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心之官则思”
于洛青
读《孟子》,遇到这样一句话:“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反复思之,觉得有些启发。
它揭示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过程。耳朵和眼睛这些器官不会思想,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现象所蒙蔽;它们只能把各种各样的外界事物的现象反映到脑子里。只有大脑这个器官,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和研究,认识事物的本质,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它也指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不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抑或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要真正抓住问题的本质,就必须经过思考,也就是经过将各式各样的材料咀嚼消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主观意识必须发挥能动作用,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才能使知识变成活的有用的物质的力量。学习中的这种主观能动作用,就是“思”。
宋朝有个人叫陈正之,很想成一个大学问家。他读书很快,但学到的东西却很少,常以此苦恼。一天他路遇大学者朱熹,朱熹就告诉他一个方法:“每天读五十字,连读两三遍,每遍皆用脑思之。”陈正之就用这个方法读书,过了些时间,他果然感到读过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了。后来真的成了一个大学问家。朱熹自己就是这样读书的。他订的六条读书方法,第二条就是:“熟读精思”。他说:“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出,心下若有若亡,皆是不精不熟。”
学习本是艰苦的思想劳动。只用耳目、“无所用心”地学习,就不是真正的学习。即使有千百次的耳闻目见,也是熟视无睹,不会发生认识过程的飞跃。“深思熟虑”才能丰富智慧,才能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作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我国宋朝思想家张载认为:学习贵“疑”。他说:“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是对做学问真正有心得的经验之谈。“问”的基础是“思”,不进行思索,就不会发现问题,就谈不到“问”。要善于思索,就要经常锻炼,多在自己脑子里放一些问号。
要养成思索的习惯,还要戒急躁,扎扎实实地下工夫。荀子在《劝学》里说:“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shé-tuó]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蚯蚓虽然没有利爪坚骨,行动很慢,但它用心专一,所以能钻到土地的深处“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而螃蟹虽有六只脚和两把大钳子,但由于它心浮气躁,结果连个洞也打不成,只好寄居在蛇和鳝鱼的穴里了。


第6版()
专栏:

越国的古迹
沈浪
舞台上《胆剑篇》一开场,一片熊熊火光,被俘的越王勾践正辞别祖庙,愤怒的越国百姓聚集在禹庙前。
究竟勾践是不是大禹的后代,那是历史学家去研究的事情。但是大禹陵和禹庙,却一直是浙东人引以自豪的古迹。它们座落在绍兴稽山门外约五六里的会稽山麓下。据《史记》载:夏代少康封其少子,号曰“于越”,以奉守禹之祀,越国之称始于此。作为越国首邑的绍兴现在还保留着许多遗迹,解放后修葺[qì]一新,接待着到绍兴来参观的游人。
城西横卧着山势盘旋、葱葱郁郁的龙山,相传文种葬于此山东北面,因而又名种山。山巅旧有范蠡[lǐ]筑的飞翼楼,高约十余丈,为当时战略要地。山的东南麓,有著名的越王台遗址,穿过深厚的拱形城门,即可仰视气象雄伟的越王台。左边有宋柏一株,树干挺拔,顶端虬[qiú]枝盘曲,如横空舞动的龙尾。台前是宽一二百米的平地,走过几百步,壁立着高约十丈的越王台。台面由整齐的青石板砌成,石色青黑,爬满老藤。循台侧石阶向上,耳畔松涛哗哗。一片翠绿的树林里掩映着精巧玲珑的亭子。春三月里,桃花满山遍坡盛开着,远远望去,如笼罩着一层绯红的轻云。这是绍兴市区著名的风景园林。
在城内与龙山相对的蕺[jí]山,相传勾践“卧薪尝胆”时,曾上山去采蕺而食,山上还有范蠡祠遗址。另一座高耸着应天塔的塔山,据《太平御览》载:“越时起灵台于山上,又作三层楼以望云(观测天文气象)。”
城南的人民大礼堂前面,有一条砌着整齐的石帮岸的小河,即是与会稽山齐名的箪醪[dān-láo]河(一名投醪河)。传说勾践伐吴雪耻时,越国父老赠他“旨酒”一钟。然而他不愿独饮,把酒倾倒在这条河里,与士卒迎流畅饮。他这种与人民同甘共苦的襟怀,就使他的复国计划深入人心,终于打败了吴国。宋诗人有《咏箪醪河》诗颂之:“往事悠悠逝水知,习流尚想报吴时;一壶能遣三军醉,不比夫差酒作池。”
城东北有西施赴吴宫前练武的土城山。城南有清澈如明镜般的若耶溪,李白等大诗人曾有优美的诗篇礼赞过若耶溪。这条溪上,西施采过莲、浣[wǎn]过纱,欧冶子也给勾践铸过剑。现在还保留着几把青铜剑,相传已达两千余年,对着这散发着幽光的古剑,总是会使人悠然神往,想起了两千年前昌盛的冶金事业和勤劳智慧的冶金人。


第6版()
专栏:

春暖花开话评弹
——观上海市长征评弹团的来京演出
洁泯
北方的春天,送来了江南评弹的清响。
评弹的特点,恰如山明水秀的江南景色,摇曳多姿,柔情蜜意,听一段说唱,如于山径上饱览佳景,自有一番心旷神怡之感,得到一种舒美而幽情的艺术享受。评弹中演员的说故事,有表白,有做工,忽男忽女,忽少忽老,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哀婉多愁,“未成曲调先有情”,到扣弦而歌,一曲启唇时,更觉缠绵悱恻,情意万种。弹词的妙处,同戏曲一样,唱词中每每倾注着书中人的思想感情,因此益发增添了故事与人物的抒情色彩。由这个特点,所以它吸引着无数的听众。
这次上海长征评弹团来京演出,有不少好书。所谓“折子书”,其实也就是骨子书,是“保留节目”的意思。像《双珠凤》中的《拾凤》,《西厢记》中的《莺莺操琴》,《孟丽君》中的几段,《校场杀马》,评话《孔明医病》等,都是把长篇说部中的一段情节独立起来,自成段落。不消说,这几段书都是很耐听的。
李伯康、秦纪文、凌文君等同志,是弹词界中的前辈,底子深,演技娴熟而老练,说唱俱佳。李伯康是说《杨乃武》的名家,驰名江南,有几十年的艺术经验。这回说《双珠凤》中的《拾凤》,也是传统节目,是描述文必正与霍定金的恋爱故事。书中演文必正对霍定金的爱慕之情,维妙维肖,他拾凤之后,欣喜若狂,一忽儿口称“凤兄”,一会儿说它是“灵鸟”,喃喃自语,说它“你下凡间,非牡丹而不伴,非竹子而不食,非梧桐而不栖”,拾凤这件事,他分明看作是定情之物的,演唱者表演这个青年一往情深的精神状态,十分细腻。这种深切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是弹词中的特色,由这些表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段书,情节不多,但波澜曲折,细节层叠有致,因而说来入情入理,娓娓动听。李伯康的唱调,别具一格,潇洒放逸,清幽中有苍劲之气。
这次演出,《莺莺操琴》是一段好书。在戏剧里面,须有矛盾和冲突,才有戏,说书也差不多。《莺莺操琴》就以琴为矛盾的焦点而展开。演员在这里,扮演了四个角色,眉目都极为清楚,但是着力的则是刻划了莺莺一个人。莺莺操琴,是借琴而抒发了这个少女的怨情,她用琴声来诉说心中事,用弦声中的怨望来反对不合理的婚姻,用“凰求凤”的颠倒音节来表达理想中的爱情。自然,她的一番不可明言的心思,一段秘密的心曲,是不希望有人听见的。演唱者抓住了这个书中人物的心理,精心描摹,把这个少女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刻划得可谓入木三分。弹琴时,因为她心神恍惚,琴声竟戛然而止,由此悟到恐怕被红娘所窥破,于是用“忽然觉得琴声有异,料想外边一定有人在窃听”为由,差遣红娘出去一看,来掩盖自己烦乱的心事。由这一个转折,于是引出了红娘的淘气,莺莺与红娘为此打赌等一段引人入胜的细节来。这里,十分细腻而含蓄地描画了这个少女既怕人听见琴声,心灵深处又真想有一个知音人能听见的那种矛盾心理。与红娘的打赌,墙外张珙与法聪和尚的默聆,都不过是为了突出莺莺的性格。
用不同地区的方言扮演不同的角色,看来是解放以后弹词中所发展了的一种演出。这一回,蒋云仙说《啼笑姻缘》中的《逼疯》,就用了好几种方言,听来也别有异趣。张丽君、张丽萍的《林红就义》,对白也是用普通话的。弹词中本来用别处方言,是少有的,偶尔也有说常熟话之类,但仍是苏州地方的语系,至于说普通话,也都是所谓“苏州官话”,这是地方曲艺的特色。现在试着用各地的方言说,只要听众欢迎,自然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看来这种尝试是成功的,蒋云仙用山东话演刘德树,说常熟话演王妈,讲普通话演沈凤喜等,颇能现出各人的情态。蒋云仙还擅长模仿各个流派的唱腔,唱调表情,无不酷肖,看来也是她的一点天分。
评话的特色,全在说表与扮演。《孔明医病》、《乾隆下江南》等节目,都是这次演出中受到听众欢迎的。陆耀良说《孔明医病》,善于把周瑜、鲁肃、孔明三人的个性突出。说周瑜呻吟床褥,忧心如焚,恐大事不成,国家有倾复之危的那种忧急之情,十分逼真;演鲁子敬一片诚心,只望周瑜病愈,以求破曹图存的忠厚者的形象,也说得活龙活现;至于演孔明,则把那种胸有成竹、雍容自适的神态表现出来了,同周瑜的忧急,鲁肃的手忙脚乱,适成一个鲜明的对照。舞台上的借东风是有名的戏,评话中的这段书,也是另有一种神韵的。


第6版()
专栏:

日本谚语
△风括得再大,也吹不倒山。
△提灯的人一定要走在最前边。
△摔倒七次,第八次站起来。
△知道得的什么病,就接近恢复健康。
△山不在高,有树为宝。
〔谈金铠辑译〕


第6版()
专栏:小诗语文

杨升庵与民歌一则
碎石
“豆子山,打瓦鼓。扬平山,撒白雨。下白雨,娶龙女。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绵州巴歌
这是一首隋代就已流传的古老的四川绵州(今绵阳)民歌。歌咏的是瀑布,先点源头,说豆子山溪涧泉声,宛如击鼓,流到扬平山奔流激石,水沫飞溅,又似下雨。复由鼓声联想到娶亲,下雨联想到龙女,进而由龙女联想到织绢,以状瀑布,然后指出瀑布去路作结。朴素清新,想像丰富,是一首乡土气息很浓的民歌。
明诗人杨升庵,是很重视民歌的,他搜辑民歌,给民歌以极高评价,接受民歌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传统,学习、吸收民歌平易浅近生动活泼的语言,还非常大胆地运用民歌来丰富自己的创作。
“豆子山,打瓦鼓。阳坪关,撒白雨。白雨下,娶龙女。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我诵绵州歌,思乡心独苦!送君归,罗江浦。”
——送余学官归罗江
沈德潜评此诗:“全用绵州歌,后只缀四语送行,另是一格。”的确,构思和手法都相当新颖别致。
受到暴君和群小迫害、远谪遐荒几十年的诗人,在送别友人回返故乡的时候,朗诵描绘故乡形胜的民歌,故乡景象自然倍加亲切地浮现眼前,因之,热爱和怀念故乡的情感、有家归不得的悲痛,自然也倍加深沉地激荡在诗人心中。以“我诵绵州歌”承上启下,紧接脱口吟出“思乡心独苦!”只此一句,遂使抑郁久矣的情感、无限的悲痛,直像决堤的洪涛,滔滔四溢。这一声孤寂的呼喊,蕴含着正直的诗人不幸的遭遇,数百年来,感动了多少读者!下面“送君归,罗江浦”,揭明题旨,立即断然煞住,余意不尽。这首诗若不引《绵州歌》,感人的力量就要大大减弱。从这,也约略能窥见升庵学习民歌,进行创作,是如何的善于匠心独运了。


第6版()
专栏:

温室
杨苡
装饰成一片迷离的梦境,
让我在亚热带的风光中漫游;
一个少女脸上骤然泛起的红晕,
也比不上那垩白墙上小红花的娇羞!
如一群群绿色的小牧童
悄悄地在少女背后围绕潜行;
你看那阳光在树叶上闪动,
恰正是他们狡狯地眨着眼睛!
而铁树正像是一个威严的卫士
肃立在这喷泉池的一边;
金色的鲤鱼在水底默默嬉戏,
伴随着一朵朵淡紫的睡莲。
一切是这样安谧,这样美!
好像温暖的风也在空中凝聚!
一切都仿佛慵慵欲睡……
蓦地响起了一支春天的乐曲!——
不是远山那一声声杜鹃
划破了这小小温室内的寂静;
却是诗人们一声声赞叹
将睡莲和我的梦一同唤醒……
你看那窗外的白云和蓝天
震荡着诗人们响亮的欢笑;
他们宣告江南已是春天!
他们歌唱着江山如此多娇!
1962年春于南京
苡[yǐ] 垩[è] 谧[mì]


第6版()
专栏:

绣球花(套色木刻) 张光璧


第6版()
专栏:

几程漓水曲 万点桂山尖
——董必武
诗江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
——韩愈诗
林半觉 篆刻


第6版()
专栏:

草原牛群 刘文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