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5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传递红旗的旗手
——重访马恒昌小组
本报记者 顾雷
(一)
马恒昌小组,十五年前曾以优质高产而名闻我国工业战线,成为千万工人学习的榜样。现在,马恒昌小组依然紧握优质高产的大旗,奋勇前进!
一九四九年四月,当马恒昌小组在沈阳初露头角的时候,我访问过他们。那时,小组在马恒昌带领下,建立了消灭废品的“检查头一个活”制度,建立了发挥集体智慧、迅速提高技术的中午二十分钟“技术研究会”和“临床三人互助”的制度,打破技术“留一手”的习惯,建立了技术公开的“师徒合同”,建立了消除无人负责现象的“交接班”制度,建立了经常进行表扬与批评的“班后评比会”和“每周生活检讨会”制度。这些制度,表现了马恒昌小组工人的自觉劳动态度、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严格的纪律观念、助人为乐的高尚风格。这正是工人阶级的本色。
十五年后的一天,我又来到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这个先进集体的变化是很大的。老组长马恒昌已升为本厂总机械师,第二任组长徐景荣是二车间主任,第三任组长董振远任本厂的厂长,第四任组长依奎元是厂工会主席、政治部副主任,现在的小组长谭寿声已是第十任了。组员呢?换了七批。我想,我可能不认识他们了。但是,一切是多么熟悉啊!小组所在地的墙上,挂着几十面红旗、奖状,标志着他们走过的光荣的道路。一排镜框子里,写着各种制度:岗位责任制、质量责任制、交接班制与相互检查制、设备保养责任制……,这些制度全都是小组原有制度的化身,不同的是比过去充实、完整了。
能否把正确的东西长期坚持下来,是对人们革命意志的考验。从马恒昌小组坚持制度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他们坚强的毅力,可以知道他们为什么能始终高举优质高产的大旗的。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有人曾问:“为什么马恒昌小组换了那么多的人,还能保持红旗不褪色呢?”我也追索过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要把红旗扛到共产主义社会!”马恒昌小组的人们说。这就是答案。马恒昌小组用行动召唤人们:不但要履行现在的职责,而且要时刻想到如何把革命红旗一代一代传下去。
(二)
一九五○年冬天,美帝国主义把侵略朝鲜的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威胁着我国的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发了。党决定把马恒昌小组所在的工厂的一部分人,由沈阳迁往齐齐哈尔,再建一个工厂。
工人们来到了齐齐哈尔。一天晚上,有件事使组长徐景荣很不安。组里的年青人躺在床上聊天。有的说齐齐哈尔土气,有的说冷,有的说比沈阳差多了,对城市、楼房、马路、气候、宿舍大加议论。从表面上看,这些话没有什么,然而其中却包含有失望、牢骚、不满,同时表示了对某种事物的追求。
“味道不对,年青人怎么尽想这些呢!”徐景荣思索起来。一个觉悟了的老工人的阶级本能,使他意识到年青人所说的话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可怕的东西。他想:“如果这样讲条件,能搞好生产吗?这样下去,小组的光荣怕保不住!”他同副组长董振远商量,在组员中开始了另一项艰苦的工作。
天黑了,风在外边吼叫,严寒时时侵到屋子里来。徐景荣、董振远,和小组的年青人躺在床上闲谈。徐景荣有意识地谈起自己大半生的经历。他从小失去父母,八岁给地主干活,不知吃饱饭是什么滋味,不知穿暖衣怎样的舒服,习以为常的是挨打挨骂。他十一岁跑到沈阳,找个纺织厂学手艺,终年累月站在潮湿的地上,不敢走开,更不敢坐下,两条腿受了寒,小小的年纪走路时迈着“八”字步。饥饿、肉体的痛苦、害怕失业的紧张情绪,折磨得他得了神经病。有天,他突然昏厥过去,一头栽倒,牙齿磕掉八个,嘴里还向外喷着血,就被老板吆喝人立刻抬出去开除了。徐景荣讲完过去的生活接着说:“要不是党,我能有今天吗?你们现在是什么日子!什么没有这个、没有那个的,和我们那时候就不能比!”旧社会的事情,使许多年青人暗中流泪。
有许多个夜晚,徐景荣、董振远由旧社会的苦难讲到新社会的欢乐,由抗美援朝讲到保卫革命果实,由北迁讲到建厂的责任,由建厂讲到马恒昌小组如何保持光荣。慢慢地,年青人不再议论楼房、马路了,而是着急打听机器什么时候运到。
过了几天,机器运到了。火车站上没有起重机,无法把机器运回厂来。马恒昌小组的工人响应党委的号召,带头冒着零下四十度严寒,穿着单薄的棉衣,唱着歌到车站去了。人手是热的,机器是冷的,抓上去,有的人手上的皮被沾掉了,没有人叫苦。……机床拉回来了,很快恢复了生产。
迁厂、恢复生产的胜利,使马恒昌小组的领导骨干懂得了思想工作的重要,开始摸到了如何把红旗传下去的门径。
(三)
迁厂以后,马恒昌小组面临着一连串的考验。一九五一年一月,他们向全国工人发出劳动竞赛挑战,到十月接到了一万八千个小组的应战书。之后,又带头推广“高速切削”、“多刀多刃”、“强力切削”等新技术。
这时,组内的老工人陆续外调,新工人一批批补充进来。徒工中,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学生,什么样的思想都有:有来挣钱养家的;有打算农闲时出来做季工,到农忙时回家种地的;有不愿意上学,到工厂找职业的。这些现象,引起了马恒昌小组领导的警惕。他们研究了情况,根据迁厂时候的经验,抓紧了对徒工的教育。教育什么呢?董振远说得对:“讲新旧对比,要想红旗不倒,就得让年青人痛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使每个人有工人阶级的责任感。”
像建立管理制度那样,马恒昌小组建立了这方面的制度,对组员进行阶级教育。这种教育,不是临时的、一阵风的、倾盆大雨的、断断续续的,而是经常的、持久的、细致的,像细雨渗进大地一样。每一批徒工来到小组的时候,每年小组庆祝自己生日的时候,过年过节小组联欢的时候,或者在生活检讨会上帮助一个同志的时候,老组长、老组员,总是通过亲身的经历,讲讲过去和现在。同时,党小组有意识地组织大家,结合每个时期的工作,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党章教材”,学习人民日报社论,使每个工人能时刻听到党的指示。用马恒昌小组的说法,就是给新工人讲家史,讲组史,讲党史,统称作传统教育。上一任小组长调走了,临走时一定向下一任组长作交代,嘱托新任组长把这种做法坚持下去,把红旗传下去。
十五年来,马恒昌小组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忆苦思甜会,已经有一百零五次了。老组长马恒昌虽然离开了小组,却常常来到小组,坐在青年人身旁,耐心地谈着:“我经过三个朝代,干活出死力,还是吃不上饭,到地主家买糠吃,老地主说把糠给猪吃都比卖给我强!我想死,母亲说你可不能死,你父亲饿死的时候你才七岁,你死了,你的两个孩子不像你一样了么?!共产党来了,毛主席来了,才救了我一家人的命。”老英雄讲到解放后小组里的老工人团结一致搞好生产的历史;讲到他一九五○年九月代表全小组进北京开会,代表东北工人向毛主席敬酒的情景:“毛主席都知道我们小组的事,那时候我就想,一定要把这个光荣保持下去。”
老工人的千言万语,时常回旋在小组每个工人的耳朵里,发人深思。日久天长,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增强了每个人的责任感与光荣感,自然而然变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四)
当马恒昌小组连续五年获得特等模范集体称号,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一个沉重的挫折突然到来了。
事情发生在一九五四年夏天。小组培养刘瑞民首先突破了“强力切削”的难关。这是小组的传统,他们从来都是用集体创造的办法突破新技术的,这叫“一人提出,大家研究,一人试验,全组帮助,一人成功,全组开花”。刘瑞民平日工作积极、聪明能干。他在全小组的帮助下,很快成了“强力切削”能手。许多报纸刊登他的事迹,成为名闻一时的人物。谁知,他骄傲了,已经不安于副组长的职务了。这时,领导上给小组派来了新组长赵丙衡。刘瑞民为这件事窝着一口气。四月十九日,刘瑞民接到家里一份电报,知道母亲的胃病犯了,打算请假回家看看。车间党支部书记依奎元找刘瑞民谈话,请他考虑是否迟两天回家,先寄点钱回去,因为市里马上要组织“强力切削”表演,表演者正是他。表演订在二十二日举行,小组的人都忙着作准备。谁知,刘瑞民在二十一日晚上不辞而别,回家了。
这件事震动很大。五月,市里评选先进生产者,马恒昌小组因为副组长刘瑞民犯了错误,丢掉了连续保持的特等模范集体的称号。消息传来,小组里的人都很难受。
小组的领导和工人,没有因为这件事歧视刘瑞民,而是对他进行耐心的帮助,批评他不应该骄傲,忘掉了集体,忘了小组的荣誉。工厂党委书记在市的劳模大会上,检讨了平时对马恒昌小组的思想工作抓得不具体的缺点。车间党支部也作了检查,认为过去对刘瑞民的优点看得多、缺点看得少,没有在表扬他的时候强调集体的力量,助长了他的自满情绪。小组里的人,都说平时对刘瑞民的思想情况了解得太少,帮助不具体,自己也有一份责任。从六月十二日到八月间,小组反复讨论这件事。这时,老组长马恒昌从学校回家度假,听到了这个消息,召集全组的人开座谈会。刘瑞民痛心地坐在一边。马恒昌在会上又讲到旧社会的痛苦与新社会的幸福,讲到小组创业的艰难与党所给予的光荣。马恒昌的眼睛湿润了,到会的人流泪了。老英雄说:“哭也没有用,咱们要有个教训。小组的荣誉得来不易,想巩固下去更难啊!旧社会,学四年徒要煮三年饭。刘瑞民你是小组的第一批徒工,想想你的本事是怎么来的,怎样才进步这样快的,不是小组大家的帮助吗?老师傅没有骄傲,你骄傲了,不爱护小组的荣誉了……!”老组长的话激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刘瑞民当场表示保证改正错误。党小组长高玉祥发出了庄严的誓言:“我们保证把革命红旗扛到共产主义社会!”
毕竟,刘瑞民是在马恒昌小组长大的,经过党的教育和同志们的帮助,变成了小组里推广先进技术的骨干,不久就被提升为工段的段长。刘瑞民这件事,给小组的教训非常深刻。小组的人懂得了把思想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重要,因为涓涓细流是能够穿透大山的。老组长徐景荣说得好:“思想这玩艺,可是有不少说头。落后的东西,你不整掉它,它要整你。不让坏思想抬头,才能保住红旗!”马恒昌小组形象地提出了“思想不过夜”的口号,把思想政治工作升到了另一个高点。
(五)
发生这件事情以后,小组对每个人的要求更严格了。他们坚持执行小组的各项管理制度,同时又不放松在人们身上出现的微小的缺点。小组的领导骨干常常在一起研究、分析每个人的思想状况,发现谁的情绪不好了,总是要设法弄个水落石出,直到帮助那个人恢复正常情绪为止。他们牢牢记住一条:不让缺点、错误长翅膀。
一个徒工不听老师傅的劝告,系着围裙干活,裙角被机器咬住,把裤子撕开,差一点出了重大事故。这个徒工虽然被吓哭了,小组里的人仍然严格批评了他,并且告诉他改正的办法。批评完了,大家又像关心自己的兄弟一样,拿出钱来,给他买了新裤子。
对于不了解马恒昌小组的人,看到这些事例以后,可能觉得太严肃了。事情确是这样,他们对待任何事情都是严肃的。许多人来到小组,开始是有些不习惯的,可是很快就变了。当他们看到小组长带头生产、遵守制度、打水扫地、耐心帮助人的时候,心里是愉快的。当他们看到老师傅把着手教给徒弟技术,一个徒工半年时间就能上车床干活的时候,心里是高兴的。当他们看到技术革新非常活跃,自己能很快提高技术,多做工作的时候,心情是舒畅的。特别是当他们看到,任何一个组员有了困难,全组人都给予关怀和帮助的时候,心里是温暖的。
十五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前进!辽阔的土地上建起了新的城市,盖起了成群的工厂,工人阶级的队伍壮大了。马恒昌小组,始终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脚步,寸步不离。这个原来只有十名老工人、三名徒工的小组,十五年来,已有了十任组长、七批工人了。有二百二十七名青年工人受到这个小组的培养、教育。许多新来的工人,都曾或多或少地把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带到组里来,集中与民主、纪律与自由、创造与保守、集体与个人,许多矛盾都发生过。马恒昌小组像一座熔炉那样,用工人阶级的思想熔化了别的思想,使所有的人都健康地成长了。他们给国家培养了三十九名车间以上的干部,一百七十四名技术工人,有四十一人在这个小组里参加了共产党,有四十二人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有二十八人成为先进生产者。
这就是马恒昌小组能把各种制度坚持下来、并且一直站在各项运动前面的根本保证。创造新纪录运动时,他们以改进工具十五种、创造新纪录二十五件、质量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成绩,走在运动的前面。在增产节约运动里,以完成相等于原计划九倍的成绩,表示了对国家的忠诚。在火热的劳动竞赛的日子里,他们不但向全国一万八千个小组挑战,并且实现了挑战的条件。在抗美援朝运动里,他们是捐献飞机、大炮的一面红旗。技术革新运动在全国开展的日子里,他们创造了十八种新的刀具,学习、推广、创造了新的技术六百九十九项。党号召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马恒昌小组挺身而出,提前二十三个月零七天,完成了五年计划的指标。十五年来,他们不但年年优质高产,成为一贯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先进集体,而且成为优秀的传递红旗的旗手了。(附图片)
十五年前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的成员——马恒昌(左,现任这个厂的总机械师)、依奎元(中,现任这个厂的工会主席、政治部副主任)、董振远(右,现任这个厂的厂长)。这是他们在一起研究工作。 本报记者 许万育摄
马恒昌十五年前使用的工具——刀杆,现在马恒昌小组的工人仍在使用。它是加工丝杠不可缺少的工具。这是马恒昌(左二)向现任生产组长谭寿声(右一)、党小组长赵福元(左一)介绍刀杆的特点。
 本报记者 许万育摄


第5版()
专栏:

织布机旁三姐妹
新华社记者 张慧贤
北京纺织工人在火热的比学赶帮活动中,已经找到了许多活榜样,作为学与赶的对象;闻名全市的北京第二棉纺织厂的“三姐妹”,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被称为“三姐妹”的陈素芝、于世卿和王凤霄是三位年轻的织布女工,都是共产党员。她们三人在同一个车间的机台上三班轮流挡车,彼此团结得像亲姐妹一样,在生产中总是抢困难、让方便。
她们三人都是先进生产者,陈素芝出席过全国群英会,于世卿和王凤霄出席过北京市群英会。她们在一道工作已经超过五年了。“三姐妹”年年都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布的质量一直保持全厂最先进的水平。
“三姐妹”说得好:“独木难成林。”她们说,光自己先进还不算是好样的,还必须帮助同伴一道前进。她们的这种闪闪发光的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在下面几件事情上显示得最鲜明。
七让先进车
陈素芝把自己调理得顺手的先进车让给别人,自己到最困难的车上去工作,已经连续七次了。
在一次月中生产检查会上,年轻的女工刘玉民哭了。她已经连续七个月没有完成生产计划。
陈素芝看到这情况,心想“让我同她换车吧。”她立即去找组长诚恳地提出这个要求。
“你是劳动模范,万一换了车完不成计划怎么办?”组长关切地问陈素芝。
“我不能看见自己的姐妹遇到困难不管,我完不成计划也要同她换车。”陈素芝更加坚定了。
“那就试试看。不行再说。”组长同意了。
在换车的时候,陈素芝坚持把自己在车上超产的三百多米布给了刘玉民,刘玉民在车上亏产的三百多米布归了她自己。
陈素芝到了新的岗位,总是第一个走进车间。她认真地检查每台机器,把不好使的经轴通通换掉。一到晚上,陈素芝为了不让一个疵点漏掉,验布面的时候腰弯得脸都快贴着布了。
那台不听话的机器,终于被陈素芝驯服了。到了月底一计算,陈素芝不仅补上了刘玉民亏产的三百多米布,还超产了三百多米布。刘玉民在陈素芝机台上也超产了一百多米布。
如今,刘玉民信心十足地回到了她的布机上。
恳劝“马大哈”
“三姐妹”所在的车间里有一位小伙子,是个著名的“马大哈”。
“马大哈”上班之后,车一开就不管了,走到这个人跟前逗两句,凑到那个人旁边闹一闹。他不按操作法巡回,验布面手摸着布,眼睛却瞧着别处,次布就这样被他放掉了。
这些事儿于世卿全看在眼里。
“我能帮助他转变好吗?”于世卿在自己脑子里打上了问号。这个平素很腼腆的姑娘心里矛盾开了。她想找小马谈谈,又怕他调皮不听,再说他又是个小伙子;不找吧,又不能看着他落后不管。有一天于世卿鼓足了勇气同小马谈话了。她恳切地告诉小马说,工人在生产的时候应该像解放军战士一样坚守岗位,不能让一个敌人跑掉(工人叫疵点是敌人)。她对小马还讲了许多有关工人阶级所担负的重要责任的道理。听了这些话,小马低下头沉思起来:这位姑娘可从来也没叫过我“马大哈”,她又是闻名的先进生产者,这是真心在帮助我,我不能不听。他抬起了头坚决地说:“于师傅,您放心,今后我一定改。”小马这个意外的表现,使于世卿勇气更大了。
从这时候起,他们经常谈心。于世卿还帮助小马学习毛主席著作。
小马的劳动态度转变了之后,生产上也来了个飞跃;生产成绩超过了于世卿。这件事儿,很快传遍了全车间。
带头练苦功
作为“三姐妹”之一的王凤霄,是车间闻名的“小闹钟”。她织布的各项动作都像钟表一样地准确。她在“准”字上面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可如今还是那样坚持不懈地苦练着。
在女工宿舍里,姑娘们围坐着,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团白纱,王凤霄站在中间,像裁判员似地看着表。她说声“开始”,姑娘们的双手一起不停地接着纱头。一分钟过去了,只听得我二十八个,我二十六个,我三十个……。
原来这个厂的工人过去接头最快的是刘德华,每分钟接二十六个;王凤霄是二把手,能接二十四五个;一般工人,只能接二十个左右。去年十二月全国先进生产者、上海织布女工杨富珍来厂做接头表演,一分钟达到了三十个。从此全厂工人在“三姐妹”带动下开始了技术练兵。王凤霄最下苦功,坚持每天练五百个接头。不到一星期,她每分钟达到了三十一个,最近一次还达到了三十四个。同她住一个房间的马玉敏和程诗明看到王凤霄技术那样熟练还苦练基本功,两人也呆不住了。她们跟着王凤霄一起练,很快由原来不到二十个提高到二十八个。 (本报有删节)


第5版()
专栏:农业知识

早薅秧早追肥为什么增产效果大
适期早栽是水稻的增产关键,但是,水稻丰产是多项技术措施综合运用的结果,在打下增产基础以后,还必须继续抓住别的有关增产环节,才能保证水稻丰收。当前应抓的主要环节是早薅秧,早追肥。
薅秧追肥能增产,但要及早进行效果才好。多年来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薅秧薅得嫩,犹如上道粪”的宝贵经验,恰当地概括出早薅秧的作用。为什么早薅秧的作用才最大呢?这要从水稻生长发育的规律来说明:
水稻田里的全生育期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栽秧到穗子开始发育;第二阶段是从穗子开始发育到抽穗;第三阶段是从抽穗到成熟。第一阶段主要是根、叶、分蘖等营养器官生长发达时期。这一阶段生长得好,根、叶、分蘖发达,就为第二阶段提供苗多苗壮的基础,第二阶段就能获得又多又大的穗子。第三阶段开花结实,穗数和每穗粒数都已定型,主要是提高结实率和增加谷粒饱满程度。因此,二、三阶段的生产潜力都取决于第一阶段,第一阶段生长得好,二、三阶段的良好生长,就有了百分之七八十的把握。
水稻第一生长阶段的生育时期长短,随品种不同而不同。各类型品种均约在栽秧五至七天转青后即开始分蘖。在密植条件下,愈早长出的分蘖,成穗率愈高。由此可见,薅秧薅在第一生长阶段,促进水稻前期营养生长,增产效果才大。而在第一阶段生长时期内,又以早薅促进早分蘖,使大部分分蘖集中在早期长出,增产效果就更大。实践证明:第一次薅秧适期应在栽秧后十天左右,因为这时秧苗已成活转青,正需改善土壤环境条件。这时,许多由种子或用根茎进行繁殖的杂草也开始长出幼苗,随着秧子栽到田里的稗子,也刚刚转青生长,还不繁茂。提早薅秧疏松土壤,对除草除稗,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第一次薅秧后半月,也就是栽秧后二十五天左右,紧接着薅第二道秧,使两次薅秧都能在第一生长阶段进行。第一次薅秧促进早生快发(早生长,快发蔸),第二次薅秧促进早发的分蘖茁壮生长整齐,顺利地转到发育穗子的第二生长阶段。
根据试验,薅秧次数以两次为好,薅两道秧比薅一道显著增产。
知道了早薅秧的增产原因,再来谈早追肥的道理就更容易理解了。
追肥是对稻田迅速补充阶段性所需营养物质的一项措施,田底好的可以少追,底力差的可以多追。追肥和薅秧相同,对水稻起着促进生长的作用。栽秧后,发现秧苗转青缓慢,转青后迟迟不发蔸,叶片短窄,呈淡黄绿色,在一般情况下,这是稻田缺肥的象征,应追肥补充。科学研究证明,在缺肥情况下,秧苗虽瘦小不发蔸,生长缓慢,但发育过程照样进行,并不推迟。如迟过水稻生长第一阶段以后再追肥,追肥的作用只长穗而不能增穗;另方面,还容易造成秧窝基部不发达,上部繁茂,头重脚轻而倒伏,同时会形成一些无效分蘖。因此早追肥,从发蔸开始就促进,对保证单位面积有一定苗数和足够穗数,都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稻田土壤沙性,保水保肥性差,缺乏后催力,可以将追肥分作两次施,第一次施在薅头道秧,施后薅秧;第二次在薅二道秧后开始拔节时施,作为壮穗肥。在这里应当注意两点:一,在稻田肥力较高,底肥施得多的条件下,不能强求一律施追肥,更不宜过早追肥,以免造成苗期分蘖过多,铺叶徒长,早期倒伏;二,在稻田底肥施得多,而土质沙保肥力差,禾苗后期可能脱肥的情况下,也不宜早施追肥。
马建猷


第5版()
专栏:农业知识

水稻与磷肥
一九六三年夏季和秋季,浙江金华专区各地在早中稻、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中,进行了多点的、群众性的施用化学磷肥试验,有些单位还进行了大面积的生产示范性试验。全区试验面积约十万亩左右,绝大多数都有增产。据金华、兰溪、武义、东阳、衢县、江山、开化等七个县的一百零八个试验点的调查,施用磷肥后增产的有一百零三个点,占百分之九十五。平均每斤磷肥增产稻谷大部分在两斤以上,其中有三十五个点在三斤以上。
养分贫乏的低产田,增产效果尤其显著。如金华临江公社潘村垅大队,土质贫瘠,产量很低。去年全队施用钙镁磷肥的有三百五十八亩,占水稻总面积百分之五十二。结果施用磷肥的比不施的增产百分之四十左右,平均每斤磷肥增产稻谷三斤以上。贫瘠土壤施用化学磷肥,可以促进水稻大幅度增产,这是各县试验中共同的规律。
土壤比较肥沃的高产田,施用磷肥是否也有增产效果呢?据金华乾西公社联合大队试验,在比较肥沃的高产田中增施磷肥,能够更好地发挥氮肥效益,对水稻增产也有积极作用。这个队去年又对早稻进行了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只要施用方法对头,用量合理,同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正确衡量肥效
水稻施用磷肥后农艺性状变好,这是磷肥肥效反应的总趋势。有些地方施用磷肥后,发棵显著增加,植株增高;也有些地方施用磷肥后,株高、发棵等变化并不很显著,但穗型、籽粒等方面却出现了优势,如穗数增多,穗型增大,结实率高,谷粒增加,颗粒饱满。这说明鉴定磷肥对水稻的肥效,不能单靠肉眼的直观来判断,还必须通过实割、实称和必要的考种工作来判定。如金华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去年在肥沃的泥质土进行了水稻三要素的施肥试验,在每亩都施草子一千六百斤的基础上,分别增施硫酸铵四十斤(折氮素八斤),过磷酸钙十五斤(折五氧化二磷三斤),硫酸钾折成氧化钾三斤,并以单施草子不施其他肥料的处理来作对照,结果是:在生长期间,增施磷肥的植株高度不如增施氮肥的,但增施磷肥的稻秆粗壮,穗子肥大,结实率高,空壳减少。最后实收产量:光施草子的亩产六百十八斤,增施氮肥的亩产六百七十八斤,增施磷肥的亩产六百九十九斤,比增施氮肥的每亩增产二十一斤。
因地因时施用
各试验点在试验中,分别采用打耙面、蘸秧根、塞秧根、涂秧根和撮施于稻根旁等多种办法。这些办法各有优缺点和地区适应性。一般说采用塞秧根、蘸秧根等集中施用的方法较好,有利于幼根吸收,促进稻苗早发,比较经济合理。据金华县试验,用钙镁磷肥蘸秧根时,最好与泥浆调成糊状,边蘸边插,这样使磷肥与秧根粘附,效果良好。如不用泥浆调和,也可以采用甩去秧根水分,然后轻轻蘸上钙镁磷肥的办法。用过磷酸钙蘸秧根时,肥料必须与泥浆、泥灰等混合,否则游离酸会毒害幼根。
在劳力比较宽裕的地方,用磷肥拌焦泥灰、人粪尿塞秧根,既安全,又集中,并能更好地发挥氮磷钾三要素的联因互补作用,对促进转青成活和早发早长有显著作用,值得提倡。在劳力比较缺乏,土壤肥力较差的地方,只要用量合理,用磷肥打耙面也能获得好的效果(把过磷酸钙与氨水混合打耙面,效果也很好)。这主要是由于它的肥效稳长,磷素既适应了幼苗期的长根发棵,又满足了拔节和幼穗分化的需要。钙镁磷肥不易被土壤中的铁、铝等物质所固定,虽然撒施,磷的利用系数不会显著降低。
掌握合理用量
水稻施用磷肥,还必须掌握合理的用量,以发挥最大的效益。据金华县农业局对六个早稻试验点调查,每亩施用钙镁磷肥十斤的,比不施的每亩增产百分之六,平均每斤磷肥增产稻谷二点九斤;每亩施用钙镁磷肥三十斤的,每亩增产百分之三十,每斤磷肥增产稻谷三点八斤。东阳县农业局的调查:白云公社二队亩施钙镁磷肥三十斤,早稻亩产五百八十二斤,比不施的每亩多收六十八斤,每斤磷肥增产稻谷二点二斤;而中心公社下金塘大队早稻试验田每亩施用钙镁磷肥一百斤,亩产比不施磷肥多收三十五斤,平均每斤磷肥只增产稻谷零点三五斤。各试验点的试验材料表明,钙镁磷肥用于水稻,一般以每亩三十至四十斤比较合理,最多不超过五十斤。用量太少,增产不显著,用量太多,经济效益不大。
蔡云涛


第5版()
专栏:农业知识

钙·镁·磷·肥
钙镁磷肥属矿物质磷肥的一种。它是由磷矿石和蛇纹石碎块,在高炉内经摄氏一千四百到一千六百度的温度煅烧熔融以后,经过水淬、烘干、研碎制成的。
钙镁磷肥含可溶性磷酸百分之十四到二十,各种作物都可施用。从耕地土质说,以施在酸性或中性土壤中肥效较好。在酸性土壤中施用,还有降低土壤酸度的作用。
这种肥料还有许多优点:①含有镁、钙、矽等成分;②制造原料取得方便,制造方法比较简单;③不吸潮、不吸盐、没有毒性和腐蚀性,包装、运输、储藏都很方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