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从“三熟”到“三满意”
——记朝内菜市调查研究生产、分配和消费三方面的关系
本报记者 汪琦
北京的朝内菜市是一个大型的综合菜场,它经营蔬菜、肉、鱼、蛋、禽和干菜调味品,其中以蔬菜的数量最大。全场二百二十多个职工,有七十多人经营蔬菜。这个菜市负责供应附近九条胡同六千居民的蔬菜。可是,它的名声却远远地超过了这个范围。它的品种多、质量高、服务周到的三好美名,早就传遍了北京全市。它的许多顾客,都不是附近的居民。
有一个住在沙滩的顾客,每天老远地坐车到这个菜市买菜。他买的不是什么特别的细菜,而是一毛钱四斤的小白菜。有人觉得奇怪,问他:到处都可以买到小白菜,为什么单到这个菜市来买?他说,菜是一样,价钱一样,就有一个不一样:这个菜市的蔬菜,都是清清爽爽,看了叫人高兴。
这个顾客的意见,说明了朝内菜市为什么受人欢迎的一个原因。
新鲜清爽声誉好
有些副食商店,往往容易忽视蔬菜,认为是费力不讨好的生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卖钱少,弄得不好,还要赔钱,不如卖别的副食品省心。这个菜市却不是这样看。它用很大的力量努力经营蔬菜,从一九五七年成立以来,逐步做到了数量足,品种齐,质量好,不烂菜,年年有盈余(去年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赔了一点钱),在群众中赢得了很好的声誉。
朝内菜市蔬菜经营得这样好,有些什么秘诀呢?他们说,也没有什么秘诀,只是要能做到“三熟”:熟悉群众的需要,熟悉生产情况,熟悉彼此的工作。可是,要真正做到这“三熟”,却不是件容易事,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
人们到菜市买菜,都喜欢买新鲜清爽的菜,而且希望买得方便。为了满足群众的这种需要,朝内菜市在加工整理过程中下了苦功夫。无论是细菜,还是粗菜,无论是价钱高的菜,还是价钱低的菜,一律对待,一丝不苟。像胡萝卜这样的大路菜,他们不仅洗,还要挑选加工,把它洗干净,去掉根须;把带岔的和不带岔的、大的和小的挑出来,分等出售。今年一月,有的菜市胡萝卜积压,这个菜市却没有积压,一天卖五六千斤。
到过朝内菜市的人,参观了他们的菜架,对它有八个字的赞语:丰满美观,方便顾客。这个菜市有一个新提拔的技术员,专管蔬菜的摆布。其他营业员也学着做这个工作。他们每天整理五次菜架。除了早晨开门以前和晚上关门以后两次大整理以外,其余三次,都是在卖菜高峰过后,营业员一面卖菜,一面抓空整理。所以,人们不管什么时候踏进这个菜市,总能看到那新鲜清爽的面貌。
朝内菜市共有三排菜架。中间一排靠墙摆着,左右两大排四面都可以卖菜。它和其他菜市不同之点,他们没有栏柜,顾客走到哪里,都能随看随挑随买,而且能买到全场各种蔬菜。在卖菜最高峰的时候,二十把秤一齐上,一把秤就是一个战斗小组。各个“菜摊”有条不紊地工作,菜根儿朝哪儿,叶儿朝哪儿,营业员先摆好了,卖起菜来,左手拿秤,右手拿菜,又快又准。这样,卖得多,卖得快,又减少顾客排队拥挤的现象,群众非常满意。
生产队和菜市不分家
生产决定分配,只熟悉群众需要,不熟悉生产情况,还是经营不好蔬菜的。朝内菜市的同志深深了解这一点,这是他们的常胜之道。
蔬菜和其他商品不同,不能存,不能放;少数能存能放的蔬菜,费用高,损耗大。因此,内行人常说,蔬菜买卖两头难,菜多菜少都着急。多了,怕积压。少了,又不能马上生产出来,怕脱销。全国形势开始全面好转以后,蔬菜供求关系,变化很大。有时从一个市场来看,蔬菜多了;从整个市场来看,蔬菜又少了。从这个品种来看,是多了;从别的品种来看,少了。今天多了,明天就可能少了。这种复杂关系,反映在生产、消费和市场内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只要一点没有掌握好,工作就会被动。其中特别是菜市和生产队的关系,要是处理不当,影响很大。蔬菜生产季节性很强。加上生产队的蔬菜生产,往往受历史习惯、技术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各个生产队的情况很不相同,而群众每天都要买菜,菜市需要均衡上市。这就常常形成了需要和生产之间的矛盾。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朝内菜市的领导干部的办法是,要求每个人更加熟悉自己的工作,如采购员,要熟悉各种不同的蔬菜,熟悉它们的品种和生长期,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茬口怎样,还要熟悉每一块地种什么菜。除了熟悉这些外,更重要的是熟悉人,要熟悉生产队长,还要熟悉组长、车把式,甚至男女社员。张三李四,都能叫出名字来。
在去年大白菜收获的季节里,朝内菜市打了一个大胜仗,主要原因,全在这一个熟字。去年秋季种大白菜的时候,正赶上一场暴雨,原来预计能保得住前年产量的水平,就不错了。可是,由于社员发挥了革命干劲,大大突破了预计。到快要成熟的时候,看那长势,增产是肯定了的,可是究竟增产多少,心中无数。采购员和生产队长一块地一块地测量,最后才弄清了平均增产百分之五十到一倍。这是一个喜讯,却带来了新的困难。大白菜的增产,关系到砍、晾晒、加工、作价、运输、贮存和销售等一系列的复杂问题。作为一个采购员,事先没有调查到,临时再来想办法,就会措手不及。时间是有限的,只能在立冬前后十多天内进行,如果拖长了时间,赶上了坏天气,就会前功尽弃。没有别的好办法,只有靠反复调查,把一点一滴情况调查清楚,一件一件工作落实。为了缩短作价时间,在普遍砍收白菜以前,这个菜市和生产队商量,先把一块地的白菜砍了,邀请各队队长一起调查研究,作价,做出样子来。队长心中有数,回去一传达,社员也心中有数,加速了工作的进程。为了使运输白菜路线科学化,采购员把每一块菜地,都画了详细的地图。为了使装车和运输衔接起来,把男女社员不同的装车速度和每辆汽车运行的时间,都摸清楚了,作了妥善的安排,既保证了汽车不断运行,又保证了社员和司机都有必要的休息时间。
人们以为,蔬菜生产,是按国家计划进行的。菜长在田里,又跑不了,只要经常去看看,就算工作做到底了。朝内菜市的实践,完全推翻了这种看法。这个菜市的采购员,过去也到生产队去,地里转一转,和队长谈一谈,就回来汇报。结果生产队和菜市仍然挂不上钩,原计划第二天上市白菜,却送来了菠菜。说要送来三车,却送来了五车。说早晨送到,也许到中午才见面。采购员管这叫:看得见,就是摸不着,抓不住。现在不同了,菜市的采购员既熟悉每块菜地,又熟悉人;既熟悉队长,又熟悉社员;既熟悉工作,又熟悉思想。这样,生产队和菜市的工作,就协调一致,拧成一股绳。整个工作,像一架机器一样,准确无误地运转起来,达到预期的效果。群众普遍反映,去年朝内菜市的大白菜量多质好,居民贮存白菜八十七万斤,比前年的三十一万斤,增加了一倍半以上。既提前完成了任务,赶上了季节,白菜的损耗又大大减少了。现在,社员管采购员叫好“参谋”,生产队和菜市的关系更密切了。
上下彼此了解
朝内菜市从上到下,有一种气氛:大家关心彼此的工作,熟悉彼此的工作。他们的共同语言很多,采购员谈到生产队什么事,经理接上去讲,哪一年,哪一月,什么事,什么人,不是直接参加者,很难知道得这样真切。哪一个顾客有什么反映,采购员也记得一清二楚。这个菜市的领导,有意识地督促大家了解全面情况。经理常常当营业员,也当采购员。采购员当营业员,营业员也当采购员。甚至采购员之间,也要彼此熟悉情况。据他们估计,彼此熟悉生产的程度,虽然不能说是百分之百,也有百分之七八十。
过去每逢过年、过节、假日,凡是群众最喜欢的菜,他们凭老经验,专设一个柜台,把卖菜好手,都派到这个柜上来,让群众尽快买到菜。有时顾客买了这样菜,还要买那样菜,又要等,节省不了多少时间。遇到大忙的节日,等的时间更长,不但快不了,反而更慢了。干部站柜台,同职工一起研究,发现这个老办法过时了,已经不适合群众的要求了。今年春节,彻底改变了这个办法。二十把秤下面,能买到所有的菜,缩短了顾客等的时间,大受群众欢迎,菜市又节省了人力。这个菜市的领导干部,经常抓住这类活事例,向职工进行教育。有一次三个采购员联系的生产队,都种了菠菜,成熟程度差不多。三个采购员都说各自联系的生产队的菠菜,应该提前上市,相持不下。最后,干部、采购员、营业员一起到生产队去,一块一块菜地作比较,一块一块菜地作研究,终于作出决定:白纸坊生产队菠菜长得最高,应当先上市,樊家村生产队次之,四季青公社排在最后。这样统一安排以后,该先上市的先上市,该后上市的后上市,供应的时间延长了,群众的需要满足了,生产队收入增加了,菜市少用了人力,还赚了钱。如果三个生产队的菠菜一起上市,结果必然要积压,要影响供应,要赔钱。可见,彼此不了解情况,就作不出正确的决定,大家都熟悉全面情况,有了全局观点,事情就好办了。
“三熟”和“三满意”
今年,二月十二日,下午六点钟以后,也就是春节的头天晚上,当朝内菜市送走最后一批顾客的时候,当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围桌过节的时候,蔬菜组的老营业员张德华,真正服输了。
要达到“三熟”,就得一点一滴去做,日积月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其中最主要之点,是经常与不同的思想作斗争,才能真正熟到家。正因为张德华是老营业员,他非常相信自己的估计。他认为今年春节不会出现营业上的“高峰”,顶多不过比平时多一些。他的看法,在当时看来,确有根据。新年过后,北京各大菜市的销货情况,与往年不同,有些平时畅销的菜,忽然变成了滞销的菜,朝内菜市也不例外。像西红柿、菠菜等新鲜菜,大有积压的趋势。按照传统的习惯,春节期间,人们都要探亲访友,蔬菜的销售量,必然增加。但是,今年购买过节食品的人,一直按“兵”不动,于是,张德华得出了结论:全国形势大好,东西多了,肯定今年春节蔬菜卖不多,为了说明他的估计十拿九稳,他同蔬菜组的潘子政打了赌。
真是这样吗?朝内菜市的干部们,没有根据这些表面现象,轻易下判断,他们采取了这几年来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就是遇到了什么难题,职工中产生了什么争论,或者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总是老老实实从生产、消费和同行方面作调查。不知道事情的性质,不作结论;不懂得这三方面关系,不轻举妄动;一旦摸熟了这三方面关系,决心就大,行动就快。
朝内菜市的领导干部,先了解全市蔬菜供应情况。那时已是二月初了。根据五天一次的全市蔬菜供应平衡会上的情况看,多数计划偏低。群众的需要究竟怎样呢?众说纷纭:有人说:现在蔬菜就不好卖,多了更不好卖。有人说:现在看,蔬菜多了,过几天,就不多了。越接近春节,需要量越大。有人说:有了鸡、鸭、鱼、肉,蔬菜一定卖得少。又有人说:有了肉,还需要蔬菜,肉不能代替蔬菜。这些针锋相对的意见,提出了一个问题:还要进一步找出具体根据,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他们一方面向每天来买菜的顾客调查,另一方面,向本场职工作调查,了解他们春节买些什么。
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进进出出,向顾客作调查,从何着手呢?他们采取边看、边问,一面卖菜,一面向顾客作调查的方法。有一天,一个妇女买了一筐子和一提包菜,约合七八元。经过调查,才知道这个妇女住在公主坟。为了买一些新鲜蔬菜过节,她到处打听。当她知道别人从朝内菜市买回了新鲜蔬菜,就奔这儿来了。海淀区姓杜的顾客,是南方人,也远道到这个菜市来买冬笋。更多的顾客,走到丰富的菜架前看看,只买一些日常吃的菜,就走了。从后面这些顾客的行动中,可以看出迥然不同的表现:不急于提前买过节用菜。这些情况,正好说明由于形势好转,在群众要求方面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除了少数远道的顾客,提前买过节菜,大多数人都是不慌不忙,要等到春节前几天准备。少数开始买春节蔬菜的人,买的菜数量不少,品种也多,特别是一些新鲜细菜,很受欢迎。这些情况,对一部分职工,是可信的;对另一部分职工,仍是半信半疑。于是,他们开始向本场职工作调查,算细账。职工各人自己一筹划,问题更明显了。今年很多职工得了超额奖,有的人已经计划好了,在春节前要买一些蔬菜。家中人口少的,要买四五斤肉,人口多的,要买七八斤肉或十几斤肉。吃两次饺子,就得四五斤菜。加上炒菜,在四天春节期间,最少也要买三四元菜。这笔细账,又把另一部分人说服了。但是仍有极少数人,抱着走着瞧的态度,张德华就是其中之一。
朝内菜市领导干部,了解了这三方面的情况,心中有数,立即动员全场职工,投入春节的准备工作。把当时不适销的韭菜贮存起来,一共存了四千八百斤。采购员到天津去找货源,冬笋由原来三千斤,增到八千斤。菠菜不是以每天销两千斤计算,而是以五千斤计算,其他黄瓜、西红柿、芹菜、山药、胡萝卜等等,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卖到最后一天,也就是二月十二日,一直到关门前两小时,顾客还是络绎不绝。在这个时候,有经验的老营业员张德华认识到自己估计错了。
一点一滴地熟悉群众需要,熟悉生产情况,熟悉菜市内部彼此工作;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就能够使生产、消费和分配三方面都满意。这就是朝内菜市所以能把生意做“活”的主要原因。
(附图片)
朝内菜市场的老技术员田凤山在向顾客常宝英征求对菜场的意见
本报记者 吕相友摄


第5版()
专栏:

心向顾客
——访张家口市百货公司青年门市部
河北日报记者 张理兴
张家口市百货公司青年门市部的职工,在学北京市天桥商场的先进经验时,曾走过一段弯路。
第一次学,未经“消化”,把人家“热情待顾客”一条孤立地拿过来当作“法宝”。顾客一进门,售货员老远就打招呼,连珠炮似地介绍商品,拿了一件又一件……结果使顾客反倒很不好意思。售货员检查工作,也曾一度把谁卖的商品少,都归结为对待顾客不“热情”上边去。这样做的结果,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什么改善,买卖也没有什么新起色。
带着这个问题,门市部副主任宋云芝和几名售货员又到天桥商场学习。宋云芝在天桥商场帮助卖皮鞋时,有位顾客想买的皮鞋只剩一双了,她想:这是双次品,赶快卖出去吧。顾客正要买的时候,商场售货员腾淑香走过来,像自家人一样对顾客说:“这鞋底子好,你看帮子很次。”用手一压鞋帮上出现好多皱纹,顾客点头微笑,感激地走了。这件事对宋云芝启示很大,她想人家的热情中包含着对顾客负责的精神,而我们的热情中却包含着失去信用。由此她明确了学北京天桥商场就是要学习社会主义经营思想,树立崭新的商业道德风尚。从此,她从观察天桥商场售货员与顾客的关系中,在脑子里慢慢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社会主义商业,体现着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售货员与顾客不只是买卖关系,而更主要的是互相帮助的关系。她还根据天桥商场的先进事迹,总结出售货员对待顾客,要做到“四个到底”,即:热情到底,耐心到底,诚恳到底,周到到底。
回来以后,宋云芝向大家传“经”,一面摆天桥商场的先进思想和作风,一面检查自己,引导职工破旧风,树新风。王家祥说:“咱们的作法是想用热情拉顾客,人家的作法是真心为顾客着想。”白秀贞说:“顾客满意不满意是关系社会主义商业信誉问题。热情必须心向顾客,当好参谋,绝不能有假。”吴银梅说:“热情不是单纯追求多卖。我在北京天桥商场学习时就感到过去自己有单纯任务观点,无意中学了旧商人的一套作法。”他们开了无数的会,围绕经营思想和作风,讨论、学习、忆苦、写心得,思想认识逐渐提高,进一步明确了为谁站柜台的问题。
为更好地实现“四到底”,职工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还普遍开展了练基本功的活动。
经过苦学苦练,天桥商场的先进经验在这个门市部扎下根,结了果。一次一位顾客挑好一个脸盆,庞尚池对顾客说:“请您再挑一个吧,您看这个盆不圆。”李应帮助顾客挑选收音机和缝纫机,不光质量好,顾客满意,还帮助顾客安装好……他们把这叫作“以顾客之需为需,以顾客之急为急”。这些新事迹,在最近一个半月内就有一百零五件。
这个青年百货门市部,由于联系自己的情况,认真学习天桥商场的先进经验,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不断改进提高,得到顾客的表扬越来越多。表扬信有来自本市的,宣化的,也有来自内蒙古和东北等外地的。现在,百货组的售货员们说:“从前看到五金组卖一辆自行车顶我们卖一推车袋色(三分钱一袋),很眼热。因而也就看不起小百货了,对顾客不够热情。现在觉得我们的袋色、钮扣、发卡、针线,是与无数群众联系在一起的,商品虽小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很密切。”


第5版()
专栏:

“我怎能再不上进呢?”
湖南岳阳二一一工厂车缝五组的工人们,听说要把赵铁明调到组里来,好几个工人对生产组长骆庆富说:“怎么把她调给我们小组呢?她一来,我们组的出勤率可保不住了。”
赵铁明,是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女工,从学校毕业后就来到了工厂。她不遵守劳动纪律,上班爱说闲话,干活质量差。她所在的小组常常因为她评不上先进。
面对这种情况,组长骆庆富对组里的同志说:“人,没有天生的先进。俗话说,井淘三遍出好水。赵铁明调到我们组里来应该欢迎,大伙要多帮助她、关心她才对。”
赵铁明到组里后,按照定额,每天应缝四十二打,她最多只能缝二三十打,质量也不合格。这时,大伙并没有批评她,而是帮她找原因,提高她的技术。骆庆富和老工人黄雪珠,还亲自帮助她。对于赵铁明的每一点微小进步,骆庆富总是多方给予表扬,树立她的信心。
一次一次的帮助和鼓励,激起了赵铁明的上进心,骆庆富抓住这个苗头,诚心诚意给她讲:一个工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工人阶级应该如何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自己身上有了缺点如何改正。这些话说得赵铁明挺难受,她沉痛地说:“早先,我老挨批评,心想,索性破罐破摔吧,连上进的信心也没有了。现在,大伙这样鼓励我,帮助我,我怎能再不上进呢?”去年九月,赵铁明第一次评上了一等奖。现在,她也是车间受欢迎受称赞的人了。  (蒋阳春)


第5版()
专栏:

“小平现在飞对了!”
“小平现在飞对了!”这是车间里的同志对平航飞新近的评价。
平航飞是上海人,高高的个儿,看上去倒是一个挺聪明的好小伙子。可是出人意外,他调到安庆玻璃厂水瓶加工车间已有半年,干活一直提不起精神来,下了班,除吃饭睡觉,就出去逛大街。逢到政治学习或车间和班组开会,他勉强来了,心呢,却早已飞走了。平航飞为什么会这样呢?厂党总支委员、水瓶加工车间副主任刘海水注意起来了。一天,他抽空找平航飞谈心,说:“小平,你到车间以后,我的确对你关心不够,帮助不够,这是我的不是。你对我有什么意见,讲好了,我改。”刘海水又问他:“你自己到底为什么老是委靡不振,你说说心里话,我俩互相帮助,解开思想疙瘩。”刘海水一片真心实意打动了平航飞,他把思想亮开来了。原来小平背上了个高中生的包袱,他到车间后,都是当下手,给别人搬搬拿拿半成品,看着别人操作,认为这是“委屈”了他,可又不好意思张口讲出来,便只好暗自叹息:“十年寒窗当下手,一生职业无专长”,意志越来越消沉,不想上进了。
“门”找到了,刘海水耐心地启发他:“你有文化有知识,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学好技术,不能反而把它变成了前进的绊脚石。学技术要一步一步地来,下手当好了,慢慢地就可以当上手的。高中生当一个工人不算屈才。”
一番谈心,使平航飞卸下背了一年多的包袱,轻松愉快了。从此,他生产劲头可大了,学习技术挺认真,不多久便能到大台子上操作。政治学习也积极起来了,最近还被评为厂里的“五好”青年。  
    (程豸)


第5版()
专栏:农业知识

提高颗粒剂治玉米螟的效果
应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几年来经各地示范推广,防治面积日益扩大,防治效果也十分显著。从许多地区的情况来看,用颗粒剂治螟的基础已经奠定,今后应当继续提高治螟效果和提高防治效率,以及减低防治费用,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一步。
按规定方法配制颗粒剂
配制颗粒剂的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需用一定规格的药剂和工具。基层生产单位配制的颗粒剂必须符合规格。不少地区对防治适期、撒布方法、每亩用量等也要求不严。
配制和施用颗粒剂不按照规定的方法,效果要大大降低。这是应当引起重视的事情。根据各省的经验,可按照下面的方法来配制颗粒剂。
筛制颗粒可用农村中最易取得的煤渣、粘土、坑土、窑土等作材料。晒干后打碎,或用石磙轧碎,通过双层筛子(详见后面介绍),一道工序就能筛出合规格的颗粒。颗粒的大小直接影响防治效果。因为只有大小适当的颗粒,才能滚入玉米心叶深处,杀死躲在里面的螟虫。如果颗粒太大,就不能深入心叶;颗粒太细,就像粉剂一样沾在叶上,滚不下去,效果降低。
当前一般采用的颗粒剂有以下三种:
百分之五滴滴涕颗粒剂:用一斤百分之五十滴滴涕粉和十斤筛好的颗粒混合拌匀制成。这种颗粒剂药效最长,能达一个月以上,杀虫效果最好。在心叶末期撒布一次,不仅能杀死心叶期为害的螟虫,并能兼治部分穗期发生的螟虫。
百分之零点五林丹666颗粒剂:用一斤百分之二十林丹666粉和四十斤颗粒混合拌匀制成。这种颗粒剂的效果和作用接近滴滴涕颗粒剂。
百分之零点一666颗粒剂:用一斤百分之六666粉加六十斤颗粒混合拌匀制成。这种颗粒剂药效较短,一般仅六七天,杀虫效果不如上面两种颗粒剂,也没有杀死穗期螟虫的作用,但是成本低廉,在条件不够的地区和螟害发生轻微的年份可以应用。用一般百分之六666粉来配制颗粒剂,不能超过百分之零点一的浓度,否则对玉米会发生药害。
准确掌握防治时期
据在华北和东北地区的试验,以在玉米心叶末期(即打苞以前)撒布颗粒剂,杀虫效果最高。防治过早,效果不高;防治过迟,螟害已经形成,同时由于玉米植株高大,给撒药带来困难。用残效长的颗粒剂(如百分之五滴滴涕颗粒剂)治螟,心叶末期防治一次就够了,增加防治次数并不能增加前期的防治效果。
颗粒剂可以用手撒布,也可以用工具撒。颗粒剂应撒在玉米中心的四五片叶内(喇叭口内)。中午和刮大风的时候空气干燥,玉米叶子卷起,这时撒药,颗粒落不到心叶里去,应避免。每斤合规格的颗粒剂可撒四百至五百株玉米,每亩用颗粒剂四至五斤就够了,多撒没有用处。
筛颗粒用的干土,应提前晒干准备好,以免临时慌忙。为了使筛子得到充分利用,社队可以把筛颗粒的时间提前,排好先后,轮流到各个点上去筛,或者设立一个加工站,统一为各生产单位筛制颗粒剂。
几年来的经验指出,用颗粒剂防治春玉米的螟害,狠抓心叶期第一代玉米螟的防治是全年治螟的关键。防治夏玉米螟虫,应治好心叶期发生的第二代螟虫。穗期螟害由于影响产量较小,防治工作也有实际上的困难,因此一般年份在心叶末期施用残效长的颗粒剂一次,兼治一部分穗期发生的螟虫,就能基本上达到保产的目的;螟害发生严重的年份可以考虑再防治一次。
改进筛粒撒粒工具
实行工具改革,提高治螟工作效率,降低防治费用,也是当前急需注意的事情。这样做,也有利于颗粒剂治螟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在防治实践中,各地创造了一些效率较高的工具和试验改进了一些撒布方法,对治螟工作的推动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往筛颗粒都用两套筛子,先用粗筛,后用细筛,工作效率较低。如果改用双层颗粒筛,一道工序就能筛出合格的颗粒。三人操作,每天能筛一千五百斤。能提高效率很多。利用废铁罐制成的一种简单颗粒剂撒布器撒药,撒得快、撒得匀、省药、容易控制用量。江苏省灌南县试验用喷粉器喷撒颗粒剂,效率高,防治质量也较好。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丘式邦


第5版()
专栏:答读者

油桐有哪些病害
我们这里的油桐常常在夏季发生落叶现象,严重的时候叶子全部掉光,桐子果也很难保住。这是一种什么病害?有办法防治吗?
四川蓬安县罗世定
油桐叶斑病是油桐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真菌病害。得病的叶片,最初出现圆形小斑点,随着扩大成多角形,最后合并成不规则的大病斑,严重时会使全叶枯焦脱落。这种病一般在六七月大流行。流行期间,会引起早期落叶和大量落果。在三月和六七月间,每月喷射两次百分之一的波尔多液,有防止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的作用。
油桐枯萎病也是油桐产区的一种严重的真菌病害。它为害桐树的各个部位,严重时引起植株死亡。每年四月份开始发病,七八月份大发生。患病叶片,初期呈黄色或紫色,以后逐渐变黄凋萎,叶柄下垂,几天后,整个叶片干枯,但不脱落。剖开生病的枝干,能看到皮层和木质部变成黑色。防治这种病害,目前只能从加强桐林管理着手,及时砍除病树。在发病前喷射百分之一的波尔多液,也有一定防病作用。另外,可用千年桐嫁接三年桐,或用杂交的方法培育抗病品种,代替感病品种。
此外,油桐树上也常有寄生植物为害,槲[hú胡]寄生植物中的无叶枫寄生就是其中的一种。受害的树木,往往生长衰退,落叶早,发芽迟,开花迟,或不开花,容易落果或不结果。消灭这种寄生植物的主要办法是加强管理,砍除被害枝条。 李晓眠 丘守思


第5版()
专栏:农业知识

双层颗粒筛
双层颗粒筛是河北省交河县创造的,经我们仿造试用后证实,用这种工具工效高,制出的土颗粒合乎规格,操作简便,值得大力推广。
双层颗粒筛的制法是:用木板做成筛框,在框的内侧画好底线,钉上托条。再做好两个筛架。架上先蒙上一层粗铅丝网以承受压力,再分别在铅丝网上压上二十目和六十目的铜纱网,四周用铁皮条压紧,就成为两层筛子。把这两层筛子分别从上口和下口处顺托条斜插入筛框内(二十目筛在上,六十目筛在下);再在筛框两端各安一个出颗粒槽;在筛框上面安一个把手即成。筛的全貌及有关尺寸见右图。图中的网眼系示意。
操作时把双层筛悬挂起来,三人同时操作,一人往筛内装颗粒原料,两人摇筛。这时,过大的颗粒和土块就从筛的上口排出;通过二十目筛的小颗粒和细粉末落到六十目筛上后,细粉末又被筛掉,而合乎规格的颗粒,即小于二十目而大于六十目的颗粒就会源源不断地从筛的下口流出。(附图片)


第5版()
专栏:农业知识

颗粒撒布器
这种撒布器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玉米螟组设计的。撒布器是利用罐头食物的废铁罐(最好容量可装一斤),在罐底中央用粗铁钉向外打一个直径约零点五厘米的小孔。另用一块长十厘米宽七厘米的铁皮,做成一个长八厘米宽六点五厘米的屋脊形分散片焊在罐底(见左图)。撒药的人背一个盛药的口袋或篮子,供添药之用。如果罐子的容量为一斤,防治一亩地用四五罐颗粒剂就够了。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