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影评

革命熔炉铸英雄
——看影片《小兵张嘎》
江之水
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革命队伍里曾经铸炼出无数的坚强革命战士,也曾经培育了无数革命的后一代。电影《小兵张嘎》里的主人公嘎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少年英雄。
残酷的时代剥夺了孩子们平静、温暖的童年生活,但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在那时,有许多超出孩子们想像的负担压在他们的头上,他们变得有些早熟,他们甚至担负了同成人一样的战斗任务。这样的童年时代,是值得回忆的,是理应赞颂的。在我们的革命历史上可以找到无数个这样的实例,在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中也曾经多次地表现过这些不平凡的现实人物。电影《小兵张嘎》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性格鲜明、爱憎强烈的革命少年形象,丰富了我们的创作园地。
这部电影虽然表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农村发生的故事,但是它却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感,富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整部影片激荡着革命感情,充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影片创作者们着意通过嘎子的成长过程,有力地刻划人物的性格,体现党的思想教育力量,因此影片主人公的行动一直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了观众,从而使人们受到了教育和激励。
我很喜欢影片里嘎子和枪所发生的戏剧纠葛。最初,钟连长给他的那支木手枪,在电影里多次地被用来作为阐述嘎子性格发展的主要线索。嘎子从钟连长手中接过木枪时,难以掩饰心头的喜悦,这反映了嘎子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和向往,对于敌人的仇恨。不久,他就利用了这枝木枪企图下掉“汉奸”的真枪,没想到反而从这儿找到了八路军。后来他和胖墩摔跤,输了之后竟耍赖不肯把木枪交出,这不仅表现了嘎子的孩子气和任性,更主要的是说明这枪对嘎子来说是非同寻常的。见枪思人,钟连长的形象已经埋在嘎子的心中,当时钟连长被敌人抓去以后又生死不明,这木枪怎能轻易送给别人!我们是很能体察当时嘎子的心情的。什么时候嘎子才能得到一支真的手枪呢?观众也一直为嘎子热切地盼望着。后来,嘎子果然得到了真枪,这中间是经过了种种曲折的,嘎子和枪发生的这些纠葛把人物的成长和心理活动,交代得合情合理而又意味深长。影片结尾,嘎子把那支心爱的木枪送给了自己的少年伙伴胖墩,当观众都知道了这木枪的来历之后,便很自然地感到这木枪的分量,不由得要祝愿胖墩也像嘎子一样地快快成长!
影片的格调激昂豪壮,手法简洁明快,这与导演崔嵬、欧阳红樱的创作风格是分不开的。就以老奶奶就义一场戏来说,我们便可以看出导演的气势。我们已经在银幕上不止一次地看到过类似场面,但是这部影片仍然处理得慷慨激昂,激动人心。老奶奶在影片里对话不多,在这场戏里导演除了依靠演员面部表情上的内心流露以外,主要是借助于周围环境的衬托和气氛的渲染,使得老奶奶的形象愈加深厚丰满。敌人的凶残,群众强忍住心中的怒火,这些在银幕上都表现得很充分;摄影镜头有意选取了那足以表现老奶奶昂然屹立、形象高大的角度,色调上又显现出一种浑厚凝重的效果。音乐采取了观众十分习惯和容易理解的民族化的乐调,甚至直接选用了戏曲音乐来陪衬,曲调高亢,扣人心弦,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这一切都使得这场面有声有色,气势轩昂。
在表现嘎子性格的部分,也可见导演的精心设计。嘎子虽然是在残酷的战火中成长的,但他终归是个孩子,导演除了依靠扮演嘎子的小演员的一些形体表演(如嬉笑、做鬼脸等)之外,也还通过一些小动作来表现嘎子的天真稚气的一面。例如老奶奶正给负伤的钟连长烙饼,嘎子几次淘气地想找奶奶要饼吃,这些动作不仅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也有助于表现当时冀中农民的艰苦生活。又如嘎子和胖墩摔跤,咬了胖墩之后自知理屈,却又不甘认错时,导演竟让嘎子暗自躲在大树背后,一任别人的责备也不肯露出身来。这一动作,无疑的对表现嘎子性格上顽强刚烈的一面是很有说服力的,也是比较含蓄的。
这部影片里的风景描写都不是闲笔,可以看出导演是善于用风景来更好地传达影片中的时代背景的。例如冀中大平原上的农村景色,白洋淀上的湖上风光,都拍得很有特征。嘎子在荷花淀上养伤和小姑娘玉英同船游戏的场面更是色彩浓郁,抒情动人。淀上的芦苇,荷花,鱼鹰,雁翎队的船只,水底练兵的雁翎队员,以及嘎子站在船头模仿雁翎队员的雄姿、高唱革命歌曲的镜头,都重现了冀中白洋淀一带老区人民的战斗生活,同时也说明了嘎子是在这种环境中受熏陶的,因此这一切并不是单纯地为了风景而拍风景。又如嘎子咬完胖墩独自一人闷闷不乐地回到队部去的路上,他翻墙爬垛,走上房顶,让我们看到了冀中普通农家的天井、墙坎、房檐以及房与房之间横放的木梯,这些也都生动地重现了当时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这与导演熟悉当时冀中人民的战斗生活是分不开的。如果导演不是对这些生活环境怀了深厚的感情,也是很难表现得如此富有色彩,新鲜动人。
饰演嘎子的小演员比较成功地表现出嘎子的性格和气质,把一个倔强、刚烈,而又朴实、聪慧的少年演得活灵活现。他既表现出嘎子有点野性的
“嘎劲”,但更主要地是表现他早就受到了革命的影响,跟八路军有着亲如家人的血肉关系,具有一种优良的素质,因此他既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儿子,又不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分清这一点并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对一个少年演员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嘎子在养病中偷着跑回来找部队而被敌人困在胖墩家中的时刻,为了不让胖墩父子受累,嘎子毅然挺身而出,重演了影片开首钟连长的英勇行为,这是一段极富戏剧性的场面,也是表现嘎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段令人信服的、感人至深的情节,小演员安吉斯的表演是沉着而有气势的,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饰演胖墩的小演员把一个憨厚朴实的农民子弟演得十分可爱。他虽然与嘎子的性格不同,也是个热爱八路军的孩子。饰演老奶奶的演员虽然出场不多,却看得出她倾注全力地表现出子弟兵母亲的那种慈祥而又威严的凛然正气。至于钟连长这个角色,影片开头加在他身上的笔墨很重,对嘎子的影响也很直接,但等他被捕以后,他的戏便突然中断了,这个人物的发展似乎不够完整。此外,在表现区分队战士生活方面,穿插了一段数快板的场面,这在衬托革命部队生活气氛方面或许有所帮助,但是显得篇幅过长,不够和谐。
小兵张嘎以他的具体行动写下他成长的历史,到了他火烧岗楼以致在硝烟弹火中昏迷过去的时候,他走上了作为一个英雄的崇高境界。真正的英雄就是在这种严峻的时刻得到考验的,《小兵张嘎》在教育我们怎样做一个真正的英雄方面,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张嘎这个形象使我们很难忘记。


第4版()
专栏:

言行之间
——《火灾发生以后……》读后感之一
陈涛
革命者最高贵的品质之一是言行一致。口头上怎么说,行动上就怎么做。古人说:“听其言而观其行”,革命者的言行是可以任人“听”和“观”的。雷锋同志之所以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可贵的品质之一也就是言行一致。他说,要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他这样说,他就这样做,不分时间地点,不论事情大小巨细,说得到就做得到,公而忘私,助人为乐,不愧为伟大的革命战士。
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谁学习得好,谁学习得还不够好,这也是要靠实践来检验的。上海第四师范学校的师生在一次偶然的火灾事件中,通过了这一严峻的考验。他们学习得很好。
学校接邻的一家竹器工厂不慎失火了,学生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不顾一切争先恐后地去抢救,保护工厂,保护学校。火势很猛,眼看学校的宿舍大楼就要着火。这时考验来了:在宿舍大楼里,有学生们自己的衣物被褥,还有学校的六十架钢琴和风琴。是先抢救钢琴、风琴还是先抢救自己的衣物被褥?是先公而后私,还是先私而后公?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位置应当怎样摆法?问题就是这样明显地摆在同学们的面前。在旧社会的学校里,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人们当然是争先抢救自己的衣物,公家的东西谁还顾得着呢!第四师范学校的学生们却是公字当先,他们把抢救钢琴、风琴当做第一紧急任务,“争先拥向一间弥漫着浓烟的琴房,沉重的钢琴,平时十几个人才抬得起来,这时,四五个人就搬走了”,这正如通讯所描绘的:“对祖国财产的高度热爱,给学生们增添了无穷的力气”。
要热爱国家财产,这道理很简单,似乎很容易认识,因而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说。但是口头上说是一回事,身体力行,切实做到又是一回事,尤其是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能不能够做到就是一种考验。你做到了,经得起考验了,这就证明你真的认识到了。因为只有真的认识到了,也才能真的做到。如果没有做到,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言行不一致,那就证明你根本没有认识,口头上说道理懂了,其实一点也没有懂。
宋恩珍在抢救公共财产的时候,在烈火中来来去去,奋不顾身,把保护公共财产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公共财物的热爱,也许他口头上并不时常挂着这几个字。徐学惠在保卫国家财产,英勇地和匪徒搏斗的时候,她并不考虑自己的安危,心目中只有一个想法:不要使国家财产受到损失。如果上海第四师范学校的学生在抢救火灾的时候,时时挂念着自己的衣物,他们就不会那么勇敢地积极地去抢救钢琴和风琴。为什么平时十几个人才抬得起的钢琴,这时四五个人就搬走了,力气一下增长那么多呢?不是同学们本身的力气有了什么变化,而是他们的思想有了变化,有了提高。抬钢琴的动人情景,形象地刻划出了他们高度热爱祖国财产的精神面貌。他们学到了雷锋的风格,他们是雷锋式的好青年。


第4版()
专栏:

早晨,在川西平原的茅屋里
傅仇每一个早晨,每一个早晨,牛羊还未出圈,雀鸟还没出林;川西平原的茅屋里呵,小喇叭已开始播音。[注]一听第一个音符,一听第一个琴声,茅屋里呀,现出了张张笑脸;茅屋里呀,闪耀着喜悦的眼睛。人还未起身,就看见了北京城!人还未出门,就听见了北京的歌声:
“东方红,太阳升,……”每一个早晨,每一个早晨,不管是冬,是春;不管是阴,是晴;歌声翻山越岭,不错一个时辰!歌声万里飞行,大地破晓黎明!歌声就是阳光,茅屋大放光明!家家茅屋呵,充满了歌声;人人心里呵,响起了共鸣:“东方红,太阳升,……”每一个早晨,每一个早晨,歌声准时到达,跨进了茅屋门!歌声进屋不容易呀,怎不令人激动欢欣!歌声从陕甘宁唱起,直唱到全国雄鸡啼鸣!就是这支歌,解放了苦难的农村!就是这支歌,拔掉了封建势力的老根!就是这支歌,率领农民向集体化进军!就是这支歌,鼓舞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呵,从来没有唱歌权利的
农民,吼出了震动山河的歌声:
“东方红,太阳升,……”每一个早晨,每一个早晨,歌声进了茅屋呵,茅屋里热气腾腾!谁说北京远呀?北京就挨着茅屋门!北京唱歌茅屋和,闻歌起舞一条心;同唱一个调,齐踏一个音;满怀斗志,满怀信心,千家茅屋齐开门,唱起歌儿齐动身:去迎接新的考验,去迎接新的斗争!去高举人民公社的旗帜,去迎接子孙万代的美好前
程!好一幅新鲜的图画呀,好一个沸腾的早晨!好一个川西大平原呀,充满了伟大时代的歌声:
“东方红,太阳升,……”
〔注〕川西平原很多农民家里,安装了一种“晶体管”收音喇叭,可以收听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和转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


第4版()
专栏:农村文化工作札记

做好年画的发行工作
陆少华 杨重开
每年春节都要向农村发行大量的新年画。为了今年能更好地满足农村对年画的需要,我们想提出几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每年新出版的年画的数量虽然很大,但仍然有不少地方买不到新年画。这一方面说明农民对文化艺术的需要在迅速增长,供应量不容易赶得上;另方面是否在供应品的重点安排和发行方法上,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说,在年画当中需要量最大的是那种带有实用和装饰用途的门画、灶画和可以作中堂用的年画。中堂、门画是装饰堂屋和大门不可少的,灶画上有农事节气表,是搞生产不可少的。像这样的画究竟要印多少才能大体上满足需要,这是要靠调查研究才可以解决得好的。再说,像这样有季节性的、极为大量的发行工作,是应该有相应的特殊的发行方法才行。这就不能像平常供应书画那样,只在县城或集镇上摆摊子,等人来买;而是要多方设法形成一个布满各村的发行网,送货上门。
二、像这种发行量特殊大的出版物,最好由各省市地方出版社多印,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及时、节省费用,又可以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群众的习尚。同时在绘制印刷上,为了能照顾到最广大读者的要求,除我们常见的那种印刷、纸张质量较高的门画、灶画而外,还可以印一种价格更低更为普及的门画、灶画,使它可以送到更为广大的群众手里。这种普及品,可以像老解放区的新木板年画那样画,用机器印(用当地最方便的纸张),只要内容好(以表现有教育意义的新题材为主),有民间年画的特色,就可以受到欢迎。
三、今年已经印好的年画,在数量上如果不够,还可以抓紧时间补印。补印的办法:可以用今年的新版加印,也可以用去年的旧版(灶画则换农历)再印,还可以就地取材,现画现印,总的是以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和争取机会进行思想教育为目的。


第4版()
专栏:观众的话

《特殊任务》的译制工作做得好
最近看了由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复制的阿尔巴尼亚故事片《特殊任务》,感到影片的译制工作做得好。
影片一开始,首先以文字和解说介绍了故事的梗概,然后又以人头像介绍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一般地说,观众对外国的电影演员不像对我国电影演员那么熟悉。因而,在看外国电影时,总觉得影片中的人物相貌好像都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故事情节再曲折一点儿,观众就更难看懂。但是,看了《特殊任务》以后,却没有上述这种感觉。相反,故事情节和一些人物都非常清楚地留在我的印象中。我曾问过其他看过这部影片的人,他们的反映也是这样。我想《特殊任务》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不能不感谢影片的译制工作人员。
晓冰


第4版()
专栏:

深夜(木刻·第五届全国版画展)
 徐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