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关于当前农业中学性质问题的探讨
潘懋元 邹光威
农业中学是我国农村中教育与生产劳动高度结合,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的新型中等学校。它自一九五八年创办以来,对于提高我国农村文化,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已经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农业中学这种新型学校,正象一切新生事物一样,在短短的几年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旧传统习惯势力的斗争中日益茁壮成长。但是,怎样进一步办好这种学校,经验还不够,还有许多问题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解决。关于当前农业中学应当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是普通性的还是技术性的,就是有待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当前各地的农业中学(指初中阶段,下同),它们的性质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技术性比较明显,它们或设置专业,或虽没有设置专业,但从课程门类、教材内容和劳动项目来看,着重学习各种农业技术。这类学校,大多为培养当地生产所需要的某种技术力量举办的。第二类,课程门类和教材内容,基本上按照全日制普通初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采用普通初中课本进行教学,只是做了若干合并(如史地合并,外国语改为选修)和增删(如数学增加珠算、会计,语文减少古典文,增加应用文),劳动内容也只是一般性的农活,这显然是普通性的。这类学校,大多是全日制普通中学改办的。第三类农业中学数量最多。它们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农业知识四门课,或加开理化课。文化课教材内容增删较大。农业知识课教材,少数采用经过增删的初中农业常识课本,多数按照地区生产特点,另行编写。劳动内容除一般性的农活之外,还有一些技术性的操作实习。这类学校,有的比较接近于技术性,有的比较接近于普通性,需要进行具体分析。从办学的指导思想来说,并没有确定它是技术性的或普通性的学校。
农业中学在当前究竟应该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大家的看法很不一致。有人主张办成初等技术学校,有人主张办成普通初中,还有人认为应当办成介乎二者之间的中等学校。这个问题,关系到农业中学的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教材编选,也关系到它的发展方向与巩固,很值得研究。
确定农业中学性质的根据
应当根据什么来确定当前农业中学的性质呢?
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群众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他说:“有一个问题必须再一次引起大家注意的,就是我们的思想要适合于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又说:“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这里是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
毛主席这一指示,对于解决当前应该办什么性质的农业中学这一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农业中学是农村中群众性的教育事业,是在当前的农村环境里办起来的,因此农业中学所做的一切,必须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应从“城市观点”或脑子里的幻想出发,更不应从资产阶级教育学的框框出发。要按当前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群众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这种学校的性质。
我国农村自从建立人民公社后,农业生产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日渐增多,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也很复杂。新的经济基础对农村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培养出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掌握一定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要求他们既能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又能够从事农业技术工作,既能当普通劳动者,又能当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很多地区的调查材料表明:广大农村当前大量需要初级农业技术员、水利技术员、气象员、会计员、商业人员、医务人员、兽医、电工、三机手(拖拉机手、柴油机手、排灌机手),等等。社、队干部和社员普遍对农业中学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贫下中农要求有能文能武的革命接班人;(二)生产上要求有不脱产的初级技术员;(三)巩固集体经济要求有经营管理人员。而在有些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还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各种专门农业技术人材和机械、电机等技术人员,对生产管理、经济核算的要求也较高。同时,占农村人口绝大多数的贫下中农,也希望他们的子女在小学毕业后,能够在不误生产的前提下,再学点文化,学点农业技术,以便更好地参加生产劳动和管理集体经济。而农业中学这种半农半读学校,学生一面读书,一面劳动,不误生产,上学方便,花钱不多,就能很好实现这些要求。
上述的这些情况和要求,就是农业中学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据。毫无疑问也是它进一步成长的方向和动力。如果我们不看到农村的实际需要,贫下中农的迫切要求,把当前农业中学一般的办成普通中学(情况特殊的例外),在某种程度上说,就要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因而就当前来说,农业中学还是办成技术性的比较好。
几年来的经验也证明了这点:过去有的地方,由于对农业中学的性质、任务认识不清,缺少为发展和巩固农村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观点和群众观点,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和贫下中农的愿望也了解不够,又受了旧教育思想影响,所以认为“办农中就得象个样子”,向普通中学看齐。这样做的结果,群众就很不满意,学校也很难办下去。而几年来坚持下来的老农中,多数是在“农”字上面下工夫,办成半农半读的技术性学校,或接近于技术性的学校。由于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明确,符合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毕业生回到社、队,立刻可以派用场,这种学校也就得到群众的积极支持,被认为“这是咱们庄户人的好学校”。而这种农业中学,本身也就得到发展和提高,不断地做出成绩和取得经验,它们不但已成为农村文化的中心,而且已成长为推广先进生产经验和新技术的基地。有的培养良种,供给各生产队;有的种试验田,推广新技术;有的设立气象站、病虫害预测预报站和农业技术问讯处等,当农业生产的顾问;有的搞兽医工作,帮助农村解决畜牧饲养、防疫、治病等问题。它们既是学校,又是小型分散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有的地方群众称这种学校为“二技站”。
过去的经验也证明,这种农业中学,不仅能够直接为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服务,而且也是农村里的阶级斗争所需要的。农村里的阶级斗争,往往体现在生产问题上和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问题上。贫下中农的接班人,如果缺乏文化技术,在监督生产和监督财务上,就会有许多困难;反之,如果他们掌握了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就更有利于管好集体经济,有利于掌牢印把子。所以带技术性质的农业中学,是当前农村进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所迫切需要的。
按照实际需要确定学制和课程
要体现技术性的农业中学的性质,就必须按照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来办理,使它在学制、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既不同于普通中学,也不同于全日制技术学校。它应当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学习年限上,长短并举,可以办四年制、三年制,也可以根据需要,办各种短期训练班,不受原来全日制学校一套框框的限制。在课程设置上,根据生产需要来开课,可以急用先学,不一定按照先学文化课、基础课,后学专业课、技术课的顺序。在农业知识课方面,有些农业中学,每一年级专学一种作物栽培,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施肥到收获,边劳动边学习,把一种作物栽培从实践到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作物收获了,一门课程也学完了。农业中学的教学要反映它的技术性这一特点,除去要教好农业知识课以外,还要很好处理文化课与农业知识课的关系问题。技术性的农业中学,除了短期训练班之外,也不是只学工艺技术。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要“突出政治,学好文化”。政治课、文化课和生产课要有一定比例。如江苏、山东等地许多农业中学,政治课约占百分之十,生产知识课约近百分之三十,文化课都达百分之六十以上。农业中学必须使学生打好必要的文化基础和农业知识基础,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好专业理论知识,适应不断提高的农业技术水平的要求。
在选择教材上,紧密结合生产,一般以当地主要作物和耕作方法为农业知识课的教材重点。文化课除了为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外,也密切结合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删除烦琐内容,力求适应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需要。如语文课着重学习应用文,数学课增加珠算、会计、统计、测量等,理化课着重化肥、农药、机械、电工等有关的基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也要结合生产实际,灵活运用,如采用现场教学、田头教学等,在生产实践中学习。总之,它的年限、课程、教材、教法,要灵活多样,适应需要,讲求实效。我们应当根据三大革命的需要,从当时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办农业中学,并不断总结经验,走出自己的道路。
有人怀疑:办农业中学强调目前的实际需要,是不是“实用主义”?这应当从本质上加以区别。实用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为垄断资本主义服务的工具,是主观唯心的东西。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所谓“有用”就是符合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东西。实用主义教育学提倡劳作教育,“从做中学”,不要劳动人民的子女学习理论,只要在活动过程中学些工艺技能,目的无非“就是要为资产阶级训练称心如意的奴仆,既能替主人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主人的安宁”(《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中译本,第二百五十二页)。我们的农业中学,产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运动中,它从实际出发,面向生产,当前着重学习农业知识技术,是符合群众首先是符合广大贫下中农的利益的,怎么可以因此就牵强附会地指为“实用主义”呢?
当前把农业中学办成技术性学校,不是什么实用主义,这是革命的功利主义。毛主席批驳那些借口“功利主义”来反对工农兵文艺方向的人说:“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八六六页)。我们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办农业中学,正是以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
农业中学的性质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发展
毛主席关于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指示,是我们办农业中学的发展方向。农业中学应当具有最广和最远的目标,以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它是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的一种学校。除满足广大群众目前的利益外,还要为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城乡之间、工人和农民之间的差别的远大利益作准备。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将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构成自己的体系,从而逐渐形成我国教育制度的主体。农业中学是整个半工(农)半读教育体系中的一环,有培养学生继续深造提高,为学生准备升学的任务。随着三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逐步实现消灭三大差别的要求,这个任务还将越来越重要。
首先,从三大革命运动发展的形势来看,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四化”逐渐实现,就需要有较高水平的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初等技术学校性质的农业中学不能满足培养这种人材的需要,就有必要为高一级农业技术学校准备深造条件;而农业中学已经办了一个时期,初级农业技术人员以及会计、保管等人员基本满足需要之后,也有可能更多地为高一级的农业技术学校输送新生了。那时候,农业中学直接培养初级农业技术人员的任务就会逐渐减少,而为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准备深造条件的任务就会逐渐增加,从而使初中阶段的农业中学和高中阶段的中等农业技术学校配合起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中等农业技术人员,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村文化水平。
现在已有一些地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要求也较高,初等技术性质的农业中学毕业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生产上的要求。这些地区的基层干部和群众要求农业中学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技术人员,或者加强文化科学基础和农业技术基础,为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准备深造条件。这些地区就可以试办些能升学深造的农业中学,以便取得经验。但是从广大地区看来,这还要有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其次,从家长和学生的要求来看:将来农村教育普及了,文化水平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了,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了,家长和学生就会要求多学一些知识和技术、要求升学深造。这种要求是正当的,半农半读学校就应当逐渐满足这种要求。
最后,从消灭三大差别的长远方向来看: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要为消灭三大差别,首先是为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培养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新型劳动者。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能文能武的劳动者至少应达到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的水平,才能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更高水平上的结合。因此将来初中阶段的农业中学,也要为升入高一级学校作好准备。
总之,农业中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型学校,它的性质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三大革命运动的发展而发展。当前一般着重学习农业知识技术,办成初等农业技术学校性质,解决农村当前迫切需要的农业技术力量;将来逐渐地着重学习基础知识,更多的办成普通性的,以便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它的最终目的,是为逐步消灭三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的。客观形势是发展的,对于农业中学的要求也是发展的。农业中学性质发展的规律,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农业中学性质发展的规律,正确地体现了当前需要和长远方向相结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不论从当前或长远看,从普及或提高看,农业中学都只能是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校;为农村三大革命服务,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学校;为消灭三大差别创造条件,实现共产主义的学校。


第5版()
专栏:

教学中的多和少
求是
学多一点,学差一点;还是学少一点,学好一点?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认识。
有人主张“以多制胜”。他们的逻辑是:“讲授的知识越多,教学质量就越高。”“多学一点总比少学一点好。”这样的观点对不对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来看看一位高二同学在题为《变化》的作文中,谈教改前后学习质量的变化。
这位同学说,过去课多、书多、作业多、考试测验多,负担很重。书包里每天要放六七门课程的书,脑子里闪出的不是这本书,就是那本书。代数加几何,作业本就有十来种。物理加化学,实验报告一大堆。拿起外语单字想背,可是担心着明天的语文检查。还有历史、生物,得想法应付老师的提问。一个晚上,不处理掉这一切,就不能好好入睡。但是,即使忙到深更半夜,还是不能完成任务。每天晚上,带着一笔糊涂账进入睡乡。每天早上,心惊胆怕地上学。虽然这样辛辛苦苦,却落得四门学科不及格。进行教学改革以来,减轻了课业负担,发挥了学习主动性,学习质量大大提高了。比如做代数题,虽然题目做得不多,但解法却多了,有的一题二解,有的一题四解五解。由于不被迫地忙于做作业,还能学习毛主席著作,读报纸,看参考书,一个晚上,常常是大有收获的。
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它说明:过去负担太重,灌得他消化不了,被动得很,学习差;减轻了负担,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学习成绩上升了。它证明:教学“多”不一定能“制胜”,反而是“致败”;不是“多学一点总比少学一点好”,恰恰相反,学得多一点,可能学得差一点,学得少一点,却学得好一点。
为什么“多”没有“制胜”,反而“致败”呢?因为它违反了事物的辩证法。形而上学,把多和少看成是绝对的、静止的、孤立的、不变的,认为数量少质量一定差,数量多质量一定高,因此,结论是“多多益善”。辩证唯物论把事物当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化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去看。毛主席说:“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多和少,数量和质量,都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多可以转化为少,少可以转化为多;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质量可以转化为数量。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决定质量的数量界限,不超过这个界限,能保证一定的质量;超越了这个界限,就会起质的变化,走向反面。比如,吃一定数量的饭,是人的生理机能所需要的,如果吃得太多,就要患消化不良。维生素甲,用三、五千个国际单位,能助长发育,但用量太多,达到十万个国际单位时,就走向反面,妨碍发育。教学和吃饭、用药不同,但道理有共同之处。书是需要读的,但读得太多,不能消化,就会变成书呆子,变成废物。比如识字吧,教几千个汉字,可以使学生能读会写,出校以后,有了一种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大有发展前途。如果不识字或识字太少,不能读,不会写,那么,出校以后的发展是有限的。识字是很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识字为重点。但是,《康熙字典》共收了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汉字,如果要将这些汉字全部教给小学生,就要识字成灾,把学生变成蠢人。
教学中负担过重,食而不化,教得愈多,学得愈不好,象前边谈的那位高二同学,过去负担重学得差,就是多转化为少的一例。
反之,少可以转化为多,质量可以转化为数量。比如,工业产品,质量高,经久耐用,一件顶两件甚至几件,这就是质量转化为数量。在教学上,教得“少而精”,教好学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一通百通,少就变成多了。有一位教师说,他教振荡器,过去高频的,低频的,都一一平列地教给学生,学生接受的是一些孤立的死知识,不会活用。后来只讲高频振荡器,把基本的东西讲好,结果学生连低频的也掌握了。有一个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也能根据自己学的知识找资料,设计并安装了没有学过的超低频振荡器。请看:学好了高频振荡器,结果连低频振荡器、超低频振荡器也掌握了。这不是质量转化为数量吗?
质量既然能转化为数量,那末,是不是教学的东西越少越好呢?当然不是。毛主席说:“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水要烧到一百度才开。火箭要达到每秒十一点二公里的“逃逸速度”,才能战胜地球引力,飞向宇宙。一定的数量才能表现一定的质量。教学工作也不能例外。例如教珠算,要教会加减乘除,学生才能当个生产队会计,算好分配账。如果只学加法,他就算不好分配账,只能当“掰手会计”。
教学工作中的形而上学,在多和少的问题上,总是“扶得东来西又倒”。比如,前几年语文教学曾一度盛行架空分析,教师从打上课铃分析到打下课铃,可是学生连课文也念不通。这时,领导上指出不要架空分析,而要指导学生“多读多练”。这一指示是很正确的。可是,有人把有限的“多”、相对的“多”,理解为无限的“多”、绝对的“多”,要学生背课本上的全部课文,做许多烦琐的练习题。压得学生受不了。当领导上指出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时,他们又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该读的不读,该练的不练,结果又影响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读不练不行,读得太多,练得太多,多过了头,也是不行的。
多和少是对立的统一,要处理得适当,就要分析事物的矛盾,找出数量与质量的界限,才能正确解决矛盾。


第5版()
专栏:

做人的工作要深入细致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长期以来,我们小宋大队的干部保持了同社员一样的劳动、记工、分配,不贪污、不私分、不多吃多占、不挪用公款和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光荣传统。
我们所以能有这样一个好的作风,主要是听了党和毛主席的话,注意做人的思想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做到了防微杜渐。
有一次,我见到副业队长王假女的记工本上三月份才记了两个半工,使我想到:年轻人刚当上干部,怎么倒丢掉劳动这个根本,这真是个大问题!随即,我就和支委们研究,就以“两个半劳动日”为引线,组织全体干部讨论了劳动和革命的关系、劳动和工作的关系及劳动和群众的关系等问题,使大家进一步认识了不劳动就是变质的开始。在这次讨论中,王假女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提高了觉悟,他主动背上被褥到饲养室去住,一面当饲养员,一面指导工作。
去年秋天,有一夜停了电,副业会计董保善、砖窑厂长李才只等四人在大队办公室,点着两支蜡烛打扑克,并用好白纸记分。我一见就说:打扑克我不反对,怕的是思想上忘掉了这蜡烛和白纸里包含着大家劳动的汗水,怕的是把集体和自己分成两边。不是说蜡烛、白纸值多少钱,是说如何爱护集体的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建议管委会专门召开一次会议,检查对勤俭办社方针的执行情况,每个委员都联系思想、联系实际作了检讨,对董保善等进行了批评。通过两支蜡烛的事实使大家认识到这样发展下去,会变成大手大脚,就会使我们的干部逐步变色。
还是前几年的事,会计李贤则的账上多出了两毛钱,用这钱买了盒纸烟吸了。我发现后,及时教育了他。我说:“这样做不对,那怕是一分钱,也应该查查是怎样多出来的,如果查不出原因,就应归公,无论如何也不能归了私人。”贤则觉得我的话有道理,就立即把这两毛钱退给了集体,还建立了剩余钱登记簿。由于及时进行了教育,使李贤则越变越好,现在成了众人夸奖的“红管家”。
总之,通过这些现象,抓住思想实质,及早进行教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时期,使广大干部越炼越红,革命干劲越来越高。
教育青年不要忘本
我们小宋大队有个制度,每年过春节、“五四”青年节、中秋节,党支部委员就要向全村青年讲讲旧社会劳动人民是怎样过节的,向青年人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解放后生产提高了,社员生活改善了,一部分年轻人就产生了一饱忘百饥,讲吃、讲穿、讲排场的资产阶级思想。象刘反保就是其中的一个。
腊月三十日,反保背着他堂哥刘六保,拿了五十块钱,到城里买了一套棉制服、新帽、新鞋和纸烟。六保说:反保,家里给你缝的有新棉衣,怎么又买了一套?反保说:家里缝的太土气,我不穿!大年初一的早上,吃的是猪肉拉面,反保却非吃肉菜大米饭不行,说拉面不好吃。中午是羊肉饺子,反保嚷嚷着嫌肉少,晚上是大豆米汤,反保摔了碗,嚷着要吃烙饼。反保的表现,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艰巨的政治任务,那就是如何教育后代走正道,如果不教育,他们就会在甜日子里忘掉了过去的苦,在和平环境下忘掉了阶级斗争。一想到过去,使我很痛心,忍不住流着眼泪向青年们讲了反保的经历。
反保是个最苦的孩子。反保出生在一个破草房里的麦秸堆上,他父母沿门讨饭,早出晚归,冻饿的小反保简直不象个样子。一进腊月,他父亲就跑到外边躲债,直到三十日五更才敢回家。全家吃无吃,喝无喝,哭断肚肠也无人可怜。刚过罢春节,他父亲被饿死了,二斗玉米把反保卖给地主家,他母亲白天讨饭,夜居野洞,不几天烧死在看寺村外的一个破窑洞里。
现在,反保长大了,思想却变了。检查起来,我有责任:工作中只注意了生活,忽视了思想。反保的思想变化,使我们注意了应向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在“革命传统教育日”这天,我总是给大伙讲一讲“阎王殿”、“死鬼庙”、“穷人窑”的故事,想说明长辈是怎样和阶级敌人拼命斗争的,今天的幸福日子又是怎样得来的。这样做,提高了年轻人的阶级觉悟,培养了红色接班人。现在,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李启旺、李胜祥、李安祥、李宽心,都成了党支部委员和大队干部,担负着革命重担。这些人立场坚定,工作积极,劳动中吃苦耐劳,能联系群众。有了这样一批好接班人,我们这老一辈也就放心了。
山西长治县高河公社
小宋大队党支部书记 李有成


第5版()
专栏:

照镜子和洗脸
镜子真是个好东西。你用它一照,就知道脸上是不是干净,如果有灰,马上洗掉。照镜子固然重要,只照不洗也是不行的。尽管每天照好多次镜子,但是,一次也不洗,那么,脸会越来越脏。毛主席教导我们:“从来没有不经过打扫而自动去掉的灰尘。”同样,光照镜子不洗脸,脸上的灰尘不会自动去掉。
我们检查工作也是这样。检查固然重要,不改进也是不行。尽管每天都把工作检查数次,每次都发现工作中的缺点,但是如果把检查当成走过场,把改正抛在九霄云外,“光长检讨树,不结改正果”,那么缺点会越来越多。毛主席教导说:“……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可见改正二字是多么重要。
山东省临朐县城关
公社李家庄生产大队
尹兴山


第5版()
专栏:

堵和疏
政治思想工作靠以理服人,对的要说明为什么对,错的要指出为什么错,这样才能启发战士自觉地接受革命的思想,抵制非无产阶级思想。这些道理我是知道的,但是做起来却往往是另外一回事。
有一次,几个战士在休息时间谈论小说《苦斗》中的人物,当时被我制止了。晚上,又听到排长们反映,有几个战士休息时看小说,开班务会时,精力不集中。我觉得放着那么多毛主席著作和其它政治书籍不看,看些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小说,这怎么成?要堵住这股风。于是,我又讲了《苦斗》等书不准看。可是有的战士还在看。
一天晚上,我去查铺,发现一班有个战士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书皮用纸包着。我凑近了,看到他看的原来是《苦斗》。当时我很生气,可是冷静下来一想,觉得这是自己工作方法上的问题。批判这本小说的文章,过去我没给大家讲过。至于看小说的问题,也没分清什么可看,什么不可看。同时,我想起古时候治水的故事,有个人采取堵的办法,结果越堵洪水泛滥得越凶。可是大禹用疏的办法,将洪水导进河道,引入大海,洪水就不泛滥了。我做思想工作不就象前一个人那样吗?老是堵,其实堵是一种掩盖矛盾的消极办法,也是堵不住的。战士都是青年人,求知欲旺盛,爱看小说并不是什么坏事,他们只是缺乏识别香花毒草的经验,作领导的就应该引导他们如何从革命小说里学习英雄人物的革命品质,给他们讲清坏小说错在那里,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化毒草为肥料。
以后我就采取了“疏”的办法。我向大家讲了报上批判《苦斗》的文章,组织看过这些书的同志批判小说中的错误观点。在闲谈中,我跟战士们讲应该怎样看小说。我们连又成立了图书室,出借《红岩》、《王若飞在狱中》等革命书籍,还经常举办革命故事晚会。这些都受到战士们的欢迎,战士们说,“看一本革命小说,听一回革命故事,就象上了一堂政治课。”
解放军某部指导员 汤才英


第5版()
专栏:

看待同志要一分为二
几年来,在做人的思想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对阶级姐妹必须有深厚的阶级感情,首先要看到她们主流的一面,是愿意进步,要求进步,一时一事的错误和缺点总是次要的。因此,对人的看法必须全面、客观,绝不能主观、片面、孤立地去看。既要看到成绩的一面,也要看到缺点的一面;既要看到一时表现,又要看到一贯表现;既要看到问题的一面,又要看到问题转化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思想工作。这种认识,是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明确的。
两年前,我们小组里增添了五个青年。其中有个叫阎凤霞的,来组后情绪低落,谁问话也不答腔,不顺心了还哭一通。生产上完不成计划,上班也常迟到。这时候,小组里有人就要求把她调出去。调出去当然不行,你这组有困难,调到别的组就没有困难了吗?经过研究,决定继续帮助她。结合学习毛主席关于“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大家就在阎凤霞身上找优缺点。但是,分析来分析去还是“一分为一”,光看到她的缺点,看不到她的优点。阎凤霞为什么情绪低落?原因在那里?我就去找阎凤霞原来车间的党支部书记了解情况,才知道阎凤霞过去也曾被评过厂里的先进生产者,还上台演过戏,家庭出身也挺好。这一下,我们才开了窍,认识到不能只看她现在表现。也要看她的过去表现。为了帮助她,我们决定进一步找她的病根。我们先后到她爱人那儿访问了解。知道了小阎看不起她的丈夫,嫌他“土里土气”的“不体面”,因此情绪低落,在工作中振不起精神来。情况弄清了,全组同志都热情接近她,使她感到小组的温暖;生产上指定一个骨干耐心帮助她提高技术;生活上处处关心她、体贴她。为了帮助她正确处理夫妇关系,我们跟她说,她爱人诚恳朴实,虽然是不会说不会道的,但生产上不错,不爱讲排场,这样的老实人,既是好同志,也是好爱人。通过大家互相启发和帮助,小阎和爱人的关系好起来了。经过一年的艰苦细致的工作,阎凤霞有了很大的进步,操作技术不断提高,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了,积极地学习毛主席著作,还参加了文娱活动。
天津第一食品加工厂组长 田桂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