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社会风俗的革新者
——读《女儿的婚事》的感想
何北仁
杨文龙同志是一位社会风尚的革新者。他在女儿的婚事上,革了买卖婚姻的旧俗,立了社会主义建设者自愿结合的新风;革了早婚的旧俗,立了晚婚的新风;革了铺张浪费的旧俗,立了勤俭节约的新风;革了坐花轿的旧俗,立了简便宜人的新风。其中革早婚之风的问题,对青年人讲,特别有意义。
早婚的风气,恐怕形成于封建社会的晚期或者是中期。因为古礼还是提倡:“男子三十而娶”的。产生早婚的原因也很复杂。当时大概农业生产技术已日渐复杂,在一家一户是一个生产单位的旧社会,从儿子能够作为一个半劳动力,一面帮父亲打打下手,一面向父亲学习农业技艺时起,直到能够代替父亲作为主要劳动力时止,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仅从这一点来说,在旧社会里早婚,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继承,是有道理的。可是现在是集体生产,既不必再靠儿子养老,生产技术的传授也不再仅仅依靠父子相传了。就连这么一点早婚的必要性也不存在了。
早婚的其他原因,就完全是封建意识在作祟了。婆家要求早婚的意图,不外乎为了早使媳妇,早抱孙子,为了趁媳妇年幼无知时过门,便于受婆婆驾驭,这些打算多半都是从奴役和压迫媳妇出发的。至于娘家这面,大抵是为生活所迫,或者怕女儿大了不服父母包办,自择对象。现在,这些条件全都变了,早婚这种陋俗自然也该清除。早婚就在旧社会也是弊害百端的,它对社会主义建设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今天如有青年不求锐进,而贪恋于早婚,就是同奋发图强的精神不符的了。今天作父母的,如果再有人一不顾青年的健康,二不顾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仍然保留那些肮脏的封建思想,保守于早婚的旧俗,该是多么荒谬可笑啊!
工人、农民是我们新社会的主要缔造者,也是工农业技术的革新者,同时又是新的社会风尚的倡行者。集体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是一切新的社会风尚之本。我们社会上大量涌现的热爱国家和集体财产、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风气,以及共同协作的共产主义风格,都主要是从工人阶级和集体农民中发扬起来的。现在我们也应该从社会风俗方面多来注意一下,也要成为这一方面的主要革新者。对于旧有的风俗习惯,要加以重新认识。在办事时,先不要去套老规矩,有人向我们传授老规矩时,也应该想一想:作为一个新社会的新人,到底应该怎样办法?怎样办才是最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


第6版()
专栏:

谁鼓舞了谁?
电车工人同志曾经说到热情的乘客,对他们的工作有不少帮助和鼓舞。乘客们又通过切身体验,提到了电车、公共汽车乘务员同志们的高尚服务精神如何鼓舞和教育了自己。类似的情况,不仅在乘务员和乘客之间发生,而且在营业员、服务员和顾客之间、在我们这社会的人民内部各种人与人关系的这一方和那一方之间,不是也经常发生吗?究竟是谁帮助了谁,谁鼓舞了谁呢?
人们在生活里经常遇到雷锋式的人,做了好事,却一点不声张。“他们是谁?”“他是谁?”谁也不知道。但是,也可以说,谁都很清楚。那就是:
在党和毛主席的教导下,社会主义的阳光无处不在,照亮了亿万人的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鼓舞已经蔚然成风。这种无私的精神和优秀的思想品质,是值得大大发扬的。
——编者


第6版()
专栏:

一面镜子
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人 李光义
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看管礼堂已经十五年了,我已经爱上了这个工作,工作劲头越来越高了。
十几年来,我天天坐咱人民的公共汽车、电车,有的车上的售票员小姑娘跟我可熟了,她们一个个的名字我都叫得上来。我觉得这些同志们年纪虽然小,可是都懂得工作的重要,知道为谁服务,有阶级感情。有时候我看到小姑娘们在下雨落雪天殷勤地照顾乘客,扶老携幼,告诉人家下车留神脚踏板滑,我就跟她们说,你们这样做也等于帮助我们医院做工作。她们还纳闷,我就解释:乘客要是摔伤了,还不是得进医院吗!她们听了就笑。我还跟她们说,你们小姑娘们别笑,我说的可是实话。不仅是帮助了我们医院的工作,就连我这老头的工作也受了你们的教育和鼓舞呢!尽管我这么说,谁知道这些孩子们信不信呢?
就说我这个看管礼堂的工作吧。每天总得有几个会要开,按规定,谁来开会,谁就来布置会场,可是我一想到电车乘务员对待乘客的那股热情劲,就深受感动,我觉得应该把同志们的工作精神带到我的工作中去。因此,我总是抽出时间尽量做好准备工作,等开会的同志们到了,座位整洁,开水滚烫,玻璃窗擦得亮亮的。我想,大家都在向科学进军,为人民健康服务,我这样做,也算为我们祖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了一份力量。
我还没有机会跟小姑娘们说说,四十多年前,我也曾经在平包线铁路上当过餐车的服务员。那时候当官的吃饭不给钱,你找他要钱他就揍你,要不就把茶壶、饭碗往车窗户外面扔。整天给这样的乘客服务恨还恨不过来,还能建立什么感情吗?如今呢?社会变了,乘客也变了,大家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谁都尊重咱们这工作,咱自己更不能轻视它。我虽然早就不当服务员了,可是我常常拿我们机关的大礼堂当车厢,把来开会的同志们看作是亲爱的乘客,就用乘务员同志的这种工作精神来照顾开会的人。这不是乘务员同志们鼓舞了我的工作热情吗?今后,我一定继续向乘务员同志们学习,就以他们的工作精神当一面镜子,常常用来照照自己,用来检查自己的工作。


第6版()
专栏:

乘务员同志教育了我
北京机械学院教师 王曙东
我天天上班下班都要坐电车,日久天长对售票员和司机同志们的辛勤劳动有了比较亲切的感受,我觉得我在车厢里跟他们学习到很多东西。
有一次我看到有位中年乘客买票到白塔寺下车,但是一上车来,他就心神不定,神色不安,很快地售票员同志就发现了。她是怎么发现的呢?原来车上乘客不多,有很多空座位,但是这位乘客却守着空座也不肯坐下,两眼直往车窗外边张望。售票员同志也不便多问,便主动告诉那位乘客,车到白塔寺一定喊他下车。车快到白塔寺了,售票员同志便过去请那位乘客准备下车。那位乘客很着急地问:下了车去人民医院往哪儿走?路远不远?售票员清清楚楚地回答了,而且关心地说:“您别着急,下车不远就是,待会儿我指给您。您是去看病人的吧……”下了车,她一边忙碌地照顾上下车的乘客,又特意指给那位乘客方向,那位乘客一再感动地向她道谢。
这不过是乘务员工作当中极平常的一件小事,但是我却从中发现了乘务员关心乘客的责任感和极其细致耐心的工作作风。我从这儿联想到我自己的工作。我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不在车上,但如果用乘务员同志的工作精神来要求,那是很不够的。我想:若是让我上车当售票员我会不会这样体贴乘客,这样耐心、细致呢?我又想到自己在学校里担任系里共青团的工作,往往靠开会嘴讲的时候多,实际接触团员,细心地体贴他们、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少,因此和售票员同志们待乘客的作风相比,我是不如他们的。因此在这一点上就值得我学习。
乘务员一心为乘客服务的工作是很崇高的工作。售票员同志们的工作影响,往往会超出他们的工作本身,就以他们给我的教育来说吧,也许是他们事前没有想到的吧!


第6版()
专栏:

到现在还不知道他是谁
北京丰台桥梁工厂 高静媛
我读了一月二十五日《人 民日报》第六版《他们是谁》等几篇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去年“五一”节,我们也曾经历了这样一件事,但直到现在,“他是谁”这个谜还没有揭晓。我们只有深深地感激毛主席教导的好同志,并且决心学好毛主席的著作,听毛主席的话,争取做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
去年五月二日,我爱人带着几个孩子到颐和园去玩。我就利用假日在家洗洗缝缝,顺带包了些饺子,等候孩子们回来,全家欢度节日。
下午五点多钟,孩子们回来了。他们一进门就嚷:“妈妈,希和丢了!”我先还以为孩子们说着玩,没有在意;谁想我爱人跟在后面,脸色沉沉地说:“希和真的没有回来吗?我们走散了,找了她好一会儿,还以为她一个人先跑回来了呢!”我一听便有些发急,赶紧说:“瞧你这人,她刚刚七岁,才上一年级,哪能自己回家?再说她也没有钱坐车啊!还是赶紧回颐和园去找吧!”我爱人抹了抹额角上的汗,一扭身就走了。
先前我还不大着急,总以为到了颐和园,也就会找到我们的小女儿了,但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孩子却还没有回来。我的心开始紧张起来,煮了饺子大家也都吃不下去。七点多钟,我爱人来电话了,当我听到他焦灼的声音:“希和到家没有?”不知怎的,我的喉头也哽住了。“没有。”我沙着嗓子回答。他告诉我,已和颐和园青龙桥派出所的同志联系了,大家都在帮着找。但是,四个小时已经过去,颐和园再大也该找到了。会不会失足落水……我再也不敢想下去。
天色渐渐暗下来,孩子还没有消息……我们家里的气氛显得格外沉寂,谁也不言语,好像最不幸的事就要发生。孩子们一个一个都溜出去打听消息。八点多钟,电话又来了,原来青龙桥派出所的民警张同志,已经向附近派出所打出了无数个电话,关照他们今晚巡逻时注意一个小女孩。尽管热心的同志们做了不少努力,但是孩子仍然毫无踪迹。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向家里走去,两腿像是拴上了千斤重担。公用电话虽然离我们家不远,但对我来说却像是十万八千里,好容易才到了家。当我用无力的双手推开房门的时候,我的心霍的亮了起来。原来我们的希和安然地坐在小凳上,面前还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我忍不住惊叫出来:“孩子,你怎么回来的?”孩子却高高兴兴地说:“我在颐和园找不到爸爸,坐在门口等了一会儿,人家要关门了,我只好沿着马路往回走,可到了三岔路口,我不知该走哪条路,天都黑了,我心里又急又怕,幸亏一位叔叔,向民警叔叔问清了路,把我一直送回家来了。”
我激动地听着。我多么感激这位雷锋式的无名英雄啊!我急切地问:“他是谁?是解放军、工人、还是学生?他住在哪里?”孩子天真地望着我,却茫然不知所答。我急忙向门外冲出去,但夜是这样的寂静,只有那一弯新月笑眯眯地挂在高空。我默默地站立着。我的脑海里久久地浮现着雷锋的光辉形象!


第6版()
专栏:

不再“跑百米”了
北京第二棉纺织厂工人 唐启祥
我们北京第一、二、三棉纺织厂的许多工人,跟公共汽车、无轨电车的司机、售票员同志们建立了很好的感情,他们给了我们不少帮助。就说我每天上班吧,生怕迟到,所以一看到车就跑,可是十二路无轨电车的同志们,总是敞开了车门等着我。上了车,起心里感谢他们。下班呢?一出厂,好几辆空车已经等在门口了。
前些日子下大雪,电车工人同志们给了我很大的教育。这十二路车线有多长呵,电车工人们全体出动扫雪,打扫得大马路上就像没落过雪似的,保证了行车速度,保护了我们乘客的安全。我当时看了很是感动,也想下车来帮他们扫一扫雪,又怨我自己没勇气,嫌不好意思,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是我心里可订了两条:一条是保证做好本职工作,在不同岗位上跟电车上的同志们竞赛;一条是考虑到早晨上班时间乘客集中,车上特别拥挤,我不再贪睡,尽量早出来半小时,好错开人正多的时候,让售票员同志们少辛苦一点。现在我天天上班从从容容,再也不看到电车就“跑百米”了。


第6版()
专栏:

年画
赵敏生


第6版()
专栏:

阿姨,这里坐! 乐小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