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一个革命者的世界观
夏草
王杰同志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是一个革命者,我要做一个革命的良种,党和国家把我撒到那里,我就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撒在沙漠上,我就要长成绿色的长城;撒在荒山上,我就要使荒山变成花果山;撒在田里,我就要长成丰产的庄稼。”
一颗小小的种子,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似乎微不足道,结了果,依然是小小的种子;可是,王杰同志是用辩证的观点来看的,他从一颗小小的种子,看到了硕大的果实、绿色的长城、丰产的庄稼。他把自己比作革命的良种,既把自己放在平凡的位置上,又把自己放在伟大的目标上。
王杰同志还用同样的观点,来找出一堆沙子、一根麻绳和一个战士的正确位置。
他写道:“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韧。
“一根麻绳是脆弱的,可是千百根麻绳扭成一股,它比钢丝还牢固。
“一个战士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千百个战士团结在一起,就成为无坚不摧的力量。”
王杰同志并不因为一堆沙子松散而忽视沙子,并不因为一根麻绳脆弱而抛弃麻绳,并不因为一个战士的力量有限而小看战士。他懂得,一粒沙子是混凝土的一分子,一根麻绳是粗绳的一分子,一个战士是战斗集体的一分子。整体是个体构成的,离开个体,就构不成整体;离开整体,个体就无所作为。
他更懂得,一粒粒松散的沙子要变成坚韧的混凝土,要“靠水来凝结”,一根根脆弱的麻绳要变成牢固的粗绳,要“用力来绞合”;而一个个战士要变为无坚不摧的力量,则要“用严格的纪律来统一行动”,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自觉的纪律”。
这“自觉的纪律”,来自革命者的世界观。毛主席在分析“自觉的纪律”的思想基础的时候说:“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
王杰同志对待种子、沙子、麻绳和战士的辩证思想方法,也正是因为他具有革命者的世界观。
这种思想方法,这种世界观,更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于螺丝钉的看法上面。
王杰同志在日记中一再赞扬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一再表示要“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而且,他进一步发扬了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他在稍后的一页日记中写道:“今后在工作中要做一个‘万能的螺丝钉’,党把我拧在那里,就在那里,永不生锈,闪闪发光。”
“万能的螺丝钉”,含义是什么呢?
这是,纪律意识和主动精神的结合,谦逊态度和伟大抱负的统一。放在任何机器上,放在任何岗位上,都是一颗固定的、小小的螺丝钉,却又是万能的、处处可以发挥战斗作用的、永远闪闪发光的螺丝钉。
在工兵岗位上闪闪发光:他整天与导火索接触,一寸导火索,一两炸药都舍不得丢掉,为祖国节约大量财富。
在救灾岗位上闪闪发光:他鼓足勇气多扛一捆草袋子,去堵堤岸决口,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王杰同志还在日记中摘用《中国青年报》的几句话,阐发了这样的谦逊态度和伟大抱负:
“我把无产阶级同帝国主义的斗争比做一局棋。党是举棋的人,当党把我摆在任何一个地方,我都要做一个勇敢的‘小兵’,吃掉敌人的‘车’、‘马’、‘士’,……”
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不需要奴隶式的服从纪律,而需要王杰式的“自觉的纪律”,摆在任何地方都是一个棋子、一颗螺丝钉,却又是一个“勇敢的‘小兵’”、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在集体主义的棋盘里,高度发挥个人的能动作用。
“一个革命战士不仅要站在连队看到全国,而且要看到全世界”,“我们每个活着的人不能忘记过去的苦,要牢记阶级仇,为解放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而斗争。”
日记中的这几句话,概括了王杰同志自己的全部思想的基础,一个革命者的世界观。
然而,人们可以从这部日记中发现——
王杰同志的世界观,不是用空洞抽象的概念构成的,而是用具体实在的观点构成的;
王杰同志的世界观,不是在一个早晨确立起来的,而是日积月累地发展起来的;
王杰同志的世界观,不是一帆风顺地达到的,而是在不断自我改造中完成的;
王杰同志的世界观,不是言行分离的,而是言行一致的。
学习王杰同志,最要紧的是学习他的世界观。


第6版()
专栏:

学习革命歌手的革命精神
——听聂耳、冼星海逝世纪念音乐会之后
李焕之
聂耳、冼星海——这两位杰出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作曲家,为我国革命的音乐事业作出了不朽的业绩。今天,全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浪潮,风起云涌、汹涌澎湃;全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大道上,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以磅礴的革命气势,向着宏伟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迈进。在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下,我们来演奏、演唱聂耳和冼星海的遗作,真是倍加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聂耳和冼星海的创作,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的革命精神。
聂耳和冼星海生活在我国人民民主革命高潮的三十年代。当时革命的音乐队伍还处在幼年阶段。聂耳、冼星海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的影响与指导下,敢于藐视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侵略者与国民党反动派,也敢于和那些自命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资产阶级音乐作斗争。他们把音乐作为斗争的武器,为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服务。他们的艺术实践,有力地说明一个真理:只有依靠人民,特别是依靠人民群众中的先进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并作为他们的代言人,音乐才会发出巨大的力量,成为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聂耳和冼星海就是这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音乐家。
聂耳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劳动歌曲,他是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来塑造劳动人民的巨大形象。从他的《码头工人》、《大路歌》、《打长江》到《开路先锋》等歌曲,都强烈地表现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硬骨头精神。在聂耳的笔下,三十年代中国的劳苦大众不只是受尽残酷的压迫剥削的形象,更突出的是作为一个战斗者的形象,作为一个压不倒、打不烂、折不断的无比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他的歌声充满着这种无产阶级硬骨头的精神,所以在今天听来,仍然深深激动着我们。
冼星海的创作活动处在从救亡运动到如火如荼的伟大抗日战争的年代。他在《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歌曲中,把聂耳歌曲中的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洋溢着越来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毛主席的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在星海的作品中得到了质朴而生动的表现。因此,他的歌曲总是洋溢着人民战争必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今天,当我们又听到热情洋溢与刚健清新的《生产大合唱》,听到惊心动魄而又浩瀚无比的《黄河大合唱》等歌曲的时候,我们怎能不深受感动和鼓舞呢!
聂耳、冼星海同样以敢于革命的精神来对待艺术形式和技巧问题。在艺术上因循守旧,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革命者。他们认为,要创造人民大众的新音乐,不但要有新的思想、感情,还必须探求、创造一种新的形式、新的音乐语言、新的音乐风格,才能准确、有力地表现新的内容。所以,聂耳和冼星海在创作实践中,每时每刻都在孜孜探求一种崭新的音乐语言,创造人民大众的音乐风格。
在艺术上如何去创造新的形式与技巧呢?聂耳和冼星海为我们开拓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为了把歌曲变成人民大众自己的东西,他们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倾听他们劳动的呼声,尊重群众对革命歌曲的要求和意见。在这个基础上,大胆地借鉴外来的音乐经验,敢于发展、改造外来的技巧与形式;对于民族自己的音乐遗产,他们以尊重与热爱的态度,去汲取其中能为革命的内容服务的优秀素质。他们从不满足于每一次成功的创造,而是每一次创作都根据不同生活形象的需要,创作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音调。
每一次听到聂耳、冼星海的作品,我们都深深为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对于艺术表现的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是一种不断革命精神的表现。革命音乐的发展,从聂耳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程了。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中,革命音乐都在为革命的斗争而发挥它一定的作用。社会主义时代要求我们在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方面拿出更多更好的成绩来。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不能离开毛主席的教导,时刻不能离开工农兵群众,要以不断革命的精神,加速我们前进的步伐,站在时代的前哨,唱出时代的最强音来!(附图片)
中央乐团等在聂耳、冼星海逝世纪念音乐会上演出《生产大合唱》


第6版()
专栏:知识小品

越南丛林中的犀鸟
作新
在越南游击战基地的热带丛林中,有一种名贵的犀鸟。这种鸟体形最大,有的体长几达一米半。嘴形巨大而稍曲,形状象犀角;上嘴基部一般有高大的盔突;眼睑边缘上,长着又长又硬的睫毛。犀鸟主要是黑色,但颈、腹及腿都是白色。洁白的尾羽上,横一条黑色宽带,漆黑的翅膀上,装饰一道白色横斑,飞翔时,黑白相衬,分外好看。
犀鸟的盔突,看来笨大,其实却象海绵一般又轻又松。在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上有一种盔犀鸟,它的盔突比象牙结实,可用于精细雕刻。现在那里还有这种雕刻艺术流传在民间。我国南部,在明朝时曾盛行犀盔雕刻,把整个犀鸟头盔雕成佛象、佛寺等文艺品,叫做“佛顶”,畅销东南亚一带。
犀鸟常年栖息在干燥丛林中的巨大乔木上,从山麓平原直到海拔一千米左右的山地,都有它们的足迹。据说,犀鸟是终生配对的。在非繁殖期中,它们常数只以至三四十只结成小群,在丛林中或林间空地上活动找食。这种鸟飞行姿态很特别,它在从容地挥动两翅疾飞一段之后,就向前滑翔一段,而后又再鼓翅前进,如同摇橹一般。
犀鸟吃的东西以浆果为主,也兼吃昆虫、蜥蜴,甚至蛇类。吃这些动物时,先用嘴将它们啄起,直抛到空中,然后张开嘴,把它们直吞下去。遇到巨蛇,几只犀鸟常集合一起,共同攻击。
早春一、二月间,犀鸟就开始繁殖活动。它们的巢筑在离地面三十多米高的龙脑香、紫薇等树洞中,洞底铺些木屑、尘埃、残羽,这就是巢了。一般产两个大鸭蛋似的卵。
雌鸟产卵后,就进洞孵卵,同时把自己的排泄物混着腐木、种子等堆在洞口。雄鸟在外面用湿土、果实残渣等,将树洞封闭起来,不久干燥,变得象石头那样牢固。最后只在洞口留下一个约二指宽的垂直隙缝。在封洞的时候,犀鸟的巨嘴和盔突大约起着砌土器的作用。雌鸟就这样把自己“囚禁”在巢洞中,直到孵出的幼鸟快要出飞的时候为止。
在这时期,雄鸟整天忙于找食,不断携带食物来喂养它的一家,每天送粮二三十次。有时,它还能从砂胃中脱出一层壁膜,吐出来作为携带食物的囊袋;除带来果实、种子外,不时还带来鲜花!雌鸟每天静坐不动;雄鸟来送食物时,它通过那个隙缝把嘴伸出洞外来接取食物,同时还把排出的秽物抛出洞去。孵卵要三十天左右,育雏鸟要四十多天,合计约两个多月。等雏鸟喂育到快要出飞的时候,雌雄犀鸟合力把洞口的封闭物啄破,让母鸟和雏鸟出巢。这时,母鸟已胖得几乎飞不动,而雄鸟由于来往奔波,显得疲惫不堪,而变得很瘦了!


第6版()
专栏:文化街头

编辑工作走群众路线
向农
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农村实用手册》受到全国各地农村读者的热烈欢迎,许多人称它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参谋”、“助理员”,还有人称它为“万事通”、“百宝箱”。
《农村实用手册》在编写过程中,很好地贯彻了编辑工作的群众路线。上海文化出版社的编辑人员,为了编好这本综合性的实用书籍,先后十次下农村,到江苏、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福建等地以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郊区,直接访问大量的农村读者。通过座谈会和个别访问,贫下中农社员、知识青年、基层干部以及农村中的会计员、饲养员、记工员、保健员、民校教师和回乡职工,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帮助编辑人员想出了很多好题目,解决了不少在编辑室里苦思冥想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农村实用手册》出版后,出版社又派人继续深入农村实地调查,同时印发了十万份意见表,广泛向读者征求意见。最近,他们又根据收集的意见,对这本书作了全面的修订,增加了不少适合当前农村实际需要的各类知识纲目。
毛主席在谈到办报问题时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这段话虽然是就办报而讲的,但对于我们的出版工作也是完全适用的。我们出版的书既然是给人民群众看的,当然使它真正对群众有好处、有用处,为群众所欢迎,这就必须依靠群众,贯彻群众路线。今天,出版工作要面向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如何才能够为农民服务得好?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农村实用手册》的经验证明:必须深入农村,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这样,我们出版的书才能够适合农村的需要,为农民所欢迎,为农民所利用。


第6版()
专栏:

献给英雄的诗
——读王杰同志日记有感
 顾工
英雄日记
火光烈焰中,
跃出多少英雄;
时代风雨里,
创立无数奇功。
翻英雄日记,
看红心呯呯跃动;
读战士壮语,
听春雷响声隆隆!
为革命献身,
死比泰山更重;
握枪抬头看,
满眼翠柏青松。
革命朝阳
挑灯学毛选,
红光照满屋,
战士不知倦,
星移又日出……
身影更高大,
干劲更充足,
王杰跟党走,
山河齐让路!
处处学雷锋,
并肩上征途;
革命朝阳升,
辉耀云水怒!
光辉形象
战士和民兵,
情比手足亲,
警惕海盗和飞贼,
武艺要练精。
河边试地雷,
王杰来传经,
阶级兄弟齐围拢,
个个心连心。
绊线固定好,
引信猛颠动;
地雷瞬间要爆炸,
怎救众弟兄?!
想起董存瑞,
舍身举炸药;
想起黄继光,
堵枪挺前胸……
王杰张双臂,
扑向火光中;
英雄形象冲天起,
巍巍盖山峰!
斗志高昂
地雷连天响,
杀声震峻岭,
民兵斗志更高昂,
阔步大练兵!
记住英雄姓,
莫忘烈士名,
一颗红心变万颗,
人人闹革命。
红旗卷风云,
刀枪闪光明,
放眼世界唱军歌,
胜利向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