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白家庄矿三名青年技术人员向实际请教向工人请教
  坚持跟班劳动进行调查研究
坚持科学实验获得良好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研究出一种能够预报未来五天顶板压力和煤层地质自然变化情况的科学方法,对生产起了很好的作用。煤炭工业部批转了这个经验,认为这是技术为生产服务的一个范例。
本报太原十七日电 记者马明、吕民贵报道:山西太原西山矿务局白家庄矿三个青年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张秉义、穆怀安和技术员王开吉,在井下实地参加劳动和科学实验一年多,研究出一种能够预报未来五天顶板压力和煤层地质自然变化情况的科学方法,对生产起了很好的作用。
白家庄矿的第四、第六两个采煤队,过去因为摸不清顶板压力和煤层地质变化的复杂情况,生产很不稳定。有了五天预报以后,可以清楚地知道未来五天内,顶板压力来到的时间、位置,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十米距离内的煤层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地质情况等;同时还提出了应该采取什么预报措施。因此,矿井里的采煤人员十分珍爱这个预报,忠实地按照预报提供的情况,提前做好各项准备,预防各种不利情况出现。这两个采煤队的实践证明,预报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有了预报以后,增强了生产上的预见性,生产由被动转为主动,保证了矿工的安全,使采煤进度走向正常,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也有提高。
张秉义、穆怀安和王开吉,是一九五七年分别从北京矿业学院和大同煤矿学校毕业来到白家庄矿工作的。开头几年,他们也接触过生产上的一些问题,但他们总是习惯于到书本上去找答案,或者照搬兄弟单位的现成经验,结果出的主意不切合本单位的生产实际。一九六二年,张秉义在第六采煤队担任技术队长时,有一次,为了编制七尺煤层工作面的作业规程,照抄了另一个采煤队同类煤层工作面的作业规程,让采煤工人执行。他认为这样既学习了兄弟队的先进经验,也满足了本队的实际需要。但是事与愿违,因为两个队的煤层地质具体条件不同,顶板周期压力有差异,结果反而使产量降低,顶板事故仍不断发生。
有一回,采煤工人问他们:“你们是搞技术工作的,能不能想个办法,事先就能知道顶板压力什么时候到来,好让我们打有准备的仗?”怎样满足工人们这个要求呢?他们回忆以往的教训,开始认识到光从书本上找答案,或者死搬硬套不切合实际的经验,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按照党所指出的,带着问题去参加劳动,向实际请教,向工人请教。这时,党总支书记贺子才、主任工程师马显亨和老工人们都热情地鼓励和支持他们,坚定了他们到实际中去探索顶板周期压力规律的决心。
从一九六三年开始,三个青年人就每天下矿井跟班劳动,分别在两个采煤队仔细观察顶板压力和煤层地质变化的情况。他们拜老工人为师,和老工人签订了师徒合同。又在采煤现场和工人宿舍里,先后访问了高石头等二十多位有经验的采煤工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和学习老工人的实际经验,使他们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但是,这些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只是在局部采煤现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取得的,还需要有一个分析研究、条理化的过程,还需要在更长的时间、更大的空间内,继续进行复杂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探索出整个工作面顶板周期压力和煤层地质变化的自然规律。于是,他们在领导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又开始了新的科学实验。没有精密的仪器,他们就用皮尺、测角仪等简单的测算工具来代替。他们同工人在一起,反复观察,精确计算,相互提供参考资料,逐步摸清了顶板周期压力和一般压力的不同特征。接着,他们又把原来的局部观察调查,扩展到整个采煤工作面的两侧及其它方面,作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一年来,他们把在采煤现场取得的第一手技术资料,和采煤工人们的实践经验,都一点一滴地收集积累下来,有的写成书面材料,有的画成地质素描图,有的作成卡片,汇集成册。张秉义先后整理的煤层地质资料和顶板压力资料有七十多页,大型地质图纸十八张,各种小型图案二百多张,还搜集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岩石样品。他和王开吉共同分析研究了第六采煤队十一次顶板周期压力的不同表现。穆怀安还整理出了过去三十次发生顶板事故的特征、原因和教训。他们依据这些丰富的技术资料,经过集体研究和其他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终于找到了小南坑顶板周期压力的规律。
顶板压力和煤层地质变化五天预报,就是经过了许多人一系列的努力之后产生的。这种预报方法,最早是张秉义去年十二月在第六采煤队试行的。不久,穆怀安在第四采煤队又加以补充、修改,使这种预报方法逐步完善。白家庄矿的各个采煤队,从今年八月起,普遍采用了这种预报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煤炭工业部最近向所属单位批转了白家庄矿的经验,认为这给煤炭工业生产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是技术为生产服务的一个范例。


第1版()
专栏:

哈尔滨亚麻厂各级领导人员苦练基本功
多数干部学会一两手操作技术
指挥生产更加准确,参加劳动更加经常
本报哈尔滨十七日电 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参加劳动中刻苦学习,大部分都掌握了一两手操作技术,为正确指挥生产和坚持长期参加劳动创造了条件。
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的干部,是从今年年初开始学习生产技术的。在这以前,他们在生产劳动中,只是干一些推纱、清扫等技术性不强的活。这样,虽然到了生产第一线,但是生产中出了问题,还是插不上手。后来,党委根据大家的意见,组织干部学习操作技术。经过半年多的勤学苦练,现在,全厂三百五十多名干部,已经有二百六十名掌握了一两手操作技术。其中七十名中层以上干部,还做到了会操作,会讲解,会指导。他们在劳动中,有的达到了一个工人的劳动效率,有的两个人能顶一个工人。
各级领导干部掌握了一两手操作技术以后,对生产上的一些问题,就解决得更加及时和准确。这个厂生产的防水帆布有时漏水,是一个老问题了,过去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加工车间操作和工艺上的毛病。但加工车间采取了很多措施,帆布防水质量仍不稳定。副厂长华树嘉和工程师张健由于学会了有关技术,他们到加工车间通过实地操作,证明问题不在这个车间。以后,他们又到下一工序——帆布防水试验室参加劳动,经过实地操作和试验观察,终于找到了帆布漏水的原因,解决了这个老问题。又一次,细纱车间湿纺双支纱断头率高,严重影响了亚麻细布的质量。在湿纺机上顶班劳动的车间副主任程殿起,和工人一起边劳动,边观察,由于他已熟悉了操作技术,因此很快就找到了断头率高的原因。他根据自己和工人们的实际操作经验,提出了一项技术建议。维修工人按照他的建议调整了设备,使湿纺断头率显著下降。以后把这个方法推广到其它机台,效果也很好。现在,由于湿纺断头率减少,湿纺工人的看台率正由一台提高到一台半。
干部学会了一两手操作技术以后,参加劳动更加经常了。准备车间主任杨琨,以前不懂操作技术,在车间里参加生产劳动时,看看工人个个都干得挺欢,自己却不能插手,怕把纱搞坏。他有时站在车档里,还显得碍手碍脚,只好顺手拿把扫帚扫扫地,或者推推纱,这样,参加生产劳动也就不大经常。今年年初,他拜老工人为师,苦练操作基本功,掌握了落纱、落纬等操作技术。现在,他每天坚持参加两个小时生产劳动;就是到车间了解生产情况,也不再背着手走,走进车间,就立即和工人一起干起技术活来。现在,许多干部都反映:学会了一两门技术以后,对生产劳动感情更深了,一出办公室门,就想到车间接几个头,不干活还觉得不舒服。这个厂的各级领导干部,现在每天早晨都和工人一样,在上班前半小时陆续来到工厂,他们经常不是先进办公室,而是径直走进生产车间,和工人一起进行生产准备,以后就和工人们一起愉快地劳动。


第1版()
专栏:

刘少奇主席接见印度尼西亚客人
同苏里亚达马空军上将和电影检查委员会主席
乌塔米·苏里亚达马夫人进行了亲切友好谈话
新华社十七日讯 刘少奇主席今天下午接见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部长、总统军事顾问苏里亚达马空军上将和印度尼西亚电影检查委员会主席乌塔米·苏里亚达马夫人,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接见时在座的有,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和夫人郝治平,以及刘亚楼空军上将和夫人翟云英,夏衍,胡愈之和夫人沈兹九,萧向荣中将等。
印度尼西亚驻中国大使查禾多和夫人也在座。(附图片)
上图:刘少奇主席同印度尼西亚客人合影。前左五是苏里亚达马空军上将,前左七是印度尼西亚电影检查委员会主席乌塔米·苏里亚达马夫人。
新华社记者 薛铁军摄


第1版()
专栏:

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同志接见马格努斯·基亚尔坦逊同志和夫人
新华社十七日讯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刘少奇今天下午接见冰岛统一社会党中央执行局委员、冰岛统一社会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意志报》主编马格努斯·基亚尔坦逊同志和夫人,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接见时在座的有吴冷西、陈浚。(附图片)
刘少奇同志同马格努斯·基亚尔坦逊同志(右二)和夫人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刘庆瑞摄


第1版()
专栏:

美国军舰三次侵入我福建领海
我提出第三百二十二次严重警告
新华社十七日讯 九月十六日十八时二十七分至二十时十分美国军舰一艘,侵入我福建省崇武以东地区领海。同日十八时四十分至二十时零九分美国军舰一艘,侵入我福建省围头以南地区领海。十七日九时四十分至十六时二十七分美国军舰一艘,又侵入我福建省崇武以东地区领海。对于美国军舰的这种军事挑衅,我外交部发言人奉命提出第三百二十二次严重警告。


第1版()
专栏:

杨守正任我国驻索马里大使
新华社十七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任命杨守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索马里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免去张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索马里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的职务。


第1版()
专栏:

广大群众发扬革命精神坚持不懈造林固沙
榆林地区大片荒漠变绿洲
十多年来在一千二百多华里的风沙区,造成防沙护田林二百多万亩。公社化六年来的造林面积,超过公社化以前七年间造林面积三倍。
新华社西安十七日电 本社记者杨克现报道:陕西省榆林专区沿长城沙漠地区人民,十多年来,在绵延一千二百多华里的风沙区,造成二百多万亩防沙护田林。昔日许多荒漠不毛之地,如今绿树成荫。一片片成林的树木,遮挡住风沙,护卫着农田。
粮食单产提高一倍 * 羊只总数增加二倍
这个地区的人民为征服沙漠,在大规模营造防沙护田林的同时,还在沙漠种草二百多万亩,搭沙障一千二百多万丈,引水拉平沙丘十多万亩。
由于大面积造林种草成功,以及采取其它治沙措施,榆林地区有三百多万亩流沙已经固定下来,有一百多万亩被流沙埋没的牧草场初步恢复过来,五十二万多亩沙漠变为良田。近几年来,全区农牧业稳定发展。和治沙前比较,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一般增加一倍左右,羊只总数增加二倍多。有不少地方,绿树环绕,清风徐来,鸟飞鱼跃,盛产稻米,成了“塞上江南”。
组织力量全境普查 * 制定规划进攻沙漠
榆林地区的沙漠属于毛乌素沙漠,分布在定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府谷和佳县的北部,面积两千八百六十多万亩。过去,这里有三分之一地区为流沙世界。据调查,光是解放前一百年间,黄沙南侵就埋掉一百多万亩农田和庄园,另有二百七十多万亩农田被沙漠包围,每亩地一年只收粮食二三十斤;许多农民受风沙灾害,被迫出外讨饭。解放后,党领导榆林地区农民植树造林,抗御风沙。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成立后,这个地区的领导部门,根据群众的愿望和公社化的有利条件,决定把治沙斗争由防御转入进攻,由单项治理发展到综合治理,当即组织力量对境内的沙漠进行大普查,并制定了沙漠改造利用综合规划:北部沙丘滩地为排水种草的农牧区,中部沙带为固沙造林区,中南部河谷阶地和湖盆滩地为引水拉沙区(农业区),南部盖沙黄土塬为水土保持区(农业区)。各类地区,都因地制宜大规模地营造防沙护田林、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木。每年春秋两季,人民公社的干部和社员成群结队,进入沙漠区,造林种草。各人民公社还规定,小片沙丘由生产队营林,大片沙漠由生产大队集中治理,划分造林范围,队与队协作造林。公社化六年来造林面积,超过公社化以前七年间造林面积三倍。这六年,沙区平均每个男女劳动力造林二十多亩。
沙漠里干旱多风,栽树不易成活;就是成活了,刮起一场大风,高处的会被连根拔起,低处的会被落沙埋掉。最初几年,每年造林成活率只有百分之二三十。后来总结经验,植树造林采取了“先沙湾后沙丘,先近后远,先湿地后干地,步步前进”的办法,苗木也选择耐旱耐沙的沙柳、柠条、水桐、旱柳等容易成活的树木,队队组织护林组,为树苗根部培土盖沙、盖草皮,成活率有很大的提高。一些风沙大的地区,先种沙蒿,使流沙基本固定再栽树,效果也很好。
“引水拉沙”办法高明 * 治沙速度大大加快
榆林地区人民在同沙漠斗争中,发扬了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他们不仅造林固沙,还“造林平沙”。榆林县有个地方叫“海流滩”,流沙似海,是全县十八个有名的大沙滩之一。这里有八万多亩沙滩地,就有上万个波浪起伏的大沙丘,高三四丈。林业劳动模范纪德荣,从一九五四年起领导群众造林。每次大风天,他就钻进沙海,研究沙丘流动规律,探索植树平沙丘的途径。经过一年辛苦地劳动,他终于掌握各种类型沙丘聚积速度、移动规律,找出适宜的地点,植树营林,使林木在沙丘流动时发挥了前挡后拉的作用。现在这个办法已在全沙区普遍推广。十年光景,整个“海流滩”的沙丘降低了两丈多,耕地面积扩大了一千多亩,显示了“造林平沙”的作用。
“引水拉沙”,是榆林沙区人民的一项创举。有了水,沙身瘫痪,就不能兴风作浪。这个办法比用人工削平沙丘,工效高过百倍以上,结合造林育草,三四年光景,就可以把起伏不平的沙丘,改变成平展展的良田。“引水拉沙”,使得榆林地区治沙工作大大加快了一步。一九五八年以来,榆林沙区修通了七条沙漠渠道,其中拦截五道河水的榆东渠,长达一百二十多华里,它把河水引入沙漠腹地,使得这一带一万五千多亩沙田旱地变成稻田和水浇地,育草七千多亩,造林二千三百多亩,渠岸栽上了三万二千多株的水桐、旱柳、箭杆杨等树木。在七千多亩积水成湖的地方,还发展了养鱼业。
饲料肥料燃料增多 * 集体经济日益发展
过去,陕北沙区因为缺树缺草,燃料、饲草和肥料都非常缺乏。最近几年,光是清林所得的燃料,就有一亿二千多万斤,增收饲料两千五百多万斤,造绿肥七千多万斤。这使得集体经济日益巩固和发展。
为了加快沙漠的改造工作,近几年来,国家在榆林沙区建立了二十五个林场、九个大型农场。它们在造林防沙、治理沙漠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光是国营林场造林面积,就有六十多万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