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热爱社会主义商业 办好社会主义商业 ·苗寨小店·
大麻山,
离天三尺三,
上山顶到天,
下山到河边,
人过要脱帽,
马过要卸鞍……
人们从这首歌谣里,可以想像到大麻山的险峻、陡峭。大麻山,在贵州省南部望谟县,是一个苗族聚居的地方。几座巍峨矗立的大山,刀削般的峰壁,组成了麻山人民公社的高大围墙。就在这深山苗寨里,苗族青年韦文贤独自负责供销社的一个分销店的工作。那个只有半间茅屋的门市部里,既买又卖,交易畅旺。社员都称赞说,大麻山上这几年粮食连续丰收,畜牧业迅速发展,这个小商店也有一份功劳。
麻山是个地广人稀的深山区,四十四个苗寨分布在百余里的地面。韦文贤在这里建立分销店以后,碰到最大的问题是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从分销店所在地到区供销社所在地的桑郎,有四十多里路,中间隔着五重山,还要经过“牛滚坡”、“独木桥”等险路,不要说挑几十斤东西,空身人走路,有时还要爬行。但是韦文贤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第一次上山就挑来了一百多元的工业品,以后每个月至少要进七八次货,每次都是自挑自运。后来业务发展,商品增加到一百五十多种,光靠自己挑不行了,韦文贤便借了生产队的马匹,自己赶着牲口运输货物。
地处亚热带的大麻山每年冬天山上长着别处少见的落拐树、黄豆树、蓖麻以及各种药材。没有成立分销店以前,苗族人民对这些野生植物不认识。为了教会群众识别野生植物的种类和用途,增加社员收入,韦文贤积极向区供销社采购员学习野生植物的知识,他跟着采购人员上山挖药材样品,认鲜苗,学加工。并且把各种药材的学名,翻译成当地苗家称呼的土名,向群众宣传,还积极和外地联系,打开这些野生植物的销路,于是,这里的野生原料被充分利用起来了。
麻山公社红岩生产大队的四十一户社员,散居在方圆五十多里的地面上,交通不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比较缺乏。去年,韦文贤为他们购买了六头耕牛,替全队六十个劳动力每人买了一把锄头,还供应了一批仔猪,让社员发展副业生产。从商店到红岩大队有四十多里路,道路崎岖,要通过一些悬崖绝壁,人爬着才能过去,牛根本过不去,他绕着远路,从刺蓬里钻过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牛拉上山来。锄头等农具,也是他十件八件地背上山来,亲手交到社员手里。在他的帮助下,这个生产大队去年生产粮食十一万四千多斤,由穷队变成了富队。
韦文贤的小店里,日用百货、针头线脑、盐巴、煤油应有尽有,社员们用不着下山什么都可以买到。他还时常串村走寨把工业品送到群众手里。最近,果岭寨的苗族老人杨老么娶媳妇,到商店来买红布。按照苗家的风俗习惯,新郎要挂红,象征吉祥。恰好这时店里红布卖完了,韦文贤就特地赶到四十里外的纳夜分销店撕来一块红绸,亲自送到杨老么家。老人十分感激,连连说:“你真是我们苗家的好儿子!”
(据新华社讯) 南京好菜场
南京有这样一个好菜场:它打破了常规,为顾客做了许多一般菜场没有做的事情。它既为顾客洗菜、剖鱼肚、刮鱼鳞,还为顾客烫洗猪牛羊内脏和宰活禽等等,而且不收分文报酬。
这个菜场,就是南京著名的同仁街菜场。
这个菜场的进口处摆着一个样品专柜,陈列着当天出售的三四十种蔬菜样品,样样标有价格。各个菜摊上的白菜剥去了菜帮,芹菜摘去了根,胡萝卜和鲜藕洗得干干净净,连荸荠也削了皮。如果顾客没有时间挑选,可以把菜单交给营业员,他们会为你配好菜,必要的话,还可以送货上门。
有些干部下班路过菜场,想买点适口的菜蔬回家,但是手头往往没有菜篮子。这一点菜场的服务站早就考虑到了,他们准备了一批菜篮,免费出借。服务站还备有雨伞,雨天借给顾客使用。
肉铺的墙壁上挂着一个商品预约箱。家里缺人照顾的病员或产妇,只要请人把菜单投入预约箱,注明家庭住址,当天就有营业员把新鲜的鱼、肉、鸡、蛋送上门来。现在这个菜场经常送货上门的有一百多户。
不少居民同营业员交上了朋友,有些人在购买副食品遇到什么困难时,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这个菜场。二月里一个大雪天,正是春节休息期间,一个顾客急急忙忙地来到菜场,要买一些香菜。原来他的孩子患了麻疹,急需用香菜治病。他一连跑了好几个菜场都没买到,最后赶到同仁街菜场,一看也卖完了。菜场值班主任张长发请他留下地址,答应下午一定负责送到。顾客走后,菜场召开紧急会议来想办法。水产组营业员张京生说他家里还有一点香菜,立即回家去取,不料家中香菜也吃完了。他急中生智,骑上自行车赶到二十里外的一户菜农家里,终于找到了几两香菜。当他赶回菜场时,已经累得满头大汗。鲜肉组一位姓张的营业员接过香菜,自告奋勇地送到了顾客家里。这个菜场本来只负责供应附近的居民,近几年来因为他们工作做得出色,不少顾客从远处跑到这里来买菜,菜场生意越做越大。目前,全场每天平均营业额都在四千元以上,每一分钟平均可以成交五十笔生意。
同仁街菜场六年来曾先后十四次获得省、市、区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出席过全国“群英会”。最近又被评为南京市财贸战线的红旗单位。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锅庄娃子闹翻身
——记彝族翻身奴隶创办的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新华社记者 周祖佑 徐宜道
金沙江水穿过夹岸对峙的云崖峭壁,日夜不息地奔流着。千百年来,居住在江边的彝族奴隶,在自己唱出的那些悲愤凄凉的民歌里,用这无尽的江水,来比喻他们深重的苦难。
今天,彝族奴隶们早已砸碎了自己身上的锁链。一样的江水,两样的心情。他们在新编的民歌里,把流不完的金沙江水,比作共产党和毛主席带给彝族人民的无限恩情。
就在这金沙江边,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牛角湾,一处遍生着仙人掌和火红的攀枝花的山乡里,我们访问了一个由一百多个彝族翻身奴隶组成的金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披荆斩棘建家园
金河高级社的一百多个社员,原来都是布拖县无家可归的新获得解放的锅庄娃子。直到今天,许多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真姓名,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多大年纪。为了帮助这些翻身奴隶重建家园,中共布拖县委经过多次研究,在一九五六年春天,决定由一位区委书记带他们到金沙江边这个全县最温暖的地方来垦荒。这里是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烧杀抢掠和历史上奴隶主间冤家械斗的一个古战场。荒草丛中遗留着一座残破的碉楼和熒熒的白骨。他们在这里披荆斩棘,搭起了几间草棚。在狂风暴雨的夜晚,他们头顶油布,坐等天明。就在这荒山里,在庆祝高级社成立的大会上,人们一个个争先表示决心。他们说:我们这些无家无亲的锅庄娃子,高级社就是我们的家,有了共产党和毛主席,我们掀掉了压在头上的大石板。只要永远跟着党和毛主席走,就一定能够平地起家,建设起幸福的新生活。
每天黎明,金沙江还笼罩着一层薄雾,社员们就分成四个作业组出动了。有的开渠引水,有的劈石翻土。他们新开的水田田埂,有时一夜之间就被成群野猪拱垮了,第二天大家又重新修筑;新买回来的猪、羊,有时突然被豹子拖走,大家就组织起打猎队捕杀野兽。因为气候多变和蚊虫太多,不久,有些人生了病。正在这时,中共布拖县委书记率领一个慰问团来了,给社员们送来了蚊帐和衣物,还带来了医务人员为大家治病。同时,听到这里翻身奴隶没有住房,金沙江对岸云南省巧家县的党组织派来一批汉族建筑工人,帮助社员们修建房屋。
尝尽辛酸生活的人,特别珍惜党和人民政府带来的温暖。许多人都争着担负最艰巨的任务。在酷寒的日子里,二十多个青年社员攀上大山砍伐木材,为社里制作门窗、农具和家具。白天,他们在刀切似的悬崖上挖出一个个脚窝,钉上木桩,爬到崖顶寻找最结实的树木。夜晚,他们露宿在森林里,虎豹的怒吼把他们从梦中惊醒,大家起来升起篝火,围坐在一起唱歌。就在这深山老林里,他们坚持了两个多月的艰苦劳动,为合作社砍伐了足够的木材。
这些翻身奴隶满怀着豪情壮志,战胜了种种困难,在七年中开垦出了二百七十多亩水田、八十多亩旱地。去年,他们在这些土地上收获了八万多斤稻子、玉米等粮食,产量比建社那年增加十二倍以上,从一九五九年起,他们不再需要国家供应口粮。到目前为止,全社已向国家交纳和出售了各种粮食二十多万斤。 鸟儿离不开树林……
经过一次又一次胜利的斗争,在金河社翻身奴隶的心里,愈来愈认识到组织起来的力量。
还是初到金河社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一个名叫赤黑打日的青年社员。听说我们是远方来的客人,他每天都要来看看我们。但是,他只默默坐在一旁,静听我们同其他社员谈天。好些日子后,我们才知道他悲惨的身世。直到今天,这个从小被奴隶主抓去当锅庄娃子的翻身奴隶,还没有找到生身的父母,甚至根本不知道父母的姓氏。在漫长的奴隶生涯中,他无处诉说自己的不幸和悲哀,只有默默地担负起牛马般的劳动。解放了,他参加了金河社,似乎还没有完全理解自己生活中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对任何人都不言不笑,只是默默地勤奋地劳动。他第一次分到应得的粮食后,非常惊讶。后来他又因为积极劳动而得到了合作社的奖励。当时他说不出一句话,却在那里悄悄流眼泪。他没有亲人,社干部和社员们关心他的冷暖,为他缝补衣裳。干部们还常常征询他怎样搞好生产,他第一次感到了做人的尊严。渐渐地,打日变了,虽然他平日仍然很少谈笑,但是,哪里田埂漏水,他悄悄拿上锄头去堵上缺口;谁干活不讲质量,他就当面提出意见。他出工、开会比谁都早,还跑到院坝里大声?喝,催促大家。后来,大家就给他起了个“检查团”的外号。今年春天,社里选监察委员,大家首先想到了他。
打日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心意,在断断续续谈着自己的工作时,他只是向我们这样简单地说道:“我只有一条心,合作社是众人的家。只有大家齐心协力,这个家才得兴旺!”
金河合作社里的翻身奴隶们,饱尝旧社会的艰辛,珍惜新社会的幸福。他们对党、对毛主席、对人民政府无限热爱。有一年花生歉收,他们宁愿自己不留一颗,首先要卖给国家。又一年,这里遭受自然灾害,中共区委书记动员他们少卖一部分粮食给国家,曾经费了许多唇舌。社干部和社员们不愿这样做,他们说:金沙江水再宽再长,比不过党和人民政府的恩情。我们对祖国建设的贡献,真是不能再少了。
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水是这里一切变化的最好见证。用彝族人民的话来说,再过九十九代,金沙江两岸的人民也不会忘却过去的苦难;再过九十九代,彝族人民也要像金沙江的激流一样,永不停息地去追求那锦绣的前程。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千万年沉睡的独龙河谷翻了身
独龙族过去用竹木石块生产,现在普遍使用铁质农具,并且学会了用牛犁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这个民族正在从原始社会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华社昆明二十二日电 春天来到了高黎贡山,居住在山下独龙河谷的独龙族人民,正在三三两两?喝着耕牛犁田。在这里用牛犁田,是一件大事,因为独龙族人民的牛只是用于杀牲祭鬼,有史以来是不劳动的。
现在,独龙河谷已有二百多头牛用来犁田,有二百多独龙族青年成了驾牛犁田的能手。这个地区用牛犁的田达四千多亩,占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左右。
独龙族人民学会用牛犁田,标志着这个少数民族农业生产力的一次飞跃。只有二千五百多人的独龙族,长期被拔海五千多米的高黎贡山所隔绝,解放初期还以竹、木和石块作为主要生产工具,没有一把铁质镢头或犁头,生产水平十分低下。当时整个独龙河谷出产的粮食仅够人们半年食用。其余全靠采集野菜野果或猎获野兽维持生活。那时独龙人还生活在原始社会父系大家庭公社解体时期。
解放后,党和政府抽调干部和耕作技术人员,带上各种铁质农具和优良籽种,到独龙河两岸向独龙族农民传授先进生产技术。同时组织独龙族农民到内地参观、学习。政府先后发放给独龙族人民犁头、板锄、镢头、砍刀、镰刀、玉米脱粒机、打谷机等各种铁质农具近四千件。内地去的技术人员帮助独龙族农民学会了使用这些铁质农具,这样,他们的生产便有了迅速的变化。独龙河两岸共有可耕地九万多亩,刚解放时已耕地只有一万九千多亩,而每年实际种植的只有五千多亩,其余都丢荒轮歇。有了铁质农具以后,独龙族农民每年实际耕种面积达到了一万三千多亩。过去这里大部分耕地随种随丢荒,固定熟地只有三百多亩,现在由于进行翻犁和薅锄,并开始施用人畜肥料,固定耕地增加到四千多亩,这些固定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由过去七十多斤增加到三百多斤。过去这里没有水田,一九五三年独龙族农民在汉族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第一次用铁质农具开垦出了五十三亩水田,收了一万多斤稻谷,独龙族人民第一次吃到了他们自己生产的大米。以后,又逐年扩大水田面积,到目前,这里已有二千多亩水田。
有了铁质农具,这里的牛也有了新的用途。自古以来,独龙族同胞不知道牛还可以耕地,因此,牛连鼻子都不串的。后来政府派来技术人员,才给牛串了鼻子,并且手把着手从驯牛到套牛、扶犁、耕地,一点点教会他们,从此,沉睡了千万年的独龙河谷的沃土开始翻身了。
随着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独龙河谷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这里每年都要由国家运进几万斤救济粮,现在粮食已自给有余。


第2版()
专栏:

李耀楼倡议收残漆 八个月节约三万元
据新华社天津二十二日电 天津市化工原料公司油漆批发商店业务员李耀楼,从人们不大注意的油漆空桶里,发现了节约使用油漆的潜力。根据他的建议,近八个月来天津市有七十多家工厂从空油漆桶里回收了八千二百多公斤油漆,价值三万多元。
李耀楼担负着向轻工业和手工业局所属七十四家工厂供应油漆的任务。有一天晚上,他从工厂回店途中,手里推着的车子撞倒了一个油漆空桶,听声音里面还有油漆。他忽然想起,过去工厂退回的空桶,也有残留油漆的现象。现在,这个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了呢,第二天一早,他便赶到使用油漆较多的华北缝纫机厂,从仓库里挑出五个空桶,扳开桶盖一看,桶底糊着一层发硬的油漆,已经不能用了。一过磅,发现除去桶皮的重量外,有几个桶里还残留两三公斤油漆。接着他又访问了其他十二家工厂,发现这种情况很普遍。李耀楼算了一笔账:商店每月要销售几百吨油漆,大小油桶要用上万个,每个油桶剩一点,一个月浪费的数量就很大。他把这一情况向商店领导做了汇报,并且建议本店的业务员,都注意帮助工厂从空桶中回收油漆。
李耀楼觉得要把节约油漆的工作坚持下去,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他以华北缝纫机厂为试点,同这个厂干部一起,细致地研究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油漆领料制度,试行以后效果很好。不久,商店领导又邀请天津市使用油漆较多的工厂交流了从空桶中节约油漆的经验,推动了这项工作。资料


第2版()
专栏:资料

独龙族的飞跃
云南西北边疆有一条湍急的独龙河,这条河从万山丛中奔流而过,河东岸的高黎贡山海拔五千米,山上森林密布。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独龙族,就居住在独龙河两岸。
直到解放前夕,独龙族还处在原始社会父系大家庭公社解体时期,阶级分化尚不明显。每一个大家庭都有自己的聚居区域,有公有的山林、猎场以及一定的公共耕地,因而一个大家庭公社往往便是一个自然的村寨。每个大家庭公社都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家长,家长一般是年长的男子。他们多数是父、子、孙三代共住在一排长长的房子里。在这种大家庭里,凡已娶妻的男子,便要在屋内设置一个火塘。火塘周围是夫妻及子女食宿的地方。大家庭内部除全家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粮食外,还保留着古老的主妇管仓、各火塘轮流煮饭和主妇分食等遗俗。
解放初期独龙族盛行刀耕火种,采集和渔猎仍占相当比重,生产工具十分简陋。交换尚处在以物易物阶段。没有文字,以结绳刻木记事。人民生活极为贫困,妇女只能用一块两三尺长的麻布围着身体,有的男子甚至只在腰间围一串树叶。
现在,独龙族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独龙族人民已经跨越几个社会发展阶段,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华社)(附图片)
解放前,独龙族男女没有衣服穿,现在独龙族少女打扮得很漂亮。过去独龙族人民只是用牛来祭祀,现在用牛耕田了。
新华社记者 朱于湖摄


第2版()
专栏:

要因地制宜地引用外地良种
春耕播种季节即将到来。为了争取今年农业战线上有个更好的收成,各地都在积极串换和清理农作物优良品种。许多事实证明,这是一项经济而又有效的增产措施。
多数地方很重视这一工作,并且做得较好,他们既积极引用外地良种,又不轻视本地良种。如我们县的宋杖子公社,十四个生产大队,队队都有自己的良种繁育基地,引进的外地良种,先在基地上进行重点繁育,试种成功的,才全面推广。同时对当地的优良品种,也进行全面整理。凡是增产多,群众喜爱的,都保留下来。目前单是谷子、玉米、高粱、大豆四项,就有十八个本地优良品种。但是,有些地方在推广优良品种时,不考虑当地的水利、肥料、土壤和气候等具体条件,有的甚至提出“一次更新”的口号,不重视当地的优良品种。我们县的另一个公社,一次就从北票县上园公社引进了“友谊谷”良种八千多斤,把当地的高产、稳定、抗灾力强的三色、八道沟、六棱子、八棵杈等谷种都排挤掉了。这些原有的谷种的亩产量,历年都在四百斤以上,而“友谊谷”如果没有粪大、水足的条件,连秧苗也长不起来。有的生产队为了扩大从外地引进的“二五三”高粱良种的种植面积,竟把“二五三”高粱种到高山上,影响了良种特性的发挥。
为了更好地推广良种,建议各地通盘安排种子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引入外地良种,也不要轻易淘汰本地良种。
辽宁凌源县农业局 大方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引种调种要严格检疫
各地在引种、试种和调运种子的时候,有一项工作绝对不能忽视,这就是对引、运的种子进行严格的检疫。否则,随着种子带进一些新的病、虫和杂草种籽,不仅使植物防疫工作增加很多困难,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损失。
近几年来,我们芜湖地区农业生产上威胁较大的病、虫害,如水稻白叶枯病、甘薯黑斑病、棉花红铃虫、毒麦等,大部分是在大幅度调种、引种中带来的。
为了防止和约束这些严重为害农作物的病、虫、杂草的发生和蔓延,希望各地有关部门,对外地引进或调进的种子、种苗严加管理,并应配合检疫机构,按照植物检疫的办法进行检疫,办理验证手续,同时用具体的事实教育农民重视这项防范措施,从多方面加强植物保护工作。 安徽芜湖植检植保站 方农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家有十样种 不怕老天哄
我经常到农村去工作,乘便对选用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问题,做过一些调查。从调查中看出,良种多样化确实是搞好农业生产,巩固集体经济的一个重要条件。现在把说明良种多样化的好处的几个事例写在下面,供有关单位参考。
良种多样化首先能够更好地实行因地种植,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河北魏县牙里公社后大堡村大队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个大队开始选用小麦良种时,认为“碧蚂一号”产量最高,就将全大队的两千一百多亩麦田,全部种上了“碧蚂一号”。结果,在同样管理措施和耕作条件下,收获的粮食却有多有少:青沙淤泥地里的“碧蚂一号”,平均亩产二百多斤;白沙板地里的每亩只收了一百五十多斤。另在几亩白沙板地中,因为“碧蚂一号”种子不够,种了“三月黄”良种小麦,每亩也收到二百多斤,赶上了青沙淤泥地的“碧蚂一号”的产量。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队干部和社员试验研究,最后才弄清楚:“碧蚂一号”小麦生长期长,喜肥和喜湿润,秸秆高,种在青沙淤泥地里最适合,所以产量高。而白沙板地,土质较薄,种上“碧蚂一号”后,开始秸秆长得快,等到灌浆、长粒时,地就偏干,也没劲了,所以产量低。“三月黄”小麦秸秆小,生长期短(比“碧蚂一号”早熟二十天左右),种在白沙板地里,养料多攻在籽粒上,所以产量也高。这个大队实行因地制宜地选用良种以后,最近两年全面都获丰收,平均每亩收二百一十多斤小麦。
良种多样化还可以更好地抗拒自然灾害,争取稳产。农业生产受自然的条件影响很大,要想战胜灾害,取得丰收,多预备一些良种也是一项战略措施。老农常说:“家有十样种,不怕老天哄”。这是十分宝贵的经验。涉县固新公社固新大队,是个深山区,土地不肥,并且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特别是去年,受了历史上少有的洪涝灾害,但是全大队两千四百多亩地,平均亩产仍达四百六十六斤。他们所以有这样的成绩,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优良品种多样化。阳坡地,开化早,他们年年抢着早种一茬麦子、吉豆、早谷或早玉米等。收获后,紧接着再抢种一茬晚秋作物。天旱时,他们有抗旱性强的品种,能抗旱抢种。靠漳河的部分水田,有耐阴湿的良种。他们共二十多种优良品种。去年,洪水冲毁了庄稼后,已是八月中旬,他们就把抗寒力强的玉米、谷子等晚粮种子拿出来重新播种,结果仍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社员们说:“啥年头,啥天气,咱下啥种子,天气再坏,也影响不了咱们种庄稼”。
良种多样化还能错开活路,调济忙闲,做到不违农时,及时收种。魏县仓口公社保定庄大队共有三千多亩耕地。开始推行优良品种时,各种作物都只有一个品种。到播种期时,时间紧,任务大,为了抢时间,种得很粗放。锄草和追肥,也集中在一起,又忙得不可开交。收获时一齐熟,老人小孩都上阵,还是忙不过来。这是一九五九年的事。从那时起,这个大队接受了良种单一化的教训,实行良种多样化。比如小麦,这个大队就推行了“三月黄”、“碧蚂一号”和“平原五零”等小麦良种。“三月黄”种得早收得早,“碧蚂一号”次之,“平原五零”熟得最晚,要差十天至半月左右。这样,这个队的种、管、收等各项农活,就能错得开,做到了不违农时,耕作也细致得多了。
此外,提倡良种多样化,有助于人们进行农业科学实验,同时可以增加更多的农产品品种,丰富社会生产和生活。我所调查的五个公社,十个大队,从一九五八年公社化以来,就已增加各种农作物新品种二十五个。这是值得普遍提倡的事情。 河北邯郸 张庆芝


第2版()
专栏:编后

推广良种要适应环境
农作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即使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尽相同,如果外界环境不能适应其生长和发育的需要,任何一个优良品种都生长不好,达不到增产目的。河北魏县后大堡村大队种在白沙板地上的“碧蚂一号”小麦不如当地“三月黄”品种的产量高,就是一例。不同地区,气候、土壤和生产水平都有差异。所以,在推广良种时,必须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产水平,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才能发挥增产作用。
在一个地区,一个生产队内,不同作物、不同品种的全面安排和合理搭配,是一项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要做到品种搭配得比较合理,首先要做好当地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工作,研究各种作物和每种作物不同品种的特性和适应地区,以及当地生产条件、耕作制度、地力肥瘠、茬口安排,等等。不然就会像凌源县有的生产队那样:把“二五三”高粱引种到山上,费力不讨好。
品种单一化,不能适应生产上多种多样的需要,有时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但是,在一个生产队内一种作物的品种也不能太多,太多了容易造成品种混杂。当然,在易涝、易旱地区,有条件选留几套后备种子,还是很必要的。


第2版()
专栏:

晒谷种  卢柏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