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将军和儿子
元辉

明天,延风就要去某军事工程学院学习了,他正在收拾手提行李箱。箱子里装的大部分是书,里面有他经常阅读的四册《毛泽东选集》,一本《论党》,剩下一点空角落,放了一套文具,一个针线包和两件爸爸穿旧了的换洗衬衫。延风从小的时候起,就在父母的教导下,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养成了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延风收拾完行李,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坐到木凳上,仰着脸问:
“爸,妈,我就要走了,还有什么嘱咐吗?”
还要嘱咐什么呢?父亲解方将军沉思着。几天前,他还和这个四儿子作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为了这次谈话,他专门找到延风在北京男四中时的老师,仔细了解了儿子各方面的情况;看了儿子在高中三年级时写的一份思想总结。他对儿子能以优等品行和优等学习成绩,带着学校颁发的银质奖章,从高中跨向某军事工程学院,感到快慰。面对着这种情景,解方将军不禁回忆起儿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许许多多细节……。
一九四三年四月,正是延安整风运动深入开展的时候,在延安中央党校工作的解方同志的爱人章帆同志分娩了。当时两个人商量:孩子生下来就呼吸着延安整风的新鲜空气,就给孩子起名“延风”,长大了就继承延安整风的精神吧!
解方和章帆同志定了条家规:不许溺爱孩子。孩子的饮食,保证一般营养就够了,不额外给吃的;不轻易抱,免得娇惯他。孩子稍稍长大了,家里吃东西,父母亲教他自己挑小的;和别的孩子一起玩,教他让玩具;教他不要说谎话。自己也定了条规矩:不骗孩子,不许空愿。
一九四五年九月,解方和章帆同志调往东北,把延风送进了延安第二保育院,直到延安撤退,孩子才辗转到了东北解放区,回到父母的身边。解方和章帆同志高兴地发现:经过三年多的集体生活,已经养成了许多好的生活习惯:自己叠被、穿衣、洗脸、盛饭、刷碗……。解方和章帆同志商量:一定要好好扶植孩子这些好的品行。
延风从上小学直到初中二年级,父母都离开他很远,也常常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在寒暑假中接他回家。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亲从来不特别托付熟人照顾他;调动工作时,也不让孩子跟着家庭跑,尽量不让孩子养成依赖家庭的习惯;给孩子写信,常常教育他热爱集体,学会在集体生活中自己管理自己。孩子念初中一年级的那年暑假,自己坐火车从北京到南京去省亲。假期结束时,妈妈送了他一件亲手缝制的针线包,里面装着几根针,几色线,几块碎布和一把小剪刀。妈妈摸着刚给他补好的旧衣服,对他说:“孩子,你慢慢长大了,自己学着缝补吧!”那一年,延风刚满十三岁。
但是,孩子的成长就像小溪中的流水,碰到任何一块石头,都可能激起一丛小小的浪花。延风在念初中一年级的那年,由于学校试行二部制,父母又离得远,上午上完课,下午就常和几个同学一起出去蹓大街,吃零食。解方同志发现以后,立刻警惕起来。他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亲自到学校请老师对孩子严加管教。同时,限制孩子的零用钱。每月除去伙食费,只给孩子一两块钱买牙膏、肥皂和必需的日用品。假期回家,解方和章帆同志就专门抽出时间和孩子谈话,严肃告诫他:要爱惜干部子弟的名声,千万不能在同学中表现特殊化。加上老师的教育,团组织的帮助,延风很快接受了这个道理,再不随便花钱了,也不轻易出校门。每月的钱开始有了剩余,他就把它存起来,常常帮助同学克服困难。
有一次,解方和章帆同志发现延风有了自满情绪。那是在高中的时候,延风听了一个关于红专关系的报告,他就认为:自己出身在革命家庭,红的方面没有什么问题,最要紧的是专。于是,他就把“专”摆在最前面,而对团的工作也不积极参加了。学校老师向家长反映了这个情况。解方将军立刻找延风谈话,严肃地指出:“自来红”的思想是错误的,红的颜色不能遗传,父母的历史那是父母的历史,自己的历史要靠自己去创造。他还向延风提出:“你是干部的儿子,应该把红的标准订得更高些。”延风怀着自责的心情,把父亲的谈话记在日记本上,又重新考虑了自己的红专计划。回到学校以后,他还向老师检讨了思想上的错误。
多少次培土,多少次修枝,小树苗终于越长越直了!孩子的思想锻炼虽然是长期的事情,前面还会有许许多多障碍,等待孩子自己去克服。但解方将军满意地看到:孩子的根子是扎得比较稳固的。孩子已学会有意义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从不肯虚掷光阴。每次假日回家,都先问爸爸妈妈交给什么任务,然后作好一天的作业、劳动和身体锻炼计划。孩子喜欢听父亲讲革命故事,喜欢看《星火燎原》和革命领袖传记,关心时事,养成了经常看报的习惯。他在日记上这样勉励着自己:“决不躺在老一辈打下的江山上,得过且过地过日子,决不白喝党和祖国的乳汁!”……
看来在革命的道路上,延风已经基本懂得应该怎样迈步了;但是解方将军觉得,临走前还要对孩子说点什么。他在房中踱着步,考虑着,然后坐下来,对孩子谆谆教诲说:
“有些话你已经听过了,可是,我还想对你说一遍:你是干部的儿子,是在革命队伍里长大的。你应该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应该比一般的子弟思想觉悟提高得更快一些。你要时刻放在心里的,应该是对祖国的责任感,而不是什么干部子弟的优越感。在维护革命利益和党的声誉时,想到自己是干部的儿子:而在生活作风上,把自己看作是普通人民的儿子。你二哥的教训,你要牢牢记住!”二延风的二哥解伟,现在在解放军体育学院工作,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了。但是,解伟成长的道路却和延风迥然不同。
解伟是在解放前蒋管区出生的。那时,解方同志因为参加了革命,把解伟从小就寄养在一个官僚亲戚家里。亲戚先把他送到一个慈幼院,后来又送到一个小学去寄宿。他虽然在生活上没有享受和亲戚家的孩子同等的待遇,可是在思想上却受到了这个家庭的影响,每次到亲戚家里去,看到亲戚家的孩子们穿小皮鞋、小西服,经常吃鸡鱼肉蛋,出去大把大把地花钱,回来“老妈子”伺候,心中禁不住十分羡慕。心想:要是自己的爸爸也是个大官儿,该多好!到了十一岁那年,有一天,亲戚忽然告诉他,要送他到爸爸那儿“享福”去。解伟就带着这样一些旧社会刻在心上的不洁的烙印,来到东北解放区父母的身边。
解伟到解放区不久,有一次偷玩枪走了火。警卫员发觉后,不让他再玩,他瞪起小眼说:“你管得着吗?我爸爸是副司令员!”从此,解伟和别人吵嘴,打架,不守纪律,在机关里很快出了名儿。解方和章帆同志当时都正在前方,得知这些情况,立刻捎信给管理科,要求对孩子严加管束。前方工作告一段落,解方和章帆同志回到后方,立即采取措施:不给孩子零花钱,不让孩子跟父亲一起吃小灶。交代管理科,不直接给孩子发东西,吃穿用都必须经过母亲。为了对孩子严加管教,十三周岁就把他送到警卫连,当了半年小兵。不久,孩子随母亲到了哈尔滨,进中学寄宿。在学校吃不惯高粱米饭,有一次,回家求妈妈:“妈妈,让我回家吃饭吧!我不跟您吃中灶,吃大灶也行。”孩子稚气的请求,妈妈并没有心软。她觉得,不能给孩子开这种不好的先例。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还是把孩子打发到学校里去了。
可是,学校里的集体生活,解伟总是感到拘束。抗美援朝的炮声打响了,他就凭着一股热劲,谎报年龄参了军。住了两年通信学校,当了三年报务员。第五年的一天,解伟突然背着背包回家来了。解方同志立即问他为什么回来。解伟回答说:我因为害痔疮,提出了复员的要求,疗养院就同意了。
“怎么长点痔疮,就要求复员呢?”
解伟见爸爸追问得紧,就爽快地承认:当报务员又累又没有意思;电台上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就是两个人,昼夜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下班回来,脑瓜里嗡嗡乱响,尽是字码符号跳来跳去。他说:“这样紧张的生活,我受不了!”
“哎!这是多么大的一件事情!你怎么不请示原单位领导,也不写信问问家里呢?”
解伟竟答出这样的话来:
“爸爸,您不用替我操心。我有技术,我有复员金,复员证,我可以找个工作,不花家里的钱!”他的想法是:在邮电局找个工作,白天上八个小时班,晚上上戏院,电影院,餐厅,食品店……过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
决不能让孩子走个人主义的道路!解方同志坚决地向孩子提出:重新回到学校去。可是,解伟立刻表示反对。解方同志也不让步,又坚决地说:
“离开部队这一步,你已经走错了;现在这一步,我一定要管。”
解伟勉强同意去复学,但又提出,要复学就要上高中。解方同志仍然不让步:
“这是不实际的,你连原来初中二年级的底子恐怕都没有了,凭什么上高中呢?”
解伟为什么要上高中呢?他觉着二十岁的年纪,还坐在初中二年级的教室里,脸上不大光采;而且这样念下去,自己那个就业的打算,岂不是更加渺茫?越想越觉得父亲太不替自己设想,禁不住冲口说出来:
“我不给你念了!”
解方同志狠狠地批评了他,对他说:“人家四五十岁的老干部还坐在课桌前学习文化,你才二十岁,有什么不好意思呢?”解伟见要挟不成,只好同意回到母校去,仍然念初中。临走时,他又要求带走复员金,解方同志还是不让步,告诉他:“这笔钱放在你手里,只会有害处。我替你另立户头存起来。”
可是,从小受到亲戚家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熏陶的解伟,竟这样难于摆脱它的影响。复学以后远离家庭,他又把父母的教诲忘在了脑后,父母苦口婆心对他进行教育的那些信,他觉得冷冰冰的,感觉不到一丝儿温暖。他要求家里的“温暖”是些什么呢?就是给他寄钱,寄东西。这些个人的欲望不能满足,他就觉得父母处处在束缚他。父亲的信,他开始还只是扔在一边,后来竟至看过以后就愤愤撕掉了!
有一天,解方将军忽然接到复学不到三年的二儿子的一封信,要和父亲断绝关系。他在信上写道:“我再也不想当你这个将军的儿子,你也从今别管我!……”当初解伟生活在亲戚家,不是曾满心羡慕地这样遐想过:要是父亲也是个大官儿……。可是,如今当着高级干部的儿子,竟全然不是他想像的样子!这一点,解方同志是觉察到了的。第二天,他亲笔写了一封信,告诉二儿子说:“我和你不仅是父子关系,还是革命前辈和后辈的关系。我有责任使你走上正路。……”
这年寒假,解伟回了家,全家开了两天家庭会,帮助解伟认识错误。接着,解方将军又单独和他谈到深夜。他直率地对儿子说:“孩子,你说你从家里得不到‘温暖’,我知道,你要求的‘温暖’是什么;可是,那样的‘温暖’,我们不能给你。我和你妈妈都是共产党员,我们只能按照无产阶级的原则来对待你。你现在认为我们‘无情’,将来你会明白过来的。”第二天,妈妈又接着谈。经过反复的教育,儿子的横劲收敛了一些,带着全家的期望回到了学校。但是高中没有念完,他又想去就业,父母亲仍然不同意。高中毕业了,他想到航海俱乐部去,希望过舒适的城市生活。父亲的意思偏和他相反,要他到远离城市的北大荒农场去劳动。
到农场以后,解伟还想在农场内部挑个合意的工作。他把这个要求向农场领导提出来,没想到农场领导这样回答他:“不行!你爸爸来信说,要你去直接参加劳动。”这时,解伟深深感到自己设计的生活,彻底丧失了实现的希望。头半年,他根本不给家里写信,还向别人发牢骚说:“要不是这个家庭,我不会来受这个苦!”
半年后,解方将军见解伟不来信,就主动去信要他请假回了一趟家。在家庭会上,解方帮助他分析思想,说:“孩子,你好好想想,你过去走的那条路,错在哪里?为什么当兵当不下去,就因为你军帽下是一个个人主义的脑筋,一只肩膀扛着发报机,一只肩膀扛着把小算盘,并不是真的去保卫人民的江山。……”孩子低声嘟囔说:“又是老和尚念经!”解方将军更加提高了嗓门:“这个‘经’,非给你念不可!我在革命的道路上比你先走几步,总算比你多知道一些革命的甘苦,我不能闭口不说!”
会后,解伟又去问母亲:
“妈妈,我已经在农场锻炼半年了,到底叫我锻炼多久才让回来呀?”
“你是为锻炼才去农场劳动的,不是为了回来而锻炼;你就照爸爸的要求,准备在那儿安家落户吧!不要老想着回来的问题。”从此,解伟只好打消了最后一丝想离开农场的念头,被迫下了个决心:“算了!就在农场干它一辈子!”
回到农场后,解伟开始去适应农场的环境,虽然还带着一些被动的情绪,但是不再那么三心二意了。这么要求着自己,便觉得身上的负担好像轻了许多:豆秸捆儿不那么沉了,泥筐子不那么重了;大清早被钟声从被窝里催醒来,顶着星星下地,也不觉得那么心烦了……。地头休息或者收工回来,他开始带着惭愧的心情,想着父母对他的许许多多训诫、限制和斗争,想着分场隋场长对他说的话:“为什么你想从家中得到的享受,你父母总不给你呢?父母这样对待你,究竟是无情还是有情?为什么总是想着依赖家庭?好好看一看农场工人们的生活吧!……”是呵!那些一辈子脚踩泥土的农场工人们,确实教给了解伟许多生活的课程:他们走进服务社,哪怕是买几毛钱的东西,也要考虑节省不节省的问题;打场的时候,麦秸上留下几颗粒儿,他们也会像珍珠似地收回来。看到这些,解伟就想:自己二十几岁了,还老向家里要这要那。这时,他突然觉得过去那种“父荣子贵”、靠家享福的思想是多么可耻。心里产生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自己究竟为了什么活着?难道就只是为了一张嘴巴?一身穿戴?农场工人们的思想感情是多么不同呵!他们在地里干着活儿,哪怕日晒雨淋,也磨不掉他们那种淳朴的风趣;再艰苦劳累,也总是无穷无尽地编排着各种笑话儿。早起出工,和他们走在一起,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到了地里了。解伟逐渐和工人们建立了感情,带着愉快的心情,向他们请教各种农活儿:割麦子,扎捆儿,脱粒儿……解伟逐渐爱上了黍麦豆荚的香气了,逐渐体会到:双脚踩在松软的泥土里,看着杂草在自己脚下一片一片倒下,一条条垅畦眉清目秀地呈现在眼前,是怎样一种舒畅的心情!对劳动生活产生了感情,粗茶淡饭,连铺火炕,也逐渐不觉得是什么不可忍受的事了。父母亲教导他的信件,他开始带着一种新的感情,一字一句认真咀嚼起来;他也用新的语言来和家庭通信了。
到农场的第二年夏天,解伟就被评为劳动标兵,冬天又评上了先进生产者,并且当上了生产小组长,成了一名劳动的骨干。两年以后,解伟已经锻炼得和普通的农场工人不差上下了。那时候,解放军体育学院将要成立,正需要人,解方将军考虑到这个孩子在体育上有些基础,才同意调他进体育学院学习。
解伟现在已经是部队体育学院一个区队的区队长。一九六二年暑假,他带着四好区队的荣誉回到家里来,一家人都热烈欢迎他。在一次家庭会议上,解伟、延风兄弟俩都回顾了自己走过的道路。解伟沉痛地说:“我这条路子,是爸爸妈妈和农场领导指引我走过来的。过去,我总想按照自己的打算,走上一条享受的道路。现在才明白:这才是我该走的唯一一条正确的路。爸爸这样严格管教我,才是真正爱护我。”父亲接着说:“你要很好地珍视你走过的这条路。同时,应该认识:现在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还仅仅是开始。今后,能不能经得起更严重的考验,还要看你的努力如何!”
孩子们听着,在心里咀嚼着这真正的父爱和母爱,屋子里充满了温暖的空气。
去年十月,延风已经是中共预备党员了。就在这个时候,解方将军又向组织上建议,把他的第三个儿子也送到北大荒农场参加劳动。三儿子在党组织和父亲的教导下,接受了二哥的教训,愿意在长期的劳动中改造和锻炼自己。现在,在解方将军和章帆同志的家庭议事日程上,还有另外两个儿子的教育问题。孩子们的成长道路是不会完全相同的,但是将军夫妇深深懂得:摆在家长面前的,将永远只有一个原则,一种责任!


第5版()
专栏:

四川阿壩县塔洼第一农牧业生产合作社五好社员绒沃,同阿壩小学的少先队员一起过队日。绒沃向少先队员讲述自己在旧社会遭受的苦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孩子们不要忘记过去。绒沃在旧社会是一个农奴,他的九个手指头被土官砍断,左腿也被打断。
  新华社记者 牛畏予摄


第5版()
专栏:

不放过一点坏苗头
在山东文登县高村公社富贵生产大队,老人、青年常夸张起荣“不愧是张富贵的好闺女!”
张富贵是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自从一九六○年初秋,大女儿张起荣离开学校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张富贵就教育她积极劳动,认真学习生产技术,培养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在树立集体主义思想方面,老模范对女儿要求特别严格,一点坏苗头也不放过。
一九六二年秋季的一天,队里正在分配玉米。可巧,张起荣有件事要到别处去办。她慌忙跑到场上,见父亲正在看磅,便走上前说:“爹,先给咱称上吧?”张富贵当即严肃地说:“你到后面等着,要讲先来后到。”
分完玉米回到家里,张富贵就问女儿:“你今天在场上说的话对不对?”“不对!”女儿已经觉察了。“你知道错在哪里?”“不该往前争。”女儿不好意思地回答。张富贵说:“不光是往前争,最主要的错在分东西的时候,不应该先想到咱。”张富贵把“咱”字说得特别重,接着又说:“什么时候应该先想到咱呢?在有艰巨任务需要去完成的时候,要先想到咱;在分东西的时候,对个人有什么好处的时候,应该把‘咱’放在后面,先想到大伙。这就是个标准,今后凡事要按这个标准去做。”
从此,张起荣每当遇到个人利益跟集体利益矛盾的时候,一想到父亲讲过的话,就能毫不犹豫地服从集体利益了。
去年春天,张起荣在地里种花生,看见个别社员吃花生种,心里很不高兴,回家告诉了父亲。张富贵同意她的看法,但又批评她缺乏维护集体利益的斗争性。他说:“吃花生种的人不对,可是你看见了,明知不对又不去制止,也不对!”女儿说:“人家队长都不说,咱社员更没法说。”张富贵随即向女儿反复地讲明处处要维护集体利益的道理,说明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不要怕得罪人。后来,在整地堰时,张起荣看到社员倪玉财刨的草根不干净,便毫不迟疑地上前指出来,并作了个样子给倪玉财看。 (达众)


第5版()
专栏:

女儿的转变
龙桂媛和她的女儿白秀昆同在云南机器厂做工。可是,过去人们谈起她母女俩来,对龙桂媛是赞不绝口,对白秀昆却意见挺多。
白秀昆是一九五七年春天进厂当徒工的。当时,她为自己也能够当工人而高兴。那时候,技术上进步也快。可是,日子一久,她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觉得一天到晚干这些事太平凡、太无聊了。因为思想不集中,技术也不能提高;师傅交给她一点稍微精细的活计,不是出废品,就是完不成任务。有时,还打坏刀子。车间里的同志好心帮助她,批评她,她也听不进去。因为她有一个想法:到歌舞团去,当个歌唱家,能到处去演出,到处去旅行……。
龙桂媛批评过小白,小白带理不理。不久前,龙桂媛和女儿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话题是从白秀昆没有搞好工作引起的。谈着谈着,白秀昆向母亲说了心里话:“我才不想在这里工作哩!我真想去歌舞团,或者改行!”
龙桂媛心情沉重地对女儿说:“你知道不知道,过去当个工人要受多少苦,今天当个工人是多么幸福,而且担负着多么重大的责任?你还不愿意当工人哩!”龙桂媛就这样讲起了自己在旧社会的苦难的过去。
她说到自己因为家庭生活困难,七岁就给人家做童养媳;后来,逃荒逃到昆明,在八家茶厂整整做了十四年工,只落得一床破棉絮和无情的风湿病。她还说起了白秀昆的童年:“那年,我帮茶厂做工,天不亮就背着你进厂,干活的时候,只好把你放在簸箕里。大热天,你满身被蚊子、苍蝇叮得红一块,肿一块。妈妈多心疼啊!为了吃饭,又有什么办法呢?……”
接着,龙桂媛对女儿谈了解放后幸福的生活,并且激动地说:“这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流血牺牲赢得来的革命果实。你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如今我们在工厂当工人,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是在保卫我们的胜利果实,你怎么能说工作没意思呢?现在,只要是为社会主义出力,什么岗位都是重要的。”
母亲的话,打动了秀昆的心。她对比着今昔,对比着自己和母亲的不同遭遇,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以后,白秀昆开始有了转变。她觉得要像妈妈一样,永远不忘过去;要像妈妈一样,把全身精力献给社会主义事业。她开始一心当工人,搞生产了。不久前,在小组同志们的帮助下,她还搞了革新:改制了一个夹具,攻破了小组里的一个“关键”。随后,竞赛的“小红旗”也在她的车床上出现了。工人们也开始赞扬她了。 (云兰)


第5版()
专栏:

捡到了钱包的时候
一天,广西梧州航运局海员工人黄养的大儿子黄珠,和一个同学一起放学回家,忽然在大街上看见一个黑色的钱包。黄珠捡起来一看,里面装着四十多元人民币和一些其他的东西。怎么办呢?他想起了自己的妈妈。
有一次,他妈妈梁彩容到商店去买东西,回到家里,发现售货员多给了她三块钱。她当晚便把钱送回商店去。但是商店关门了,她只好把钱拿回家。第二天,她又把钱送回了商店。
这一切,黄珠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当他捡起这个黑色的钱包的时候,他想:我是一个少先队员,要像妈妈那样不贪小便宜。于是,黄珠便站在路边等着。他等啊等啊,等了半个多钟头,看见一个老公公慌慌张张地走来,四处张望。黄珠便上前去问:“老公公,你找什么呀?”老公公说:“我找钱包啊,我的钱包丢了!”“你的钱包是什么样的?”老公公说的钱包的样子和钱包里面的东西都对,他便把钱包还给了老公公。老公公连声说:“谢谢你了,你真是个好孩子。” (光西)


第5版()
专栏:

请把我们的心意带到朝鲜去!
读了《我们时代的女儿》
编者按:本报在去年十二月十日发表了题为《我们时代的女儿》的朝鲜通讯后,收到很多中小学教师和其他读者的来信,谈他们读后受到的启发和教育,表示他们对这位朝鲜同志的敬意。现在发表的五封来信,是从这些来信中选出的。
灯下,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读着《人民日报》转载的朝鲜通讯《我们时代的女儿》,一遍,一遍,又一遍。
牡丹峰中学女教师金一琓同志,作为党的女儿,她知道: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人类的未来。人民教师之所以高尚,人民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就在于他们对人类的未来担负着崇高的责任。要保住革命前辈用头颅换来的江山,要使今天的幸福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学生只在作业上得“五分”是万万不够的。
于是,她披星戴月到木材综合工厂,搜集从林业工人伐倒树木直到做成课桌所需要的劳力和费用的实际材料,教育孩子们爱护公共财物。
于是,她到千里之外战争迹地参观,给孩子们带回珍贵的礼品:渗透革命烈士鲜血的普天堡的石子,以及三池渊的水。她使孩子们懂得了今天幸福的来源。
于是,她以炽热的阶级感情,帮助被地主弄瞎了眼睛已达三十五年的振圣妈,重见了光明;她使顽皮、落后的振圣健康地成长起来;她激发了学生们和邻居们的共产主义情操……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了红色的种子。
金一琓同志就是这样在平凡的劳动中,创造了奇迹!她像一滴晶莹的水反映了太阳的色彩一样,反映了伟大的朝鲜劳动党和朝鲜人民绚烂的光辉。这光辉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的意义和贡献,不在于工作地位的高低,而在于是否有一颗共产主义者的火红的心。
我们为金一琓同志所取得的成绩高兴,预祝她在千里马运动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请把我们的心意和祝贺带到朝鲜,带给金一琓同志吧!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叶惠元 王云光


第5版()
专栏:

看看金一琓想想自己
朝鲜通讯《我们时代的女儿》,给我很大的启发。
和金一琓同志一样,我也是高中毕业后当教师的,但是,我的工作同她比起来却差得很远。她启发我自己问自己:“我教的学生怎么样?他们将来能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吗?”金一琓同志正是经常这样问自己的。她经常注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她不远千里给孩子们带来普天堡的石子,三池渊的水,组织学生座谈过去的苦难……使孩子认清今天幸福生活的来源,从思想深处来指引学生。她这种细致的阶级教育的方法,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我一定要牢牢记住金一琓同志的话,让阶级教育这根红线永远贯穿在我的教学里。
金一琓深夜到木材综合工厂去了解教学材料,给我的感受最深。为了教好学生,她披星戴月,不辞辛劳。这种充沛的热情,永远是我学习的范例。金一琓同志对孩子谆谆教导,也是值得我学习的。过去,孩子有了缺点,我往往有急躁情绪。读了金一琓同志的事迹后,我决心改正这个毛病,像她那样从各方面来关怀、鼓励学生。希望我的同行们,都来向这位可敬的朝鲜劳动英雄学习,共同把革命的后一代教育好。
广西南宁市南湖小学 郑际浩


第5版()
专栏:来信

英雄朝鲜的女英雄
我是一个中学教师。读了通讯《我们时代的女儿》,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
通讯记述的是朝鲜平壤市牡丹峰中学教师、劳动英雄金一琓的事迹。但是,正如一首歌词所说的:北京—平壤,两个地方,一个理想。我为我的朝鲜的英雄同行感到自豪,同时也深深受到鼓舞。
金一琓老师为什么能有如此动人的事迹?这来源于她对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来源于她对人民、对孩子们的深厚的阶级感情。这样,她才能独出心裁地把从伐倒树木直到做成桌子的费用,写进算术教授提纲里;她才能带回战地的石子,带回三池渊的水;她才能和尹龙女、李振圣建立了那样深厚的感情……。
我们新中国的教师愿意和朝鲜同志一同前进,共同努力,把我们的下一代都培养成为坚强的革命后代,可靠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湖南新化县第十四中学教师 罗守让


第5版()
专栏:

金一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一口气读完了《我们时代的女儿》,怎么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当我读到尹龙女重见光明,前去访问牡丹峰中学和英雄教师金一琓的时候,我和她们一样感动得流出了热泪。
这篇通讯给我的教育和启示是多方面的:第一,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人民才有真正的幸福;在人吃人的剥削制度下,劳动人民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难的遭遇。第二,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被压迫的人民要革命的道理。像尹龙女那样悲惨的遭遇,在过去的中国、朝鲜都有;今天,世界上还有不少人仍然过着那种悲惨的生活,不革命,他们怎能生活下去呢?第三,金一琓给我们教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金一琓的事迹生动地说明了:要培养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后代,教师首先必须是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第四,金一琓用具体生动的事实说明:阶级教育,一抓就灵!
《我们时代的女儿》是一首英雄的赞歌,是一篇生动的阶级教育教材。英雄的朝鲜劳动党培养了像金一琓这样的优秀教师,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湖北孝感高级中学 周大仁


第5版()
专栏:

把阶级教育的红线贯穿在教学中
我一连把《我们时代的女儿》这篇通讯读了五六遍,联想了很多问题。
把祖国的下一代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五分是为了什么?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教育孩子?金一琓老师正确解决了这些问题,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她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她的心灵里,闪烁着多么美好的光辉啊!
金一琓老师的英雄事迹是在革命自觉的基础上创造的。我比起金一琓老师来差得太远了。我单纯抓住了知识的教育,忽视了思想品质的教育;我对儿童还不够热爱,没有把儿童的欢乐当成自己的愉快、儿童的疾苦当作自己的不幸,因此表现出来我教学的方向不明确。
今后我要学习金一琓老师,把阶级教育的红线,贯穿在我的教学里!
河南南阳县张代庄小学 徐恩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