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树木和树人
乐于时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一首诗,在我国流传了一千多年。一想到塞外的草原,人们很自然地就想起诗中描绘的雄伟辽阔的景象。“风吹草低见牛羊”,有多少勤劳淳朴的牧民,一代又一代,一直生活在这样的草原上。
和草原相连的有许多地方,除过“天苍苍,野茫茫”以外,地上既没有草,更没有牛和羊,“笼盖四野”的只有一样东西,这就是无边无际的荒沙。大风起时,沙土飞扬,遮天盖地而来,谁也无法抵御。在这些地方,从很早以来,风沙一直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最近,看到两条新闻,都是《敕勒歌》所描写的“阴山下”的内蒙古地区的事情。但却显示了另一种景象。
一条是:地处沙漠前缘的乌兰布和各族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十多年的时间营造起一条长达三百五十华里的防沙林带,截住了不断侵袭的流沙,使沙区边缘的人民生活安定下来。
一条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内蒙古成长起一支包括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各族近八万人的少数民族职工队伍。过去,他们是奴隶、牧民和深居山林漂泊不定的猎人,现在,他们成了炼钢工、技术员和纺织工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也是流传很久的两句话。在过去的时代里,有些人不仅口头上说过这两句话,而且在行动上实行这两句话,真正地在那里进行“树木”或“树人”的工作。从古以来,有多少个“十年”过去了,除过自然生长以外,不少的人也“树”了一些“木”,可是,比起现在的长达几百里的林带,其悬殊之大,简直有如天上和地下。
从古以来,有多少个“百年”过去了,无论在哪一个“百年”里,除过统治阶级在努力“树”它的帮凶和爪牙之外,广大被剥削阶级是无缘得到“树”的机会的。因此,在古老的草原上,代代相传,一直是奴隶的儿子当奴隶,牧民的儿子当牧民,人们的生产方式不变,人们受剥削的地位不变,社会的发展陷入严重的停滞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谈得到产生现代的工人阶级。其实,在这一点上,不仅人口较少的蒙古族、达斡尔、鄂伦春是这样,就是人口众多的汉族也没有例外。后来,现代工业发展了,有些农民或牧民变成了工人。可是,这只是工作内容变了,受剥削的地位并没有改变。
社会主义把这一切都改变了。它使过去受压迫的人成了国家的主人,它把这些人的力量汇积起来,迅速地改变着国家的面貌。于是,在风沙猖獗的沙漠里建立起“绿色长城”,在过去以游牧或狩猎为生的民族里诞生了现代工人阶级。这种“树木”和“树人”的速度,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代。这个事实不仅说明一个沙漠将获得改造,也不仅说明一些少数民族在飞跃进步,而且说明社会主义具有多么巨大的威力。现在,这只是开始,随着时间的进展,在我们整个祖国大地上将会出现更多的奇迹!


第6版()
专栏:

笑声淌满江
〔白族〕 那家伦
日落时分,江面一片猩红。一双双白天鹅,披着满身红霞,沿着江岸缓缓地飞翔。
这时,傣家兄妹把割了一天的稻子装到新筏上去。一会儿工夫,一张张筏上出现了金山似的新稻垛。
一打早,人们就乘雾荡筏来这里收割稻子。虽是秋天了,但边地的太阳依旧像盛夏一般,烤得大地像燃起了炽烈的火焰。他们身上被汗湿了一遍又一遍。可是,望一望那透熟的庄稼,人们像喝过浓浓的米酒一样醉了。
一天劳动,不知不觉在欢乐中度过。人们在江中沐浴,笑声荡满了江波。这是社里最远的稻田,来收割的全是年轻人。
这里的山川、人物、庄稼,都浸沐在令人心醉的霞光中……。
“上筏哟,走啰!”岩桑大声喊着。
寨子里的年轻人像大青树的叶儿那样多,岩桑是拔尖的一个。他是共青团支部书记。操篙行筏,找不到比他更好的能手。他露着水淋淋的健壮的上身,拿着黄橙橙的竹篙,真像一个勇士。伙伴们听了岩桑招呼,都一个个跳上竹筏,用竹篙使劲地在水里一撑,一张张筏飞也似地离岸了。
竹筏上的稻垛沉浸在红艳艳的霞光里。岩桑和他的伙伴们多么欢乐啊!他们用脚玩着水,倚在稻垛上,有些小伙子你搂着我,我抚着你,有那么多叙不尽的乐事,笑声淌满江面,逗得翠鸟儿也围着他们上下飞翔,叫着:“乐乐——丰收!乐乐——丰收!”
只有岩帅伙没有讲话。他依着稻垛,目光凝视着远方。今春,岩桑提出在离寨子远些的地方开荒扩种水稻,他不赞成,理由是:路太远,会误工,又不好管理。岩桑说:“怕什么远哪,我们有结实的楠木独舟,顺江漂,快得像风一样。管理更好办,男女联防队员包了。那么肥的土地,哪能让它荒着?一定要它为社会主义拿点粮食出来!”年轻的伙伴们听了岩桑的话,像蜜蜂出窝似地一齐来了。在野兽出没的季节,岩桑先搬到地里来。小伙子们跟着岩桑辛辛苦苦的劳动了好几个月,如今荒地果真献出粮食来了。
这时岩帅伙激动地拉拉岩桑说:
“岩桑,收完稻,我们把稻田再往那边扩一扩!”
“好!你和我想的一模一样。”
一阵“嘎嘎”的叫声打断了他们的交谈。这时,水上浮起轻雾,前面平静的江面上出现大群鸭子。它们叫着,有的伸颈搧翅,顺水飞腾;有的悠悠缓缓,像天空飞翔的白天鹅一般闲适。放鸭阿妹顶篮登舟,持着一根细软软的毛竹,甩动着头上鲜鲜的红布,赶着鸭群。
“喂,今日拾了几个蛋,一百?一百五?哦哟哟,一百六十八呀!”
“修好抱房,下个月还要抱两百多只鸭娃娃哩!”放鸭阿妹的声音脆生生的,话里充满了豪情。
筏上几个姑娘捉起一只只白鸭、花鸭,疼爱地抚摸着,又放进水去。鸭子扑腾着,欢叫着。一会儿,一群群鸭子落在飞快前进的竹筏后面。
“赶快点,小阿妹。”
“岩桑大哥,小鸭子爱水,让它们多玩玩吧!”
在平静的江面,人们热烈地议论起扩大稻田的事。
独舟迎风顺江漂,
老倌接来巧姑娘。
前边是窝乐嘴雀,
逗得破嗓想唱歌……
一阵粗犷、欢快的傣歌从后面传来。引得年轻人都回头张望。小伙子们真像乐嘴雀一样的喊了起来:
“老社长,?买着了?”
“老社长,你咋个说接来个巧姑娘?”
渐渐漂近来的老社长立在船头,伸起满布青筋的手,拍拍放在舟上的包谷脱粒机,欢快地说:
“接回来的就是这个巧姑娘。有了它,我们那满山遍坡的包谷就不发愁了。咕咕咕一响,金闪闪的珠珠就滚下来啰!”
“阿爸,您的脸红通通的,在街子上喝酒了吧?”老社长的女儿问。
“只喝了一点点。这么好的丰收年月,该喝点酒呵!记得刚解放那阵,我从江上运回政府分给我们的救济粮,那是救命粮呵!这两年你们瞧,运我们自己种的稻子都运不完呵!”
是呵,在那冷落凄凉的年月,有谁割过这样多的稻子?
白天鹅喜爱阳光,
香芭蕉欢喜雨水;
傣家人热爱毛主席——
他照得我们暖暖的,
他浇得我们润润的,
使傣家像春竹长得翠翠的!
老社长赞美的歌声道出了大家的心里话。竹筏靠岸了,早在岸上等候的寨里人热热闹闹地把大堆大堆的稻子搬进寨去。


第6版()
专栏:书评

赞美革命后代的歌
——读小说《军队的女儿》
缪俊杰
最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邓普同志的中篇小说《军队的女儿》,这部小说是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作原型而创作出来的。但是它超出原来的故事,经过作家的艺术构思,和人物塑造,它已是一部具有魅力的艺术作品了。
《军队的女儿》描写了一个极为动人的故事: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姑娘,十五岁的时候便报名参军,离开妈妈和故乡,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开发边疆的工作。想不到正在她健康地成长着的时候,因为抢救国家财产,使她接连遭到两次严重疾病的打击,变成了一个又聋又瘫的人。她没有为疾病给她肉体的摧残所压服,没有悲观失望。她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同疾病作斗争,不仅倔强地生活着,而且政治思想上也迅速地在进步。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垦荒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高贵品质,歌颂了人民解放军这个光荣的集体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说以生动的形象,证明着书中老场长所说的那些话:“我们这个时代的年青人,应当经得起霜打,应该在健康的时候能成长,在疾病中也能成长,就算在灾难中同样能够成长。”刘海英正是在十分不顺利的条件下成长着的一个青年。
作品塑造了刘海英这个平凡而崇高的英雄形象。这个聪敏、活泼、有远大理想有革命热情的小姑娘一出场就是非常引人喜爱的,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发现她身上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甚至还觉得她有些幻想多么幼稚。但是通过两次抢救国家财产的英勇行动,立刻使读者的印象变了。如果说,第一次水库抢险战斗中已经充分表现出她的英勇、机智、不畏艰险、奋不顾身的精神的话,第二次保卫“八一棉”田的行动则更突出了她作为一个战士的优秀品质。她的顽强的意志也表现在和疾病作斗争中。第一次水库抢险落水,使她得病,耳朵聋了。她曾经为“将永远听不到世界上的声音”而苦恼过,可是当找到了以视觉代替听觉的办法之后,她便夜以继日地对着镜子练习“看话”,只要能继续工作,她的心情总是愉快的。她豪迈地说,“年华不虚度,何须怕耳聋”。第二次疾病对她的打击当然更大,她瘫痪了。她为自己会变成一个“光拿钱不干活”的人哭了一通,可是一听说腿还可以恢复机能,她马上振作起来,练习走路,那种顽强的精神感动着医务人员和病友。刘海英倔强地生活着,她始终那么乐观。当她的健康稍有起色的时候,就积极争取工作,为病人服务。为什么这个年轻姑娘有那么大的生活勇气和那么倔强的性格呢?因为她有一个正确的生活目的。住院时,她曾经在自己的日记上写道:“人活着,要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是聋子,又是瘫子,我虽然更多的事情做不了,但毫不利己和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应该做得到的。我没有什么工作能力,不能做多少工作,可是谁活着,谁就应该使得人们因为你活着而得到好处。人的价值,就是用这把尺子来衡量的。”刘海英正是根据这个目的而生活,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作为一个革命者的后代,她没有忘记先烈们的遗训,没有忘记党的教导,她能够经受住风霜的考验,能够把自己的心身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这不正是一个新型的、亮晶晶的性格吗?刘海英是生活中的另一类英雄,但是她的整个精神面貌和其他战线上奋不顾身的英雄一样闪烁着光辉,放射着生命的火光。
围绕着刘海英这个人物,作品描写了许多与她有关的人,如她的母亲牟兰,父亲的战友二虎伯伯,她最好的同学叶华,像哥哥那样待她的林班长,和她合作共事的李维丹,给过她许多麻烦的劳保福利干事周玉珍,医院里的病友杜静红等,这些人都有一定的性格,他们和刘海英性格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但是和刘海英的性格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老场长林昌华。这是《军队的女儿》中另一个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人物。
老场长林昌华是个曾经转战南北的人,现在“他的头发已经斑白了,被风霜打成紫酱色的脸膛上,像粗糙的花岗石磨盘那样布满了皱纹”,然而他的精神面貌却毫无衰老的痕迹,而是饱含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英雄气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他正用当年出生入死的精神,领导着青年进行另一场战斗,在这里开发边疆,为子孙万代造福。这个老一代的革命者和年轻人一样,充满着革命的朝气和生命的活力。老场长对青年的关心并不是停留在一般的希望和号召上,而是有严格的要求,有热情的关怀,有具体的帮助。在青年人的面前有时显得威严,但却不会给人难于亲近的感觉,有时显得非常随便,但在原则问题上却有一丝不苟的精神。经过作者精心的刻划,这位“老当益壮”的林场长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品艺术表现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抒情和叙事结合得很密切、作者对所写的英雄人物充满着赞美的热情,不仅把作品的主人公以及她的战友们写得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就是她和她的战友们生活着的周围环境的景物,例如:银冠皑皑的天山,茫茫无边的草原,以及在微风中摇曳着枝条的白杨树,也写得生气勃勃,富有生命的活力。作品强烈的故事性和热烈的感情结合起来,所以对人有一种很强的吸引力。
说到小说的不足,我觉得主要还是生活的深度不够,作品中的个别情节,使人感到不够真实;作品的基调昂扬这当然是好的,但如果写得深厚一些,不使人产生太轻松的感觉,也许会更好,其感人的程度可能会更深。
《军队的女儿》出自一个青年作者的手笔,这是非常可喜的。我们期望作者进一步深入生活,提高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写出更优秀的作品。


第6版()
专栏:

蓝色的海疆
纪鹏
快艇夜击
海上雾茫茫,
空中云遮月,
快艇夜伏击,
脚步多轻捷。
船外海浪高,
船内心如铁,
大海是纸,快艇是笔,
歼敌的誓言浪上写。
海上轻骑隐藏在波涛里,
军机的秘密一丝不能泄,
浪峰浪谷布下杀敌阵,
海上雷池一步不准越。
信号枪飞出一颗星,
条条快艇出战列,
夜海射出利箭一支支,
航迹的浪花白如雪。
哪里来的“不速客”,
鱼雷笑着去迎接,
迎来的“客人”都是“太平号”,
海战史上又翻新一页。
捉海蟹
海潮落,月儿明,
三三两两海边行,
提着铁桶和网兜,
带上手套拿着手电筒。
假日傍晚捉海蟹,
耐心、沉着要机警,
石缝,沙滩细搜索,
发现目标,快开“探照灯”。
手电照得海蟹发了懵,
举起双夹不敢动,
谁让你贪吃,如今当俘虏,
一会儿抓了大半桶。
海波摇明月,
军港亮起万点星,
滩头篝火烧红了海,
脸盆煮蟹做佳羹。
捉蟹的本领要练好,
艺高胆大不留情,
在祖国的钢铁海疆上,
哪准“蟹”横行。


第6版()
专栏:观众的话

为农村写通俗的电影说明书
农村电影放映员为了帮助农民看懂电影,常在放映以前先向观众介绍电影故事的主要内容。放映员介绍电影故事,大都依靠随着影片发行下去的影片说明书。一个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电影说明书,不但对放映员的解说工作有好处,而且确实能帮助农民观众更好地欣赏电影。但是,现在发行到农村的电影说明书大多不够通俗,放映员念起来既吃力,观众听起来也难懂。例如影片《李双双》的说明书上有些话就不够通俗,说明书上写着:“影片通过他们夫妻之间微妙而有趣的性格冲突,揭示了农村人民公社社员的新面貌”。这“微妙”、“性格冲突”、“揭示”等词儿,农村观众听起来很生疏,是可以用更通俗一些的字眼代替的。
希望影片发行单位,为农村写些通俗的电影说明书吧!
夏汝梅


第6版()
专栏:

秋(套色木刻)  王明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