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5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用是更重要的学
徐集
电影《青年鲁班》上有一句话:
“看一遍不如算一遍,算一遍不如做一遍。”这就是说:
书本上的原理原则(假定它是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自己的血肉。否则,它不过是身外之物。
问题自然不仅止于此。
书本上的原理原则,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心领神会,深刻理解。
为什么对有些问题的理解,有时候知识分子远不如劳动者呢?那是因为劳动者来自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实践的最前线的缘故。
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在《列宁回忆录》里,曾写到列宁最喜欢听工人的发言:
“……这种工人集会通常是讨论一个什么问题,例如讨论花园城市的计划问题。伊里奇留心地听完,过后高兴地说:‘社会主义在他们中间萌芽了!报告人胡说一通以后,工人一发言,就击中要害,把资本主义的本质揭露出来了。’”
问题自然不仅于此。
书本上的原理原则,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加以检验、证实,加以丰富、充实,加以发展、提高!
“讲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种人归根到底是矮子。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主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只有前一种学,算是学了一半;只有前后两种学结合在一起,才能谈得上精神化为物质的力量!


第8版()
专栏:影评

《青年鲁班》的几个特点
马德波
《青年鲁班》成功地创造了木工李三辈的英雄形象。影片没有着重去作新旧社会制度的对比,但是李三辈的命运却雄辩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影片很自然地展示了李三辈性格成长的时代背景: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日千里地迅速发展的时代,哺育和培养了李三辈;作者在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前描绘了英雄人物,又通过英雄人物的成长显示出时代的变化。影片表现出,在李三辈身上具有工人阶级的基本品质:为了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而奋发图强,战斗不息。
李三辈是个有理想的人物,他的理想,不是个人成名成家,不是丰裕舒适的个人享受,更不是什么“吃吃喝喝、生儿育女”之类。他的理想是从他对祖国的热爱出发,是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密切结合的。他看到,在建筑部门的各工种中,木工常常落在后面,原因在于多少年来一直流传下来的旧的工作方法:先要照图纸放大样,然后才能施工。而放大样又十分麻烦,复杂,只有少数老师傅懂得这门技术。这个状况成为建设事业发展的很大阻力。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李三辈一心想用计算的方法代替放大样,使木工的操作过程更科学、更简便。木工中流传着一句话:“放样技术高不可攀,不放大样除非鲁班!”李三辈,一个当年要过饭的、文化程度很低的普通青年木工,居然敢于向木工工种中最具有权威性的放样技术挑战,要用更简便的、科学的方法来代替它,这简直是异想天开!可是李三辈敢于这样想,并且脚踏实地地干,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把“神话”变成了现实,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建设事业的发展。
影片的第二个可贵之处,是它正确地反映了李三辈成长的条件。当然,影片描写了工地党委书记在思想上对他的鼓励;高师傅和袁师傅在技术方面的指导;秦技术员帮他提高文化等等,这都是很重要的,而且也反映了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活正是这样,每一个新英雄人物的成长,总是受到社会的关怀,得到周围许多人从各方面的帮助。但是推动李三辈性格成长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影片表现出:李三辈是从毛主席的著作中获得了动力,并且以毛主席关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论述武装了自己的头脑。毛主席的著作给了李三辈以坚定的信心和毅力,也给了他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方法。影片在李三辈的形象中体现了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共同特征:孜孜不倦地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学活用,以毛泽东思想之矢去射工作中实际问题之的;把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实际经验总结为理论,以新的理论在更高的程度上指导实践,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飞速地向前发展。
影片的第三个特点是,它虽然反映了技术革新的事件,却没有过多地去叙述生产技术问题的过程,而是深入地刻划人物性格。李三辈不仅具有我们时代新英雄人物的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主人公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他那百折不回的顽强精神。影片在许多地方强调地表现了李三辈的顽强精神。李三辈不因别人的讥讽而动摇,不因筋断骨折而止步。病房里的一场戏写得相当好,李三辈并没有想到受伤后对自己的生活和前途会有什么影响,还是念念不忘地专心思索着尚未解决的问题。影片表现出,不论在学习、工作或科学实验方面,他都具有一种不战胜困难决不罢休的毅力。李三辈的高贵品质还表现在他关心集体事业、关心别人达到了忘我的程度,他因高小林的缺乏责任心而负伤,当高小林来看他的时候,他没有半句怨言,反而苦口婆心地劝导高小林如何正确地生活。扮演李三辈的青年演员毕鉴昌,较好地掌握了人物的大智若愚和脚踏实地的基本特征,表演真实而质朴,较好地完成了这个英雄形象的塑造。
围绕着李三辈的形象,作者还写出了他的师傅,他的爱人和他的伙伴们。这些人物虽然居于比较次要的地位,篇幅也较少,但他们也都各有自己的性格特征,他们都根据自己性格发展的逻辑而成长,而发展,因而也就更好地起到了陪衬主要人物的作用。
本片的编剧和导演史大千同志,是电影创作队伍中的新人。这是他写的第一个剧本,也是他第一次独立拍片,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是和他比较长期地深入了建筑工地,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等努力分不开的。当然,不能说这部影片已经很完整了,应当说,它对于主人公的思想的刻划还不是很深刻,人物性格也不能说很丰满,不论从剧本或影片来看,还都存在着一些不够成熟的缺点。但是,应当说,作者的第一步是正确的,成就是不小的。我们祝他顺着这条正确的创作道路不断前进,并期待他的新的、更大的成就。(附图片)
《青年鲁班》中的工人李三辈,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好青年。


第8版()
专栏:

上山会亲人
柳影 杨耀清
山西沁县漳河剧团第二演出队在漳源公社演出时,曾抽时间到边远的梁山大队作了一次访问演出。演员们把这次演出称为“上山会亲人”。
上山前夜
漳源村的夜戏演完了,然而舞台上仍然灯火辉煌,歌声嘹亮。漳河剧团第二演出队的同志们正在为明天上山忙碌着。在前台,武工师傅王志文和给他配戏的演员们正在排练武打剧。王志文师傅的武工是很有根底的,但他还是非常认真地排练。一出仅能演半个钟头的小武戏,足足排了两个钟头还没完。人们劝他休息,他却笑笑说:“送给亲人的礼物还没准备好哩!”
在后台,一群青年演员正在赶排刚刚编成的、以梁山真人真事为题材的快板剧《梁山颂》。这出戏是演员们听了公社党委书记的报告后集体创作的。这已经是他们上山下乡以来创作的第四个戏了。几个老演员,也正聚精会神地研究他们将要演出的节目。
演员们的宿舍里也是闹喧喧的。女演员们正在准备针线,打算上山帮乡亲们缝缝补补;男演员们正在讨论上山行动计划。
开戏以前
剧团上山演戏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梁山十几个大小村庄。这一天,太阳还未出山,社员们就吃了早饭从四面八方翻山越岭地赶来看戏了。这个大队非常分散,有些村子的人来看这场戏得走十几二十里路,而且还得翻两架山。山高路险并没有阻挡住老乡们看戏的热情。八十三岁的郭炳奎老汉高兴地说,“这是共产党、人民政府派来的剧团,我一定要去看。”他由孩子们扶着走来了。宋家山女社员常换先,活了四十五岁没有看过戏,今天她怀着兴奋的心情,早早地来到了戏场。
当演出队的同志们走进村时,人们真像接待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老大娘拉拉推推地把演员们让在热炕上坐;老大爷们摸着胡须笑着问寒问暖;女队长梁改英和剧团的张凤仙,很快就成了好姐妹,两人亲亲热热地谈工作,话家常。
演出队的同志们更为兴奋,一进门就担水,扫院,铡草,谁也怕少干了活。老演员秦太盛第一个抓到了水桶,可是当他担回第一担水刚倒进缸,猛不防又被老演员李金土抢走了水桶。在饲养场里,音乐股的郑效文、事务武德林、演员桂凤英和王志文,正满头大汗地帮助饲养员铡草。就连五十五岁的老艺人郑海双也不甘落后,他找到扫帚以后一连扫了三个大院。女演员们更机灵,她们瞅准了郭小旦这个五保户,悄悄地给他缝补了被褥。
演乡亲们爱看的戏
小山庄里当然不会有理想的舞台,演出就在老乡的院子里。害怕蹬坏了老乡的席子,演出队的同志们干脆就在土地上做戏。开台锣鼓响过以后,第一个节目就是新编的《梁山颂》。这出短小的快板剧,生动地反映了梁山公社化后的巨变,表现了山区群众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雄心壮志。这不是党支部书记张桂孩、生产队长李三赖和女饲养员郭三孩吗?就是这些模范人物,带领着广大社员,风里来,雨里去,成年累月战斗在梁山。去年秋天梁山又获得了丰收,粮食比头年增产百分之十,牲畜比头年增长百分之四十。看吧,戏中所表演的角色,本人如今就坐在台下,他们一个个显得兴奋而又腼腆。戏一结束,台上台下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太阳偏西,院里比上午冷得多,台上又开始了新的一幕。演员们歌唱舞蹈,锣鼓声声震得山鸣谷应。演员们越演越起劲,可是台下的观众却心疼起自己的演员来了,于是让干部们去和剧团商量少演两出,理由是:天太冷,肚又饿,吃了饭再演。演出队的同志们却坚持要把戏演完。最后有人想出了个折衷办法:群众把热腾腾的饭送到了后台,让演员们边吃边演。就这样,从上午十一点演到下午三点。
生动的一课
戏演完了,演出队的同志们和乡亲们坐在一起谈心。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民兵贾匠孩,给演出队的同志们讲述了梁山民兵对敌斗争故事。他生动地介绍了民兵们怎样深入敌区破铁路、割电线、打伏击、捉汉奸……。过去的老贫农,现在的生产队长周三孩,讲述了他八岁上给地主放牛,长大后又给地主当了十二年长工的痛苦生活。他告诉大家,不要忘记过去的苦!讲过去,看现在,于是他又引上大家参观了他们的土地基本建设工程,参观了他们的畜牧羊群,看了社员们新盖起的楼房。这一切,都给演出队的同志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太阳渐渐进入西山,演出队的同志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告别了乡亲们,走出了村。一路上,大家的话题都是今天的演出收获。张凤仙说:“我家过去也是贫农,旧社会也是受剥削的;而我生长在新社会,只知道今天的日子甜,却忘了从前的苦。今天可上了一堂阶级教育课。”演青衣的桂凤英插上来说:“咱过去演戏是到了城镇卖力气,来到乡村就马虎;现在我才深深感到自己过去的作法多么不对。”导演车恒正也说:“通过今天的演出可以看出,群众多么欢迎现代戏。今后我一定要在导演现代戏中下功夫。”


第8版()
专栏:

雪山雷达兵(二首)
廖代谦
巨鹰在飞八级以上的大风,在这里长年不睡;世界屋顶上的这座山,永远被风雪包围。这里山坡上稀疏的草棵,被风压得贴地折跪;就连石缝中坚强的雪松,也被吹得弯腰驼背。这座山叫什么名字?藏胞叫它“风婆嘴”;这只嘴永远不闭啊,狂风总是吹,吹,吹!它吹跑过战士的帐篷,它吹跑过战士的衣被;战士心中的革命火焰啊,却越吹越旺地迸射光辉。他们雄赳赳地挺立山巅,把祖国的蓝天守卫;那白云捧托的雷达天线
呀,是张开翅膀的巨鹰在飞。心儿和北京在一起谁说我们这里荒凉,邻居只有黄羊雪鸡?那火红的太阳银白的月
亮,天天和我们在一起。谁说我们这里偏僻,雪一封山就被隔离?荧光屏内你看一看吧,祖国的蓝天全在眼底。虽说报纸来得晚,咱们可有台收音机;北京送来的“祖国造”啊,精巧玲珑“半导体”。战斗值勤的空隙中,它的身旁最拥挤;听着祖国的心跳声,北京广播的好消息。雪山顶上的雷达兵啊,心儿和北京在一起;听着宇宙的风雷动,国际歌声入云际……


第8版()
专栏:文化街头

希望加强书刊评介工作
颐言
我们的出版社出版了许多有教育意义的好书。但是,报刊杂志上的评论和介绍文章还不算太多。因此读者走进书店或图书馆以后,站在书海前面,要想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真有点茫茫然无从着手之感。报刊杂志上不仅书刊评介少,就是新书广告登的也很少,很不完备,很不及时。这也使许多读者,尤其是远居深山僻壤的读者,往往隔了好久,还不知道出版了一些什么新书。等到一旦知道了,到书店去买或者到邮局办理邮购的时候,已经买不到了。因此,希望加强报纸上的书刊评介工作。
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把新出版物及时地介绍给读者,书刊评介文章不一定都要写成长篇大论。对所评介的书刊,也不要企图一下子作出全面的估计,因为对一些重要的作品,特别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是很难一下子作出定论的。为什么不可以把书刊评介文章写得短小些,随便些呢?这种文章,可以有评论又有介绍,可以评论多于介绍,或者是介绍多于评论,也可以不评论光介绍。我们还希望报刊上多发表一些“出版消息”或“新书简讯”一类的新闻报道,多刊登一些书刊广告。这不仅会受到读者的欢迎,而且也会受到作者、译者、编者、出版者、发行者的欢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