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影评

传统友谊焕发新光辉
——看影片《周总理访问缅甸》《宋副主席、周总理访问锡兰》
李德全
今年二月十四日到十八日,周恩来总理访问了我国亲密友好的邻邦缅甸。二月二十六日到二十九日,宋庆龄副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访问了我国另一个亲密友好的邻邦锡兰。周总理在缅甸,宋副主席和周总理在锡兰都受到了这两个国家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这两次访问,成就巨大,意义深远,在我国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了。
最近我看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纪录片《周总理访问缅甸》和《宋副主席、周总理访问锡兰》。影片里一幕幕动人的场面,又使我得到了一次深刻难忘的印象。
缅甸和锡兰都是亚洲的古老国家,都有美丽富饶的土地、勤劳智慧的人民、悠久灿烂的文化。这些都是久负盛名的了。影片对这些都有很生动的介绍。但是长久以来,我们都感到,还有一种宝贵的新精神使这两个国家的传统荣誉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辉,这就是反对帝国主义、维护民族独立的精神,这就是同中国人民友好相处的精神。这种精神,我们从两国人民的斗争历史中可以看得出来。今天,我们又从两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使者的热情欢迎中,再一次加深了这种信念。
中缅两国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中锡两国的友好历史也将近两千年了。在这两千年的悠久岁月里,在中缅关系里和在中锡关系里,都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佳话。这些都构成了中缅关系史和中锡关系史中的美丽篇章。而过去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共同遭遇以及今后继续反对帝国主义的共同任务又在中缅两国和中锡两国的传统友谊上加上了更加亲密的情谊。
宋副主席在锡兰斯里帕里学院发表讲演说:帝国主义依然是人类进步的最凶恶的敌人,是今天世界上战争的唯一来源。团结起来的人民力量要比任何武器大好多倍,决定人类命运的是人民而不是武器,如果各国人民团结起来,坚决斗争,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周总理在奈温主席和夫人为他举行的国宴上讲话说:“亚非新兴国家,只要依靠本国人民和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同时加强相互之间的互助合作,坚持团结,坚持斗争,就一定能够挫败帝国主义的各种阴谋诡计,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的国家建设起来。”
宋副主席的话、周总理的话,不仅对中锡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和中缅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有极其深远的意义,而且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友好团结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影片使我们看到周总理在科伦坡独立广场群众大会上发表讲话的热烈场面。周总理在那次讲话里指出:亚洲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亚洲人民的觉悟不断提高,亚洲人民的团结不断加强,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整个侵略阵地已经在根本上发生动摇;今天的非洲是一个觉醒的、战斗的、先进的大陆;拉丁美洲也燃烧着民族民主革命的熊熊烈火;任何人如果鄙视和反对这个伟大的历史洪流,其结果只能受到历史的惩罚。
我们为周总理访问十四国和宋副主席访问锡兰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做出来的贡献感到衷心的鼓舞。让我们加倍努力工作,努力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更好地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人民一起,为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肃清殖民主义留下的一切残余影响作出更多的贡献!
(附图片)上图:宋副主席、周总理在科伦坡机场和欢迎者握手。前排右一
是锡兰总理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夫人。下图:周总理和奈温主席在欣赏缅甸乐器。 杜修贤摄


第6版()
专栏:

手和思想
鲁化敏
手的重要,是尽人皆知的。人们称道某某人生产好、工作好,往往都提到“手”。像“劳动能手”“一把好手”“写手”“歌手”“好手艺”等等。事实也是如此。掌握机器离不开手,务弄庄稼离不开手,写呀算呀……任何劳动都离不开手。
但是,对手的认识能够到此为止吗?不能。任何多么坚实的手,也不能不受思想的主宰;任何多么灵巧的手,也不能不听从思想的指挥。人们思想上有积极消极之分,有勤奋懒散之分,有热情冷淡之分,与此相应,同是一个为社会主义利益服务,人们的手,也就有有力无力之分,勤快迟钝之分,灵巧笨拙之分。一切劳动和工作的好坏,都贯串这种关系。
“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说,有了高标准的要求,但“手”劲跟不上,是可能的。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经过人们自觉地努力,可以逐步缩短手和思想之间的距离,手不从心的状况就会慢慢改变为手随心意。很多先进人物,原来的文化、技术基础并不好,但由于思想感情上同党和人民紧靠在一起,进行艰苦的学习和锻炼,时间长了,他们的双手就日益有力和灵巧起来,就体现了这个手和思想的关系。
“培树要培根,练功先炼心”,这话说得千真万确。


第6版()
专栏:

一包食糖
高明 冯驹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前夕——四月三十日是个阴雨天,大一阵,小一阵,一直下个不停。响过下班铃不久,山西大同工人疗养院的传达室里,跑进两个被大雨浇得湿淋淋的身穿草绿衣服的年轻人。他们进了门喘着气对传达员说:“这是一包糖,这是一封信,请您替我们转交给院里的领导吧。我们还有急事要办,得马上赶路。”
送糖的这两位年轻人,是部队某单位团支部第四小组的代表。
这个团小组,在“五一”节到来之前曾经开过一次小组会,讨论怎样过好“五一”节。组长刘青山提出:“五一”节是工人阶级的一个节日,应该慰问一下工人同志们才对。小组的三个同志一致举手通过了这项决议。
大家决定送给工人同志一包食糖,但在送给谁的问题上他们作了难。有的说大同市这么多工人该送给谁?有的说送去人家不要该怎办?经过打听,他们知道大同有个工人疗养院。住院的人不但来自全省各地、各个行业,而且多数是老工人和先进生产者。就这样,工人疗养院成了他们送糖最理想的对象了。
事情决定后,被班里的另外三个青年知道了。也一定要参加。六个人当场决定:这件事情不对任何人讲,决不因此而夸耀自己。四月三十日的上午,利用休息时间买好糖,乘午休时间,送给疗养院。于是,两位青年作为六位青年的代表,带着他们亲笔写的慰问信,冒着大雨,出现在山西大同工人疗养院的传达室里。
***
下午三点钟,五个疗区的代表,陆续来到院部办公室。他们是根据院部通知,代表全院一百八十四名疗养员,来研究如何处理解放军送来的一包糖。
部队送来的一包糖和慰问信,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有的拿着信高声朗读,有的拿着糖目不转睛地看,大家都被这件事激动着。煤矿工人说:“礼物多少不说,情义深远。解放军在困难面前首当其冲,在享受面前也首先想到别人。”院部秘书说:“是的,我们一定处理好这件珍贵的礼物。大家讨论一下,看怎么个分法?”有位电工接着说:“我们不去慰问人家也罢,怎能接受人家的礼物呢?还是退回去吧。”有位运输工人说:“人家送礼是出于真心,退回去也不好,是不是把这件礼物转送给最需要的人,可以更好地体现部队同志们的心意。”
转送的提议,立刻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到会的人都说:“饮水思源,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牺牲了,他们的父母就是最光荣、可敬的人,这份礼物送给他们最适合。”
***
四月三十日下午五点多钟,大同市烈属养老院的老人们刚吃过饭,正在散步。只见有三个身着工人装、满面笑容的人走进来。三人中为首的一人双手捧着一个加以彩饰的包裹,包裹上还附着一封信。
老人们凭着经验,知道这一定又是来送礼的。有的老人就问院里的干部:“这又是谁家给咱们送来了礼物啊?”会计激动地对老人们说:“这份礼物可不简单!刚才来的三个人是山西大同工人疗养院的疗养员。他们把部队送给自己的礼物拿来转送给您们。”
老人们听了很感动,都说:“不是还有封信吗?会计,请你快给咱们念念。”
会计拆开工人疗养院的慰问信,念了起来:
“亲爱的全体烈属老人们:您们好!我们全体疗养员向您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并派人送去一包食糖。这包食糖本是部队的同志送给我们的。我们全体疗养员一致同意把部队这份珍贵的礼物转送给您们,请您们收下好了……”
***
几天以后,部队某单位的指导员顾明华,接到一封信,他把信打开一看,是大同市烈属养老院写的:
“你们也许觉得我们给你们写感谢信而奇怪吧!这件事情,开始我们也觉得奇怪,然而这种奇怪,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四月三十日下午,工人疗养院的三个代表,冒雨到我们烈属养老院送糖,打开信一看,才知道糖是咱们部队送给工人疗养院的,疗养院又转送给我们了。只有毛主席教导下的战士和工人,才能有这种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在享受的时候,首先想到别人……”
指导员顾明华看完信便决定:“现在正吃晚饭,饭后立即集合,给大家宣读烈属养老院的来信,用工人同志们的高尚风格,用烈属老人对我们的期望,教育我们的部队。……


第6版()
专栏:

麦收小唱(二首)
禾波哨声响了割麦的哨声响了,社员们闻声出征;村前村后歌声起伏,大路上人流滚滚。天啊,十分沉寂,积满铅块一样的浓云;远山被白雾笼罩,仿佛还未睡醒。天啊,阴晴不定,难于捉摸啊,十分恼人!怕什么风雨啊,麦子已经熟了;还等待什么啊,只有与天斗争。大路上涌流着人群,田野上激荡着歌声;镰刀在人们手上闪闪发
亮,更显出英雄的壮志豪情……
割 麦队长战斗在前头,姑娘们跟在身后,年轻的小伙子们啊,偏要装出落后。辽阔的麦海,望不到尽头;看社员用无比的威力,转瞬要把你搬走。人们弯腰割麦,暗中鼓足劲头;一片嚓嚓的响声啊,多么轻快有力的节奏。麦海中全是战士,人人是割麦能手;镰刀几挥,一棵不留。队长没有回头,只大声喊着“加油”;姑娘们并肩前进,只听银镰响声嗖嗖。年轻的小伙子们啊,他们哪儿去了?嘿,只见点点黑影,早已割到麦海的尽头!


第6版()
专栏:

运动员生活点滴
法乃光 苗地全面锻炼带徒弟练球去前进曲同劳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