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影评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万岁!
——赞朝鲜影片《一二一一高地的保卫者》
曹欣
著名的“一二一一高地”保卫战,是朝鲜人民军在抗美卫国战争中无数模范战例中的一个。美帝国主义为了想打开北犯的道路,从一九五一年八月中旬开始,就对这座扼守在东线杨口以北地区的高地,发动了连续两个多月的疯狂进攻。这里的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落下了五十二万七千多发炮弹,承受了四千多枚炸弹和一千八百多次扫射,山上的石头被打成了粉末,黄土变成了流沙。但英勇的朝鲜人民军坚定地执行着金日成元帅和朝鲜劳动党制定的“不给敌人一寸土地”的战略方针。他们懂得“如果放弃了一二一一高地,那我们丢失的就不是一个高地,并且要后退不止几十里”。朝鲜人民军在那样艰苦的时日里,进行了顽强而乐观的战斗,夜以继日创造性地打击着敌人。
在这座高地上曾经出现过舍身堵射口的青年英雄李寿福、四肢负伤后用牙齿咬掉弹弦,滚进敌人坦克下面去消灭敌人的姜浩荣;轰动全朝鲜的双重英雄李明锡也在这块高地上战斗过,他同李寿福一样用胸膛堵过敌人的枪眼,并单身击毁敌人的三辆坦克,当他身负重伤撤下阵地后,战友们都误认他已经牺牲了。但在他伤愈复员的十三年漫长的年月里,他从没有宣扬过个人的功绩,仍然尽自己的所能在为朝鲜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勤勤恳恳地在咸镜南道新浦流动放映队工作。今年,朝鲜政府发现了他,战友们会见了这位谦逊、质朴的英雄,一月二十五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发布了政令,授予他共和国双重英雄的光荣称号和为他保存了十三年的勋章和奖章。这座英雄高地经受了战火和弹雨的考验,铜墙铁壁般地矗立在朝鲜的东部战线,成为朝鲜人民不屈精神的象征。这座英雄的高地把矿石炼成了纯钢、培育出无数无产阶级的光辉斗士。敌人在仅仅二个月里,就在这座高地面前伤亡了一万五千九百多名,遭到了惨重的失败,他们胆战心惊地把这座高地称为“伤心岭”,把这儿的山沟叫作“陷阱沟”。
朝鲜影片《一二一一高地的保卫者》,就是以这一伟大史实为背景的一部史诗式的影片,它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和艺术特色。首先,电影艺术家们成功地将尖锐的阶级斗争与“一二一一高地”的保卫战密切地结合在一起。那些被革命人民剥夺了压迫人和剥削人的权利的流亡地主们,他们投靠在美帝国主义的卵翼下,想凭借武力重新把劳动人民踩到自己的脚下,重新作他们的牛马。他们的口袋里藏着一叠叠的土地证,在盘算着重新夺取劳动人民用血汗创造的土地。“一二一一高地”的英雄们深深地懂得这一点,他们把高地的命运和整个阶级的命运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在弹痕累累的树桩上,刻下了自己的誓言:“不给敌人一寸土地,如果失去高地,我们的父母又要给地主扛活当长工了”。影片通过主人公李哲俊的成长,从他由个人冒险走向具有高度组织性的为党为集体而战的无产阶级战士的途径,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战斗的阶级意义,指出了一个无产阶级的战士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把个人的仇恨融化在整个阶级的集体里,坚定而有组织地进行斗争才能获得胜利的真理。李哲俊走过的道路也是千百英雄走过的道路,李哲俊的光辉形象也就是“一二一一高地”上千百英雄的化身。
影片《一二一一高地的保卫者》正确地揭示了正义战争对保卫人民美好生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影片突出地描绘了英雄的朝鲜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了阶级兄弟免于重遭压迫和蹂躏而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品质。指导员在铁匠炉前读家信,知道自己的女儿为保卫工厂抱走定时炸弹而献出了自己生命的时候,他忍住了个人的悲痛,把它读成:“为了……支援前线,特别是支援一二一一高地的保卫者们,日夜在奋战。”这十分有力的一笔对指导员的坚强性格作了极为动人的描绘,同时又深化了他女儿的英雄行为对保卫祖国和支援前线的伟大意义。当人们看到影片展示出今日朝鲜阳光灿烂、铁水奔流的人民天地和幼苗茁长、歌声嘹亮的幸福生活的时候,人们极为自然地联想到今天的幸福是昨天苦斗的结果,和平是用坚决斗争保卫住的。
影片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上下一心、团结友爱的光荣传统。影片动人地描述了作为战争胜利的组织者与鼓舞者的金日成元帅,在繁忙和紧张地指挥着全线战事的时候,仍无微不至地关注着战士们的生活起居,甚至关心着战士们在北风凛冽的前沿能否喝到一碗热汤。一九五一年的秋天,敌人在武器装备方面还占有优势,人民军工事里的设备还不够完善,一切热食都要从后方做好后运到前沿,在前沿能喝到一碗热汤确实不是容易的事。何况这碗汤又是用司令部送来的锅子和金日成元帅在抗日战争时生豆芽的经验生出来的豆芽作成的呢。这里含藏着领袖对战士的无比热爱、含藏着革命同志之间无限深厚的阶级情谊。当我们看到战士们冲锋之前纷纷在向领袖表达决心的宣誓书上签名和唱着《金日成之歌》投入战斗的时候,怎么能不为之感动呢!只有具有高度阶级觉悟的队伍,才能这样亲密无间地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由胜利走向胜利。
《一二一一高地的保卫者》的上映,是有着极其巨大的现实意义的。它将使我们革命人民更好地学习朝鲜人民上下一致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气魄和实干精神。这同时也是对约翰逊之流提出的严重警告,假如他再不缩回他的罪恶的血手,停止侵略越南,那么,他应该想到将会有多少个“伤心岭”和“陷阱沟”在等待着他们。


第6版()
专栏:兄弟民族新歌

黑龙江上赫哲人
兆基 周济
沿着一条宽坦的马路,我们向黑龙江江畔的赫哲族八岔自治乡走去。马路两旁耸立着一排整齐的电线杆;绿色的灌木林里,盛开着红色的百合,白色的蔷薇;家家檐前晒晾着宽大的鱼网。
当我们向一位大队干部称赞这临江傍水的渔村的美丽和富饶时,他沉思片刻回答:“要说咱们赫哲人聚居这三江口,江汊滩岛多,草深鱼儿肥,确实得天独厚。不过,从前,这些只能给赫哲人带来更深重的灾难;只有今天,我们才过着真正幸福的生活。这不说你们也看得清楚。”
赫哲人不种地,世世代代全靠渔猎为生。但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这里的时候,赫哲人都被赶到远离大江的荒草甸子里去了。他们被编为三个部落,过着原始的野人生活。赫哲人离开了江,就等于鱼儿离开了水。五十多岁的尤玉才老汉回忆起那苦难的年月,对我们说:“那阵子住的是地窖,吃的是麦麸子、榆树叶、杨树、冬青;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冬,穿的是狍皮裤、鱼皮靰鞡,哪见过棉被棉衣;多少人全家全家地饿死冻死啊!”江水茫茫,宝藏无尽,却不能哺育几百赫哲儿女!解放前夕,这个濒于绝灭的民族,只剩下三百来人。
“今天,我们才成了真正的人。”尤老汉两眼闪着感激的泪花:“别的不说,就说说我老伴生病的事吧!去年,我老伴得了急性胃病,解放军同志听了消息,立即派快艇给送到国营农场的医院抢救,很快就治好了。要是从前,谁管你死活?”说到这里,尤老汉激动极了,用手势比划着:“我不会写,又不会说,可是我心里明白,赫哲人好比是鱼,党和毛主席好比这长流的水。鱼和水是分不开的!”
一天,我们随着老乡下江打鱼,黑龙江里的鱼真多,才打了三网,舱里就装满了。我们歇了下来。当燃起熊熊的篝火燉着鲜鱼的时候,我们跟社员们聊起了队里的生产来。副队长毕忠胜兴奋地说:“全队七十多个劳动力,目前有渔船三十多只,尼龙网和胶丝网二百多张。尼龙网比线网轻便耐用,不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近,队里又新买了一台发电机,人民政府又免费拨给一只一百五十马力的大汽船。”提起汽船,他特别兴奋:“过去,我们赫哲人成年累月水里来浪里去,挨冻受湿,到老患关节炎的多,腰痠腿疼的多,瘫痪的多;往后,我们用汽船拉着上下班,再也不用在水上过夜啦!”听了这些振奋人心的事实,想起这个民族二十年前还使用简陋的铁叉、铁钩、大棒捕鱼,如今已迈向现代化机械化的先进水平,我们的心里比喝了新鲜鱼汤还香甜!
一天傍晚,我们参观了供销社、卫生所、小学校后,经过一个青年的家门口,他正在埋头看一本《蒸汽发动机构造原理》,年青的妻子在一旁飞梭织网,嘴里轻声哼着一支赫哲族民歌:
青青的水呵,哈尼那,
蓝蓝的天呵,哈尼那!
水里的鱼儿肥又多,
江面漂满了打鱼船!
从前打鱼少吃穿,哈尼那,
如今生活大改善,哈尼那,
毛主席的恩情比天高,
公社的好处说不完!
人们告诉我们:这个青年二十二年前出生于“二部落”,险些在日寇的铁蹄下丧生。今天,在国营农场的培养下,他已经是一名熟练的汽船司机了。
望着这个朝气勃勃的青年,想象他在惊涛骇浪中的英姿;我们深深感到,解放了的赫哲人也正象一只开足马力的快艇,正在社会主义的航道上鼓浪前进!


第6版()
专栏:

激流练红心(唱词)
解放军驻昆明部队某部战士业余演出队
红旗飘飘歌声扬,
人民战士练兵忙。
要学蛟龙穿江过,
金沙江畔摆战场。
其他事儿且不表,
单说个战士赵志强。
小赵虽然会游泳,
没游过湖海和大江。
这一天部队来到江岸上,
同志们个个摩拳擦掌等下江,
唯有他人小没胆量,
望着江水心发慌。
有心练一手硬本领,
临上阵心里就紧张。
他左思右想没主意,
忽然背后有人拍肩膀。
他回头一看吃一惊,
眼前站着老连长,
“小赵,为啥低头不作声,
是不是心里怕过江?
练硬本领就要拣硬处闯,
惊涛骇浪会使你变得更坚强。
听!战士们在唱‘红军不
怕远征难’,
看!当年的敌堡还在滩头上。
泅得不好水不要紧,
你上前,我在后面帮你的忙。
小赵,想当年红军抢渡此江多英勇,
革命传统要发扬。”
赵志强一听心里亮,
革命豪情涌心上。
他仿佛看见当年红军战旗漫江舞,
他仿佛听到当年红军杀声震天响,
我赵志强难道是胆小鬼?
不,我一定学习前辈战胜金沙江。
哪怕滔滔千层浪,
哪怕莽莽风雨狂。
立下愚公移山志,
何愁生铁不成钢。
虽然自己泅不好,
后面还有众人帮。
练一颗红心交给党,
练一身本领上战场。
想着想着只见浪花飞溅战歌起,
众英雄纷纷跳下了江。
赵志强纵身一跃下了水,
顷刻间,满江人马满江浪,
好似那万箭齐发穿涛去,
满江杀声震山岗。
赵志强沉着往前游,
想红军浑身添力量。
闯过一关又一关,
劈开一浪又一浪。
终于占领了滩头“敌”阵地,
红旗高展水流长。


第6版()
专栏:

山村新景(木刻)
  郑叔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