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解绳子
下面讲的是一个发展耕牛的故事
湖北日报记者 秦川 李志安
去年春天,湖北孝感地区在进一步贯彻党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的各项政策的时候,全区普遍实行了把耕牛固定为生产队所有的办法,这就把对耕牛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统一起来了。这个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如何鼓励社员繁殖和管养好耕牛的问题。
解开第一根绳子
1961年3月,中共孝感地委派驻在武昌县山河公社锦绣生产大队的工作组,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和喂牛户的呼声和要求,研究发展耕牛的办法。根据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喂牛户的反映,近年来由于耕地面积的扩大,放牧场相对的减少,耕牛放养的困难增加了,放牧人的劳动量也随之加大了,在劳动报酬上应该相应地调整。另外,有些喂母牛户说,母牛生下小牛就是队里的财产,一点报酬也没有,我们白白落个饲养管理上的麻烦,不如不让母牛配种好。
要发展耕牛首先要繁殖耕牛。而母牛被喂牛户拴得紧紧的又怎么谈得上繁殖耕牛呢?所以让他们自动地放开绳子,就成了发展耕牛的第一关。工作组把群众的意见反映给生产队,适当地提高了喂牛户的工分,规定母牛繁殖的小牛,养到六至八个月作价,由生产队和饲养户对半分成。为了使政策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锦绣大队拿典型事例来启发大家。七队的李应洪,从高级社后一直喂母牛,1958年以来下了两头小牛,生产队按照规定作价,奖了一头小牛的钱给他。各生产队和社员看到规矩出来了,并且兑现了,养母牛的积极性也起来了,有些原来不愿养母牛的户都后悔自己的算盘打错了。一些原来没有养母牛的队也积极设法养母牛。第二生产队有一批副业款原来打算分掉,后来社员一商量,决定钱不分,买了一头母牛,将来繁殖多了,私人也可以养一两头牛。
解开第二根绳子
第一根绳子解开了,喂母牛户发展幼畜的积极性起来了。怎样才能尽快地发展呢?群众说,耕牛交配最好在清明前后,第一,清明前后配种,到第二年清明前后就可生育,这时青草正茂盛,小牛吃青草长膘快,母牛吃青草奶多,草厚奶多对母子都有好处。第二,春天正是春暖花开,万物萌发的季节,母牛这时空怀以后,又容易接着发情。第三,清明以后渐渐转入大忙季节,这时母牛刚怀胎,到肚子大时又恰逢农闲,所以清明前后配种比较容易保胎。这个规律一些老养牛户都晓得。养母牛户的报酬解决后,他们的绳子也放开了,照说抢在清明前后配种该没有什么问题吧!可是,当工作组和生产队了解发展耕牛情况的时候,又遇到一些养牛户叫起苦来了。七队一头母牛发情后牵到八队配种,八队就不让配;三队一头母牛牵到四队也是不准配。这些养母牛户说,我们的绳子放开了,他们的绳子放不开还是白搭。
养公牛户为什么把绳子扣得死死的呢?原来是公牛配种后三几天内性情变劣了,它看到母牛就发颠,放牛人简直招架不了,要是糟蹋庄稼还要挨批评。队里也不愿公牛和母牛交配,因为耕牛少,一头牛要顶一头牛用,公牛交配后体质减弱,做活就差了。而配种后受益只是母牛户和有母牛的队,所以养公牛的户和有公牛的队也不乐于配种。
这是个实际问题,办法还是用政策去解绳子。经过大家研究,规定在一个队内公母牛配种,由生产队给喂公牛户适当的报酬,或者在配种后三五天加一点工分。如果是出队配种,除了由饲养母牛的队给外队养公牛的饲养员同样报酬外,另给养公牛的队一点精饲料。这根绳子解的效果也很好。
再解两根绳子
养公牛户和养母牛户都点头了,放手了,照说耕牛的发展该是一帆风顺了吧!但是,事情不是想像的那样简单,新的矛盾又出现了,这就是用公牛户和用母牛户方面的问题。本来在一个生产队内最理想的用牛办法是“养用合一”。但是由于农村某些实际困难,比如,为了照顾家大口阔、经济困难的户,养用就得分开,这样就产生了“繁殖”和“使用”的矛盾。
先说用公牛的情况。前面说过,公牛在交配后三四天性情躁烈,下到田里蹦蹦跳跳,嘶叫不已,看到母牛经过,往往拖犁带耙,急起直追,有时甚至扯坏农具,用公牛的劳神费力,搞了一天,往往完不成定额。所以他们都不主张给母牛配种。比如第十生产队陈子凡喂的一头母牛,牵了三处都没有配上种,原因是喂公牛户同意了,而用公牛的户不同意。
再说用母牛的情况,母牛怀胎以后,特别是临产前几个月,行动迟缓,工效很低,不宜做重活、圆活(如拉磨、赶碾等),耕耙犁耖步子要走匀,特别是转弯抹角,切忌走的过急过猛,否则容易流产。但牛走慢了又会降低工效,减少用牛人的收入。所以用母牛的人也不喜欢母牛配种。他们说配了种喂牛户增加收入,我们减少收入。有些人为了挣工分,不顾母牛怀胎,长鞭直驱,结果引起母牛流产。有些养母牛户说,一个巴掌总是拍不响的,我们养牛人的问题解决了,用牛人的问题不解决还是等于零。
问题既然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就得请群众自己解决。于是养母牛户、养公牛户及用母牛户和用公牛户的代表坐在一起又订了一个规矩。办法是采取双奖,即由喂母牛的生产队既给公牛户以适当的报酬,也给用公牛户以适当报酬,报酬办法由双方面议。对用母牛的户根据怀胎时间的长短,适当减少母牛耕作定额,同时酌情提高使用母牛的社员的工分。
这不是最后的绳子
这些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到今年4月初,这个队有生育的耕牛十一头,其中已怀胎的有七头。群众说这是近几年所没有过的事。虽然解决了耕牛繁殖中的许多问题,但这不等于发展耕牛再没有问题了。繁殖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谈到使用就离不开管理,因为管理不好,即使有再多的耕牛也不可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个大队的耕牛管理得又怎样呢?经过工作组的了解,有的还不错,有的却很差。什么原因呢?根子还是一个报酬问题,一个思想教育问题。全队养牛户的付酬办法,都是一次议定,全年包干。这样,有些责任心不强的户认为喂好喂坏到年终总是那么多分。所以该放露水草的不放露水草,歇工后该牵出放的也不牵出放,还有的社员把牛关两三天,自己去搞别的事。有些原来是膘肥肉壮的牛养成了架子牛。有些社员说,我们每天劳动,按日记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养牛户也应该这样办,不这样放牛的人会越放越懒,牛越放越坏。也有的社员说报酬全年包干办法非改不可,但按日记分有些麻烦,不如分月检查评分。最后讨论的结果一致同意废除全年报酬包干的办法。改行了对饲养员实行定工分、定膘、定饲料、定肥料、定奖惩的五定责任制,一月一检查,一月一兑现,一月一奖惩。这样,养牛户感到赏罚及时了,平常养牛负责的更积极了,平常马马虎虎的也认真了,早晨要队长喊着出去放牛的人没有了。
整个故事暂时到此为止了。它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解决一个问题,贯彻执行一项政策,是下苦功夫,深入实际,依靠群众,不断调查研究的过程。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耕牛问题上再不会出现新的问题。地委工作组的负责同志在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提到过,今后还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他们也在随时注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2版()
专栏:读者言论

向群众找办法
在春耕大忙的季节,我想起了去年播种时候的一段故事。在水稻栽完秧以后,正值旱田插红苕(甘薯)的好时机,可是这时湖北秭[zǐ]归地区发生了干旱。“下连雨插苕肯活肯长”是这里农民的经验。在干旱中,虽然下过一二次暴雨,可是因为有些人墨守“连雨插苕肯活肯长”的习惯,插苕的依然很少。像茅坪区公家公社计划插红苕四千五百亩,“芒种”已过,只完成20%。人们不愿插红苕,一怕插不活,舍了苗子;二怕浪费人工。眼看适宜节令快要过去了,旱象还在持续,连雨始终不来。干部和广大社员都很着急。
在焦急的当中,我们想起了问计老农这一办法。在一天暴雨后,我和公社党委书记崔凤昌同志跑到田头,请了几个老社员,就久旱有时下场雷阵雨,能不能插红苕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说:久旱当中下点雷阵雨是插苕的好时机,因为红苕秧子是在干旱的威胁中生长起来的,具备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就是插后太阳晒也死不了。这一个小小的田头会,使我们的思想大为开朗。他们还说:种田人在5、6月份要会抓“强盗天”。红苕这种作物,早种比晚种好。经过进一步调查研究,我们在全公社传播了这个经验。由于抓住了节令,这些抢插的红苕都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这件事对我的教育是深刻的。我进一步认识到,老一辈农民,经过长期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论耕耘、播种和抗拒各种灾害,都有相应的办法。我们应该重视老农的传统经验,并且把它和现代农业科学结合起来。
湖北秭归县茅坪区 史镇舟


第2版()
专栏:读者言论

对待生产要认真严肃
对待生产态度要认真严肃。否则,就会给生产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西官庄大队接到霜冻预报后,立即通知各生产队盖好红薯育苗池。但是于家村生产队管育苗池的社员说:“不碍事,霜冻预报不会那么准。”结果头茬红薯苗全被霜冻死了。霜冻以后这一带下了雨,其它七个生产队,趁雨插上了红薯苗。可是于家村生产队只好等二茬苗出来再插。
操场大队胡八店生产队,在育苗时下了一千多斤带黑斑病的薯种。有人说这薯种怕不出苗。队长说:“不碍事,能出苗。”结果薯种全腐烂在育苗池里。
这两件事都说明,由于个别人马马虎虎,结果使全队的生产受到损失,应当引为教训。
河南省西峡县 资章


第2版()
专栏:

解决具体问题 改善养牛条件
石塘大队制订了饲养耕牛的成套制度,但许多耕牛仍然日益瘦弱;最近帮助生产队切实解决了牛舍、牛绳、牛的食盐等问题以后,情况已有好转
据《南方日报》报道 广东海丰县联安公社石塘大队干部,切实帮助耕牛管养人员解决具体问题,使养牛人员有较好的条件来养好耕牛。
石塘大队去年年底确定耕牛归生产队所有以后,生产队便把耕牛包给社员分户管养,签订了包管养、包饲料、包重量、包肥料、包工分的合同;大队又帮助各生产队调整了养牛人员的工分,确定了奖罚制度。大队干部满以为这样作以后,耕牛会比以前管养得好了,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在3月份对耕牛进行了一次检查,发现三十三头耕牛中,就有二十七头有病或仍然瘦弱。为了寻找原因,大队党总支书记洪天赐便到第三生产队去,仔细察看养牛户管养耕牛的情况。一看,在一间很窄的房子里,有四头耕牛拴在一起,挤来挤去,无法好好休息。一个社员说,耕牛整天整夜都是这样站着的。这四头牛中,两头水牛,两头黄牛,常常打架。一次,因为有的牛没有牛绳,黄牛水牛大斗起来,黄牛差一点儿给斗死了,幸得社员发觉加以制止。为什么要把几头耕牛挤在一起呢?养牛人员洪泉说:“是缺牛舍,有的社员有多余的房子,却嫌生产队给的房租低,不愿意出租作牛栏,因此,只好让几头耕牛挤在一起。”洪泉又说:缺乏牛舍的问题,养牛户也曾向生产队干部反映过,要求帮助解决。但干部认为这是小事情。没有牛绳,没有食盐给牛吃,干部也说是小事情,叫养牛人员自己想办法解决。洪天赐再到其他几个生产队去,发现各队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全大队三十三头耕牛,仅有九间牛舍,许多生产队都是几头耕牛挤在一间牛舍里,一部分耕牛甚至在露天过夜。而且,集体牛舍无人管理,很不卫生。由于缺乏牛绳拴牛,耕牛常常打架。由于缺乏食盐,耕牛消化不良,一部分发生胀肚病。
大队管理委员会立即召开生产队干部和养牛人员会议,许多养牛户都提出不能把牛舍、牛绳、牛的食盐等问题看成小事情。生产队的干部也认识了过去把这些事情看成是小事情是不对的。通过会议讨论,大家共同找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会后,各生产队立即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给养牛户修理和新建了十间牛舍;加上适当提高房租租得社员多余的房子,全大队的牛舍由原有九间增至三十二间。原来十五头牛没有牛绳,已配了新牛绳。每头耕牛每天已经至少能够吃到一两食盐。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队里的病牛恢复了健康,弱牛也逐渐肥壮起来了。
根据最近评比结果,全大队三十三头耕牛,膘情已在好转,过去列为三类牛的,现在已经没有了。
(附图片)
山西万荣县皇甫公社新庄生产大队,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大牲畜评比。这是今春评比场上的情景 新华社记者 董荣贵摄


第2版()
专栏:

传统产地恢复生产 组织货源扩大供应
内蒙古积极生产少数民族特需商品
新华社呼和浩特13日电 内蒙古自治区加强对牧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生产和供应工作。最近,自治区有关部门对牧民所需要的绸缎、棉毯、蒙古靴、轻便缝纫机和毛线、脸盆、暖水瓶、手电筒、钢精锅、马灯、口杯等商品的供应工作,作了专项安排。这些商品正由分布在草原上的商业网供应牧民。另外,牧民生活需要的生烟、砖茶、酒、糖等也正在组织加工和调运。
蒙古靴和各式皮靴是牧民最喜爱的商品之一。现在锡林浩特、海拉尔和包头等地的皮革加工厂和生产合作社已把生产蒙古靴列为主要产品。目前这些工厂和合作社正一面加工制靴原料,一面赶制靴鞋。各地牧民生产上使用的勒勒车、羊毛剪子和抓子以及生活上必需的蒙古包、马鞍等商品,原来都有传统产地和传统供应渠道。过去一个时期这些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曾有所忽视,现在正大力恢复。例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牧民使用的“哈那”(蒙古包木架子),历史上由乌拉特前旗生产,现在这个地区已组织匠人恢复生产。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牧民喜爱用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的马鞋和正蓝旗出产的“哈那”,现在这些旗之间也通过供销合作社恢复了传统的供销关系。
部分少数民族特需商品,自治区不能生产,或加工能力不足,商业部门便到天津、沈阳等地组织货源。
自治区的商业部门也积极改进了民族特需商品的供应方法,提高服务质量。锡林郭勒、呼伦贝尔、伊克昭和哲里木等盟不少牧业旗的供销社开展了流动供应业务,把烟、茶、酒、糖和部分生产资料及时送往各生产点,又把牧民出售的畜产品运回供销社,便利牧民的生产和生活。


第2版()
专栏:

在三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
《白毛女》幻想序曲受欢迎
据新华社上海12日电 在第三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上海交响乐团演奏了作曲家瞿维的新作《白毛女》幻想序曲。当乐队五十多件乐器奏完最后一段“太阳出来了”的时候,全场迸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瞿维是歌剧《白毛女》音乐作者之一,也是《白毛女》电影的作曲者。他在音乐上塑造白毛女的形象已经第三次了。这首序曲仍以歌剧中的主要曲调为素材,运用交响音乐的手法发展而成。乐曲既有音乐精练概括的特色,又照顾到戏剧中一些主要情节的表现,给了听众另一种美的享受。
序曲以喜儿为主线,分三个部分展示了她天真的生活、对旧社会地主阶级封建恶势力的反抗和家乡解放后获得新的生命而过着幸福生活的形象发展。乐曲一开始,用弦乐的颤音和轻微的钹声,描绘了一幅凄凉的风雪夜景。在这个背景上,乐器英国管奏出了缓慢苍老的“十里风雪”的旋律,这是除夕晚上,杨白劳冒着风雪躲债归来。接着长笛和小提琴奏出了“北风吹”的曲调,引出了天真活泼的喜儿的形象。他们展开了相互对答,最后她安祥地睡在父亲的怀里,呈现了这一对贫农父女温暖的家庭生活。
序曲的中间部分,低沉忧郁的大提琴旋律表现了杨白劳的悲痛和激愤。乐队不断以强弱交替的音响,奏出了杨白劳自尽前走头无路,内心十分痛苦的感情。音乐逐渐沉寂下去,杨白劳被迫离开了人世。接着,小提琴黯然奏起“打过了三更”,缓慢的音调令人想起喜儿在地主家里熬夜煎药的情节,她再也忍受不下去了。音乐突然转入急速的节奏,给了听众喜儿逃出黄家的印象。
最后一段,圆号吹出“太阳出来了”,这鲜明的新的主题,表现八路军把喜儿救出来了。接着,宽广的行板,展现了冰河解冻的景象,白毛女在新社会中开始了她温暖幸福的生活。
歌剧《白毛女》是毛主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第一部获得成功的歌剧作品,它在音乐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出了良好的榜样。现在瞿维又以它的音乐为基础,创作了这首交响音乐,音乐家们认为这是有益的尝试。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红萍——水田的一种好肥料
唐近春
这个时候,在福建、浙江、广西等地,正是红萍在田繁殖的时期。
红萍又叫“满江红”,也叫绿萍,是水田的一种好肥料。
肥效和经济价值
红萍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快、产量高,有“一夜九子”的说法。从冬至养殖起,一亩萍种大约可供五十亩本田之用。在大田繁殖时,只需放占面积15%的萍种,在短短的二十天至一个月,就会铺满全丘(约二千斤)。在繁殖盛期,每天每亩可产鲜萍五十到八十斤左右。这种速生性短期绿肥,培育萍种占地少,生长繁殖不需排干垦种,冬水田和肥沃的池塘也能放养。只要气候和水利条件适合,管理护养做得好,在单季田和双季早稻田都可养育,很少与作物争地。
红萍的叶片基部,共生着一种太湖念珠藻的藻类植物。具有固定空气中游离氮素的作用,用作肥料,肥效颇高。如每亩施鲜萍二千斤,折合含氮三点六到四点八斤,相当于施硫铵十八到二十四斤。红萍还含有少量磷素和钾素。倒萍(萍死亡腐烂作肥料,群众叫倒萍)后随着养分分解,改善水稻营养,而使水稻增产。福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在稻田中施用人粪尿每亩十五担的基础上,养萍种四百斤比不养萍的早稻增产约10%,约略相当于施一千斤人粪尿的效果。福建长乐县鹤上区农技站的调查,每亩产鲜萍二十至三十担的肥效,抵得上十至二十担人粪尿。红萍含蛋白质较多,纤维素少,采作猪的青饲料,猪只既爱吃,营养价值又高。当红萍繁殖茂盛时期,一亩萍约可供六到十头猪的新鲜饲料。
和一般绿肥作物一样,养萍也具有花工少,成本低的特点。红萍在田间大量生长繁殖,就抑制了杂草的蔓延,减少了肥力的无益损耗和水稻耘田的次数。浙江平阳一带农民反映,可节省耘田用工三分之二左右。
生长繁殖的条件
红萍的生长繁殖可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春末早秋,红萍色带青绿,叶内含水分和液汁很多,十分鲜嫩,萍株很快滋生,此时正是无性分裂繁殖时期。在炎热的夏天,当无性繁殖停止时,便在叶背上长出油菜子那样大、黄红色的孢子囊。孢子成熟萌发也可产生新萍,这就是它的有性繁殖。
红萍生长繁殖要求一定的气候、水利、土壤条件。它喜欢温湿的气候和正常的天气。严寒酷暑和烈日寒风都对它的生长不利。
养育红萍可大致分为种萍繁殖阶段和大田养殖阶段。细分又可分为采种、选种、保种、放萍、分萍、倒萍诸环节。目前采种和萍母田选种、放萍时节已经过去,正是分萍时期。正确掌握天气转变情况和分萍时间,对提高产量有密切关系。分萍不适时,萍被挤成弓背,挤在上面的吸不到水分容易枯死,挤在底下的隔绝了阳光与空气也会死亡。
采集繁育优良萍种是放养红萍首要的条件;红萍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营养,如果不注意施肥,在水稻生长初期,有时会发生脱肥现象。稻田养萍,如果倒萍时期不对,也会引起水稻生长的一些变化,可能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这些问题是学习养萍地区应当注意的。
(附图片)
红萍


第2版()
专栏:文化走廊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几套丛书
上海文艺出版社最近陆续出版了几套文学理论和文艺作品丛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和“文学作品分析小丛书”,已分别出版了“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
“论郭沫若的诗”、“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和“毛主席诗词浅释”、“小读‘创业史’”等九种。其中有几种已经一再修订和重版。
今年二月开始出版的“收获创作丛书”,是从上海历年出版物中挑选的文学作品编纂而成的。
“群众演唱小丛书”和“戏曲小丛书”两套都是普及读物。前一套主要是给群众开展业余文娱活动提供演唱材料,已经出版七十多种,其中有半数是群众创作的。


第2版()
专栏:文化走廊

“中国古代建筑——桥”特种邮票将发行
邮电部将于五月十五日发行“中国古代建筑——桥”特种邮票一套。
这套邮票共四枚,面值四分的一枚,青莲色,图案为河北赵县“安济桥”;面值八分的一枚,绿色,图案为江苏苏州“宝带桥”;面值十分的一枚,棕色,图案为四川灌县“珠涌桥”;面值二十分的一枚,蓝色,图案为广西三江“程阳桥”。
我国古代桥梁很多,形式和结构多种多样。这套邮票就是选用不同形式和结构的设计,来反映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


第2版()
专栏:文化走廊

福州设计出一百多种漆器新图样
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最近又设计出了一百四十四种漆器产品新图样,其中有台灯类、杯盒类、盆盘类和瓶类。有的漆器外形设计成桔子、柿子、苹果等模样,把它的盒盖打开,里面可以装糖果,也可以放茶叶,既是艺术品,又是实用品。
这批图样是由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设计人员,脱胎漆器厂的老艺人,以及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漆器科的一些实习生设计的,将陆续提供各生产单位安排生产。


第2版()
专栏:文化走廊

用秫秸和羽毛制作美术作品
沈阳市美术公司最近用秫秸和羽毛精心制作了许多新颖的画。
有一幅叫“雪羽苍松”。画面上,一只雪白的孔雀,落在苍松的树干上,羽屏半展。孔雀的羽翎层次分明,光色鲜丽,苍松的枝干纹络逼真,苍劲有力。另一幅叫“垂柳游鱼”,也别有一种风味。几丝垂柳随风拂动,两条鲤鱼在水中慢游,好似静中有动。这两幅画,出自唐东全和唐东贞两弟兄之手。前者是用秫秸制作的,后者是用鸡鸭毛制作的。
“雪羽苍松”中白孔雀的羽翎,是用白色秫秸瓤儿雕制的,松干是用受虫蛀的红褐色秫秸镶嵌而成的。秫秸的颜色虽然比较单纯,但经过巧施熏制,不另外加色,也能完成像“天女散花”这样采色比较复杂的作品。
美术工作者用鸡、雉、鸭等羽毛的丰富色采及其天然光泽,运用剪、劈、镶、叠等技法,也制作出了颇具特色的画幅。“垂柳游鱼”中鲤鱼的鳞,是剪裁雉翎,取其背面的光采,叠贴而成的,看上去立体感很强。垂柳的柳叶,是用微闪绿光的鸭毛毛稍加剪贴而成的,看上去也很逼真。这几天,沈阳市美术公司陈列着这些新作品的试销陈列室里,经常吸引着许多观众,他们在一幅幅画框前边流连不去。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安徽屯溪市屯光公社上新大队的社员们,在栽插早稻中,精耕细作,提高质量,争取今年好收成
周广扬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