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社论

一篇活教材
今天本报发表的报道中共沙石峪支部领导群众改造荒山的斗争经历的通讯,给人以很有益的启发。这是一篇关于基层干部如何正确领导群众的活教材,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支部领导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沙石峪的自然条件是这样恶劣,耕地是在石头板上垫起来的,土是在石头缝里搜出来的,那里的人民终于战胜了大自然的重重障碍,取得了建设的初步胜利。什么力量引领沙石峪人民如此英勇顽强地进行斗争?这是在支部的正确领导下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结果。
生产建设是人同自然打交道,领导生产是人同人打交道。只有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发挥人的主动性,才能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人在对自然斗争中取得主动。党的群众路线具体确定了这种正确关系。指导这种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在一切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相信群众自己能解放自己,事事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正确的领导必须具备的观点。我们党的一切事业,都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如果脱离群众,我们将会一事无成。毛泽东同志教导说:“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沙石峪支部的同志们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在许多事情上,都做到了依靠群众的自觉自愿来进行工作。群众要依靠风水先生找水,支部当时没有能够说服群众,但也没有对群众实行强迫命令,而是在群众中积极地进行说服教育工作,耐心地等待觉悟,直到群众受到事实教育而自觉地在支部领导下展开治山治水的斗争。有人以为,只要是“好心”,是为群众,就可以不讲方法,只要自己办的是“好事”,就可以对群众实行强迫命令。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命令主义必然产生形式主义,结果就只有“流于形式而失败”!群众自己的事,想由少数人包办代替,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好心”得不到“好报”。沙石峪的建设过程,再一次表明树立正确对待群众的观点之重要。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自觉自愿,是不是说,只要是群众的意见,就都是正确的;只要按群众意见行动,就叫做群众路线呢?不能这样理解。什么叫作领导?领导的根本含义就是要带领群众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群众没行动起来之前,领导者要善于发动群众,教育和等待群众;在群众行动起来之后,领导者又必须正确地组织群众的行动。党的领导作用,不仅在于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还在于爱惜群众的积极性,十分节约地、十分有效地使用群众的积极性。沙石峪支部的同志们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既不泼群众冷水,又不使群众热情浪费一点一滴”。当青年人行动起来,老年人也跟着起来,大家热情澎湃地投入劈山的义务劳动的时候,支部及时提出劳动时间不能过久,而且要评工记分,多劳多得。这种及时正确的指引,保证了群众干劲的持久不衰。珍惜群众的热情,从思想上、政策上以及生活上巩固群众的积极性,这是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就不可能正确地实行群众路线;不采取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也就不可能做到从实际出发。我们工作中的各种计划和指标都是指导群众行动的,这些计划、指标只有以对客观情况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为根据,才能正确地指导群众,否则,群众的热情不但很难巩固持久,甚至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在这一方面,沙石峪支部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当有些队提出不切实际的指标的时候,他们坚持了积极而又稳妥的计划,有人批评他们保守,也能坚持不为所动。这正是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沙石峪的经验说明,要做到实事求是,实行群众路线,必须敢于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善于把对人民负责和对党负责统一起来。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代表着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是反对保守和急躁的最有效的良药。
正确的领导,总是把求实精神和革命热情、现实问题和远大理想、需要和可能、今天和明天之间的矛盾,处理得比较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一切思想和行动,必须适应所处的客观环境,必须适合群众当前的需要,并且善于把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工作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沙石峪支部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宝贵的启示:在合作化初期,当大家还饿肚子的时候,支部曾经急于推行“干山变果园”的计划,硬要多种果树。结果群众怕少打粮,拔了果树。支部同志们从此才进一步认识到:关系全村群众的事,群众不愿意就不能勉强去办。懂得了这一点,他们办事就处处注意群众的要求和现实的可能,首先集中力量抓粮食,同时在不影响粮田的条件下,有计划地安排荒山种果树。这样有长远目标又有具体步骤,有远大理想而又脚踏实地,一段有一段打算地干,因而在前进过程中,人们心里有数,方向明确,对战胜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信心十足。
沙石峪支部之所以能够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有较好的领导核心。这个党支部在党的长期教育下,对党的传统和基本政策精神有较深的体会,能够在较复杂的情况下坚持正确的立场,能如实向党反映情况,一贯保持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老支部书记张贵顺是一位在群众中有很高威信的好党员。他处处维护党的利益,关心群众生活,他曾经坚决制止了盖大队办公室的计划,但积极帮助社员盖房子。在他领导之下的党支部在人民群众中深深扎下了根,党的优良传统也在这里深深扎下了根。
在我国广大农村里,有千万个党的支部,它们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和战斗堡垒,是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重要纽带。党的一切有关农村的政策,经过支部贯彻到群众中去。因此,加强党支部的工作是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决定性的环节。沙石峪支部是许多能够坚持正确领导方法的比较好的支部中的一个。他们的工作也并不是没有缺点的,这里只是把他们比较好的作风和方法介绍给读者,希望能够引起各地做支部工作和其他基层工作的同志们的注意。


第1版()
专栏:

社会主义国家报纸刊载美国支持蒋匪帮准备窜犯我国大陆的消息
朝鲜和越南报纸严厉谴责美蒋的罪恶阴谋
新华社26日讯 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报纸近日刊载了新华社23日播发的关于蒋介石匪帮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准备窜犯我国沿海地区的消息。有些报纸就此发表了文章或评论。
朝鲜各报25日刊载了新华社报道的全文。《劳动新闻》和《民主朝鲜报》分别在第八版和第四版以头条地位刊登了这一消息。《劳动新闻》以黑字标题写道:“如果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指使下敢于进攻中国大陆,中国人民将一个也不留地把他们全部消灭”。
朝鲜《劳动新闻》26日发表编辑部的文章说:“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的罪恶阴谋是对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是加剧亚洲紧张局势、威胁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危险的玩火行为。朝鲜人民坚决谴责这种狂妄的挑衅行动。”
文章指出: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巍峨屹立在亚洲的中心,是亚洲和平和安全的强大堡垒,并且在继续繁荣和发展,对今天国际局势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文章说,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他们通过长期艰苦斗争推翻了美帝国主义支持的蒋介石集团的血腥统治、在中国大陆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强国。今天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团结,为了自己事业的胜利而奋勇前进。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和全世界几万万人民的积极支持和声援。
文章强调说,全体朝鲜人民根据朝鲜第二届最高人民会议第十一次会议提出的方针和措施,展开更加坚决的斗争,把美帝国主义从南朝鲜赶出去;在反美斗争中,加强同中国人民的团结。美帝国主义指使下的蒋介石集团如果敢于进攻中国大陆,中国人民将立即彻底地消灭他们。美帝国主义必须立即停止反对中国人民的冒险行动,马上从台湾滚出去。
越南《人民报》25日以第四版头条地位刊登了新华社消息的详细摘要。《首都河内报》和《新时代报》也在26日刊登了这一消息的详细摘要。
越南《人民报》25日发表评论说:“美帝国主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疯狂的仇视政策。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被驱逐出中国大陆以后的十几年来,从没有停止过策划新的侵略战争的活动。美国强占台湾和中国沿海的其他岛屿,不断向蒋介石集团提供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把台湾变成它的殖民地和军事基地,以阴谋利用这个岛屿作为侵略中国大陆的跳板。”
评论说,美蒋集团不断制造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不断进行侦察和挑衅活动。美国向台湾地区调集军队,中国政府曾就美国侵犯中国领空、领海的行为,提出了二百多次警告。
评论说,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遭到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暂时困难,美蒋集团以为时机已到,迫不及待地进行挑衅活动。这种错误的盘算,一定会把它们置于死地。
评论说,“六亿五千多万中国人民决不会宽恕侵犯自己领土的人。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经击败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并把它们赶到海里。现在,如果它们胆敢再次发动侵略,它们就一定会粉身碎骨。”
越南《人民军队报》26日发表评论说:“越南人民和越南人民军坚决支持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一切措施,以击败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集团的诡诈阴谋。”
阿尔巴尼亚《人民之声报》24日以国际版三分之一的篇幅在醒目的大字标题下刊载了新华社消息的详细摘要。同一天的《团结报》也在国际版中央以显著地位刊登了这一消息的详细摘要。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新德意志报》24日在国际版刊载了德意志通讯社摘要转播的新华社报道。
苏联《真理报》25日在《冒险者准备自我灭亡》的标题下在第四版摘要刊载了新华社23日播发的消息。
波兰《人民论坛报》、《自由战士报》、《劳动之声报》等中央报纸都在25日简单刊登了新华社的消息。
保加利亚《工人事业报》25日在第三版以《蒋介石分子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地区的计划》为题据塔斯社的转播摘要报道了新华社的消息。
捷克斯洛伐克《红色权利报》25日在第三版中间以《蒋介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挑衅》为标题,刊登了捷克斯洛伐克通讯社摘要转播的新华社消息。
匈牙利《人民自由报》26日在国际版头条地位摘要刊登了新华社关于蒋匪帮准备窜犯我沿海地区的报道。
罗马尼亚《火花报》26日刊载了罗马尼亚通讯社摘要转发的新华社消息。
新华社哈瓦那25日电 古巴各报昨天以显著地位刊载了新华社报道的关于蒋介石匪帮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和唆使下准备侵犯中国大陆的消息。
《今日报》以《台湾正在策划进犯中国大陆》、《蒋介石的军事冒险得到美元和美国装备支持》两个通栏标题发表了报道全文。


第1版()
专栏:

富马首相致电周恩来总理
感谢对他荣任老挝临时民族团结政府首相的祝贺,
深信中老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新华社26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今天收到了老挝王国政府首相梭发那·富马亲王的电报,富马亲王在电报中表示感谢周恩来总理致电祝贺他荣任老挝临时民族团结政府首相。电报全文如下: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生阁下:
当我被任命为老挝临时民族团结政府首相的时候,承蒙阁下以你自己的名义并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来电祝贺,我对此十分感谢。我同阁下一样深信,中老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将从这一天起获得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以利于亚洲和平的最大利益。请接受我最崇高的敬意,并请接受老挝临时民族团结政府成员的祝愿,祝阁下以及贵国政府成员幸福和身体健康。
老挝王国政府首相
梭发那·富马亲王


第1版()
专栏:

周恩来同志拜访朴金喆团长
朝鲜贵宾昨参观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
贵宾们同日晚观看中日男女乒乓球友谊赛
新华社26日讯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今天下午前往宾馆拜访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代表团团长朴金喆,并且同朴金喆团长和代表团的其他贵宾们共进了晚餐。
同周恩来同志一起前往宾馆拜访并和贵宾们共进晚餐的,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等。
拜访和共进晚餐时,朝鲜驻中国大使韩益洙也在座。
新华社26日讯 以朴金喆同志为首的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代表团全体贵宾,今天上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康生等陪同下,参观了中国革命博物馆。
贵宾们在博物馆里,详细观看了纪录中国人民一百多年革命斗争历史的图片、模型和各种实物。在参观结束的时候,朴金喆同志在留言簿上题词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所取得的胜利纪录,不但是中国人民而且是国际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高贵的财富。我们确信,具有光荣传统的、老练的中国共产党将继续指引全体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胜利,并为世界革命的伟大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韩益洙也陪同贵宾一起参观。
下午,朴信德副团长和代表团部分团员在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张苏等陪同下,参观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新华社26日讯 以朴金喆为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代表团,今天晚上观看了中国男女乒乓球队和日本男女乒乓球队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场友谊比赛。
陪同贵宾们一起观看球赛的,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彭真、陈毅等。
朝鲜驻我国大使韩益洙也一同观看了球赛。(附图片)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26日下午前往宾馆拜访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代表团团长朴金喆,并且同朴金喆团长和代表团的其他贵宾们共进了晚餐。图为周恩来同志和朴金喆团长握手
新华社记者 孟庆彪摄


第1版()
专栏:

看愚公怎样移山
——沙石峪村党支部领导群众艰苦奋斗十年间
东生
沙石峪[yù]在古长城以南,四面立着高山。早先,只有走投无路的穷苦人才到这“鬼哭狼嚎之地”避难谋生。后来,山外的地主嗅到了人烟,立刻像一群饿狗似地扑进了深山。上自山顶,下至山脚,一片一片被瓜分光了。避难人又遭了大难。多年以来,这个好几十户人家的村庄穷得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了,不但外村人,就连本村的人也都不叫它沙石峪,而叫它大狼峪北沟。八路军来了,人们才知道河北省遵化县有个村子叫做沙石峪……
热情等待多数耐心说服少数
沙石峪是个干山沟,“滴水贵如油”。一提起水,人们就像头顶烈日行走在茫茫的沙漠里。每天早晨,男男女女到大狼峪弄水,翻山越岭,往返十几里地。路上一不小心打翻了水桶,有人暗自流泪,有人号哭着要跳涧自尽。夜里,有人梦见下雨,拿着水桶往外跑,原来却是风在戏弄人!1951年春天,党号召组织起来,由穷变富。永泉大叔说:“没有水,咋个变法?没有水,咋组织也白搭!先请个风水先生来帮咱找水吧!”全村闹开了。风水先生请是不请?多数人赞成请,少数人坚决反对。一道难题摆在党支部面前:服从多数吧,明知行不通,还跟着人们闹迷信,岂不要犯错误?赞成少数吧,多数群众起不来,岂不是一事无成,寸步难行?难哪,难哪!当年跟敌人斗争,好像还没有这么复杂;再苦,群众也熬过来了。今天,“穷”山却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使人不敢相信自己,而把希望寄托给神仙。风水先生究竟该不该请?争论来,争论去,最后决定:请!年轻人一听瞪了眼:怎么,党支部还讲迷信?
风水先生请来了。人们问他:“你这大年岁,弄啥饭吃呢?”他说:“饭好办,猪肉饺子就行。”“菜呢?”“嗨,菜更好办,炒点羊肉、鸡蛋,再弄点酒,也就过去了。”大伙一听,呆了。永泉大叔说:“好吧,大伙凑凑。只要能找到水,咱就养你的老,天天给你包饺子吃!”风水先生是个瘫子,走路不行,骑驴也不行。于是人们把八仙桌翻过来,找了八个壮汉子轮流抬着他;从山上游到山下,从这山游到那山,整整游了五天。最后,他手往东坡一指:“水在那儿!”
支部书记张贵顺带领群众打井了。年轻人嘀咕他:“喝,看他那股劲,好像水在下边等他哩!”其实,张贵顺满心想挖到的,恰恰不是水,而是比水更贵重、比水更需要的东西——群众的觉悟、由穷变富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一天又一天,人们在猜着,盼着:到底有没有水呀?谜,破了!大人、小孩奔走相告:“没有水!”人们围在一口死井旁边,相对无言。永泉大叔顿足一吼:“走,把风水先生拖来,埋到井里去!”张贵顺说:“埋他干啥?他是咱一天一块大洋请来的。”老人说:“怪我,怪我!说是四丈五见水,五丈深够用,可咱打了五丈八尺深,越打越干巴,连点潮气也没有呀!”他看看山一般高的石头堆,又望望手上的血泡,伤心地说:
“咱没听支部的话,咱……咱对不起……”老人孩子似地哭了。
秋天,县里来了个技术员。他风餐野宿,不辞劳苦,终于在山北找到了水源。永泉大叔含泪带笑地说:“小伙子,咱该留下那些猪肉白面,给你包饺子吃呀!”
水的神秘之门被打开了。穷山沟里的人终于看见了一线希望。通过打井,支部既教育了多数群众必须破除迷信,又教育了少数积极分子怎样破除迷信。从此,在沙石峪,修水利比办任何事情都来得顺畅。几个冬天,几个春天,沙石峪人在坚如铁板的石山上,用炸药,用钢钎,用铁镐,凿成了四口水井,一个大蓄水池,十二个小蓄水池。1959年、1960年的大旱抗过去了;1961年又降下更大的灾:一连八个月,没有下雨雪;所有的水井、水池——沙石峪人十年的心血呀,干了,全干了!试种四次都没有成功,直到6月10日,庄稼还没种上。太阳似火烧,人心像火烤。社员大会上,多数人主张立刻出发,到大狼峪提水抢种;少数人说种了也活不成,不如等老天开恩。最后,众人的目光一齐射向张贵顺,仿佛在说:就看你一句话了!张贵顺只说了一句“大伙再琢磨琢磨”,会就散了。年轻人直嘀咕:“还琢磨个啥呀?凭他的威望,只要他说声干,谁还不干?”“真怪呀,那年请风水先生,他向着多数;可现在咱是多数,他又向着少数了!”
张贵顺在支委会上说:“天大的灾,必得有天大的决心来抗。少数人决心不大,勉强种下去,要是灾情更重,少数就可能变成多数,岂不真是‘种了也活不成’?”支部副书记刘义凤接着说:“当年,多数人不觉悟,咱只好说服少数人等待多数,不但把风水先生请来了,而且还带头打井。看起来,咱是后退了一步。可这一步是非退不可呀。好比咱走路,面前忽然有个大坑,你必得退几步,准备好,然后才能跃过去,继续往前走。十年来,咱在水利方面有这么大成绩,就是证明。多数不觉悟不能强迫,少数不觉悟也不能强迫。所以,宁肯晚一点,咱也要把少数人说服。人心齐了,气鼓足了,干得就会更快!”性急的支委们被他们说服以后,又分头去说服别人。张贵顺也和“少数派”一起琢磨。他说:“你们看,除了提水抢种,还有啥更好的法子?”人们连连摇头。“那么,提水抢种是不是最后一条道?从坏处想,种下去可能死,也可能活;不种,岂不是光有死,没有活?凭咱过去的经验,神仙靠不得,天也靠不得,那么,咱靠谁?”“靠国家呗!咱就是靠救济粮活过来的。”“靠国家,这话不错。可是,咱靠国家,国家又靠谁?”一阵沉默。是呀,国家又靠谁呢?还不是靠咱大伙?永泉大叔一边想,一边望着那口干枯的死井,仿佛听见风水先生在笑哩!他往起一站:“好吧,就是上刀山,咱也跟着上!”人心齐了,气鼓足了。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挑呀抬呀,从大狼峪到沙石峪,从早晨到黄昏。太阳,好毒的太阳啊,烧得地冒烟,人冒火。支部号召:“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们,拿出上甘岭战斗的精神!咱挑的不是水,是粮食!”
果然,沙石峪人赢得了丰收。单是八天内抢种的七十三亩玉米,平均亩产五百斤。山那边另一个村,和沙石峪地挨着地,因为等天下雨误了农时,玉米亩产量只有三百四十斤。人们说:真是“不怕不识货,但怕货比货”呀!
爱护群众干劲遵守党的政策
穷山沟缺水也缺土,“粒土赛如珠”。举目一望,沙石峪仿佛就是一片瓦砾[lì]场:荒山秃岭上下,遍地皆是石头。地挂在山梁上,“瓢一块,碗一片”,一亩地少则有八、九块,多则有八、九十块。夹着沙石的表土只有三、四寸深,下边就是石头了。每年国家要供应沙石峪十几万斤粮食。有人在会上公开说:“咱过去是要饭的命,现在是吃救济粮的命。唉,‘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算咱没出息,看你们年青的吧。”
向山要粮确实不如向山要水容易。可是,一旦群众乐意挥舞起铁镐,有很多看起来无法克服的困难,其实都是可以克服的。“不靠神仙不靠天,艰苦奋斗几十年!”沙石峪人在党的号召下行动起来了。早晨,天空飘着雪花,社员们都在家里取暖。忽然,有人发现山上有人影儿。全村一下传开了:“干部们上山罗!”社员们纷纷拿起“开山斧”——铁镐,奔上北山。刘义凤喊道:“天气冷,你们都回家歇着!”“那你们是干啥呀?”干部们在试验。群众要求开发北山,支部反复讨论:值不值得?要多少工?要不要包工?怎么包法?等等,这些问题一直争论不下。刘义凤说:“咱先上山试试,然后讨论不更好吗?”第二天,他们上山了,群众也跟着来了。社员们嚷着:“嗨,干就得了,还试验个啥?”有些干部也动摇起来:“干就干吧。”张贵顺说:“不能!天这么冷,雪还下着,必须让大伙休息。长期奋斗,何在乎这一会半会?再说,咱还没筹划好,这么大工程要是闹坏了,那要浪费多少劳力,耽误多大事情?一切都得‘三思而后行’啊!”好说歹说,才把群众动员回家。天晴了,一切都筹划好了,工程才正式开始。人们把北山西半边石头撬开,垒起坝阶,整成梯田。可是,土只有三寸来深。接着,人们又把北山东半边石头撬开,从石头缝里搜出土,垫在西半边的梯田上。如今,半山梯田成行,半山石头如墙,难怪人说:“北山梯田是从别的山上捧来的。”
沙石峪人有个习惯:一到农闲,大伙就琢磨有啥新点子好出。共青团员们提出:义务劳动,劈山填涧!年轻人说干就干开了。铁锤钢钎,叮当响。阎耀连气冲冲地去找支部:“怎么,社员册子上没有咱是怎的?咱还没有老朽哩!”刘义凤笑着说:“六十好几的人,该歇歇啦!”他说:“嗨,你又提起这年岁干啥?早先咱想:年岁大了,一辈子入不了党了,偷偷流了多少泪。可咱六十六岁上还当了共产党员哩!”十五个老人坐在涧边要活干,谁也劝不走。刘义凤无可奈何,说道:“好吧,年轻人搬石头,你们帮着垒一道坝,别让山水把土冲跑了。”老人们喜笑颜开:“那行!”不多久,涧边又聚了一大群人,嚷着:“青年、老年都干了,咱中年还能歇着?”“老人都干了,咱妇女还能歇着?”三十多人的队伍一下扩大到一百多。支部看见这种情形,马上开会研究:群众起来了,怎样才能既不给他们泼冷水,又不使他们的热情浪费一点一滴?支部决定:每天劳动不能超过两小时,而且要记工分。年轻人一听瞪了眼,有的干部也直嘀咕:“这算个啥呀?”张贵顺再三地解释:“同志,咱得细水长流嘛!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至于记工分,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多劳多得’不是咱们党一贯的政策么?哪能随随便便不执行呢?”“细水长流”了九十天,小山被劈掉了半边,涧里填上了五千多方石头,再铺上一尺多从各个角落搜来的土,一块全村最大的耕地诞生了。多大呢?五亩三分。十年来,沙石峪人就这样点点滴滴地埋头苦干,开荒三百多亩,使耕地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七百亩坡地改成了梯田,根本改变了水土流失的严重情况;土层由三、四寸加深到七、八寸;土质也越来越肥。
尊重客观条件加强主观努力
支部一手抓多种,一手抓高产。当初,推广洋白薯的时候,群众都不乐意。到处流传着:“外孙到姥姥家作客去了,欢蹦乱跳的一个娃呀,吃了洋白薯就鸡蛋,唉,给毒死啦!”张贵顺一再地说:“这是谣言,咱可不能上当。”可是,群众始终不信他。有一天,他把大伙请到家里,说道:“这是炒鸡蛋,这是洋白薯,我吃给你们看!”人们嚷起来:“别吃呀!别吃呀!”张贵顺吃了。谣言被戳穿了,许多人还是不愿种。张贵顺又一再宣传别村栽洋白薯的好处,有人却说:“那是别村,咱这儿是沙石峪!洋白薯究竟有啥好处,咱没见着,你也没见着呀!”张贵顺一想:这话说得在理。于是,他种了一亩试验田,秋天找社员一块来收,当场一称:亩产量几乎比本地白薯高一倍!群众信服了。
有些年轻人常常责怪老农保守:种棉花啦,种麦子啦,玉米授粉啦,人工授精啦,等等,老人们好像都反对。可是,党支部一直教育青年:老农的经验多着哩!要好好向他们学习!生产上很多点子不都是老农出的么?在沙石峪,老农座谈会每季开,遇到重大问题随时开,这也成了一种习惯。有一次,一位老农在闲谈中说:“白薯地里套种玉米,兴许能多打粮。”支部马上发动大伙讨论,有人说行,有人说不行。行不行?试验!第一年,四个生产队种了四块试验田,收了玉米,却少收了白薯。反对的人更多了。支部又向老农求教。大家琢磨好久,说这么着:玉米一过清明就种,到了立秋就割,那时,白薯长得正旺,需要给它腾出阳光。第二年试验结果,三个队都挺好,就是赵队长的试验又失败了。大家主张立刻在全村推广,赵队长却说:“不行,我还得再试一年。”人们批评他保守。张贵顺说:
“不能这么讲。我看,赵队长是对的。尽管一个村,各队条件也有不同。你们试验成功了可以推广,他还得再试验。”第三年,赵队长试验成功了。从此,白薯地除了收白薯,一般每亩平均还能收百把斤玉米。
从合作社成立以来,支部年年种试验田。试验田有各式各样,但目标是一个:试验为了推广,不是为了装饰,而推广又必须是在“咱沙石峪的”和“目前可能的”条件之下来进行。第四生产队是以年年完不成包产任务闻名的。究竟是啥道理?谈来谈去,总是一个结论:“二流子地长不出好庄稼!”张贵顺说:“各队具体条件的确不一样,可是,基本条件是相同的:咱村的地差不多都是二流子地呀!三个队都能年年超产,为啥四队就那么特别呢?”四队的人听了很不服气:“哼,你来试试!”张贵顺说:“好吧,咱去试试。”支部研究以后,邀请四队社员开会,请他们挑一块“不能种庄稼”的最坏的地给支部试验小组。有人站起来说:“请问,你们打算施多少肥?”这个问题好厉害呀!人们正是嚷嚷肥料不够地才瘦的啊!张贵顺笑着说:“你们施多少,咱施多少,而且请你们来施。种子也不特殊。”秋天,支部在南山背荫场种的一亩试验田,收了一百八十多斤谷子,而紧挨着的二十多亩同样的地,平均只打了三十来斤。相差这么大,秘密在哪?不在天,不在地,而在于人。有人念念不忘“古人言”:“人吃肉,地吃臭”;“勤耪不如懒施粪”,等等。这些话确有道理。粪多当然最好,可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粪一下不可能那么多,怎么办?那就要在其他方面,特别是在管理上下功夫了。“耕三耙四耪八遍”;“镐头响,庄稼长”;“苗薅[hāo]一寸,赛如施粪”;“不怕下雨晚,就怕锄头赶”……这些也是应该念念不忘的“古人言”啊!四队社员总结、推广了支部试验田的经验,并且利用冬闲广开肥源,积极创造比过去更好的客观条件。这样,第二年,四队就由亏产队变成了超产队,而南山背荫场那二十多亩谷子地,平均亩产量也由三十多斤跳到一百一十多斤。人们开始懂得:客观条件尽管一样,实际结果也有不同。这就看“事在人为”了。如果顺着客观规律加强主观努力,那就像“好钢用在刀口上”;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主观上再努力,那也好比“鲜花插在牛粪里”。
计划牢靠实在执行坚决彻底
“事在人为”这句话,往往各有各的理解。有一次,在上边开会,讨论粮食生产计划,许多人都把指标订得很高,张贵顺却说:“咱沙石峪粮食亩产量恐怕只能达到三百五十斤。”会散了,有位热心肠的人跑去找他谈话:“贵顺同志,你是咱全省的劳动模范,大伙对你希望很高,可你……唉,真叫人泄气呀!”张贵顺慢腾腾地说:“咱村要达到亩产三百五,还得加把劲哩。”“你不是爱说‘事在人为’吗?为啥……”“不错,咱是爱说这句话。可‘事在人为’决不等于人愿意咋样就能咋样。咱们共产党不是最讲究‘实事求是’吗?”“光讲‘实事求是’不行呀!我提醒你:有的干部因为保守受了批评,你还看不到?”“咱是庄稼人,受了批评,还是庄稼人。只要符合党的原则,咱怕啥?”
自然,张贵顺没有受到处分。相反地,他这种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态度,博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扬。不过,张贵顺说:“这有啥可夸呢?咱从1939年加入党,党一直就是这么教育咱的。当初,刘义凤跟我一道给八路军跑情报,敌人有多少人,多少马,多少枪,多少炮,必须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一回,尽管咱说:‘保准没错!’可八路军还总是问咱:情况是这样吗?到底真不真呀?完全可靠吗?有时简直问得你心烦。可又一想:这是应该的嘛!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党教导咱做任何事情都得脚踏实地,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弄虚作假。领导生产好比打仗,兴许比打仗还要复杂,不脚踏实地能行吗?不实事求是能行吗?”
计划要牢靠实在,明确简单;从群众到干部,充分酝酿[yùn-niàng],充分讨论;一经决定,就得坚决执行,贯彻到底——这是沙石峪支部领导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对于执行中的问题,支部检查及时,解决及时;并且善于利用活的事实来教育干部。去年夏天,雨后抢种任务急,支部决定实行小组包工,三天抢种完白薯。第一天,一队九个弱劳力半天栽了九亩白薯,二队十一个强劳力半天只栽了七亩。为啥会这样?原来,一队执行了包工制,二队没有执行。张贵顺在支委会上说:“保义,你是支委,为啥带头违反支部的决定呢?”保义说:“我自己跟着干的,看见大伙都挺带劲,以为不包工也可以……”刘义凤说:“保义呀,你要知道,群众的潜力大得很哩!”支委李述君说:“领导领导,就是要想方设法把群众的力气统统‘领导’出来嘛!”张贵顺说:“咱常讲‘思想大如力气’,思想通了,力气就会更大。可是,思想真正要通,不能光靠嘴去动员,还要靠制度来保证。包了工,不但能‘多劳多得’,而且能使大伙责任明确,目标具体,有个指望,有个奔头。因为包工好,支部才作了决定,你怎么能随随便便就不执行呢?”下半天,二队按照支部的决定实行了包工,结果栽了十五亩白薯,上半天没有包工,只栽了七亩。年轻的保义这才从心眼里接受了支委会对他的批评。
虽然走了些弯路,支部规定的三天栽完白薯的计划还是彻底实现了。
小计划如此,大计划更是如此。张贵顺代表沙石峪向上级提出的粮食亩产三百五十斤的计划指标,基本上实现了。请看岳各庄公社沙石峪大队:粮食亩产量,自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以来四年间,每年平均是三百四十八斤,1952年办起合作社以后六年间,每年平均是一百九十六斤,而从前只有七、八十斤;粮食总产量,公社四年几乎跟合作社六年一般多。从1957年起,沙石峪不再向国家要粮,第一次卖粮五千六百斤给国家,1958年卖了四万斤,1959年卖了五万七,1960年卖了六万三,1961年卖了六万五。十年来,沙石峪每年平均只有一百八十三个劳力,没有机器,全凭双手,不管条件多艰难,粮食却年年增产。谈起这些,连过去最落后的人现在也总爱向外村人夸耀:“咱村的党支部可真有两下哩!”
明天不是今天明天来自今天
其实,老年人都知道,张贵顺也是栽过跟头的。初办合作社那年,他不顾少数群众的反对,生搬外地经验,大种果木,大办副业,忽视了粮食生产;结果,副业亏了本,粮食增产很少,合作社几乎垮了台。人们闹着要退社,纷纷从地里把果树拔了。张贵顺急得团团转:“大叔,求求你,这八棵果树你就留下作纪念吧!”李万老人说:“非拔不可!苹果不吃可以,饭不吃不行!”张贵顺伤心极了。为了那些果树,为了大伙的事,他费了多少心血呀!当初,穷山沟里沉闷极了,看狗打架好像是人们唯一的娱乐。他想,生产要闹好,必得使大家乐火起来。于是,他黑夜在家编歌谣,白天在僻静地方一个人学扭秧歌,有人跑去告诉他妻子:“呀,了不得,你们当家的疯啦!一个人又唱又跳的,好半天了。”山沟里敲开了锣鼓,响起了歌声。可是,生产没闹好,乌云又笼上人们的脸。张贵顺也要卷起铺盖下山不干了。他老婆说:“哼,共产党员要不怕困难呀,立场坚定呀,为群众谋幸福呀,你是咋教育我来着?”张贵顺说:“不是咱不愿干,是群众不拥护咱。”“四十二户才退了十户,全村至少还有一半人拥护你哩!再说,另一半为啥不拥护你?因为……”“咱犯了错误……”“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保准没病?错了就改呗!”张贵顺笑了:“你可真有两下子呀!”他老婆也笑了:“都是你教育的嘛!”上级党委也帮助张贵顺总结了教训,使他懂得:为群众办事,光有热心不够,还要会办——一切从实际出发,事事走群众路线,不然,好事也要办糟的。张贵顺诚心诚意向群众作了检讨,有的社员被感动得流下了泪,当场站起来说:“贵顺呀,你为咱熬红了眼,累酸了腰,可从来也不哼一声。你犯了错误,也是为咱大伙早一点过好日子。你人好,心好,这些咱全知道。你就是性子急了点,步子快了点,咱跟不上趟。其实,这也不能全怪你。合作社咋搞?谁知道啊!千斤的担子众人挑,再大的错,咱大伙也为你担待啦!”张贵顺一边听着,一边眼圈也红了起来。夜里,他躺在炕上,细细琢磨群众的意见。李万老人的话在他耳边响着:“咱缺的是粮食,不是苹果!”对呀,问题就在这儿!从此,支部紧紧抓牢了粮食生产——“关键的关键”,一刻也没有放松过。
那么,“绿化荒山,梯田变果园”的远大理想呢?放弃这个理想,穷山沟又怎么能富呢?不能把明天当成今天,可是,明天不正是从今天开始的么?对,不管眼前多困难,理想决不能放弃,目标决不能模糊,一定要朝党所指出的山区建设的方向走!张贵顺想:群众所以把地里的果树拔掉,是因为害怕收不到庄稼。那么,果树栽到荒山上去行不行?群众说不行,干部们也说不行:石头山上哪能长果树呀?张贵顺想说:能!外地就有成功的例子。可是,他把话咽下去了。他知道,必须让群众亲眼看见:咱沙石峪也能!
秋天,开辟打谷场的时候,张贵顺偶然发现,一条一丈多长的老核桃树根长在石头缝里。又有一次,他发现赵明家的果树在大雨之后,土被冲跑了,树根裸露在外边,而树根也是长在石头缝里!于是,他首先说服了干部,然后又邀请群众到这棵树下开会,把那条一丈多长的树根也背来了。大伙议论纷纷,有人信,有人不信,不过都说可以试试。经过反复的讨论,周密的准备,支部决定:“先难后易,向狼洼进军!”许多人一听又傻了眼:这狼群出没之地,黑石头桩子像狼牙似的,满眼皆是呀!再三的讨论,再三的说服。开始行动了。第一天,五十多人去狼洼打果树垵[ān]子,晚上回来直听人嚷嚷:“石头那个硬呀,镐头打坏了七、八张,一人一天一个垵子也没打成。”“说啥也不干了!”支部又开会研究,决定由党、团员报名,组成一支突击队,再去试试。数九寒天,北风呼呼的吹。狼洼里轰轰隆隆,叮叮当当,一炮一堆石碴,一锤一团火花。有人一天打了七个垵子。群众被共产党员不怕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深深感动了。这样,三十多人的队伍又扩大到一百多。奋斗九十天,狼洼里出现了五千七百个果树垵——三尺深三尺宽的坑。坑里填上土,栽上了苹果树。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卖钱。”树上的果子越结越多,群众的眼睛也就越来越亮了。如今,满山上下,果木成林,桃、杏、枣、核桃和苹果,大小约十万棵。当初在狼洼打垵的时候,张贵顺曾经说:“果树中间一定要留下汽车道呀!”这句话后来被当成了笑料。果树开花了,人们想起这句话来,却真的满心在笑!老人们曾经说:“嗨,栽这些果树干啥?咱年岁老了,反正也吃不到!”第一年,桃树结了八十个果,支部专门开会,研究如何分配。第二天,全村老农被邀请来开会。张贵顺说:“今天的会没啥内容,就是请大家来吃桃子。”老人们轻轻抚摸着鲜嫩的桃子,就像抚摸着孙儿的小脸,有人眯着眼笑,有人流下快乐和感激的泪,有人自言自语地说:“真没想到,咱这辈子还能吃上这玩意!”1960年和1961年,沙石峪卖给国家各种干鲜果将近七万斤,共收入五万四千四百元,约占每年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人们说:这还只是个开头和零头呢!
许多老人过去也反对种树,说什么:“千年松,万年柏,栽这有啥用!”如今,看,三十万棵冬夏长青的松柏,像两块绿色的地毯,覆盖在东山和西山之巅。沙石峪不再是满眼土黄色了!
今天不忘过去个人不忘国家
水涨船高:生产不断发展,生活日益改善。左近村庄流传的“有女不嫁沙石峪,光有石头没有地,野菜糟糠填肚皮,数九寒天没有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公社成立四年来,沙石峪人每年平均收入比合作社六年每年平均收入增加了53%。十年内,社员新建瓦房九十五间,新添被褥五百一十床,自行车四十一辆,缝纫机九架。全村一百零八户,半数以上人家有余粮,九十多户人家有存款,每一户平均养了两口猪。
“可是,咱从前过的是什么日子?”张贵顺的话使人们心里一颤,痛苦年月留下的伤疤又被触痛了!老年人搭拉下脑袋,青年人屏息静听:“在旧社会,最好的年景每人每年也吃不到七、八十斤粮。全村八十八户,每年有六十五户人家要到外地帮地主扛活、要饭、逃荒。长顺,你还记得吧,你是怎么要饭来着?地主放狗咬你,把你咬伤了,又给了你一个“粽子”,剥开看看,里边包的是啥?是土!你七岁的弟弟饿死了,十一岁的姐姐被人卖了……过去,咱穷得连炕席都没有,一家老小一床被,被子又是啥?是破口袋当里,麻包袋当面。全村一半人家,一户一条没有补钉的裤子,谁出门走亲戚谁套上,有人十八岁还没穿上裤子,二十五岁还没穿过鞋!就拿合作化初年的光景来说,那时候,大伙来开会穿的是啥?现在,你们看看,会场上的人穿的又是啥?”人们情不自禁地互相望着:嗨,现在和过去简直没法比呀!可是,要比;不比较,有些人慢慢就把过去忘了。特别是幸福的年轻人没有遭到过旧社会的不幸,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不会勤俭过日子,粮多了就大吃大喝,钱多了就乱花乱用。针对这种情况,去年冬天,支部展开了“三个十年”的教育,要每一个青年去访问一个老人,了解一下从前过的是啥日月;也让全体社员比较比较:合作化前十年沙石峪是个啥样子?近十年是个啥样子?将来十年又是个啥样子?张贵顺抱病参加了社员大会。他激动地说:
“青年人应该知道过去的艰难。人民的江山来之不易呀!老一辈人流血流汗创下的家底,你们可要好好爱惜。党教导咱们,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何况咱还没有富哩!”青年人低头沉思,老年人频频点首。张贵顺说:“国家富强了,个人才会幸福。国家处处为咱想,咱也要处处为国家想。咱的眼光不能只看着沙石峪呀。大伙知道,这几年,国家连着遭灾,困难不小,灾区困难更大。过去国家支援咱,光1951年就给咱村九万斤粮。今天,咱也要尽力支援国家,支援灾区……”经过“三个十年”的教育,社员的社会主义觉悟大大提高了。他们在“支援国家!支援灾区!”的口号下,争向国家出售了五千斤“光荣粮”,国家贷款的欠账由两千多元下降到三百多元,银行的储蓄却由五千多元上升到一万八千多元。
今年春节过后,有的社员说柴火缺,希望国家像往年一样给煤。支部一调查,发现问题严重:社员普遍缺柴烧,全村三十多个白薯炕没柴烧。咋办?是向国家伸手要呢,还是依靠自己的双手?支部发动大伙讨论。社员议论开了:“烧煤多省事哩。”“不,并不省事。国家每年给咱六、七万斤煤,这个数目可不小呀!”“再说,这许多煤,一天一趟牛车去拉,来回三十里地,一共要拉多少趟?要费多少工?”“还有一层,凭咱的老经验,烧白薯炕用煤并不好。一斤薯种,斤半柴足够了,煤二斤也打不住。为啥?因为薯炕要的是烟。”“就算做饭、烧薯炕不用煤,每年一万斤打铁的煤总少不了吧?”“嗨,咱可以用柴跟国家换煤嘛!”“可哪儿有柴呢?”这时,人们又一次想起了王国藩的“穷棒子社”;它和沙石峪只隔几个山头,每到艰难时刻,“穷棒子精神”就像春风一般把沙石峪人从失望里唤醒过来。缺柴,向山要!沙石峪掀起了一个“刨地边”的热潮。一个月内,人们刨去梯田四边的杂草,既解决了社员的烧柴、全村白薯炕的烧柴、换煤打铁需要的柴,为国家节约了好几万斤煤;又平整了土地,使地边能种庄稼,将耕地面积扩大了二十多亩。
干部是庄稼人干部是带路人
沙石峪人说:“咱村一切是‘干’字当先:有啥困难?干!有啥困难?干部带头干!”“咱社员最满意的是啥?是办公室里没有光拿工分不干活的闲人。”“咱村的干部没有一个指手划脚的。”“咱村没有不下地的干部。”
干部参加劳动,这是沙石峪的传统。工作再忙,干部也能分出时间来干活,而干活也就成了他们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员们说:“干部都打头干,咱还能歇着?”“干部跟咱一道干,再苦咱也不觉苦,再难咱也不觉难,为啥?心里痛快!”干部们说:“工作要闹好,必须下地跑。群众的情绪咋样?生产上有啥问题?不下地,你啥也不知道!”“咱既是干部,又是庄稼人。庄稼人永远离不开庄稼。不‘汗滴禾下土’,又怎知道‘粒粒皆辛苦’?不知道‘粒粒皆辛苦’,又怎能管好家业,当好干部?”
十多年来,沙石峪的干部和党员经受了种种的考验,没有一个干部被淘汰,没有一个党员受处分。新干部、新党员又不断地涌现出来。群众夸干部,爱党员,为啥?不是因为他们工作当中没有缺点、错误,而是因为他们从不多吃多拿、多占多分,艰苦朴素,勤勤恳恳,始终保持了庄稼人的本色。公社一成立,张贵顺就当了公社党委副书记兼社主任,尽管工作劳累,体弱多病,可他还是经常和社员一起下地干活。去年,他就做了七十个劳动日。当合作社主任的时候,他常到外地去开会,别村的干部好多都骑着自行车。他呢,背着被包,一走就是好几十里。社员们看见了,纷纷骑着自行车去追他:“贵顺,你骑我的车去吧!”他说:“不用,走路走惯了,没啥!”妇女们也跑去找他妻子:“看你们当家的那个寒酸样,好像还是当年给八路军跑情报似的。”“咱明着跟你说吧:你们当家的不是代表你,是代表咱沙石峪去开会呀!你看看别村的干部……”他妻子说:“嗨,这些话咱不是没跟他说过呀!可他总是说:咱沙石峪就是穷嘛,怕人笑话干啥?王国藩人家生产闹得那么好,至今还没骑自行车呢。”1957年,沙石峪有了二十多辆自行车,张贵顺才用自己的钱买了一辆。
一切从发展生产出发,该花的钱坚决花,不该花、可花可不花的钱坚决不花——这是沙石峪支部的又一个特色。高级社时期,有一次,张贵顺从外边回来,看见人们忙着盖房子。他问:“这是干啥?”人们说:“盖办公室。”“谁叫盖的?”
“大伙开会决定的。”“立刻停工!”“这是为啥?咱村越来越富,还怕花这么几个钱?人家大狼峪都盖了哩!”“咱要跟人家比生产,不要跟人家比阔气!党再三教育咱,一切要有利于生产,一切要从生产出发。你们算过没算过:盖这要多少钱,多少工?”“咋没算过呢?三百来块钱,五百多个工,小意思!”
“小意思?这许多钱,这许多工,花在生产上能办多少事!这是社员一把汗一把汗换来的钱呀!随便把它糟蹋掉,你们就不心疼?庄稼不能到处长,办公哪儿不能办?”办公室没有盖成。直到如今,大队部还设在磨豆腐、养猪的“副业坊”里。
过去,村里来了客人,大队要单独起伙。好客的主人总想用好饭好菜来招待,而且,总得有个把人陪客。每一次,饭菜总剩下不少。这一来,浪费就大了,社员也有意见。支部专门开了会,决定把客饭包到户里,由大队给补助。结果还是行不通:大队每年要浪费两千斤粮食,包饭的户也觉得是个负担。于是,支部提出:恢复八路军时代的老传统——号饭咋样?群众拍手叫好。从此,不管来了什么客,都是轮流号饭:今天这家,明天那家,要是在村里呆上三十天,你就会跟三十户人家交上朋友。外来的干部普遍接近了群众,受到了教育;社员每接待一次客人也好像上了一堂爱国主义的课;大队不再需要补助了,干部也不再需要陪客了。
“咱村的干部对社员好!”群众从心坎里说出来的这句话,听起来很普通,可是,却多么亲切,多么深刻。有一次,上级来了指示,外出修水库的人要带炕席。有的干部说:“没啥,把社员家的炕席拿走就是。”张贵顺一听,急了:“炕席拿走了,一家老小怎么办?”“夏天没炕席也行嘛。”“不行!即或夏天过得去,冬天又怎么办?”“那时修水库的人也该回来了嘛。”“炕席在外边弄坏了怎么办?”“坏了买新的嘛。”“一时买不到又怎么办?”“那我倒要问你:上级的指示怎么办?”“上级指示要带炕席,可没有说拿社员家里的炕席!”“那么,这许多炕席到哪儿去找?”“赶紧派人到城里去买。”“一时买不到又怎么办?”“再想别的法。要是实在没法想,那就应该如实地向上级反映情况,上级是不会不体谅咱的。”炕席在城里买到了,这样,既忠实地执行了上级的指示,又坚决地保护了群众的利益。张贵顺说:“一张炕席的确值不了几个钱,可是,多少年来,群众已经习惯了,一年到头离不开它。过去就是再穷,破席子也得弄一张,这样才像个人家。如果把社员的炕席拿走,岂不要为一桩‘小事’闹翻了天?党一再教育咱:要把生产闹好,必须发动群众;要想发动群众,必须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爱护群众利益。八路军当年为啥能打胜仗?还不是因为它来自人民,爱护人民,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社员们感动地说:“咱村的干部对社员好!”“干部前头走着,咱在后头跟着。跟这样的干部走,咱白天不怕打雷,黑天不怕下雨,吓不了,跌不倒,心里踏实着哩!”“咱村的干部,真正配得上是咱毛主席的好干部啊!”
从合作化以来,第一个十年过去了。这是沙石峪人“发奋图强”的十年,这是充满了斗争的十年,这是在困难重重的路上勇敢前进的十年!从初级社到高级社,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层阶梯。回顾以往,沙石峪人充满了自豪。他们爱说:“咱沙石峪从前……”“咱沙石峪今天……”他们更爱说:“是谁给咱们指出的光明道?是谁给咱村培养的好领导?是党,是咱毛主席呵!”
沙石峪人精神抖擞[sòu]地跨进了第二个十年。他们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前头的路还很艰难、遥远。“穷”山还在家门口立着哩!你看,虽是阳春三月天,除了东西山上那两块“松柏地毯”,满眼皆是土黄色;塞外的寒风还阵阵袭人。可是,你再看,白云朵朵的天上飞雁成行,山洼里桃花正含苞欲放;春天,暖融融的春天呀,已经在人们的心头荡漾!


第1版()
专栏:

中日乒乓健儿举行第四场友谊赛
我女子队以二比三失利,男子队以五比二获胜
新华社26日讯 日本男、女乒乓球队今晚举行访问北京的最后一场友谊赛时,女子队以三比二胜了中国女子乒乓球队,男子队以二比五负于中国男子乒乓球队。
一万五千名首都观众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观看了这场精彩的友谊比赛。
今晚的女子团体赛的结果是:
吉田负于王健——十七比二十一,十九比二十一
关正子胜韩玉珍——二十比二十二,二十一比十九,二十一比十六
松崎、关正子负于王健、韩玉珍——二十一比十七,二十一比二十三,十六比二十一
关正子胜王健——二十一比十三,二十一比十二
吉田胜韩玉珍——二十二比二十,二十一比十七
男子团体赛的结果是:
三木负于李富荣——十七比二十一,二十一比十九,二十比二十二
松原负于徐寅生——十九比二十一,十五比二十一
木村负于庄则栋——十六比二十一,十比二十一
三木胜徐寅生——二十一比十九,二十一比十八
木村胜李富荣——二十一比十八,十八比二十一,二十一比十九
松原负于庄则栋——十五比二十一,九比二十一
木村负于徐寅生——十九比二十一,十四比二十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