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汉中总结试点经验开始大规模治理汉江
依靠公社集体力量,吸取各地丰富经验,在山区推行水土保持,在沿江两岸植树种草,并修建一些防洪工程,不仅可以消除水患,提高农作物产量,还给发展多种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据新华社西安三日电 陕西省汉中专区各县入冬以来掀起了大规模的植树种草,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治理汉江的活动。据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初统计,汉江两岸各地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新种的各种树木达四千三百多亩,竹子十三万窝,芦苇等草一万四千多亩。
汉中专区各级干部,和群众一起参加了这一意义很大的劳动。最近在汉中地区检查工作的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也参加了劳动。
采用植树种草等多种措施治理汉江,是中共汉中地委制订的一个宏伟的规划,根据这个规划,一个有领导、有步骤的群众性治理汉江的活动已经开始了。这个生物措施结合工程措施,山川并举治理汉江的规划,是经过多年试验,吸取各地群众的丰富经验制定的。汉江是汉中专区的主要河流,流经汉中盆地的七个县(市)。汉江两岸的耕地占整个汉中盆地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一点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盛产粮食和油料。但是解放以前,汉江年久失修,上游山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中下游河床逐年增高,河身不断游移。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时,江水泛滥成灾,盆地两岸的肥沃的农田往往被冲变成沙滩。解放以来,汉中各地有重点地兴修了一些防洪排涝、蓄水保土的工程,发动群众造了一些护岸林。这些虽然已经起了一定作用,但仍不能根本解决汉江的水患。要治理汉江,保护盆地两岸的农田,单靠筑堤防水不但不是根本办法,而且工程浩大,非短期所可举办。一九五八年公社化以后,中共汉中地委和沿江各县委,在群众的支持下,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治理汉江,陆续在汉江两岸选择培养了二十三个基点,组织群众植树种草,一面在汉江上游推动水土保持措施,一面在盆地两岸营造护岸林或护岸草地,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治理汉江。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试点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效果。特别是在盆地汉江两岸利用沙滩植树种草,不仅起了护岸的作用,缩小了汉江水患;而且所种的林木、果树、竹子、芦苇等,给社队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
这些试点单位和沿江其他地区,几年来已经成片造林五千八百九十亩,种草一万零二百亩,兴修了一百二十七处防洪工程,保护了五万五千亩农田,使许多原来荒芜的沙滩,变成了富饶美丽的园田。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都有较大的提高。位于汉江和汶川河之间的城固县沙河营公社梁家庵生产大队,三面临水,历来水害严重。一九五八年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梁家庵群众树立起雄心壮志,采取植树种草、修堤筑坝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四年努力,在沿江地带筑起了四道防洪线,基本上控制了水患。现在,这个大队粮食逐年上升,由缺粮队变成了余粮队,而且还营造了一千二百七十五亩果林(桃和苹果)、五百三十亩花椒等经济林、七百八十亩桑林,改变了过去的贫困面貌。沔[miǎn免]县高潮公社高潮大队,在汉江支流沙河西岸,有一千五百多亩的卵石荒滩,人称“鸭蛋场”。一九五六年高级合作化以后,这个大队的党支部在群众的支持下,开始采取一个一个挖坑、取净沙石,又一个一个填土植树的方法,对这片“鸭蛋场”进行治理。经过顽强努力,现在已经营造了薪炭林和用材林一千三百多亩,桃树、核桃树等果木经济林一百五十五亩,近五年来共收入二万七千多元。群众高兴地说:“鸡窝里孵出了金凤凰”。这些典型事实,提高了人们对治理汉江的信心。
一九六三年九月,中共汉中地委召开了各基点和山区各县、沿江社队的代表会议,总结了上述试点的经验,提出了以集体力量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治理为辅,山川并举,主流支流并举,把种草与植树、利用与保护、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先易后难,分层分区,由点到面的治理汉江的方案。会后又发动各地讨论,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同沿江各县、各公社、各生产队共同订出了一个十年治理汉江的初步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在山区推行水土保持,在汉江两岸植树种草保护江岸,并修建一些防洪工程,来改变汉江沿岸年年遭受水害的情况,并发展多种经营。这个规划实现后,不仅可以防止汉江水患,保护盆地的农田和许多村镇;并将向汉江夺回十万亩耕地。
这个治理汉江的宏伟规划,受到了沿江广大干部和社员的热烈支持。他们通过党代会、社员会,讨论了这个规划,订出了自己的规划,并且行动起来。入冬以来,汉江沿江各地出现了声势浩大治理汉江的植树种草活动。城固县就出动了三万多人,栽了大量的竹子和芭茅。沔县已栽的芭茅超过了原订计划的一倍。洋县磨子桥、杨家湾两个大队,已经提前完成了三年植树种草的任务。


第2版()
专栏:

洛阳轴承厂太原重型机器厂
奖励技术改进有功人员
新华社郑州四日电 洛阳轴承厂最近召开了技术改进颁奖大会,表扬和奖励了一批在技术改进方面有显著成绩的技术人员和工人。
一九六三年,洛阳轴承厂职工共提出二百多条技术改进建议,绝大部分被工厂采纳,到十一月实现了一百三十四条。这些技术改进项目的突出特点是,切合当前生产需要,花钱少,见效快,对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和降低成本起了显著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一九六三年全厂由于实现这些技术改进建议,已为国家增产节约二十多万元。
表扬和奖励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技术改进奖励条例进行的。技术员张长洲制造成功液体喷砂机,据工厂计算,全年可以为国家创造价值一万七千多元,他因此得到了工厂的表扬和奖金。这台机器是用来消除保持器毛坯上的毛刺的。张长洲说,用液体喷砂办法消除毛刺,可以比手工操作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一道酸洗工序,提高生产效率三倍到十一倍。按照原设计规定,保持器毛坯经钻床加工后留下的毛刺,由人工用锉刀或砂纸打掉。这种加工方法生产效率很低,每到月底或生产紧张的时候,都要组织很多人突击打毛刺,常常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又不能保证产品质量。
技术员张北辛和高永峰在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创造成功一种万能钻模,解决了这个厂长期存在的片状保持器加工的质量问题。这种钻模可以供加工直径一米以下的各种保持器用,操作方便,生产效率比原来的加工方法提高一倍以上,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废品,节约大批专用模具,一年可节约二万四千多元。这种万能钻模现在已经用于生产。工厂发给了钻模创造者奖金。
工具车间参照兄弟厂的先进经验,制成一种专门焊接、翻新大型模块和各种锻模的电渣堆焊机。这个厂已经用这机器翻新了二十三个报废的大型模块,为国家节约大笔资金。参加这项技术改进的人员也得到了工厂的奖励。
新华社太原四日电 太原重型机器厂有一百一十七个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最近受到厂里的奖励。他们在一九六三年内实现了六十五项较为重大的技术改进项目。
工程师李志远、技术员王文彬、淬火工冀希金等人协作,改进二十三辊矫直机辊子的制造技术,使这种辊子的质量显著提高。这是这个厂一九六三年生产中的重要成就之一。李志远等人因此得到了工厂的奖金。
二十三辊矫直机是这个厂的新产品,它的辊子最难制造。按设计要求,辊子的内部要软,外部要硬,硬度还要均匀,热处理后不能变形。在开始制造的时候,不是硬度不匀,就是弯曲或者出现裂纹。这个问题经职工们研究了两年,也没有得到解决。一九六三年,李志远、王文彬、冀希金等人重新选了一种钢料,又反复地改进淬火工具和淬火方法,使辊子的质量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
卷制二百五十吨的翻料机上的塔形弹簧,曾经给这个厂的生产带来很大困难。一九六三年,锻压车间职工通过技术改进,克服了这一困难。
翻料机是巨型锻造起重机的一个部件,翻料机上的塔形弹簧,要能承受十八吨的压力,而且从最小的压力开始,每加重多少压力,弹簧就压下多少,都有固定的要求。太原重型机器厂过去没有做过这么大的翻料机,没有卷制这种塔形弹簧的设备,开始时用手工卷制,质量达不到要求,效率又很低。锻压车间技术组和刘克俊锻工小组的人员合作,全面地改革了一台用土法制成的卷弹簧机,锻冶科副科长钟明礼又帮助设计一套专用工具。采用这台机器和专用工具以后,效率提高四倍以上,制出的弹簧质量良好,很快完成了卷制塔形弹簧的任务。参加这一项技术改进的人员,也获得了工厂的奖励。
动力车间的四号锅炉,长期以来效率不高,耗煤量大。技术员曹从信、沈荣芳、叶淑芳和老司炉工周海平一起研究,改造了锅炉的管道角度,使锅炉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十,每小时可多产蒸汽一吨半,每天还能节省五吨煤。根据这一经验,他们接着改装了其他锅炉,也取得良好效果。工厂里给他们颁发了奖金。


第2版()
专栏:

著名劳动模范范忠志
一年革新技术八十多项
新华社武汉四日电 武汉的老革新能手范忠志,一九六三年又成功地进行了八十多项技术革新。
这位工人出身的工程师,现在江岸车辆厂工作。据工厂的不完全统计,解放以来,他进行的技术革新,大小共有一千多项,曾多次被评为全国、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劳动模范。
一九六三年,范忠志进行技术革新的范围很广,有螺旋式伞齿轮机、电瓶车各种钻模、拱板调整全套工艺设备,以及活动工作台、活顶针、各种工具等。其中,有一些是新创造的,有一些是在原有基础上革新的;有一些是范忠志独自进行的,有一些是工人和技术人员协助他完成的。
范忠志在机械车间进行的一项革新,曾经使这个车间少添置一部机床。原来,机械车间加工火车车轮的任务很重,但加工车轮“踏面”(即车轮外沿)只有一部机床,车轮多了就加工不及。还有一部机床是从唐山车辆厂调来的,一个班只能加工一对到一对半车轮踏面,质量还差,工人不愿用,放在车间里已有一年多了,并要求再买一部新机床。范忠志想:买一部新机床将近二十五万元,那还了得!他就同技术人员研究,改造这部旧机床。他们改进了自动走刀架,新制了自动靠模,几乎把全套工艺装备都改了。三四个月后,这部旧机床的生产情况根本改观,每班可以加工车轮踏面十对左右。一些青年工人说:范师傅真好!一切为生产着想,真是我们的好前辈。
机械车间加工火车轮轴轴颈的机床,过去每班只能加工三四对轮轴的轴颈,经过几次大修,花了几万元修理费,还是不行。一九六三年,范忠志第一次改装,没有成功。他并不灰心,又同车间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把车床全部拆散,一件一件细心检查,发现车床组装有缺点,就作了改进,又革新了刀架,终于改装成功。现在,工人在这台机床上操作,顺顺当当,每班可以加工十五对轮轴的轴颈。
在台车车间,范忠志看到工人组装台车时,几百斤重的部件用肩抬,体力消耗大,效率还不高,车间里呜呜开动的天车,受厂房条件限制,没法吊这些部件。他便利用厂房中的柱子,做了一个“悬臂吊”。工人们用悬臂吊,组装台车的工效提高了四倍,干活也轻松得多了。
修理货车要大量旧木板。但是旧木板中的腐烂部分需要挖掉,补上新板才能利用。以前,制材车间要二三十人手执凿子,干这挖烂木的活儿,很费劲,效率又低,挖得还不平整。范忠志把机械车间一台没有用的旧铣床改成自动走刀的快速立铣,用它挖烂木又快又好,使手工操作变成了机械化生产,节省了大量人力。
范忠志每项革新都要经过试验,并且要在生产中经过考验,工人们表示满意后才算成功。因此他的绝大部分革新都已用于生产。


第2版()
专栏:

赣江两岸人民加紧整修大堤
新华社南昌三日电 江西省赣江两岸人民正加紧整修赣江大堤。
赣江大堤横跨江西省宜春专区的清江、丰城、南昌三县,长达一百多公里,为江西重要“粮仓”赣中平原的防洪干堤。一九六二年冬到一九六三年春,沿江人民曾对大堤进行全线性的培修,整治了危险堤段三百多处,清除了一部分隐患,并加高加宽了堤身,抗洪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去冬今春的培修任务,除重点加高加固堤身外,还将兴建圩堤涵闸和矶头等工程,进一步提高抗洪能力。
为确保各项工程任务按质按量如期完成,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了岁修工程的领导。清江县由中共县委书记和县长带领的大批干部上堤后,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及时解决修堤中发生的问题。由于各级干部带头劳动,民工们修堤热情很高,施工进度日益加快。(附图片)
江西赣江、抚河地区的人民公社,在国家帮助下,大力修建水利配套工程,力争一九六四年增产。图为箭港工地的社员正在修建一座分洪闸。 新华社记者 詹文良摄


第2版()
专栏:

清华大学集会祝贺马约翰任教五十年
新华社四日讯 清华大学师生代表二百多人,今天下午欢聚一堂,热烈祝贺马约翰教授在清华大学任教五十年。
教育部副部长、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荣高棠、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张青季、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魏明等,参加了庆祝会。
马约翰是我国体育界的老前辈,今年已经八十三岁,仍然满面红光,神采奕奕。他从一九一四年开始在清华大学任教。五十年来,特别是解放后的十四年里,他一直为祖国的体育和教育事业而热心工作。现在,他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清华大学体育教研组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庆祝会上,蒋南翔代表全校师生向马约翰热烈祝贺。他说,马约翰能跟着时代前进,不断进步。解放后,在党的教育下,从一个旧的资产阶级体育家,改造和发展成为新的积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民体育家。他希望清华大学师生学习马约翰热爱工作的精神,并祝贺马约翰能健康地再为祖国工作几十年。
清华大学副校长刘仙洲代表校务委员会,送给马约翰一个精致的景泰蓝花瓶,瓶上刻着:“悉心育人五十年,桃李满园沐东风”。
会上,宣读了教育部、国家体委、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市体委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北京市分会等单位,给马约翰的贺信。教育部部长杨秀峰,也给马约翰写来了贺信。
马约翰最后讲话,感谢大家对他的祝贺,并且回顾了他五十年来的工作情况。


第2版()
专栏:

欢腾的草原
新华社记者 赵永西 邬力吉
去年正当内蒙古草原的丰收季节,我们越过阴山,访问了锡林郭勒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历时四十多天,行程几千里。坐在长途公共汽车上,常常一连几天车窗上是半窗碧绿半窗蓝。在草原上纵马奔驰更是别有风味,在无边的绿色中,前方地平线上常常忽而升起一片片白云似的羊群,或者忽而从远处飘来牧马的嘶鸣和牧民浑厚嘹亮的歌声,眼前的草原是显得如此辽阔,如此富有诗意画意。
草原上响起机器声
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牛羊马群如此之多,到处呈现兴旺的气象。这个盟去年纯增牲畜一百二十多万头,相当于一九四五年刚解放时全盟牲畜总头数。牧草最丰美的东乌珠穆沁、西乌珠穆沁两旗的牲畜,如今都超过了百万头。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
可是,更使我们感到惊异的是,在这沉睡千年的草原上,响起了机器的轰鸣。我们来到这个盟中部的阿巴嘎旗,国家正在这里进行畜牧业生产机械化试点建设。在这里的大片工地上,脚手架林立,工人们在紧张地兴建修配厂、机械库房和物资仓库,还有医院、兽医站等等。在通往铁路线的公路上,汽车不断运来从北京、上海和东北等地发来的拖拉机、发电机等机械电气设备,以及从大兴安岭发来的木材。
沿着新架设的电话线路向北走三百里,沿途不时看到钻探机井的钻机塔和掏修筒井的人们。有四百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五六个月以前就进入了这片草原,他们打的一些机井每天出水量可供上万头牲畜饮用,很受牧民欢迎。
第一个牧区机械化综合服务站,就设在北部吉尔嘎郎图牧场上。这个站有些工程已经完工,有些即将竣工。这个旗的机械化管理局和服务站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综合服务站为附近三个公社服务,全旗计划建立七个这样的站。将来,打草、剪毛、乳品加工等生产的全部过程基本上都要机械化;长途运输和修建草原防火道等,要全部机械化。在无水或缺水草场上增打机井和机井管理,由服务站全部负责。此外,还要帮助公社培养牧民技术人员,推广新技术。
这里的牧民们起初听到要机械化,还半信半疑。后来,看到电话线拉过来了,汽车运来了大批建筑材料,并且开始盖房子了,就纷纷远道赶来参观,回去后奔走相告。
牧民们对试办机械化牧场发生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是由于牲畜的发展的确太迅速了。现在,全自治区蒙古族人口比解放初期增长了百分之五十,牲畜却增长了三倍半以上。这种新的变化,给草原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
吉尔嘎郎图公社巴雅尔图生产队的负责人对我们说,他们生产队就是因为牲畜发展很快,人手照顾不过来,去年曾经把一部分母畜调给了别的社队。我们在这个生产队营地上住了三天。临走的头一天晚上,全营地的牧民为我们开了个欢送会,用手抓肉和奶酒招待我们。会上,牧民们畅谈机械化前景,兴奋异常。党支部书记密塔布满怀激情地说:“我们的生产还要大发展哪!机械化以后,草原出清泉,牛羊将更多更肥壮。”
当年给阿巴嘎旗王公当了将近半辈子奴隶的巴塔老爹,心情更不一般。前些日子,他骑马到综合服务站工地看了一趟,回来后劳动更积极了。我们刚来到生产队营地,就看见他在放牧羊群,他当时身穿皮夹克,胸前挂着一副望远镜,骑在马上英姿勃勃。我们特地到他的蒙古包去访问他,巴塔老爹高兴极了,捧起满碗奶酒,提议为毛主席健康长寿干杯。他滔滔地说:
“我老巴塔过去给王爷当牛当马,受尽了欺压,今天翻身了,做了草原上的主人。给王爷当奴隶的时候,我什么东西也没有,解放后第二年我三十八岁才结婚,当时,蒙古包和家具都是穷亲戚帮助我的,才算勉强成了家。看看我现在的生活,用旧社会家有一千只羊的富户和我换,我都不换。眼看着草原又要机械化,日子越过越美了。我们的幸福都是毛主席替我们想到的。我万分感激毛主席!没有毛主席,哪有我老巴塔……”
巴塔老爹说着说着,禁不住心情激动,流出了眼泪。
千里移场
去年九月间,正是牧民走“敖特尔”(蒙古话,意思是移场游牧)季节,由夏营地向秋冬营地转移。一般移场都不太远,顶多离夏营地百八十里。可是,我们由阿巴嘎折回锡林浩特,又由锡林浩特去东乌珠穆沁旗,行程六百多里,一路之上,却看到一种不平常的景象:牧民们赶着一个连一个的牛拉勒勒车或胶轮马车,车上装着蒙古包架子和一些家具,这中间还坐着大男小女,他们还赶着大批牛羊马群,带着狗,一伙伙,一群群,沿着公路旁边的草原,慢慢地行进着。天黑了,他们便就地宿营,搭起帐篷或蒙古包。遇到水草好的地方,就多住几天,让牲畜抓抓膘再走。遇到城镇,他们也要在附近草地上住下来,进城逛逛。
他们是阿巴嘎旗西邻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二连等地几个公社的社员。因为那里草场干旱,牧草生长不好,可是牲畜发展又比较快,过冬过春牧场不足,经过盟领导机关通盘考虑,和水草丰美的东乌珠穆沁、西乌珠穆沁、阿巴嘎等旗商量,决定把几个草场干旱的公社,共二十五万多头牲畜,暂时迁移到东乌珠穆沁等旗草原。等到干旱牧场轮歇更新后,再逐渐搬回来。
锡林郭勒盟面积相当于英国本土。由苏尼特左旗到东乌珠穆沁,将近千里。千里移场,事情多么新鲜!
我们在阿巴嘎旗所在地汗布庙前面,遇到一片连营似的蒙古包、帐篷和胶车、勒勒车队。这个搬家车队是苏尼特左旗一个公社生产组的,这个生产组的一千多只羊,一百多头牛,正散放在营地周围吃草。
我们盘腿坐在达丽的勒勒车旁草地上。达丽把暖壶从勒勒车毡篷里取出来,给我们倒了几碗奶茶。我们一边喝着热热的奶茶,一边谈话。
达丽四十多岁,很健谈。她说:“我们草场今年旱了一点,草矮,牲畜过冬不行。东乌珠穆沁草原的草好是有名的,他们草场有余,我们暂时借用一下。”
“人家愿意借给你们吗?”
“怎么不愿意?这是互相帮助?。话又说回来,如果是解放前,封建王公各霸一方,我们到那里连个站脚的地方也不会给你!”
后来,我们从东乌珠穆沁旗等地了解到:那里的牧民发扬团结互助精神,都把水好草好又有保暖卧盘(畜群宿夜的避风地方)的冬春牧场尽量让出来,甚至还自动捐助冬季燃料,使外乡来的牧民兄弟很快定居下来。外来牧民们需用的粮食、炒米、砖茶、生烟、炉子、烟筒等,也都由东乌珠穆沁旗等地粮食、商业部门给准备好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牧区人民就是这样互相帮助,来共同对付自然灾害的。
繁荣的公社中心点
在东乌珠穆沁旗,我们访问了一个牧区公社中心点——新庙。这个中心点紧靠汽车公路,南临一条小河,河上长满芦苇,中心点四处都是丘陵起伏的大草原,畜群和蒙古包,群群点点。
这个中心点是一九五八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有供销社、粮站、卫生院、蒙古族小学和汉族小学、手工业联社、公社气象站、公社招待所等等,每天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解放以前,大草原上除了蒙古包、畜群和几座喇嘛庙外,很难再看到有什么建筑。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牧民想买点东西得骑马走出几百里,还要受旅蒙商人的无情盘剥,患了急病无处求医。那时,空旷寂静的大草原,几乎是与世隔绝。现在,像新庙这样的中心点,在内蒙古二十多个牧业旗中共约有一百多个。
从这个偏远的中心点上,可以比较全面地看出牧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以及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多么大的变化!
供销社门前车马不断,经常有牧民骑马或赶勒勒车来买东西。货架上陈列着棉布、绸缎、马靴、蒙古靴、毡靴以及烟酒糖茶,还有一些铁制木制的牧业生产工具,货物相当齐全。
手工业联社有五十多名手艺人,其中有银匠、毡匠、铁匠、木匠、石匠、白皮匠、黑皮匠、泥瓦匠等,他们大多是汉族,有不少老手艺人都会说一口流利的蒙古话,和牧民关系很密切。牧区生产和生活发展快,他们的服务营业也扩大了,现在正在大兴土木,建筑新作坊。
卫生院现有医护人员十一名,十五张病床。院长、共产党员金桩子,是个蒙古族医生,工作上兢兢业业,医疗技术进步很快,不久前他救活了两个急性阑尾炎患者。
蒙古族小学和汉族小学,常常传来琅琅的读书声,给中心点增添不少生气。这两个小学的学生常常在一起联欢。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粮站。这个粮站建立以前,一九五四年冬季下了一场多年未有的大雪,交通断绝,人吃马喂都缺粮食,眼看要大灾临头,忽然国家派来几架飞机空投了大批粮食。牧民们接收粮食时,都热泪滚滚。不过两年,国家就在这个草原深处设置了粮站。粮站每年在冬季到来以前,就提前把一个季度的粮食运到牧区生产队。一九五九年冬季又是一场多年少见的大雪,这回,风雪虽大,人吃马喂都不缺,没有造成什么损失。
这是内蒙古草原取得牧业连年丰收的重要措施之一。按照锡林郭勒盟有关部门的说法是:在严冬到来之前,提前把粮食当作战略物资运进牧区,使牧民掌握抗灾保畜主动权。
别忘了,你是在“阿篓子”里长大的!
我们骑马离开公社中心点,走出三十多里,访问了解放前受苦最深的莫德格老妈妈。
我们低头跨进莫德格老妈妈的蒙古包,她正安详地躺在毡席上休息。蒙古包“哈纳”(木支架)上挂着一串串牛羊肉干,碗柜上放着不少奶食品。她的大姑娘正在炉边煮奶茶,散发出一股香气。她儿子肇那斯图和二姑娘刚剪完羊毛回来。肇那斯图脱下劳动时穿用的蒙古袍,换上一身崭新的缎袍,忙着给我们斟茶。二姑娘二十多岁,头上梳着两条油亮的发辫,衣着又别致又干净。
肇那斯图刚结婚不久。很巧,不一会儿,婚后走娘家的新媳妇伊达玛也回来了,由她母亲和弟弟陪着。母女二人都盛装打扮,新媳妇辫梢上还坠着银饰。
我们同肇那斯图攀谈起来。他说,他妈妈今年七十一岁,父亲很早就死了。父亲只给留下两头牛,其中只有一头是奶牛,别的什么也没有。没有蒙古包,就在新庙近处找个避风地方,把两块破毡子用木棍支起来,住在里面。妈妈给牧主放牲畜、挤奶,每年收入顾吃顾不了穿,有时候还得讨饭吃。
莫德格老妈妈听到儿子讲起过去,立刻坐起身来,把话头接了过去:
“那时候,我整天用阿篓子(牧区背燃料——干牛粪用的柳条筐)背着孩子劳动。整年给人放牧、挤奶、缝衣服、缝皮子,什么活都干,累得我直不起腰来,后来眼睛也累坏了,腿也出毛病了。”她拍拍两条腿:“我这两条腿的毛病就是那时候得的。唉!”
老妈妈沉默了一会又接着说:“后来总算出了太阳,是毛主席救了我呀!现在我享福了,几个孩子在队里劳动,全家一年收入一千多元,用不完。现在,蒙古包有了,家产也齐全了,看看我们吃的是什么?是肥肉,是挂面,奶干、奶皮子、黄油随便吃。过去我只有一件皮袄,不管冬夏都穿它。现在我穿的什么?皮袍、棉袍、夹袍,什么都有。”
莫德格老妈妈讲述的她当年的贫困形象,久久萦绕在我们的脑际:一位中年蒙古族妇女,蓬首垢面,破衣烂衫,手拿粪叉子,背上背个大阿篓,阿篓里又装小孩又装牛粪,在阴风惨惨的大草原上蹒跚地走着。
这样的形象,过去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何止千千万万!
肇那斯图,当年有多少个和肇那斯图同样命运的孩子;他们现在是否还记得:牧民背上拾牛粪的阿篓子,曾经是抚育他们成长的摇篮!?
×××
我们离开锡林郭勒盟,来到大兴安岭西侧的呼伦贝尔盟,经过边城满洲里,来到丰饶的达赉湖边,这里的牧草已经枯黄了,湖边牧场上的牛羊,个个膘肥体壮,正是“草黄马正肥”的时候,好一片诱人的草原秋色!
去年内蒙古大草原又一次获得了丰盛的收获,全自治区增加了一千多万头牲畜。在丰收的季节里,我们和牧民兄弟分享了丰收的欢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