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带着党的政策下现场
在《用革命精神改进设计工作》的讨论中,有人提出,设计人员要“从设计大楼里走出来”,这个意见很好。但是,我认为仅仅走出设计大楼还远远不够,还有一个头脑里带了什么东西走出来的问题。是带了一套脱离实际的框框去调查研究呢?还是按照党的政策方针去调查研究呢?如果是带了一套错误的框框去调查研究,那么即使是走出了设计大楼,仍然会做出脱离实际的错误设计。
这里,我可以说一说自己遇到过的一件事。
一九五九年,我为了给一个木材加工厂的厂址搜集设计基础资料,走出设计大楼,从北京不远千里来到山林区,下了火车、汽车,还步行了一百多里才到目的地,可以说是深入现场了。可是,我在出发之前,脑子里就有了这样一个框框:“工厂一定要修建得象个样子,产品要全,厂地要平,要大”等等。到现场一看,实际情况不是我所要求的那样。这里只有一条尚未完工的公路,山路崎岖难行,交通运输很困难,建厂用的建筑材料、生产辅助材料和成品,都要通过六百华里的公路来回运输。山区平地极少,仅有的少数平地大都是农民十分珍贵的耕地。
我们选了几处厂址,都因为面积小,不够平坦,没有看中。怎么办呢?我不是按照党的政策从实际出发来考虑眼前遇到的问题,而是依然坚决按“框框”办事,最后就看中了这一带山区中可以说是唯一的一块平地,选定作我们的厂址。厂区要占地六十亩,加上福利区、厂前区等,共要占地一百多亩。这要毁坏一百多亩青苗,拆迁百余间民房。如果按我设想的方案去做,这个山区小村的耕地几乎要被占用光了。
在确定这个厂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时,我头脑里也先有了一个框框,就是一定要建设一个综合利用的工厂,而不去考虑当地是否具备这种条件。
这个厂有制材、纤维板、栲胶三个主要车间。生产纤维板主要是为了利用废材。这个车间需要供应蒸汽,可是这个地区没有煤,不得不用大量木材作燃料来烧锅炉供应蒸汽。栲胶的原料是橡子壳,而在这个人烟稀少的山区,采集橡子壳很困难,根本无法保证工厂的生产。工厂的运输条件也不好,生产的成品要通过六百华里的公路运输出去,每吨产品的运输费用就得一百元,因而工厂的经济效果很不好。这个工厂的厂房建筑设计,我们也是套用了一般地区的标准,当地石料很多不去采用,却采用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并选用了蒸发量每小时四吨的蒸汽锅炉。这样,不仅全部建筑材料要由外地运入,而且由于锅炉气包过大过重,山区的公路桥梁不能通过,根本运不进去。
总之,这个工厂的设计不仅投资高,连建厂都很困难。因为上述种种原因,这个设计没有被采用。这件事情,充分说明我们设计人员只从设计大楼里走出来还不够,还要彻底改造自己的思想,认真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事,才能做出正确的设计。
林产工业设计院 张桂栋


第2版()
专栏:

走出个人主义的小圈子
在设计人员中,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设计人员一定要为设计辩护。如果自己的设计被别人驳倒了,就说明自己的设计水平不高。”这个说法严重地障碍了设计与施工部门之间的合作。
过去,我们不止一次地走出设计大楼,到施工现场去。但我们不是虚心地去向施工人员学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而是去为自己的设计辩护。
不久前,我们在某电站施工中,曾经套用一个“万能”木制沉井标准图,设计了一个水源水井。施工单位接到图纸后,就提出意见,说不能施工。我们不顾事实地说:“没有问题!”施工单位干了几个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依然没有沉下去,又提出了意见。我们却说:“车站上的那个木沉井能施工,为啥你们就不能施工呢?”其实,我们的设计比车站那个沉井深一倍,能否再继续施工,我们也心中无数,但想改又怕丢面子、承担责任,最后只好借口施工困难,名正言顺的向施工单位提出:“你们施工不了,我们变更设计算了。”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不少,还耽误了工期。
我们这种为自己的设计辩护的错误态度,不但表现在我们与施工单位之间,也表现在设计部门内部的相互之间。也是在这个电站工地上,有一次,我们驻现场的设计人员发现一条排水管线的设计不合理,如果加以修改,不仅设计合理了,还可以节约一万元投资。我们向院里反映了这个意见,院里的有关专业人员对设计也采取“辩护”态度。当时我们驻现场的人员,巴不得要这种为自己辩护的人下来,让他看看实际情况。如果坚持让施工单位按图施工,就等于眼看着拿钱往水里抛。后来经过三番五次的联系,最后院里才同意修改,为国家节约了一万元投资,使设计也合理了。通过这件事,使我们亲身看到了这种为设计“辩护”的态度是多么有害。
毛主席一再教导我们,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而我过去一味为自己、为设计辩护,其实都是为自己的名利辩护,惟恐在施工单位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怕失掉所谓设计代表的脸。所以,设计人员不但要走出设计大楼,而且必须走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小圈子。只有走出了这个肮脏的泥坑,才能真正走出设计大楼,和群众打成一片。
林产工业设计院 吴幼行


第2版()
专栏:

放下“施工指导”的架子 虚心向工人学习
设计人员走出设计大楼,到施工现场和生产现场去,这是异常重要的一步。但是到了现场是否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呢?不一定。要真正解决问题,我认为放下设计人员的“指导”架子,是很重要的一条。
我是搞工艺设计工作的。以前我一向认为:在工厂设计中,生产流程是我们定的,设备布置是我们摆的,操作规程是我们拟的,以至连工人定员都是我们安排的。工厂进行安装和试车时,一切也都要按我们的设计意图办事。因此,我们到施工现场,无疑也只是“指导”别人怎样做。因此,过去我们把参加安装和试车的人员就称为“施工指导”。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到现场去总是大摇大摆,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
我曾经接到一个回收某厂木材水解废酸的设计任务。我来到工厂,虽然也和工人同吃、同劳动、同商量,但由于思想上背着“指导”的包袱,没有和工人真正打成一片。我认为,作现场设计,只要一般原则性问题和工人商量一下就行了,具体的设备布置和管道走向,是我们搞工艺的“拿手戏”,还是我自己决定有把握。当我把画好的图纸给工人看时,不料工人却给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就举其中一条不到四米长的管子布置来说吧。我只想到管子的布置要整齐、美观,制图比较方便;而工人却指出,我布置的这条管子长度有浪费,多用两个弯头,占地大,操作不方便,等等……。我虽然想保持“指导”的“尊严”,为我的设计辩护一番;但理屈词穷,确实很难从工人提出的问题里找出漏洞来。
毛主席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工人在生产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本本”上很难找到的。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对国家资财的高度责任心,更是我们一些“闭门造车”的设计者所缺乏的。因此,我们到现场后,必须老老实实向工人学习,真正与工人相结合,这是设计人员走出设计大楼以后必须解决的问题。
林产工业设计院 孙乐智


第2版()
专栏:

不能把工厂看成静止不变的东西
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工业生产活动更是日新月异,因此我们要作出一个正确的设计,就不能把设计的对象看成是永远静止不变的死东西,而应当考虑到它可能发生的变化,使设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过去,我们由于忽略了这一点,曾经吃过亏。纺织厂的产品方案订得过死,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在设计纺织厂的时候,有的同志认为首先需要计划部门确定产品品种,有了产品方案以后,才能根据它的不同要求,选用各种工艺过程和配备相应的各种设备。这当然是对的。但问题在于如何对待计划部门提供的产品方案。是原封不动的照此设计呢?还是在设计时就考虑到工厂投入生产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因而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是两种不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如果采用前一种方法,就会给生产带来很不利的后果。
不妨举个实例来说明。有一个将近九万锭的纺织厂,纺出的棉纱全部供给本厂三千余台布机。根据当时计划部门的规定,产品共有四种。我们就按照这个品种计划作了工艺设计。这样,这个厂就只能按规定的品种进行生产。但是,由于市场销售情况变化、季节性的差异和原料供应的影响,这个厂的品种计划很快就变化了。到后来,品种远不是四种,而是增加到十种甚至二十种。而且受季节性的影响,品种还时常改变。为了适应生产的需要,厂内的机器设备就不得不相应地不断调整,与原设计时的机器排列,很多地方已面貌全非。回忆当初根据产品方案进行工艺设计时,曾经花费了多少时间,结果反而给生产造成被动。
我们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要做好棉纺织厂的设计,在确定产品方案前,必须在原料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方面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不能只凭计划部门提供的产品品种作为设计依据。要开动脑筋,多为人民着想,要看到今后的发展趋势,在配备机台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以便工厂的品种一旦改变,就能适应新的情况。机械的绝对平衡是行不通的。任何事物,平衡总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不懂得这个规律,也就做不出正确的设计。
纺织工业设计院 周 理


第2版()
专栏:编后

根本问题在哪里?
设计人员走出大楼,到了现场,是不是就等于深入了实际,深入了群众?今天的来信用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到了现场,只是给正确的设计创造了一个条件。能不能深入,根本的问题在于思想改造。只有彻底的革命思想,具有彻底的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才能做出正确的设计。
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根据主席指示精神,对“正确的设计从哪里来?”得出正确的共同的看法,共同来探索改进设计工作的根本问题。


第2版()
专栏:

通过银幕向广大农民宣传革命道理
九个农村电影放映队在京表演介绍先进经验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普遍推行用朝鲜语为影片口头配音的好方法
据新华社十九日讯 最近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工作会议期间,来自河北省、吉林省、广西僮族自治区、福建省等地区的九个农村电影放映队分别作了映前宣传、映间解说、幻灯宣传和用民族语言口头配音的精采表演。
这次在会上表演的河北省昌黎县果乡放映队的张子诚,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和吸取其他兄弟放映队的办法,总结出一套解说影片的经验,更好地发挥了影片的宣传教育作用。河北省涞水县“三姐妹”放映队表演了她们创造的四镜头幻灯机,她们运用这个“土电影”生动地向农民宣传党的政策、时事、新人新事和影片内容。
如何帮助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群众看懂电影,是电影放映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创造和普遍推行用朝鲜语口头配音的办法。广西、福建的一些农村电影放映队这次也表演了他们学习延边的经验以后用僮语或福州话为影片配音的技术。这些电影放映员的经验在会议上得到了重视,大家认为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该逐步加以推广。
据新华社十九日讯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居民现在能够经常普遍地看到用朝鲜语口头配音的汉语版影片。他们欢欣鼓舞地说:“党给我们安上千里眼,让我们看到电影;现在党又给安上了顺风耳,使我们看懂了电影。”
一九五○年七月,延吉市人民电影院首先试行用朝鲜话为全部影片口头配音的方法。以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举办训练班和召开经验交流会,逐步培养出一批政治思想好、发声音色好,并且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知识青年,专门从事口头配音工作。现在,这种方法已经普及到全州朝鲜族聚居地区的所有电影放映单位。
许多解说员的这种配音的过硬本领,是经过勤学苦练得来的。一九五二年担任解说员的金东赞,起初连口型都对不准,配音时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现在,他已能为一部影片中众多的人物定出好几种不同的声调,清晰地区别他们的对话。
许多解说员还经常注意阅读与影片内容有关的文件和革命文学书籍,加深对影片主题思想的理解。和龙县第一放映队解说员崔永福为《槐树庄》配音时,观众说他对影片中先进人物的革命思想感情表达不够,他便找到一位身世跟《槐树庄》中的郭大娘相似的先进妇女干部,在群众中深入了解了她的许多模范事迹,虚心地学习她的优秀品质,以后他配音时就比较成功地表达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农民高兴地说:“看老崔解说的电影,就象一口水进肠子,全部吸收了。”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普遍实行朝鲜语配音的方法以后,充分发挥了许多革命影片的教育作用。许多农民看了影片《李双双》,都说要向李双双学习,并且出现了许多当地的“崔双双”和“金双双”。许多生产大队还和电影放映队约定,要他们每年来放几遍《夺印》,说这是“传代的好影片”。
今年八月在延吉市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电影宣传工作现场会议上,推广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经验。现在,这个经验正在各地开花结果。目前全国有十九个省、自治区的一些电影放映单位已经采用了这种方法,用来配音的民族语言和地方话一共有二十多种。


第2版()
专栏:

帮助农民看好电影
新华社记者 林印
在河北省平原和山区的农村里,每天大约有五十万农民能看到电影。这是一千多个不辞劳苦的农村电影放映员努力的结果。他们经常带着几百公斤重的放映机、发电机和影片,爬山涉水,从这个村走到那个村,从这个公社走到那个公社,成年累月地忙碌着。
是不是到了一个村,放完了电影,就算任务完成得很好了?是不是放映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就满足了农民的要求了?不。曾经有个电影放映队到农村去放映电影,映完以后,有的农民说:电影好是好,就是看不懂它的意思。
怎样帮助农民理解电影呢?
有些放映员到农民家中去访问,有的召开座谈会调查农民的需要。他们了解到老年农民和妇女有的闹不清影片的主题思想,有些农民看惯旧的戏曲,也不习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要求放慢些。经过许多次试验和研究之后,一部分和农民有密切联系并且懂得农民心理的放映员想出了这样一种办法:在电影开演之前,利用幻灯提前介绍一部电影的故事轮廓和主要人物,使农民对电影的主题思想先有个印象,知道它是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这种办法一经试验,效果果然很好。各个放映队很快都学会了。
但是,过了一个阶段,这个办法又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了。因为单镜头幻灯机放映的画面很象拉洋片,变化少,换片时有黑幕,放映员的口头解说听起来也单调。这该怎么办呢?青年放映员们经过相当曲折复杂的钻研过程,他们渐渐地把幻灯机的单镜头变成了双镜头,又由双镜头变成了三镜头,以后,涞水县有个“三姐妹”电影放映队,居然创造了四镜头幻灯机,画面变活了。跃进的马能跑,国旗能迎风飘扬,人物的眼睛会滴溜溜地转,向阳花能由一个小蓓蕾逐渐开放成一朵大花。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农民看了格外高兴。
随着幻灯放映技术的改进,放映员们还学会用彩绘、木刻、粉刻、剪纸等技巧来制作幻灯片;电影口头解说词也被快板、山东快书、大实话等说唱形式所代替,另外又配上了音乐唱片。这样,农民们在看一部电影之前,只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就能一边从幻灯片里看到专为介绍这部电影而编绘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要场景,一边听着专为解说电影而编出来的快板、山东快书和音乐。
有了“映前介绍”,能初步帮助农民熟悉一部影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是要使农民更深刻地理解一部电影的教育意义,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放映员们在这方面又作了很多的探索。有的放映员一边放映,一边利用人物对话的空隙,在难懂的镜头出现时,作简短的插说;有的向观众介绍影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背景等;有的引导观众注意导演意图;有的介绍人物的思想活动等等。这许多尝试和零星的经验,最近被昌黎县果乡放映队的放映员张子诚集中起来。他吸取了兄弟放映队许多点滴经验,又结合自己十年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电影“映间插说”的方法。
张子诚为二十多部影片作过“映间插说”,这些插说都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譬如他在放映《槐树庄》时,处处针对地主崔老昆父子的活动,加上必要的插说,使观众加深了对地主分子的憎恨。当银幕上出现郭大娘的大车超过富裕中农李满仓的大车这一瞬即过的镜头时,张子诚很快地插说了这一段:“……富裕中农李满仓想同合作社赛赛。看吧,就象这次赛车一样,他迟早要认输的!”这样,张子诚就把导演的意图告诉了观众。农民们说:经他这么一点,我们心里更明白啦!
河北省的农村放映员,绝大部分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有的是文化程度不高的青年农民,有的是刚毕业不久的中学生。他们要进行幻灯技术革新,要解说电影,做好“映前介绍”和“映间插说”工作,刚开始时都是有困难的。但是,这些青年放映员善于从毛主席著作中找方向找动力,找克服困难的方法。
涞水县“三姐妹”电影放映队的三个姑娘便是放下锄头改拿放映机的农村女青年。她们第一次放映时,太阳还没落山,就把机器安置好了。不料,社员群众到齐了,眼睁睁等着看电影的时候,马达却不转了。第二天她们臊得连门都不敢出,坐在屋里想:不会映电影,叫什么放映员,还不如在家锄地呢!当她们学习了毛主席著作《实践论》和《愚公移山》之后,决心听毛主席的话,迎着困难前进。她们不仅学会了放映,而且还把用作电影宣传的幻灯机的三镜头幻灯机改装成四个镜头,增强了艺术效果。
有一些十七八岁的小放映员,刚离校门不久,可是他们一到了电影放映队,便到处拜老师,苦练过硬本领。他们要求能做到“四过硬”,就是编写、绘画、说唱、打快板都过硬。还有些放映员为了要编写“映间插说”,帮助农民提高欣赏电影的水平,首先设法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他们阅读各种有关历史资料、剧本、小说原著、报刊杂志上的评论文章、连环画等,甚至给每部电影立档案。这些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放映员还虚心向农民学习,常年和农民生活在一起,逐渐加强了与农民群众在思想感情上的联系,他们说唱和编写的材料,也渐渐地更加受到农民的欢迎。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联系实际学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南京部队某部九连党支部进一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据《解放军报》报道: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某部九连党支部,认真组织党员学习刘少奇同志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加强党员思想意识的锻炼,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九连党支部特别强调党员带着自己思想上的问题,经常有的放矢地自学,做到学用结合,学一次进一步。党员排长王忠发一度因家庭问题影响工作。他带着这个问题,联系自己家庭解放前后政治经济地位的根本变化,先后四次学习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关于党员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这一章,逐渐领悟到党的利益和劳动人民解放利益的一致性。旧社会逼得他全家掏个墙洞逃出地主庄院,沿途乞讨,寻求生路。解放后,一家团圆,丰衣足食,家人中有三个党员,一个团员。王忠发想到这里,感慨地说,要不是党解放了我们,我们一家子真是死无葬身之地。他从自己家庭联想到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没有解放的人民,进一步理解了解放全人类这个远大理想,决心打消个人打算,不谋私利,把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
在学习中,九连党支部特别重视支部委员的思想修养,组织骨干带头学习。有一次,支部副书记、连长王思礼和支部委员、司务长赵兴保,在工作中有了争执。支委会上谈到这件事时,互不服输,各持己见。这时,党支部书记张东洋不忙于分清是非,而是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论述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有关章节,启发双方按照党员修养严于律己。会后,又建议他俩再看一看,想一想。当晚,赵兴保反复阅读了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举例。刘少奇同志说:“他们对于党内和革命中的大问题、大事变,不大感觉兴趣,而常常计较那一针一线、一言一语的小事,为了这些小事,他们可以郑重其事地和别人争论不休,伤感备至。”赵兴保读到这一段话时,脸一阵阵地发烧,觉得刘少奇同志的批评正是一针见血地打中了自己的要害,越读越感到自己缺乏共产主义的胸怀。在另一次支委会上,他主动作了自我批评。连长王思礼也检查了自己交代任务不明确,遇事急躁的缺点。双方团结得更好了。
此外,九连党支部在党课教育中,在党小组生活中,也适时根据党员党性修养上存在的问题,组织学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有关章节。当支部听到群众批评个别党员出公差少时,立即结合上党课、开小组会学习关于党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有关论述。学习以后,党员更主动地争先承担公差勤务,使群众深为感动。
九连党支部通过学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党员的阶级觉悟进一步提高,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他们努力做到吃苦在先,享受在后。需要探家的党员大都自觉安排在非党员的后面。今年党员的投弹、射击等技术训练成绩也比较好。四好初评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战士党员评为五好战士。党员模范作用增强了,带动了非党员共同前进,全连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得比去年好。


第2版()
专栏:短评

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某部九连党员排长王忠发,一度因家庭问题影响工作,在他联系自己家庭解放前后政治经济地位的根本变化,先后四次学习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关于党员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一章以后,决心要把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
党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
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就表现在具有明确坚定的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就表现在具有最伟大、最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这种道德,是建筑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的基础之上,建筑在最后解放全人类、建设一个没有帝国主义、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剥削制度的新世界的利益的基础之上,建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党的利益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利益的集中表现。”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为党的利益,为无产阶级的利益,为人类解放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惜自我牺牲,终身奋斗,而不是为着发展个人利益才加入到党的革命队伍中来的。因此,党员的个人利益,在同党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
刘少奇同志告诉我们:“无产阶级解放的利益,人类解放的利益,共产主义的利益,社会发展的利益,就是共产党的利益。党员个人的利益服从党的利益,也就是服从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的利益。”因此,一个共产党员把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就是为了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只有全人类解放了,无产阶级才能完全解放;只有无产阶级完全解放了,一切劳动人民和我们个人也才能获得彻底解放。一个工人或一部分工人的单独解放是不可能的,只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党的利益,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党员排长王忠发,从自己家庭联想到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没有解放的人民,进一步理解了解放全人类这个远大理想,懂得了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的正确关系,就下决心打消个人打算,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具有的革命品质。
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加紧党性的修养,增强革命品质的锻炼,自觉地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克服和肃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抵制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这样,才能够做一个够标准的共产党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