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6月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殖民者在非洲掠人越货的“海岸”
祁葵
殖民主义国家在非洲进行的残酷的罪恶活动中,西非洲几内亚湾沿海地带曾经是它们掠人越货的特别场所。它们留下的各个“海岸”的名称,就是这种掠人越货的“事业”在地理上的见证。
十四世纪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人为了寻求新的市场,想开辟一条由海上通到东方的航线,开始沿着非洲的西岸向南航行。在达·伽马1498年绕过南非好望角到达印度以前,殖民主义的先锋葡萄牙人已经不断地在几内亚湾海岸一带地方进行调查。十五世纪正是欧洲人经营新大陆的时期,殖民者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欧洲殖民者一踏上非洲的土地,就从事“奴隶贸易”的吃人勾当。同时,他们又急于掠夺非洲的宝物如黄金、象牙和香料,用非洲大陆的财富来修建和装饰西欧国家的城市。
在西非洲,西从大西洋岸的葡属几内亚起,沿着几内亚湾向东,一直到喀麦隆沿海一带,都是当时西方殖民者进行罪恶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殖民主义者在一个地方掠夺的目标经常是多管齐下,他们在大量掳捕黑人的同时,从不忘却黄金、象牙等宝物。“奴隶海岸”、“黄金海岸”、“象牙海岸”、“谷物海岸”这些名称,只是表示它们在某一个地方劫掠的赃物更富于代表性而已!
“奴隶海岸”是指西非洲沃尔特河与尼日尔河之间的一带海岸地方,即现在的多哥、达荷美和尼日利亚西部沿海一带。加纳的东部沿海的小部分也包括在内。几内亚湾海岸缺少天然的港湾,这一带的尼日尔河三角洲和拉各斯就是仅有的几处比较合适的海船停泊处。欧洲殖民者看中了这几个地方,就把它们作为大规模活动的场所。当时从贝宁、约鲁巴、达荷美、阿散蒂各王国劫掳来的黑人,大都先运到这里,再转往海外。
葡萄牙人于1472年侵入尼日利亚一带进行“奴隶贸易”后,欧洲其他国家的殖民者也纷纷到来。“奴隶贸易”在尼日利亚持续的时间较久。几乎和侵入尼日利亚同时,葡萄牙、英、法、德等国殖民者也侵入了达荷美和多哥沿海地带,在当地进行大规模的“奴隶贸易”。达荷美沿岸在长时期内是一个主要的活动中心,沿海的维达曾经是整个几内亚海岸最大的一个“奴隶出口地”。十七世纪初,这一带地方每年要运出二万黑人;一直到十九世纪初,才减少为每年一万至一万二千人。
西方“文明人”的这种吃人“贸易”一直持续了三个多世纪,在十八世纪最后二十五年中达到了最高峰。直到十九世纪初,“奴隶贸易”才开始衰落。这些欧洲人口贩子,除了自己组织“猎捕队”捕捉黑人外,主要是勾结当地一些酋长和利用奴隶贩卖商来搜捕黑人;有时甚至故意挑起部落战争,掳掠俘虏充当奴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的“非洲被转化为商业性黑人猎夺场所”(注),就是当时“黑暗大陆”活生生的写照。贩卖奴隶究竟使非洲人口遭受了多少损失,至今没有比较可靠的数字。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依斯估计,向美洲贩卖黑人,包括贩卖过程中的死亡者在内,使非洲丧失了六千万人口,加上贩卖到东方的黑人,总数约为一亿人口。《贩卖黑奴者》一书的作者杜加斯则认为高达一亿五千万人。
比侵入“奴隶海岸”更早,葡萄牙殖民者于1471年就来到现在的加纳沿海一带。在这里,他们发现了黄金宝藏。1482年,他们在埃尔米纳修筑了城堡。从那时候起,加纳沿海地区就称为“黄金海岸”。阿克拉—多哥海岸气候比较干燥,植物又不太茂密,因此就吸引了第一批欧洲黄金和奴隶贩子的注意。在这一段干燥地带和附近发现黄金的地方,一共建立了三十七个城堡。随着葡萄牙人之后,荷兰、英、法等国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他们除了掠取黄金外,同时进行劫掠象牙和贩卖黑人的勾当。“黄金海岸”在“贸易活动”时代的城堡是很有名的。这些城堡多数建于十七世纪“奴隶贸易”的鼎盛时期。当时,黑人都被拘禁在城堡的地牢内,开航时才把他们带到海岸。奴隶贩子则住在城堡的上层。城堡里存放着劫夺来的黄金、象牙和香料。现在加纳海岸一带,还保存着这些所谓“海外商站的大堡垒”!
英国殖民者于1552年在西非开始作“黄金贸易”。十八世纪初,他们每年劫往欧洲的黄金已值二十五万英镑。据统计,自1844年“黄金海岸”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后,在1880—1945年一段时期内,主要在“黄金海岸殖民地”和阿散蒂西南部,就掠夺了价值九千万英镑的黄金,平均每年劫夺近一百四十万英镑。在二十世纪初,黄金海岸的“黄金潮”达到了最高峰,掠夺黄金的“公司”在1901年就有四百家。在加纳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殖民主义斗争后,加纳共和国于1957年独立。虽然经过帝国主义长时期的掠夺,加纳的金产量现在仍名列世界前列。这一带的黄金储藏量之丰富,由此可见。
“象牙海岸”这个名称是1475年葡萄牙殖民者费尔南·戈麦斯来到这个地方后命名的。从十五世纪起,象牙海岸就成为欧洲殖民者掠夺象牙和贩卖黑人的市场。西非洲草原区以产象闻名。非洲象长有贵重的象牙,不易驯服。它原来的分布地区很广,但自从殖民主义者为了劫取象牙而大量捕杀非洲象后,分布地区就缩小了,种类和数量也大为减少,现在能看到的仅是一种小象。
现在的利比里亚和塞拉勒窝内的沿海地区当时称为“谷物海岸”。殖民主义者掠夺的香料中,包括几内亚的土产——胡椒。这种胡椒又称为“谷物”,这就是“谷物海岸”名称的由来。也有把“谷物海岸”称为“胡椒海岸”的。除了掠夺香料外,这个“海岸”也是贩卖黑人的市场。十五世纪下半期葡萄牙人开始来到利比里亚劫掠黑人,继之而来的有荷兰、英、法、德等国殖民者。十六世纪起欧洲奴隶贩子又来到了塞拉勒窝内的罗克尔河河口掠捕黑人。这里也是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英国殖民者后来在十八世纪借释放黑奴为名,建立了塞拉勒窝内殖民地,它的首府“自由城”(弗里敦)就位于这里。
(注)见《资本论》第1卷,第949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附图片)


第4版()
专栏:采风录

尼泊尔——节日之邦
水聿
如果你有机会在加德满都闲步的话,无论你走到哪个角落,都会看见一座座的庙宇,它们或者耸峙在葱翠的高山之巅,或者夹杂在市肆的房舍之中。因此,有人说加德满都是五步一庙,十步一庵,神像和佛像之多可与人口相比。
这许许多多的寺庙供奉着印度教和佛教的诸神,记载着有关这些神的传说。在尼泊尔,不仅是这些寺庙,就是每条河流、每座山丘、每条溪涧都同某个神有联系。关于这些神的古老故事代代留传下来,至今为尼泊尔人所信奉。人们在每年特定的节令,敬奉诸神。因此尼泊尔全年节日纷繁,竟有一百多个,“节日之邦”的称号就是由此得来的。
尼泊尔的传统节日都渊源于宗教,丰富多彩。在节日里,人们,特别是山区的居民尽可能寻欢作乐,载歌载舞,充分表现出尼泊尔人民乐观的性格。
尼泊尔的节日的一个特点是除了敬神之外,人、虫、鸟、兽也是敬奉的对象。另一个特点是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共度佳节,佛教徒敬奉印度教神,印度教徒也敬奉佛祖释迦牟尼。
巴衣拉伯节、牛节、潘查克节(灯节)、印德拉节、德赛恩节等都是尼泊尔的著名节日。其中以德赛恩节的规模最大。这个节是纪念多尔加女神战胜牛魔王马西沙索的。
“德赛恩节”历时共两周,在节日中人们要停止一切工作,政府机关也要放假四天。在节日到来之前,山区居民纷纷下山,到加德满都采办日用百货。他们还赶来大群绵羊出售。加德满都的大街小巷里挤满了人群,店铺里生意忙碌,市场上充满了讨价还价之声。
德赛恩节开始的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瓦盆瓦罐里栽种小麦。从这一天起至第九日叫作“九夜”。在这九天中,人们午夜一时就要起床,三五成群,敲打着乐器到巴格巴蒂圣河行浸沐礼,并唱圣河起源词。圣浴完毕后,男人小孩便到德瓦圣庙朝拜。朝拜时要口诵诸女神的名字,并要在祭坛上进行牺牲。牺牲完毕,就争先恐后地去朝拜神像。在这几天中,家家都是香火旺盛,鸣钟击鼓。
第七天是皇家陆军在首都的大草地上举行表演的日子,国王和文武官员以及外交使节都出席观看。
第九天是“牺牲日”,这是德赛恩节的高潮。这一天各祠堂庙宇宰杀的牛羊不计其数。在加德满都古宫的广场上,遍地都是宰杀了的牛羊。牺牲仪式规模最大的是军队为军旗举行的牺牲,届时高级军政长官都必须出席。在举行牺牲前,先将冷水泼在牛羊身上,使其因寒而栗,然后用哥克利腰刀把牛羊的头宰下来。在这一天,无论谁家,都要设法买只牛、羊或鸡来进行牺牲。开车的司机杀羊后,就把羊血洒在车上,把羊毛粘在车头上。他们说这样可以一年不出事故。推而广之,人们使用什么工具劳动,就为什么工具进行牺牲。
第十天是“胜利日”,这是“牺牲日”的继续。这天傍晚时分,要举行屠夫游行。屠夫们先要饮酒,然后手提哥克利腰刀(刀口缠布条以免发生意外),排着队,由人们簇拥着从最热闹的大街上走过。这时候,街上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
德赛恩节的最后四天是进行社交活动的日子。在这几天中,人们访亲问友,你来我往,尽情欢乐。


第4版()
专栏:

落基山下的印第安人
“异乎寻常的城市”
介绍美国落基山下的新墨西哥州的指南图、广告、书刊,都把它的首府圣大非市称为
“印第安人居住地的心脏”。但是,圣大非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异乎寻常的城市”。不错,圣大非确与美国大多数州的首府不同,这里既没有笔直的大马路,也没有银行大楼和高大的教堂。在这个城市里找不到一家药房,找不到一处可以吃饭和买日用品的地方,找不到一个停车场……
圣大非居民的住房都是按照印第安人培布洛部族的传统住宅的形式建成的。培布洛部族于十一至十二世纪时从山上移居格兰德河平原,他们在这里继续沿用着自己祖先的梯田式建筑。这种建筑的下层房屋没有门窗,进屋子要通过屋顶的窟窿。下层房屋的屋顶就是上层房屋的屋基和庭院,楼与楼之间用活动梯子联系着。屋子里面也架有这种浮梯。从前当敌人侵袭的时候,印第安人就把梯子撤掉,于是房屋就变成了碉堡。
印第安人在哪里
首饰店的橱窗里陈列着各种银器,布店里摆着条纹服装和五色缤纷的花地毯,瓷器店卖的都是具有印第安人的陶瓷工艺风格的器皿。到处悬挂着印第安人的色如虹霞的鸟羽冠和精雕的印第安神的小像。创造这些伟大手工艺品的人在哪里?为什么在“印第安人居住地的心脏”见不到一个印第安人?原来,圣大非市内现在已不准印第安人居住,把他们驱逐到远离城市的不毛之地去了。
“毛茸茸的天鹅”酒店
从圣大非奔往印第安人居住的格兰德平原,眼力能及的地方,尽是一片漫无边际的干旱土地。河流已变成坑道,没有一滴水。但是,被美国佬驱逐到五谷不生的旱地的印第安人,曾几何时,还是以耕作能手而著称哩!
距离骆驼山的山脚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小酒店,名叫“毛茸茸的天鹅”。同新墨西哥州所有的酒店一样,这家酒店的门前也是用印第安服装、鸟羽冠和倚靠在墙壁上的几只白车轮(印第安拓荒者遗留该地的纪念物)做幌子。这里比较讲究的酒家都有几支斜插在地里的巨大箭矢。据说,从前印第安人的阿巴卡部族是用一支燃烧的火箭来表示对敌进攻的信号。
酒店、旅店和饭馆的主人,照例都是白人,但是使用的器皿和供应的糕点都是印第安式的。美国商人收买印第安人的工艺品,转售给旅客从中获取利润。有一次,一伙印第安人打算自己开设一家饭馆,但这个奢望遭到亚利桑那州食品业联合会的制止。
沉寂的捷祖克村
距“毛茸茸的天鹅”酒店两哩,是印第安人居住的捷祖克村,村里沉寂无声。在村里,有一个被许多泥土房屋包围着的圆形广场,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一人多高的形如酒杯的高台,印第安人称之为“吉瓦”。“吉瓦”是经由石阶或木梯出入的,印第安人在它的坑底举行露天舞蹈和亲人的葬礼。
每逢白人或外国人携带摄影机访问这个村庄的时候,村民总是躲藏起来,拒绝接待。为什么捷祖克村如此沉寂?为什么这里的印第安人如此慢客?原来,不久前好莱坞的电影团体闯入了这个村庄,他们赠给当地印第安人以极不值钱的礼品后,就叫他们扮演印第安人与白人作战的影片中的角色,把他们描绘成极其丑陋的形象。当印第安人事后弄清了自己在影片中担任的角色之后,从此便厌恶外人来拍照了。
印第安人唾弃“美元文明”,他们只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通过中人之手将工艺品售予白人,不是一贫如洗,他们决不肯外出谋生。对于一些需要机智与勇敢的工作,印第安人是受到很大重视的。比如在旧金山著名的“高尔顿水闸”大桥的建设工程中,印第安工人是必不可缺的。一贯对工人厉声斥责的白人包工头,有时候对印第安人也不得不换上和悦的声调,因为印第安人既不理睬他们的?喝,也不会向他们屈服。
圣伊尔丰索村
居住在圣伊尔丰索村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比较优裕,这主要是因为这里诞生了印第安人的光荣女儿、艺术家玛丽·玛尔丁奈斯达。她继承了印第安人的古典艺术传统,她塑造的烧泥花瓶、碟子和陶盆,曾在陶瓷工艺展览会上获得世界的好评。尽管有许多商人许下各种诺言请她去做工,但她还是坚决留在自己的部族里。现在她已经六十多岁了,仍然在继续工作。她做的东西在市场上的售价很高,但她把全部收入都交给部族,以帮助贫困的印第安人度日。
在这个村里,你可以体会到印第安人是如何关心孩子,这是由于印第安人出生率过低的缘故。在欧洲殖民者侵入前,居住在美国境内的印第安人约有一百万,但目前只剩下四十万了。 (文宏)
(附图片)
印第安人的象形文字
仙人掌 表示沙漠
高山 表示丰衣足食
篱笆 表示包围状态
太阳 表示幸福
箭 表示保卫
眼睛 表示警惕
流水 表示满足渴望
蝴蝶 表示美丽
马 表示旅行


第4版()
专栏:数字与事实

数字与事实
▲美国按高于澳大利亚小麦价格的25%—50%向经济不发达国家输出剩余小麦。美国大米的价格高于缅甸大米的价格100%—130%。
▲在美国开采石油原油一立方吋平均费用为七十八分,在拉丁美洲为四十三分,在中近东为十分。在美国一个钻井一昼夜出原油十一立方吋,在委内瑞拉出二百三十立方吋,在中近东出四千立方吋。
▲美国垄断资本家在国内一年剥削一个石油工人三千八百五十六美元,而在阿拉伯东方一年剥削三万四千二百八十四美元,这就是说,利润几乎高八倍以上。
▲美英垄断资本家在近东国家的国际市场上,按高于成本五至九倍的价格出售石油,有时按高于成本十九倍的价格出售。例如科威特石油出售以后,西方垄断资本家可得到1620%的利润。 (滔辑)


第4版()
专栏:

哥本哈根和宫堡群
陈大远
哥本哈根市中心有一个不很引人注目的“城市博物馆”,这里陈列着古老的哥本哈根的模型和图画,说明这个城市有了很久的历史。的确,在丹麦的历史的记载里,十一世纪,也就是丹麦海盗时期的末期,已经提到了哥本哈根,但那时它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渔村和进行贸易的场所。逐渐繁盛的贸易,使这个地方发展起来,十五世纪初,就成为丹麦的首都了。
以克利斯钦堡为中心的一块市区,是现在哥本哈根的中心,但也是古老的哥本哈根所在地。市区从这里向内地发展下去,像一个手掌,这个古老的区域,就成为这个手掌的掌心。
哥本哈根是个灰色的城市,带有古老淳朴的味道。它有二十多个可供参观的博物馆,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可供游览休息的公园。
最美丽的地方要算是海滨公园了。它是沿海的一个狭长地带,没有像其它公园那样繁茂的树木,也没有大片草坪。但是这里有一个最美丽最负盛名的铜雕——美人鱼。这是根据安徒生的童话《小人鱼》雕造起来的。带着一条鱼尾的美丽的姑娘,羞羞怯怯地坐在一块石头上。美人鱼的形象,安徒生童话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它就像大桥之于伦敦,铁塔之于巴黎,成为哥本哈根的标志。游人们坐在这里,望着美人鱼背后的朝霞,或者凝视着美人鱼发辫上的落日余辉,会感到安谧[mì]而幽静。
市中心区却有一个意趣完全不同的所在,叫作“去福里”。在这个游艺场里有杂技表演,有音乐演奏,有歌唱,有舞蹈,有餐馆,有赌场,有酒吧间,有跳蚤城,技艺百戏无所不备,真是五光十色。
哥本哈根有许多古老建筑,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三个宫堡。克利斯钦堡原来是丹麦最古老的宫堡,甚至它是什么时候兴建的,都无从查考了。不过现在这栋楼房,是1794年原来的宫堡火焚后重建的。过去,这里是丹麦国王的宫殿,现在是议会的所在地。
阿摩林堡,是丹麦现在的国王斐德烈九世居住的地方,靠近海边,由四幢完全对称的楼房所组成。
现在唯一开放的故宫是罗森堡,它是一个红色的伸出许多尖顶的建筑物,具有独特的风格。十七世纪,这个宫堡刚刚修建起来的时候,还座落在哥本哈根的郊外,四周辟为皇家花园,当时是丹麦国王夏季避暑的别宫,现在成为皇家珍宝陈列馆。皇家花园也成了哥本哈根最大最好的游览场所——罗森堡公园。
从哥本哈根到北锡兰岛的一个圆形的旅途上,可以看到好些古代的宫堡,像奥斯基罗皇宫,约斯普利斯宫,斐德烈斯堡,夏宫,卡伦堡宫等等,或位于闹市,或矗立湖滨,或被森林所包围,或被海水所环抱,各有不同的特点。有的已成为主教的宿舍,有的成为历史博物馆,有的仍然是现在丹麦国王避暑的所在,它们也各有不同的命运。这些宫堡和哥本哈根的三个宫堡,组成了北锡兰岛的宫堡群。
最著名的还是卡伦堡宫。它在哥本哈根北面三十多公里的海滨,建筑在伸进海里的一个小半岛上。登上宫墙,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岸瑞典的赫尔辛堡,可以看到一片片的白帆从这个窄窄的海峡驶过去。古代,这个宫堡也是一个军事要塞,现在还保存有古老的炮台和兵器。
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就是以卡伦堡宫作为故事发生的所在地,这个宫堡也就借重于《哈姆雷特》闻名于世了。现在宫墙上面还嵌有纪念莎士比亚的一块石刻。若干年前,每年夏季,都有外国剧团来这里访问,并在宫堡的院子里露天表演《哈姆雷特》。
在这样一个短短的旅程上,访问了这么多的宫堡,再了解一下它们的建筑历史,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它们大部分都是十六、十七世纪修建起来的呢?原来是,这个时代是贵族、地主完成了对土地的占有,城市商业和文化日渐繁荣的时代。从宫堡群走回哥本哈根,从古老的哥本哈根走到新区,多少也会看出这个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的痕迹。
(附图片)
图为卡伦堡宫外景


第4版()
专栏:

“鼓语言”
把鼓作为“语言的工具”,是非洲一种广泛流行的艺术。当然,这不是说把鼓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讲话相比,而是指在某种情况下,鼓可以代替讲话。比如,当人讲话的时候,声音显得太微小,或者用鼓比用人更适合,这时候,就可以用鼓来代替人讲话。
在加纳,阿肯人居住的地区,一般都预先规定了使用“鼓语言”的场合。比如丈夫不能在家里用鼓和妻子谈话,但他可以在跳舞的台上用鼓来赞扬她。打鼓人不能对酋长说:“你这样做可不光明磊落呀!”也不能威胁说,他不再为酋长敲鼓了,但是在节日或接见的时候,打鼓人就有权利通过打鼓来表达他的这些看法。按照一般情况,阿肯人称呼酋长的时候,总要加上“纳纳”的头衔,但当打鼓人用鼓来称呼酋长时,就有权利不加这种头衔。阿肯地区的打鼓人并不是被批准和公认为乞丐之类的人物,他不能为了向人要钱而到处敲鼓或者把别人奉承一番。但在社交场合,谁也不能去阻止他接受他所赞扬的人送给他钱和酒,他甚至可以向人要酒喝。
鼓也可以用来宣布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当然,在对要宣布的事件的选择上,每个部落是不同的。洛克莱族的鼓可以宣告出生、死亡和婚庆。阿肯族的情况就不同:酋长的逝世可以用鼓来宣布,有时候要等死了以后很久才宣布。但是一般老百姓死了就不能用鼓来宣布,因为阿肯族的鼓语言是以酋长为中心的。另外,在紧急情况下也敲鼓,如战争的爆发。
用鼓来宣布某件事情的发生只是它所起的作用之一,如果鼓只能起这一种作用,那么,“鼓语言”就不会有发展的前途了,因为现在毕竟还有像收音机、电话、电报和报纸之类的东西。会讲话的鼓还可以在跳舞时起作用,它可以给舞蹈者指点方向。“鼓语言”也可以用来当作音乐节奏的基础或者表达一种音乐的感情等。在举行礼仪的场合,鼓也起一定的作用。鼓,对谚语和私人之间相传的诗,也是一件重要的工具。
(传忠译)
(附图片)
启雄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