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对自然灾害只能进攻
——茶山公社艰苦奋斗五年实现旱涝保收
本报记者 黎作骥
前不久,在广东省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东莞县茶山公社党委书记崔洪,向一千多名代表汇报茶山农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艰苦奋斗,根本改变了茶山灾难深重的面貌,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公社的过程,引起了全体代表的极大注意。
崔洪说,茶山农民在最近五年间,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垒起了五条五六米高、二十二公里长的大堤,挖了六十三公里长的灌溉渠,建设了六十九个电动排灌站。水利建设总投资二百九十二万元中,社队自筹二百六十万元,占了绝大部分,国家帮助三十二万元。就是这四年,全社总共增产了二千八百多万斤稻谷,按产值计算,已收回了社队投资的全部。去年虽然大旱,全社平均每亩水稻产量还达到一千零九十四斤,进入了省内高产社的行列。原来每年要国家供应五百万斤稻谷的茶山,一九六一年开始向国家提供少量商品粮,一九六二年商品粮增加到三四百万斤。一九六三年留足了口粮,一个月储备粮,以及足够的种子饲料之外,给国家提供了一千二百九十多万斤商品粮。
中共广东省委对茶山农民的革命精神给予高度评价,誉为“茶山精神”,号召全省公社向它学习。十年九不收的老灾区
茶山公社在东江下游,二万六千亩稻田有一万八千亩是低洼河滩地。每年雨季,田野大半是白茫茫的渍水,早稻十年九不收,晚稻产量也不稳定。在东江下游这个历史性的老灾区里,茶山素来是个重灾公社。一九五九年夏天连下暴雨,茶山的土地给洪水淹没了,只收获了三千亩半死的早稻,二千四百多间房屋倒塌了,二万一千多人处于严重困难境地。紧急期间,国家曾派飞机空投粮食,抢救灾民。
可是,特大的灾难激起了茶山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雄心壮志。
公社党委书记崔洪说,茶山人民的愿望,是从根儿上铲除水涝灾害。茶山人民实践经验证明,对灾害只能进攻,不能退守。因此,必须积极领导社员兴建大堤,根治洪涝灾害。
这一年,在领导群众重建家园,抢栽晚稻的时候,首先在四个大队的范围内、酝酿兴修一条保护五六千亩土地的茶山大堤。但是实现这个计划有两个困难:一定要抢在春洪到来之前筑起长堤,否则,洪水一到,就会全线崩溃;更困难的是,有三千米长的堤基要从水深没膝或齐胸的江底垒起来。
在公社党委讨论这个计划的会议上,人们议论纷纷:“要筑!不筑茶山永远不能翻身!”“可是艰难啊!东江大堤堵口要去大批劳力,茶山大堤土方那么多,赶得来吗?灾后社员口粮紧哪。还要在天寒地冻时候下水筑堤……”意见没有统一!公社干部分头下去,召开大队生产队会议,征求群众意见。
受尽灾难的茶山农民议论得正热闹。横岗村的社员说:“咱村单拳独臂时候不就筑过横岗堤?现下公社人多力量大,还不能筑堤?”坑口村有的社员说:“难是难哩,可是眼下熬一熬,比长期受难好!”更多的社员说:“灾难总该到头了,不能再拖啊!公社想的贴心,越快动手越好!”迎寒风顶冷雨筑大堤
群众的意志坚定了公社党委成员的决心。下一次公社党委会议,问题转到如何解决群众的口粮问题。公社决定号召群众管理好二万二千亩晚稻,争取拿回早稻的损失;赶种秋红薯,为冬天筑堤准备口粮。灾后不久,公社干部同社员一道,开垦荒山坡,翻耕刚退去渍水的土地,抢种了六千二百多亩秋红薯。到冬末春初,收红薯五六万担,社员很高兴。
当年冬天,茶山社员兵分两路,五千人去参加整修决口的东江大堤,三千人动手筑茶山大堤。看到寒冷的江水,公社党委书记、委员、各大队支部书记一商量,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带头跳进江中。战斗开始了。男社员艰难地捞起一团团泥垒在江底做堤基;冷得熬不住了,跳上岸吃几个热喷喷的大红薯,烤烤火,又跳到水中。妇女们在岸上迎着寒风,顶着冷雨,挖泥,挑泥,垒堤。在那些日子里,人们虽然滚打在水里泥里,十分辛苦,但是为了摆脱自然灾害,个个干劲很高,斗志持久不衰。
三四十天以后,人们在江底垒了十多万方土,水下堤基冒出了水面。五个多月以后,春耕大忙以前,人们垒了五十多万方土,一条七千二百米长、二十米底宽、三米二高的茶山大堤筑起来了。
为了排除内涝,第二年,县里帮助在茶山大堤内建设了一个电动排灌站,县投资八万元,公社自筹五万元。这年两千多劳力继续艰苦劳动了一个冬春,又做了四五十万个土方,把茶山大堤全线加高了一米。一九六一年,茶山大堤内五六千亩土地,终于结束了灾难的历史,第一次栽插的早稻长得茁壮茂盛。这年五六月间虽然连降四百八十多毫米大雨,但是渍水很快被排除出去,堤外滔滔洪水漫不进来了。再不见白茫茫的渍水
被三条江水两半裁开、三面抱住的茶山公社,当茶山大堤内四个大队早稻丰收的时节,其他七个大队的土地,大都还泡在一两米深的渍水中。堤内的丰收,对于这些没法栽早稻的大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干部们社员们不断来看大堤,看排灌站,上下一心想改造不利的自然条件。公社党委抓住这个机会,组织各大队社员讨论,准备在沿江地方全面筑大堤,同时在堤内兴建电动排灌站。公社党委认为,茶山公社虽然连年受灾,但在每个大队范围之内,都有生产队联合经营的多种副业,可以自力更生用副业收入来置办排灌设备。因此,崔洪来到茶山大堤对岸的增埗大队,向社员建议用集体副业收入来办电动排灌站。有人说,联队副业收入有十一二万元,不分配社员有意见呀!有些人坚定地同意公社的意见,他们说,茶山大堤内丰收的时节,咱这儿几百人没明没暗地车水排涝,好辛苦才救回八十五亩稀稀拉拉的稻禾,想起那阵苦,再困难也得把大堤和电动排灌站建起来。全大队社员最后都赞同不分副业收入的意见。在其他大队,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茶山公社社员克服暂时的生活困难,一点一滴地筹资建设电动排灌站;八千多个劳力在寒冷彻骨的江水里捞泥垒堤,兴修排灌站。一九六一年冬天,增埗、刘周、大圳埔、卢边等四条大堤,和六个电动排灌站,相继建起来。从此,茶山的土地通统给坚实的大堤保护着,到处是白茫茫洪涝渍水的现象永远结束了。一九六二年,茶山水稻的收获面积从一九六一年三万九千多亩增加到四万九千多亩,多收稻谷七百三十多万斤,增产百分之五十四点八。又战胜了罕见的旱灾
天公好像有意考验茶山农民艰苦顽强的革命意志,一九六三年上半年发生了六十年罕见的干旱,历来只愁水多的茶山,这时也处在干旱的严重威胁中。
获得了大丰收的茶山,并没有停息同自然斗争的步伐。各个生产队决定拿出一部分积累,普遍兴建电动排灌站,不光要低田能灌溉,还要保证高田能灌溉,甚至要一部分旱地经济作物也能灌上水。春耕未到,茶山十一个大队,总共拿出公共积累和副业收入九十四万元,一举建成了六十二个电动排灌站,挖掘了大量灌溉渠道。在这大旱的年头,茶山稻谷总产量又增加百万斤,比一九六二年增产百分之三十八点八。
如今,茶山还有五千亩种植甘蔗、花生、木薯等经济作物的旱地没有灌溉保证。各生产队已经留了一百万元以上公共积累,准备再建一批电动排灌站。


第2版()
专栏:短评

压倒困难
“难是难哩,可是眼下熬一熬,比长期受难好!”茶山公社的社员,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咬咬牙,熬一熬,连续苦干了几年,把十年九不收的贫瘠之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富庶之乡。
困难,压迫了茶山人,也激励了茶山人。在有觉悟、有组织的茶山人面前,困难这件坏事变成了好事。中共广东省委号召全省人民学习“茶山精神”,就是学习他们这种敢于向困难作斗争,敢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茶山公社是个老灾区。一九五九年受了特大水灾,困难加上困难。灾后社员口粮紧,天寒地冻,下水筑堤,能行吗?——这是一种态度。眼下熬一熬,比长期受难好!——又是一种态度。空前严重的困难,使革命的人们开始认识到,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这样的困难,是躲不过,拖不下去的。躲和拖,只能继续受天老爷的奴役,而咬咬牙,熬一熬,挺起腰板,顽强斗争,才能改变这种不利的情况。革命的茶山人民选择了后一条路,困难成了茶山公社向天老爷开仗的动力。
茶山人民在和困难斗争中,越来越懂得,对灾害只能进攻,不能退守,应当从根儿上铲除水涝灾害。单纯抗灾,只能解决眼前社员的生活,建设稳产高产农田,才能从根本上变穷困为富裕。“眼下熬一熬”,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地解决了。眼下熬一熬,多吃一点苦,是为了以后长远少受苦;暂时紧一些,多出一些力气,是为了将来丰衣足食。
茶山公社长期是重灾区,讲物质条件,比许多公社差得多;伸手向国家要援助,比某些公社有更多的理由。可是,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熬一熬,主要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那么严重的自然灾害,并且把当地的自然面貌大大改变了。茶山公社这种有理想,有抱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改善生产条件,建设稳产高产农田,这是广大群众的要求。茶山公社党委碰到困难的时候,就从群众中找支持,找力量,是很对的。把道理说明白了,群众就愿意在冬季跳到水里修堤,愿意暂时不分或者少分副业福利,购置水利器械。在一个公社范围内,那么大的水利工程,那么多的电动排灌站,绝大部分投资是自筹的,国家的帮助只占很小一部分。可见只要群众行动起来,天大的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
困难没有压倒茶山人民,茶山人民终于压倒了困难。但是,茶山人民没有就此满足,他们正继续向困难进攻,一定要继续压倒困难。


第2版()
专栏:

三年零八个月分秒不停地供电
辽源电厂创安全发电最高纪录
水利电力部号召全国发电厂向他们学习
新华社长春十五日电 吉林省辽源发电厂到昨天,已经连续安全发电一千三百三十二天,创造了全国大、中型火力发电厂最长的安全发电纪录;发电用煤量也达到国内同类型电厂的最低水平,成为全国安全经济发电的最好单位之一。最近水利电力部召开会议,号召全国发电厂向他们学习。
安全发电要求分秒不停地发电,并且不无故降低供电的负荷。从一九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到现在,辽源发电厂一直没有违背过这个要求。现在他们创造的安全纪录还在继续延长中。这项新纪录打破了河北省峰峰发电厂在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之间创造的一千二百三十五天的全国大、中型火力发电厂最长的安全纪录。
电厂设备十分复杂,如果一个操作人员稍有疏忽,搬错一个开关,分秒之间都能造成停电事故;风、雨、闪电,以及酷暑、严寒,对电厂的安全都有影响,也能造成停电事故。但是在过去的三年零八个月的长时间里,这个厂没有停止过发电,没有因事故影响过用户用电。他们受到了供电区域内的工矿企业和居民的赞扬。
安全发电对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辽源发电厂担负着向附近一座大型矿区、几百家工厂和上百万居民供电的任务。如果发生停电事故,煤矿就要停止采煤,工厂就要停止生产,居民的生活也不能正常进行。同时,由于失去电源,煤矿不能向井下送风,井下工人的生命将会受到威胁。辽源发电厂的工人常说:“操作开关掌握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掌握着井下阶级弟兄生命的安全,不能有丝毫的疏忽!”
在保证安全发电的同时,这个厂一直注意降低煤炭消耗。一九六三年,全厂每发一度电的耗煤量由一九四九年的七百六十克降低到四百九十四克,比国内同类型发电厂平均低一百克左右。
新华社长春十五日电 一九二一年建立的吉林省辽源发电厂,已由设备老旧、技术落后的老厂,变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企业。
解放初期,辽源发电厂原有设备缺陷很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低,劳动条件很差。目前这个电厂拥有的设备,除一半是一九五八年扩建安装的以外,有一半还是二十五年以前遗留下来的。现在这一半老旧设备,经过全厂职工十多年的努力,在锅炉、汽轮机、电气等一系列方面,实现了一百六十多项比较重大的技术革新,已经改变了昔日的落后状况,和新安装的设备并驾齐驱,发挥出新的威力。
这个厂用煤的数量相当大,每天约有千吨,煤灰也有二百多矿车,过去用人力上煤除灰,是全厂最笨重劳累的工作。职工们制成了卸煤、运煤、除灰、运灰等机械以后,这项笨重的体力劳动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了。由于锅炉、汽轮机原来有许多缺陷,加之操作不善,过去煤烧得不透,热量、蒸汽利用得不够,煤耗因此就高。职工们进行了改革后,不仅消除了原有的缺陷,还增添了吸收热量等一些新的装置,使锅炉、汽轮机在技术上更加合理、先进。此外,他们还用电力工业新技术代替旧技术,增装了新式仪表、自动控制装置和保护装置。
这些变化,为这个厂取得安全经济发电的优异成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现在,操作人员从仪表盘上对整个生产一目了然,设备发生异常现象时,警报系统会自动发出信号,通知操作人员及时处理。发电和变电的各个主要环节有了保护装置和自动控制装置,能自动排除故障,避免事故,不像以往那样,单凭工人的经验去处理,容易发生操作错误。锅炉经过改革,燃烧煤炭发出的热量比过去利用得充分了,锅炉效率去年比十年前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多。上煤除灰系统实现了机械化,用煤量、排灰量虽然比过去增加很多,但是工人却由解放初期的三百多名减少到九十多名。(附图片)
吉林省辽源发电厂解放以后,原有设备很差。经过全厂职工十多年的努力,已使这个设备老旧、技术落后的老厂,变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企业。 (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我们帮“老落后”翻了身
我们厂的织布车间第四工区,一向是个“老落后”。别的工区每个工人都挡八台车,她们每人只能挡六台,车速慢,效率低,质量也差。这个工区出的坏布,比其它三个工区合起来还多。两年多来,这个工区月月完不成国家计划。我们厂其它部门的生产都是不错的,就因为被它拖住了后腿,使我们厂不能成为先进单位。
在最近的比学赶帮竞赛中,为了能赶上先进水平,我们厂里热烈地展开了一个“帮助四工区翻身”的运动。大家响应领导上的号召,纷纷报名,要求到四工区去工作。四工区生产长期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机械状况不好,因此,管理部门的三个技工,保修车间的四个平车队,最先得到批准,来到四工区,把机器设备进行了彻底检修,使“老爷车”恢复了青春。四工区生产落后的另一个原因,是挡车女工技术跟不上,于是领导上又批准了其它工区的二十七个优秀的织布女工去支援四工区,其中五个是常州市市级生产能手,有十二个是先进生产者,我们就是其中的两个。我们离开了长期生产很顺当的先进工区,把用了多年的好车让给了别人,开始时心里很舍不得。到落后工区,生产条件差,收入也要减少。但为了帮助落后工区翻身,争取全厂先进,我们没有计较这些。到四工区后,我们立即全部挡八台车,并帮助其它挡车工共同提高技术。四工区相应调出的二十七个挡车工,分别到其它工区去“插队”,她们在其它工区同志的帮助下,也全部学会了挡八台车。这样全厂就消灭了挡六台车的现象。
经过了全厂职工的无私帮助,现在四工区的落后帽子终于摘掉了。车速由过去每分钟一八五转提高到一九五转,布机台时产量从三米多提高到四米六。过去,成品车间看到四工区织的布就头疼,因为纱头多,坏布多,现在看到四工区出的布就高兴,因为质量好。今年一月份,四工区几年来第一次全面完成了国家计划。四工区翻了身,全厂的生产也就跟着彻底变了样。
这件事,给了我厂职工一次活生生的教育,使我们认识到,在比学赶帮竞赛中,一定要首先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互助精神,发扬帮的风格,不但要做到个人红,小组红;而且要做到全厂红,一片红。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生产得到更快的发展。
江苏常州市裕民布厂挡车工
周群 万传娣(际图片)
苗地 插图


第2版()
专栏:

首先要学风格
不久前,我们厂以上海鼎新染织厂为对象,展开了比学赶帮竞赛。我们曾到他们厂去学习了一个月,深深体会到,鼎新厂生产所以搞得好,主要是他们的思想好,风格高,从上到下一条心。
印染生产的特点是工序多,而且临时性变化多,因此各工种之间特别需要亲密合作,主动帮助,相互谅解,否则生产就搞不好。鼎新厂在这方面就很好。有一次,我们在鼎新厂的印花车间里,看到印花机上的花筒,接连装换了七次。换花筒是印染车间工人感到最头痛的一件事,换一次需要五十多分钟。过去我们厂里常为此发生纠纷,相互指责,影响了生产。但这次我们看到鼎新厂的同志,虽然接连调换了七次之多,大家毫不埋怨,依然高高兴兴地把花筒装好了。这件事,使我们很受感动。
他们对上级交下的困难任务,也勇于承担,不讲价钱。有一次,上级拿来一种比较难印的新花样,说是另一家兄弟厂印了三个月没有成功,问他们能不能印?他们的领导干部和工人一商量,就把任务接了下来,经过共同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
鼎新厂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作风艰苦朴素,和工人们打成一片。他们厂的党委书记,一点没有架子,就和普通工人一样,有时在车间劳动,有时还帮着做杂事。我们初到厂时,就以为他是一个普通工人。过了三天以后,才知道这个衣着十分朴素的中年人就是厂的党委书记。
我们回厂以后,对如何学习鼎新厂展开了讨论。大家认为,学习鼎新厂首先要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学习他们的风格。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先进经验真正学好用好。
几个月来,我们车间里着重学习了鼎新厂同志的共产主义协作风格。大家争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对方。前道工序为后道工序留方便,上一班为下一班留方便,日班为夜班留方便。这样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过去常闹别扭的雕刻、调浆、印花这三个最关键的工序,现在出现了团结协作的新气象。过去由于我们协作不好,换一次花筒曾达到两个半小时,而鼎新厂只要五十多分钟,现在由于协作得好,只要四十五分钟就够了。
先进思想树立了优势,推广先进经验的工作也顺当了。我们车间在推广鼎新厂提高花布色泽鲜艳度的先进经验时,发现坯布的洁白度不合要求,印出的花布色彩依然不鲜艳。前道工序漂染车间的同志知道了这个情况后,马上主动派人到我们车间来了解具体要求,召开技术会议进行了反复研究。最后终于提高了坯布的洁白度,顺利地推行了鼎新厂的先进经验,印出了色彩鲜艳的新花布。
几个月来的实践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学先进和赶先进,首先要学先进思想和赶先进思想,只有思想上有了进步,生产上才能出现新面貌。
江苏常州大成印染二厂
印 花 车 间
副主任 鞠梓章
值班长 方焕明


第2版()
专栏:

“四件宝”发挥了威力
在工厂企业的比学赶帮活动中,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职工,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是促使竞赛得到健康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厂从去年秋天起展开了比学赶帮活动,学习上海虹光化工厂的先进经验。但是有一部分干部和群众认为虹光厂所以先进,是因为他们物质条件好,设备好,工资收入多等等。对他们的先进不服气。事实上,我们在上海学习时,亲眼看到虹光厂的工人劳动条件相当艰苦,工人们爱厂如家,克勤克俭。工作服、胶鞋破了,他们就自己动手补,常常是补了又补,依然穿用。他们这种勤俭办企业的先进思想,使我们很感动。
为了教育我厂的干部和工人学习虹光厂的这种先进思想,我们从上海回来的时候,不但带回了许多先进技术经验,还向他们借了“四件宝”:一件破旧的工作服,一双修补过的旧胶鞋,一条旧围身和一双用零角废料做成的劳动“皮鞋”。这四件宝都是从现场工人身上脱下来的。我们回厂后,在大会小会上,都把这四件宝拿出来让工人们传看,使大家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原来不服气的,看了实物后都心服口服了。工人朱阿七等感动地说:“过去我们穿回纺布工作服,嫌粗糙,不满意,可是虹光厂的同志穿的比我们差得多,人家却毫无意见,今后一定要学习他们的艰苦精神。”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告诉全厂职工:不应当和兄弟厂比生活待遇,比劳动条件,而应当比贡献,比劳动生产率。虹光厂的职工每月每人平均生产苏打十一点二吨,而我厂只生产四吨多,相差这样大。别人贡献多,我们应当努力跟上去,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次活生生的教育,给我厂职工思想上很大的启发。他们很快就自觉行动起来,纠正各种浪费现象。过去有些人胶鞋一破就要领新的,规定半年一双,实际上总是三四个月就坏了。而现在他们都自动补了再穿,这几个月没有人领过一双新胶鞋。过去机器上用旧的一些破帆布,都作废料处理了,最近工人们把它搜集起来,也去加工做虹光厂那种劳动鞋了。橡皮手套、围身布也尽量利用旧的,不领新的。工人们对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尤其关心。过去,要车间里减人是最困难的事,现在他们自己提出要减人。药用苏打小组过去是十三个人,他们还喊人不够,最近自动减少了四个人,产量反而比过去提高。
由于大家思想统一了,疙瘩解开了,职工的心情非常愉快,上下统一扭成一股绳,这样就为推广兄弟厂的先进经验铺平了道路。 江苏苏州大康化工厂党支部书记 许家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