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关于合理利用我国天然草原的几个问题 何昌茂 赵国民
我国有着辽阔的天然草原,据初步估计,约有五六十亿亩,相当于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在这些草原上放牧着占全国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大牲畜和绵、山羊,每年生产出大量的牲畜、肉、乳和皮毛等产品,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善人民的生活。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合理利用天然草原,发展畜牧业生产。建国以来,广大牧区在党的领导下,在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的基础上,对草原进行了积极的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调整并相应地固定了草原的使用权;推行了季节移场放牧的草原利用制度;划分割草地,储草备冬;建立了一定数量的饲料基地和人工草地;开展了以水利为中心的草原建设等工作,从而改变了草原面貌,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牧区畜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在草原利用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放牧制度、牲畜配置、草原综合利用、草原建设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时加以解决,才能充分发挥草原潜力,促进牧区畜牧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
放牧制度是管理和利用草原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内蒙古和西北一些牧区在草原利用上,大多采取季节移场的草原利用制度,即根据自然条件、草场状况,划分二季、三季或四季牧场,逐季移场放牧。这种按季移场的草原利用制度,是广大牧民在长期生产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在较大的范围内做到了计划利用草原,使草原适时轮歇,保障牧草再生的条件,有利于牲畜的放牧和抓膘,因而比过去“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方式前进了一大步。但是,这种放牧制度,由于受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由于牲畜在各季牧场上处于自由采食状态,因而对各季牧场和牧草的利用很不均衡。因此,这种放牧制度不够理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划区轮牧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放牧制度。所谓划区轮牧就是把草原首先分成若干地段(或称季带),每一地段可以供应牲畜一个月到三个月的放牧之用,再在每一个季带里又分成若干轮牧分区,然后将牲畜按一定次序一区一区的采食,轮回使用。
国内外实践证明,划区轮牧具有以下一些优越性:(一)可以减少牧草浪费,节省草原利用面积。因为把家畜限制在一个较小的放牧区内,不再是在大面积草原上随便采食,这样家畜采食均匀,使牧草易于恢复生机。(二)可以改进草原植被成分,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由于牧场植被能被牲畜均匀利用,防止了杂草孳生,牧草量增加,优良牧草也相对地增多。(三)可以提高畜产品产量和质量。划区轮牧对家畜的控制较方便,家畜的游走时间和距离显著地减少,卧息时间增多,可以避免家畜活动过多对热能的消耗,增加了饲料的生产效益。同时由于较均匀地供给家畜优良牧草,有效地提高了畜产品的质量。(四)便于加强对家畜的管理。实行划区轮牧,可使牧工对畜群管理细致,保护周到,病害、狼害、丢失等所造成的牲畜损失现象大大减轻。(五)便于加强草场管理。因为在短时期内,把家畜有计划地集中在较小的轮牧分区里,就便于实行清除毒草、驱除兽害、防火等措施和一些相应的农业措施,如刈割放牧后的剩余杂草、散布畜粪等。(六)可以防止家畜寄生性蠕虫病的传播。如果在家畜粪便中含有虫卵,随粪便排出,约六天后可以变成幼虫,自由放牧时,家畜在一个地方停留久了,吃草时容易把幼虫吃下去,受到传染。划区轮牧就可以妥善安排,不要在同一放牧地连续放牧六天以上,这样就减少了家畜寄生性蠕虫病的传染机会。
我国天然草原在季节移场放牧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划区轮牧,是今后草原利用的一个方向。但是,划区轮牧是一项比较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实行起来需要有一定的条件。首先要求掌握草原的性质及其状况,合理组织畜群,妥善安排劳动力;同时还需要有一套相应的技术管理措施,特别是要改变牧民历史形成的传统习惯,更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各地推行划区轮牧时,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反复试验,因地、因时、因畜制宜,逐步推广。
牲畜配置与畜群组织
草原的利用主要是通过放牧牲畜来实现的,牲畜和草原是牧区畜牧业生产的两个基本因素。草原利用与管理得适当与否,要看这二者配合是否恰当。在一定的草原上放牧哪种牲畜和放牧多少,与草原提供的饲料种类、数量和品质有密切关系。因此,要求人们在配置牲畜时,既要考虑各种牲畜的生理要求、生活习性、嗜好以及营养上的需要,又要了解草原的具体条件和状况,以便根据需要和可能在不同的草原上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牲畜,达到最经济有效地利用草原的目的。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部的干旱草原区,牧草稀疏矮小,气候变化大,适于养羊,但不适于养大牲畜,特别是牛,因此大牲畜的比重较小。在内蒙古哲里木盟以丛生禾本科牧草为主的草甸草原,牧草质量好,产量较高,适于发展大牲畜和山羊,但饲养绵羊就较差些。在新疆著名的伊犁草原,水草丰美,无论大畜小畜都很适应。
草原决定着牲畜的分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的草原只单纯地经营一种或两种牲畜。就目前牧区牲畜的组成来看,一般多是一畜为主,多畜结合。这是因为在同一地区草原类型与植被的组成是多种多样的,单纯饲养一种牲畜,则不能充分发挥草原的生产潜力。此外,多种牲畜相互配合,也是发展牧业生产和改善牧民生活(吃、穿、用)所必需的。因此,草原上牲畜的合理配置,必须综合考虑上述条件,才能够合理配置牲畜和妥善安排牲畜的比例关系。
畜群组织和规模也是合理利用草原的一个重要方面。正确地组织畜群并划定适宜的畜群规模,同样可以发挥草原的生产潜力,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牧区的畜群组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分群放牧;另一种是混群放牧。在牧场较大、人力充沛、牲畜较多和管理条件较好的情况下,采取按牲畜种类、性别、年龄及生产性能分别组群,这样有利于牲畜放牧和放牧人员的精细管理。反之,在牲畜数量较小、草场有限、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混合组群。一般牛、马、驼单独组群,绵羊山羊混合组群(其中公羊单独成群)。大牲畜在数量不多时,亦可与小畜混合组群。
畜群规模的大小和草原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畜群规模过大,对于草原的践踏较严重,草场利用不充分,甚至可能破坏草场,引起草原退化,同时还会给经营管理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在过冬、接羔的季节,因不能进行必要的照料管理,易造成大批牲畜死亡。反之,畜群规模过小,草场也不能得到很好利用,过多地增加放牧员,加大畜群放牧管理费用。当前牧区的畜群规模,由于各地条件不同,相差很大。但从总的情况来看,目前各地的畜群规模有些偏大,这是因为牧区的劳动力不能适应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的缘故。今后随着畜牧业生产的更大发展,特别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牲畜质量,需要对规模过大的畜群加以调整,适当划小。为此目的,一方面要逐步实现牧区的技术改革,另一方面是合理组织与分配劳动力,加强牧业生产的第一线,从而使牧业生产更加集约化。
草原综合利用和农牧结合
种植业和饲养业是农业生产的两大部门,二者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在我国一些条件适宜的牧区,因地制宜地利用一部分草原,进行粮食和饲料生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牧区草原辽阔,交通不便,靠从外地运粮满足牧民的口粮需要,往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发展畜牧业生产有很大影响,而且还要增加国家的负担,同时由于运输不及时,还影响到牧民生活需要的适时满足。其次,目前天然草原生产力比较低而且不稳定,打草场比较少,冬季储草数量有限,牲畜过冬草料比较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定数量的饲料基地和人工草地,为牲畜生产饲草饲料,对保证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不断提高牲畜质量和畜产品产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草原地区,围绕畜牧业生产,因地制宜地发展一定数量的粮食和饲草饲料的生产,是可能的。我国许多草原地区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水源丰富,适于灌溉,同时又有大量的耕役畜和有机肥料,加之一部分牧区的广大牧民不仅具有经营饲养业的丰富经验,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粮食和饲料作物生产的知识和技能,所有这些都为实行农牧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许多条件适宜的牧区,先后都利用了一部分草原,发展粮食和饲料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牧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农牧业相互促进、相互结合得更加紧密,从而加速了农牧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草原上种植粮食和饲草,为畜牧业建立了巩固的饲料基地,保证牲畜的稳定发展;(二)牲畜在农田过冬,利用农田上的副产物,利用农田上种植的苜蓿草,避免了过远的运输,从而减轻了对冬牧场的压力;而牲畜在农田上放牧一个冬季,又积累了大量的粪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料。(三)畜牧业的发展,保障了种植业所需的动力——耕(役)畜。(四)可以充分合理利用劳动力。由于农牧业生产和劳动时间存在着差别,即农忙和牧忙错开,这样可以调配劳动力的余缺,做到最充分有效地利用劳动力。
当前在牧区实行农牧结合,发展农牧业生产,应当着重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正确处理农牧业的比例关系,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牧区的农业生产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进行全面规划,认真贯彻“以牧为主,围绕畜牧业生产,发展多种经济”的生产方针,在保证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前提下,相应地发展农业生产或其他生产事业。第二,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目前牧区的农业生产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这主要是因牧区的农业生产历史比较短,一些技术措施还没有跟上去。经验证明,牧草与作物轮作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牧区实行农牧结合的重要手段。在农田上种植牧草,实行草田轮作,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粮食产量,而且也为牧业生产提供了大量优质饲草,因而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
加强草原建设和牧区技术改革
在草原建设和牧区技术改革方面,应当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第一,水利建设。水利是草原建设的中心,牲畜的生存和发展,牧草的生长和发育都依赖于水。但是,我国广大草原地区气候干旱,雨量稀少,除少部分地区有地表水供饮用外,绝大部分是依靠地下水,因此,积极开展草原水利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几年来,广大牧区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扩大了草原利用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畜用水问题。但是,从生产发展的需要来看,水利建设还不能与之相适应。
为了加强草原的水利建设,首先,要求解决冬季草场供水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一般以打井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修建水利工程,利用地表水;在山区,还可以掏泉、引溪流。打井以打筒井(土井)为主,注意提高井的质量,合理分布水井。在严重缺水的草场,需要打深筒井或机井,这就需要事先做好草原的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在掌握了可靠的水文地质资料以后,再进行施工。有力量的地方还可以进行打“对井”,相互补充,使人畜饮水更有保障。其次,大力维修和增补提水工具,积极发展畜力的半机械化提水工具。机械化的提水工具则重点配备,逐步发展。再次,牧区水利建设除供应人畜饮用外,有余的水,特别是机井附近,应当采取综合利用的办法。可以在供水点附近,适当开辟饲料基地,种植饲草饲料,利用余水灌溉;同时,也可以利用余水灌溉天然草原,改良和培育草原。最后,牧区水井的分布,应当按照畜群活动的范围设立,可以先疏后密,由近及远,逐步扩展。也可以在一个井的周围,利用畜力和机械动力将一部分水运到一定距离以外,设立供水站,以便扩大草原利用面积,提高井(特别是机井)的利用率。
牧区水利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针对牧区地区分散、劳力不足、物资缺乏的特点,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畜制宜,就地取材,逐步进行。对“天上水”、“地面水”、“地下水”,要“三水齐抓”,综合利用,以适应广大牧区生产日益发展的需要。同时牧区的水利建设应当主要依靠牧民群众,依靠牧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结合国家在资金、物资和技术上的适当帮助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牧区的水利建设达到投资少、收效快、收益大的目的。
第二,棚圈建设。棚圈是牲畜在冬、春季节防寒、夏季防暑、避雨等必不可少的设备。对于预防风雪灾害和做好保暖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解放前,我国广大牧区处于封建的游牧经济状态,牧民既没有搭棚盖圈的能力,也没有使用棚圈的习惯,当时是放牧到哪里,牲畜就卧居到哪里,根本无法防御自然灾害。解放后,牧区开始兴建了许多棚圈,特别是由于牧区公社化的实现,冬春营地的固定与定居点的逐步形成,这一工作更加扩大。为了进一步加强牧区的棚圈建设,还需要在冬春牧场上,本着经济、耐用、就地取材的原则,大力修建永久性、固定性的棚圈和厩舍;在夏牧场上,则本着经济、方便、适用的原则,大力修建临时性、活动性的棚圈和厩舍。
第三,草原培育和改良。我国许多天然草原,由于长期放牧利用,植被和生产力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加上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关系,有的草原已经开始退化,有的草原还没有充分利用。随着牧区畜牧业不断发展,如果仅利用天然草原的自然生产力,显然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天然草原的培育和改良,以便形成日益巩固的饲料基地,从而达到不断满足牲畜增长的需要。
根据有关实验资料,在已经开始退化的草原、低湿地、盐碱地、固定和半固定沙质草场上,严禁放牧,进行封滩育草、施肥、灌溉、人工补播牧草、雨季松土、划破草皮、排涝洗碱、铲除毒草、消灭鼠害等措施,对恢复草场生产力、提高牧草产量,有很好的作用。
草原改良和培育必须结合现有条件,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封滩育草是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可以普遍采用。在改良工作过程中,应当本着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先打草场后放牧场的办法,先试验、摸索经验,然后推广。
第四,畜牧业生产的技术改革。牧区由于畜牧业的发展,牲畜头数成倍增长,出现了牲畜增长与劳动力不足的矛盾。解决牧区畜牧业生产与劳动力不相适应的矛盾的根本出路,同发展农业一样,只有在集体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畜牧业的现代化。
为了逐步实现牧区的技术改革,必须遵照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对牧区技术改革的指示精神,根据牧区生产的需要,积极地、因时因地因畜制宜地推行工具改革、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充分利用畜力,重点发展技术上成熟、投资小、节约劳力多、收益大的机械化作业。同时,在牧区实行技术改革,应当贯彻主要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国家辅以必要的支援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多、快、好、省地逐步实现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


第5版()
专栏:

政治工作干部要懂得生产 中共北京热电厂委员会书记 李寿祺
在我们社会主义企业里,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政治和技术的关系,是搞好企业工作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多次系统地阐明了这个问题。他曾经说过,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
我们在生产实践中,对于上述毛泽东同志关于政治和经济、政治和技术统一的思想,有着深刻而又具体的体会。因为,在我们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每天都在发生着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是既包含着生产技术问题,也包含着思想政治问题,两者常常是难分难解的。因此,企业里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技术工作,必须密切结合,才能正确地及时地解决每天发生的这些大量的问题。在社会主义企业里,脱离生产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空洞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不可能得到好的效果的;而脱离政治的生产技术工作,是盲目的生产技术工作,是会迷失方向的。上述两种倾向和做法,都是错误的。由此可见,在我们的企业里,把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在重大的政治运动中和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密切地结合起来,是当前企业政治工作干部和生产技术工作干部一项重要的工作。
怎样把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呢?根据我们的体会,除了解决干部的思想认识以及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党委集体讨论、统一安排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政治工作干部要懂得生产,生产技术工作干部要做政治工作。无论是政治工作干部也好,生产技术工作干部也好,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坚持政治挂帅,坚持“四个第一”,又红又专,不当空头的政治家,也不当迷失方向的实际家。
大家知道,在我们社会主义的企业里,搞好生产是政治工作干部和生产技术工作干部的共同任务。要搞好生产,第一,要进行经常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使职工懂得,在社会主义企业里,搞好生产,就是搞好社会主义建设;搞好生产,就是为革命工作做出贡献。要使职工懂得,企业里的每项工作都是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一部分。无论是政治工作干部也好,生产技术工作干部也好,都应当经常用毛泽东思想教育职工,武装职工。一句话,就是要使职工革命化。第二,要按照党的总路线和方针、政策,组织职工进行生产。第三,还要正确地及时地解决日常生产活动中经常发生的大量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许多思想问题是透过生产活动反映出来的。因此,就需要政治工作干部经常深入生产、深入车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往往由于我们政治工作干部不懂得生产,于是就经常发生“下去摸不着,上来听不懂,开会发不上言”的现象,因此,生产中的问题吃不透,关键抓不住,结果就容易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政治工作干部只知道抓政治运动,开大会,作报告(当然,这些工作都是必要的),脱离经常的生产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这种情况是不好的,应当改正的);另一种情况是坐在办公室抓事务性工作,本末倒置,把政治工作中的事务性的工作放在第一位了。因而造成政治工作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群众。由此看来,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生产中去,做到科学实验中去,政治工作干部就必须懂得生产,熟悉生产技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干部怎样才能够很快地懂得生产呢?除了参加一定的生产技术业务学习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参加生产劳动,深入车间班组,进行调查研究。这样既熟悉了生产,又参加了劳动;既做了调查研究,又增进了自己和工人群众的感情;既摸到了思想,又进行了工作。


第5版()
专栏: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胡逢吉
远古的时候,人类已学会了利用化学方法来生产某些需用的物资。中世纪,实验室的化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发现了许多新的化合物。十九世纪初期,化学工业逐步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业部门,但它还只是一个生产辅助材料的部门。随着国民经济对化工原料需要的增加,以及农业需用化学肥料的迅速增长,到了二十世纪,化学工业已不再处于辅助材料部门的地位,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部门了。近十几年来,由于高分子合成材料工业——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飞跃的发展,使得化学工业的作用更为显著。现在,几乎所有工业发达的国家,无不以尽快的速度发展化学工业,它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工业部门。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化学工业离开了国民经济的其它部门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化学工业又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日益有利的条件。
化学工业是工业支援农业的“生力军”
化学工业支援农业有直接支援和间接支援两个方面。
在化学工业直接支援农业方面,主要是促进农业的技术改革,加速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
第一,化学工业是实现农业化学化的物质基础。农业化学化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化学工业提供化肥以解决农家自然肥料的不足,是一项促进农业增产的有力的措施。从中国科学院一九五八年全国肥料试验网总结的效果看,在同时使用农家肥料的情况下,施用氮肥、磷肥、钾肥对农作物的平均增产数值是: 每斤氮增产 每斤磷增产 每斤钾增产 (斤数) (斤数) (斤数)水稻  15.5  5.5  3.8小麦  10.5  7.7  3.4棉花  9.5  3.9  3.6玉米  19  11.1  7.7
化学工业提供的农药在防治农作物和家畜家禽病虫害,刺激它们生长,消除杂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病虫害是威胁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的大敌,施用农药可以大大减少病虫害的损失。据一九五七年估计,由于防治病虫害,使得粮食少损失一百五十七亿斤,棉花少损失四百二十万担。由于化学农药在消灭病虫害方面具有迅速、经济、效果大和不受地区限制等特点,特别是由于它在向高效、低毒、有选择性方面发展,因此,它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主要手段。
除莠剂能有效消除田间杂草,据我国试验,一般可除草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作物质量可以提高一倍。刺激素能加速植物和牲畜的成长。例如每吨饲料中加金霉素一至十克,比在不加金霉素的情况下,净增肉百分之三十五。
化学工业还能为农业提供各种土壤改良剂,使非团粒结构的土壤变为团粒结构的土壤,为改善现有耕地、扩大耕地面积开辟了新的途径;化学工业提供的塑料薄膜等产品,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重大的作用。
归结起来,化学工业为农业提供多样的化工产品,促进农业的化学化。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农业化学化,较之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更具有立竿见影之效。
同时,农业化学化的经济效果好,能大量节约劳动。施用化肥、农药等都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力。在我国农业劳动中,用于积肥施肥的劳动量一般达百分之三十以上,从一些典型调查材料看,如果能增加化肥的施用量,以代替一半肥效不高的土肥,每年每亩就可节约二十个工日,按这样计算全国每年就能节约出几千万个农业劳动力。除莠剂节约劳动力的效果也是很大的。在人们从播种到收获的全部工序中,有一半的劳动量是直接间接与杂草作斗争的,根据我国目前使用除莠剂的经验,每公顷可省三十多个人工。
第二,化学工业在支援农业实现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需要化学工业提供大量的配套产品,特别是各种橡胶塑料配件(例如,耕作机械、运输机械需用轮胎、塑料零件、传动带、运输带;排灌机械需要各种排灌胶管,农业电力设施需用大量橡胶、塑料作为绝缘材料等)。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用橡胶制品所用生胶占全部生胶消耗量的一半以上。
在农业机械、电气设备、排灌设施中,利用化工产品能提高机械设备的质量。广泛利用塑料配件能使农业机械轻便灵活,更加适合农业的需要。如以有机硅树脂制作电动机,能大大提高电机的容量,缩小电机的体积(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电机的强度将提高四五倍。在水利化方面,采用化学产品塑料薄膜作为沟渠的衬底材料,可防止水分的地下渗透;用防止水分蒸发剂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灌溉水,用干冰作为降雨剂,可增加雨量等。这些,都为实现农业水利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化学工业还为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如棉花只有在用化学“落叶剂”处理后,才能用收割机收割。此外,在农业中广泛使用化工产品能增加农民收益,提高对农业机械、电器设备等的购买力。
化学工业还为制造农业机械的基础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制造各种农业机械,都需用大量金属材料,而金属材料生产是离不开酸碱等基本化工原料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化学工业支援农业,给农业提供大量的化工产品,是工农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巩固农村集体经济,巩固工农联盟具有重要的意义。
化学工业支援农业的间接作用,是它能提高农作物的使用效果,更充分更合理地利用农作物。许多农作物,例如天然纤维、木材等经过化学树脂处理后,能够提高质量,延长其使用期;许多农作物的副产品或加工后的废料,如甘蔗渣、谷壳、木材废屑等,经过化学方法可以制得各种有用的物质,如糠醛、草酸、酒精以及木屑板、刨花板等。
化学工业在发展轻工业方面的作用
化学工业对于轻工业的发展之所以有重大影响,首先在于它是增加轻工业产品产量,供应轻工业原料的一个重要途径。化学工业为轻工业开辟了新的原料来源,以代替或补充农产原料之不足。例如,用化学纤维、合成脂肪酸、合成洗涤剂、合成酒精代替棉丝、粮食、油脂等,来制作纺织品、日用品及轻工业原料,就可以大大增加轻工业原料来源,减少对农业的需要。同时,使用化工原料较之使用农产原料还有下述两个优点:
(1)它不受农业生产季节性的限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能适应轻工业均衡生产和稳定生产的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轻工业的生产能力;(2)它不受农产原料自然发酵过程的限制,在某些轻工业部门可以缩短生产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以农产原料为主要原料的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化工原料作为辅助材料,能提高农副产品原料在加工过程中的利用率,或减少农产原料的消耗。例如,在橡胶制品中,适当增加化工辅助剂,就能减少橡胶的使用量。在制糖工业中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能够提高糖的收得率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八。利用尿醛树脂可以使废材变为有用材,次材变为好材,从而使原木的出材率从百分之六十提高到百分之八十。
增加以化工原料为主要原料的产品产量,如增产各种塑料、橡胶制的日用品,是增加轻工业产品产量的方法之一。
其次,化学工业的发展为轻工业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质量,开辟了新的前景。
广泛使用化工产品作为轻工业的原料或辅助材料,有利于提高轻工业产品质量。例如,用丙烯腈和有机硅树脂处理织物、羊毛、纸张、皮革等,能使它们防蛀和防潮、防水。用尿醛树脂等处理织物可以防缩,使织物缩率从百分之四至百分之五降到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用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混纺的织物具有耐磨、易洗、易干、弹性好、强度大、不起皱等优点,而且可大大延长使用寿命。化学纤维织物用于工农业生产中,如作轮胎的帘子布比棉帘子布要好得多,可以减少橡胶使用量百分之十五,并延长轮胎使用期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用作渔网,则比棉线渔网耐用二三倍。在日用品方面,用氨基塑料、赛璐珞等制的日用品色泽鲜艳、美观等等。
再次,化学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轻工业生产的经济效果。使用化工产品代用农产品作为轻工业的原料,一般可以降低成本。如以仿毛纤维——聚酯纤维代替羊毛,以仿丝纤维卡普隆代替天然丝,其成本仅相当羊毛、天然丝的十分之一。用有机原料合成酒精比粮食酒精便宜得多。总之,在轻工业生产中,使用化工原料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充分利用原材料,简化生产过程,节约劳动力。
化学工业在发展重工业方面的作用
重工业的各个部门,随着技术进步,需用的化工产品也越来越多。在冶金工业中,从矿石的开采、浮选、冶炼到轧制成材,都需用大量的化工产品。开采时需要硝铵炸药,浮选时需用浮选剂,冶炼与轧制时需要大量的酸、碱。据计算,生产一吨钢材要消耗十五公斤硫酸,生产一吨铝要用五百一十公斤纯碱和一百八十公斤硫酸。在石油工业中,原油精炼和柴油洗炼时也需用大量酸碱。在煤炭工业和其它非金属采矿工业中,都需要炸药和各种橡胶制品(如运输带、传动带等)。在机械工业中,塑料和橡胶制品是各种机械不可缺少的零部件。在交通运输工具的制造部门中,如汽车、机车、船舶、飞机等工业部门,塑料、橡胶配件更为重要。而车、船、飞机以及各种机器需要的涂料,也需化学工业提供。在电器制品中,其绝缘材料现在主要靠化工产品制作。在建筑材料工业方面,塑料也逐渐与钢材、木材、水泥等并列成为主要的结构材料,同时,它还广泛用于各种管线、板壁和装饰材料等等。
在国防工业中,化工生产的硝酸、甲苯、乙二醇等是制造炸药的原料;在常规武器中,枪托、弹壳、轻重武器配件、钢盔等往往也为塑料制成;在核武器和火箭武器中,所需的高能燃料和特殊耐高温、抗震、抗磨擦等性能的物资,有不少只有用合成材料才能制成。
上述情况说明,重工业的各个部门,都要求化学工业为它们提供大量材料,并且需用化工产品的增长速度较其自身产品的增长速度高。这是因为:(1)在重工业的各个生产部门中,利用化学方法的工艺有很大发展。例如,机械制品的热处理,广泛采用渗碳、氰化和氮化等,这样相应地增加了化工原料的需用量。(2)化学工业为机器设备及建筑物提供的结构材料及零部件,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有很大增长,它逐步与金属材料并列成为机器制造工业的主要材料。
在重工业各个部门广泛使用化工产品,可以强化生产,简化生产工艺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质量。例如,在石油和天然气钻井过程中,用盐酸处理能提高钻井效率;在建筑业中使用塑料制件,便于开展装配式施工,从而缩短工程期;用合成材料作为机器的结构材料及零部件,可以使设备向轻(重量轻)小(体积小)、精(准确度精)、高(效率高)、久(使用期限久)方向发展,这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技术装备水平,节约基本建设投资。
发展合成材料生产,可以代替金属材料。在坚固与耐久性能与金属相当或更好的条件下,合成材料重量轻,维护简单。例如,用塑料制齿轮、轴瓦,运转时无须使用润滑剂,一吨塑料往往可代替几吨金属材料,这不仅可以降低设备制造成本(例如用塑料代替青铜,其成本可以降低十分之九),同时,对节约使用金属材料,特别是贵重的有色金属材料也有很大好处。
* * *
化学工业是一个多行业多品种的工业部门,它生产成千上万个品种。这些品种既有生产资料,也有生活资料;既为农业服务,又为轻工业、重工业和国防建设服务。由此可见,发展化学工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