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上海广大人民积极参加抵制奇装异服的讨论
发扬无产阶级优良传统反对资产阶级思想作风
新华社上海十三日电 上海广大市民参加的关于抵制奇装异服的讨论目前已经告一段落。这次讨论延续了好几个月。通过讨论,广大群众受到了比较深刻的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的教育,提高了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侵蚀的认识,起了移风易俗重大作用。
讨论是从一件服装式样的争论引起的。今年五月份,有个女顾客到上海高美服装店定制一条呢裤子,要营业员把裤子臀部尺寸量得特别紧,脚管做得特别小,营业员不愿意裁制这种怪式样的服装。女顾客责问:“难道穿小脚管裤子就有资产阶级思想,就会影响社会风尚?”于是双方发生了争执。事后,一个商业工作人员写信把这件事反映给《解放日报》。报社发表了这封来信,并且要求读者在报上展开讨论:应该怎样对待奇装异服?接着,许多工人、人民公社社员、机关干部、商业人员、部队战士以及教师、学生、里弄居民纷纷写稿、写信发表自己的意见。四个多月来,《解放日报》收到这方面的来稿、来信共有一千六百九十多件。许多单位的党、团组织也抓住这件事情,通过学习会、谈心会、黑板报、壁报等形式,发动群众特别是青年进行讨论,明辨是非,提高认识。
衣着穿戴看来是生活小事,但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这是群众通过讨论得出的一个共同结论。起初有人提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穿什么衣服和人的思想没有关系。许多人不同意这种看法,摆出大量事实,说明爱穿什么衣着和人的思想是不能完全割裂的。有人认为奇装异服很美,有人则认为很丑,这就是由于阶级地位和各阶级生活方式不同,审美观点和生活情趣不一样。不少读者在给《解放日报》的来信中指出,奇装异服是道地的资本主义产物。在好逸恶劳的剥削阶级和不务正业的流氓、阿飞看来,奇形怪状的服装,正好适应他们荒淫颓废的生活方式和空虚没落心理的要求。而劳动人民喜爱的则是经济实惠、舒适方便、朴素大方的服装。
上海天和电珠厂的部分工人在讨论中,围绕奇装异服是不是新式样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议论。有的人认为,小脚管裤子也是一种新事物。正象中山装、人民装代替过去的长袍、马褂一样,开始人们总是看不惯的,等大家都穿起来就不足为怪了。有些工人认为这种论调不对,可又拿不出充分的理由来批驳。他们在报上反映了这个问题以后,各方面的人踊跃参加讨论,大家认为这是“提倡还是反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问题。这就使抵制奇装异服的讨论深入了一步。上海耐火材料厂的一个职工在一篇《这不是新式样!》的文章里说,小脚管裤子一类的奇装异服,在解放前的上海早就出现过,当时有些青年人受了美国黄色电影的腐蚀,模仿电影中的流氓、阿飞,穿起了这种怪式样的服装。今天,大家厌恶奇装异服,决不是“看得惯看不惯”的问题,而是要不要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侵蚀的问题。上海市服装用品工业公司和静安区衣着用品公司的两个工作人员,用服装式样变化的具体事实,指出变化朝着两种不同方向。人民装、中山装代替长袍、马褂是朝着方便人们生活和劳动、适应大多数人爱好的方向变化的。而奇装异服则恰恰相反,它是受美国生活方式的影响,把服装越变越怪,丧失了原有的穿着舒适、美观大方的优点。因此,把奇装异服称为“新事物”,是没有道理的。通过大家摆事实、讲道理,终于把“奇装异服是新事物”这种论调驳倒了。
在讨论过程中,有的一度追求奇装异服,走向堕落边缘的年轻人,也以亲身经历控诉了在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侵蚀下,追求奇装异服对自己的危害。一个姓许的青年在文章里写道:我在中学念书时,爱看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影,久而久之,对电影中演员的服装和生活方式渐渐羡慕起来,觉得自己身上的衣服太“老式”,于是瞒着家里做了两条小脚管裤子。中学毕业后我到一家工厂当学徒,有了工资,又添起了花衬衫、尖头皮鞋,头发也梳成了怪式样。以后我经常同一个“时髦”的女朋友吃吃玩玩,领到工资不几天就花光了。上班时思想开小差,有一次因此出了严重事故。幸而党、团组织和老师傅的耐心教育和帮助,把我从危险的道路上拉了回来。谈起这段经历,这位青年沉痛地说:“无产阶级思想松一松,资产阶级思想就攻一攻,缺口一打开就会蔓延扩大。”从这些青年人的现身说法中,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服装式样上的斗争也是当前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反映,决不是生活小事。许多青年表示,一定要继承革命前辈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把住“生活关”。经过这一时期讨论,在上海广大市民的心目中,穿奇装异服已经成为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至于那位同高美服装店营业员发生争执的女顾客,也在这场讨论中端正了认识。她主动去《解放日报》社向报社工作人员表示今后一定要在组织和周围同志的帮助下尽快地进步。
通过这次讨论,上海广大商业职工不仅认识了抵制奇装异服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明确了应当做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移风易俗的积极分子。讨论初期,《解放日报》发表的社论就指出,社会主义商业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经济工作。做买卖首先要讲政治,通过商品的购销活动和服务措施,来提倡新的道德风尚和新的生活作风,以新的东西去战胜旧的习俗。商业职工们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认真学习了党报的这篇社论和其他有关文章和报道,澄清了一些糊涂思想。讨论中,有些干部、职工检查了自己片面追求营业额而不大考虑政治影响的单纯业务观点,从而划清了坚持社会主义经营原则与无原则地满足顾客需要的界线、正确发扬经营特色与提倡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界线,加强了移风易俗的责任感。一些原来自己穿奇装异服的职工,也自觉改变了打扮。各商店还普遍检查经营业务,清理了一些库存商品,改进了橱窗布置。
这次讨论还促进商业职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他们认识到,要做移风易俗的积极分子,还要大力提倡新的、健康的式样和品种。服装、皮鞋行业的职工努力提高了缝纫、制鞋技术,扩大了花色品种。一些著名时装店在发扬精工细作经营特色的同时,还积极设计出许多新装,并且举办小型服装展览,征求顾客意见。到目前为止,全市上市的秋冬令时装,已有一千一百多种新式样,这些新式样服装,一般都是既舒适方便,又美观大方,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第2版()
专栏:

充分发挥老企业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广州许多老纺织厂实现技术改造
经验证明:这是投资少,收效快,多快好省地进行生产建设的一项好办法
本报广州十三日电 广州市纺织行业采取设备更新、填平补齐、改手工操作为机械操作等办法,对老厂进行技术改造,已取得初步效果。
广州市纺织工业已有五十多年历史,除个别新建的现代化工厂外,绝大多数是解放前的老厂;这些工厂设备简陋,手工和半机械化操作比重很大。以色织布厂和针织厂为例,色织布厂的七千多台布机中,铁木布机占一半以上,其中不少已超过使用年限。一部分针织厂的设备比较好,但所有针织厂的漂染都是靠手工操作,设备不平衡。就是在机械化生产的车间里,也还有一部分工序是手工操作。因此很多工厂长期只能生产低档产品,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据广州市纺织工业局统计,各厂的次布和疵点,约有百分之六十五以上是设备状态不好造成的。
一九六一年,广州市纺织工业局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纺织工业的落后状态,曾设想了两种方案:一种是依靠国家投资,购置新设备,建设新工厂;另一种是对老厂进行技术改造,由国家拿出少量投资,不盖新厂房,只在原有基础上扩充和调整,更新部分设备。经过讨论后,他们认识到,前一种办法花钱多,时间长,投资不能很快发挥经济效果;后一种办法花钱少,收效快,投资很快就能收回,而且也容易办到。于是他们就采取了后一种办法,分期分批地进行了技术改造。
各织布厂要提高色织布质量和增加花色品种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织布机残旧;一是纱线漂染和色织布整理工序落后,不能适应织布的需要。在技术改造时,就进行了设备更新,同时相应地调整和扩充了纱线漂染和色织布整理工序。广州针织厂提高质量的关键是设备不平衡,漂染全部是手工操作。针织厂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就是改手工操作为机械操作;同时对设备不够平衡的工序进行必要的填平补齐。从一九六二年到现在,广州市已先后完成了五个色织布厂八百零六台自动织布机的更新;基本上完成了重点针织厂漂染车间机械操作的改造。另外,对一些棉织、棉纺工厂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
广州市纺织行业的技术改造工作现在已经显示出初步的效果。以泰盛染织厂为例,一九六三年以前,这个厂有三分之二的铁木织机,只能织低档产品和窄幅布;由于布机没有停经装置,经常断纱、烂布,影响产品质量,浪费棉纱,生产效率很低。去年这个厂把八十四台铁木机换成了自动化机器,同时更新了一部分附属设备,使生产全面改观。产品正品率从百分之八十九点二四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二六,生产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四十以上,布机的台时产量也从平均二点五六六米提高到三点三三七米。全厂从亏本转为盈利,到明年全部技术改造工程完成后,预计每年可增加上缴利润十八万多元,只要几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资。
广州市纺织行业的技术改造是在边生产边改造的情况下进行的,一般都采取分期分批的办法,更新一批,淘汰一批,各厂往往是在新机投入正常生产后才淘汰旧机。因此,不但没有影响正常生产,而且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当年的生产计划,起了推动作用。各厂在技术改造时,一般都就地改造,没有盖新厂房,只有个别工厂适当新建或扩建了一些车间。同时还发动职工开展技术革新,自己设计、制造或改革设备,因此,所花的投资都比较少。如粤华针织厂漂染车间的全部设备,都是由工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安装的。据计算,这个厂技术改造所花的投资约一万元,只相当于新建投资的十分之一。


第2版()
专栏:短评

重“新”不能轻“老”
广州纺织企业分期分批进行技术改造取得显著成绩的新闻,有力地证明: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往往只要花较少的资金,用较短的时间,就可以收到较大的经济效果。因此,我们既要重视新企业的建设,也不要忽视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不仅是发展老企业生产的有效方法,满足国民经济需要的有效方法,而且,也是促进新企业建设的有效方法。为什么呢?
建设新企业,一要资金、二要设备、三要人材,三者缺一不可,从哪里来呢?老企业不但数量很大,而且生产的潜力也很大,是我们国家积累资金,制造设备,培养人材的重要基地。
老企业经过技术改造,成本会降低,盈利会增长,可以为国家积累更多的资金;
老企业经过技术改造,产品数量增加了,产品质量提高了,有些企业就可以造出更多更好的设备;
老企业经过技术改造,干部会增加管理现代化企业的经验,工人会掌握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现代化企业的管理人材和技术人材;
国家有了更多的资金,更多的设备和更多的人材,也就有了更多的建设新企业的物质的和技术的力量。
我们要迎头赶上先进水平,就要不断研究、试验、采用、推广各种新技术。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用新设备新技术武装新建企业,同时也要用新设备、新技术武装老企业,而且要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新建企业固然可以促进老企业的技术改造,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也一定会促进新企业的建设。如果老企业的设备是陈旧的,技术是保守的,产品是落后的,一定会影响到新企业的建设,也一定会影响到在新建企业中新技术的采用。
因此,我们应该纠正那种以为建设新企业重要,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不大重要的片面性的认识,有计划地有重点地,从资金上和技术上帮助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我们应该通过技术改造充分发挥老企业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中的作用。


第2版()
专栏:

我国采用新技术制造高铝水泥成功
新华社十三日讯 采用回转窑烧结法生产矾土水泥的新技术已经在我国试验成功。同一些老的生产方法比较,新方法节省煤电,产品成本可以降低三分之一左右。
这项新技术是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试验成功的。
矾土水泥也叫高铝水泥,具有快硬、耐火等特殊性能,为许多工业部门所需要。
目前世界各国一般采用熔融法生产矾土水泥。这种办法是把原料混合物放在高炉、电炉、反射炉或回转窑内烧融,冷却粉磨后制成水泥。这种办法由于熔融原料需要较高的温度,耗用的燃料或电力也多,每产一吨矾土水泥要用零点七吨焦炭或一千多度电,成本相当于普通水泥四倍。
我国研究人员试验成功的这项新技术推行起来很简便,把石灰石和矾土磨成细粉,按一定比例混合,放在生产普通水泥的回转窑中加以烧结,再将烧结的熟料磨成粉,便成了矾土水泥。烧结需要的温度低,燃料耗用量也小,每生产一吨只需二百五十公斤烟煤。
采用新的生产方法还可以利用我国现有水泥厂的设备,不必另建新厂或占用冶金工业的生产能力。采用新法需要的原料,在我国也有丰富的蕴藏。
用回转窑烧结法制造矾土水泥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已经进行了四十年。由于在烧结温度的控制方面遇到困难,还未见到在工业上正式应用。我国研究人员先后采用二十几种生料,进行多次试验,摸索出适当的原料配方,解决了在烧结方面的难题。他们在实验得出结果以后,又深入工厂,亲自参加操作,同工人一道总结出一整套适用于工业生产的工艺操作制度,使矾土水泥顺利投入生产。
目前,运用新技术生产的矾土水泥已经正式供应冶金、化工、水电等部门,经过这些部门使用证明,质量良好。


第2版()
专栏:

中山大学隆重集会庆祝建校四十周年
新华社广州十三日电 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中山大学,十二日晨师生们隆重集会,热烈庆祝建校四十周年。
中山大学是一九二四年创立的。它经历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两个时期,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特别是解放后,中山大学得到了很大发展。
会上,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报告了学校的历史,特别是解放十五年来的变化和发展。他指出,十五年来,师生们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政治运动,在阶级斗争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改革。目前,在校学生共有四千三百多人,而解放前学生较多的一九四六年,文理科学生只有六百一十六人。解放以来,学校为国家陆续培养了七千多名毕业生,约为解放前二十多年毕业生总数的三点八倍。许崇清说,解放以来,特别是一九五八年以后,学校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改进,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果,教师的人数比解放前增加了近六倍。
许崇清在会上希望全体师生继续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积极学习毛主席著作,进一步贯彻毛泽东教育思想,大力开展教育革命,使中山大学成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基地。
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副省长李嘉人,以及广东省高等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和广州各高等院校的负责人等都应邀参加了庆祝会。


第2版()
专栏:

荒山废地栽果树 平原好地种粮棉
辽东半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粮棉果全面发展
据新华社沈阳十三日电 本社记者萧白门报道:我国苹果集中产区辽东半岛各人民公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坚持在荒山废地上发展果树生产,倒出平原好地种植粮食棉花作物,为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今天,辽东半岛的山地果园已经在全部果园中占了优势。许多社队不仅把近处的丘陵土坡利用起来,而且扩展到僻远山区,连一些土质瘠薄的荒坡石田也栽上了苹果树。解放前,辽东半岛共有四百万株苹果,绝大部分集中在铁路沿线的平川好地上。解放后,这里新栽植果树五百五十万株,几乎全部利用的是山地。这些山地果园很多已经进入盛果期,树势发育很旺,产量逐渐压过平地老果园。这个地区推行果树上山的结果,繁荣了山区经济,少占用三十万亩平川良田。
在辽东地区优先发展粮食和棉花生产,一直是辽宁省坚定不移的方针。远在农业合作化时期,这里的苹果产区在发展集体经济中,就遇到粮、果争地的问题。这个地区本来人多地少,平川地更少,要在平地大量栽植果树,就要挤缩粮棉作物。为了保证重点,辽宁省领导机关根据党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政策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地提出果树上山的口号,同时总结推广了利用山地发展果树成功的典型经验,消除部分人认为山地不能栽果树的顾虑。辽东半岛果产区复县、金县、新金、盖平、营口、海城等县的集体经济单位,经过充分讨论酝酿,摆正了粮、果的经济位置和种植关系,按着国家的分布规划把果树发展计划落实到山地和丘陵。近几年,这个地区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中,更加自觉地把果树栽到荒山废地上,留出平地好地发展粮棉。去年和今年,这个地区共新栽果树二百多万株,而粮棉作物的面积一点没有缩小,从而保证了粮、棉、果的全面发展。
根据辽东半岛许多社队的经验,在荒山废地上发展果树生产的好处很多:首先是土地的利用更加经济合理。许多荒山一般不适于种植粮棉作物,可是栽果树分外爱长。一亩山地开荒种粮谷,年产不过一二百斤;如果用来栽苹果树,一亩可栽二十株,十年后即可见果,二十年正当结果盛期,一亩果园至少可年产四五千斤。两者相较,发展苹果所提供的产值比种粮谷高几倍到十几倍。其次是山地产的苹果皮薄肉脆,着色力强,含糖量高,比平地产的苹果品味更好。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测定过盖平县熊岳公社的“国光”苹果,平地产的含糖量为百分之十三点八,山地产的含糖量则为百分之十六点四。而且山地产的苹果耐储藏。再次,在山地栽植苹果树,通风透光比平地好,果树骨架长得结实,抗灾力强,很少患腐烂病。
山地发展果树,可以大幅度地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改变山区的经济面貌。盖平县九寨公社福利大队,从前是个穷山沟,群众常年缺吃少穿,解放后大力发展山区果树,集体收入逐年增长,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那年,总收入为二十五万元,今年增加到五十五万元。这个大队主要依靠果树生产,成了全公社数一数二的富队。象这样的实例,在辽东半岛正一年年地多起来。
山地发展果树也有它的缺点,一是山地土层薄,栽幼树时要挖深坑,移土培植,多费一些人工;二是收果季节运输工作量大,每年摘果运果的时候,需要比平原果园更很好地组织人力和运输力量。
根据辽东半岛的经验,在山地建立果园首要的工作是做好规划。苹果是多年生的商品性作物,大量发展必须重视各方面的条件,既要有合适的土地,还要有必要数量的劳动力。其次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山都适合栽植苹果树。辽东半岛各公社多年来试验,坡度一般以不超过四十五度为适宜,而且最好是栽植在山脚和山腰。再次对苹果树的品种也要规划,要考虑国内外市场需要,也要考虑早熟和晚熟品种的适当搭配。最后,在山地建立果园还应该做好水土保持工程。此外,适应山地果园建设,还需要有计划地做好苗木准备工作。辽东半岛许多社队近年来推行的生产队自育自栽办法,成效比较显著。
辽东半岛各公社果树上山工作,已开始转入边发展边巩固的阶段。(附图片)
辽宁省苹果今年获得了丰收。图为盖平县水果经理部的工人把收购进来的水果分类。  新华社记者 田明摄


第2版()
专栏:贫农下中农来信

我们是这样打算的
今年我们石屯大队收成很好。晚稻已开始收割,从初步收打的情况来看,产量可比去年增加二成左右。
这几天晚上,我们贫农、下中农社员,谈起秋收的情况,哪一个不眉开眼笑!我们大家懂得:国家的大力支援和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是增产的主要原因。今年公社拿出公共积累三万六千元,国家又补助了一些,修好了水坝和防洪堤,才不怕涝不怕旱。拿大坂的二百多亩田来说,如果不是修起防洪堤和水坝,早被洪水冲成河滩了,哪会增产二万多斤粮食呢?今年国家支援的化肥、农药又多又及时,三队的二十多亩田要不是用滴滴涕喷射,早被虫吃光了,哪有什么收成!
老贫农张松奴谈起三十年前的一个丰收年,那年他家收了一万斤谷子,可是地是租来的,几乎把粮食卖尽了才还清了地主的租。现在丰收果实是我们自己的,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过去的苦日子。可是,这几年有些人在丰收后就不注意节约,大吃大喝。收割时粗打粗收,还要吃什么“洗泥酒”、“丰收酒”、“庆功酒”,有的队一年要浪费一千来斤谷子。有些社员丰收后分来了粮食就大手大脚地用粮。象郑明金生了个儿子,做周岁时,请了十二桌酒,浪费了八百斤谷子。今年又是大丰收,这股风要早堵住。
我们大家经过讨论,保证做到以下几点:一、精打细收,做到颗粒归仓。二、勤俭节约。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不铺张浪费。每人都要计划用粮、勤俭持家,细水长流,把富日子当作穷日子过。三、移风易俗。不办“洗泥酒”、“丰收酒”,不开庆功宴,不迎神赛会。四、扩大再生产。我们要多留公共积累、多留储备粮。今年冬天先要建设四个肥料基地:肥料塘、厕所、灰棚、牛栏。还要自力更生修完大坂的三百米长的防洪堤,争取明年更大丰收。五、多支援国家。要超额完成国家征购任务,要边收边晒边入库,选上等好粮卖给国家。
今年农村形势大好,很多地方粮食增产,我们愿把在本大队提出的这几点要求,同时作为和各地阶级弟兄互相竞赛的条件。让我们比一比,看谁做得最好! 福建政和县石屯公社石屯大队贫农魏贵老等


第2版()
专栏:贫农下中农来信

遭了灾怎么办?
今年很多地方丰收,但我们这里却遇上了几年来没有过的涝灾。麦收以后,一直阴雨连绵地下了两个多月。在这期间,发了十几次水,村东河滩上的庄稼被水冲走二十多亩,有的社员对今年的年景不好而发愁。
我们第二生产队的二十多户贫农下中农,在一起讨论了一番,分析一下形势,决定要坚决战胜涝灾。春甘薯受了涝,我们住雨就去拔草,还顶着雨在晚秋庄稼地里放水排涝。立秋前我们为了争取每亩多产几斤到几十斤粮食,在部分甘薯地里追了一次肥料。经过我们的努力,春甘薯和晚秋作物都长得很好,减产不多。我们还多种了秋菜,准备多晒干菜。我们争取把能使能用能吃能烧的东西都利用起来。
今年我们虽然遭灾歉收一点,但光是小麦和早秋粮食每人已经分了一百多斤,只要能够节约用粮,再加晚秋和去年的余粮,下年粮食一定够吃。后来,我们的生产队长和党支部又召开社员会议,通过解放前后的生活对比,动员大家勤俭节约过日子。
在社员会上,贫农张文智说:“一九四五年只下了四十多天连阴雨,我种了地主四亩半地,到秋收交了租以后,自己只剩了一百二十多斤粮食。今年下了八十多天连阴雨,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国家的支援,加上大伙的努力,小麦和早秋作物很好,我家每人分得粮食二百多斤。晚秋作物也长得不错。只要好好节约,下年粮食一定够吃。”下中农常宗信说:“一九四六年,我种着六亩地,保长今日要捐,明日要税,打下的粮食被要走了,还要挨饿。去年我们每人三百八十多斤口粮,到今年还有余粮呢。”经过讨论,大家都认为:只要好好节约,下年粮食一定够吃。
我还要建议各地:丰收的地方要有长远打算,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遭灾歉收的地方,更要勤俭节约,减轻国家负担,支援国家建设。山东胶县杜村公社常家庄大队贫农 张世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