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一厘米的故事
鲁光 王鼎
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在南京五台山体育场,郑凤荣第十一次面对一点七八米的横杆。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心跳,而是非常沉着稳健。这是充满信心的表现。在众目注视中,一个轻捷有力的腾空,飞过去了,飞过去了,这个朝思暮想的高度,终于被顽强的意志力所征服了。
在掌声和欢呼声中,郑凤荣走出沙坑,泪花挂在红润的脸上,她竟然哭了。这不同于一般欢悦之情的流露,而是一个战斗者的胜利的欢乐,是征服千万重困难后的深沉的幸福!
在去年华东区田径比赛女子五项运动中跳高比赛时,郑凤荣飞越过新的高度:一点七八米。比她一九五七年创造的世界纪录提高了一厘米。
一厘米有多短小!在空旷的运动场上,横杆升降一厘米,肉眼是很难觉察出来的。但就是这一厘米,却如一座巍峨的大山,矗立在郑凤荣的面前。她苦苦奋斗了六个年头,走过了一段曲折艰辛的道路,顽强地冲击十一次,才征服了它。这一厘米,充分体现出中国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向困难作斗争的崇高风格。
七年前,郑凤荣打破了美国人所保持的世界纪录,被人们誉为中国田径运动的第一只报春燕子。那时,这只初展翅膀的春燕,浑身是劲,恨不得一下子飞上高高的云天。
她的运动道路开始得太平直了。从一九五五年的一点四五米到一九五七年的一点七七米,花了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就提高了整整三十二厘米。成绩如雨后春笋,一节一节飞快地往上拔。当时,年轻的郑凤荣喜滋滋地想:往后每年提高一厘米总不成问题吧!她轻松地写下了一点七八米,一点七九米……的奋斗目标。
通往高峰的道路,哪里会永远那么平坦宽畅。一点七八米,像一道难以逾越的天险,横挡在她前进的路上。她一次又一次向它展开猛烈的冲击,可是一次又一次把横杆碰落了。失败,开始像影子一样紧紧跟随着她。有时,非但跳不出原有水平,而且大大退步了。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成绩却一直停滞不前。着急,苦恼,时时侵袭着她;伤病,不断纠缠她。她意识到,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崎岖曲折的山径,越往前走越艰难了。到一九六一年,有人扳着指头替她算年龄:今年二十四岁;明年——一九六二年,二十五岁;后年——一九六三年,二十六岁……这样的年纪还能破纪录吗?有人跟她开玩笑:“郑凤荣,你老了!”“老”,对其它行业的人是一种尊称,对运动员来说却不是一个好字眼。这位倔强的姑娘是不肯轻易认输的,她不服“老”,不愿以一个“老”字来为自己开脱。强烈的事业心,为祖国争取荣誉的雄心壮志,领导的关怀,伙伴们的鼓励,给她无穷的力量和勇气。她昂起头,对眼前的一切困难和挫折作了响亮的回答:“不破一点七七米的纪录,决不挂钉鞋!”
为了增强力量,她和杠铃交上了朋友,举重房里常常出现郑凤荣的身影。铁家伙开初有点欺生,但她咬咬牙,一下一下地举着,逐渐增加分量。她不怕腰酸臂痛,不怕汗流浃背,“?!?!”一有空就在举重房里刻苦锻炼。到后来,郑凤荣居然能挺举七十一公斤,体重达六十五公斤。难怪有人跟她开玩笑:“郑凤荣,你什么时候破举重世界纪录?”练了举重,腰部和腿部的力量明显地增强了,但一站到横杆面前,浑身的劲儿还是使不出来,而且越跳越笨重。
怎么办呢?她的脑海里,时时刻刻盘旋着一点七八米。走路的时候,跟朋友闲聊的时候,上医院看病的时候,她都念念不忘一点七八米。有一个时期,她住在北京体育馆附近养伤,但心里却很不安静,老是惦念田径场。她冒着数九天的奇寒酷冷,大清早就悄悄来到运动场,不能跑跳,就练习一些基本功:用腿钩住沉重的壶铃抬腿,把沙袋压在颈上练腹肌,摆腿,摆臂,迈步,仰卧起坐……一边做,一边思索: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练功,做的也无非是一些极普通的基本动作,而能永葆其艺术青春。对于一个老运动员,不是也和他们一样,需要坚持练基本功吗?她想,她这几年成绩老提不高,也许就是基本功退步了……。
她的想法立即得到领导的赞同和鼓励。整整一个冬天,她像一个新手一样,从头开始,进行最基本的训练。
有时,运动场上只有她一个人在做那些简单枯燥的动作。寒风刺骨,出了汗,身上冰凉的,但她依然坚持锻炼。特别是做最后几个动作时,真是又累又酸,在这一刹那,只要稍一松劲,就会马虎了事或半途而废。但她总是一丝不苟,更严格地完成这最后几个动作。她懂得,优秀的成绩,正是孕育在这些简单乏味的动作之中。
冬去春来,郑凤荣兴奋地感到自己变了,跳起来轻松了。不过手还是打杆,她又开始寻找这双“手”的毛病。她想,熟能生巧,只要在过杆时多注意手的动作,总会克服这个毛病的。她拼命练习过杆动作。可是到一定高度,老毛病仍然出现。怎么办呢?她又苦苦思索,想到自己的助跑,起跳……她起跳前,助跑速度往往减慢,影响了起跳,手碰杆可能与这有关系,在教练的指导和伙伴的帮助下,决定改变助跑节奏。
走两步,???,飞快地跑六步……反复练习着。她的起跳变得轻快有力,出现了六年来少有的良好竞技状态。经过六年的摸索,经过无数次的挫折,最后终于跳过了一点七八米。
这短短的一厘米,凝聚了郑凤荣无数的汗珠和心血,锻炼了她的意志和毅力。前进途中总是会遇到一些障碍的,但只要勇敢地迎上去,不畏难而退,那就能战胜它们。这犹如一条涓涓小溪,只要它有奔向大海的崇高理想,不停地向前奔流,最终总会到达目的地,汇入汪洋大海。(附图片)
本版插图:苗地


第6版()
专栏:

战胜干渴、烈日、旋风
莫凯
当你打开报纸,看到我国体育健儿又创国家新纪录的消息;或者,当你拧开收音机,听到他们再次为祖国赢得胜利的广播,这时候,你一定会感到高兴,甚至会情不自禁地说:
“呵,成绩又提高了!”
但是,在创造纪录或赢得胜利的过程中,你可了解他们的艰辛?
不久前,参加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的我国举重选手汪宗良,曾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他说,雅加达是个地近赤道的地方,那儿的十月,虽然时届深秋,气温却保持在摄氏三十五六度上下。这对在温带生活惯了的人说来,的确是严重的“威胁”。加之举重运动员大多是胖子,所以到达雅加达之后,好些人长了满身痱子,而且口渴如焚。但大量喝水,势必大量排汗,汗出多了,体力就会下降,影响比赛。为保持体力,争取胜利,举重队的胖子们,就对喝水展开了顽强的“斗争”。这真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啊!有的人渴得连舌头在口腔里打转都很困难了,也不肯“开怀畅饮”,他们只舔舔茶杯。
展开比赛的第一天,最轻量级的黎纪元,咬紧牙关忍住腰伤的疼痛,在抓举中奋力举起了一百零八公斤,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这个“开门红”给大家很大的鼓舞,特别是他在受伤的情况下仍然取得卓越的成绩,更激发了胖子们创造纪录的决心。他们互相勉励:“战胜口渴,鼓足干劲,打破纪录,为国争光。”中量级举重比赛开始以后,我国选手岑阿七,就同其他国家的大力士展开激烈的争夺。杠铃逐渐加重,最有希望夺取冠军的,是岑阿七和伊拉克选手纳·穆罕默德与朝鲜选手严凤镇。第一项推举和第二项抓举,岑阿七同纳·穆罕默德战成平手,严凤镇紧随在后。决定胜负的挺举比赛揭开了战幕,纳·穆罕默德第一次试举就成功地举起了一百四十五公斤。为了超过对手,岑阿七舔舔干燥的嘴唇,要求试举一百五十公斤,也获得成功。接着,纳·穆罕默德又赶了上来。但严凤镇却“后来居上”,把一百五十五公斤的杠铃举过了头顶。这时,他们三人的总成绩拉平了。在这关键时刻,岑阿七鼓起勇气要求挺举一百五十七点五公斤。稍作休息,他又舔舔干燥的嘴唇,憋足了劲,一下子举起了这个重量。霎时,鸦雀无声的看台上,响起了雷动的掌声,他到底战胜了两个强劲的对手。
汪宗良说:“在雅加达的比赛,果然是测定我们的锻炼成绩,但是对我们的意志力也作了一次最严格的考验。”的确,如果他们不能对口渴作艰苦的斗争,要想在参加的六个级别的比赛中,赢得四个冠军和两个亚军,并打破一项世界纪录和四项全国纪录,这将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些国际友人认为,顽强的中国选手充分表现出了“加尼福”的新的体育精神。
举重选手们同干渴作斗争刚刚结束,射箭场上的神箭手们,立即展开同旋风和烈日的搏斗。无定向的赤道风,像没戴辔头的野马,真是难以驯服。在新运会上获得女子全能第一、并打破三十米双轮世界纪录的我国女神箭手李淑兰说:“这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那风来无影,去无踪,弓引的时候是向东吹拂,但刚一发射,却忽然转向而去。于是,发射出去的箭,不是脱靶,就是远离黄心。而且,比赛时间是从上午七时到下午三时,在烈日曝晒下,已经使人头晕目眩了,何况还要作紧张的比赛。再加上她们都缺乏大规模国际比赛的经验,心情难免不紧张,因此,开赛后的头三天,都没发挥出原有的技艺水平。
雅加达的夜,是十分迷人的。但李淑兰却没有那种逸致去欣赏,她焦灼不安地想:“离开祖国的时候立下的雄心:‘为祖国争光,打破世界纪录’,难道能轻易地被风和太阳这些不利的自然条件所动摇!”“不,不能!胜利是战胜困难得来的,向困难低头,就是对国家人民不负责任。”
心底开朗了,她刚毅地投入了三十米双轮比赛。但她发射出的第一支箭却只中了两环!看看伙伴们和观众期待的眼色,她焦急的心情反而逐渐平伏下来,烈日、旋风也似乎减小了威力,成绩也相对稳定,而且箭箭射中高环数。射到最后一箭,只要命中六环就能打破世界纪录了,这时场上气氛十分紧张,许多观众兴奋得纵情高叫。但李淑兰仍十分沉静地站在起射线上,一股股热汗顺着额角直往下淌,她似乎一点也不觉得。等风势稍定,她稳重地拉开四十磅硬弓,觑定黄心,正待发箭,忽然平地卷起一阵旋风,静谧的射场只有彩旗在哗喇喇地响。李淑兰当机立断,把弓放了下来。这时她已在烈日下站了六个多小时,一身运动衣不知湿了多少遍,又干了多少遍,她却一直端庄地站着,像一名刚毅的战士。最后,她吁了一口气,趁旋风远去,勇敢地射出最后一箭,正中九环。打破了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狂欢的伙伴们和热情的观众一齐向她涌过来祝贺。她这时才感到真正的胜利的喜悦。
人们盛赞她勇敢、顽强。李淑兰却回答:“这是党和毛主席教育的结果。只要听党的话,有甚么困难能阻挡我们前进呢!”
是的,我们的体育健儿,正是这样在党和毛主席的教育、关怀下,意气风发地迎着困难,克服了困难,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着。


第6版()
专栏:

神采焕发的人像摄影
赵志方
不管你走进工人的宿舍或农民的家里,甚至是走到遥远的边疆,在兄弟民族的帐篷里,或是深山密林中伐木工人的工棚里,你都常常会发现大大小小的装满像片的镜框挂在墙壁上。是啊!谁不想把自己的、亲人的和朋友的每一个时期生活中的形象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所以人像摄影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在我们摄影艺术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正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人像摄影艺术展览”,是一次人像摄影的大检阅。它集中展出了近年来全国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三百余幅。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手法,生动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个战线上人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揭示了人们的不同性格特征和人们所共有的乐观和自信的内心世界。优秀的作品很多,这里我只谈谈自己喜爱的几张作品:
《师徒俩》(上海朱光明摄)是反映理发业先进工作者师傅和徒弟的室内合影。画面中人物神态自若,亲密和谐,刻划了饱经风霜、慈祥庄重的老技师和朝气勃勃、思想先进、虚心学艺的新的一代的丰满形象。在表现手法上也有所创新,它打破了“长辈坐、晚辈立”的老格式。《学生时代》(北京姚经才摄)成功地表现了我们社会主义时代青年的面貌。这位女大学生文静而聪慧,形象纯朴,可见作者在探索人物性格方面是经过苦心经营的。另外如《维族女医生》(新疆蔡德明摄)、《奏出锦绣山河之美》(广州何万里摄)、《顽皮的小乐》(辽宁曲敬基摄)、《年青的学徒》(四川重庆美术公司摄)等作品在表现新的人物的精神风貌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
拍摄人像跟其它艺术品种的创作一样,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政治、艺术素养,才能通过你所使用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我们社会主义时代革命人民的精神面貌。
从这次展览的作品看,大多数是照像服务行业的同志们所拍摄的室内人造光头像,其它摄影工作者及业余摄影爱好者的作品较少。而且有部分作品拍摄得还不够自然,生活气息不浓,艺术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希望人像摄影的队伍更加广泛,以便使我们的人像摄影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留下生动鲜明的形象。(附图片)
右上:师徒俩 上海万象照相馆 朱光明摄
左下:年青的学徒 重庆美术公司摄


第6版()
专栏:编后小语

行百里者半九十
今天我们发表了两篇反映运动员生活的文章。近几年来,我国的体育健儿们在国内外都作出了不少优异的成绩,为祖国赢得了光荣。这里所写到的,只是千百分之一罢了。
但是,这两篇文章向我们提出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优异的成绩从何而来?是党和政府重视体育运动的结果,是每个运动员勤学苦练的结果,也是他们在党的教育下,发挥了集体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的结果。个人的任何成就,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别人的帮助和集体的支援。
作任何事情要有所成就,达到一定的高度,都需要勤学苦练,它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便能获得的。但是,当达到一定的高度后,要继续前进,更上一层楼,往往比先前上几层楼更为困难;“行百里者半九十”,九十里路好走,唯有最后十里路,走起来步步艰辛。在这困难面前是退却还是前进呢?这是对一个人有没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的考验。一点也不错,只有那些不怕艰难、不怕险阻而又经久不懈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是运动员的经验,也是对我们大家的启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