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段家佐村“风水”志
本报记者 安子贞
“风水”之谜
在河北省衡水专区机关和中共深县县委会,有人建议我报道一下段家佐村的“风水”。我说:“怎么专县领导机关也讲起‘风水’来了。”介绍情况的同志说:“我们说的不是讲迷信的‘风水’,段家佐的情况,一时说不完,你到那里以后,就会领会‘风水’的含义了。”
8月下旬的一天,我搭上给公社运送物资的汽车,去段家佐村。卡车驶到临近段家佐的地方,便钻进郁郁葱葱的绿丛中。只见林木夹道,枝叶交叉,人们要不时地低下头来,躲避拦路的树枝。同行的人,见我口不停问,目不暇给的样子,便问:“这位同志是第一次来段家佐吧?”当我作了肯定的答复以后,人们便争着向我介绍情况。有的说:“十多年前的段家佐,不用说开汽车,就是壮牛拉空车还拉不动呢!满地白眼沙,一陷多深,哪能走得过去。要不,人家会说这里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地方?!”有的说:“别再背那老皇历了,还是多谈谈现在吧。你看,那是咱村的林场,一色的白杨树,才七八年的时间,就这么高了,长得真够快!”“南边那一排树行是防风林带,有了它,刮多大风也不起沙、不埋苗了,保证了咱村粮食年年增产。”“那有矮砖屋的地方是机井,这几年抗旱可全靠它了。”……人们滔滔不绝地谈着,可是我的疑问还没有弄清,这与“风水”又有什么相干呢?
在段家佐住了十几天以后,我逐渐了解到:人们常常谈论的“风水”,原来是指的全村农民制伏了风沙,实现了水利化的艰苦奋斗的过程。
原来,段家佐村是滹沱河的旧河道,七十多年以前,河道北移,留下了一片干河滩;河滩里是一堆一块的沙疙瘩地,在河滩里种庄稼,哪年都要播种四、五回,可是哪年也没有落过全苗;好容易禾苗出土了,沙随风起,埋住了禾苗。那时候,每亩地只能收六、七十斤粮食。
段家佐的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组织起来的道路,改变了村里的“风水”,十年的时间,粮食总产量提高了一点八倍,段家佐终于改变了每年吃十几万斤统销粮的状况,从1957年起就有余粮卖给国家了。五年来(1957年至1961年),全村共卖余粮三十七万四千三百一十八斤。
制风伏沙
在段家佐村,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参天的白杨树,是那绿荫盖野的紫穗槐,还有那屏障似的防风林带。在绿荫环抱的农田中,茁壮的玉米甩开了棒,金色的谷穗低垂着头,累枝的棉铃鸡蛋般大,还有密密实实的多穗高粱,一穗挨一穗,放眼望去,满目难收。很难想像十多年前这里是一棵树都没有的干河滩,是“种一葫芦收两瓢”的薄沙地。
段家佐生产大队党总支书记甄春双,像谈家常一样的向我叙述了全村人民根治风沙的过程。
1952年,村中十七户农民在甄春双的带动下,成立起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当时,中共深县县委号召多种麦子。甄春双积极响应号召,建议农业社试种一些麦子。
在沙滩上种麦子,是段家佐历史上少有的事。社外群众有怀疑,社内也有争论。春双说:“咱老抱住红高粱间作黑豆不放,怎能增产粮食?咱是农业社,就要给全村农民踩出一条道来呀!”社员们经过几天的讨论,同意了种麦的计划。这一年,农业社耩了六十亩麦子。为了防风挡沙,社员们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打了一道三百多丈长的防风墙。麦苗在社员们精心管理下,长得很好。平均亩产达到一百一十四斤。这件事,成了轰动村内外的新闻。收麦的时候,一垛垛麦子堆在场院里,社员们笑逐颜开,社外农民赞叹不已。小麦丰收的事实,教育了社内外群众,它用事实说明:只要依靠集体的力量,风沙是能够被战胜的。这时,村中又有九十六户农民加入了农业社。
农业社扩大了,在大面积上防治风沙不能光靠打墙。社主任甄春双和老农段老然提出的营造防风林带的建议,得到了全体社员的赞同。紧接着,社里研究了植树造林的问题,眼下树秧不足,就派人到外地买进一部分,为了适应常年造林的需要,社里还建立了苗圃。根据规划,在村南的风路口上,造起了防风林带,一行白杨、一行榆树、一行紫穗槐。林带以内是横成垅、竖成行、块成方的白杨树和各种果树。从此以后,段家佐年年植树,岁岁育林。人民公社成立了,他们又和邻近各村协作,把防风林带延伸开了,成了一堵绿色的天然屏障。到今年夏季,全村共造林一千五百多亩,共植各种树木六万四千多棵,此外还有苹果树四百七十棵,桃树五百五十棵,葡萄三百多架。那著名的“玫瑰香”葡萄、“国光”苹果和“深州大蜜桃”,在这里也不是稀罕物了。
取地下水
今年,冀中平原又遇到了多少年来未有过的秋旱,进入8月份以来,老天一直不下雨。这时,正是晚秋作物盛长的季节,遇到了这样长时间的“卡脖旱”,段家佐的晚秋庄稼长得怎样?县里的驻队干部孟宪尊同志带我到田里去参观。田野里电机轰鸣,流水潺潺,笑声朗朗,社员们正在给晚秋庄稼浇灌浆水呢!自从发生旱情以来,村里打的砖井和机井在抗旱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晚秋作物都浇过了三遍水。虽然这样长的时间没下雨,庄稼苗却没有干旱的迹象。夏收时,全村六百多亩麦子平均亩产四百一十斤。现在麦茬玉米和多穗高粱又都长得挺棒。
过去,段家佐是有名的“气死老龙王”的地方,伏天里雨多,别的地方都下涝了,这里的沙地却老是喝不足。现在呢?你可以看到,全村将近一千五百亩的耕地上满布水井,又有了电力抽水,就是遇到大旱年,也成不了大灾。谈到打井,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段艰苦创业的过程:
那是成立农业合作社以后的第二年,社里为了增产粮食,计划打几眼井。当时全村只有三眼吃水的井,那是老辈子请外村人打的。现在要打井,怎么个打法,资金、原料从哪里来?
为了筹集打井的资金和材料,共产党员段志堆把准备盖房用的砖和木料,借给了农业社。他说:“盖上房是死财,打成井是活财,以后生产发展了还愁没有房子住!”共产党员甄春双、段小池、段国英也把准备换粮吃的花生投到社里。甄春双把花生向社里投资了,家里生活很困难,春双的妻子杏梅也是个刚强人,她想:为了发展生产,再大的困难也要咬紧牙关顶住;再说,自己是干部家属,怎能带头喊困难呢!有一次,杏梅饿昏了,被白杏坦发现,才知道她已有几天没进粮食了,只靠熬北瓜汤度日。社员们知道了这件事,大家议论开了:春双是一心一意为社啊!咱是农业社,有福大家享,有难众人担,不能把困难都放在党员和干部的肩上。春双夫妇的模范事迹,感动了全体社员,人们争着把自己的一点积蓄拿出来投资,支持社里打井。这一年,打了三眼井,开辟了三十亩水田。
河北省农业厅知道了段家佐村农民立下变旱田为水田的雄心壮志,就派来一个机井组支援他们。机井组的任务有两项:一是帮助段家佐打一眼机井,一是帮助社员掌握打机井的技术。共产党员白小刁第一个报名学习打机井,青年社员段振岭、白恒深也跟着报了名。省里来的机井组打好一眼机井以后,又支援别村去了。这时,段家佐的农业社已由初级社转为高级社,全村绝大部分农户都入了社,人力物力增加了,他们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再打几眼机井。
这年冬天,风大天冷。下锥时灌不进水去,就用火烤着向里灌;井架上站不住人,就围上席棚。虽然风寒刺骨,可是打井的社员却汗流浃背。“用汗换水、用水换粮。”为了增产粮食,改变贫困面貌,哪能不出几身汗!一冬一春过去了,段家佐的沙岗上又出现了几眼机井。现在,全村已有十八眼砖井和八眼机井了。在打井的同时,全村又用了大半年的时间铲平了一百多个沙岗,填满了二百多个大坑,动土五万多方,平整了土地,为用井水浇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钻研试验
造林挡住了风,打井抽出了水,段家佐的生产条件改善了。成立人民公社以后,生产大队就把主要力量放在改进耕作制度、推广优良品种和精耕细作方面。
以前,麦茬地里都是种黄玉米,这种玉米穗细粒小,产量低。有人提议改种“白马牙”玉米,这种玉米亩产可达四百斤,比黄玉米的产量高一倍。但是,“白马牙”玉米成熟晚,有人怕种麦时腾不出地来,不同意改换品种。一部分人却积极主张改换品种,理由是:从收麦到种麦有一百多天的时间,保证能腾茬种麦。有人还举出了实际例子:头年耩玉米的时候,社员阎怀子下错了种,有二亩地错耩了“白马牙”,每亩比黄玉米多收了二百多斤。这好比种过试验田了,为什么还不在大面积上推广?党支部讨论了这个问题,认为改茬换种是农业生产上的大事,不能凭偶尔一次下错了种作根据。因此,决定还是先在小面积上作试验。1958年,大队就在一些同样土质的麦茬田里分别播种了黄玉米和“白马牙”玉米,作对比试验。这一年,“白马牙”玉米长得很好,在收玉米的时候,两行黄玉米还不如一行“白马牙”产量多。试验的结果证明,“白马牙”玉米确实是高产品种,可以在这里推广。
可是,村里的一些老农仍然有怀疑,段洛冲、段洛继几次找干部提意见说:“今年‘白马牙’玉米收成好,是遇上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他们认为:一年的试验还不足为据,需要多试验两年,才能普遍推行。大队干部认为这些老农的意见有道理,决定再试种一年。
试种的第二年,遇到了空前的干旱,因为干旱时间太长,有些玉米浇不上水,不能施追肥。春双请了十几位老农研究抗旱追肥的办法。老农阎树荣说:“以前,在干旱年头,用过刨坑点水追肥的办法,可以试一试。”试验以后,效果很好,全村推行了这项办法,施下了追肥。“白马牙”玉米,又获得了比较好的收成。经过两年的试验,又有了与干旱作斗争的经验,村中全部麦茬就都改种了“白马牙”,使玉米单产提高了一倍多。这样一来,过去对改种“白马牙”有怀疑的人,现在也视之如宝了。
段家佐党支部不论做什么工作,坚持事事从实际出发。他们领导生产的原则是:没有把握的事,不忙着办;经验不足,就多作试验。走一步一个脚印,办一件事有一件事的效果。从1958年以来,他们在改进耕作制度方面,有夏播多穗高粱、玉米间种稷黍;引进的高产品种,有多穗高粱、胜利百号甘薯、岱字棉等等。这些,都是经过多次试验,由实践证明确实增产以后,才普遍推行,因而效果都很好。以前,这里的农作物很单纯,红高粱间作黑豆,一年一度,春种秋收。现在,不仅五谷俱全,林粮兼有,还发展了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每年有三次播种(春播、夏播、秋播),两次收获(夏收、秋收)。耕地复种指数达到了50%以上。由于各项增产措施切合实际,历年来肥足、水多、耕作细致,土壤肥力也起了根本的变化,以前抓起一把土,白眼沙顺着指缝向外流;现在抓起一把土,捏在手里是个泥蛋蛋。瘠薄的沙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段家佐增产粮食的基础就更牢靠了。
今昔光景
段家佐村艰苦创业,改变了生产的面貌,社员的生活状况也有很大的改善。今天,当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时候,老一辈人总是告诫青年人,不要忘了段家佐的过去。
段家佐的过去是个什么样子?“段家佐、两头洼,泥沙水、熬北瓜,老咸菜、青杆夹,饭碗里、皮洒洒。”这是在旧社会里,外村人对段家佐的描绘。实际上,段家佐劳动人民所经历的悲惨生活,比这些还要辛酸哀痛得多啊!老一辈人,哪一个不是背负着苦难的重担,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孙荣烟大娘到安国县去讨荒,饿死了八岁的女儿;段洛分因为还不起债,把房子押给了地主,全家人住在家祠里,铺的是烂麦秸,盖的是破麻袋;段相亭腊月三十没米下锅,全家人痛哭了一场就睡了;……那时,全村一百七十六户,有二十八户靠乞讨度日,有一百四十三户向地主借债,全村有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押给了外村放高利贷的地主。
现在的段家佐,情况大变样,家家住的是整齐的砖房,近几年,全村共新建砖房一百六十七间,社员共买自行车九十九辆,全村二百一十七户,在信用社存款一万三千多元。过去逃过荒的孙荣烟家,盖起了三间新砖房,吃的是三顿不断麦子面,穿的有应时的新衣裳,平均每人两条被;吃穿用都不愁了,孙大娘还嫌屋里太空荡,又买了立柜、闹钟、穿衣镜。过去住家祠的段洛分,也盖起了新砖房,又娶了儿媳妇,村里人说:“洛分一辈子的心愿都实现了!”老人家却不同意,他说:“那是过去的心愿哪!现在,听了党的话,眼界宽了,我还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卖卖老力气呢!”
好带路人
在一次老农座谈会上,八十一岁的老社员段洛仓,一再嘱咐说:“要写咱段家佐的事,可得表扬表扬咱村里的干部,这些年,他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不愧为咱庄稼汉的好带路人哪!”我根据这位老社员提供的线索,点滴地了解了几位干部的一些事迹。
甄春双,段家佐生产大队的党总支书记兼大队长,1938年的老党员,抗日战争时期当过游击组长。春双十二岁就跟着父亲给地主扛小活,因此,他了解群众的疾苦,懂得农民的心愿。1952年带头组织起农业社以后,十年如一日,遇事悉心筹划,想在头里,干在头里。前两年,春双还有一些社会工作,可是每年都要做二百多个劳动日。春双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他说:“当干部要动脑、动口,更重要的是动手。”
春双在工作中,时时注意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加强对社员进行识大体、顾全局的教育。在平整土地的时候,因为工程大,任务急,有人主张先完成任务,后算工分账,不再搞评工记分了。春双说:“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这是党的政策,不评工记分,将来怎样搞分配。”因此,他坚持各生产队分片包干干活,按社员的劳动情况记工。这样做既有利于队与队,社员与社员之间开展劳动竞赛,又贯彻了多劳多得的政策,因而劳动效率高,工程质量好。平整土地的活动进入高潮以后,有的人偷着在夜里出工,春双想:这不是长久之计呀!就开会决定,每天的劳动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当时,有的社员思想不通,春双解释说:“平整土地,不是三天五天的事,人不是铁打的,把身子骨累坏了,可就没有劳动的本钱了。”社员听了春双的话,感动地说:“还是党支部看得远,党号召我们干活要有劳有逸,怎么一股子热劲上来就忘了。”
去年,段家佐粮食丰收,每个生产队都有超产粮,可是河北省有些地区遭受了自然灾害,县里想多购一些余粮支援灾区,春双就与社员商量这件事。社员说:“咱段家佐不是党的领导,国家的支援,哪有今天这样的好光景!支援灾区是我们应尽的义务。”结果,全村完成十万斤的粮食征购任务以后,又多卖了四万斤余粮。
副大队长段小池,人称“实干家”。春天,公社的一位干部来队里找小池,小池不在,向社员打听,社员说:“到水渠上找他吧!”果然,小池正在同社员一起引水浇麦子。夏天,这位干部又来找小池,顺便问了一下社员,社员说:“小池在打麦场上。”到了麦场里,小池正在研究改进小麦脱粒机。这位干部问小池:“你们的民主作风可真强啊,每天到哪里干活,都要给社员打报告!”小池一时还摸不着头脑,这位干部说明了两次来找他的经过以后,在旁边的社员都笑了。他们替小池回答说:“我们这位副队长,哪里生产任务紧急,哪里就少不了他。”
共产党员白立朝,心细手勤,1952年成立初级社时就被选为保管员。十年来,经他保管的犁耙绳套,从来没有丢失和霉烂过。一些看来不成材不成器的碎木料,烂麻绳,破箩圈,在立朝手里都是宝贝,七拼八凑就是一件应手的农具。立朝本来也是干庄稼活出身,当了十年保管员,又学了一手好木匠活,有些损坏的农具,只要一经他的手,就又灵便又好使了。难怪社员都夸立朝是“金不换”的保管员。
段家佐村的干部绝大部分出身于贫雇农和下中农,有的是抗日战争时的游击队员,有的是土地改革时期的积极分子,有的是互助合作运动的骨干。多年来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的考验与磨炼,使他们学会了怎样在工作中贯彻党的政策和密切联系群众。党总支七名委员和七个生产队的主要干部,每个人在社员中都有一批知心朋友。社员爱护干部,也善意的监督干部;在工作中,在生产上,干部依靠群众,群众相信干部,干群关系,水乳交融,鱼水相亲,团结得像一个人。“人心齐,泰山移”,这就是段家佐村能够迅速改变贫困面貌的一个根本条件。
(附图片)
徐启雄插图


第2版()
专栏:

在刘主席夫人王光美等陪同下
哈蒂妮·苏加诺夫人到达南京
印度尼西亚贵宾昨日在北京游览了颐和园
新华社25日讯 哈蒂妮·苏加诺夫人今天下午在刘少奇主席夫人王光美陪同下,乘专机前往我国南方访问。
陪同哈蒂妮·苏加诺夫人及其他印度尼西亚贵宾一起前往的,还有外交部副部长黄镇和夫人朱霖,我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姚仲明夫人解梅等。
印度尼西亚驻我国大使苏卡尼·卡托迪维约也陪同哈蒂妮·苏加诺夫人等一起去我国南方。
到机场送行的,有陈毅副总理和夫人张茜,罗瑞卿副总理夫人郝治平,外交部副部长耿飚和夫人赵兰香等。
到机场送行的还有印度尼西亚驻我国大使苏卡尼·卡托迪维约的夫人,使馆的外交官员等。
新华社南京25日电 哈蒂妮·苏加诺夫人和随行的印度尼西亚贵宾,由刘少奇主席夫人王光美,外交部副部长黄镇和夫人朱霖,姚仲明大使夫人解梅等陪同,今天下午乘专机到达南京。
前往机场欢迎的有:江苏省省长惠浴宇和夫人顾静,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南京部队首长张才千中将和夫人波涛,江苏省副省长吴贻芳,南京市市长徐步和夫人方黎以及各界群众数百人。
南京机场上空今天飘扬着中国、印度尼西亚两国国旗,高悬着欢迎贵宾的巨幅标语。下午五时,贵宾们乘坐的专机在机场徐徐降落。欢迎的群众敲起锣鼓,挥舞着鲜艳的花束和旗帜,热情地欢呼“欢迎哈蒂妮·苏加诺夫人!”,“中国印度尼西亚两国人民友好万岁!”惠浴宇省长和夫人等走上前去同哈蒂妮·苏加诺夫人和随行的贵宾亲切握手问好。一群女学生向贵宾们献了鲜花。随同哈蒂妮·苏加诺夫人来南京访问的印度尼西亚贵宾有:艾哈迈德·亚尼夫人,苏加诺·佐约内戈罗夫人,伊斯坎达夫人,穆罕默德·伊赫桑夫人等。
印度尼西亚驻我国大使苏卡尼·卡托迪维约也同机到达南京。
晚上,惠浴宇省长和夫人举行宴会热烈欢迎哈蒂妮·苏加诺夫人及随行的贵宾。
陪同贵宾们来南京参观访问的刘少奇主席夫人王光美等出席了宴会。席间,宾主频频举杯,共祝中国印度尼西亚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日益发展。
新华社25日讯 哈蒂妮·苏加诺夫人由陈毅副总理和夫人张茜陪同,今天上午游览了颐和园。
初秋的颐和园,菊花盛开。陈毅副总理和夫人张茜陪同哈蒂妮·苏加诺夫人以及随行的贵宾艾哈迈德·亚尼夫人、苏加诺·佐约内戈罗夫人、伊斯坎达夫人、穆罕默德·伊赫桑夫人等参观了仁寿殿后,泛舟昆明湖,欣赏了秋意弥漫的湖光山色。宾主们在船上即兴唱起了印度尼西亚歌曲,曾经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艺术家们也为贵宾们唱了《解放西伊里安》等歌曲,杂技演员成连玉、成连贵、杨小亭还在船上表演了口技和戏法。
陪同贵宾游览的,还有外交部副部长黄镇和夫人朱霖,全国妇联副主席史良、姚仲明大使夫人解梅等。
中午,陈毅副总理和夫人张茜等同哈蒂妮·苏加诺夫人和随行的贵宾,在颐和园听鹂馆共进午餐,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苏卡尼·卡托迪维约和夫人也在座。
游览颐和园前,北京市市长彭真的夫人张洁清陪同哈蒂妮·苏加诺夫人和随行的贵宾参观了北京市容。
(附图片)
25日上午,哈蒂妮·苏加诺夫人在陈毅副总理和夫人张茜陪同下,游览了颐和园 新华社记者 陈娟美摄


第2版()
专栏:

哈伦·梭哈上校和夫人到京 萧向荣欢宴印度尼西亚来宾
新华社25日讯 印度尼西亚陆军司令助理哈伦·梭哈上校和夫人,今天下午由广州乘飞机到达北京。哈伦·梭哈上校和夫人是应我国防部办公厅主任萧向荣中将的邀请,前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的。
萧向荣中将和夫人、叶修直大校、茅琛上校和夫人,以及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副司长程之平、我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副武官李文波中校等,前往机场迎接贵宾。
前往机场欢迎的,还有印度尼西亚驻我国大使馆武官苏多诺上校夫妇。
哈伦·梭哈上校到达广州时,广州驻军首长曾前往迎送。
新华社25日讯 国防部办公厅主任萧向荣中将和夫人今晚举行宴会,欢迎印度尼西亚陆军司令助理哈伦·梭哈上校和夫人。
萧向荣中将和哈伦·梭哈上校先后在宴会上讲了话,共祝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人民和军队之间的友谊不断发展。
印度尼西亚驻我国大使馆临时代办苏夫雷·尤淑夫和武官苏多诺上校和夫人应邀出席了宴会。出席宴会作陪的有,雷英夫少将、王绍南少将和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副司长程之平等。宴会开始前,萧向荣中将接见了哈伦·梭哈上校和夫人,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第2版()
专栏:

日本古巴和印度尼西亚四位科学家到京
新华社25日讯 日本生理学家柘植秀臣、哲学家芝田进午、古巴语言学家德普鲁娜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
他们是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第七届代表大会和国际高等技术和人文教育问题讨论会后,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邀请前来中国参观访问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书记处书记张震球、陈继祖、候补书记黄继武、中国生理学会代理理事长赵以炳、语言学家丁声树前往机场欢迎。
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邀请前来中国参观访问的另一位科学家、印度尼西亚法律学家林昆生,已在22日到达北京。他在机场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书记处书记张震球、中国政治法律学会书记处候补书记赵池生等人的欢迎。


第2版()
专栏:

日本黎明印刷厂代表团到京
新华社25日讯 应人民日报印刷厂邀请来我国访问的日本黎明印刷厂代表团一行五人,由团长、黎明印刷厂专务理事泉广率领,今天下午抵达北京。代表团的团员是印刷日共《赤旗报》和《前卫》杂志的黎明、光阳两印刷厂的工人代表,他们在访华期间,将同我国印刷工人交流工作经验。
今晚,人民日报出版社经理郭渭为代表团举行欢迎宴会,参加宴会的有人民日报印刷厂和北京各报印刷厂的负责人,《赤旗报》驻京记者谷正德等也应邀出席。


第2版()
专栏:

古巴革命教育学校全国领导机构主任
利昂内尔·索托夫妇抵京
新华社25日讯 应邀来我国参观访问的古巴统一革命组织革命教育学校全国领导机构主任利昂内尔·索托和夫人赫伊萨·博罗托·西勒加,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
到飞机场迎接的,有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校长王从吾,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艾思奇,中共中央机关负责工作人员李启新,中国革命博物馆负责人徐彬如等。
到飞机场迎接的还有古巴驻中国大使皮诺·桑托斯。


第2版()
专栏:

日本工人学习积极分子代表团回国
新华社广州25日电 由日本工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宫川实率领的日本工人学习积极分子代表团,结束了在我国的友好访问,今天离开广州回国。代表团是应中华全国总工会邀请前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的。
代表团在北京、唐山、西安、延安、上海等地进行了参观访问,并同我国工人、工会积极分子和工会干部广泛交流了学习经验。


第2版()
专栏:

中国佛学院举行开学典礼
新华社25日讯 中国佛学院开学典礼今天在北京雍和宫举行。
中国佛学院中设有本科、研究部和今年新成立的藏语佛学系。今天的开学典礼,同时也是藏语佛学系的成立典礼。
开学典礼由中国佛学院院长喜饶嘉错主持。副院长噶喇藏、巨赞、法尊、周叔迦和李时雨都参加了典礼。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谢鹤筹、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萧贤法等也应邀出席。
喜饶嘉错大师在典礼上讲话的时候,代表全院师生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表示感谢。萧贤法也在会上讲话,他对中国佛学院成立藏语佛学系表示祝贺。
藏语佛学系是为培养藏族知识分子和喇嘛而设立的,学员中包括活佛、格西和喇嘛,他们是最近由西藏、青海、云南等地藏族地区的寺庙选送来北京的。


第2版()
专栏:

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妇女部代表团团长到京
新华社25日讯 应全国妇联邀请来我国访问的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妇女部代表团团长玛格丽特·肯雅塔,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
到机场欢迎的有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曹孟君等。


第2版()
专栏:

捷科学院代表团到京
新华社25日讯 以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副院长卡·西什卡院士为首的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代表团,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代表团是前来商谈并签订中国科学院和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的科学合作协议以及执行计划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和捷克斯洛伐克驻华大使赛迪维等到机场迎接。


第2版()
专栏:

参加世界科协等会议后
中国代表团返京
新华社25日讯 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第七届代表大会和国际高等技术和人文教育问题讨论会的中国代表团,在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周培源率领下,今天乘飞机从莫斯科回到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茅以升、范长江、黄家驷,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丁西林,教育部副部长周荣鑫等人到机场迎接。


第2版()
专栏:

地拉那男子排球队和复旦大学队比赛
新华社上海25日电 阿尔巴尼亚地拉那男子排球队,今晚在这里同复旦大学男子排球队举行访问上海的第二场友谊赛,结果复旦大学队以3比1获胜。
客队今晚在第一局中攻防都很顺手,仅用了一刻钟就以15比9得胜。第二局出现了比赛的高潮,复旦大学队一面加强防守,一面加快进攻的速度,双方争夺十分激烈,发球权曾多次易手。复旦大学队同客队打成六次平局以后,才以17比15仅两分的优势扳回一局。
第三局和第四局,复旦大学队又以15比5和15比13得胜。
客队已经结束了在上海的两场访问比赛,将在27日乘飞机回北京,预定29日同“八一”男子排球队举行访问我国的第五场友谊比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