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京剧现代戏随感

现代戏里见功夫 葛杰
京剧演现代戏,要不要基本功呢?这次观摩演出作了肯定的答复。要!
如果没有精湛的武功,《奇袭白虎团》就不会收到现在这样高的戏剧效果,它就不会那样牢牢地抓住观众。《革命自有后来人》中的李奶奶,如果没有自表家史的那一大段动人的歌唱,这个形象是会逊色的。如果不是演员具有深厚的戏功,《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刁德一,就不会有那样动人的身段、眼神、歌唱和做派。
京剧现代戏,它是现代戏,同时又是京剧。京剧需要京剧的基本功,理所当然。在京剧之外的各个剧种中,擅长于表现现代人物的,大有人在。但他们无法取代京剧演员。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京剧演员具有他自己所特有的基本功。
有了较深的戏功,当然不能就等于演好了京剧现代戏。因为,这基本功还要从反映现代生活、现代人物出发,恰当地加以运用。但是,同样重要的是,没有京剧的基本功,也不可能演好京剧现代戏。
要演现代戏,当然要对京剧艺术进行必要的改革。但是,基本功是京剧演唱方面最根本性的规律。例如武打演员的腿功、腰功。尽管这些基本功同舞台上的武打动作不尽相同,乃至很不相同。而舞台上的各种武打动作却又以这些基本功为基础。这些基本功演传统戏需要它,演现代戏同样需要它。放松这方面的勤修苦练,将不利于京剧特点的充分发挥。练好基本功是演好现代戏的条件之一,值得引起京剧艺术工作者同志们,特别是青年同志们的注意。


第6版()
专栏:

京剧现代人物赞
《奇袭白虎团》
(山东省京剧团演出) 田汉诗
严伟才
智勇深沉几伟才,
雷区火海笑谈来。
不因虎穴歼顽寇,
那得开城举祝杯? 华克雄画
李大娘
齐向花旗举战旗,
中朝真可共安危。
大娘何必提前事:
炮火如雷救顺姬。 阿 老画(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水龙吟 叶圣陶
连夕观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喜赋二阕。幕开听视全新,曲情弦调犹京戏。佳人才子,帝王将相,宁宜今世?革命精神,推陈标格,两相联系。教合场观众,心倾意会,宛身在当时事。喜见江南塞北,竞新声芳菲多丽。白头名手,青年英俊,各呈才艺。非自深明为谁服务,哪能臻此?笑悠悠之口,妄思撼树,直蚍蜉耳。连宵悦目娱心,往时顾曲何曾有。非徒观赏,甚资砥砺,坚强争斗。店倚阳澄,望穿芦荡,面临群丑。看庆娘机智,伤员英勇,敌人倒,如摧朽(一)。三代凛然不屈,举红灯承前遗后。死生为别,牢中慷慨,事终完就(二)。威虎山头,孤身独往,军民遥凑。待百鸡筵启,衔枚齐上,灭强梁寇(三)。
(一)《芦荡火种》
(二)《革命自有后来人》
(三)《智取威虎山》


第6版()
专栏:剧评

“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京剧《洪湖赤卫队》观后 刘开宇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所领导的湘鄂西洪湖根据地的群众革命斗争对整个革命形势发展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补充了红二军团的兵源,一方面牵制了大量的敌人,有力地配合了井冈山、大别山等地区的对敌斗争。歌剧《洪湖赤卫队》,通过当年活跃在这一地区的一些英雄形象的艺术再现,正确地反映了这段史实,使今天的广大人民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最近,北京京剧二团把它改编成京剧,一方面保存了原作的思想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又使它具有京剧的艺术特色,这是很值得我们欢迎的。
树立革命的英雄形象,是时代给予新戏曲的任务,也是观众对新戏曲的要求。在这方面,《洪湖赤卫队》原作已经作出了成功的范例。无论韩英、刘闯、韩英的母亲乃至英雄的赤卫队员们,都留给我们比较深刻的印象。京剧的演出也很重视对这些人物的刻划;如李慧芳同志在塑造韩英的形象时,着重刻划了她在重大的政治事件上临危不乱和在敌人面前威武不屈的高贵品质。从演员选择运用的简练有力的手势和庄严稳重的步伐中,可以看到她在努力表现这一英雄人物那种坚定、成熟的政治素质。在“牢房”一场,她的表演是细致的。无论是对战友们的怀念,对彭霸天的仇恨,对母亲的热爱,都能通过眼神的运用和强烈的节奏变化有层次地表达出来,给人以较深的感染;而这些又都是根据京剧艺术的传统特点化用出来的。李慧芳同志的嗓音素以刚劲、浑厚著称。这次,她根据表现人物的需要,采用了大小嗓结合的发声方法,这种勇于革新、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值得鼓励的。在对韩英这一人物的塑造上如果演员在重视韩英“对敌狠”的一面的同时,也能充分地挖掘她“对我爱”的另一面,那么,这个形象也许还会更丰满些。
李元春同志扮演的刘闯,李韵秋同志扮演的韩母,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些人物的精神面貌。李元春在第一场结束时,运用了扔刀接刀、转身亮相的传统技法,加强了对这个赤卫队长不愿离乡撤退,但又不能不服从组织的决定,怀着满腔对敌人的仇恨无处发泄的复杂心情的刻划,也恰当地表现了这一人物急躁、轻敌而又英勇、忠贞的性格特征。李韵秋在“牢房”一场的表演也较妥贴。当敌人威胁利诱都不能动其心而要带她去严刑拷打时,她甩开前来绑她的匪徒,掸了掸衣襟、理了理鬓发,泰然走出门外;通过这些表演,在观众面前展现了这位革命母亲的英雄形象。
洪湖赤卫队是个英雄的集体。在用以表现这群革命战士热情高涨、斗志昂扬的群众场面的处理上,京剧的演出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创作者们安排了一连串武功技巧,借以表现赤卫队员们的英雄气概和欢乐情绪。尽管其中还有一些与赤卫队员的精神状态不够协调的动作,但这种试图运用京剧艺术善于利用形体动作来渲染情绪这一特点的做法,在不断的实践、改进后,是可以在现代戏的演出中发挥作用的。
北京京剧二团的同志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来对待这次演出。相信在进一步深入生活、体验工农兵的思想情感后,他们一定会在创造新时代的新人物的光荣任务中获得更大的成功。(附图片)
赤卫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准备战斗


第6版()
专栏:读者谈书

《拾穗小札》的短而精 北京海淀区 叶晓端
冰心同志的散文《拾穗小札》,在《北京晚报》上陆续发表的时候,我就很喜欢。这次集成书出版了,又看了一遍。最突出的印象,是短小而精致。长则千把字,短则几百字,先不说内容,光是这样的字数,就足够读者表示谢意了。
散文、小品、随笔等等写得短而精,本来也是我国文学的一个好传统,从古典作品直到鲁迅先生,都给我们留下许多典范式的作品。可是,现在的许多作品,却有越来越长之势。我是一个语文教师,工作的需要逼着我常硬着头皮读一些长作品,但已感到没有那么多时间读;何况那些只是由于兴趣爱好读些文学作品的同志,他有什么理由丢下工作、放弃休息,去读一篇又长又不精采的散文、报告文学、诗或者并不短的短篇小说呢?
我以为《拾穗小札》的短而精,至少是表现了作家的群众观点。


第6版()
专栏:读者谈书

谈书二题  良志 书名
在书店里,一个来自农村的读者指着李满天的小说集《力原》问工作人员:“这书名是什么意思?”
那工作人员思索片刻,无以回答,看来他也不解其意。于是,读者只买了一本赵树理的《下乡集》走了。
《下乡集》、《力原》,同是描写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小说集,两书都有相当好的评价,但书名不同,读者对它们的反应也各异,这倒可以请作者们和出版社考虑一下了。
小开本诗集
考虑诗歌形式排列的特点,出版社印制诗集以小开本为主,这是好的。
大开本固然很好,天地宽广、典雅大方;小开本如果装潢精美,既有小巧玲珑之妙,对出版社和读者还有不少好处,像节省纸张、运输方便、工简价廉、携带便利等。现在,有些散文集也采用小开本形式,同样受到读者的欢迎。


第6版()
专栏:大家谈

小谈“三不能进京开会” 北京 朱润林
最近某工业部召开了一个安排下半年企业生产的会议。这个会开得干脆利落,一个星期就解决了问题。
这个会议所以开得好,主要是在提高进京开会的人的水平方面下了功夫。有的企业在派人时提出了“三不能进京开会”的“约法三章”:对生产技术操作流程不清楚的不能来;对厂内所生产的产品生产能力不清楚的不能来;对产品规格不熟悉的不能来。这就是说,要派对全厂的生产业务各方面都熟悉的人来参加。这些人心中有数,安排生产会议中,只要一看到用户提出的货单,就能知道自己厂能不能生产,能生产多少,哪个月交货等等。
做到这点是容易的吗?是不容易的。但是,这个会议说明这是能做到的。
领导生产应该了解自己的情况,要有深入到生产第一线的决心和行动。只有这样,在安排生产、订货过程中心里才有底,才能做到在较短时间里解决大问题。
当然,会议开得好或不够好不只和开会的人有关系,与主管部门对会议的组织领导也有很大关系,这里不细说它了。
“三不进京”,是一种办事认真负责,讲求实效的精神,也是一种扎扎实实的作风,是应该广加提倡的。该开的会是要开的,关键是开什么样的会,来什么样的人,能不能把会开得又快又好。看来以革命的精神对待开会也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


第6版()
专栏:

电气下乡 白夜
到江南的农村里来吧!站在那青石砌成的月亮洞桥上,你望去,只见麦苗的绿色,油菜的金色,紫云英的紫色,织成了三色地平线。在地平线的上空,四面八方的电线,交织成了电的天罗。那乌青的铁塔,从几十里外挨个儿迈步而来,仿佛一个个高入云霄的巨人。他们拎着多粗的高压线,让强大的电流从他们的手中通过。那些漂亮的银白色的水泥电杆,亭亭玉立,双双对对,擎着淡蓝色的瓷绝缘体,仿佛一个个琴键,迎风弹奏出悠扬的音乐。那些粗细匀称的木电杆,架着细细的电线,好比乐曲上的五线谱。南来的紫燕,停伫在电线上,恰似一个个音符。而紫燕的呢喃,却使你生出奇异的联想,这不是一支自动奏乐的五线谱吗?
不论你从哪里看,电气是进入公社了。可是,究竟从哪儿来的呢?你只要注意,便可看到一只小船,从小河里划来了。这儿的小河,可妙哩,没有堤防。船上的白帆,在三色地平线上移动,船却看不到,仿佛白帆自个儿开步走似的。小船来到月亮洞的桥边,径自靠下了。你便看到船上装了一架抽水机,一个十四瓩的电动马达。那十米长,十寸口径的铁管子,正对着一个小小的渠道。
一个青年农民(是初中毕业生,或者高中毕业生),口袋上插了一支亮闪闪的金笔,向岸上看了一眼。他便拿了一根黑色的胶皮电线,跳上岸来了。那根胶皮电线,怕不有一二百米长?他走向附近一根电线杆旁。你顺着他的手看去,便看到电线杆上有一个白色的小木盒。那个青年农民开了小木盒,便把胶皮电线接到里面的三线插头上去。
于是,奇迹立刻出现了。马达轰轰隆隆地响起来,铁管子仿佛龙头似的,向外喷水,昂得高高的。那小小的水渠里,便传出琤琤琮琮的水声了。
如果你愿意去同那位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谈话,他会告诉你,这个抽水机船,一天要走过好几个小队呢!哪儿要水,找他就行了。
你在惊叹之余,不免会走去看那古老的水车棚——六根方方的青石柱子,上面支了一个茅草棚,恰似过去江南风景画中的风光。在那个时辰,里面有一头黄牛,踏着缓慢的沉重的脚步,一步也不知道拉上几滴水来呢!如今,这个水车棚,成为过客歇息的十里长亭,人们在这里聊天的时辰,讲到电气的威力,勾起古老的记忆,总要情不自禁地赞起人民公社好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