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工人阶级的爱
葛德
去年十二月八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一篇报道。题目是:《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生活互助活动》。这篇报道,记述了安东丝绸一厂的职工们,在邓玉芝等四名女工的发起下,发扬高度的阶级友爱,自觉自愿地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日,帮助困难的阶级兄弟姐妹们。她们一不为名,二不为利,无偿地为别人做了许多缝补拆洗,挑水做饭,照顾小孩,买煤、粮、菜等家务事。还帮助一些职工解决了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修房打炕等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使许多家庭获得了无比的温暖,使许多职工提高了阶级觉悟和生产热情,推动了生产。
读着这样的报道,不仅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看到了在广大的工人阶级之间,阶级的友爱,共产主义同志式的友爱,可以发扬到如何的高度、如何的深度和如何的广度。它使我们更加确信,只有这种爱才是人类最伟大的爱。
这是人类最伟大的爱。因为这爱是最真实的。这种爱有根有本,发自深厚的阶级同情,她们向对方伸出了友爱的手,首先因为他们是阶级的兄弟姐妹,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她们无私地援助别人,决不是什么“乐善好施”,而是因为同他们有着共同的命运:辱则同辱,荣则同荣。她们无偿地帮助他们,决不是出自什么天生的仁慈和怜悯的“人性”。而是因为同他们有着共同的愿望和使命:“搞好生产”,以便更好地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
工人阶级的友爱,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光芒去启发人的阶级觉悟。只有有了这种觉悟,工人阶级的队伍才能团结得更紧。只有有了鲜明的阶级意识,才能看清旧社会的黑暗、新世界的来临;才能看清前进的道路,坚定斗争的信心;才能鼓舞起更大的建设新社会的热情。受到生活互助的人们说:“新旧社会真是差天差地!”同声赞扬:“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社会多么好!”正是这种爱的光明的映射。
这种爱,不像一切其他阶级的爱那样狭隘偏私,更不像以“博爱”自居的资产阶级那样,连家庭骨肉之间也都“化成了单纯金钱的关系”。工人阶级的友爱,是一切家族、宗族、种族、民族、国度的范围都限制不住的,大海重洋也分隔不开的。胜利了的工人阶级对于一切要求解放进步的阶级兄弟、劳动人民、被压迫民族的真正无私的国际主义援助,证明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把自己的爱,最大限度地施于全人类。
这种爱,最富有生命力。它是深深植根于工人阶级的阶级性的土壤之中,而又在共产主义思想的阳光照射下生长起来的。工人阶级的爱源远流长,永不枯竭。但是,只是有了我们这样的社会环境,有了我们党的阶级教育之后,它才能如此发扬光大。因此,深感这种爱的伟大的人,又总是那样爱我们的阶级,爱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党。


第6版()
专栏:

《激流勇进》的诞生
朱树兰文 阿老图
宏伟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和工人阶级先进人物的英雄形象,是我国当代话剧艺术家努力要在舞台上展现的目标之一。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话剧一团最近在首都演出的《激流勇进》,不但引起了戏剧界的重视和好评,也得到观众的热情欢迎。为了更多地了解这个戏的创作经过和经验,我们访问了编剧之一的胡万春、导演佐临和扮演剧中主要角色王刚的庄则敬等三位同志,下面便是这次谈话的记录。
生活·小说·戏
工人出身的作家胡万春,曾经写过不少反映工人群众斗争和生活的小说,也写过电影文学剧本,参加话剧创作还是头一回。在回忆这个戏为上海钢铁工人演出的情景时,他说,演完后,很多认得的工人都去找他祝贺,有的说:“舞台上出现钢铁工人,这还是头一遭,希望你们以后多写写。”还有的说:“这出戏写了我们上海钢铁工人,真叫人开心,一定要多炼几炉钢来慰问你们。”他觉得“要多炼几炉钢来慰问”是观众对这个戏的最大奖励,也是他感到的最大幸福。
胡万春同志是一位有着二十二年一般工龄、在钢铁厂工作了十八年的钢铁工人。他熟悉各种各样钢铁厂的工人,他笑着说:“那时候,我根本没有想到有一天要写他们。”《激流勇进》中的生产副厂长王刚,是实有其人的;当然,和现在描写的不尽相同。那是一九五八年,他调到转炉车间搞运输才认识的。当时,工作很繁重,每天有三千吨的运输任务;天又不停地下雨,困难真不少。生活中的王刚是一个敢于负责、干脆、有魄力、干劲十足的人,他以深入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和乐观主义精神对待工作,终于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一九五九年他在题名《特殊性格的人》那个短篇中第一次写了这个王刚。生活不断地向前发展,生活中的王刚也在不断地前进。作者觉得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写完,需要作进一步的描写,酝酿了两年多,产生了一部新的中篇,这就是《内部问题》。《激流勇进》是根据它来改编的。
将小说搬到话剧舞台,原作中那些对人物内心的细微刻划,人物出场的设计,以及揭示主人翁精神状态的油画,……这一切怎样在观众面前展示出来呢?这是作者不能不担心的问题。胡万春同志说,即使在排练场上,他还不能全部想像出现在这样的表现形式。彩排时,作者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舞台上了:王刚第一次出场,在火车上的亮相,讨论“新字三号”方案,运用聚光灯突出欧阳俊、王刚和丁旺的内心活动,以及将画用幻灯在纱幕上放大的表现方式,等等,他觉得都是真实地反映了生活,而又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吸引力。《激流勇进》的演出,使他体会到将小说搬上舞台,必须依靠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工作者等集体的智慧,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最根本的是整个创作集体都要有较雄厚的生活基础。上海人艺一团的同志们由于长期以来陆续下厂劳动,为工人演出,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短时期内能改编和排练出这个戏来。
早在《特殊性格的人》发表时,生活中王刚原型的那位同志写信给胡万春说:“你写的王刚好像是我,但我没有这样高尚、美丽,还应该好好向他学习。”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作者在把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并力求刻划出一个社会主义时代工人阶级先进人物的英雄形象方面,确实是下了一番工夫的。
传统·民族化·革新
看了《激流勇进》演出的观众,差不多都在谈论这个戏的表现形式。为什么会采取这样一种形式呢?导演佐临同志为我们作了解答。
正当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找寻工业题材的戏参加华东话剧观摩演出的时候,听说胡万春同志的《内部问题》接近完成,剧院立即邀请他去读一读这部作品。只听了一半,佐临同志说,他就被其中五个正面人物形象(王刚、周师傅、欧阳俊、黄萍、方书记)所吸引;小说的内容又是反映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运动,很有现实教育作用,因此决定将它搬上舞台。跟着而来的是,怎么将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磅礴气势在舞台上体现出来呢?钢铁工人热火朝天的斗争生活是很难按老一套的几幕几场戏来反映的。而王刚身上的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方法又怎么体现出来呢?这就对编剧和导演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佐临是我国有修养的导演艺术家,一九六二年他在一篇题为《漫谈戏剧观》的文章中,发表了对于当代世界戏剧流派的见解,引起了戏剧界的广泛注意。将《内部问题》改编成话剧,根据内容的需要,他想作一些新的尝试:不受舞台空间的限制,也不受三一律的限制,打破舞台上三堵墙的框框,采用多种手段来反映这一崭新的斗争生活。他说:“话剧这一艺术形式是从西方来的,大多是表现资产阶级的家庭生活;运用几幕几场和三堵墙内的空间便足以反映它那狭窄的生活内容。今天,我们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不突破原来的形式,就不可能表现群众斗争的广阔天地。”他认为我国戏曲表现不受舞台的限制,而是衔接地进行的;学习戏曲的表现手法,充分利用舞台空间,以及灯光布景的配合,就能将这一新的生活内容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样一个导演构思要取得参加创作和演出所有成员的一致认识,先要过“三关”。首先是执笔编剧的同洛同志的合作。其次是演员关,因为剧中每一场戏只有几分钟或一刻钟,演员必须改变过去的表演习惯,集中精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角色的精神面貌呈现于观众之前,没有酝酿情绪的准备时间和余地。第三关是舞台美术。从现在的演出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戏对它提出了不少难题,这方面的成就是显著的。
佐临同志说,目前这个戏正在过第四关:观众关。演出以来,观众、特别是工人观众是能够接受这种形式的,他们是欢迎艺术革新的。
体验·创造·愿望
成功地在舞台上塑造出工农兵的英雄形象,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演员提出的艰巨任务。在《激流勇进》中,生产副厂长王刚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饰演这个角色的庄则敬同志创造这个工人阶级领导干部的形象,是经过一个探索过程的。
当剧院决定他担任这一角色时,他一方面感到这是党对自己的信任,很兴奋;但又对这个正面人物的认识有个框框,觉得担子重,难演。仔细读了剧本,深深被王刚的形象感动以后,才意识到作为一个演员,自己的思想修养固然不够,演技锻炼也不够,但这种畏难情绪的产生,还是由于缺乏创作热情。因此决心改变过去的创作方法,不再客观地从艺术技巧上研究、处理角色,而是先从思想感情出发,首先要使观众相信王刚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党的优秀干部。着眼点不同,树立正面人物的政治责任感自然加强了,也就能紧紧依靠集体,努力提高思想认识,缩短和角色的距离。
探索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庄则敬同志谈了两个细小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如抢修炉子这场戏,王刚出场后讲了这么一段话:“同志们!这一次意外的事故,我没有能阻止住,造成这样的损失,我有责任……我对不起党……”最初,他的表现使人感到很沉重,有伤感的成分。经过导演和大家的帮助,他才理解到那种伤感是演员自己的感情,不是角色的感情。像王刚这么一个热爱事业、对党负责的领导干部,他没能阻止事故的发生,虽然会自责,有沉痛之感,但是他有信心,相信群众的力量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他的情绪应该是昂扬的,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对黄萍做思想工作的另一场戏里,尽管王刚这个人不习惯做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还是懂得做人的工作的。排练时,他强调了王刚不知所措的一面,虽然有效果,但使人感到损害了人物。现在抓住了对黄萍的深切关怀,只是对如何解决爱情问题还不是那么习惯,那么自然,人物的面貌就真实得多了。
从这两个例子的两种不同处理中,庄则敬同志说:“我深深体会到演员深入生活,坚决进行思想改造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在王刚身上还有一些工人味道,那是和过去经常下厂劳动,为工人演出,对工人群众的生活有所感受分不开的。他表示今后要不断地深入火热的斗争生活,向各个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学习,更多更好地塑造出不愧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英雄形象!(附图片)
王刚(庄则敬饰)
黄萍(陈奇饰)


第6版()
专栏:

坐着汽车看姥姥(乡土儿歌)
方半林
送菜
丁令令,
令令丁,
姐姐推车我摇铃。
走东街,
串西街,
家家奶奶来买菜。
买青菜,
买黄瓜,
送菜上门人人夸。
丁令令,
令令丁,
菜车迎着太阳行。
全家种庄稼
小雨点,
滴滴达,
春雨春雨快下吧。
下春雨,
刮春风,
人民公社闹春耕。
你插秧,
我种瓜,
咱们全家种庄稼。
小雨点,
滴滴达,
春雨春雨快下吧。
柳条青
柳条青,
柳条绿,
采了柳条拖进屋。
采了柳条来干啥?
编个筐,
编个篓。
背上自己编的筐,
背上自己编的篓,
唱着歌儿出村口。
拾粪蛋,
割青草,
公社娃娃劳动好。
坐着汽车看姥姥
大山沟,
大山坳,
上山下岭汗直冒,
我要过岭看姥姥;
要看姥姥不容易,
路太远来山太高。
大山沟,
大山坳,
山岭修起路一条,
汽车呜呜山里跑,
拉来花布和机器,
运出核桃和葡萄。
大山沟,
大山坳,
汽车拉着社员跑,
我坐汽车看姥姥,
姥姥门口来接我,
笑着夸我长高了。


第6版()
专栏:在革命博物馆里

支前桶
在解放军炮击金门,严惩蒋军的战斗日子里,住在厦门前线附近何厝[cuò措]村的何惠琴等十个姐妹,为了让战士们集中精力打击敌人,为了使战士们在激烈的炮战中减少疲劳,她们带着水桶和搓板,到解放军炮兵阵地营区,热情地帮助战士们洗补衣袜。
十姐妹一到前线,就忙着为战士们洗起衣服来,可是到了第二天,出乎意外的竟连一件要洗的衣袜也找不到了。聪明的姐妹,马上就把这个“谜”给解开了,她们机警地把战士们隐藏起来的衣袜,从枕套和炮弹箱里“搜索”出来。并且还在井台边设下了“潜伏哨”,只要战士们来打水洗衣,她们就跟踪而去,夺衣去洗。在炮战激烈的日子里,战士们不能下火线,十姐妹就把洗补好的衣袜亲自送上阵地,又从战士们身上脱下汗渍浸透、满沾硝尘的军装。
十姐妹在五十天里,为战士们洗补了三千一百多件衣袜。她们动人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前线,给参加炮战的英雄们莫大的鼓舞。战友们在诗中赞道:
一桶清水一片心,
人民热爱解放军,
桶舀井水掏不尽,
军民团结力无穷。
〔晓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