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一个方向性问题
石油工业部政治部主任 吴星峰
编者按:目前,各部门、各企业,正在加强政治工作。怎样正确理解和处理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的关系,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细,做得深,各部门、各企业都有不少的经验。今天,本报发表的吴星峰和冯克两同志的文章,阐述了为什么政治工作要同经济工作结合,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怎样结合,以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个重要方面等问题。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这样的来稿。
正确处理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关系,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一个方向性问题。
我们党历来强调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不问政治就会成为迷失方向的实际家;同时又指出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是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否认这点就会成为空头政治家。实践证明,无论是迷失方向的实际家,或者空头政治家,都不可能做好社会主义的经济工作或技术工作,也不可能做好政治工作。
发展生产,办好一个社会主义企业,有许多因素,但决定的因素是人,是人们的思想,是党的政治工作。因为,在完成企业的生产以及其他一切的工作任务中,最根本的是要依靠职工的思想觉悟。应当使广大职工了解,我们做一切工作都是革命工作,职工阶级觉悟提高了,劳动中就会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就会有冲天的革命干劲,就会有充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认真地去认识与掌握自然规律,就能够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力。同时,应当看到,作为一个社会主义企业,完成生产任务固然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但是,这还不是我们唯一的目的。应当看到,完成生产任务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为了六亿五千万人民,为了建设一支革命化的产业大军,为了走向共产主义。办好一个社会主义企业,要讲现代化,但首先要讲革命化。有了革命精神,在阶级斗争中就能掌握正确的方向,在生产斗争中就会坚强有力,在科学实验中就能勇往直前,这种精神一旦与科学态度相结合,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革命化的工作,而革命化的灵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人民解放军所提倡的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是政治挂帅的具体化,它不仅是军队建设的方向,也是我们企业建设的方向。
作为一个企业,它的经常中心任务就是要完成国家规定的生产计划。企业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引导到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重大关键问题,保证多快好省地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规定的生产计划。企业政治工作的好坏,要以完成国家生产任务的好坏来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志。同时,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企业中的人是在生产斗争中的人,而生产是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进行的,离开了企业的生产任务来进行政治工作,就必然脱离斗争实际,就必然脱离广大职工群众,就会无的放矢,就一定做不好思想政治工作。这样,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工作,不仅不能对企业生产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相反的,会起阻碍作用。因此,政治挂帅必须“挂”在生产上,政治工作要结合着经济工作,结合生产斗争,结合科学实验,结合职工生活,而不能孤立地进行。因此,企业政治工作必须以生产为基础,从生产出发,为保证完成国家生产任务服务。只有这样,政治工作才能做得生龙活虎,才能吸引广大职工都来做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极大地促进生产发展,也才能有效地促进职工的革命化。
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是对立的统一。在客观上,思想政治和经济、技术是并存于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生产的好坏,有思想上的原因,也有经济、技术上的原因。要做到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结合,就必须把做好政治工作和保证完成企业生产任务,作为企业所有干部的共同任务,包括行政、政治、技术等干部的共同任务;也是所有党的组织、行政组织和物资供应部门的共同任务;也是党员和非党员,以及一切职工的共同任务。人人都来做政治工作,人人都来关心生产任务的完成。在实际工作中,各种干部,各种工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工作就摆得顺。这样,政治工作好做,经济、技术工作也好做。相反地,如果不把做好政治工作和保证完成生产任务作为共同任务,各种干部就没有共同语言,就没有统一的行动,就会锣齐鼓不齐,上下左右工作都不好做,工作效果就大受影响。
在共同任务之下,各种干部又有分工的不同,行政干部重点管生产,政治干部重点管思想,技术干部重点管技术。虽然各种干部对共同任务有共同认识,但是,由于工作重点的不同,角度不同,难免各有长处,各有短处,难免各有片面性,矛盾还会出现。遇到有不同意见,应当承认别人的长处,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经过充分讨论,克服片面性,做到全面地看待问题,力求在重要问题上认识一致。这里,最重要的在于加强党委的统一领导。
为了做到政治工作紧密结合经济工作,政治工作干部负有重大的责任,特别是负责主持日常党委工作的党委书记负有更大责任:第一,政治工作干部要有全局观点,就要了解人又要了解物。只看到物不了解人,或者只了解人不看到物,不了解人与物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都不能如实反映情况,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人。这就要求政治干部要努力学习,力求自己成为又红又专的干部。第二,政治工作只有依靠广大职工来做,才能做到真正紧密结合生产技术。政治干部与其说主要依靠自己来做政治工作,不如说主要依靠和推动人人都来做政治工作。第三,工作上(包括生产和技术上的重大问题)有了缺点与错误,政治工作干部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进行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教训,团结全体干部。第四,政治工作干部在实际工作上,应当坚决支持行政和技术干部大胆工作,使他们在职工中有很高的威信,在生产上说得到,做得到。对他们的缺点要耐心进行帮助,使他们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我们认为,要做到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统一,首先还在于对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的关系要有正确的认识。


第5版()
专栏: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个重要方面
北京汽车制造厂党委书记 冯克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工作中一个经常性的任务,是搞好生产,做好一切工作的动力。从企业来讲,它的经常的中心工作,是完成国家所分配的生产任务,因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生产出发。但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还要相应地进行一系列的工作,所以,企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又必须贯串在各个方面。
如何培养一支既有高度觉悟水平,又有高度技术业务水平,既有高度的积极性,又有远大理想的职工队伍,应当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考虑的问题。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任务。因为,一方面随着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的发展,不断向职工队伍提出新要求;另一方面,培养一支这样的队伍,根本问题在于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只要阶级斗争存在,这个问题就存在,国内外的阶级斗争必然要反映到职工队伍中来。实践证明,企业内部同样存在着阶级斗争,职工的思想阵地,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资产阶级思想必然要占领。又加上职工队伍来自四面八方,必然带来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不断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去教育全体职工,提高职工的无产阶级觉悟。除了经常地、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外,在一定条件之下,还必须采取运动的形式放手发动群众,有领导地、集中地解决一些问题。这种运动所以必需,是因为用通常的方法不能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建国以来,企业曾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每经过一次运动,职工的觉悟水平总有一次跃进的提高,就是很好的证明。如何领导和组织好这种运动,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企业经常处于紧张生产的环境,必须考虑解决运动与生产的矛盾,作到运动生产两不误;由于每次运动都是解决职工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把运动搞深搞透,绝不能“走过场”,马虎了事;由于企业各种工作繁多,必须抓住中心,统筹安排;由于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在共同任务之下,又有分工不同,因此必须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总之,领导和组织好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进行生产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经常任务。企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离开了生产,便没有意义。在这方面,最根本的是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觉悟,成为自觉的劳动者。这就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把形势、任务、理由和方法向群众交代清楚,并听取群众意见,从上到下拧成一股绳,共同去完成任务。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应当是一场生动活泼的群众运动,不依靠群众是不行的。那种只靠少数人发号施令,少数人冷冷清清的工作,显然是不正确的。大量复杂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发生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表现在人上,有的表现在产品上。其中有大量的思想问题,透过生产和工作表现出来,生产问题、思想问题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如果仅仅就事论事,孤立地去解决思想问题或生产问题,当然不会得到圆满的效果。实际上往往有许多的生产技术上的问题,它的根源在思想上。这就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生产中去,做到各项工作当中,通过生产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一个经常的主要形式。这样一个要求,当然只靠少数做政治工作的干部是不行的,必须大大提倡人人都做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做政治工作的干部如果不懂得生产业务,也是不行的,必须提倡政治工作干部学习必要的生产业务知识。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党的方针、政策能否为广大群众正确的迅速的接受,主要决定于党的组织是否和群众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许多工作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往往与党员能否起模范作用,能否团结带领群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任何时候也不能放松党的建设。其次,还必须加强工会和共青团的建设,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团结群众。为了达到以上要求,必然要经常进行大量的工作,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又一个重要的方面。为了经常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根据各个组织的特点和要求而定的业务工作是不可少的。从党的组织来讲:如党的生活,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必须列入经常的议事日程。共青团除了参加一般职工的活动外,还必须根据青年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工作。工会组织也有不少的业务工作要进行。但是,整个的组织建设工作,必须善于通过企业中的实际运动(生产、阶级斗争等)来进行。通过这些运动,发现与培养积极分子,发现与解决思想问题,巩固与壮大党、团的组织。那种只管生产不重视党的建设,不注意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这样势必削弱党的思想领导;同样那种不善于通过实际运动而孤立进行组织建设的做法,也是不妥当的。


第5版()
专栏:

铁路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
海峰

铁路是我国近代化运输工具中的骨干,铁路运输业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铁路运输业和工业、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一样,都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铁路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这条大动脉,将我国各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铁路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一方面,铁路运输业发展的规模、速度、技术设备水平和运输量的高低等等,都受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水平所促进、所制约;另一方面,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制约作用。
铁路运输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所以受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所促进、所制约,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才能给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无论是新建铁路或对原有铁路进行技术改造,或制造机车、车辆以及保持铁路进行日常的运输生产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资,例如,要修建一千公里的新铁路,就需要钢轨、钢材十八到十九万吨,还需要大量的木材和其他的原材料。第二,修建新铁路和改造原有铁路,都需要国家的大量投资,而国家的资金积累,只有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第三,运输业的发展总是以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的。建国以来,我国铁路和其他运输业之所以有很大的发展,正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飞快发展的结果。拿铁路来说,不仅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铁路进行了许多技术改造,创立了自己的机车、车辆制造工业,改进了经营管理,提高了运输效率,同时还修建了几万公里的新铁路。建国以来,新建铁路的数量,比旧中国从有铁路历史以来所建造的铁路的总和还要多。由此可见,只有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对铁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为铁路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同时,铁路的发展情况,又像一面镜子似的反映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情况。
铁路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没有铁路运输业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也不可能得到顺利的发展。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铁路是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间联系的纽带,因为铁路是国民经济中的大动脉。没有铁路这条大动脉,就不可能将我国各个地区(各大区、各省、市、自治区),各个经济部门(工业与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国民经济整体,也就不可能在我们这样大的国土上顺利地进行物资交流,因而也就不可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经济生活的需要的各种物资的供应。实践表明,不仅国民经济缺少这条大动脉是根本不可想像的,即便是铁路运输因为临时意外的灾害而暂时中断,也会给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带来相当的困难。 二 为什么说铁路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呢?这是因为:
第一,铁路是我国近代化运输工具中的骨干,它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大家知道,铁路有较大的载运量和较高的通过能力。一条单线的铁路,如果管理得很好,每昼夜可通过三四十对列车;一条复线的铁路,每昼夜则可通过一百几十对列车。每一列火车可载运二三千吨货物。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铁路运输的连续性是很强的,可以不间断地进行。因为铁路是在轨道上行车,还有比较完善的运输、通讯、号志等设备以及指挥运输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因之,铁路运输一般地说,不受季节、气候条件的限制,不管春夏秋冬,都能风雨无阻,日夜不断地进行。同时,铁路运输也比较迅速与安全。我国是一个土地面积非常辽阔的国家,虽然我国也有较长的海岸线和内河航线,但是,国内的主要运输还是依靠陆地运输工具,铁路则是陆地运输的主要工具。铁路的修建,几乎可以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只要有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几乎在大陆上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建铁路。
第二,铁路担负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的运输任务。我国工业为农业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和为城乡人民所提供的生活资料,大部分都由铁路运往广大的乡村和城市。我国农业为工业和城市人民所提供的粮食、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大部分也是由铁路运往工矿地区和城市。建国以来,在全国近代化运输业总运输量中,铁路货物运输量占一半以上。
第三,铁路不仅担负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运输任务,而且还由于铁路具有运载能力大、线路分布广、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等条件,它还担负着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长途的、大宗的和重工业的物资运输任务。在铁路历年的货物运输量中,长途运输的比重是很大的。如以一九五八年铁路货物运输的里程为例,运输里程在一百公里以内的只占百分之二十四点八,运输里程在一百公里以上五百公里以内的占百分之四十四点六,运输里程在五百公里以上一千公里以内的占百分之十六点五,运输里程在一千公里以上的占百分之十四点一。可见,铁路货物运输里程在一百公里以内的是少数,绝大部分是长途运输。从铁路货物运输中的主要物资来看,由铁路运输的主要物资是:煤炭、钢铁、矿石、建筑材料、木材、粮食、棉花等大宗物资;其中,重工业的产品历年来约占铁路货物运输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第四,铁路在发展国民经济中是先行的企业。这种先行的作用,对于新开发的经济地区或新建设的厂矿企业来说,更为明显。在社会主义大生产的条件下,要在一个地区进行经济建设,特别是重工业的建设,如果不先修通铁路是很困难的。因为,一方面,要搞经济建设就需要大量的基本建设材料,如机器,建筑材料,原材料等等物资,这些物资不经铁路运输就很难及时地运到;另一方面,假如不用铁路运输,也可以建设起工厂和矿山,但这些工厂与矿山的生产品不依赖铁路运输也很难及时地运输到消费地区。这些工厂与矿山也就很难进行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铁路分布的情况,对有计划发展国家经济、合理配置生产力有很大的影响。有的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资源,常常因为没有铁路运输条件,而影响到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例如,在成渝铁路未修通前,成都地区轻重工业不能得到迅速发展,农副产品也不能大量外运。有了成渝铁路之后,则大大地改变了这种情况。不仅轻重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就是农副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铁路所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由于铁路运输业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所决定的。此外,铁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其他方面,如在国际联系和对外贸易方面,在巩固国防和巩固工农联盟方面,在加强各民族的友谊与团结和为各族人民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服务等方面,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三 怎样才能发挥铁路在国民经济中的大动脉的作用,保证工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需要,使国民经济的物资交流畅通无阻呢?
第一,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可能,相应地发展我国的铁路运输业,使新建铁路的数量、铁路网的分布和铁路技术水平的提高等问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首先,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可能,适当地修建新的铁路。从目前我国现有铁路的数量来看,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相比,还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必须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修建更多的铁路。其次,在新建铁路时还要考虑铁路网的分布问题,目前,我国现有密度较大的铁路网,大都集中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在内地和西南、西北等广大地区内,还未形成铁路网,有的地区还只有少量的铁路,有的地区还根本没有铁路。这种情况,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地在西北、西南等地新建一些铁路,使我国铁路网的分布更加合理,是非常必要的。再次,在新建铁路时还应当考虑采用世界的先进技术装备,如电气机车、内燃机车以及其他先进技术设备等等。我国目前铁路的技术水平,虽然比过去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和世界先进的水平比较,我们还是很落后的。除了少数的技术项目我们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世界水平外,从总的方面来看,我国铁路的技术水平还不是很高的。因此,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目标的逐步实现,我国铁路的技术水平,也要逐步地达到现代化的水平。最后,在新建铁路时,还要考虑铁路和其他现代化运输工具的合理分工和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国民经济的长途运输和短途运输,大宗物资与分散物资的运输,重工业产品与轻工业产品的运输和各种运输工具的特点相适应,充分发挥各种运输工具的效能和经济效果。
第二,充分发挥现有铁路的潜力,提高现有铁路的运输效率,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发展的远景上来看,要求修建更多的、技术水平更高的新铁路,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在目前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现有铁路的作用,提高现有铁路的运输效率,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此,一方面,要继续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对现有铁路进行技术改造和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技术设备,使之发挥更大的效能;另一方面,要继续改进铁路的企业经营管理,充分挖掘企业的潜力,将铁路企业管理提到更高的水平。
第三,继续贯彻执行党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将铁路运输工作进一步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在把支援农业、为农业服务的运输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的同时,也要做好支援工业生产的运输工作。支援农业,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或忽视工业生产的运输。支援农业生产的运输与支援工业生产的运输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因为整个国民经济都要转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支援工业生产也是为了更好地支援农业。既要搞好支援农业的运输工作,又要搞好支援工业生产的运输工作,这就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铁路,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担负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第5版()
专栏:

增产棉花的经济意义
潘静远
增加棉花的生产,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呢?
增产棉花,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
不断增长的需要
大家知道,穿着的问题,是人民经济生活中一项经常的需要。穿着状况的改善,是人们生活逐步改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棉花是布匹和其他针织品的主要原料,是人类解决穿着问题的主要材料。人类穿着的材料,从历史上看,是逐步发展、逐步增加的。原始的衣着是树叶和兽皮。后来随着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发展,才逐步发现和种植各种植物。我国古代衣着的原料是麻和丝。古人称为布帛,布是大麻和苧麻的织成品,帛是丝织品。在两千五百年以前,麻的栽培已经很普遍,是劳动人民衣着的主要原料;种桑养蚕虽也有发展,但是产量很少,只有少数贵族才能穿丝织品。在一千多年以前,云南、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已经种棉织布,当时种植的主要是多年生的木棉。宋朝的时候,棉花由阿拉伯和印度传入我国,经过元、明,棉花的种植逐步扩展到长江流域和华北平原,从此,棉花也就代替麻和丝成为主要的织物原料。
种棉织布虽然在四五百年以前就比较普遍了,但是,直到解放以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下,棉花生产长期停滞,产量一直很低。从一九一一年到一九三二年,二十多年间,全国每年棉花总产量一直在七百多万担到一千多万担之间。一九三三年后,有几年略有增加,其中最突出的是一九三六年,也不过一千六百多万担;以后又迅速下降,一九四九年棉花产量还不到九百万担。解放以前,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勾结,在我国倾销美国棉花,输入的棉花在进口商品总值中常占第一位或第二位。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八年间,平均每年进口棉花三百万担;其中最高的是一九四六年,进口美棉六百八十五万担,相当于这一年全国棉花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二。美棉倾销严重地阻碍了我国棉花生产的发展。
全国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一直很重视棉花生产。规定了一系列发展棉花生产的方针政策,推广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和先进经验,开辟了新的种棉地区,扩大了棉花的种植面积,使得棉花的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增长。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劳动人民的穿着情况比解放以前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人们的需要是在增长的,生活是随着生产发展逐步改善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人们的穿着需要也是在不断增加的,因此,增加棉花的生产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的衣着需要,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有些人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目前世界上化学纤维工业已经有较大的发展,今后我国人民的衣着需要,是不是可以更多地依靠增加化学纤维来解决呢?发展化学纤维生产,当然是解决衣着需要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样两种情况:(一)我国人口众多、原有的工业基础很落后,因此,发展化学纤维工业,使化学纤维制品在人民穿着中占相当大的比重,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二)在目前化学纤维工业较发达的国家,棉织品在穿着中仍然占最重要地位。例如,一九六○年美国纺织工业的原料消耗总量中,棉花占百分之六十四点七,化学纤维占百分之二十八点九;同一年,日本纺织工业原料消耗总量中,棉花占百分之五十点一,化学纤维占百分之三十四点四。目前,我们国家解决穿衣问题,固然不能放松化学纤维生产,但是,首要的还是要发展天然纤维,其中最主要就是增产棉花。
增产棉花,除了解决人们穿着的需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增加人们吃的油脂。棉花既是重要的纤维作物,同时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利用棉籽所榨的棉籽油,是一项大宗的食用植物油。我国国营商业部门所经营的植物油中,棉籽油通常占百分之十到十九。如果加上棉农自给的棉籽油,为数就更大。
增产棉花,有利于全面发展农业
生产和活跃农村经济
棉花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棉花生产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方面。
在我国的经济作物中,棉花占第一位。棉花的种植面积,仅次于粮食的面积,大于其他经济作物的面积;棉花的产值,仅次于粮食产值,高于其他经济作物的产值。
生产出来的棉花,一部分由农民自己使用,大部分作为商品出售。解放以来,在棉花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农民出售棉花的收入,一般占全国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一到十五。这样,增产棉花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一方面,棉农增产的棉花,可以按照国家规定自己留下一部分,来解决絮棉等穿着的需要,适当地改善生活;棉花的副产品增加了,可以有更多的棉籽和棉籽壳用作饲料或肥料,棉叶和棉株嫩枝也可以用作饲料,这些都有利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出售了棉花,所得到的收入,可以用来购买农具、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和许多生活资料,因而也有利于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
增产粮食和增产棉花有没有矛盾呢?粮食和棉花是两种最重要的农作物。生产粮食和生产棉花都需要人力、畜力,都要占耕地,还要有其他若干相同的生产条件。因此,发展粮食生产和发展棉花生产,有相互矛盾的方面。然而,如果对粮食同棉花生产的关系处理得当,使它们占用的人力适当,占用的耕地面积比例合理,布局适宜,对它们占用的畜力和其他生产条件安排恰当,不仅可以解决两者的矛盾,而且还会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使粮棉生产同时得到发展,这是因为:(一)从整个社会来看,应当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然而在一定条件下,就是说,当粮食生产增加到一定水平,各方面对粮食的需要得到适当解决的时候,就有必要、也有条件以较快的速度来迅速增产棉花,使棉花与粮食的生产以同样的速度或者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二)从产粮区和产棉区之间的关系来看,产粮区的粮食增加了,就可以增加对棉区的粮食供应,保证棉区腾出更多的耕地来种植棉花;而棉区生产的棉花增多了,反过来又能够增加对粮区的棉花和棉布供应,更好地满足粮农需要,调动粮农生产和交售粮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地区,每亩耕地生产的粮食,可以达到四五百斤,或者六七百斤,但是如果生产棉花,就只有二三十斤,甚至还更少。有些地区,生产棉花可以达到六七十斤或者八九十斤,但是如果生产粮食,却只有二三百斤,甚至更少些。在这种情况下,适宜种粮的多种粮,适宜种棉的多种棉。可以这样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产粮区和产棉区是分工协作的关系。我们还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不论是产粮区或产棉区,多数地区的增产潜力仍然是很大的。只要充分发挥潜力,因地制宜地增加了生产,彼此就能有更大的力量来相互支援、相互促进。还应当看到,有一部分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是既产粮食、又产棉花的。在这样的生产队里面,增产了粮食,生活有了更好的保证,就能更加促进棉花的增产;而增产了棉花,增加了收入,反过来也能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来发展粮食生产。这里,粮棉生产的相互促进的关系更加直接,也就看得更加明显了。
增产棉花,能够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棉花是工业的重要原料,因此,增产棉花对发展工业也有重要的关系。
棉花在农业提供工业的原料当中,数量最大,价值最高。以棉花为主要原料的纺织工业,包括纺纱、织布、印染、复制等行业,在轻工业当中占首要地位。除此以外,缝纫业、鞋帽制造业还有若干日用品工业,都要用棉花制品加工。还有不少重工业和轻工业,也都要用棉布作为包装材料(据统计,一九五八年全国工业生产用布,占全国生产棉布总数的百分之十二以上)。纺织工业,同其他一些重要轻工业部门一样,是投资较少、资金周转较快、盈利率较高的经济部门。增产棉花,能够更多地为纺织工业等部门提供原料,从而使国家比较迅速地获得较多的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也就更快一些。
还应当看到,棉花的不少副产品,也是工业的重要原料。例如,棉籽油和油渣可以制造肥皂、甘油或脂肪酸,棉籽壳可以制造糠醛,棉籽短绒可以制造纸张、塑料、硝酸纤维素、铜铵纤维素等,棉秸皮也可以造纸或制绳,等等。由此可见,增产棉花,能够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总起来说,增产棉花能够使农业经济更全面地发展,能够促进工业的发展,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扩大城乡商品交换,活跃社会主义市场,巩固工农联盟,满足人民消费的需要,增加积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