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5月2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我和妻子
吕玉印
我结婚十三年了,妻子是个农村妇女,文化比较低,而我却是个大学毕业生,现在报社做编辑工作。我觉得俺俩虽然结婚多年,真正的爱情生活却是从十三年后的今天开始的。
去年夏天的一个星期日,我独个儿躺在宿舍里看小说,党支部李书记来了。他笑着问道:“怎么样,家里来信了吗?”我说:“最近没来。家里人没有写信的习惯。”老李又说:“你爱人怎么样,秋收后能不能来住几天?”
他的问话使我十分惊讶,也恰恰触到了我内心的隐痛。我沉默了一会儿说:“她恐怕不愿意来吧?”老李说:“不,关键的问题在于你。”这时候,我把隐藏在心里的话向他倾吐出来。我一方面觉得党花费了许多心血把自己培养成为大学生,不该厌弃自己的妻子;一方面又觉得妻子水平低,不会
“谈情说爱”,不会写诗唱歌,和我不般配……
老李听了我一番表白,出我意外地没有对我讲什么大道理,只是让我仔细再想一想,最后又说:“我看这样吧,秋收后让你爱人来住几天;你呢,今后也少看点这些外国古典小说,多读点理论书吧!”
和老李谈话之后,我们编辑室的几位党员同志都和我谈过心,给我不少帮助。
农村秋收后,妻子就要来了,同志们对我的关怀温暖着我的心,我意识到同志们对我的殷切期望。
同志们见了我就问:“你爱人什么时候到呀?来的时候可别不吭声呵。”
同编辑室的同志看着我的被子不够,便不声不响地送来了两床被子,有的同志送来了临时备用的小锅和其他用具。
我的妻子终于来了。她和一般的农村劳动妇女一样,红黑黑的面容透露着淳朴,憨厚的眼神显示出诚恳。她见人就和人家握手问好,见了女同志都是用两只手抓住人家的手不放。我们单位的女同志把我们的小屋挤满了,她们问她路上的经过,问她农村的收成。大家夸赞着妻子,我听到后心中既兴奋,又有一种难言的隐痛。
我们单位的负责同志亲自到我家来,和我妻子话家常,并嘱咐我好好招待她,建议我利用星期日领她看看北京的建设和名胜古迹。工会的同志三番五次地送来电影票和戏票。同院的几位单身同志,经常来和我妻子聊天,给她讲一些国内外大事,也向她了解一些农村情况。有时候,他们有点针线活也找她帮帮忙。
所有这些,我都看在眼里。我在默默地思考着一个问题:按我以前的旧眼光看,妻子是个“乡巴佬”,而这里的同志们大都是知识分子,他们大概不会瞧得起她。其实这种旧黄历不能再翻了。现在同志们对我的妻子是这样的亲热,这不恰恰说明大家的思想感情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吗?
过去我回到山东老家,干起庄稼活来不如妻子熟练,处理起问题来也不如妻子明断。可是那时候由于我思想上有偏见,妻子的这些优点,我都视而不见。现在一留神,在日常生活中我确实可以从妻子身上受到不少教育。比如她虽然认字不多,可是她一打开报纸就先看农业生产报道,看看国家领导人有些什么新的指示。而我对生产的活动就不怎么关心,有时候看报甚至头一眼先看电影广告。
一天晚上,我们谈到家庭生活的时候,她突然向我提起了我的家史。她说,我祖父年轻的时候以讨饭为生,后来给地主当了长工。有一年大年初一连顿稀粥都喝不上,爷爷到地主家磕头借米,不但一粒米没借来,还受地主一顿打骂。爷爷回家来和奶奶一起哭了一天。这些事情我小时候听祖父说过,可是由于我从小没有受过苦,过后也就忘了。真没想到,她对我的家史了解得这样清楚。这不又一次说明妻子的阶级觉悟比我高吗?
有一天,工会副主席老陆问我爱人什么时候回家,有没有给她买点东西。我说,不准备给她买什么了。老陆说:“你这样注意节约是对的。不过你也应该考虑到,你妻子头一次来,你们过去又很生疏,你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给她买点应用的东西,表示你对她的关心。”
妻子在农村劳动,十分需要雨鞋,我就给她买了一双。除给她买了她最需要的东西之外,我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向她讲时事政策,指导她看报;发现她不懂地理,我马上指着地图给她讲起来;她有不认识的字,我不仅告诉她念法,还告诉她用法。
我们传达室里有位老赵同志,在我的妻子没来之前,他就很关心我和妻子的关系。提起此事,他就直截了当地质问我:“你为啥和人家不好呢?”可是当我和妻子和好之后,老赵同志比谁都高兴,过春节时他还热情地邀我们夫妻去他家里过节。有次上街,我和妻子肩并肩地走出大门时,他高兴地指着我们对别人说:“你瞧,这对夫妻有多好。”
妻子就要回家了。她高兴地跟我说:“今后的日子还长着哩!你以后写信的时候,或是你以后到家里住几天,也可以帮助我学习。”我说:“别光说我帮助你,你也得帮助我,我还得好好向你学习呢!”妻子畅快地笑了。她说:“那好吧,等你再回家的时候,我帮你学干庄稼活,保你一学就会。”
说句心里话吧,只有这时候,我才真正尝到了爱情生活的幸福。
妻子要回家乡以前,好多同志来欢送我妻子。我们单位的负责同志还亲自来送行,勉励我的妻子不断进步。当大家看到我的妻子满意而归的时候,人人都流露出一种更为满意的笑颜。
妻子早就回到家了,我的思想包袱也甩掉了,精神愉快了,工作劲头大了,社会活动也喜欢参加了。我经常想,没有领导和同志们的热心帮助,也就没有我和妻子的这种新关系。


第6版()
专栏:诗画配

不对口径
美国驻西贡“大使馆”的武官处,因为向华盛顿提出的关于南越局势的报告“常常是悲观的”,和侵越美军司令部发表的“极其乐观的估计”完全不同,被美国国防部长下令关闭。他说:树上长黄金,你该说:千真万真;他说:煤炭是白的,你该说:比雪花白几分!他说:南越局势乐观,你该说:完全相信;他说:哼哼哈……你该说:哈哼哼!……蠢材蠢材忒不聪明,上司意图领会不深,失败消息全透露,部长大人伤脑筋!怒气冲冲下命令:武官处马上就关门!岂知真相难掩盖,欲盖弥彰枉费心!
天马 诗
何韦 画(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雪”“霜”之间
余平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在旧社会,这是属于通用类的两句话。不论遇着什么样的“雪”,什么样的“霜”,大体上都可以按这个原则来处理。
“清官难断家务事”。在旧社会,这是属于专用类的一句话。遇着别人的“家务”,“清官”尚且“难断”,一般人更是“事不关己”,何必为此劳心呢?
类似这样简练的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反转来又成为更多人的生活准则。一代又一代,一直流传了很多年。
现在,这些东西逐渐崩溃了。《我和妻子》所叙述的事实,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夫妻关系,也是“家务”问题之一,倘依“莫管他人瓦上霜”和“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原则,别人尽可袖手旁观。
可是,“我”周围的人——从领导干部到传达室工作人员,大家都是那样热心地关怀着他们,促使他们“真正尝到了爱情生活的幸福”。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么多人热情地关怀别人呢?既然能够关怀到“清官”不敢问津的“家务”,还有什么“瓦上霜”能够使人望而却步呢?
这些,在很多人说来,理解了,也实行了。在一些人说来,似乎也理解了,却没有实行。那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那些不赞成“李双双管得宽”的人,就是这些人的代表。愿这样的人想一想,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的时代,自己应当如何呢?


第6版()
专栏:观众的话

《青年鲁班》的启示宁克亮(北京农业机械厂锻工):
《青年鲁班》的故事情节好,生活气息浓厚。我是搞机器加工的铁匠而不是木匠,但是,隔行不隔理,我瞅影片反映工人生活确实像那么一档子事。
女技术员秦淑贞第一次遇到李三辈的时候,他正在推大车,车子陷在泥坑里,三辈只顾推车,也不管自己手上有泥,一手拍在秦淑贞的干净衣服上,自己还不知道。这件事,一方面真实地表现了我们工人平时确实不大注意这些事,另一方面,借这个情节表现出李三辈全神贯注在工作上,和他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
电影表现李三辈勤学苦练的精神很感动人。例如他立在雪地里念书;深夜里他一个人跑到教室去演算数学题……如果没下这些苦功夫,他决不能改变木工放大样的活儿;他学了毛主席的《愚公移山》后,写下了“立下愚公志,何愁有困难”,如果他没有愚公那股钻劲、傻劲,他的技术改革又怎么会成功?
影片中有些语言很生动,像我们工人讲的话。例如:有人不相信三辈关于技术革新的想法,说:“三辈,你真是坐飞机点炮竹,响(想)得可高啊!”又例如他们不明白三辈的数学算法时说:“好是好,就是蛤蟆跳井,不咚(懂)呵!”平常我们就喜欢这么说法。
影片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工人下班后彼此说
“再见”,很像学生腔。平常我们下班后就散了,很少说“再见”,顶多老工人之间互相说个
“明儿见”。还有,我们叫班长或组长的时候,就叫张师傅,王师傅,影片里却叫组长、副组长,不合适。安仁智(北京无轨电车司机):
我们车队的同志正在普遍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但是,有些同志感到自己的文化水平低,对学好主席著作缺乏信心;有人认为啃技术一年两年就会看出进步,而学习理论一时看不到效果。看了电影《青年鲁班》,对我们很有启发。李三辈本来是一个文化水平很低的工人,但是,他立下了愚公志,先学文化,再攻科学;一边学主席著作,一边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他终于改变了木工放大样的办法,提高了工效。我们要像李三辈那样苦学、苦钻,才能把主席的著作真正学好,真正做好工作。影片中陈书记对李三辈说:“不要瞧不起自己,解放了,咱们工人就好比出了笼的老虎,要是进一步掌握了科学文化,那就好比老虎插上了翅膀,那才能飞得高,飞得远!”我们一定要让自己插上翅膀,飞得高,飞得远,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第6版()
专栏:大家谈

支部要关心婚嫁事
河北 刘志协
读了《嫁“银花”》(刊登在五月十八日《人民日报》二版上),很感动,很受启发。建议各个农村党支部从社员婚嫁当中,注意先进经验的推广。
永台大队党支部的同志说得好:“咱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要是从咱永台大队嫁出去的,个个都是思想红、劳动好、技术高的女娃子,那才光荣哩。”这是一种对党,对人民,对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负责到底的精神。真能作到这一点,不仅是一种光荣,而且也是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很高的贡献。永台大队党支部的日常培养,临嫁前语重心长的赠言,四份新式嫁妆,不仅在嫁娶上起了移风易俗的革新作用,而且成了输送先进生产经验,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撒播新人种籽的有效方式。我们看,“银花”们嫁出去以后,不是很快就促进了各个“婆家”队的新变化吗?
农村中,每年有多少男女青年婚嫁,如果农村党支部都来关心这件事,那么对于先进建设经验的交流,先进人物、先进思想的交流,不是要起更大的影响吗?
要管,自然要像永台大队党支部那样正确地管,从日常的关心培养,直到嫁前的欢送、教育、安排,始终是热心地关怀和积极地启发。而不是乱干涉,强迫,包办。在这方面一切急躁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要不得的。


第6版()
专栏:文化街头

成语的推陈出新
林兮
有些历史上、文学上现成的语句,人们觉得精炼动人,常常引用,就成了成语。像“发愤图强”,就是一个成语。
成语既然是现成的,是否可以改动呢?过去一般认为不可以。可是现在我们看到一个改动得很好的例子,那就是
“奋发图强”。
查旧词书,“发愤”是有的,像《论语·述而》:“发愤忘食”;《楚辞·九章》:“发愤以抒情”;司马迁《报任安书》:“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等等。但是“发愤”和“图强”连起来则没有。想来,它可能出现在近百年来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以后。《汉语成语小词典》举的例句是清末康有为给皇帝上书劝他发愤图强,变法维新。这“愤”,既可说是被压迫民族的苦闷,也表明了人民群众的愤慨和反抗奋斗的决心。在过去那种积弱不振的情况下,才出现“发愤图强”这个成语。
可是在赶走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反动统治,用革命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我国人民却另是一种精神状态。新的生活可以产生新的成语。“奋”字,原义是鸟儿张开翅膀从田野上飞起。和“精神奋发”“奋发有为”等词语相联系的“奋发”,正足以表现全国人民的革命干劲。“奋发”和“图强”连起来说,就是号召大家拿出革命的干劲来奋斗。当革命的口号变成现实的时候,一个推陈出新的成语也就用开了。


第6版()
专栏:读者 作者 编者

新时代需要新风俗画
我非常喜爱四月二十一日《人民日报》的“新风俗画”画刊,它给人一种新清、活泼的感觉。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新的精神面貌正在形成,新的风俗、新的道德逐渐建立,人民迫切需要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新风俗画。希望有更多画家来参加这件有意义的工作。
这期画刊所画的地点是苏南,画的风格偏重于精巧;下次无妨画画北方,画一些刚健、粗犷的画,以体现“百花齐放”的精神,不知如何?
江苏靖江 赵雨乐
我们同意赵雨乐同志的意见。副刊以后将经常发表一些新风俗画,但这需要依靠画家们的支持。 编 者


第6版()
专栏:读者 作者 编者

给我们谱写一首毕业歌吧
我们快要毕业了。我们即将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参加沸腾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这毕业之际,同学们迫切需要一首《毕业歌》,可是到处找不到这样的新歌。
我们迫切地希望诗人和作曲家们谱写一曲新的《毕业歌》,来激起我们的革命热情。让我们高唱战歌前进吧!
高三学生 杨跃民
最近期间,我们接到许多青年学生、特别是中学和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来信,迫切希望诗人和作曲家们为他们谱写一首毕业歌。我们已经请作曲家为同学们谱写一首这样的歌曲。不久这首歌将在本报副刊“每周一歌”专栏发表。
编者


第6版()
专栏:

旅客之家(风俗画) 田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