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5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痛悼周保中同志
王一知
在革命斗争中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亲密战友保中同志,同我和我的孩子们永别了。我们党失去了一名忠诚的战士,我失去了一位亲密的同志。这些天来保中同志的音容笑貌,一幕一幕往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我和孩子们都感到无限的悲痛。
保中同志从入党以来,三十多年如一日,忠诚地执行了党组织所交给他的任务,积极地为党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九一八”事变后,党派他到东北去工作时,因他是云南人,首先要与酷寒作斗争;第二他是白族,说南方话,要进行语言上的革命。因此他在东北群众中能扎下根,闹起革命,是克服了无数困难的。在那些艰难的战争岁月里,令人难以置信的艰苦生活条件下,他始终坚定地表现了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他坚信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日寇必败,中国革命必胜。
从大革命到东北人民抗日游击战争中,他一直是站在武装斗争的第一线,与国内外敌人作坚决的斗争。他曾先后负伤五次,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就有三次,其中一次伤势很重,肠子也打出来了,当时斗争艰巨,又无医疗条件,他自己毫不呻吟地将肠子又装进伤口,采点野草敷起来。他这种安静如常的态度,影响到其他伤员也不再喊叫了,对其他同志也是很大鼓舞。他带着伤每天还要行军和指挥作战。宿营时又要给同志们上军事课或政治课,或开会研究对敌斗争部署等。同志们劝他休息一会,他则说:“多少同志倒下去了,没倒下的就要坚持斗争,闹革命就是要经得住一切艰难困苦的考验。”
全国抗战开始后,东北游击战争进一步得到发展,抗日烽火到处燃烧,使日本侵略者到处碰壁,到处挨打。日寇为了侵略全中国,首先要拔除插在它心脏上的钢刀——东北抗日联军。那时日寇精锐部队关东军增加到五十万人,对东北抗日游击部队进行了疯狂的“扫荡”和围攻。在那些残酷的斗争年代里,断粮断盐,吃草根树皮,已是家常便饭。有时冬天换不上棉衣,在那大雪飞扬,烈风刺骨,敌人步步追踪,有时一天要打几仗的情况下,虽然饥寒交迫,困累难当,可抗日联军越战越坚强,在敌人的包围之中与敌人进行你死我活的搏斗。这时他鼓励同志们说:“咬紧牙关,勒紧裤带,坚持下去就是胜利!”他常说:“虽然我们不在党中央毛主席身边,但他们会知道东北人民子弟兵是在怎样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假如我们在胜利以前倒下了,中央也会来收尸的。若能和中央取上联系那该多好,真是孤儿回到了母亲的温暖怀抱。”这正是当时所有共产党员、革命战士们心坎上的语言。
记得在一九三八年的一个夜晚,部队已经露营,保中同志在篝火前召集了本战斗队的全体指战员,他手中拿着两张旧报纸,如获至宝一般兴致勃勃地说:“同志们,这是《新华日报》,有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他的话还没说完,全场就响起了:“党中央来了,毛主席来了,斗争更有办法了!”那种激动人心的情绪,是难以形容的。尽管那两张报纸已残缺不全,每到露营或休息时,他就和同志们一起坐在篝火前或山坡上进行学习讨论,并贯彻到实际战斗中去。
一九三八年冬整个情况愈加恶劣,敌人继续增兵到六十万,并采用依靠据点,稳步前进,以十倍于我的兵力,实行大包围套小包围,来回网罗搜攻;漫山遍野,满坡满谷,四出进攻,以数十架飞机轮番侦察、扫射、轰炸,以步兵骑兵交替搜索,妄图一网打尽,彻底消灭东北抗日联军。尽管在冷到零下四十多度,北风怒吼,大雪齐腰,冻得断指裂肤这种极度饥疲困乏的情况下,深陷在敌人的层层包围中,而他却坚定地向同志们讲清敌我情况与斗争前途,鼓励同志们:“振作革命精神,巩固革命必胜的信念,必须坚持革命,战斗到底。即使在不能避免牺牲的情况下,也要战斗到最后一滴血,决不苟且偷生,玷污伟大革命战士的气节。目前,要以迅速的行动进行突围。”为了迷惑敌人,部队就跟着敌人踪迹行动,然后穿绕过敌人数道封锁线,经过两昼夜的强行军,行程二百里,钻出牡丹江东岸的敌人包围圈。紧接着又以神速的行动,袭击了方正县陈家亮子日寇森林采伐队,达到了歼灭日伪军、补充枪支弹药、服装给养的目的;并解放了一千多木业工人。他指挥的部队,在其他抗日游击队的配合下,就是在这样困难重重的条件下,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日寇的“大讨伐”计划。
正是由于他忠于民族解放事业,忠于党的事业,同日寇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因而日寇对他深恶痛绝,骂他是“逆贼”。早在一九三六年日寇就先后在牡丹江地区,松花江下游等地区,张贴布告或散发传单,捉拿他和购求他的首级,赏金由五万元增加至十万元。
在解放战争中,他在林彪同志的领导下,仍在第一线指挥作战。后来又参加解放大西南的工作。当他来京参加南下准备工作时,就发现了严重的心脏病,医生劝他要治疗休息半年,他说:“多少同志们倒下去了,我这点病又算得了什么,眼看多年来的理想——解放全中国,就要成现实,决不能掉队。”他决然南下了,回到他的故乡——祖国西南边疆云南省。由于他是白族,早期出来参加革命,对多民族的云南工作起了积极的影响。他带病坚持了三年多的紧张工作,到一九五二年冬,心脏病就更加严重了。医生再三劝告他一定要坚持休息治疗一年,同志们也都劝他听医生的话,这时他才肯休息治疗。接着组织上调他到西南工作,他到了重庆,根本没有考虑治病问题,马上投入了工作。在他的心中只有党的工作,他总认为个人的病算不了什么。到一九五四年夏,病情已发展到难于支持的地步,才来京治疗。
九年来,他一直在和疾病作斗争。他又有胆结石病,每次发作都严重地威胁着心脏,随时存在着生命的危险,但是他始终以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处理自己的疾病,只要他的病痛稍有减轻,他就又忙着看文件,整理历史资料,接见来访同志,或出去参加会议等。我曾劝他少看点文件,多休息一会,他就说:“我为党工作的日子是越来越少了,只要我能动,就要为党多做些工作,不看党的文件怎么行呢?”
一九五九年他发生了严重的心肌梗塞,正在医院卧床时期,从外地来了两位同志要找他谈问题,由于考虑到他的病还在危险期,医生嘱咐不准会客,秘书就迟延了几天才告诉他,他就批评秘书:“远道来的同志更应及时接见,我不能起床,躺着谈谈也好嘛。过去斗争时和群众在一起,今天更不能和群众疏远。”很多同志劝他多休息,把病养好了为党做更多的工作。他总是说:“有口气、能吃饭,就应该工作,否则就是人民的‘账主子’了。”
保中同志对待群众、对待同志,有极深厚的阶级情感,热心地关怀和帮助同志。对来信来访是有问必答、有求必见。有的事已隔年久一时想不起来,他就写信向老战友询问后再回答。答复来信和接见来访同志,他都是很认真的。有的信他直接复,有的复信秘书写了还要他修改后才发出。今年元旦前,因病积压了些未办件,待病体稍有减轻时,就同秘书一起加班加点的赶了两个多星期。我劝他不是急件何必忙呢?他说:“就是不该积压,能动时就应赶着办完。”
保中同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注意俭朴,遵守制度。对孩子也从小就教育他们要养成艰苦朴素,能吃苦耐劳的习惯。他经常向孩子们讲,今天的好日子是多少先烈流血牺牲才换来的;饮水要思源,不要忘记过去的艰苦斗争;因而孩子们也能较严格地要求自己。
保中同志永远离开我们了。在这悲痛的日子里,我们受到了党中央和各方面的领导同志、老战友们及同志们、朝鲜战友及其他国际友人们的亲切关怀,我衷心的感激。我和我的孩子们一定不辜负党的期望,一定要继承保中同志的未竟事业,我要更好地工作,教育孩子永远跟着党走,永远跟着毛主席,成为红色的革命接班人。


第6版()
专栏:剧评

《南海长城》的启示
缪俊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政治部战士话剧团演出的《南海长城》(赵寰编剧)是描写沿海军民英勇歼敌的一出优秀话剧。它以雄浑的笔触和磅礴的气势描写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热烈地讴歌了毛主席“全民皆兵”的伟大军事思想。
在舞台上,我们看到了大南港的军民与美蒋匪特所进行的刀光剑影的搏斗,这场斗争是相当尖锐的。但这仅是一个方面。与它交织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一场斗争,一场思想战线上的斗争,这场斗争虽属人民内部矛盾,却关系着对敌斗争的成败,如果没有无产阶级思想的胜利,就不能确保对敌斗争的胜利。《南海长城》严肃地提出了在和平环境中,应不应该继续保持高度革命警惕性,继续握紧枪杆子的问题。这样就使它的主题具有更广阔的社会意义,对人们也就有更直接的教育作用。
阿螺和林望高这两个人物在全剧中虽不是主角,作为艺术形象来说也还不是那么丰满,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阿螺代表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他们在和平环境里,滋长了太平观念,麻痹情绪,不仅自己变成了鼠目寸光的人,放松了革命警惕性,而且为了求得小家庭的乐趣,拉丈夫的后腿,阻碍了别人前进。这种落后思想使她上了当,她把佯装干部的特务分子引进了岛上,几乎招来了母子丧身之祸。而青年民兵林望高所犯的错误更为严重,麻痹轻敌的观念和个人主义的思想使他中了敌人的诡计,以致泄露军机,给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在铁的事实面前,在党的教育下,他们毕竟觉悟过来了。从而和广大群众一起投入了对敌斗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南海长城》里作者塑造了一群沿海民兵的英雄群像,这里面有经历过大革命斗争洗礼的赤卫伯,有“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甜女,有赤诚而憨直的民兵班长钟好,有善良而沉静的海兰,他们都以各自的特色给观众留下鲜明的印象。民兵队长区英才,是一个站在阶级斗争最前列的英雄。他最显著的性格特色是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有高度的革命警觉。从部队复员回来以后,他仍然紧握着枪杆子,在和平的日子里保持着戒备状态。当阿螺把孩子往他怀里一塞,想利用孩子来拉他回家过“家庆节”时,他不仅没有动摇,反而更坚定,他用背带把孩子裹起来,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手还是紧握着武器,警卫着祖国的海防。这个细节很典型地表现了他的高度责任感。作为一个民兵连长,他既有坚定的革命原则性,又善于细致入微地去团结同志,林望高犯了错误,班长钟好就把他的枪缴了,而区英才则不然,他把枪发还林望高,用启发他的阶级自觉的办法使他认识错误,改进错误。这一点也可说明他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一个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干部。在斗争的紧要关头他表现了巨大的勇敢,追击敌人时中弹落海的情节虽然是幕后处理的,但与他的品质联系起来,会使人想到当时的场面是何等壮烈,烘托出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堂堂正气,耿耿丹心。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化了的人民武装的英雄本色。
我觉得《南海长城》中最动人、最有思想说服力的人物还是钟阿婆。在她的身上我们感到有一股震撼心灵的力量。她在新旧社会的生活是那么大的不同,所以对新旧社会的爱和憎也就特别鲜明。在大事小事上,都表现出她对党的热爱,无条件地站在党的利益这一边。女儿阿螺和丈夫争吵,她毫不含糊地站在代表进步思想的女婿方面;单眼王卷土重来,要拔掉插在船头上的五星红旗,这时她二话不说,拿起鱼叉,挺身而出保卫这面代表祖国、代表她全部幸福的红旗;当听到匪特逃跑和女婿危讯时,她顿时化悲为怒,仰首痛饮,立誓要亲自掌舵划船出海,渡过那历来“好汉”难过的险境“三杯酒”,擒拿残敌,为女婿报仇。看到这里,不禁使我们肃然起敬,站在我们面前的是觉醒了的普通劳动妇女,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
《南海长城》不仅给我们很大的艺术享受,而且给我们一次深刻的教育,增强了我们保卫祖国的信心。当我通过舞台上的艺术形象看到守卫在沿海的军民的飒爽英姿的时候,不禁产生一种自豪的感情,是呀,那儿不正是有一道比钢铁还要坚固的长城吗?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想碰一碰这道钢铁长城,不正是如韩愈在一首诗里所说的“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吗?


第6版()
专栏:

时常擦枪锈
项伊
在“硬骨头”六连里,快要退伍的二班长徐文忠,在离队前一天,又跑到班里,发现他原来使用的那枝枪,身上有一点新锈,立刻心疼地拿过来里里外外擦了个精亮,而且严肃地告诫那个接过他的枪的战士,他说:“枪要生了锈,得检查思想上是不是生了锈!”
对于我们每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这个道理都是适用的。在其它各个战线上,手里拿的虽然不一定是枪杆子,而是铁锹,斧子,……或别的什么。但是,能不能做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份工作,关键也在于有没有革命的思想。雷锋说得好:“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枪身是钢做的,经过烈火煅造过,但它经常同空气和水汽接触,如果不上油,不勤擦洗,照样要生锈,如果长期不擦,也会逐渐受到腐蚀,以至锈坏。我们的思想也一样,剥削阶级的思想、几千年旧社会的习惯势力还在影响着我们,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阶级斗争又在我们的周围不断进行,如果不提高警惕,不加强革命自觉性,久而久之,思想就会长起“锈”来。思想一长“锈”,无产阶级的立场就不会那么鲜明了,无产阶级的观点就不那么明确了,对新鲜事物的感觉就不会那么灵敏了,就不会那么充满着革命朝气了。
防止枪生锈,就要勤擦,天天擦。要防止思想生锈,无非也是勤擦勤洗。我们学习毛主席著作,就是为着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端正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来擦洗掉我们头脑里那种不符合革命要求、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东西。我们参加到伟大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中去,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斗争中去,就是为着在斗争的烈火中进行锻炼,经受考验。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在群众革命斗争的烈火中,不仅可以防止生“锈”;已经生了“锈”的,也可以把“锈”擦掉!
枪生了锈,要靠人来擦。要防止或者擦掉思想上生的“锈”,要靠我们革命的自觉性,学习毛泽东思想。没有自觉革命的要求,就不会收效,至少是收效不大。参加群众革命斗争的锻炼,也要有思想锻炼的自觉性,有自觉革命的愿望和决心。否则,要想防“锈”或擦“锈”也是同样达不到目的的。


第6版()
专栏:

书记和锄头
欧阳翎
像歌手不离琴,像战士不离枪,
一张锄头总在你的身旁;
扛着它,踏遍青山、蓝水、绿野,
扛着它,在土地上写下最美的诗章。
你曾用它敲碎最后一块严霜,
迎来了第一线春天的阳光;
你曾用它挑回一个丰硕的秋收,
又用它把冬耕的战鼓敲响。
在平土封山的奋战中,
你和社员一起住在田头上;
在千万张挥舞的银锄中,
你的举得最高,也最光亮。
在开河堵江的行列里,
你和社员一起披波浴浪;
在千万条粗壮的手臂里,
是你第一个把银龙牵上田庄。
一脚泥巴,刚从东村回来,
锄一扛,又来到西庄上;
同吃住、同劳动、同商量,
凭这张锄,劈开一个个困难阻障。
田头上讲政策,劳动中交知心,
锄一放,榕树底下拉家常;
谈地主的血债,算社员的翻身账,
说得社员一个个心明眼睛亮……
像歌手不离琴,像战士不离枪,
一张锄头永远伴在你的身旁;
扛着它,走遍青山、蓝水、绿野,
锄起锄落,架起干部和社员心中的桥梁。


第6版()
专栏:

江姐(雕塑)  罗耀辉 龙德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