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9月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依靠集体力量战胜洪水灾害
——记湖南攸县人民战胜洪水迅速恢复生产
·红星·
“大暑”节前后,在湖南省攸县的农村里正是抢收抢插的大忙季节。满垅金黄色的稻浪滚滚;银镰飞过不到几天,又出现一片嫩绿的晚稻。初到这里的人,谁知道那黄灿灿的谷子是人民从咆哮的洪水中夺回来的呢,这一片嫩绿的秧苗是在久旱不雨的情况下栽下去的呢!
战胜百年未有的洪水
攸县是个半山区半丘陵地带,每当春雨盛发时期,这里的大部分地区都容易因山洪暴发而造成水灾,入夏以后又易遭干旱。解放前这里有不少的地方常是灾年接灾年,三年两不收。据清同治年间纂修的攸县志记载:从清朝顺治丁亥(1647)年到同治庚午(1870)年的二百多年中,就有三十三个年头遭受了特大的洪水灾害。
解放后,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8年办起了人民公社。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依靠集体的力量,疏河浚道,截江拦洪,凿山开渠,进行了一系列的水利建设。斩断浟水,兴起了蓄水三亿公方的酒埠江水库和两万多处中、小型水库、山塘,基本上改变了这里的水利面貌。
就在这样一个地方,今年6月下旬连续两次降下倾盆似的暴雨,江河里出现了百年未有的洪峰。在二十一小时内,县城区降雨一百九十一点七厘米,浟水上游降雨二百八十四厘米。在这样罕见的暴雨期间,全县五百个大队、六千零二十九个生产队中,有一百八十七个大队、一千八百五十二个生产队完全被洪水淹没或被洪水包围了;七十万亩田、土,被淹掉了二十二万二千多亩;一些小型水库、山塘、陂坝、桥梁,也受到了严重的袭击。
从洪水开始袭来的时候起,各级党组织领导群众和洪水奋战。县委第一书记阎明润亲自掌握调拨船只车辆、赶运防汛器材,抢救被洪水包围的社员;许多共产党员、干部、职工都身先群众,同洪水奋战。在丫江桥公社里,当蓄水两百多万方的皮加如水库溢洪道发生崩垮现象时,公社党委书记侯占成带头跃入水中,和二十多个民工手拉手肩靠肩筑成一道围水“人堤”,保住了大坝安全。在丫山公社株形大队里,当江堤缺口、水漫垅田的危急关头,党支部书记刘光裕挺身顶住了缺口。
在全县人民的英勇抗击下,二万九千多处大、小水利工程,有二万二千多处安然无恙;七、八万被洪水围困的社员全部脱险;二十二万多亩被淹的田、土,有十六万多亩大大减轻了损失。
积极支援灾区恢复生产
6月29日,洪水开始消退了。县委五个书记分别来到五个重灾公社,组织部门再一次从县级机关抽调了二十一个科局长和二百一十多个机关干部,加上在洪水期间抽下去的一共有六百多名,驻在受灾严重的大队、生产队。县委第一书记阎明润深入灾情严重的大桥公社明月大队,和老农座谈恢复生产的办法。在“一切为恢复生产服务,做到方便及时”的口号下,粮食部门组织三十多个干部、技术人员和老农,在二十个国家仓库的存粮中,清理鉴定了六十多万斤晚稻种籽和三千斤绿豆、芝麻、油料、杂粮种籽,还有三万二千多斤晚秋高粱、玉米种籽;商业部门调出了二万八千六百万多斤化肥,七百九十多担农药;林业部门两次下放木材七百立方米;银行及时发放贷款七万元,帮助灾区克服生产资金困难。为了把各项物资及时运到灾区,交通运输部门集中了一百多只民船、七辆汽车日夜赶运。两百多名背着药箱的白衣战士,也向着灾区赶来。
开始,看到被洪水冲走了的垅田,推倒的江堤,冲塌的塘坝,灾区许多人都皱眉蹙额,感到面前困难很大。但当接到粮食部门送来的种籽,商业部门运来的化肥,握着慰问团员们那热忱的双手的时候,他们增加了恢复生产、重整家园的信心。
管好新播作物力争好收成
群众恢复生产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干部、社员们日夜计议,时刻筹谋。经过临田察看,逐丘规划的结果,洪水退后损失的粮食大部分可以夺回来。
为了实现这个要求,社员们把洪水带给田里的泥沙石块担走,把被推倒的禾苗扶起来洗净;把田塍重新筑好,旧土冲走了填上新土,栽下新苗。堤岸崩溃了,重新修起来;陂坝冲破了,再一次筑砌好。在钟佳桥公社的钟桥、排楼、盘陂三个大队里,有四座陂坝全被洪水冲破了。要修好这四座陂坝需要一万五千个劳动工和大批的楠竹、杉树等物资,困难是很大的;但人民没有丝毫畏难情绪。排楼大队党支部书记陈保生在整修盘陂坝的时候,为了不延误堵口时间,带领十一个社员钻进黑漆漆的燧洞里挖出阻在洞里的泥沙,保证了大坝顺利堵口,使工程如期完成,让陂水及时灌田。
灾区的人民在恢复生产的过程中,更加明显地看到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更加热爱集体。“先集体后个人”,这是各地在恢复生产中一致提出的口号。7月7日中午,宋家州大队党支部书记宋恒生一家四口正在吃饭,他的爱人对他嘀咕道:“光顾集体,我们的自留地还没有搞一下。”宋恒生很坚决地回答说:“自留地没搞只不过是四个人的吃菜问题,搞好了集体生产再动手还不迟,集体生产不搞好,是全大队五百多人的吃饭问题,你想想看哪样重要?”住在他家隔壁的社员宋善仔,听到这话,想到抢季节改种的重要性,更加热心于集体生产。在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全队两百多个劳力日夜抢种,只经过七天时间,就改种、扩种了红茹、芝麻、西瓜共三百七十多亩。在完成集体抢种任务后,大家才商量放了两天假搞自留地。
全县一千八百多个受灾生产队的干部、社员们,经过这样的艰苦努力,在灾后半个多月时间,把全县应改种的四万亩稻田,全部改插了晚稻,应修复的七千三百三十七处水利工程,迅速修复了六千二百九十四处。现在人们正在加强新播作物的培育管理,力争好收成。


第2版()
专栏:

北仑河两岸的真挚友谊
新华社记者 路平 杨文全 邓国庠
中越两国边界上的北仑河,蜿蜒曲折,广东省东兴各族自治县县城和越南海宁省省会芒街,隔河相对。两岸洗衣的姑娘,戏水的孩子,此歌彼答,笑语相闻。北仑河上的中越友谊大桥,把东兴和芒街、也把两国人民的心紧紧地联接在一起。
省委书记和老盐工
8月22日上午,越南劳动党海宁省委副书记阮海同志等到东兴地方国营江平盐场来了解办盐场的经验,受到盐场场长农钜超等的热情接待。老盐工符朝云、符朝升带领越南客人到盐田里,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制盐的方法和经验,并且一面操作,一面讲解,仔细回答越南同志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晚上,临分别的时候,阮海同志把两本胡志明主席的《狱中日记》、两套芒街碗厂出产的精致茶具等物品,送给盐场职工。他指着这些茶具说,这是芒街碗厂职工在中国同志帮助下生产出来的,送给中国同志留作纪念。
患难知己
东兴的人们常常谈起越南兄弟帮助他们战胜水灾的情景。那还是前年7月中旬的事,东兴各族自治县遭到洪水,有些田地和村庄被淹,部分农民被洪水围困在山头和树上。正当广东省人民委员会采取措施帮助东兴人民抢险救灾的时候,消息传到了北仑河对岸,越南劳动党海宁省委第一书记黄正同志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支援中国兄弟。当天下午六时,一艘电船从芒街出发,在夜半一时把十多箱糕饼、馒头和大米饭,送到中国兄弟的手里。正在指挥救灾工作的东兴县县长赵荣,到船上向越南兄弟致谢。越南同志说:“越中两国一家人,你们受灾,也就是我们受灾!”
老战友新情谊
一个秋天的上午,东兴人民医院来了位越南妇女,抱着一个重病的孩子;她是来请医院副院长沈莅余挽救她的孩子的。这孩子名叫沈世忠,因连续腹泻,失水过多,眼窝深陷,无力地躺在母亲的怀里。孩子的母亲对沈莅余说:“什么法子都想到了,就是治不好。沈世忠的父亲说:‘还是到中国东兴那边去找沈莅余老院长吧,我们过去一起在十万大山打游击时,什么疑难病症,他老人家都治过。’所以就抱着孩子求您老人家来了!”
原来孩子的父亲沈奕中,是越南海宁省越中友好协会会长,和沈莅余之间有着深厚的战斗友谊。沈莅余把母子两人带到自己家里,赶紧开方、配药,他的老伴煎药、照料孩子,让孩子的母亲休息。深夜,孩子吃下第一剂药,安稳地睡了。沈莅余和老伴守候在孩子身旁,观察病情的变化。孩子的病情逐渐好转了,沈莅余又给他打针、吃补药,直到二十天后孩子恢复了健康,才让他爸妈接回去。
今年2月,沈奕中夫妇带着活泼健壮的沈世忠到东兴来探望沈莅余夫妇,老战友之间,增添了新的情谊。
友谊花开
东兴中越友谊公园里,几枝白玉兰花盛开在“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芳香扑鼻;这是中越友谊之花。
三年前友谊公园开始建设时,越南劳动党海宁省委第一书记黄正和几十位越南同志送来了四百多株越南果树花木,其中有香蕉、荔枝、椰子、玫瑰和玉兰。黄正同志等和中国兄弟一起,把这些树栽在友谊公园里。目前,玉兰花正在盛开,许多果树已长成几尺高,葱绿可爱。许多游人欣赏着公园里的绿树红花,畅谈中越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附图片)
徐启雄插图


第2版()
专栏:

北京地质学院党政干部勤学专业知识
七年中他们抓紧业余时间按部就班地坚持学完数理化等基础知识和主要地质专业课程。由于懂得了地质专业知识,他们在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政策中,能做到胸中有数,使党政领导和教学活动密切地结合起来
据新华社31日讯 记者姜凤云报道:北京地质学院一批党和行政的领导干部,按部就班地长期坚持业余学习。从1955年到现在,七年中已学完数学、物理、化学等项基础知识和关于地质专业方面的十八门主要课程,基本上掌握了地质专业知识,提高了业务领导水平。
这些干部多是抗日战争期间和解放战争初期参加工作的,一直在地方党委或行政单位工作。他们被分配到北京地质学院后,为了做好工作,就决心坚持不懈地学习业务知识。原任地委书记的副院长萧英,从1953年起就随着一年级学生听普通地质学课程。其他一些干部也采取不同形式参加了业务学习。1955年,他们又进一步组成了有二十多人参加的业余业务学习班,补习了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的主要部分,然后专攻地质课。现在,他们已经学完普通地质学、地形测量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制图学、地史学、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结晶学、矿床学、找矿勘探学等十八门基础课和专业课。
这批干部工作忙、开会多、时间少,在学习中有不少困难。为了保证学习,他们尽量不占用学习时间开会,每天的工作也事先计划好,做到按时上课,集中精力听讲。副院长萧英有时到校外开会,但在会前即使只有半小时的时间,也坚持去听课,一旦漏了课,就马上补上。在学习专业基础课时,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放着教科书,摆着各种矿石标本,有空就看。
这批干部除了坚持课堂学习以外,并且按教学计划做实验。他们常常利用星期天到野外实习。1958年学校组织学生到外地生产实习时,他们也和学生一起,在实践中钻研业务知识。地球物理勘探系党总支书记王良在野外工作的半年时间里,便大体上掌握了电法、磁法、地震法和重力法等四种主要物理勘探方法的原则和具体操作规程。
七年刻苦坚持学习的结果,这批干部有的已经能看懂技术资料、地质图件,根据各种地质材料初步判断地下矿藏及其储量,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业务学习,经历了课堂讲授、答疑辅导、实验、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活动,因此,对于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各教学环节的配合问题,不仅能在原则上指导,还能提出一些具体意见,在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有关具体政策中,做到胸中有数,使学校党和行政的领导工作和教学活动密切地结合起来。一些作党的工作的干部都感到,懂得业务为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带来很大方便。普查系党总支书记顾荣起说,在业务上和教师、学生取得了共同语言后,就自然而然地密切了同师生的联系。和师生们一起探讨某些问题时,不再是一般地讲道理,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具体和切合师生的思想情况了,解决问题也比较切实。
在这批干部的带动下,这个学院的很多行政干部也都先后参加了业务学习。从1955年到现在,学校先后开设了综合地质、水文地质、找矿勘探、地球物理勘探等业余学习班。


第2版()
专栏:

一批大专学校毕业生参加井冈山区建设
他们在山区垦殖场中积极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
新华社南昌31日电 一批从全国各地来到革命老根据地井冈山的大专学校毕业生,运用他们所学的各种专业知识,积极地投入这个红色山区的建设工作。
井冈山地区从1957年建立垦殖场以后,全国各地就有一批大专学校毕业生志愿来到这里参加建设。他们上山之后,垦殖场根据山区建设的需要,同时考虑到他们所学的专长,及时地把他们分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去。现在,他们当中有四人在农场担任农业、园艺技术员,有五人担任林业调查员,三人当兽医,四人做医生,还有的在造纸厂或其他部门做技术工作。
这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大专学校毕业生在各项工作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垦殖场1958年从新疆引进了一批细毛羊,不久便发生连续死亡现象,当地兽医对外地羊种无法治疗。刚从华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井冈山工作的兽医王章离接受了治疗羊群的任务以后,便深入到养羊场详细考察,发现羊群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适应当地雨露多、气候潮湿的环境,加上牧草不够丰富,因而引起羊群营养不良和发生寄生虫病。接着,他又和兽医站其他兽医共同研究,提出了一套改进饲养管理的办法,及时制止了羊群大量死亡的现象,使这种优良羊种在井冈山饲养成功。1960年到这里的马铃薯繁殖场担任技术员的陈宗南,和工人们一道,经过反复的研究试验,总结出在这拔海一千多米的高山地区种植马铃薯的经验,垦殖场根据他们总结的经验,今年大面积推广种植马铃薯,获得了好收成。
井冈山垦殖场的党团组织对这批大专学校毕业生,在政治思想上十分关怀。除了经常了解和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上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问题以外,并且时常运用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事迹向他们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现在,他们之中大多数人工作积极,安心山区建设,进步很快。


第2版()
专栏:

朝鲜客人高尚俊金正淑离京回国
新华社31日讯 朝鲜民主青年同盟中央委员会副委员长高尚俊、学生部部长金正淑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他们是参加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世界民主青联第六次会员组织大会、国际学联第七次代表大会后在30日到达北京的。前往机场迎送的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杨海波、王照华等人。朝鲜驻华大使馆参赞郑凤珪也到机场欢送。


第2版()
专栏:

中央民族歌舞团全体团员
欢庆歌舞团建团十周年
据新华社31日讯 成员中包括二十个民族的中央民族歌舞团全体团员,今天欢聚一堂,庆祝建团十周年。
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和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刘春、萨空了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兄弟艺术团体的代表都到会祝贺。
歌舞团负责同志在集会上讲话说:中央民族歌舞团今后将继续坚决遵循着党的方针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联系实际,为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作出新的努力。
萨空了和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周巍峙在会上讲了话,他们热烈祝贺中央民族歌舞团在执行党的文艺方针和民族政策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并且勉励全团成员继续认真学习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总结经验,加强团结,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为繁荣社会主义民族的文化艺术事业作出新的成就。藏族演员欧米加参和汉族演员胡松华代表全体团员讲话,感谢党对他们的亲切关怀和培养,并表示要做党的坚强的文艺战士,更好地为少数民族人民服务。
中央民族歌舞团是1952年9月1日成立的。


第2版()
专栏:简讯

晋东南收购药材
山西省晋东南地区今年头七个月收购的药材,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四十五;现在尚未进入秋后收购旺季,已完成今年收购任务的百分之五十三。
晋东南太行山区出产药材二百三十多种。其中除党参、红花、生地、牛夕等是家生的以外,绝大部分是野生,野生药材大部分产在深山偏僻地区。药材收购部门就在偏僻地区增设收购点,因此收购的药材,数量比去年同期多,品种也比较齐全。


第2版()
专栏:简讯

浙江农民出售鸡鸭蛋
浙江各地农民今年头七个月向国家出售的鸡蛋鸭蛋比去年同期增加三分之二。在同一时期,供应外地的鲜蛋、咸蛋、彩蛋和干蛋粉等,总量也比去年同期多。


第2版()
专栏:简讯

灵宝苹果上市
河南省著名的灵宝苹果源源上市。现在商业部门已收购伏果十四万余斤,调运了八万多斤供应郑州、洛阳等地。秋苹果已开始采摘,中秋节前后可大量上市。
苹果与棉花、大枣,并称灵宝县的三大宝。全县十三个公社中有六个公社盛产苹果。全县果园面积共达十二万余亩,年产苹果六百万斤左右。


第2版()
专栏:简讯

平塘收购构树皮
贵州平塘县供销合作社今年已收购两万多斤构树皮,供给造纸厂作原料。
构树皮经过加工,纤维长,性柔韧,有拉力,色泽白,是制造蜡纸、复写纸等纸张的原料。平塘县供销部门今年配合公社各级组织,鼓励社员利用闲暇时间上山采剥构树皮卖给国家。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杜老师
成美文 苗地图
今年3月,北京东城区十二条小学杜仁懿老师应邀列席了全国政协三届三次会议。和她同一组的,有科学家、大学教授和著名演员。大家知道她在小学教书,都亲切地称呼她“杜老师”。有一位专家对她说:“不管是多么权威的专家,都要从受小学教育开始。小学教师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遇见的老师,应当永远受到尊敬。”
杜仁懿从十九岁到现在,在小学教师这个岗位上,整整工作了三十九个年头。几十年来,她付出了多少心血教育孩子!但是,只是在解放以后,她才真正感到小学教师是崇高和光荣的职务。过去的三十九年中,她只有两次暂时离开过课堂:一次是在反动统治时期,小学教师十个月领不到薪金,学校被迫停课;而另一次,是在解放后,学校关怀她的健康,送她到疗养院疗养。昨天的凄苦和今天的欢乐多么鲜明,每当想起这些事,她总忍不住热泪盈眶。
教了几十年的书,有些课文都能背得下来,轻车熟路,看来似乎可以不再费劲了。可是,杜老师在教学上从来没有大意过。为了教好一堂课,她常常一次、两次、三次地写教案,直到自己认为比较满意时为止。杜老师不仅备课认真,而且在每个学生身上下功夫。今年暑假,她的学生王玉珍,在西城区师范学校毕业了,特地来看望她。王玉珍一进门,就兴冲冲地说:“杜老师,我的数学成绩一直是优和良!”王玉珍讲这句话时的心情,杜老师了解得很清楚。八年前的情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那时候,王玉珍正读小学四年级,算术的基础差,课堂提问的时候,总是低着头,不敢举手。杜老师就在上课以前单独帮助她预习算术,下课以后,又单独帮助她复习算术。一天天过去了,王玉珍逐渐能够充满信心地举起手来,流利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后来王玉珍的算术成绩一直保持着优良,她怎么能忘怀老师给她的教导呢?
一年又一年,每当新学年开始的时候,她迎接着一个个拉着爸爸妈妈手的孩子,他们中间有的话还说不利落,有的连裤腰带也还扎不紧。可是,慢慢地他们会认字了,会讲故事了,会唱歌了。这时候,杜老师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有一年国庆节,杜老师站在天安门前的观礼台上,少先队员们抬着“时刻准备着”的标语牌走过来了,孩子们摇着手里的鲜花,这时刻她怎么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几十年来,她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感到光荣和自豪。小学教师解放前,被人称作是“吃粉笔面儿的”,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劳动,如今会受到党和人民这样的尊重!
杜老师也有难过的时候,那就是她发现自己工作上存在着缺点。不久前,她听说有些中学生,由于近视眼,不能报考大学的某些专业,她的心猛一下紧了起来。她想:
“我教出来的学生有没有近视的呢?”她责备自己:每学期,虽然也给学生倒换了位子,但是还是没有很有意识地向孩子们进行爱护视力的教育,而孩子们的眼睛如果近视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更好地为祖国服务。从这件事,她更深切地感到,一个教师对孩子们应该尽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许多被认为是“小事”的事情,对孩子们的成长会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她常常用这样的话鞭策自己:“庸医害人,害的是有病的人;而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他害的将是许许多多的孩子呵!”
由于杜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她的劳动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有一次,她因心脏病到北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去做检查。这种检查要求病人心情完全平静。护士把她带进一间黑洞洞的屋子,为的是让她避免外界刺激,稳定自己的情绪,而她的心却越发怦怦地跳个不止。她不得不向护士请求把检查改期。正在这个时候,一位年轻的大夫走了进来,兴奋地叫了一声“杜老师!”她抬头认了好一会儿,啊!原来是她的一个学生。那时候,这个大夫还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扎着两根小辫子,老是细声细气地“杜老师,杜老师”叫个不停。现在,她已经长得这样高大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喜悦立即冲散了刚才的紧张心情,使她顺利地完成了检查。列席全国政协会议的那天,杜老师坐在汽车上,司机向她转达了会场一位警卫员对她的问候。原来,那个警卫员也是她的学生。更有趣的是,有一次她利用假期回家去,刚出胡同口,就突然听到“杜老师”,“杜老师”的叫声。她前后左右望了望没有人,再一看,原来是她过去的一个学生正仰卧在汽车底下修理汽车呢!杜老师走到火车站,有一个民警过来,殷勤地把她送上火车,这也是她的学生。坐在火车上,她又碰到了一个学生,一起聊了一路。她还常常接到学生从部队、工厂、机关、学校写来的信,问候她和报告他们各自在工作中的成绩。读了这些信,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是的,学生们作出的成绩,就是她为社会主义贡献了力量的证明。
杜老师已经快六十岁了。她常说:“我高兴地看到每年都有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人走上小学教师的岗位,为了培养革命的接班人,献出我们的一切力量,这将是教师们最大的幸福!”
(原载《北京日报》,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