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不断革命 永远前进
看湖南省话剧团演出的《电闪雷鸣》 温凌
湖南省话剧团演出的《电闪雷鸣》,是一出成功的戏。它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光辉夺目的老工人形象,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富有教育意义的问题。
在新任务、新形势的面前,对人们是一场严重的考验。新的任务,总是给人们带来新的困难,新的矛盾,是勇往直前,攻克它,战胜它,还是望而生畏,知难而退?这不是简单的问题,是关系到敢不敢革命、要不要革命的重要原则问题。
湖南一家发电厂,把用了几十年的旧锅炉“巴巴葛”“送进历史博物馆”,安装了国产现代化的新锅炉。操纵新设备需要掌握新的技术,旧的技术过时了。锅炉班两个老工人——雷凯忠和秦满常,一时还掌握不了新的技术,他们都感到“落后”了。可是,问题不在于“落后”本身,而在于对待“落后”的态度。
老工人秦满常是一种态度。
他认为自己已经五十一岁了,新设备新玩意儿多,光阀门就有上千个,记都记不住,还要画图,讲原理等等,真难啊!按照他的逻辑,年老,跟不上趟,是“必然规律”。他在困难面前知难而退,捉摸着提前两年退休,或者调换个工作。
老班长雷凯忠是另一种态度。
他知道这次设备更新,一下子就飞跃了五十年,要赶上去是不那么容易。可是他愿迎头赶上,奋起直追。不会就学,象小学生一样当学徒跟班从头学。困难吓不住他,年岁、腰疼病也限制不了他,文化水平低动摇不了他,他顽强学习,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不可。
雷凯忠所以有这股“倔劲”,不是由于什么私利的盘算,也不仅仅是不服老,而是由于他心里想着革命,要革命。他不是光看到自己,看到眼前,而是看到全世界,看到更加美好的未来。请听他那段十分激动人心的话:“入党那天,我在红旗下举手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可我没说只奋斗到五十二岁。我也没说在‘巴巴葛’上操作就革命,换了国产新设备就不革命了!”正是因为他的头脑是用毛主席不断革命的思想武装了起来,在他的身上就有一股巨大的动力。
一个心里想着革命、要不断革命的人,必然是把自己着成社会的主人,科学技术的主人,表现出高度的主人翁的责任感,表现出远大的理想和雄心壮志,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顺利也罢,困难也罢,总是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在对待新技术问题上,这里展开了一场革命意志的考验。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
如果说秦满常是在困难面前退却,那末,丁强则是在顺利面前停步不前。
这个青年工人二十五岁,当了锅炉班的副班长,有一个满意的小家庭,技术考试成绩又不错。看来他很满足于这个现状,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我只要跟上趟儿就行了。”他的标准就这么高。可不是吗?你看“他那心都飞到小窝里去了”:带带孩子,涮涮奶瓶,摇摇摇窝,擦擦车子,忙着接送爱人,用心钻研《妈妈手册》……。
青年人到了相当的年龄总是要结婚,生孩子,也会有点家务事。搞点小家务,本来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是如何对待、如何处理却是件大事。说到底,是如何对待革命事业的问题。是以革命利益为重,还是把自己的小家庭生活摆在不恰当的位置上,来违背革命的利益?如果以革命利益为重,不把搞“小家庭”作为个人追求的目标,不把它放在革命工作之上,在工作、学习之余搞点“小家务”,不是不可以。可是,象丁强那样“迷”上了小家庭,把心思、精力用在这上头,对工作、学习,对革命事业则只要求“跟上趟儿”就行,那就不是什么“小事”,而是反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大事。他的师傅雷凯忠说的好:“这样下去,他心里还能有多少工作、多少学习?他还能想到革命吗?”
丁强的“跟上趟儿”的哲学,实质上是凑凑活活、马马虎虎地“混”的哲学。他的迷恋“小家庭”的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贪图安逸享受的资产阶级思想。这是很错误、很危险的思想。有了这种思想,发展下去,暂时的“跟上趟儿”就会变为“跟不上趟儿”,会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带来莫大的危害。难道不是吗?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雨夜,由于外厂发生故障,引起锅炉水位不明,在这严峻考验的时刻,丁强惊惶失措,匆忙作了拉闸紧急停炉的决定。要不是雷师傅临危不乱,坚定的意志和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千钧一发之际,奔上炉顶,重新校明真实的水位,那就要给国家的财产带来很大的损失,犯下严重的错误。
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可缺少的、生动的力量。丁强这个人物,给我们提出:青年人必须加强学习、锻炼,努力实现革命化。
当丁强在党的教育下,在雷师傅以身作则的影响和帮助下,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转变过来之后,说了一段很生动而富有哲理性的话:“母鸡因为贪恋一个温暖的小窝,有翅也不能高飞;青年人如果迷恋小家庭的温暖,就会失掉革命的热情和理想。他有脚不能攀登高峰,有眼也不能辨明方向……”。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一出好戏,总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电闪雷鸣》,较好地体现了“政治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由于作者站得高看得深,又在艺术上经过一番苦心经营,精雕细琢,因此,能够感人较深。
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的形象,作者很注意细节的选择。例如,为人们所称道的雷凯忠在开始和最后两幕的结尾和锅炉班的工人一道列队报数的情节,就很生动感人。当他要求补考并自动地让丁强代理班长的职务时,他完全以一个学徒的身份进入行列:
雷凯忠:报告班长,雷凯忠跟班劳动,前来报到!
马小荣:(惊得一跳)啊!雷凯忠,劳动模范?
雷凯忠:(阻止并轻声纠正)是学徒。
马小荣:(不解)学徒?!
雷凯忠:(响亮地)老学徒!当上级任命他为工程师时,他仍然以一个普通工人的身份进入接班的行列:
丁强:师傅,您是工程师了,怎么……
雷凯忠:工程师也要跟班劳动嘛!
这两个细节的选择,很有典型性,深刻地表现出这位老工人所具有的工人阶级优良的品质,保持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和不断革命的精神,显示出这个英雄形象的高大和深邃。
又例如,丁强的转变也具有较坚实的基础,他思想上那个“包袱”,并不是一下子就卸下来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通过用报纸擦手,搬家,以至最后在电闪雷鸣之夜差点出大事故等,在方成炬和雷凯忠耐心地教育和帮助下,一步一步地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有所认识,而最后才转变的。处理得顺畅自然,合理可信。我们也看到有些写人民内部矛盾的戏,对于这一类人物的转变,就处理得有些简单潦草,从而削弱了正面形象和思想性。
这出戏的语言也很生动活泼,是性格化的,从整个风格来看,质朴而又充满着革命的激情。
自然,从精益求精来说,这出戏也还不是尽善尽美。譬如,党委书记方成炬的形象还不够丰满;青年工人齐学雷和值长何雁也比较单薄,缺乏性格。对于缺少文化而有经验的老工人的技术测验,似乎不应只凭据试卷的分数,这一点还值得推敲。


第6版()
专栏:

要象雷凯忠那样革命到底
——首都工人座谈湖南省话剧团演出的《电闪雷鸣》
最近,本报邀请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北京第一机床厂和东城区服务公司的一部分工人同志,座谈了话剧《电闪雷鸣》,下面发表的是座谈会的发言摘要。
于世河(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
这个戏很好,感染力强,能紧紧抓住观众。看完这个戏,几个人物时时在我脑中转。我觉得这个戏最突出的地方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高大的老工人形象。新设备在老师傅面前是个硬骨头,硬骨头也要啃,这是一种高尚的风格,是敢于革命的表现。看到雷凯忠这样的人,我很自然地联想到我们厂的陈启念老师傅,他们多相象啊!陈师傅今年也五十多岁了,他和雷师傅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忘我劳动。他是北京市先进生产者,学习毛主席著作最积极,有不认识的字,见人就问,学一句就用一句。他搞技术革命遇到了很多困难,都一一克服了,真正是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永远么不断革命的精神要求自己。
以秦满常和丁强为代表的是另一种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我觉得写得也是比较生动的。象秦师傅和丁强这样的人在我们厂里也有,他们贪图安逸、缺乏革命干劲,脑子里尽想的是享福呀、搞好小家庭等等问题。这种人和雷师傅对此,更显得后者高大。
这次看《电闪雷鸣》,自己和戏中人真是同呼吸、共喜悦,因为它完全写的是我们生活中的事,就象我们厂里的事,就象我们厂里的人。演员演到这种程度,是相当成功的。
程满麟(东城区服务公司):
这出戏感染力的确很强。我们是工人,工人们爱看它,说明戏真实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思想和感情。
这个戏最大的特点是思想抓得准,戏中反映的这些问题,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所只教育意又深。
雷凯忠这个老师傅树立得好,他象棵不老松,永远挺立在前面。他的思想、气势都很高大,他脑中时刻想的是国家,世界上三分之二没解放的被压迫民族。我们从雷凯忠老师傅身上,看到了这种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
我觉得雷凯忠说的几句话特别感动人,他说:“我只要是一小块煤,就要发一度电;是一度电,就要让马达动一动!”作者用这几句话概括了英雄人物的全部思想和生活态度,这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的思想是吻合的。
另外,我觉得这个戏对师徒关系也写得好。这里反映的师徒关系有阶级感情,他们只是思想觉悟不同,对生活的看法不同。过去有些戏写对立面,一定要写成矛盾百出,很生硬;这戏写得真实、自然,最后雷师傅帮助丁强和秦师傅改变了生活态度,很有说服力。
丁振发(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
这出戏写得真实感人,看来作者是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的。戏里反映的几种思想都有代表性,无论对老年人、青年人,都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说明作者站得高、看得深,有深厚的生活基础。
雷凯忠的高大形象表现在他对第二代的培养很突出。他对丁强的培养是要让他真正能接下班来,他针对丁强迷恋小家庭、满足考试成绩好的弱点,进行了深刻的阶级教育。丁强为躲避他,想搬家,他却一定要和丁强住一起。因为他担心丁强陷入家庭的小天地中,革命责任感推动着他,一定帮助丁强到底。秦满常老师傅就不同,他只想到自己的方便、安逸,他把丁强逃避思想斗争的错误做法当作关心师傅,他满足丁强的换房要求,说明他看问题不深,对第二代关心不够。培养好弟二代,需要雷凯忠这样的老师傅。老一代的工人如何把正确的思想传给青年人,青年人如何接好班,通过这出戏,给我很大启发。
刘忠善(北京第一机床厂):
雷师傅为什么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胜利面前不停步,敢啃硬骨头,敢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他的动力就是毛泽东思想,就是他不忘旧社会的阶级苦。雷师傅不是光记住个人的苦,而还牢牢记着阶级的苦;他刻苦学习,不是争个人的气,而是要给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争大气。所以他不光自己学好就完了,而且要把青年一代带好。他脑子里没有半点个人杂念。真是咱工人阶级当中的好样的。
秦师傅、丁强就不同了。这个戏通过这两种思想的鲜明对此,使我深刻地认识到骄傲就要落后,不突出政治,资产阶级思想就要钻空子,个人杂念就来了。千条万条学习毛主席著作是第一条。只有一心一意为革命而学,为革命而干,才能把工作做好。
我在旧社会也是学徒,也挨过老板的打,那时候想学点技术真难哪!现在我也和雷师傅一样是个七级工,可是要和雷师傅比比,差距就太大了。我在生产竞赛中,心里光有“比学赶帮”,没有“超”。这不行,我要向雷师傅学习。现在是新的设备天天添,形势逼人,一天不学就跟不上。
参加会的同志也对这个戏提出一些意见和希望,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方书记的形象还可再高大一些,他的语言还缺乏老工人的味;二,对象雷师傅这样一个有实际经验的老工人,因为一次测验不及格就不能摸新设备,不能当班长,似乎有些过分;三,作为青年正面力量的齐学雷,这个人物的戏少了一些,因此不够丰满,对青年工人的精神面貌揭示得不够充分;四,秦满常老师傅吃过旧社会的苦,经雷师傅的启发是比较容易觉悟的,戏中的转变显得慢了一些;后来雷师傅送给他一部《毛泽东选集》,秦满常应该受到较大的震动。(附图片)
雷凯忠成为工厂的第一个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全厂都学习他的不断革命精神。 蒋铎摄


第6版()
专栏:

努力为时代的英雄人物塑象
——扮演雷凯忠的点滴体会
叶向云
为工农兵演出更多更好的革命现代戏,为他们中间的英雄塑象,是我们戏剧工作者的光荣任务。我就是怀着这种心情,接受了扮演《电闪雷鸣》中雷凯忠一角的任务。
雷凯忠是一个一心为革命而永葆革命青春的共产主义英雄人物形象,我十分热爱这个角色,但是,扮演工人阶级中的先进人物,虽不是第一回,却仍是一个没有解决得很好的问题。怎么办呢?从哪儿吸取力量呢?我们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读了剧本以后,我回忆起许多曾经接近过的英雄模范,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论做出多大的成绩和贡献,从不看成是个人的成就。在他们的言行中,总觉得自己不过是做了份内应该做的事,永远保持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在他们身上,伟大和平凡是那么和谐的统一在一起。我觉得自己要演的正是这样的人。
在工厂,我看到过许多这样的老工人,上班比别人早,下班比别人晚。在班上,一有空,就闲不住,主动扫地,擦仪表,出灰渣……。不当班,刮风下雨,半夜天气有变,就去车间看设备,不然心里就放不下。听说电厂一些老工人假日出去看戏或去游公园,只要看到路灯或剧场灯一眨眼,就会往厂里跑,虽则事实上等他跑回去解决问题已来不及,或者根本没有问题,或者问题早就解决了,但他们还是情不自禁地要往回跑。老工人对生产设备这种高度的责任心十分感人。
在设计雷凯忠的形象时,我特别努力去突出他这种热爱劳动,一心为集体的特点,突出他身在平凡岗位,心怀革命全局的特点,努力表现他的伟大和平凡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英雄形象。在第四幕——车间里,我让他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就一手拿棉纱团,一手拿鸡毛掸子,不声不响地这儿擦擦,那儿掸掸。在这一场,跟事故大搏斗以后,雷凯忠不愿去休息,他又不声不响地拿起拖把和水桶,擦洗起地面来。我喜欢这一点描写,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老工人就是这样。特别是我觉得这样的描写,能形象地突出雷凯忠的高尚品质,虽然干了一件不平常的事情,但是自己并不以为有什么了不起。
我给自己提出来,要竭力用最大热情和最钦敬的心情对他的光辉思想和广阔的精神世界作最充分的揭示,同时又要紧紧掌握牢人物的普通劳动者的特征,注意刻划人物的朴实,谦逊,耿直的风格。
雷凯忠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有着攻克科学文化堡垒的雄心壮志,刻苦钻研,不断革命,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终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这样的呢?怎样才能获得他的这种感情呢?这是我接到剧本后,不断思考着的问题。
苦大仇深,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是产生力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所接近的老工人里,都有着这一个共同点。在炼锌厂开的一次老工人座谈会上,有一位老工人非常激动地控诉旧社会,他跟我们谈了一段血泪斑斑的家史。在旧社会,日本人打到了湖南,资本家说要迁厂,他受资本家欺骗,流落在衡阳的一个乡下,一家人因为贫病交迫,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他的儿子活活饿死在床上,妻子带着女儿出去找生路。这天,只妻子一人回来了,可她一进门也倒地而死了。他自己正患着重病,可是,狼心的地主恶霸规定,人不能死在他所管辖的地段内,否则要上落气税。为了躲开勒索,他只好把儿子尸体用绳子吊在脖子上,一步一个血印,就这样爬出这个地段去……。他的这段遭遇激起我们对旧社会的深刻仇恨。他沉默了一会儿,最后用颤抖的声音喊出这样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社会主义江山万代!万代!万万代!”
短短几句口号,胜过千言万语,真有雷霆万钧之力。多么强烈,多么深厚的阶级感情呵!
我们演员在舞台上也说这样的语言,喊这样的口号,但如果我们对劳动人民在思想感情上,不能同呼吸,共命运,不能爱他们之所爱,恨他们之所恨,怎么能有这样感人的力量呢!
应该特别重视的是:在分析挖掘雷凯忠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时,必须看到:学习毛主席著作,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是雷凯忠这样的老工人获得永远前进的力量的最主要的源泉。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许多先进的老工人,几乎全都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毛泽东思想不仅在生产上指引着他们破除迷信,胜利地攻克一个个科学披术难关,充当革新的闯将。更在他们的思想、生活各个方面,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许多多老工人,平日一言一行,常常都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
我觉得雷凯忠也象其他许许多多对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老工人一样,今天由于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他们的精神世界已经逐渐上升到一个更新的高度,他们在追求成为一个高度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
演员如果要能理解今天的生活和理解先进工人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就必须自己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我在分析雷凯忠的行动和内心线索的时候,竭力运用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但是,在这方面,我做得还很不够。希望得到观众的指正。


第6版()
专栏:

“三八作风”的颂歌
——谈《水兵之歌》的音乐
 赵沨
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歌剧团演出的组歌剧《水兵之歌》,是一首“三八作风”的颂歌。这组歌剧由四个独幕歌剧构成,每个戏表现一个主题:《一家人》——团结;《一秒钟》——紧张,《一条线》——严肃;《一支歌》——活泼。每一个戏都成功地塑造了一些光彩夺目的英雄形象,每一个戏都生动地表现了部队的炽热的生活。
《水兵之歌》写的是部队的日常练兵活动、后勤劳动和文娱生活,用歌剧来表现这样的主题,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课题。一提起歌剧,人们总会想到尖锐的矛盾冲突,惊心动魄的戏剧场面,大段的抒情调,宏伟的管弦乐……。《水兵之歌》的作者用叙事风的歌唱来表达人物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用巧妙的戏剧构思和舞台处理来表现寓意深刻的若干生活场景。为歌剧创作提供了一些新的经验。
作曲者用群众歌曲的坚定、饱满的音调,或由剧中人用叙事风的歌唱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时用剧中人和帮腔的合唱来加强音乐的力度,从而构成了一个清新、动人的音乐形象。同时由于音乐用了戏曲的锣鼓点,就使剧中人的动作增强了节奏感、从而赋予了整个戏以清新的格调。
歌剧音乐的创作的问题,过去作过许多次的讨论,中心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歌剧中戏剧因素和音乐因素的关系问题。我国戏曲艺术便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欧洲歌剧,一般说是偏重音乐的。当然,我们不能说“话剧加唱”是歌剧创作的最好的办法,但是,忽略歌剧的戏剧性因素,必然要重复欧洲某些所谓“正歌剧”的道路。所以,歌剧创作必须解决这二者的关系,戏剧性因素应该是歌剧创作的基础,音乐性因素应该是歌剧创作的主导。歌剧应该是戏剧,是音乐戏剧。注意戏剧而忽略音乐,音乐便不能贯串全剧,统驭全局;注意音乐而忽略戏剧,戏剧可能冲淡矛盾,松弛冲突。前者可能变成“话剧加唱”,而后者正是欧洲某些歌剧的通病。
《水兵之歌》是一出好戏,无论是写“平凡中作出伟大来”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英雄形象,还是写不断克服缺点和错误而成长前进的社会主义新人;无论是写紧张的思想矛盾,还是写日常的部队生活;无论是喜剧风格的场面,还是正剧形式的戏剧,都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民军队真实的生活。在此较完美的戏剧构思的基础上,在音乐上寻找适当的表现方式。在音乐语言上,基本上是群众歌曲、队列歌曲的音调,而又适当地运用了重唱、合唱和帮腔等戏曲音乐的手法,以平易晓畅的音乐语言来表述剧中人的思想情感,这种语言和剧中人物是和谐而适应的。在性格刻划上,在统一的音乐语言的基础上,运用音乐语言的变化来注意表现人物在特定性格、环境下的情感的变化。这为歌剧创作在表现部队生活方面创造了有益的经验。
歌剧音乐创作,在音乐语言上,最好有一个统一的基调,这种基调或为某一种戏曲,或为某一地的民歌,在这种基调上发展,风格上才能避免驳杂。《水兵之歌》用革命群众歌曲的音调作为音乐语言的基调,这和表现部队生活的要求是相适应的,因而给我们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但歌剧是要表现特定的人物的,不同的人物必然具有不同的性格,从刻划人物出发,不同人物的音乐语言还应该具有性格化的特征,这就给予作曲者以无限宽广的艺术创造的天地。《水兵之歌》的音乐也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在《一条线》中,中队长、副中队长和艇长三个不同的性格,音乐上也有着不同的情趣。同时,人物性格在歌剧中总是随着剧中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和特定的思想情感的变化中展开的。副中队长开始的第一首歌,用“切分音”表现他那种“越是光荣担子越沉重,出个事故,甚么光荣都落空”的情感,很是贴切。站得高看得远的中队长,开场时用比较宽广的音调来表现他的心胸,当唱到“一分荣誉,十分责任;一点成绩,百倍虚心”时,虽然情绪是激动的,但音乐上只是速度有所变化而没有在音域上做大幅度的跳动,显得很有分寸。
歌剧音乐应该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同人物的音乐应该性格化,应该根据剧中人的思想情感的发展而具有戏剧化的特征。同时,歌剧音乐应该有一些能使听众“过目成诵”的章节,我国戏曲有许多著名的唱腔便能传诵一时,这是我国剧曲音乐具有群众性的具体表现之一。如歌剧《白毛女》中的“红头绳”,《小二黑结婚》中的“青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江姐》中的“红梅赞”……,就是最好的例证。《水兵之歌》为歌剧表现部队生活创造了宝贵的经验,这为今后在这方面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础。部队文艺工作者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热情地歌颂伟大的毛泽东时代,表现我们伟大革命时代的炽热生活和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人物,这正是这个歌剧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