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支援粮食产区和经济作物产区发展生产
五大化肥厂努力增产肥料
吉林肥料厂增产硝铵供应十七个省市;南京化工公司超额完成氮肥磷肥生产任务和外运计划;大连氮肥厂一月至八月上旬化肥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六万多吨;兰州合成氨厂原材料消耗降低,化肥生产超额;太原氮肥厂一月至七月生产的氮肥全部是一级品
新华社20日讯 吉林、南京、大连、兰州和太原的五个大型化肥厂,努力增产化学肥料,支援农业生产。今年以来,这些化肥厂的生产任务完成得较好,所产化肥供应了全国大部分省市。
吉林肥料厂今年前七个月超额完成了硝铵生产计划,产品合格率达到99.99%。所产硝铵供应了十七个省、市,其中一半以上供应了出产商品粮食较多的黑龙江和吉林省,以及出产粮、棉、花生、烟叶的河北省和山东省。这个厂的造气车间和压缩车间的生产赶不上其他车间的需要,造气车间工人便精细操作,改进技术,每天每炉增产的原料气体可以多产十七吨硝铵。压缩车间职工严格执行设备计划检修制度后,提高了压缩机的生产效率。
南京化学工业公司今年上半年超额完成了硫铵、硝铵、普通过磷酸钙、氨水等七种固体和液体氮肥、磷肥的生产任务,7月份和8月上旬的化肥继续增产,化肥外运计划也超额完成。这个公司生产氮肥的职工在盛夏到来之前,检修了冷却设备;进入夏季,又对受高温影响较大的原料和半成品加强分析测定,对主要的运转设备加强检查,保证正常生产,因此使硫铵和硝铵的平均日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这个公司生产磷肥较多,7月份以来雨水较多,磷矿粉所含的水分显著增加,使普通过磷酸钙肥料中的有效磷含量下降。职工们便调整了硫酸的温度和浓度,并采取其他措施,使过磷酸钙的有效磷含量提高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上。
大连化学工业公司所属氮肥厂1月到8月上旬生产的化肥总量,比去年同期增加六万多吨。旅大市著名劳动模范鞠建坤领导的小组,精心调整生产设备,改进操作,其中有几项改进实现后,每天可以节约四万四千多立方米氮气来增产氮肥。原来在各个车间工作的许多技术人员,最近也来到生产第一线担任工段技术员,和工人一起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合成氨厂今年推广了二十多项节约煤电的先进经验和措施,并且开展了群众性的设备大检修活动,消灭设备漏气、跑气等毛病,使原材料消耗显著降低,每生产一吨合成氨所用的十六种主要原料材料都比去年少。今年头七个月,月月超额完成化肥生产任务,化肥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太原氮肥厂从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充分发挥设备的生产效能着手,获得了增产。1至7月的氮肥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2%,质量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品标准。上半年全厂设备运转状况优良的由去年的73%上升到90%,运转状况差的设备由去年的6.3%下降为3%。7月份以来,这项工作继续加强,绝大部分设备经常保持正常运转。(附图片)
河北新乐县东长寿公社供销社积极调运化肥,供应生产队施用
李棫摄(河北日报供稿)


第1版()
专栏:

山东各地防汛排涝
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山东的昌潍、临沂、德州、惠民、聊城和济南等地区的雨量,比常年同期多百分之五十到一倍,沂河、沭河、汶河和徒骇河等河流相继涨水,部分农田受涝。
各地在暴雨之后,及时地组织群众进行了排水救苗的活动。临沂地区的农田积水,大部分已排除;受到河水顶托、排水比较困难的聊城地区,也有半数农田排除了积水,现在还在继续突击排水。
最近,山东许多地区仍然时阴时雨,有些积水刚排除又积下。临沂等地区一面排水,一面继续加强防汛,注意雨情、水情的变化。


第1版()
专栏:

福建收获春花生
福建省主要油料作物春花生已经普遍成熟,到八月中旬,全省收获的花生占播种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大部分地区产量比去年高。
福建省春花生收获期较早,采收之后,还要及时再种上晚秋作物。因此,在这一期间内各地大多是一面收、一面种,劳力比较紧张。


第1版()
专栏:

云南开始烘烤新烟
云南各烤烟产区开始烘烤新烟。近来虽然连日阴雨,但玉溪、江川等云烟主要产区,一般都做到当天采摘,当天入炉烘烤,避免烟叶的霉烂损失,提高了烤烟质量。
今年,云南大部分烤烟产区,由于移栽节令适时,肥料比往年施得多,田间管理工作较细致,烟叶一般长得比较茁壮。老烟区江川县三万六千多亩烤烟,普遍长得有一人多高,比往年整齐、均匀。新烟区马龙县已经烘烤出炉的脚叶烟,一般质量也比去年提高了一个等级,色泽也比较好。


第1版()
专栏:

浙江夏茧又告增产
我国主要桑蚕产区之一的浙江省,今年继春茧增产之后,夏茧又增产。目前各蚕区的生产队正在把蚕茧卖给国家。商业部门收进的夏茧数量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十二。
浙江省春、夏、秋三季都可以养蚕。由于饲养夏蚕期间气温高,又处于潮湿的霉季,容易发生蚕病,要取得夏茧的高产比较困难。今年的夏蚕由于蚕种好,各地农民精心饲育,供销合作社及时供应了大量的蚕药和防蝇网,蚕室的消毒和防暑、防潮工作做得好,蚕茧的产量增加,质量也比去年好,各地收购站所收的蚕茧,质量平均比去年提高半个等级。


第1版()
专栏:

甘肃牧区给羊药浴
甘肃省各牧区正抓紧时机给羊只药浴,以防治羊只体外寄生虫病(疥癣),增强羊的体质。
羊疥癣病常常危害羊只的健康和发展,在春季羊只乏弱时期,这种病蔓延尤其厉害。因此,甘肃省各地牧区人民,每年利用盛夏时羊只剪毛后的时机,把可湿性“六六六”药粉和其他药剂溶于水中,给羊只进行药浴,以杀死体外寄生虫。


第1版()
专栏:

陕西核桃即将成熟
陕西省核桃即将成熟。目前,秦岭浅山地区的核桃树上,青绿色的果实挂满枝头。当前,正是核桃饱仁时期,山区人民公社都在护青保果。盛产核桃的商雒[luò]地区的群众,用带刺的枝条扎在核桃树周围,防止野兽偷食。有的还在树旁放置鼠夹,捕捉喜吃核桃的野鼠。


第1版()
专栏:

恩施农民上山割漆
著名的毛坝漆产地——湖北恩施专区,组织了四千多名割漆的农民及时上山割漆。
恩施专区的利川、咸丰、恩施等县的生漆,一向在利川县的毛坝镇集散,故这一带所产的漆统称为毛坝漆。毛坝漆据说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素以质量好而出名。这种漆的特点是:颜色光亮、含水少、干燥性好、批力(弹性)长而驰名国内外。
今春恩施地区雨水比较充沛,漆树生长普遍较好,汁液饱满,出漆情况一般较好。各生产队在抓紧采割的同时,还注意采割野生漆树。
目前,各地农民正把割下的漆卖给国家,仅咸丰、利川两县已收购生漆近一万斤。
  (新华社)


第1版()
专栏:

帮助牧民剪羊毛抓羊绒加工皮毛制品
苏尼特右旗一百多名皮毛匠下乡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电 “皮毛匠来了!”这消息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九千多名牧民中迅速传开。牧民们看见了皮毛匠,都喊着“赛拜奴!”“赛拜奴!”高兴地问好。这些皮毛匠是到牧区去帮助牧民剪羊毛、抓羊绒和加工皮毛制品的。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下乡以后,已为牧民弹好绒毛七万八千多斤,加工了五千八百多双毡疙疸、一千五百多条条毡、七百多块蒙古包围毡,熟制好九千八百多张皮子,还赶制出一批牧民们冬季放牧时穿的皮衣。
秋天,是内蒙古草原牧民集中加工皮毛的旺季。这个期间,熟制皮张需要的酸奶子,草原上生产得较多;草原上气候炎热,泡制的皮张和用水鞣制的各种毛毡制品,容易晾干晒干,可以保证质量。因此,牧民们全年需要的各种皮毛制品,绝大部分在这个季节里加工制造。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手工业部门组织一百二十多名皮毛匠人到牧区去,帮助生产队和牧民将完成国家规定出售任务后剩下的皮毛和自留的皮毛加工成生产和生活用品。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在春毛生产旺季,就赶着牛车,带着工具,来到了牧区。
下乡的皮毛匠人,有的在各生产队流动服务,有的在集镇和公社所在地设立皮毛加工点。现在,全旗十个牧区公社,差不多都有了固定的皮毛加工点。去年,地区偏僻的桑保勒格公社的牧民,要加工绒毛和熟制皮张,得跑很远的路,到赛汉乌力吉公社的陶克陶庙去,请那里的皮毛工人帮助。今年,有五个老皮毛匠人到这个公社设下了固定的皮毛加工点,给这里的牧民带来了方便。
苏尼特右旗手工业部门,今年还组织了六十六名鞋、靴、铁、木匠人,到旗内各地为牧民服务。在都仁乌力吉公社的呼拉嘎庙,吉胡朗图公社的苏吉敖巴,博图莫吉公社的韩贝庙等地,今年都第一次出现了铁匠红炉。分布在各公社专门为牧民制造马靴的生产点,比去年增加了六处。


第1版()
专栏:

河北抓紧大牲畜配种工作
宜良县增设牲畜配种点合理调济种畜
据新华社天津电 河北省各地正在积极抓紧大牲畜配种工作。目前,牛的配种正是旺季,驴、马还可继续配种。
7月以来,雨多草茂,河北省各地大牲畜的膘情普遍较好。承德、唐山两个专区一、二类膘的牲畜都在80%以上。各地大部分母畜发情正常,有利于配种繁殖。
今年上半年,河北省的大牲畜配种繁殖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到6月底的不完全的统计,今年全省配种的母畜已有二十五万头,其中受胎的约有十六万头。全省上半年已产仔畜六万多头。
为了积极增殖耕畜,今年上半年不少地区整顿了配种的组织,就地挑选了一些种畜。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新选的种畜共达两万头。今年邯郸、石家庄、保定、沧州、天津、唐山、张家口七个专区有五十四个县共整顿配种站(点)两千多处。有些地区还提倡配种人员牵上种畜游乡串队、赶集上会,流动配种,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又解决了种畜不足的问题。为了多配、配准,各地在上半年训练了一批配种员,还吸收一些有配种经验的社员参加配种工作。
今年河北各地大部分公社的生产队,对保护孕畜也很注意。一般都减轻了使役,配有专人饲养,并制定了产前产后休息的制度,因而孕畜流产减少,仔畜成活率提高。
目前,各地正抓紧青草茂盛的有利时机,打贮青饲料,精心饲养大牲畜,争取秋季多配种。
据新华社昆明电 云南省宜良县畜牧配种站最近在农村增加了配种点,合理调济种畜,并抽调配种人员帮助生产队搞好牲畜配种工作。
近两年来,宜良县的大、小牲畜都有了发展,各种适龄母畜相应地增加了,但是,种畜不足和分布不够平衡。如凤鸣公社小宰格生产队养马三十三匹,其中有适龄母马二十六匹,由于没有较好的种马,去年有二十五匹母马空怀,只有一匹母马生驹。宜良县畜牧配种站根据群众的要求,今年先后在路南、板桥两个牲畜较多的地方,增设了两个配种点,帮助养母畜的生产队及时配种。今年3月至4月,路南配种点共配种七十匹母马,经过检查,全都怀了孕。
一些村落分散、母畜不多的地方,配种站和配种点的配种人员就牵着种牛、种马和种驴,到生产队去为母畜配种。还有一些没有条件建立配种点的地方,县配种站就和生产队签订合同,将种畜借给生产队使用。


第1版()
专栏:

吉林通榆县红星人民公社太平山生产大队庄家屯生产队,精心保护母畜,七匹怀胎母马全部产驹。饲养员正在喂产驹母畜
新华社记者 姜兴国摄


第1版()
专栏:

充实人力 培训师资
上海加强民办中学教学力量
新华社上海20日电 上海市最近抽调了一批教师来加强民办中学的教学力量。
据静安、黄浦、虹口、长宁、卢湾和普陀六个区的统计,这些区的民办中学新近补充了一百二十六名教师,使语文、数学、理化和政治等课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师资。这些教师都是政府有关部门从全市职工业余中学、公立中学抽调来的。他们之中70%以上具有大专学校文化程度,半数以上的教师从事实际教学工作已有五年以上。此外,市、区各有关方面还抽调了一批人员充实了民办中学的领导力量。
上海市原来就有一批由社会上热心教育的人士举办的民办中学,几年来办得很有成绩,今年暑假中这类民办中学又有了发展。为了帮助办好这些学校,上海市各级党政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最近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为民办中学的教学工作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上海市、区教育局在有关方面的配合下,还积极帮助民办中学解决校舍和教学设备方面的问题。南市、徐汇和静安等区都让出一些多余的机关办公室来给民办中学做校舍。静安区张家宅街道党委、南市区文庙街道里委员会等单位还发动群众帮助民办中学解决房屋和桌椅不足的问题。
在经费方面,各民办中学根据勤俭办学的精神,力争实现“自收自支,自给自足”的原则。但是为了保证教职员工一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又不增加学生家长的负担,收费标准相当于公立中学,民办中学经费确有困难的,政府将给予一定补贴和帮助。
为了加强对民办中学的领导,各校除由有关各方面组织校董会加强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外,市教育局已决定各民办中学一律归区教育局领导。各民办中学的党、团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也同公立中学一样,由区的各有关部门领导。
上海市教育局最近专门召开了有关民办中学的工作会议,对民办中学的教学计划、课程、教时作了具体安排。市教育局还举办了训练班,组织新调到民办中学的教师进行学习,使他们能够在开学后胜任工作。
由于各方面的关心和重视,现在各民办中学正在努力做好各项开学的准备工作。新办的一批民办中学也已经筹备就绪,正在招收新生。


第1版()
专栏:

晋南侧记
恺言
正当汾河流域风和日丽,百草齐发的时候,我们一行几人,在素称“棉粮之仓”的晋南,作了一次短暂的访问。
晋南,位于山西省汾河下游,四面群山环抱,中间为一断层陷落谷地,通称晋南盆地。这里气候温和,人烟稠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古代就是文化发达的地方。尧都平阳,舜都蒲坂,后稷教民稼穑[sè],嫘祖教民育蚕,大禹凿龙门导黄河等等美丽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晋南有四百万勤劳的人民,他们世世代代经受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于1948年获得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辛勤地从事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在这里记载的,就是晋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几个小小的侧面。
“平陆不平沟三千”
从三门峡北渡黄河,进入山西省最南端的平陆县。平陆全境都是干旱的黄土层。许多源出于中条山南塬的涧流,沿着北高南低的地势,直奔黄河而去,深厚的黄土地表,被冲得沟壑纵横。全境最大的涧流有二十多条,支沟毛沟有两千九百条之多,向有“平陆不平沟三千”的说法。这样的地理特点,形成了两种相反的情况:一方面,塬上无水,土地常年受着旱灾的威胁,人畜吃水要到十里甚至几十里以外的深沟大涧中去挑;另一方面,平时沟中清水长流,每到汛期,洪水奔腾而下。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滚滚涧中水,不浇塬上半亩田。”引水上塬就成为人们几千年来的愿望。但是,在小农经济的时代,谁有这个力量呢?自从走上集体化的道路以后,人们感到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大了,引水上塬的想法认真在许多人的头脑中活动起来。1958年,平陆县人民齐心协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引水上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们修建了十一条较大的渠道,总长三百余华里。这些渠道都是沿地势而行,工程非常艰巨,有的地方要拉沟,有的地方要钻洞,曲曲折折把水引上塬来,然后顺着大大小小的渠道,流过了村头田边,不仅排除了人畜吃水用水的困难,而且扩大了水浇地二万二千多亩,群众对这件事情非常满意。
平陆人民付出了很多的劳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如何巩固已得的成果,还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这些渠闸洞涵,多是土质工程,经过几年来的风蚀雨浸,渠水冲刷,坍塌现象日趋严重,这些渠道又多在沿山丘陵地带,一处堵塞,百处溃流,容易造成一连串的塌方。根据我们的了解,晋南地区在近几年来,兴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其中不少的工程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一般说来,大家对兴建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常常是全力以赴。一旦建成之后,对于工程的护养和维修,就往往不那么注意了。岂不知,护养维修并不次于兴建,兴建只是打下了受益的基础,护养维修才是长期受益的保证。如果只兴建不维修,工程效益会逐渐降低,整个水利建设的成果也可能化为乌有。目前,平陆县人民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把维修水利工程,当成当前的也是今后一个长时期的重要任务。据中共平陆县委负责同志讲,认识问题解决之后,在具体组织和技术问题上,并没有多大困难,因为工程所需用的材料主要是砖瓦,各个公社或生产大队,自己都可以就地搭窑,就地取材,就地烧制。他们迫切希望政府在可能范围内,发放一部分贷款,调拨一部分煤炭,给予支持。
绿荫之乡
从平陆越中条山,沿北坡而下,穿过山麓的果树丛,进入一片低洼平川地带。这里白杨夹道,绿树成荫,舒适爽目。这便是被称为“绿荫之乡”的夏县县境。夏县古称北安邑,相传四千年前,禹王曾在这里建都,后人为了纪念他,才改称夏县。
一条林荫大道,直达中共夏县县委会的门口。县委书记赵云山同志介绍:夏县是一个半山半川地区,土地宽广,气候温和,雨量适中,不但盛产棉麦,而且具备着发展林业的优良条件。抗日战争以前,不论山区平川,到处是蓊郁的林木。日伪军来了,差不多全给破坏光了。此后,每到汛期,山地水土流失,平川洪水泛滥,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无穷的灾难。1947年,夏县全境获得解放,土地改革结束以后,中共夏县县委便向全县人民发出了“绿化全境”的号召。经过十多年来的辛勤经营,才获得了今天的成就,在平川和边山地带实现了绿化。我们亲眼看到,不论是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水渠两旁,还是星罗棋布的大小村庄的周围,都种植了林木,其中一部分已经长大成材;山脚下一座座的果园,更是丰盛可爱,桃、梨、杏、枣、苹果、葡萄、核桃、柿子,各种干鲜果品,应有尽有。多快呀,仅仅用了十来年的时间,夏县的自然面貌便基本上改观了。这是夏县人民引以为荣的事情。
夏县的绿化,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呢?为了探求这个答案,我们访问了一些干部和群众,他们讲了不少的情况,归纳起来,不外以下几点:第一,县委对绿化问题提得早,行动快,自始至终抓得紧;第二,认真执行了绿化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第三,坚决贯彻执行了谁种谁收,伙种伙有的政策;第四,集体化以后,力量强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根据县里同志们的体会,其中第三条是最根本的一条,它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巩固了群众的热情,是十几年来林木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当然,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明确,而是在实践中逐渐认识清楚的。例如在集体化的过程中,有些地方一度把个人的林木收归集体所有,把小集体的林木收归大集体所有,因而影响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县委发现了这个问题,很快地纠正了。
夏县的绿化成绩确实很大,但是从全县范围来看,绿化的进展还不够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山区,在那里还可以看到不少的童山秃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呢?大家一面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一面讨论着这个问题。是县委领导思想上忽视了山区的造林,而对平川绿化有所偏爱吗?不是这种情况。县委对山区和平川的绿化工作,从来都是平等对待的。但是,平川地区具备着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水源丰沛、劳力充裕、便于管理护养等许多有利条件。山区的条件却与此相反。由此看来,主观上的平等对待,在客观上却会造成发展的不平衡,使山区的绿化落后于平川地区。目前,夏县县委为了改变这种不平衡的形势,已把绿化重点放在山区,并对于在什么地带发展用材林,什么地带发展经济林,什么地带发展薪炭林,都因地制宜地作了具体规划。这个任务固然是艰巨的,但是可以预期,勤劳的夏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在不很长的时期内,取得绿化全境的胜利。
浍河的花朵
从侯马市沿紫金山北麓东行约四十里,丘陵起伏间,有一座碧波荡漾的人造湖,这是被誉为“浍[kuài]河花朵”的浍河水库。
浍河水库位于浍河中游,面积有二十平方华里,蓄水七千五百万立米,干渠支渠合计共长四百华里,可浇地十六万亩。这座水库是大跃进的产物,1957年秋后动工,1959年10月便完成了。现在已经经历了三个年头的考验,证明是一座成功的水库。我们到达这里的时候,正是小麦经过了整整一个春天的干旱,又遭受了严重冻灾的时候,但是这里的人民,却面无愁容,大家正在笑逐颜开地引水浇麦。
提起这座水库的修建,原曲沃(侯马原为曲沃县)县委会议上,曾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先开渠?先筑坝?还是渠坝同时动工?当地的同志们把这场争论称之为“渠坝之争”。当时一部分人主张,按照修建水库的常规,施工程序应该是先筑坝,后开渠,然后平整土地,放水浇灌。另一部分人的意见与此相反,他们说,鉴于许多地方这样作的结果,往往使水库发生“大肚子”症,即坝成之后,立即蓄水,蓄水之后,渠道往往不能及时开挖,或者是开挖了渠道,桥梁涵闸不能及时修建,土地不能及时平整,眼看着一库清水,不能浇地,正像有人所说,“有了近水,还是解不了近渴。”因此,这些人主张,在施工程序上可以打破常规,先开渠,后筑坝;如果人力物力允许,可以开渠、筑坝、平整土地三者齐头并进,结合进行。这样作的好处是,一面筑坝,一面蓄水,一面引水浇地,以收水到渠成之效,时间短,受益大。
经过反复讨论,县委决定采取先开渠后筑坝的方针。1957年秋后动工,当年12月,一条八十里长的干渠挖成了。接着便筑坝蓄水,同时继续开挖支渠斗渠,平整土地,到了第二年的2、3月里,春暖花开的季节,浍河的水第一次顺从了人们的意志,服服贴贴地流到了田间,灌溉农田三万多亩。许多干部和群众,原来是不相信能够治服浍河的,这时候,亲眼看到受益这样快,无不欢欣鼓舞,干劲更高了,工程进度也就更快了。随着大坝的不断增高,渠道的不断延长,灌溉面积也随着不断扩大,到1959年10月,整个工程便全部竣工,灌溉面积扩大到九万亩。1960年由于进一步平整土地,又扩大到十六万亩。目前市委正继续抓新水地的平整和灌溉管理工作,灌溉面积还可以继续扩大。
浍河的上游,翼城县境内,还有一座小河口水库,它的修建也是采取了先开渠,后筑坝,渠坝交叉进行的方针,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它和浍河水库同样被誉为“浍河上的花朵”。
水库的效益
勤劳的晋南人民,为了尽快地改变全区的自然面貌,曾以高涨的劳动热情,修建了许许多多的水库。从水库的规模上看,其中大部分是小型的,也有少数中型的;从地区分布上看,大部分在山区丘陵地带,也有少数在平川,星罗棋布,波光闪闪,确如某些民间诗人所赞美的,“好似满天星斗落人间”。
这些大大小小的水库,是晋南人民花了很大的劳动代价换来的,但是它们的效益究竟如何呢?
总的看来,晋南地区修建的水库,大部分为中小型的沟谷水库,即在边山丘陵地带,沿着一些河流的上游和中游,利用天然的峡谷,筑坝拦水而成。经过几年来的考验,这些水库基本上都是成功的。它们不但解决了干旱地区人畜吃水用水的困难,而且扩大了灌溉面积,使许多旱田变成了水田,在连续三年的大旱中,起了很大的抗旱保墒作用。这些沟谷水库,还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投资小,受益大,用工少,收效快,而且占地不多,不用国家投资,地方可以自办,因此很受群众欢迎。前面介绍过的浍河水库和小河口水库,就是其中的一两个例子,已经具体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但是,人们作什么事情,总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何况是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做前人没有作过的事情呢?晋南地区除修建了大批成功的沟谷水库以外,有些地方还修建了一些平地水库。所谓平地水库,就是在河流下游的平川低洼地方,在周围筑堤垒坝,拦洪蓄水。现在看来,这种平地水库,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似乎不宜于广为提倡。这不仅因为它投资大,用工多,工期长,占地广,收益不大,而且常常引起水库周围盐碱化的发展。在夏县,我们看到的中留水库,便属于这种类型。这座水库的库址,原是一片洼地,每年汛期,山洪汹涌而至,这一带人民的生命财产受着很大的威胁。但是洪水过后,第二年可收一季好麦子,不上肥料,亩产也在二百斤上下。为了解除这一带的水患,便在这片洼地的周围,打起了长堤,修成了一座平地水库。完工之后,虽说能为下游增加两千亩水地,但是却占去了当地人民的七千亩良田,而且由于长期蓄水,水库周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了盐碱化的发展。
夏县县委了解到这个问题之后,经过跟水利干部研究,跟当地群众商量,决定将这座平地水库的蓄水全部放掉,将它变成一座调洪水库,在每年汛期拦洪,汛期过后,立即将蓄水放掉,这样既减轻了水害,又不误当年在库底播种小麦。等到将来,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做好了,沟谷水库大量修建起来,能够完全控制洪水的时候,这座平地水库自然也就失掉了拦洪意义,可以逐步恢复为农田了。
“夫妻槽”
万荣是晋南农牧并举的旗帜。进入万荣县境,走进任何一个村子,都会看到牛马成群,圈肥高堆,一派兴旺景象。
近几年来,万荣县的牲畜有很大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大牲畜四万余头。牲畜多了,饲养管理就成了很重要的问题。现在万荣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健全的饲养管理制度,并已收到实际效果。但在饲养方式上还存在着不同意见。我们曾到一些公社的生产大队去参观,看到有二三十头甚至四五十头牲畜集中一起的大槽喂养,有五六头十来头集中在一起的小槽喂养,也有分散到户的单槽喂养。我们曾问陪同我们参观的卫一屏同志,到底哪种方式好?卫一屏同志一直负责领导农牧业生产,他说,现在还不忙于作这样的结论,因为各个生产队的情况不同,管理水平不同,不必强求一律,也不可能强求一律,可以让大家多试一试看。但是目前也可以看出一种趋势,采取小槽喂养的越来越多了,它可能成为现阶段普遍大量的方式。他又说,看来在小槽喂养中,“夫妻槽”又是一种比较好的饲养方式,他建议我们去看一看。
为了看看“夫妻槽”是个什么样子,我们特地访问了“夫妻槽”的发源地——王亚庄公社张薛生产大队。这个大队共有大牲畜二百八十七头,分成四十五槽饲养,其中有“夫妻槽”三十三个。所谓“夫妻槽”,就是夫妻都作饲养员,固定负责一槽牲畜的饲养管理。“夫妻槽”这种饲养方式,是在1960年开始发现和推广的。在这以前,一般都是一两个男饲养员负责饲养一槽牲畜。因为饲养员都有自己的家庭,对于长年住到饲养室里有意见。虽然生产队的干部对这些人经常进行思想教育,并定有各种责任制度和奖惩办法,多数人还是不够安心,常常发生夜里无人守槽的现象。“夜草吃不够,不使也会瘦”,因而这个大队的牲畜,瘦弱死亡的不少。1960年春天,大队党支部发动群众检查总结牲畜的饲养管理工作,发现饲养员张盛才饲养的一槽母牛最好,膘肥力壮,个个像小老虎一样,从来没有支取过医药费,还繁殖了五头幼畜,也是全活全壮,五种奖金——繁殖奖、增膘奖、保健奖、积肥奖、工龄奖——他全得了。张盛才一个人饲养一槽牲畜,比两个饲养员饲养的一槽牲畜还好,这里边有什么窍门呢?原来是这样:起初张盛才的妻子不断地帮助他去守槽,日子长了,就干脆搬到饲养室里去住了,从此,他俩把饲养室当成了自己的家,日夜交替守在槽头。于是大家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夫妻槽”。从此,“夫妻槽”就由少到多地发展起来。
我们在张薛生产大队,访问了十几个“夫妻”饲养室。每个饲养室都用隔墙隔成了牲畜间、草料间、炊事间、饲养员休息间。到处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饲养员休息间,都是白灰抹墙,虽然面积不大,但窗明几净,墙上贴着彩色年画。炕上铺着白色床单,叠着花被褥,有的还摆着针线筐和纺线车。闹钟几乎是家家必备,这是为了在夜里按时起来给牲畜添草拌料。我们问过许多饲养员,“夫妻槽”到底有什么好处?他们共同的体会是,夫妻俩互相体贴,互相帮助,男人力气大,多作些担水铡草一类的重活,女人有耐性又勤快,多守槽:前半夜,妻子守槽,同时做一些针线,下半夜丈夫睡醒了,再接替妻子。这样轮流干活,轮流休息,既养好了牲畜,又作到有劳有逸。饲养员张福堂一提起“夫妻槽”的好处,就说:“有几天,我从地里回来的很晚,到饲养室一看,女人早已把牲畜喂上了,她责备我不该回来这么晚,可是又赶快端水给我喝,让我歇一歇再去铡草,你们看有多好。”
“夫妻槽”对一些多子女的饲养员,带来的好处更多了。现有的女饲养员,大都是多子女的妈妈。她们作饲养员以前,由于家务繁重,不能参加或很少参加田间劳动,既影响队里的出勤率,又得不到劳动报酬。自从跟自己的丈夫共同作了饲养员,连孩子一起搬进饲养室,在保证养好牲畜的前提下,两人可以灵活机动地安排活路。比如,男人铡好草,担好水,垫好圈之后,可以挤出时间到田间出工或者去经营自留地;女人可以带着孩子守槽、做饭,并抽闲补空缝纳衣服,制作鞋袜;孩子放学回家,还可以帮助作些事情。这样就作到了集体、个人两不误,许多困难都解决了。
张薛大队办“夫妻槽”两年了,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牲畜瘦弱死亡现象停止了,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地提高。从数量上看,由1959年底的二百二十四头,增加到现在的二百八十七头,还出卖了三十六头,淘汰了十六头。从质量上看,已经消灭了二类和三类牲畜,个个都是膘肥毛亮。
张薛大队的“夫妻槽”,引起了许多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兴趣,大家正在纷纷试办。
对比试验田
在万荣县各个公社或生产队里,常常看到一些不寻常的情况:比如,这里有同样大小的两块麦田,但稀密不同;那里有同样大小的三块麦田,但播种形式不同,有南北成行的,有东西成行的,也有东南西北成行的。初到万荣的人,一时难以理解这是什么意思。经过县委办公室张武功同志介绍,才知道这是“对比试验田”。它在万荣有相当的普遍性。其中有干部与干部的对比试验,有社员与社员的对比试验,也有干部与社员的对比试验。张武功同志说,对比试验田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通过实地试验,统一领导与群众之间对某些生产技术问题的不同看法与分歧意见,是一种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
经过张武功同志的详细介绍,“对比试验田”的来龙去脉就比较清楚了:在过去的几年里,万荣县各级领导干部,一般地都建立了自己的试验田,这对于克服领导作风上的官僚主义和生产指挥上的主观主义,对于干部熟悉农业生产,学习生产知识和技术,都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试验田,终究还是属于干部试验田的性质,虽然它也吸收一些有经验的老农参加,但这终究没有跟广大群众紧密结合起来。试验田的成败既不为群众所关心,它所提供的一些经验,也不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后来在一次座谈会上,县委受到了启发。这是县委召集的讨论小麦播种问题的座谈会,参加座谈的有社员、有老农、有基层干部、有县农场的技术人员。座谈会上又讨论到多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每亩小麦播种多少为合适呢?有的说十斤合适,有的说十五斤恰当,也有的说十七斤到十九斤较好。县农场的同志坚持下种二十斤到二十五斤,并举出了试验中的记录和许多数字,来说服大家。但是群众还是不能信服。他们说,不是你们的下种量合适,是你们的土地好,施肥多,用工多,管得细,几头都占了;我们是大田,不用试验,也知道不如你们。这话很尖锐,对县委来说,是一副清醒剂。县委从中想到过去的试验田是干部试验田,是少数人在小块地里搞的试验,这样的试验田,本来就具备着大田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可是有的人还特意在试验田里多施肥,多用工,企图从中培养出什么奇迹来。这样的试验,是脱离群众的试验,试验出来的东西,只能作样子,不能普遍推广。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在同样的条件下,同群众一起去试验。
就在这次座谈会上,县委提出,大家是不是都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一次或几次试验之后,再来共同作结论。大家一致同意分头去搞对比试验,你说每亩下种十斤好,我说十五斤好,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么就选择同样的土地,施同样的肥料,用同样多的工,单打单收单算。结果证明,每亩下种量的多少,不能作机械的规定,而要根据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与耕作条件,如地质的好坏,气候的寒暖,播期的迟早,施肥的多少,管理的粗细,水源的有无等等来决定。于是,多年来的争论从此结束了。
后来,县委便把种对比试验田的方法,在全县普遍提倡,不论是干部与社员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凡是在生产中有争论的问题,都可以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的项目非常丰富,例如有人说,播种小麦以南北行为好,可以通风;有的说以东西行为好,可以受光;有的说以东南西北行最好,既通风又受光,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进行对比试验。又如,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每年都提倡消灭白茬下种,主张普遍施肥,但群众认为肥料不足,主张轮流集中施肥,于是也进行了对比试验。
据县委的同志讲,许多争论不决的问题,都是通过这种对比试验得出结论的。目前这种对比试验田,在万荣县已经成为群众性的活动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