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兄弟民族新歌

卓姆十二峰下 宗子度
在西藏高原西南端的喜马拉雅山区里,伸延着一条绿色的狭长山谷。
这条山谷,当地藏族人叫做卓姆,卓姆就是云雾弥漫的峡谷之意。
这条山谷也叫亚东,藏文里的亚东直译为后脑勺的前面。后脑勺的前面是鼻子,意思是指这里河谷狭窄,山势陡险,通向外界的条条山道都像是修筑在如鼻子般悬垂的山腰上。
这里海拔两千多米,气候温和,风光秀丽,卓姆河贯流其中。两岸青山峙立、翠峰迭起,主要山峰,一共是十二座,这就是卓姆十二峰。
十二峰下,卓姆河两岸分布着大小几十个村庄和一片片倾斜的农田,重重木篱围绕着枝叶茂密的苹果园。
从高寒干燥的喜马拉雅山北部高原陡降两千米,下临亚东峡谷,纵览十二峰英姿,分享亚东人翻身后的幸福欢乐,顿觉心旷神怡,仿佛身入桃源。
卓姆十二峰耸立了何止千百年!过去的漫长岁月里,峡谷中升起的愁云惨雾,使她们黯然失色。帝国主义侵略军燃起的战火烽烟,曾经熏污过她们,封建农奴制度的魔爪,曾经野蛮地摧残过她们。
千百年来,卓姆河水带着亚东劳动人民的苦难,日夜呜咽不息!
今天,党的阳光驱散了峡谷中的愁云惨雾,洗涤了十二峰的黯淡烟尘。人间剧变,山川增辉,翠绿春色,与亚东劳动人民的张张笑脸交相辉映。
卓姆十二峰下出现了人们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人间乐园。
在这里,农业生产连年丰收,播种面积增至万克以上,许多过去不种庄稼的人家也逐步达到了粮食自给自足。一个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生产高潮正在峡谷中风起云涌,广泛展开,半山坡上的林间小块土地也被陆续开垦出来,种上了荞麦和元根。
在这里,翻身藏族劳动人民埋葬了黑暗的旧制度,建立起了人民民主的新社会,一批昔日饱受压迫奴役的农奴和奴隶,在基层政权中当家作主,行使民族自治权利。
在这里,在中共亚东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下司马镇,新的建筑物已经超过了原有房屋的两倍。贸易公司、邮电局、人民银行、汽车运输站、人民医院和学校等相继建立和健全起来。入夜,明亮的电灯光代替了过去烟熏光暗的油松照明。
在这里,公路像飘带般地盘旋着。常有一队队汽车带着喜马拉雅山区北部高原的风雪驶入亚东峡谷,运来新式步犁和锨锄等生产农具,运来上海的百货、天津的球鞋、杭州的绸缎以及四川和云南的茶叶、红糖等生活用品;运走巨柏、红松等木材,支援西藏建设。
亚东,再也不是遥远而荒僻的地方了。在党的领导下,翻身劳动人民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地建设着幸福的新生活。
中共下司马区委副书记平措说:“亚东人过去多半靠一根绳子过活,生活道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宽广,生活热情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高昂。”
这位农奴出身的年轻藏族区委书记,陪同我们去访问珠居乡。他在途中所说的“靠一根绳子过活”,是指民主改革前,很多亚东人,就是依靠在穿越喜马拉雅山区的古商道上背运货物为生的。
珠居乡位于卓姆河中游、五峰脚下,百十间木屋掩映在丛丛绿树中。当高原北部还是风雪呼啸、地冻天寒的时候,这里已经麦苗葱绿、山花吐艳,新栽的苹果树也已含苞待放了。
平措本人就是在这个山乡里长大的。民主改革前,他在这里度过了二十多年苦难的岁月。那时,珠居乡乌云压顶,封建农奴主强取豪夺,劳动人民家家啼饥号寒。
五年后的今天,山乡面貌全新,贫困已成陈迹,到去年年底,全乡除三户而外,其余农户生产的粮食已达到自给自足。五年中,全乡农业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一倍多,总产增加了两倍多。
区委书记说:“民主改革后,珠居乡农业生产能够迅速发展,多亏党和政府的领导帮助,翻了身的劳动人民,在生产上也能奋发图强,艰苦奋斗。”
拉觉次仁,珠居乡的一个普通翻身农民,黝黑的脸膛,宽宽的肩胛,走起路来腿有点瘸。别看他干活生龙活虎,其实他已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
过去的五十多年,拉觉次仁外号人称“拉亚”(山羊),因为他靠着一根绳子和两个肩膀,披着一件磨光了的山羊皮坎肩,成年累月到处奔波劳累,没有固定的居处,活像一只乱石山中的山羊。他的腿是年轻时给封建领主搬运木料时砸伤的,至今碰上下雪或阴雨天,伤处仍隐隐作痛,不过拉觉次仁很少给旁人说过。
五年中,这位充满了革命干劲的藏族老人克服困难,勤奋生产,他家的耕地面积已从十八克扩大到二十五克,耕畜和驮畜增加了四头。
为了多种粮食,解决河谷地带缺少耕地,拉觉次仁在乡党支部的支持下,一九六二年还攀登到邦嘎拉山腰上开垦出三克荒地试种小麦,初步获得成功。去年人们纷纷上山,今年上山开荒的人数更多了。
山上野兽多,小麦抽穗后,拉觉次仁和农民们夜间常常躲在岩洞里,烧起野火或者鸣锣?喝,驱赶前来糟踏庄稼的狗熊和猴子。
我们在卓姆河下游的一个村庄里,参观了藏族老阿妈丹珍的新家园,它是峡谷中许多个新家园中的一个。
两间宽大的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房里摆设着家具和生活用品,仅仅是灶上的铝锅就有大中小三个。民主改革前,这位藏族老人只能用一只缺口的瓦罐熬“吐巴”(一种糌粑稀粥)。据亚东县贸易部门的统计,去年供应亚东人的生活资料比一九五九年增多了将近五倍。
站在卓姆河下游的乃堆拉山上欣赏松林云海,使人胸襟开阔,深深感到祖国高原的河山,多么壮丽多彩!
这里是原始森林的海洋,漫山遍谷,一望苍翠碧绿。数十米高的云杉和红松,巍然直插蓝天;千年古柏枝干庞然,几人合抱不住,这些丰富的森林资源正等待着开发。
苍鹰是山区最活跃的动物,它鼓动着刚劲的翅膀,沐浴着晨光,翱翔在碧蓝的天空里,这不正是今天亚东人的象征吗?


第6版()
专栏:

洗澡和睡觉之间 方曙
一个连队驻在农村里。天热战士们无处洗澡。班长反映了这个情况后,副指导员想了个办法:让大家动手盖个露天澡堂。澡堂盖成了,可是里面依然空空荡荡,冷冷清清,并没有人去洗澡!
为什么战士不去洗澡,为什么费力不讨好呢?副指导员继续一追究,才知道烧洗澡水要用炕头锅;水热了,热炕便无法睡觉了。等到副指导员让大家搭野灶烧水后,战士们才欢欢喜喜地去洗澡了。
洗澡和睡觉,本来是日常生活中平凡不过的小事。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这两种需要都是可以得到满足的。谁会想到,洗澡和睡觉之间竟会发生矛盾呢?副指导员最初只按常理推测,以为只要有了澡堂,问题就解决了;可是,由于他对具体环境中的具体情况掌握不够,便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一面:战士们不能睡觉了。睡觉比洗澡更为重要,既然二者不可得兼,战士们当然会取睡觉而舍洗澡了。
生活琐事在特殊的情况下尚且变得如此复杂,尚且需要细致深入地做一番工作,那么,对待其它更大、更难的问题,又哪能不花费更多的心血,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呢?!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事物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此一时的事,不同于彼一时的事;此一地的事,不同于彼一地的事。表面上看来简单的事,实质上未必如是;我们往往以为是已知的,其实也未必是真知。如果不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的特点,仅仅远远站着望一望,粗枝大叶地抓住一点表面现象,就想动手解决矛盾,那么办起事来当然会碰壁,会费力不讨好了。
这个连队战士们睡觉和洗澡之间的矛盾,终于完满地解决了。其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同样可以解决的,只是看你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办法,来对待和处置它罢了。


第6版()
专栏:

六月的乡村 高风
六月里,淡绿的枣花,
飘散点点清香;
殷红的石榴,
燃起团团火焰。
南风鼓动着风箱,
太阳像一炉红炭,
才几日工夫,
把田野锻得金黄耀眼!
村庄醒得好早,
朦胧里人声语喧,
牵马,套车,
修仓,磨镰,……
干劲催着脚步,
脚步摇落热汗,
镰刀的沙沙声响,
与心中的歌儿一般甜。
地里,麦把待运,
场上,石磙叫唤,
大车咕咚咚来回穿梭,
赶车人扬着鞭嫌慢。……
六月的清晨,
六月的夜晚,
六月的新农村呵,
正在社会主义大道上飞速向前!


第6版()
专栏:

猎 顾工
骑兵骑着战马,奔驰在草原。
马蹄下,野兔、地老鼠、獐子、旱獭……在惶乱地奔窜。它们躲在洞穴里,嚼着偷盗来的人参果,窃取来的青稞麦,它们没想到这里会发生隆隆的地震,会有钢铁来叩响洞门。
嗖!又窜出一头银狐。狡猾的银狐,在雪地上行走,是不显身影,不落痕迹的——但它没有逃出骑兵的眼睛。
骑兵跳下马来休息,银狐正钻进骑兵脚边的洞穴。
“咳!鬼东西!”大家跺着马靴,笑着说。
“出来!”大家用马枪指着狐洞:“缴枪不杀!”
狐狸在洞穴里缩得更深、更紧了。
骑兵们兴致来了,在洞口边架起湿树枝,点起烟,还从马背上,取出巡逻时做饭用的牛皮风箱,用风箱向洞里呼呼吹烟……
银狐憋不住,窜出来了,一头就窜进牛皮风箱的口袋里。
骑兵们倒提着猎物,大笑起来。
“来,把它挂到界碑旁的树枝上!”
“对,警告那些像狐狸一样狡猾的敌人!”
“不管它钻进哪个洞穴,我们巡逻兵都能把它倒揪出来!”……
又是笑声,欢乐而威武的笑声。
骑兵们跃马走了,草原寂静了。但离骑兵马蹄不远的地方,还有多少对银狐般闪烁的眼睛呀!
骑兵们知道,骑兵们懂得,所以骑兵在奔驰……


第6版()
专栏:读者谈书

读《北京四史丛书》  王永泉
《北京四史丛书》编委会从北京市最近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当中写出的大批家史、村史、社史、厂史中选出一部分,编成《北京四史丛书》,由北京出版社陆续出版。
《北京四史丛书》已经出版了两辑:《前仆后继创江山》和《南彩风暴五十年》。每一辑都包括三部分内容:村史、家史和作为附录的地主罪恶史。
书中收集的几篇村史,不但反映了农民在旧社会受尽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并且着重记载了他们从不屈服,一直坚持斗争的史实。《南彩风暴五十年》《苦难的“神驹”换新天》,分别叙述了顺义县南彩村、通县神驹村农民五十年来斗争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当农民进行自发斗争时,往往是失败的,有了共产党的领导以后,进行自觉的有组织的斗争时,就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给敌人一次接一次的打击。
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生活充满了血和泪,这不只是个人苦难的遭遇,而是阶级压迫所造成的。书中许多篇家史都把这个很重要的问题揭示了出来。
写家史不能专说过去如何苦,要进一步把忆苦和思甜结合起来,加以对比,才能达到教育读者的目的。书中许多家史,用生动的语言,有说服力的事实进行了忆苦思甜。夏天睡凉席,在今天我们生活中已经是谁也不注意的事了,但是家史《两领炕席》,就用睡炕席这个看来微不足道的事作了强烈的今昔对比。贫农杨瑞生现在吃穿不愁,自己有房子有存款。他看到炕上铺着的凉嗖嗖的炕席,想起了过去的事。解放前没吃没穿,父亲死了,连块卷尸的破席片儿也没有,母亲只好改嫁,换到钱买了一领炕席,埋了父亲。母亲死了,还是没有炕席卷尸,只好自己卖身给地主扛活,买了一领席埋了母亲。
“四史”是重要的阶级斗争教材,也是有价值的第一手史料,编成丛书有系统地成套出版,便于读者阅读和保存,的确是个好办法。


第6版()
专栏:

麦熟时节(新风俗画) 苏光 英韬
队队都在添农具
麦场上
一切就绪
丰收之前演《丰收之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