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痛悼荣桓同志
林月琴
在革命斗争中共同生活二十多年的亲人荣桓同志,同我永别了。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忠诚的战士,我失去了最亲密的同志。这些天来,荣桓同志的声容笑貌一直在我眼前浮现,一件件值得怀念的往事一齐涌上心头。我和我们的孩子都感到无限的悲痛。
荣桓同志紧紧跟随党和毛主席,三十多年如一日,积极为党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忘我的战斗精神,崇高的思想品质,一直是鼓舞我前进的巨大力量,我将牢记在心,永远不忘。
荣桓同志从参加革命第一天起,就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不论是在井冈山上,还是在长征途中,他总是用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教育和鼓舞部队。任何的艰难困苦,任何的挫折失败,都不能动摇他革命必胜的信念。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地区的斗争任务十分艰巨,环境异常艰苦,他长期带病指挥作战,坚持工作。本来他的肾脏病已经很严重了,我很担心,他却满有信心地对我说:“不要怕,我一定能再活几年,看到抗战胜利。”抗战胜利以后,他的病情更加严重了,党决定送他出国治疗。在休养期间,荣桓同志从广播里听到我军撤出延安的消息。蒋介石反动派并扬言要在几个月之内消灭我们。但是,荣桓同志十分坚定地说:“撤出延安,是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明显地看出这是诱敌深入,今天我们丢掉一个延安,明天我们就会有千百个延安,胜利一定是我们的。”这时,他动过手术只有几个月,医生要他继续疗养,他考虑到斗争的需要,很快就回到东北投入了工作。在整个解放战争中,他一直协助林彪元帅指挥作战,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全国解放以后,他的身体一直很不好,为了更多地给党做些工作,他同疾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坚持锻炼身体,作操,散步,从不间断。遇到雨天就在室内锻炼。有的同志给他送些古董让他调剂精神,但他毫无兴趣,总是把精力放在工作和学习上。他有一个习惯:每天以毛主席写的诗词作字帖,练习毛笔字,他说:“这就是我的休息。”他每天都要看文件,看报纸,经常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主席著作。他在病中已经把《毛泽东选集》看了四遍。我和秘书同志怕加重他的病情,有些文件就不让他看,读给他听。他不满足,一定要自己看,他说:“不看党的文件怎么行?看党的文件是很大的安慰。”就在这次病危住院时期,他还常问我中央有什么文件,让我念给他听。他经常收听重要广播,有时一篇重要文章没听完,医生来检查病,他一面让医生为他听诊,一面坚持收听广播。荣桓同志在长期患病的情况下,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坚持工作,他常说:
“有一分精力,就要为党多做一点工作。”荣桓同志所以能够这样顽强地向疾病进行斗争,正是因为他对党一片忠心,具有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荣桓同志对待群众、对待干部,有极深厚的阶级感情,诚心诚意地关怀同志,帮助同志。进城以后,他深怕和群众疏远了,总是教育家里人和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每一个来访的人。只要有人打电话要来,他就要我或者秘书同志到门口去等,经常嘱咐传达室的同志及时让来访的人到家里来。一次,有一位同志来电话要见荣桓同志,我看天晚了,怕影响他休息,就请那位同志明天来。第二天早晨散步时我告诉了他,他说:“这样不好,过去在山沟打游击,什么时候要见就什么时候见,现在有病就不能见了吗?人家来看我,能谈多少就谈多少,不能谈看看也好嘛。”他一方面非常注意从政治上教育和帮助干部,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尤其是胜利以后,他经常提醒干部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另一方面对干部又非常体贴和关怀。一次,我们刚从外地回来,他的身体还不很舒服,一位犯了错误的同志打电话要来看他,没等那位同志来,荣桓同志就先去看望了他。那位同志很感动。荣桓同志说:“干部犯了错误,最需要帮助。”他不光对待干部是这样,对待群众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久前,他家乡里有一位当过长工的老人到北京来,他把老人请到家里,亲自招待,陪老人吃饭,给他讲国家建设情况,派人领他去参观。荣桓同志这种联系群众、平等待人的作风,是一贯的。早在他担任红军连的党代表的时候,就是最受战士欢迎的人,和战士一起在稻草堆里睡觉,他的牲口很少自己骑,经常用来照顾病号,冬天里把棉衣给战士穿,自己穿单衣。他跟同志们说:“带兵就要爱兵,政治上爱,生活上爱,真正地爱,不爱,怎么能团结在一起,怎么能战胜敌人。”
在党的事业上,荣桓同志从来都认为自己是很渺小的,是集体的一员,有了功绩,首先要归功于党。在生活上,荣桓同志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格,处处注意俭朴,遵守制度。他常常向我说,要经常检查有没有违反制度,是不是多领了东西,还嘱咐我,有些制度规定该发的,也尽量自己解决,不要去麻烦组织,有些我们能够动手做的事情,就不要让工作人员做。他很注意对子女的教育,经常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有了自己的国家,生活条件很好,不要忘了,这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他总是督促我,让孩子们艰苦一点,衣服能穿的,尽量补一补穿,要处处向工农子弟学习,一点不准特殊,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在荣桓同志的教育和影响下,孩子们也比较注意严格要求自己。
荣桓同志离开我们了。在这悲痛的日子里,我们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政府、军委以及全国人民、全军同志的亲切关怀,受到兄弟国家、兄弟党和国际友人的慰问。我衷心地感激。我和我们的孩子一定不辜负党的期望,一定要继承荣桓同志的未竟事业。我要更好地工作,教育好子女,教育他们永远跟着党,永远跟着毛主席,做红色的革命接班人。
安息吧,亲爱的荣桓同志!


第6版()
专栏:剧评

动人心弦的演出 绚丽多采的语言
——话剧《远方青年》观后
吕江
如果说,日常说话也能算一门艺术,那么,话剧里的说话更是艺术的艺术了。话剧倘不讲究说话,一定会失却、至少会降低它对观众的吸引力。有些人不十分喜欢看话剧,大约就是有感于这个或那个话剧的话还不够理想,或者是曾经看过一个话说得不很精采的话剧。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验。结果呢?连一些好的话剧也失之交臂了。但是,要求话剧的语言,即使不是字字珠玑、句句金玉,至少应该做到比我们平素说的话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精炼些,我想这决不算是过分。
看了正在首都舞台上演出的话剧《远方青年》(武玉笑编剧,吴雪导演,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我庆幸这次可没有失之交臂。它不仅在思想意义上使我受到教育,而且在语言艺术上使我感到是一种享受。
《远方青年》写的是“马的故乡和养马人的故事”,确切地说,是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一个国营养马场为背景、以一群民族知识青年——马的大夫为主体的一段现实生活的描叙。这个题材对城市观众说来很新鲜很别致。但这不是演出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青年兽医们对待事业和人生的不同追求和向往上,对待工作、生活、群众、科学等等的不同态度和作风上,展示出两种基于不同阶级思想根源的人生观和道德标准之间的冲突和斗争,让观众去思索: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青年?如何教育青年一代和青年一代如何进行自我教育成为无产阶级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在舞台上,被热烈地歌颂着的,是以沙特克为代表的不怕任何艰险困难的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思想新风格;被无情地抨击着的,是艾利那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者的旧意识旧作风;被孜孜地诱导着的,是阿米娜、玛依拉等受些旧社会影响的但基本是向上的青年们。这使我们不禁又一次回味起毛主席早就讲过的话:“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
在剧中,这一切都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多采的语言来表达的。生活气息浓厚,真实而有深度,使人觉得亲切可信。
从人物的塑造看,我以为大都比较成功。先进人物很多,尤其青年一群,行业相同,经历相仿,但是各有各的性格、想法、神态、动作,各自成为具有特色的鲜明形象出现在舞台上。落后人物艾利,处处碰壁,很容易被处理成一个可笑的喜剧式的人物,那样他作为反面教材就会减弱教育效果;正相反,他是被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刻划着的。卡衣夏、康拜尔等一些次要人物,戏不多,可是在剧本赋予的一些个性化了的台词上,在演员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也还都能生动地勾划出纯朴的老牧民们的群像来。阿米娜,从剧本到舞台,都把握住了她有抱负、肯努力、纯洁可爱的一面,也都适当表现出了她幼稚、受旧思想影响和被艾利蒙蔽因而还有明显缺点的一面。这个人物的形象比较丰满,只是演得还嫌纯真不足。卡生拜克是个“对好事满面阳光,对坏事满面冰霜”的老牧人,他的感情变化是有根据的;他对有缺点、犯错误的青年们的抱怨情绪和暴跳如雷的态度,也是基本上符合于这个人物的性格的。但是,过分渲染这一面,也许反而减弱了这个人物的光采。最难演的是沙特克这个人物,剧本写他的优良品质、高尚风格和一些感人事迹,几乎全在幕后,或是借别人的嘴来叙述,他自己的台词和动作不多,观众较少直接感受到他的精神面貌的表露,较多看到他在“忙忙碌碌地应付事务,出出进进地处理事故”。可喜的是,经过了导演和演员的努力,剧本中原有的缺陷,大体上获得了弥补。
从舞台的其他处理看,我还有三点小小的感受:一、这个三幕五场的话剧,只有两个场景,但是全剧浓厚的民族色采民族风光依然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仿佛越过舞台的时空限制,看到了草原的天然美景,闻到了青草和野花的芳香,听到了清清泉水的潺潺流响,牧人们骑着马儿唱着歌……可见舞台工作者在布景、音响、服装、道具等等方面的设计和布置是煞费苦心的。二、剧中马的气氛也很强烈,几乎时时提到马,处处离不开马,其实并没有一匹马出过场,却仍然能在观众心头留下马群嘶叫奔跑、母马产驹、病马奄奄一息等等的景象。三、结尾部分,导演改动剧本,把刚刚有了一些觉醒的艾利放在党的领导人吴场长的身旁,舞台上只剩下他俩并排站在屋前阶上,目送着幕后整装待发即将走上又一条艰苦而又光明的大道去的青年们,吴场长鼓励艾利说:“你追上去还来得及。”艾利神色兴奋起来,双方无语片刻,幕就落下了。用这个场面结束全剧,既符合全剧对艾利的描写,也耐人寻味。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艾利在党的指引下不可能不转变,只是全剧发展到此还没有提供他已经足够转变的思想基础和思想准备。在这将变未变的情势下,艾利马上追去就会显得生硬;但虽然没有马上追去,观众却已感觉到他的心胸里已经开始燃烧起愿意改邪归正的火苗了。
最后还得要提一提这个戏里的“话”。两年前,我去了一趟新疆牧区,很惊讶和赞赏于那儿竟有这么多的有趣而又含蓄的形象化了的比喻!字字闪耀着兄弟民族智慧的光芒,句句洋溢着生活哲理的启导。可惜我们语言不通,全靠翻译,有时就不能全部听懂,只得勉强心领神会。在《远方青年》里,这种高度的语言艺术,几乎在每个人物的台词里都有,听起来滔滔不绝,动人心弦。但它们又都符合剧中规定的情景,适合人物当时当地的思想感情,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
例如:只有这位一开始就对青年知识分子不很信任的直性子的卡生拜克,才能直言不讳地对刚下来工作的大学生们说道:“你们城市地方来的青年人,说理,嘴皮上像抹了蜜糖!唱歌,嗓门像铜铃一样!”他把康拜尔满怀兴奋的话头“知识是智慧的钥匙”打断,说:“智慧能推倒泰山!可这得看他们是些什么材料。”他根据自己的阅历说他们:“有长着硬翅膀的山鹰。”“有飞不高的斑鸠,也有沉了水底的鸭子。”
又如:只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十分严重的骄傲自满的艾利,才能像煞有介事地教训他的同学:“办事呀,有的时候要学阿訇,怀里得揣两本古兰经才行!”他斥责别人:“是盲目的山鹰,看不见地上卧的兔子。”他当面奉承阿米娜为“花园里的一枝红玫瑰!我心目中的香妃伊帕尔汉!”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沙特克道:“明明背后是根刺,何必人前装鲜花!”并且讽刺他:“忙人骑在快马背上都可以采花。”
再如:当沙特克对嫉恨他的艾利诚恳地劝说:“朋友,就是冰山也该化了”的时候,观众可以看出这个共产党员的胸襟有多么开阔!当阿米娜觉悟自己不该轻视沙特克因而热泪盈盈地自我悔恨道:“当一个人仰着头,从一块宝石面前走过去,还觉着自己满骄傲,很胜利,像天鹅飞翔在高空里,即使宝石都可以放过去。可是当她回身真正落到了生活的大地上,看见它在红红的太阳下闪闪发光的时候……只有咽着眼泪,暗暗点头。”这一番话,说得抒情,中肯,很能引起观众同情。还有,牧人们劝告玛依拉不要再幻想当演员时说的话:“戏台上吃香的是演员,牧场上的红人是兽医。防疫员是草原上的玫瑰花,牧人心里都有你。”感情真挚,而且简直是从心里唱出来的诗歌一般。至于买卖提最后半开玩笑地奉劝艾利的话:“成千上万的马群里,匹匹的脾性都不一,一无缰绳二没绊,匹匹都在集体里。奉劝野马入群吧,别老在悬崖畔上摘玫瑰!”岂不也是很符合实际的良言!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些语言,有的诗情画意,优美绚丽;有的引人想像,意境深远;有的娓娓动听,琅琅上口。几乎全都可以成为警句,成为至理名言。就是出自艾利之口的一些比喻,本身也还是有光采的,只是因为他用来为歪道理服务,所以才被康拜尔嘲笑:“哈哈,朋友,你的话成不了名句。”
这个话剧,以它自己所特有的色采,丰富了我们舞台的画面,为我们带来了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使我们喜悦,也使我们兴奋。


第6版()
专栏:观众的话

增加知识的好办法
《鄂尔多斯风暴》是一部反映内蒙古人民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抗封建统治的影片。看电影的时候,一般观众从故事里知道鄂尔多斯草原的牧民在“独贵龙”的组织下进行斗争,但是很少人知道为什么这个革命组织叫“独贵龙”?“独贵龙”都有哪些主要斗争活动?它是怎样与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配合联系的?在北京上映这部片子的时候,《大公报》信箱栏里及时地解答了这些问题。报纸的这种作法,既使观众得到了一些革命知识,又增加了观众欣赏影片的兴趣,值得提倡。
素铭


第6版()
专栏:

祖国
宁宇
我爱站在地图前面,
祖国啊!打量您的容颜;
我爱思索您悠久的历史,
您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变迁。
您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
您经受了痛苦与抗争的锤炼。
您那辽阔富饶的土地啊,
曾经被侵略者侵占;
您像雄鸡一样的版图啊,
终于啼出了东方的白天
当延安窑洞一盏盏灯火,
串成天安门前灯光一片,
您的笑声抚摸着五星红旗,
您的笑声在五年计划里面;
您的笑声随着人民公社诞生,
夹在五亿农民言谈间……
美洲矿工翻开中国地图,
窒息的矿坑红光耀眼;
非洲黑人在星光下聚集,
您的声音在椰林中飞旋;
南越战士出击归来,
谈论您战斗的昨天和今天。
华盛顿的首脑们,
恨不得把地图撕成碎片;
他们疯狂地转动地球仪,
咒骂中国红得太刺眼。
恨不能剪断太空的电波,
害怕您的声音如同闪电……
啊!我红色的祖国,
您的土地浸透战士的鲜血,
您的城乡经过困难的锤炼,
您的光辉射到世界人民心间,
黎明定将伴随新世纪来临,
地球终有红透的一天!
我爱站在地图前面,
祖国啊!我骄傲我是您的一员;
我爱思索您战斗的历史,
您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6版()
专栏:

春到山村(套色木刻) 力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