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革命家庭
葛德
读过《将军和儿子》(刊在一月三日人民日报)的人,都会称赞解方同志的家庭是革命家庭。我们常常把我们的新社会,我们革命的军队、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称作革命大家庭。那末,解方同志的家庭就是一个革命小家庭。革命小家庭同革命大家庭比较起来,当然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也有它的共同性。这就是种种革命的色彩。只要考察一下解方同志家庭的特征,就会看得明白的。
第一,家庭成员之间,有着革命的关系。革命的家庭,必须是有革命之谊的家庭。革命家庭里的父母,不能只负生活上养育儿子的责任,还要负起培养儿子成为革命接班人的责任,这后一种责任才是革命者最主要的任务。要不要承担后一种责任,能不能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实现这一任务,就是革命家庭与其他种种类型的家庭的主要区别。
第二,对于儿女们的前途,放在祖国的前途和整个革命事业的前途之中去加以考虑。我们国家的、社会的前途,不只取决于我们这一代,更重要的还要取决于革命者后辈走什么样的道路,他们将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革命的父母在考虑孩子们的前途时,就应该要他们坚决走“红色的道路”,走集体主义的道路,走革命者的道路,也就是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解方同志所说:“我有责任使你走上正路”,正是为了实现这个根本目标。他要求儿子“把红的标准订的更高”,他教导儿子“时刻放在心里的应该是对祖国的责任感”,“在维护革命利益和党的声誉时,想到自己是干部的儿子”,也正是为了实现这样一个根本目标。
第三,在家庭生活中,坚持革命的原则,也采用革命的制度。这些原则就是:兴无灭资;政治思想第一;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热爱劳动和热爱人民。这些原则又具体化作解方同志为孩子订立的家规:不许自视特殊;不许养尊处优;不许好逸恶劳;不许生活铺张;不许自由散漫;不许走个人主义的路。还有:一定要过集体生活;一定要从小就作适量的劳动锻炼;一定要遵守供给制度;一定要遵守纪律约束……等等。
这些家规是因家制宜的。也许并不完全适用于每一个家庭。但是贯穿于这些家规中的革命原则,家家户户都适用的。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特点,运用这些原则以订立自己的革命家规。只有贯彻了这些革命原则,实行了革命的家规,也才能实现革命家庭的目标。如果放弃了这些原则,废除了革命的家规,再侈谈什么革命家庭,那就只不过是一种漂亮的空话了。


第6版()
专栏:

连队生活散记
赵燕侠
受衔
一月九日,是我一生中难忘的一天。
在红旗下面,当部队首长把列兵军衔授与我时,我兴奋、激动,觉得周身的血液像是沸腾起来了。我望着战士们,望着政委,心里只有一句话:“过去旧社会中一个受人轻视、欺负、压迫的‘女戏子’,今天,从今天起是伟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士了!”
离开了严肃、庄重、热烈的会场,极力想使自己冷静下来,不成!怎么也办不到。我翻来复去地琢磨怎样实现刚才在会场上向党作的保证:“当好普通一兵!”今天我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战士就是我的榜样,连队就是我的家!我决不辜负党对我的培养,决不辜负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光荣称号。
练兵
第二天五点起床,其实离起床时间还有半小时,可是不想睡了,等起床号吹过,列好队伍,开始跑步。然后有二十分钟盥洗时间,起初想这二十分钟会赶啰些,可是,和大家一起做起来,却富富裕裕。过去觉得时间今天有明天还有,可是战士的时间,却夺分争秒。我一定要改掉散漫的习惯。
上午,开始了同战士们一道练兵,从立正、稍息,到瞄准、射击、卧倒、刺杀,战士们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们,他们的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有信心练好战斗本领。虽然是在寒气袭人的操场上,心里却是火热的。
下午,野外演习,步行几十里是我生平第一次,但一路上战士的歌声,鼓舞着我,迈开大步,紧紧地跟上了,回来后不断地琢磨着“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的含义!
想起了雷锋
下连当兵的头两三天,从身体上来说,确实是感到腰酸腿痛,但精神很饱满,很愉快。这是战士们的高尚的情操和冲天干劲对我的鼓舞,使我加强了锻炼、改造的决心。有一天下鹅毛大雪,整个操场都盖上了一层厚雪。忽然不知是哪个战士提出来一个战斗口号:把操场扫得不见雪,坚持练兵。这时全连每个人都拿起扫帚,我万幸地也“抢”到一把,大家都争着到雪铺得最多、冰冻得最厚的地方去,要不是参谋长来指挥,大家谁也不肯把困难让给别人。
记得那天坐火车去演出,有个战士坐在我旁边位子上,后来起来帮别人扶包裹,当他刚要回来坐的时候,有位旅客过来问:“这儿有人么?”他马上接过去说:“没人,你坐吧。”在公共车辆中让座今天已成风气,并不奇怪,使我感动的是,他不愿让人知道是他让座,而且也没意识到自己在做有益于别人的事。这不禁使我想起了雷锋,雷锋之所以伟大,正是由于他代表了我们解放军共产主义风格的精神面貌。
阶级深情
武戏演员徐喜成病了——轻度感冒,让战士和首长知道了,命令他休息。全连战士都来看他,伙房炊事员同志给他做了热汤。
首长和战士来看望他时,很少说那些客套话,但我从他们的态度和眼神中,却深深地感到了充满阶级兄弟的感情温暖。这使我想到了我扮演的阿庆嫂(《芦荡火种》中的人物)的一场戏——十八个伤病员带着伤被迫藏在芦苇丛中,挨冻受饿,还有受到敌人袭击的危险。这时,阿庆嫂心中非常焦急,正在努力设法战胜敌人,救他们脱险。这本来是一场表现阿庆嫂高贵品质的好戏,我在排演时很卖力气,可总觉得钢没点到刀刃上。现在我才觉察了原因,那是因为我只是用救人者的身份在表演,缺少内心的阶级感情。这里虽然包含着亲人的感情,却忽略了更重要的同志的感情。十八个伤病员是亲人又是同志,如果同志受了损失,那不单单地失掉了亲人,而且是事业的损失。阿庆嫂的大智大勇来源于为事业而奋斗,对同志们的关切是阶级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从间接体验中可以感受得到的。要演好新人物,没有新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办不到的。
这次下连当兵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演员体验生活,首先要改造思想,向战士们学习,只有很好的理解战士们的思想情感,才能很好地为他们服务。要和战士们交知心朋友,把战士们的思想情感,变成自己的思想情感。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如果只注意外形的追求,就难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不能把性格刻划得准确、深刻。
只是开始
可惜我们下连队生活的时间太短了!离开连队的时候,大家都恋恋不舍。班长张全喜同志送别我们这十几个人时,也流了泪。不过,我们彼此都知道,这并不是结束,只是开始,这是第一次,以后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是某部某连某班的列兵,我也非常明白,我这次虽然被评为“标兵”,实际上想真正锻炼成一个革命战士,那还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的努力。
毛主席教导我们,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而文艺工作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又必须懂得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必须深入生活改造自己。这特别值得我们京剧工作者认真地体会。因为我们一向只演古人,对当代的英雄人物,非常不熟悉,因而,深入生活,对于我们演好现代戏,就更有特殊的深刻意义。


第6版()
专栏:观众的话

从《夺印》中吸取教训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人民公社团委书记 陈启斌
《夺印》这部影片很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阶级斗争,很有教育意义。它描写了共产党员何文进坚定的阶级立场、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也描写了阴险毒辣的阶级敌人,教我们认清了敌人,提高了觉悟和革命警惕性。
影片把阶级敌人的恶毒面貌和手段表现出来了。影片中的陈景宜的特点是:第一,伪装积极。这一点,常常能迷惑一些警惕性不高的干部和群众。例如,他冒雨去抢救麦苗,伪装关心群众生活。第二,拉人下水。何文进一进小陈庄,他就为他准备床铺,摆酒肉接风。你要是吃了他的,他把油抹上了你的嘴,你就成了他的俘虏,你的嘴就软了。第三,小恩小惠。给你点零钱,送你点东西,你收了,就要被他利用,成了他的帮手。队长奶奶受了他的花布,就处处为他张罗,被他利用。第四,威逼讹诈。陈友才不慎被他利用过,他就抓住他这根小辫,要你给他干到底。你手上有了短处,给了他把柄,他就一步步威逼你,讹诈你,使你难以逃脱。第五,挑拨离间。主要是挑拨党和群众的关系。何文进阻止了分稻种,陈景宜就叫陈广西去唆使落后群众,找何文进闹事。第六,明枪暗箭。陈景宜一方面在暗处牵线,让陈广西、烂菜花等到处活动,使大队长陈广清一错再错;另一方面,利用机会进行公开的反攻。例如,他栽赃胡素芳,还在仓库当着群众的面诬蔑胡素芳,要她检讨。这都说明了阶级敌人的阴险、毒辣和狡猾。这样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了阶级敌人的特点。
影片中的正面人物何文进描写得很好。他第一是政治警惕性高,阶级观点明确。一进村,见了陈家门楼,就有所警惕。陈景宜要以酒肉招待他,他不吃。陈景宜说这是“家常便饭”,他就马上反问:“你们家的生活真不错呀!社员们都吃得这么好吗?”一下子就揭穿了这个花招。第二是走群众路线。他亲自到陈友才家,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的心事。一来就站在贫雇农一边,做贫雇农的工作,争取教育他们、依靠他们。敌人是最怕这一点的。陈景宜知道何文进找陈友才去了,就惊慌地说:“好,亲自出马了!”正是这“亲自出马”给了敌人严重的打击。我们若能都学习何文进的“亲自出马”的精神,敌人就藏不住,活动不了。第三是以身作则,通过劳动与群众建立亲密的感情。何文进还没进村就劳动开了,然后冒雨抢救麦苗,并奋不顾身地抢捞被水冲走的船。正是这些行动,在群众中取得信任。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可能与群众接近,也就会影响工作的展开。
对大队长陈广清的描绘,也很有现实意义。陈广清并不是存心要做敌人的傀儡,而是因为阶级立场不稳,阶级观点不鲜明而被敌人利用了,他忘掉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他被陈景宜所蒙蔽,处处相信陈景宜,把陈广西看成模范会计,把烂菜花看成模范管理员。他不是用阶级观点来看他们,说他们过去做的坏事是
“历史问题”。因此他就客观上成了阶级敌人的“大红伞”,给他们“挡风遮日头”。对自己贫苦的阶级弟兄,却认为是“填不满的穷坑”。这样毫无群众观点,毫无阶级感情,就必然倒向阶级敌人一边,为敌人所利用。这样的人,你批评他是和敌人坐在一条板凳上,他也许还不接受,可实际上他是和敌人坐在一起了。这个人物形象很有现实教育意义,对那些阶级立场不稳,阶级观点不清,缺乏群众观点的人是一声大吼!能使他们清醒,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对几个青年人的描写也很好,描写出了先进的青年人的积极作用。例如胡素芳,路上碰到友才妻,友才妻说去拿分稻种的条子,她就把友才妻劝了回去,并给友才家送去了粮食。特别是在群众闹分稻种时,她挺身阻止,并第一个把陈广西给她家的领粮条子退了回去,这就带动其他一些群众把条子交了回去。
影片在表现上也有些不足之处,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例如,陈广西偷走胡素芳的口袋,交代得不清楚,这是重要的地方,要拍得明明白白才好。在仓库那场戏里,胡素芳发现了敌人栽赃,应该当场明确地揭穿这个阴谋,说清事情的原本。影片中,她虽然说了几句话,但说得不明确,不够理直气壮。尤其是一气就哭着跑了,把问题弄得不明不白。也许她是想到公社去找何支书,但这应该说出来。不明白地说一句话就跑了,人们会以为她害怕或感到见不得人而去投河跳井。这里应该拍得清楚一些才好。又如,要陈友才来作证,他两头为难,推说脑袋疼就走了,也使观众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作。至少应该让他说明,这的确是素芳给他送粮食的口袋,而素芳并没有把口袋拿走。
队长奶奶的代表性也不够。要反映这一类人物,如果揭示她的自私自利的方面,那会更有代表性,也更有意义。现在只表现出这个人物很飘,像个浪荡女人。只表现出这一点,意义就不大了。
那个带毡帽的男人和那个提筐子的女人,那肯定是两个落后的人,应表现出他们的什么,思想上也不够清楚和深刻。表现小陈庄那样一个环境里的落后分子,应该着重揭示他们的哪些方面,哪些思想实质,影片似乎还不够明确。我看他们主要是自私自利,为了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分给他们稻种就高兴,不然就闹事。如果能更深地揭露他们的这种思想,意义就深刻一些了。


第6版()
专栏:在革命博物馆里

灵芝草
灵芝草是我国特产的名贵药材,像这棵形美质优、棵大色红的灵芝,更是罕见稀有。
六年前,河南省汝南人民公社的社员,把采摘到的这棵灵芝草,作为吉庆的礼物,献给了刚刚成立的人民公社。后来,汝南人民公社为了答谢人民解放军在生产、民兵训练和各项工作中对他们的热情支援,又将这棵灵芝草作为纪念品,赠送给当地的驻军。当地群众说:“灵芝贵重,比不上军民的情谊重;灵芝鲜红,比不上解放军的思想红。”驻军指战员们对汝南人民这种盛情厚意十分感激,他们觉得帮助群众、支援人民公社是人民军队分内的事,在劳动中不仅经受了锻炼,学习了地方上先进的经验,并且提高了阶级觉悟,密切了军民关系。至于所赠的灵芝草,这种珍贵的荣誉是不敢接受的。当时一方要赠,一方不受,真是相让不下。最后,只好把这棵象征着军民密切关系和珍贵友谊的灵芝草,送到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起来。
〔晓 白〕


第6版()
专栏:

闹翻老河套
木青
北风嗷嗷叫,
河上起冰包,
大镐挥,抽水机吼,
闹翻了老河套!
小青年,
挽裤脚,
噌,噌,往水中跳,
举起大冰块,
猛向车上抛。
干得浑身热气冒!
可那逗哏儿的话,
却没少听到!
十里长河,
十里笑;
鞭子响,
大车跑;
土篮子飞,
人叫号。
田野上,
无比热闹!
瞧那迎风的大旗上,
写着战斗的口号:
公社社员,
誓把水治好!


第6版()
专栏:

冬猎(油画) 艾中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