点,是接受了非彩绘雕塑形式的影响,强调造型的整体感和完整性,不依赖绘画性特色,这也丰富了传统彩塑在造型上的表现能力。从大演革命现代戏这一主导方面看,天津彩塑既是革命化产物,也充实了社会主义革命文艺。天津彩塑的革命变革,为彩塑艺术这一品种的群众化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在那些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显得最和谐,既反映了当代革命题材而又发挥了彩塑艺术特长的作品中,女工、女民兵和儿童的造型和着色,把传统彩塑的特点和优点表现得很明显。我看主要不是因为这些题材最适合彩塑艺术的艺术特色,而是因为塑造者比较熟悉这些方面的实际生活。在某些以英雄为题材的作品中,还显得形象不适当地招贴画化和舞台表演化,时间、地点、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等条件不大具体,单一地夸大了对象某一特征,虽然在造型上有它一定的吸引力,可惜形象的内涵不够丰满,因而不如《取经》(苏靖丽)、《决赛之前》(韩国媛、常香兰)既有吸引力也耐人寻味。群众欢迎的其他作品,例如《新愚公》(?金榜)、《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陈兆兴、穆瑞森)和《念毛主席的书》(陈兆兴)等作品,不仅有较好的内容,而且形象也比较生动,耐看,感人。它的原因,我看主要在于作者直接的生活经验在起决定作用。
群象型的彩塑《取经》中的两个纺纱女工的形象,反映出社会主义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了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新事、新风尚、新思想。这两个人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很生动而有真实感:一个很虚心和怀着疑问的心情,另一个显得很热情和正在努力思索的态度。这一切都使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在生产斗争、科学实验革命运动中的同志之间的亲密关系,得到了并不故意显得逗人爱却能够逗人爱的适当的表现形式。作品所再现的这种反复出现在人民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有力地反映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导性特征。就社会作用而论,这样的形象直接服务于兴无灭资的思想斗争。就艺术特色而论,这样的形象成功地尽了它再现生活的职能。因为作者不是依赖注解式的道具(纱锭)和服饰(围裙上的红字),而是依赖人物精神面貌的自然和逼真的具体的刻画,结果,使比学赶帮超这样重大的内容,有了相应的表现形式。因为手法细致而不烦琐,装饰性的着色没有和严肃的内容相抵触,适当地解决了严肃的政治内容与生动活泼的形式的关系,使二者达到了既富于变化而又和谐一致的结合。
当然,不能认为这些青年作者已经完全成熟了,不能以为这些作品十分完美了。有些作品形象的概括性不够,有些作品还存在着不适当地强调着色的说明性而破坏形体的完整性的缺点。但是总的看来,这些彩塑作品初步达到,正确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的结合,发挥了彩塑艺术特长,体现了彩塑积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正当要求。
在我们的时代,阶级教育展览馆里,群众文化室里,商店橱窗里,一切可以安置小型雕塑的公共场所,彩塑都有它发挥积极作用的地位。从需要上看,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的艺术品种,运用得愈多愈好。经过改造和提高了的彩塑,完全有条件在更多场合中和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发生广泛联系,发挥它在思想战线上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只有为广大工农兵群众服务,加上塑造者的思想、生活和艺术上的不断提高,才能更加迅速地改造、提高这种传统艺术,不断巩固和发扬既有的成绩,更好地适应广大群众对这一艺术品种发展着的期待和扩大着的需要。


第6版()
专栏:

取经(天津彩塑)
苏靖丽


第6版()
专栏:

魏大爷给我们上了一课
北京市少年宫艺术小组
八月初的一天下午,烈日当头照着,路面被晒得滚烫,路上行人稀少。这时,我们北京市少年宫艺术小组的十三个人,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出发了。
这是我们到南苑来为贫下中农演出的第二天了。昨天,我们参观了公社的猪场和菜地,又听了贫农魏大爷讲家史;晚上,全体组员满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为贫下中农社员们举行了一场演出。但是,魏大爷是公社的饲养员,要照顾牲口,没能来看我们的演出。所以大家决定,今天把最精采的节目给魏大爷送到家里去。
尽管天热、路远,可是我们情绪高昂,推着装满乐器的平板三轮车,高唱革命歌曲,快步前进着。我们十三颗火热的心,早已飞到了魏大爷身边了。
经过四十多分钟的行军,我们来到了魏大爷家里。魏大爷热情地欢迎我们,招呼我们坐下休息;可是,谁又能坐得住呢?大家纷纷要求魏大爷把他在旧社会受的苦再给我们讲讲。
魏大爷解放前给地主干活,眼睛和牙都被地主打坏了。他含着泪水取出一件破烂不堪的黑布棉袄给我们看。这件已经露出一块块又黑又硬的烂棉絮的棉袄,凝结着魏大爷的多少深仇大恨啊!大爷指着棉袄悲愤地对我们说:“这就是我拿给狗盖的那件棉袄。解放前一年的冬天,地主逼着我给他养狗。狗吃了我的口粮,我只好挨饿。后来,狗病了。地主用棍子指着我说,‘要是我的狗死了,你也别想活!你得给我的狗披麻带孝。埋完了它,我就埋你!’我怕狗死了,冬天下大雪时只好把仅有的这件破棉袄给狗盖上,自己却披块破麻袋片。后来狗真的死了。地主逼着我给狗磕头下葬,然后用棍子狠命地打我,流的血把麻袋片都染红了……。解放军要是晚来一个月,我就死了!是共产党和毛主席救了我啊!”
魏大爷讲的这些话,都象针一样刺痛着我们的心,不少同学流下了眼泪。我们的心和魏大爷的心连在一起,充满了对党、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对地主阶级、对反动派,对旧社会的无比憎恨。想想过去,比比现在;看看魏大爷的那件千疮百孔的破棉袄,再看看自己身上整洁的白衬衣、红领巾和魏大爷现在穿着的干净的蓝褂子,我们深深感到,今天的日子是多么幸福甜蜜啊!我们明白:这不是魏大爷一个人的仇,而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仇恨。我们要永远听党的话,不忘阶级苦,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可靠的接班人!
听魏大爷讲完,我们就请他坐好,开始表演节目。同学们都异常激动,每个人都恨不得把内心的情感用歌舞表达出来,倾吐出来。我们高奏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大家边奏边唱。尽管这是在小小的庭院当中、在烈日骄阳之下演出,尽管演员比观众还多,可是大家热情洋溢,演得十分认真。演完这个节目,再演那个节目。魏大爷非常高兴地看着我们表演,眼睛里闪动着幸福的泪花。
演出完了,魏大爷握着我们的手激动地说:“旧社会有谁看得起咱穷人!如今我们翻了身,当了国家的主人。今天你们还来演戏给我看。你们真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孩子啊!”魏大爷要我们永远听党的话,好好学习。他说:“你们读书,我搞生产,我们都要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
我们为大爷扫了院子,挑了水,然后向大爷告别了。一路上,我们都在回想着这次难忘的演出。魏大爷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一定要牢记他的话:
牢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做坚强的革命接班人!


第6版()
专栏:

曲艺队员上山乡
贺羡泉几把小胡琴,一个帆布箱,院子里,打麦场,树荫下,田头上,水库边,小河旁,处处都是说书场。说罢《江姐》唱《雷锋》,赵五婶连着李双双,英雄人物唱不尽,一个更比一个强。唱了一段《学大寨》,老支书带头拍巴掌,社员们听了浑身劲,要让荒山换新装。曲艺队员上山乡,哪个不夸奖?乐器自己背,背包自己扛,遇河就趟水,遇山就过岗,红心向着社员跳,大山再高难阻挡!哪里偏僻哪里去,哪里艰苦哪里上!把社会主义文艺送上山,传播新人新事新思想!(附图片)


第6版()
专栏:厂矿报刊文选

怕与不怕
洛阳轴承厂工人 李怀亮
以前,我老怕出事故,出废品,所以干活慢,不敢吃大刀。尽管这样,还是有废次品出现。再就是技术复杂、精度高的活自己也不敢干,认为自己技术水平低,干不了,怕出问题。有一次,工长叫我加工一件模座,这活我从来没干过,技术要求很高,我当时拿到图纸心里非常害怕,正在犹豫不决时,组长和一些老师傅来到我的机床旁边,给我讲加工方法,并且鼓励我说:“干吧!不要怕。这次干不好,找出原因,总结出经验教训,下次就可以干好了。”
他们这么一说,使我想起毛主席在《愚公移山》中对我们的教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主席这几句话虽然不长,但对我增强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勇气和信心,却是很大的力量,结果产品完全符合要求,胜利地通过了这一关。
以后,我又反复学习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思想解放了,生产计划完成得更好了。看来,只要有勇气、有毅力、有决心,世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问题在于你敢不敢同困难作斗争。如果坚强起来,困难就会迎刃而解,最后的胜利就一定属于敢于革命的人。
〔选自《洛阳轴承》〕


第6版()
专栏:厂矿报刊文选

常在河边走 也能不湿脚
第一拖拉机厂工人 王永金
一个同志偶然出了废品,有的同志常用这样的话去安慰他:“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脚。”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恰当。
常在河边走是容易湿脚的,我们整天与产品打交道,偶尔出现个废品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是否常在河边走就一定要湿脚,常与产品打交道就一定要出废品呢?我觉得并不见得。常在河边走,只要你多留点神,也可以不湿脚。你时时注意产品质量,牢固地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思想,以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每个产品,就可以不出废品。我们厂的工人朱正法同志就是七年不出废品,李鸿禄同志也是七年如一日的无废品。这种例子真是多极了。
我们单是从战略上树立了注意质量的思想还不够,还必须在战术上处处细心地对待每一个产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还要虚心地向质量标兵多请教、取经,使我们的产品质量真正达到要求。
〔选自《拖拉机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