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巧织女练笨功夫
天津日报五月二十九日发表题为《巧从‘笨’中来》的通讯,介绍天津第二棉纺织厂五好职工、被誉为“巧织女”的孙桂珍苦练基本功事迹的片断。并发表短评说,练就一身“巧本领”,这对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巧织女”可以多织好布;“巧裁缝”能够节省原料;“巧匠”善于巧夺天工,……如果人人都“巧”了,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就能更加多快好省地向前发展。如果不注意提高本领,即使有良好的愿望,也往往因为力不从心,做不出理想的成绩来。
短评说,“巧”,并不是天生的,更不是用“取巧”的办法得来的。“巧”,是人们通过实践的锻炼,摸清了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结果。孙桂珍之所以成为“巧织女”,正是因为她顽强不懈地肯于下“笨功夫”。为了熟练地掌握织布技术,她在厂子里练,在家里也练;开会的间隙练,睡觉之前也练。她不仅经常地练,而且遇到问题就细心琢磨,见了先进就虚心请教。这样,她把机器的“脾气”,操作的要领,等等,都摸熟了,终于掌握了生产的主动权。我们常说“熟能生巧”,无论是什么技术和本领,不经过反复的实践和锻炼,是不会熟的;不熟,也就不会有“巧”。
短评说,一切肯下苦功的革命毅力和韧性,来自高尚的革命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会百折不挠地下苦功夫,才会促使由“笨”到“巧”更快地转化。孙桂珍也正是因为胸怀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志气,才坚持不懈地苦练多想,又练又学,手脑并用,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巧织女”。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木秤能过万斤粮
山东平度县云山公社撞上大队一直注意勤俭办社,凡是可以不花钱的地方,就坚决不花;应该花的,也尽量精打细算。几年来有些社员要求买个磅秤,使用起来方便;但是,大队党支部和管委会一直没答应。他们对大伙说:“只要生产好,用木秤一样能过出万斤粮来。”一九六三年,这个大队只花了四元五角九分钱的办公费。
大众日报五月二十八日“一事一论”专栏文章说,按一般人想来,这个一百四五十户人家的生产大队,买个磅秤也算不得是什么“浪费”,而且磅秤和木秤比起来也确实方便得多。但是,撞上大队党支部和管委会的同志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这是一笔可花也可不花的钱,既然用木秤也能过出万斤粮来,为什么要放着木秤不用,另外花钱去买磅秤呢?因此,尽管这是用于生产上的,又有社员要求,他们还是向群众作了说服和解释工作。
文章说,撞上大队党支部和管委会的同志们,真不愧为集体经济的好当家人!他们在花钱这个问题上,表现了对群众利益的高度负责精神,一点一滴地珍惜群众的劳动果实。他们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是由于深刻地理解到自己受了社员群众的委托,经管的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社员辛勤劳动出来的。作为共产党人、革命者,特别是一个单位的领导人,只有爱护公共财物、精打细算的义务和责任,绝无浪费、挥霍的权利。因此,他们每开支一文钱、一斤粮,总是计算了又计算,掂量又掂量。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当你有选择余地的时候
在你和同伴的面前,有几个作业场所,条件有的好些,有的差些;有几台设备,有的比较新,有的比较旧;有几件工具,有顺手的,有不顺手的,……总之,当你有选择余地的时候,你选择什么?这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也是经常经受着的考验。
黑龙江新青林业局第二林场的集材拖拉机手王家振经受住了这个考验。面对五个新的作业场所,他主动选择其中条件最差的一个。同伴有了困难,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正在作业的条件比较好的场所让给同伴。他这样做,不是一次,而是二十次。什么力量促使他常年如一日地采取这样坚定的态度?是共产党人的责任感,是革命者的自觉性。有了这种责任感和自觉性,就会一切从整体利益出发,毫无自私自利的打算,乐于挑重担和为同志们分担困难。
这是黑龙江日报五月二十九日一则编后的议论。这家报纸当天报道了王家振时刻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勇于承担艰巨任务的事迹。


第2版()
专栏:

陆定一同志接见全国农村图书发行工作会议人员
新华社六日讯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今天上午接见了正在北京参加全国农村图书发行工作会议的全体人员。
参加接见的有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副部长胡愈之、李琦等。


第2版()
专栏:

从最坏处着想 向最好处努力 严格操作管理
石钢生铁质量连续十六个月全部合格
高炉利用系数、焦比、生铁成本和高炉作业率都继续保持或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据新华社五日讯 到今年五月底,石景山钢铁公司的生铁合格率已经连续第十六个月保持百分之百。
在这期间,它的高炉利用系数、焦比、生铁成本和高炉作业率,也都继续保持或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十六个月以前,这个公司的生铁合格率经常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九左右。那时候,有的高炉工长认为:“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人哪能不失手!再说,影响生铁质量的因素很多,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就可能出废品,难道连百分之一的废品也能保证不出吗?”去年增产节约运动开展以后,这种想法才起了变化。当时职工们算了一笔账: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一年,石钢的各个高炉中,生铁合格率曾经有十六次分别达到百分之百;其中有八次保持一个月,五次连续保持两个月,三次连续保持三个月到五个月。这说明,生铁质量达到全部合格是可能的。职工们说:国家把高炉交给我们了,我们一定要不辜负国家的希望,争取不出一吨废铁。
各个高炉的职工为了达到不出废铁的高标准,认真总结经验,在操作和管理上严格地用科学态度办事。
高炉炼铁生产的连续性很强,只有日夜三班必须配合得好,操作稳定,才能保证炉况顺行,不出废品。过去三个班的工长只追求本班多加料、多产铁,往往造成炉况波动,一旦遇到原料品位发生变化,或者改换生铁品种,就很容易产生废品。工长们总结出这条经验教训,就坚决改变了过去的做法,每天根据高炉生产情况,共同规定加料数量、炉子温度、造渣碱度等项稳定操作的指标,三个班共同严格遵守。这样,十六个月来高炉冶炼情况一直都比较顺利,有效地保证了生铁质量全部合格。由于炉况顺行,质量有了保证,生铁产量也一步步提高,消耗一步步降低。
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还有各种偶然因素。为了防止这些偶然因素发生,炼铁职工们本着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争取的精神,在操作上多设各种防线。如按照规定,铁水中的有害杂质“硫”不准超过百分之零点零七,职工们就自己设下一道防线:如果达到零点零六五,就要算作未遂质量事故,立即检查原因和研究改进办法。一级品生铁比合格品生铁的成份要求严格得多,职工们就开展提高一级品率的竞赛,使合格生铁中的一级品率由百分之七十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这样就为避免废品加了一重“保险”。每天,高炉工长们都要全面地检查和计算原料成份。为了防止计算中的偏差,正、副工长还规定互相检查计算的结果,炉长和值班长也要进行检查。
在生产合格铁的目标下,各个高炉的管理工作在这个期间有了很大改进。高炉值班室增加了好些现代化的仪表,工厂计量室在这里设专人昼夜维护。这就使高炉工长有了“科学的眼睛”,能够据以准确地判断高炉冶炼情况。从矿山运来的各种矿石,在厂里经过混匀、筛选、烧结,然后送到高炉,一共建立了十六项管理制度,高炉用的烧结矿质量比过去提高,成份均匀稳定,很对高炉的“胃口”。厂内运输部门按时派来铁水罐车和渣水罐车,保证了高炉及时出渣、出铁。生产的调度指挥也很灵活。这些都为高炉有节奏地炼出合格的生铁创造了有利条件。
(附图片)
石景山钢铁公司白云石车间的党支部书记刘瑞田(右二),利用工余时间和工人谈心,进一步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
新华社记者 喻惠如摄


第2版()
专栏:

戈壁滩上人造河
——记新疆皮山县维吾尔族人民改造山河的业绩
新华社记者 林枫 梁鸣达
进入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皮山县,踏上茫茫无边的戈壁滩,只见昆仑山的雪水沿着许多条卵石渠道,源源流进戈壁深处的片片绿洲。昔日干旱的绿洲,如今果木成林,葡萄满园,庄稼一年胜过一年。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姑娘,用欢快嘹亮的歌声歌颂家乡的巨变,赞美戈壁滩上的人造河。
戈壁上河渠纵横,绿水长流,银链般的水渠把浩瀚沙海中的片片绿洲连接起来。过去,人们只能从维吾尔人古老的民间传说中向往的这种情景,如今已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这现实,是皮山县维吾尔族人民七年来艰苦奋斗的结果,是他们凭着一双手、一把砍土镘创造出来的。
过去:
财主像干旱一样残暴
干旱像财主一样无情
位于祖国西部边陲的皮山,过去是“一年两头旱,逃荒人不断”的穷地方。这里的平均年降雨量只有二三十毫米,而蒸发量却比这个数字大得多,因此气候异常干燥,农作物经常受到严重干旱的致命打击。
过去的皮山缺水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人们从这样的事例中可以窥见一斑。这里,每个村庄都挖有一两个大“涝坝”(即池塘),全村人吃畜饮,都靠它来积蓄天水。解放前有几年连续干旱,连麻雀都被渴死在大“涝坝”旁。过去,人们探亲访友,送上一葫芦水被看做是最珍贵的礼物。人死了,亲人们都要在他坟前挖个象征“涝坝”的小坑,注点水,祝愿死者不再像生前那样受旱。
“‘巴依’(财主)像干旱一样残暴,干旱像‘巴依’一样无情”。常年缺水的皮山,过去仅有的一点水还被称做水霸的地主们霸占着。农民需要浇地的水时用不上水,用了水还要交很高的水租。苦难的皮山维吾尔族农民,过去身受着地主阶级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压迫。农民沙衣木阿洪的遭遇,就是解放前皮山维吾尔农民悲惨生活的缩影。
沙衣木阿洪租种着地主的二十亩地。因为常年缺水,收成很低,交了地租水租,常常只剩下四五个月的口粮。解放前的一年,水霸在轮到他利用洪水浇地时不让他浇,还借故罚他去修渠四十天。他穷得带不起干粮,饿得跑回家来,又被水霸抓去吊打一顿。从此,他卧床不起,两年后就病死了。临死前,老人把在“巴依”家当长工的十四岁的儿子司马衣沙衣木叫到面前,伤心地嘱咐说:“我死后,你快搬到有水的地方逃生去吧!”但是,司马衣沙衣木那时候到哪里去找不缺水的地方啊!
苦难深重的皮山人,解放前也在戈壁滩上挖过渠,但是几次都失败了。人们只得把希望寄托在虚无渺茫的神灵身上。每年四五月间,人们牵着羊,到附近的河滩上宰杀,让羊血滴在干涸的河床上,祈祷河水降临。
多少年来,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关于“幸福泉”的神话。人们说,在茫茫的沙海里,有一眼“幸福泉”。只要找到这眼泉,打开泉眼,泉水流到哪里,哪里就出现灿烂的春天:荒漠披上绿装,百花争艳,云雀欢歌。喝了“幸福泉”的水,姑娘们心灵手巧,小伙子们身强力壮,老人们活到一百岁。被“巴依”打伤的穷兄弟,用泉水一擦,伤就好了。庄稼浇了“幸福泉”的水,一年收成胜过三年。
美妙的神话世代相传,人们并没有找到神话中的“幸福泉”。只是在解放以后,皮山人在党的领导下,才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短短几年中创造出改变山河面貌的伟大工程,把神话逐步变成现实。
现在:
用卵石修砌渠道
引雪水灌溉农田
解放后,中共皮山县委根据当地情况和人民的迫切愿望,一直把兴修水利当作一项重大任务。他们决心领导全县人民征服干旱,摆脱贫困,改造大自然。
起初的几年,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一起挖过坎儿井,修过小型水库,也掏过一千几百处泉眼。这些工程虽然收到了一些效益,但还不能根本改变严重干旱的局面。
一九五七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芒从北京照耀到祖国的边疆,皮山人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鼓舞。县委认真总结了过去几年的水利工作,终于找到一条在戈壁滩上多快好省地兴修水利工程的道路:利用戈壁滩上取之不尽的鹅卵石来砌渠道,代替旧河床,再把昆仑山上的雪水引入渠道,灌溉农田。这样既可以就地取材,节省资金,技术又比较简单,可以充分发动群众参加修建。
当时的县委第一书记杜慎学,四出拜访老农,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去了。县委书记成林和水利技术人员一起,身背铺盖,腰揣干粮,沿河测量河水去了。县长马木提肉孜,带着调查组溯流而上,攀上昆仑山的冰峰雪岭,察看水源去了。……人们从各方面得到的情况表明:昆仑山冰雪资源十分丰富,上游河水充足,只是因为旧有的沙石河床缝隙又多又大,像只筛子,沿途渗漏、蒸发十分严重。人们发现,缺水的皮山原来并不缺水,只要把昆仑山上的雪水引进新砌的卵石河道,就可以集中水流,加快流速,减少渗漏蒸发,迅速发挥效益。
自治区和和田专区党政领导机关完全支持皮山县的创举。国家为此拨出了一批资金,自治区领导部门送来了一万多把十字镐,专区派来了水利技术人员。
修砌卵石渠道的消息刚一传出,皮山人立刻奔走相告,纷纷表示:“一定要凿通戈壁,战胜干旱!”
皮山维吾尔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伟大斗争揭幕了。尽管冷酷无情的戈壁施展出全身解数,也挡不住皮山人前进的脚步。一道道沙丘挡住新修渠道的去路,人们就把它们一劈为二。每年四五月是南疆的风季。渠道开工后不久,人们就多次遭到风沙的袭击。大风过处,沙尘滚滚,吹得人睁不开眼。劳动一天,人们的耳朵里,鼻孔里,牙缝里,皮肤上,都粘满了沙粒,浑身变得像个泥人一样。夏天,无遮无盖的戈壁滩燥热难当,想找个遮荫的地方也没有。在这样的时候,人们就用袷袢、砍土镘搭起小小的凉棚,休息一阵,劳动一阵。隆冬季节,几场暴风雨过后,戈壁滩上的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一镐刨在冻土上,只能刨出一个白点点。在这样的时候,人们就燃起火堆,把冻土烤化了再挖。
新修的渠道开始砌铺卵石了。当时,全县民工中没有一个人会砌。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阿克苏垦区农场,及时派来了三名汉族技工。他们在烈日暴晒的工地上一面示范,一面把着手教,要把全部技术献给维吾尔民工兄弟。工地上立即出现了学习技术的热潮。许多人先当徒弟,学会了再当师傅。一个多星期后,就有五百多人学会了砌石。
就这样,不论是烈日当空的酷暑,还是风雪交加的严寒,皮山人始终坚持战斗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大自然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设下的千难万苦,都被豪迈的皮山县维吾尔人视若等闲,一一地战胜了。
源泉:
对往日苦难的回忆
对未来幸福的追求
也许有人要问,是什么力量支持着皮山人?皮山人回答说:是对往日苦难的回忆,是对未来幸福的追求,是在党的领导下改造山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的雄心壮志。
前面提到的司马衣沙衣木,解放后没听从父亲临死时的劝告去找有水的地方逃生。他在家乡当上乡长,成为带领八百民工出色地完成修渠任务的有名人物。有一次,渠首分水闸还没有建成,洪水冲进了尚未砌石的新渠道。他和另外四个青年,毫不犹豫地跳进汹涌的激流,抢险堵口,赶修工程。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奋不顾身,他说:“像我这样饱尝苦水的人怎能不上劲?要是我父亲活到现在,一定同我们一起,参加征服干旱的战斗。”
雇工出身的幸福公社皮牙曼管理区主任托合提肉孜,一直在工地上领导修渠工程。四年中,干部轮换了四次,社员轮换了十五批,他始终坚持在工地上。逢年过节,社员们都回家了,他还是守在工地上。他的被子经过风吹日晒石子磨,前后用烂了四套,这个共产党员的意志却越磨越坚强。社员们赞扬说,我们的干部冷热和群众在一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跟着这样的人,天塌下来也能顶住。
共青团员巴拉提乌守尔在工地劳动,几过家门而不入。一个夏天的雨夜,他整夜冒雨护渠,浑身被淋得透湿。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的公而忘私,他说:“渠道修成了,就为世世代代的皮山人栽下了福根,这比我个人的生命要宝贵得多。”
新歌:
昆仑山的雪水流不尽
共产党的恩情唱不完
艰苦的劳动换来的建设成果,给皮山人带来了无限欢乐。第一条卵石渠道正式放水那天,在进水闸举行了隆重的放水典礼。闸门一开,清澈的水流发出欢快的隆隆声,沿着笔直的渠道奔腾而下,沿渠激起汹涌的浪花。这时,有一个维吾尔族老汉骑上毛驴想和渠水赛跑。他用一根小木棍,使劲打毛驴的屁股,两腿不住地拍打驴肚,嘴里还不断?喝着,赶得毛驴飞跑。他伴随着欢畅的水流,一直跑到渠尾。渠道两旁,成百上千的人,见水来了,有的跟着水流跑,有的趴在渠边看,有的用手捧水喝,有的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人们举起双手高声欢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征服大自然的初次胜利,激动着全皮山县十一万人民的心。从此,整修渠道在皮山县遍地开了花。
在大兴水利的同时,皮山人还整修了旧有的灌溉系统,植树造林,平整土地,修建道路,进行了大量的农田基本建设工作。记者最近到皮山访问时,只见高高的昆仑山好像是一座天然的大水塔,它把那丰富的雪水源源送进纵横交错的渠道,滋润着农田。人们想灌哪一块地,只要打开闸口,水就流过来了。渠道旁,道路宽阔,大多可走汽车和拖拉机。路旁渠畔林带绵延,绿洲上平整的田野里,庄稼油绿,绿树成荫,白杨参天。
如今,把水作为珍贵礼物送给亲友的习俗已被皮山人当作笑谈。许多解放前因为皮山缺水而跑到外地的人回来了,他们说:“过去我们到处寻找幸福没有找到,现在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能歌善舞的维吾尔人,纷纷创作新歌,欢唱今日的皮山。人们唱道:
“戈壁滩上出现了长流的绿水,
欢乐的歌声响遍美丽的田园。
昆仑山上的雪水流不尽,
党的恩情唱不完!”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抗议蒋匪帮损毁农作物和住房
台湾高雄百余贫苦农民绝食
新华社六日讯 台北消息:高雄县甲仙乡一百多名贫苦农民集体绝食,对蒋匪帮林务当局无理铲除和捣毁他们的农作物和住屋表示抗议。
据台湾《征信新闻报》报道,这些农民控诉说,他们现在耕种的一百多甲(一甲等于十四点四五亩)土地原来都是荒地,经过他们五六年来的辛勤开垦,才能种植庄稼。不料蒋匪帮林管处竟诬指他们“霸占公地”,于五月二十一、二十二两日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大部铲除,并捣毁了二十多间茅屋。他们的生计顿告断绝,只好绝食以示抗议。到五月三十日,这批农民已绝食三十六小时,一直未进粒米滴水。


第2版()
专栏:

六个重点省区狩猎工作会议作出决定
建立和加强狩猎管理机构 更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新华社西宁六日电 全国六个狩猎重点省、自治区的狩猎工作会议,最近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强狩猎事业的组织领导,更合理地利用野生动物资源,以促进我国狩猎事业的发展。
会议认为,建立和加强狩猎业的行政管理机构,是更好地发展狩猎生产的重要措施。特别是组织好猎人协会,不仅有利于发展狩猎生产,也有利于国家狩猎政策的贯彻,便于产品收购和物资供应,以及兴办猎人的福利事业。目前青海省已经成立狩猎事业管理委员会,并在一些县里成立了猎人协会。
我国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在狩猎业的重点省、区——青海、内蒙古、新疆、甘肃、四川、西藏等地,就有鹿、麅、野猪、黄羊、野驴、麝、马鸡、麝鼠、麂、狸和十分珍贵的野生动物野骆驼、野马、野牦牛、大熊猫、金丝猴、驼鹿、盘羊、牛羚、雪兔等。这次会议强调指出,狩猎业生产在发展国民经济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每年要在各狩猎区收购大量的毛皮、油脂、羢、毛、羽,以及鹿茸、麝香等,供应国内需要和提供出口。在内蒙古自治区,国家对野生动物皮张的收购量,解放后最高年度近一百万张,还收购了肉两千多万斤。交售各种狩猎产品的各族人民也增加了收入。
会议特别强调,在开展狩猎生产中,各地要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对国家禁猎动物严加保护。目前各重点狩猎省、区对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都比较重视。青海省规定九种稀有野生动物为禁猎动物,划定十二个地区为禁猎区,并发展了野生动物繁殖饲养业。会议要求各地在不影响野生动物资源永续的原则下,确定合理的年度猎取数量,规定合理的狩猎期,保护数量已经稀少的动物,并且要在狩猎区使人们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做到家喻户晓。
这次会议是由林业部、对外贸易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青海、内蒙古、新疆、甘肃、四川、西藏等六个省、区的代表。


第2版()
专栏:

六月六日,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北京为胜利征服希夏邦马峰的中国登山队举行授奖大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林枫等出席了授奖大会。图为授奖后合影。 新华社记者 张赫嵩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