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踏实的步伐
——记商雒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运动的前前后后
本报记者 刘野 黄植
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商雒专区是陕西省著名的核桃产区。产量大,品种多。自从1957年秋天商雒地区开展了“每户种一升核桃”的运动以后,核桃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这个专区的商县、雒南、山阳、柞水四县,1957年前有核桃树约三十四万多株,现在已有大小核桃树八百多万株,增加近二十三倍。今年2月间,陕西林业部门会同专区组织了一个调查组,在雒南县几个自然条件不同的地区,选择了林业工作先进、中间和较差的十个生产大队,采取查历年资料、查林权所属和逐块检查的办法调查,证明自开展“每户种一升核桃”运动以后,这十个队已由原有二千九百八十八株核桃树,增加到二十三万五千多株;当时每户平均有二十一点二株,现在每户平均有八百三十点五株。我们在这个山区走了几百里,看到大量的核桃树。但成年大树一般都是零星的,生长在村前宅后;而在公路和一些大道两旁,在不少荒坡荒沟上,则是1957年以后栽的成行、成片、成沟的齐人高或半人高的小核桃树。
现在,尽管这里绝大部分树苗尚在成长阶段,几年之内还不会有收益,但从生长情况看来,一般都比较整齐茁壮。事实证明,这个专区开展的“每户种一升核桃”运动,已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商雒专区是秦岭山系中一个大山区,可耕地只占总面积11 .6%,加上经过无数次战争的摧残,解放前人民生活十分穷苦。解放后,山区人民的迫切要求是什么?怎样发展山区生产?一个个问题搅扰着过去领导山区人民进行武装斗争而今又领导山区人民发展生产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狠抓粮食生产,使山区人民实现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是他们领导群众建设山区的第一个指导思想。于是,从1950年到1953年,组织群众上山开了大量荒地,增种粮食。但是,1954年秋天一场大雨,垦荒地被冲毁了,水土严重流失,连川道的农田也冲毁了五千多亩。这个事实,教育人们需要继续研究发展山区生产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地委领导干部决定到群众中去,同群众商量。
当他们在山区访问时,群众提出了农林结合建设山区的建议。但是,农林如何结合?怎样发展林业?在领导干部中间认识是不清楚的。有人提出号召全区群众种油桐。这个专区的确有一些县原来便有油桐,但是,经过在其他地区试种,气温条件不宜,失败了。有人提出种柿树,有人提出沿丹江两岸种葡萄,……就在这议论纷纷、举棋不定的情况下,1956年地委收到了雒南县王作亭提出发动群众种核桃的书面建议。群众为什么喜爱种核桃?这个地区能不能普遍种植?地委负责干部到柞水、山阳等县就这些问题作了调查,找到了答案。群众说:“种上核桃树,一年更比一年富。”因为核桃仁和核桃木的经济价值很高,这里种核桃的地区,一般中农的收入核桃即占30%以上。同时,全区气温和年雨量都适宜核桃生长,一些地区群众有种植核桃的习惯,个别地区已经营造了大片核桃林。经过多次调查和研究,终于在领导干部中间形成一致的认识:领导群众多种核桃,是实现农林结合,发展山区生产的好办法。
但是,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思想,要为广大基层干部所掌握,要真正变成广大群众的行动,还要做很多工作。当时,有些干部说,种核桃“远水解不了近渴”,“种核桃是一件小事”;有的群众也担心自己种了核桃吃不上。因此,各级领导一方面向群众摆明政策,讲清楚“谁种谁有”的原则;一方面发动干部和群众讨论“怎样建设山区”,“种核桃树对国家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使大家树立长期建设山区的信心。这些问题曾经在各级党代会和乡、县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着重进行了讨论。各地还召开了各种形式的群众会,讨论种植核桃的问题。会上,发动群众细细算了账:种上核桃,几年之内就能起到保持水土作用,有利增产粮食;实行林粮间作,既可以增加收入,又能扩大耕地面积,不能说是“远水不解近渴”。核桃八九年以后便有收入,十五年以后大量结果,收入更多。二百斤核桃仁可换回一头耕牛;一百八十斤可换回一部双轮双铧犁。如果全区三十一万多农户,每户种活五十株核桃(一升核桃约一百棵,按成活一半计算),十年之后结果,榨油除供群众食用外,还可大量供给国家。桃仁是出口的主要商品,多卖桃仁可以多换外汇,支援国家建设。这几笔账一算,打开了许多人的眼界。
由于思想酝酿充分,一些地区群众手上又有种子,商业部门也积极帮助一些地区解决缺种问题,1957年秋天,全区便展开了“每户种一升核桃”的运动。
不少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同我们谈到当时的情况时,都讲得津津有味,认为运动是深入人心的。
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
一切作持久打算,在工作过程中切切实实地研究和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是商雒专区领导部门推动运动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这几年他们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因地制宜,解决林粮争地的矛盾。前面说过,这个地区山大沟深,耕地很少,而核桃树又需要种在土层较深厚的地方。因此当运动开展起来以后,便面临着林粮争地的问题。商雒地区的领导机关从群众中总结出的解决办法是:让木本油料上山,为粮食让地。不少领导干部曾经几次上山入林,访问群众,寻找核桃上山“落户”的办法。他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地核桃分布很广,即使高山远山,只要水土较好,都生长旺盛。雒南县城关公社王滩生产队,1954年在荒坡上移栽了数千株核桃苗,绝大部分成活,1959年部分已经结果。在柞水、山阳、镇安等地的高山上,有不少老核桃树生长旺盛,产量很高。于是,许多公社和生产队的干部,都和老农们一起调查研究,按照不同的自然条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在保证不侵占农田的原则下,因地制宜地安排核桃种植和移栽工作。这样,既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用地,又合理安排了核桃生产。
第二、一地多用,林粮间作。商雒地区领导部门又根据群众经验和山区特点,采取了林粮间作的办法,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和加强核桃幼林的抚育管理。几年的经验证明,这是山区综合利用土地和合理使用劳力的好办法,也是促进山区林粮并茂的重要措施。据农业技术人员在丹凤县武关公社武关生产大队的三百一十亩核桃林里调查试验,间作农作物的核桃幼林比起没有间作的幼林,生长速度几乎高出一倍。他们1954年营造的核桃林,1957年已有部分结果,1957年营造的,1961年也已结果,结果期比一般的核桃树提前了四五年。这个大队在荒山荒坡上一共种了一千一百多亩核桃,都实行了林粮间作。据调查,林地里的土壤含水量比一般土地重59 .3%。由于林地发挥了土壤的蓄水保肥作用,增强了抗旱能力,所以在1959年遭受大旱的情况下,间作的粮食每亩产量比未间作的高25%。
有不少地方还根据幼林不同生长阶段,间种不同的作物,使林粮间作获得了更显著的效果。丹凤县商镇公社王斜生产大队,在1959年春季营造的核桃林中试验,间作红薯、豆类等低秆作物的幼林比间种玉米的幼林成活率高,生长快,同时粮食产量也高。
第三、总结群众经验,加强培育管理。几年来,商雒地区为做好管理工作,从专区到各县的领导部门都选择了一些重点单位,总结群众种植和管理核桃的先进经验,试验各种科学技术,取得经验以后,在全区进行推广。有些地方还建立了科学试验点,对核桃的生长规律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在抚育管理工作上,许多地方的经验是要注意抓紧五关,这就是:一抓越冬关,进行灌水、施肥;二抓开花关,开展防旱防霜,保花保蕾;三抓灌浆关,进一步加水加肥;四抓保果关,防虫防病,防止鸟兽危害和摘青蹧蹋;五抓收获关,适时收获,轻打轻收,做到丰产丰收。今年,有些生产队把不成片的集体果树包给社员管理,按棵记工;有些队对成年大树也实行包工包产、有奖有赔的责任制度。这样,核桃树的管理便获得了进一步的改善。
影响和问题
商雒地委根据党中央发展山区生产的指示,发动群众开展“每户种一升核桃”运动,体现了山区人民长远利益和当地利益的结合,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的结合,进一步坚定和鼓舞了干部、群众建设山区的信心。这几年,在种核桃运动的影响下,各县又领导群众因地制宜地开展了许多生产活动:如商县开展了“种一升桐籽”的活动,镇安县开展了“种一升板栗”的活动,雒南县种柿树,柞水、商县大量种花椒。人们把这种从多方面开拓山区建设的门路,称为由种核桃引起的“连锁反应”。
这个地区种核桃的工作成绩很大,但是也还有一些问题。例如“每户种一升核桃”以后,适时的培育管理工作不普遍、不经常,有些地方种得好、管得差,有些地方管理工作有前紧后松的现象;有些地区在让核桃树上山的时候,没有很好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栽种在过高的地方,果树生长极慢;实行林粮间作的地里,不少树苗被人畜踏毁碰伤;一些林地果树种植过密,影响生长和间作其他作物;公路两旁的核桃树,有些地方由于无人负责管理,毁坏也比较多。这些问题能分别轻重缓急加以解决,对发展山区生产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2版()
专栏:

蔗园卫士——红蚂蚁
建华大队在蔗园调查,由于红蚂蚁追逐咬食大量蔗螟,螟害率已从百分之十降到百分之一左右
新华社记者 蔡清河
福建省一些甘蔗产区利用红蚂蚁捕杀甘蔗螟虫,已引起不少农业科学工作者和蔗区农民的兴趣。最近,记者来到福建省甘蔗主产区仙游县,了解当地利用红蚂蚁治蔗螟的情况。福建省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仙游县龙华公社建华大队甘蔗生产能手林金涌,陪同我们参观了他们的蔗园。这里的宿根蔗长得茎粗叶茂,今年新植的蔗苗也已抽芽长叶。我们在一片繁殖红蚂蚁的蔗园中停留下来,只见行行蔗畦间,井然有序地放着一排排空心的旧蔗茎筒,林金涌指着这些蔗筒饶有风趣地说:“这是红蚂蚁的营房。”我走近前一看,只见许多暗褐色的小蚂蚁,像值勤的“卫士”在巡逻一样,往返于茎叶之间,有的在根部爬来爬去。林金涌说:“别小看这些家伙,它们的本领可大得很哩!一只红蚂蚁发现大的蔗螟,马上舞动触角,回巢通风报信,顷刻间大群的红蚂蚁就会赶到,合力围攻,直至把蔗螟咬死,然后把它的尸体抬回巢中。”
蔗螟是福建省甘蔗的主要害虫,为害面积大,时间长。蔗螟幼虫蛀食蔗茎,早期造成枯心;中后期造成螟害节,常诱发赤腐病,引起甘蔗内部腐烂,发臭,又易被风折断,大大影响甘蔗的含糖量和产量。以往防治蔗螟的方法是拔除枯心苗,或喷药。近年来有些蔗区开始繁殖赤眼蜂防治蔗螟,这些办法都能收到一些效果,但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如蔗螟幼虫钻进蔗茎后,喷药就常常无效。利用赤眼蜂,花工大,技术性高,不易掌握,遇到刮风下雨就不能发挥作用;而且赤眼蜂寿命也很短。
红蚂蚁能治蔗螟最初是由福建同安县蔗农发现的。蔗农们在长期捕杀蔗螟的斗争中,时常发现水沟边、池边的蔗园里,有一种暗褐色的小蚂蚁,把甘蔗螟虫从甘蔗里拖出来吃掉,于是这里的蔗农就开始诱集红蚂蚁,然后又把它们放到蔗园里治蔗螟。
建华大队在蔗园中放出的红蚂蚁,就是从同安县蔗区引进来的。经过几年来的试验和摸索,已积累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并获得良好效果。据利用过红蚂蚁的蔗园调查,螟害率已从10%降低到1%左右。这个大队的蔗园利用红蚂蚁治蔗螟的面积正在逐年扩大,去年达到五十多亩,今年他们计划在全队80%以上的蔗田中都采用这种方法。
红蚂蚁是一种群居性的益虫,他们像蜜蜂一样有明显的分工。蚁群内分雌蚁、雄蚁和职蚁。雌蚁身体最大,专门负责繁殖后代。雄蚁比雌蚁小,行动灵活,专为雌蚁交尾繁殖后代。可利用来防治甘蔗螟虫的主要是职蚁。职蚁身躯最小,数量最多,平均每群二、三百只,多的上千只。职蚁除了捕杀害虫外,还饲养幼蚁,负担建筑蚁巢和整个蚁群的保卫工作。释放在蔗园中的职蚁,在一般情况下,除了阳光强烈时较少活动外,几乎是昼夜不息地迂回蔗株间到处寻觅、搜捕蔗螟。当它找到幼龄蔗螟时,往往采取突击的战术,出其不意地一口咬住蔗螟的胸部,然后急速运回巢里去。遇到较大的蔗螟一只职蚁难以捕杀时,便回去通风报信,组织群蚁前来围攻,直至擒获蔗螟为止。蔗螟虽然在蔗茎里隐避为害,可是职蚁的侦察能力很强,能追踪钻入蔗茎,咬住蔗螟,把它拖出洞来。蔗螟随着甘蔗生长,从蔗株的茎部到蔗梢逐节向上为害。红蚂蚁也随着蔗株成长,从地面迁居叶梢内侧,筑巢其间,步步跟踪蔗螟。冬天,蔗螟又转入宿根蔗的地下部分过冬,红蚂蚁也从叶梢向下迁到甘蔗根部,继续追捕蔗螟。以往,宿根蔗田是螟虫越冬场所,释放红蚂蚁后,宿根蔗田变成了红蚂蚁繁殖后代的基地。据建华大队在释放过红蚂蚁的三年宿根蔗园检查,这里已基本上找不到蔗螟了。
红蚂蚁生活力强,繁殖迅速,在4月至10月适宜的繁殖季节里,自卵至成虫的成长期仅需四十天左右,一年可繁殖数代。这种蚂蚁性喜潮湿,多栖居避风向阳、湿润而富有机质的山谷、草泽地和池塘边,以及终年潮湿或有积水的水沟边。
在野外诱集红蚂蚁的方法很有趣。事前,蔗农们准备了大量五六寸长的芦苇筒、竹筒或甘蔗叶鞘,有时也用旧蔗头的茎,把茎心挖通作成为蔗筒。雨前,先用小锄或镰刀扰乱蚁巢,然后把蔗筒或竹筒斜插在蚁巢旁,每巢插二至三个,蔗筒切口朝下,以免雨水淋入筒中。下雨时,土壤过分潮湿,不适蚁群居住,它们便迅速迁居筒中,这个办法叫雨季收集法。
但如遇干旱季节,要收集蚁群就有一定困难,因蚁群不仅不移居茎筒中,反而往往入土更深。这时蔗农又想出另一种收集的巧妙方法,即先把收集筒插在蚁巢旁,傍晚时在蚁巢附近浇水,迫使蚁群迁巢到收集筒里。蔗农们把收集后的一筒筒红蚂蚁,插在蔗畦旁,红蚂蚁也就在这里定居下来,绵延繁殖后代,担负起捕杀蔗螟的任务。


第2版()
专栏:

老农李朝良研究核桃树速生取得成果
陕西林业科学研究所聘请他作特约研究员
新华社西安18日电 秦岭山区一位贫农出身的林场场长李朝良,在研究核桃的速生规律、促使核桃提早结果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不久前被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聘请为特约研究员。
年近六十岁的老农李朝良,现在是陕西省丹凤县武关人民公社“八一”林场场长。丹凤县的群众历来就有种植核桃的习惯。但是在解放前,这里的核桃树遭到很大破坏,到1949年时,所剩林木已寥寥无几。解放以后,李朝良和周围农民响应党和人民政府建设山区的号召,积极栽种核桃。他曾冒着大雪在秦岭深山区奔波几百里,采集和购买了一万七千多株核桃树苗。1954年,他们在一片山坡上开荒营造了三百一十多亩核桃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这片核桃林经过科学的培育,只有三年多的时间,到1957年就开始结果,并且几年来都获得了丰收。现在,它们长得树干高大,枝叶浓密,十分茂盛。
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要吃核桃十几年”。按照传统说法,核桃从下种到结果需要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但是,李朝良为了促使核桃提早结果,却打破这个传统观念的束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根据他在几株核桃树上的试验,看出果树有很多生长特征和农作物相似。于是他就按照季节的变化,在核桃树生长的各个重要阶段,进行浇水、施肥、整地、锄草、防虫、防冻等技术管理措施,改变历来对核桃树经营粗放的习惯。他使用了鱼鳞坑沤肥的办法,在头年秋天把落叶杂草扫集到鱼鳞坑中,利用自然雨雪沤制;又用庄稼秸秆把核桃幼树包扎起来,作所谓“穿冬衣、戴冬帽”的过冬管理。李朝良还广泛吸取当地群众抚育核桃的经验,在林业科学工作者的帮助下,进行了核桃树整枝、嫁接、人工授粉、保花保果、单株丰产和大面积丰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核桃结果有没有“大年小年”之分?李朝良对这个问题也作了研究。他从春到冬,从果树长出幼芽到结果,对核桃树每一个重要的生长环节都仔细地观察。他发现,核桃果枝在头一年收果时就已经长出幼芽来了,人们在收果时惯于用粗棒乱打,伤害了果枝的幼芽,因此造成第二年减产。根据这个发现,李朝良和当地群众设法改进收果的工具和方法,从而保证了核桃树的连年丰收。
这位农民科学研究员还在他所培育的核桃林里作了林粮间作的试验。结果证明,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粮食生产,而且随着耕作的进行,也促进了核桃幼林的生长。
李朝良在核桃培育工作上的成就,对于发展山区生产有着重要意义。他的科学研究活动,一开始就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几年来,陕西省和中央林业部门曾不断派来科学工作者帮助他进行研究,并且总结和推广他的经验。


第2版()
专栏:

太原一运输单位应用运筹学效果好
数学工作者帮助提高车辆利用率
据新华社太原19日电 运筹学这门科学在太原市运输公司第二平车社推广运用的效果很好。这个平车社长期不能完成运输任务,推广运用运筹学以后,情况逐渐好转,不但任务完成了,平均每天还能节省出占总数十分之一的车辆支援农业生产和其他用途,因而几次被评为先进运输单位。
数学工作者到太原市运输公司后,首先选择任务重而调度乱的第二平车社的一个托运单位——东站货场为重点,“解剖麻雀”,探索运输效率低的原因。他们同工人一起拉车和交谈,实际参加调度和统计工作。结果发现,第二平车社的车辆是分配给托运单位固定使用的,托运单位只求完成本身的任务,往往形成空车去、实车回,或实车去、空车回的状况;托运的货物又时多时少,形成运输时紧时松的现象;平车社也没有照顾到工人居住分散的特点,往往是由住在南门外的工人带空车到北门外去上班拉货,而住在北门外的工人又到南门外去上班,上下班时车辆空驶现象很严重。
找到了原因之后,数学工作者在运输公司党和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群众中广泛展开了运筹学的宣传活动。他们利用各种会议和各种场合,给业务人员和工人们讲解运筹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把一些原理和方法编成快板、顺口溜、歌曲等,深入浅出地教给群众。他们和职工们一起,把运筹学的理论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他们建议:首先把全部车辆从托运单位抽回来,在保任务保重点的前提下,改由第二平车社自己根据货源情况统一调度和使用车辆。然后在使用时,把车辆固定在线路上,这些线路尽量采用直线形、三角形和多角形,把几个托运单位连接起来,组成一条条循环作业线。最后,他们又按照工人的居住地区,合理地改进劳动组织,而且尽量照顾就近分派运输任务,使工人能就近上班拉货。这样,就减少了车辆的空驶现象,提高了车辆的利用率。


第2版()
专栏:

常德木帆船合作联社合理安排运力
及时运输农用物资
据新华社长沙19日电 湖南省常德市木帆船运输合作联社合理安排运力,今年以来,有关部门托运的种子、农具用材、石灰、农药、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基本上能够随到随运,在农事季节以前送到农村。
常德市木帆船运输合作联社主要担负由常德港口往洞庭湖周围各县运输物资的任务,其中支援农业物资占全社总运量的65%以上。过去,这些物资大部分是临时办理托运,联社事先对运多少、什么时候运不了解情况,有时有货没有船,有时安排了运力又没有货运,造成货物积压或浪费运力。今年安排春耕生产物资运输时,社的领导干部和职工改变了过去坐在办公室等货上门的做法,组成货源调查小组,分别到常德市的物资、商业等部门,滨湖区各县和长沙、株洲等地,了解货源情况,使自己的货运计划更符合实际要求。元月份有一万多吨农用物资,要经过这个社转运,他们根据物资的流向、到港时间和轻重缓急,优先安排了运输工具,使物资到港后马上就启运。他们还经常派人与托运货物的单位联系,以免货源变化造成船等货的情况。今年2月间,他们了解到为洞庭湖区各县生产石灰的桃江石灰厂,减少了产量,就按照工厂的实际产量安排了运力,把原来多安排的船只用于运输其他物资。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画家展出一批新作
少数民族画家作品约占三分之一
新华社呼和浩特19日电 最近在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内蒙古自治区美术、摄影展览”,展出了各民族画家的新作品两百多幅,包括国画、油画、版画、年画、水彩画等。其中少数民族画家的作品,大约占三分之一。
有不少作品反映了草原风光和牧民的新生活。蒙古族画家满达的国画《家乡》,得到人们的好评。画面上两个蒙古族女牧人,凝望着辽阔无边的草原和羊群,在为自己家乡的繁荣感到欣喜和骄傲。蒙古族画家乌勒格的油画《草原晨曲》,以火车载着拖拉机来到草原的动人画面,反映了牧区建设中的新景象。色彩柔和优美。
反映自治区工农业建设的美术作品,也各有特色。满族画家关和璋的国画《东方红》,给人一种朝气勃勃的印象。画面上,只见东方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大青山脚下的人民公社,树木、山峦发出金红色的光彩,东方红牌拖拉机在田野里忙着耕种。版画家胡仲德的版画《春耕》,刀法刚劲,也表现了农民勤奋春耕的景象。油画家徐坚的《塞上颂》,展现出塞外新兴钢铁厂的雄伟景象。王引之表现包钢建设的一组版画,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蒙古族画家旺亲的水粉画《林业城市牙克石》和蒙古族版画家布和朝鲁的版画《林中罕达罕》,都生动地表现出大兴安岭林区的优美景色。
有些画家还选择了革命斗争事迹和历史故事,作为创作的题材。


第2版()
专栏:

苏州举办青年业余绘画爱好者作品展览
据新华社南京19日电 苏州市最近举行青年画展,展出了青年业余绘画活动爱好者的一百五十多幅国画、油画、版画、漫画、水彩画和连环画。
参加这次展出的九十五位青年业余绘画活动爱好者中,有青年工人、农民,也有学生。他们的作品,绝大多数描绘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还有一些是画的人物、山水、花鸟、静物和江南农村景色。
苏州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和群众艺术馆成立有业余美术创作组,经常邀请画家指导业余绘画活动爱好者进行创作,不断提高业余美术作者的创作能力。


第2版()
专栏:来信综述

再谈不要随便简化汉字
自三月十四日本报第二版发表了王树芳、任思诏“不要随便简化汉字”一文后,陆续收到一些读者来信。现在把来信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来信反映,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给人们带来不少方便,但是简化字的推广工作还很不够。沈阳市第十中学赵鸣州、缪智水来信说,有的报刊标题、牌匾、标示上的简化字,不按规定的写法写,把“卫生”写成“?生”、“伟大”写成“?大”、“国家”写成“囗 家”,学生看了以为是规范的简化字,就跟着学起来,造成简化字字形的混乱。山东李文俊来信说:许多报刊的草书报头和标题字还是繁体字,儿童都不认识。他的侄子不认识“文艺红旗”上的“艺”字,人家告诉他就是“艺”字后,他说:“俺学的艺字没这么稠!”
有些读者来信表示同意“不要随便简化汉字”一文作者的意见。
河北石家庄第二中学郑耀增、福建莆田一中陈铨银、河南确山县新安店王韶华来信说:报刊上、大街上、医院和戏院里,以及学校的通知,写的不规范的简化字,常常在学生的作业中出现,改不胜改。有个学生说,“有的字跑到你(语文教师)这边来就变为错别字,为什么在数理化老师手上用,就不认为是错别字?”北京政法学院苗彦得来信说:有个孩子作文时,不知道“菜”字该写哪一个,因为她见到食堂里写的是“才”,饭馆里是“?”,书上却是“菜”。
许多读者认为,随便简化汉字的结果,使认读文字发生困难。四川冶金学院尹治鑫来信说,有人把“粮食”写成“?仐”,“通知”写成“迚知”,认这些字比猜谜还难。苗彦得说,有份名单送到打字室,里面有个“?”字,字盘里没有,字典上查不出,问老先生也摇头,最后只得去问经办人,说是“富”字的简体。陕西麟游县镇头公社李裕反映,在一份“关于春季农村工作安排意见”的文件上,出现抹(摸)、帒(带)、?(广)、忊(情)、?(确)等等任意简化的字。农村青年讨论这个文件时,由于许多字不认识,只好扔在一旁。
一部分读者对“不要随便简化汉字”一文有些观点表示不同意。
宁夏青铜峡水利工程局史纪良提出两点不同意见:第一,简化字最初总是要有人创造的。如“?、?、?、?、卩”等,实际上都是社会上通行了的字,熟悉了看起来也顺眼,写起来也顺手。他举“干卩要起带头作用”为例,认为没有人不知道“干卩”就是“干部”,像这样的字用用也无妨。第二,学生对笔画繁多的汉字要求简化是合理的,问题在于如何因势利导。
郑州王秉亭认为,?(藏)、亍(街)、?(家)等“新简化字”,简化得很科学,并不难认,也不易同别的字混淆。简化汉字工作还没结束,继续简化汉字是群众的迫切要求,新简化字的产生是阻止不了的。
广州黄埔汤三木也认为,简化字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群众试用的考验才能证明是否合适,单靠文字学家创造一批大家乐用的简化字,看来是不行的。假如大家都不用未经公布的简化字,也就不可能有新的简化字出现,这就限制了汉字的进一步简化。
但是,这些读者都同意,未经公布的简化字,不应该在正式文件和出版物上用,教师讲课和学生作业也不应该用。新创造的字,只能在不会引起误会的场合下试用。


第2版()
专栏:

广东省博罗县义和公社天上园大队各生产队积极进行早稻田间管理。图为沙湖面生产队的社员在田里中耕施肥 李治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