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革命回忆录

活捉张辉瓒
徐松林 陈茂
〔编者按:下面这篇革命回忆录,原载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色风暴》第八集。毛主席《词六首》中前一首《渔家傲》的上阕,写的就是第一次反“围剿”、活捉张辉瓒的胜利,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毛主席的词,我们特将此文加以转载。〕
1930年年底,蒋介石对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的十八师,被称为“铁军师”,占领了龙冈。上级传下了毛泽东政委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决定吃掉这股敌人再过年。在毛政委和朱总司令亲自指挥下,在除夕到新年那几天里,我红军各部队终于消灭了“铁军师”,打下了龙冈。
我军打下龙冈以后,敌人像被捣了巢的黄蜂,到处乱窜。红军战士们满山遍野,四处搜索残敌。红四军十师有一个班,追到一株大枫树旁,发现一件毛茸茸的狐皮大衣。战士们翻来复去的察看,最后在胸口上边发现一个指头宽的牌子,上面写着“张辉瓒”三个字。这一发现,使大家都更加紧张了,你一句我一句议论起来:“这个老狐狸,不能让他跑了!”“既然狐皮大衣在这里,人一定跑不远!”“也许藏在哪个草窝里,赶快搜索!”于是大家立刻在四周搜寻起来。
就在这棵枫树旁边,有一簇繁密的杂草。一个战士把草拨开,“啊!”地叫了一声。原来草簇下面,是一个山水冲成的土窝。好几个战士都围上来,仔细往深处一看,都嚷叫起来:“有人!”这一叫,全班战士都集拢来了,班长用枪口对着土洞,厉声喝道:“谁?快出来!”可是那人却不肯动弹,两手抱住头缩成一团。
“这家伙一定不是好东西!”
“再不上来就开枪!”
战士们议论纷纷,有几个继续厉声喝叫,可是那家伙还是不动,大概想装死。因为战斗还没有结束,战士们忙着追击敌人,见他不肯上来,便伸下几只手,猛地将他拉上来,摔在一边。那家伙肥得像一只猪,丢下地时,浑身的肉还在颤动。
这一来,完全看清楚了:他上身穿着一件过分窄小的士兵衣服,紧绷在肥肉上,纽扣也没法扣住;下身穿着一条单裤。这时正是数九寒天,冻得他头缩进两肩,浑身像打摆子似地直抖。
“啊,原来你就是张辉瓒呀!”战士们高兴地说。张辉瓒还想分辩,可是当他看见那件狐皮大衣后,就无可奈何地把头低下了。
战士们用枪一指龙冈说:“走!请你回到你的前线总指挥部去吧!”张辉瓒没奈何,缩着脖子抖抖索索地走着,脚上拖着一双不合脚的大鞋,走几步就要向上提一下。
张辉瓒被押解到龙冈街口右边的一个铺子里,红军战士们都围拢来,有些同志跳起来喊口号:“活捉张辉瓒过新年!”“庆祝我们的胜利!”……
这一来,惊动了老百姓,里三重,外三重,把小街塞满了,都围拢来想看张辉瓒。
男女老少把那个铺子围得密不透风。“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人人都磨拳擦掌,叫嚷不休。他们好容易才挤到屋里去。听到门外一片怒吼声,张辉瓒吓得抖颤得更厉害了,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我军歼俘敌师长张辉瓒以下九千人,取得大胜,紧接着又挥戈东指,翻山越岭,急行军来到东韶镇,经半日激战,击溃了谭道源的五十师。
击溃了谭道源以后,第一次反“围剿”就结束了。红军又回到小布休息了半个来月,在田垅上开了个祝捷大会。
参加这个大会的有红四军及总司令部直属队,还有俘虏兵和附近的老百姓。张辉瓒被带上了台。罗瑞卿同志在台上历数了张匪的罪状,群众都愤怒的吼起来。一提到他克扣军饷,兵士吃不饱、穿不暖,驱使兵士烧杀奸淫,抢掠老百姓的财物时,经过教育的俘虏,都气愤之至。
张辉瓒的罪恶滔天,人民非要杀他的头不可。特别是东固山的人民,更把这个屠杀人民的刽子手恨入骨,坚决请求交给他们处理,总司令部答应了人民的请求,将张匪押解到东固山,开群众公审大会。
那天,方圆一二百里的老百姓,都背着干粮来参加大会,附近的人民,更是扶老携幼,争先恐后,一共到了两三万人,真是人山人海。张辉瓒一被带上台,群众高举起红绿小旗,台下像潮水一般涌起一股喊杀声。反人民的罪犯张辉瓒,终于受到了制裁。


第6版()
专栏:

赠陈叔通副委员长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副首相 洪命熹
奉呈陈叔通老大哥仓卒构成无暇推敲不
足诗云而聊表欢迎微忱幸赐教正男妇迎宾塞道驰,口呼万岁手摇旗。东风今日埙箎乐,好是春花满发时。高岭低峰昔战场,英雄血染土生香。中原青壮好男子,几百几千埋此乡。星从南极照东方,近日中宵动瑞光。久视人间为庆幸,举杯更祝寿而康。
一九六二年五月二日
*埙[xūn] 箎[chí]


第6版()
专栏:

次洪命熹副首相韵奉和即以赠别
陈叔通眼看千里马奔驰,建设高悬胜利旗。花朵缤纷有今日,未忘来自岁寒时。迎送高呼沸广场,鲜花一束袭衣香。弥旬款待堪回忆,客里依然似故乡。阵营团结压西方,马列辉煌万丈光。老友相期同努力,向前瞻望是庄康。
一九六二年五月二日


第6版()
专栏:

江西老苏区革命歌谣第一次反“围剿”胜利歌同志们抖擞精神,唱个歌儿听,万恶敌人,第一次来进攻革命。工农兵配合力量,龙冈打一仗,缴枪无数,活捉军阀张辉瓒。转头来再打东韶,谭匪大败逃,公、罗、许、毛,只吓得个个向后跑。鲁胖子折将损兵,哭得不要命,无面见人,没奈何辞职去养病。蒋介石胆破心惊,再派何应钦,加调白军,第二次来进攻革命。哪怕他弹雨枪林,勇敢向前进,消灭敌人,活捉那跛子何应钦。这一场革命战争,胜利拿得稳,政治局面,要从此来一个转变。到那时敌人退避,困守孤城里,赤色势力,齐进攻四面暴动起。推翻那反动政权,解放工农兵,革命完成,大家来同声歌太平。活捉张辉瓒月月红,满江红,山里住满了自己人。日里没动静,夜里去打反动军。南奔北走三、四日,消灭蒋介石两万兵,缴枪几千担,活捉张辉瓒。东方发亮彩云飘东方发亮彩云飘,暴动火焰到处烧,打土豪来分田地,翻身斗争热情高。韭菜开花一条心,苏区人民团结紧,坚决打倒反革命,扩大百万铁红军。玉竹篦子破九重,苏区人民齐出动,男上前方女支援,儿童站岗有威风。斧头不怕久湿柴,红军不怕反动派,五次围剿白军败,铁打红军炼出来。


第6版()
专栏:

谈杜甫的《又呈吴郎》
张济民
《又呈吴郎》是杜甫旅羁四川时最有名的诗篇之一。正确地理解这首诗的涵义,有助于我们对伟大诗人的爱国忧民精神以及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这首诗,清代有代表性的几个注本,各有自己的看法和注解。仇兆鳌对诗的意义作了较全面的分析,但博引典故,反有画蛇添足之嫌;沈德潜在他的《唐诗别裁》中只说明了这首诗写作的委婉笔法,没有作任何典故上的推敲;钱谦益注中对诗的内容不加任何介绍也就罢了,但他却把“西邻”拿出来作为一条唯一的注解,看来他并没有很好地了解原诗,一至牵强附会,引人入歧,给后来学杜诗的人带来了某些不良影响。
《又呈吴郎》的原诗是这样:“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在写这首诗之前,他曾有《简吴郎司法》一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骑安置瀼[ràng]西头,古堂本买藉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可以看出这两首诗是在同一个时期写的。当时他已移居东屯,到那里以后,他记起了“西邻扑枣”的事情,才促使他写了《“又”呈吴郎》的这首诗。诗中用语十分委婉,既怕伤了吴氏的情面,又怕“妇人”为难。他通过极巧妙的用意和措词,希望吴氏不要阻挡“妇人”“扑枣”,甚至暗示他连个“疏篱”也不要“插”上。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深切地了解那个“妇人”是“无食”、“无儿”,是“贫到骨”,是“正思戎马泪盈巾”。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是因为官吏的“征求”无厌,是因为没有休止的兵荒马乱。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细小的事实,从侧面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并对苦难的人寄以无限真挚的同情,这就是这首诗中主要的内容。
钱谦益在“西邻”一条下注道:“前汉王吉传,吉居长安,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此句暗用其事”(重点是笔者所加),和前面我们分析的情况加以对照,就明显地看出这条注解是牵强附会,“削足适履”。更奇怪的是,他为了自圆其说,不惜把王吉传中更重要的字句略而不引。原书在“吉妇取枣以啖吉”后面,还有“吉后知之,乃去妇”之句。事实上杜诗与王吉传中取枣之事,并无任何联系,即使注者想到这个问题,只要略加思索,就可以断定杜诗不是以“此句暗用其事”的。第一,杜诗中的“一妇人”,是“无食”、“无儿”,穷绝一身;可是王吉的妻子却同自己的丈夫一同寓居长安;第二,王吉并不同意其妻取枣,而杜甫是同情妇人“扑枣”的,这一相反的意义,怎能被引用呢?第三,王吉东家的枣树垂到王吉的庭院,吉妇取与不取,东家不一定知道,而杜甫写的那个“妇人”,却非到“堂前”来“扑枣”不可。以上是就故事谈故事来说的。实际上杜诗全是写实,这是生活中的真事,因此用不到去加工创造。因为杜甫的叙事诗都是因事而吟的。如果照钱谦益的注解去理解,不但歪曲了杜诗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贬低了杜诗那种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这种注解是不能被人接受的。
这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注释工作中如何能抓住最本质的东西加以解释和说明,尽可能使注解能符合或接近作者的原意,做到不简不繁,有分析、有论证,这是在今天党号召一切工作提高质量的情况下,应当争取做到的,当然像钱谦益这样在学术上还是比较谨严的人,他在《钱注杜诗》的序言中也曾经说过:“……于是取伪注之纰[pī]缪,旧注之踳[chuǎn]驳者,痛加绳削……”,他并且还批评了赵次公、蔡梦弼、黄鹤等人的注解中有“伪造故事”、“傅会前史”的缺点,但轮到他自己做时,仍免不了再蹈复辙。可以看出,要真正地做好注释工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第6版()
专栏:

烧地契
(中国画、写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赣南农民土地革命之一段)
万尚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