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岳东公社党委书记寇治安临田检查比较
寻找烂秧原因深入领导春耕
据新华社成都10日电 四川省苍溪县岳东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寇治安在领导春耕生产中,经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解决了水稻烂秧问题,许多干部从中受到一次生动的教育。
岳东公社处在坡陡沟深的山区。今年春天这里气候变幻无常,清明前几天还飘过一次雪。从那时起,全社十六个大队的干部纷纷向公社报告说,因为气温不正常,秧田发生了烂秧现象,虽然进行过几次补种,但是直到谷雨以后,烂秧还没有停止。不少大队干部感到缺少办法。
催育秧苗,节约稻种,争取立夏前开始插秧,是保证今年水稻增产的第一关。眼看烂秧问题不能解决,不仅要浪费大量种子,插秧工作也要被迫推迟。面对这一情况,公社党委书记寇治安想到:烂秧同气候是有很大关系的,但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是否没有办法制止呢?他决定先到烂秧最多的和平大队去调查一下。
寇治安来到和平大队第一生产队,邀大队长兼支部副书记冯泽金一起去看烂秧最严重的秧田。那是春分后四天播种的一块秧田,播种不久正赶上下雪。寇治安走到田边,只见秧苗稀稀落落,拔出几根细看,苗茎发黑,稻种已经糜烂。粗略估计一下,这块田的烂秧约在50%以上。但奇怪的是,在同一块田里,有几处秧苗却青葱茂密,生长得挺正常。寇治安有些纳闷。他要冯泽金领他再去看一下这个队最好的秧田。
他们来到陈家坪的一块秧田旁边,远看一片葱绿,这块田的秧苗长得确实茂密茁壮。但是到近旁仔细一观察,发现有些地方比较稀疏。他们在秧苗稀疏的地方拔出几根一看,也是烂了秧。寇治安问冯泽金,这块田是什么时候播种的,冯泽金告诉他:是在清明以后。寇治安说:“清明以后播种,躲过了寒潮,为什么还会烂秧呢?我看,气温问题可能不是发生烂秧的唯一原因。”
寇治安和冯泽金一道,把这两块播种期不同的秧田烂秧情况,作了分析比较。他们发现,这两块田平整得都不够好,都是有些地方水太深,有些地方水较浅,还有一些高处没有淹上水。在这三种存水不同的地方,秧苗生长情况也各不相同。水太深和没有淹上水的地方,秧苗都很稀疏,即使寒潮以后撒播的那块田,也是这样。而在存水深浅适度的地方,两块田里的秧苗却显得一样翠绿健壮。寇治安心里有了点谱,对冯泽金说:“也许问题就出在这里。不然,寒潮前播种的田里为什么会有好秧苗,而寒潮后播种的田里也发生了烂秧呢?”他们找来几个老农一起研究,老农们也认为,水太深的地方谷种浸泡过久,虽是寒潮已过,温度仍然很低;没有淹上水的地方,经过太阳一晒,气温骤然提高,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烂秧。寇治安又问,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补救办法?冯泽金和一些老农都说,可以在秧田里扎埂,把积水深浅不同的地方分隔开来,水深的舀出来,没水的灌水,使每个地方水深适度,烂秧的现象就可能停止了。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烂秧情况,他们又一道巡视了这个大队在寒潮前后撒播的许多秧田,这些田的烂秧情况同前两块秧田完全相同。这样,寇治安完全肯定了自己开始时的设想:烂秧的原因虽然和气温有关,但烂秧发生和发展的程度,与秧田管理得精细与否也有很大关系。
但是,秧田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又何在呢?按照全社推行的秧田管理办法,除了施肥由生产队统一安排外,每块秧田都是有一个社员专责管理的。寇治安想找几个管理秧田的社员谈一谈,但是一问,所有管理人都不在附近,有的犁田去了,有的挑粪去了。寇治安很奇怪。烂秧这样严重,这些管理人为什么不闻不问?追究起来,原来,当初给社员包秧苗管理和计算工分时,只交代了扯稗子、除杂草、除虫、赶鸟雀、灌水等五个任务,扎埂这种临时出现的管理活,根本没有计算在内。同时,虽然每块秧田名义上有人负责,但是,生产队在十天一次小包工时,却给每个社员都满满地安排了后十天的全部农活,并没有给秧田管理人留下管理秧田的足够时间。此外,施肥虽然有生产队安排,但没有成立秧田管理专业组,无人统筹秧田管理的全局,仍然要生产队长具体调派。队长一疏忽,也就无人过问。这样,秧田管理的个人和集体相结合的责任制度,实际上就落空了。这种情况,在各个生产队里都普遍存在。
问题找出来了,寇治安和大队干部便立即召集生产队长和一些社员,研究贯彻按劳付酬、责任落实的办法。大家认为,应当在每个生产队组织一个管理秧苗的专业组,定交苗时间,定秧苗成活率,定交出秧苗的质量。对专业组社员除给予固定管理工分外,还应当按管理好坏进行奖惩。这样既使管理责任落实,又可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他们帮助和平大队第一生产队成立了一个秧田管理专业组,当天下午,这个队发生烂秧的不平整的秧田,就普遍分区扎了泥埂,舀水灌水。
这样,从气温变化、秧田平整、管理精粗,直到管理制度的是否健全,寇治安追根究底,同群众一起进行调查分析,终于找出了解决今年因管理不善发生水稻烂秧的办法。寇治安把自己对这一问题调查研究的经过和解决的办法,介绍给其他大队。
不久,岳东公社秧苗生长情况就逐渐好转。立夏前后许多生产队已开始栽秧,比原计划提前一个节令。


第2版()
专栏:

农民对支援农业有些什么意见
本报记者 杨复保
最近,记者到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了解支援农业的情况,并且访问了藁城县北楼公社若干生产队,干部社员对支援农业工作提出不少意见。
近年来,石家庄专区在支援农业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制造中小农具的钢材就有两万多吨。仅今年第一季度,就新增加了中小农具三百一十多万件,加上已有的农具,按全区二百一十九万多个整半辅助劳动力计算,平均每人可以分到三件半。就藁城县来说,几年来建立了变电站四座,电井一千零二十八眼,拖拉机一百六十四个标准台,还有排灌机械、农药、化肥等等。今春全县机耕地占应耕春白地的70%。这些支援,对争取今年农业有个好收成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从一些公社和生产队了解,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几个问题
藁城县北楼公社共有三万四千多亩耕地,棉麦两项占总耕地面积的74%。大跃进中兴建的水利工程质量好,水源比较充足,75%的土地都能引滹沱河水自流灌溉;而国家却供应大批排灌机械。生产队缺少的东西得不到解决,支援到队里的农业机具又积压着。如国家支援给这个公社的汽油机、煤气机、电动机、锅驼机等排灌机械共有六十一台,质量都比较好。但是现在只有四台电动机开动着,其余五十七台都没有使用。公社负责人说,这里渠水灌溉既方便,又便宜,浇一亩地花四五角钱。用电力灌溉要花两元多,煤气机浇地就花的更多了。如果不遇天旱河水断流,或个别地块过高浇不上水,一般情况下是不用机器抽水浇地的。这些机械在这里发挥作用很小,而农民迫切需要的配制中小农具用的木材等却得不到供应。过去这里需要的硬木多靠外地调运,这几年没有了。北楼大队第十队社员董洛达说:“硬木缺,队里的犁、耧、耠子坏了干着急,没法修理。”
在同社员们座谈当中,大家对中小农具的意见不少:一是名牌农具质量好,但供应少,不能满足需要;二是有些农具质量差,不受使。如石家庄地区获鹿县和山西阳泉生产的锄板,上鏒重轻便,锋利吃土,锄面平整光滑,不沾泥,挨锄鼻的地方厚,结实耐磨,社员们说这种锄使用起来省劲,出活快。河南、山东和河北省交河县匠人造的犁镜,镜面明光,凹凸度适当,翻土利落。可是这几年来,这些名牌货很少供应,有的根本没有供应,社员们总是念念不忘。他们嫌当地制造的犁镜沾土,甩土不利,不愿用。这个公社的供销社里,就积压着当地造的犁镜卖不出去,有的已经长了一层锈。还有大批铁杈子,已经积压了二年多,因为质量差,价又贵,农民也不愿买。
还有些农具,社员们比较欢迎,但也提出了改进意见。北楼生产队王世昌说:“人力小胶车轻便,送粪出土用人少,转弯拐角灵活,工效高,就是珠子和内胎不结实。”社员们还反映:人力小胶轮车上的珠子、辐条、内胎容易坏,但这些东西经常买不到。社员董洛春说,他们队有个小胶轮车,内胎坏了买不着。4月份来了一批,可是供销社要配套供应,买一副小车内胎,必须带一副外胎。社员们说:没货不方便,有了货也方便不了。希望有关部门改进供应办法。
几点建议
从调拨和供应的中小农具平均数字来看,好像问题不大,实际上问题很多。据记者了解,现在石家庄地区制造锄板、犁镜,还有不少工厂的生产技术不能过关,如锄板上鏒上的不好,用起来不锋利;沾的泥土多,费力出活慢。农具质量低,既浪费人力物力,对支援农业生产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社员们对支援农业的意见,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各地支援农业部门应该密切配合,到公社、生产队逐项调查了解,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不要只算平均数字,应该一笔一笔的算细账。第二、制造农具要保证质量,切忌粗制滥造,有的工厂制造的农具质量差,应该整顿,等产品质量提高了,再正式生产。某些机具还可以实行包修、包换、包退的办法,让广大农民真正用上得心应手的好农具。第三、有条件的地方要帮助生产大队建立红炉、木工组,一村不能建立,可以联合几村建立;也可以组织名师带高徒,或者选拔匠材到外地“留学”,培养新生力量。现有的匠人可以点面结合,一方面定点生产,一方面也可上集、串乡、造新补旧。第四、现在修造木制中小农具的硬质木材很缺,除支援农业部门调拨一部分,林业部门应该加强组织领导,发动生产队和群众,利用荒山空地,自己营造一些槐、桑、枣、榆等硬质木材林。


第2版()
专栏:

经常了解学习情况 加强具体辅导工作
安徽农学院函授部不断改进教学
新华社合肥10日电 安徽农学院函授部经常调查研究函授生的情况,根据他们的意见改进教学,提高了函授教育的质量。
这个学院的函授部设有农学和畜牧兽医两个本科,作物栽培、植物保护、选种、蚕桑和畜牧兽医等五个专科,有函授生六百多人。这些函授生,绝大多数是领导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以及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在职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也有少数是各种农业学校的教师。学院非常重视函授教育工作,经常组织教学人员到函授生中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存在的问题和要求,重点地进行面授和辅导。今年以来,函授部就曾三次派人到宿县、绩溪、枞阳、淮南和安庆等县市进行重点调查访问。根据调查访问的结果,来随时改进函授教学工作。
在调查访问中了解到,很多函授生要求把讲义固定下来,印装成册,一次发给,以免分散零寄不及时,容易散失。学院认为这个意见很好,决定把讲义相对地固定下来,装订成册,在开学前发给函授生。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的教师为了把讲义提前编好交给学生,就在教研组内充分讨论大纲,分头编写,尽量做到系统性强,重点突出,说理明确详尽,深入浅出。同时,为了使函授生自学时易于领会,还附了插图。各教研组在编写讲义的时候,都还考虑到函授生的程度,做到通俗易懂,联系实际,使程度较低的函授生也能够自学。这些做法,受到了函授生的普遍欢迎。
函授生们流动性大,又是分散自学,所以他们迫切要求加强具体辅导。因此本学期各教研组都确定一位教师,让他抽出一定时间,专门负责函授教育工作,使函授教材和自学辅导书的编发,函授通讯,批改作业,解答问题,都比较及时。教师也能抽出一定时间,下去重点面授和辅导。从上学期到现在,函授生提出的一千多个质疑和问题基本上都做到了有问必答。
根据函授生的要求,学院函授部还把学习基础课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函授生在当前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能及时得到解决。如歙县岔口区农林茶服务站的函授生方瑞品,在学习好基础课的同时,最近接连提出了一些当前工作中的问题,这些问题由作物栽培教研组一一作了详细解答。


第2版()
专栏:简讯

简讯
注意省煤的机车包乘组
三门峡西机务段解放型四○六三号机车包乘组的乘务员,经常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焚火技术。四年多来,这个包乘组共节约了煤炭一千四百五十多吨。
积极收购调运农村雨具
安徽省六安专区各县供销合作社积极收购和调运蓑衣和斗笠等雨具,供应区内和区外水稻产区在插秧季节和过夏的需要。这个专区的四个雨具产区县,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已调运给区内四个销售县斗笠十三万顶、蓑衣四万五千件。
浙江“杭扇”陆续运往各地
“杭扇”产地浙江杭州王星记扇厂已生产出大批扇子陆续运往北京、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川、福建等省市。第一季度,这家扇厂生产了各种扇子二十三万把,比去年同期产量增加0.7%。
沈阳展出王盛烈等旅行写生画
沈阳市最近展出鲁迅美术学院教师王盛烈、季观之、李汉华的湘赣旅行写生画一百六十幅,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兴趣。这次湘赣旅行写生,是鲁迅美术学院有计划安排的。每年,这个学院在安排课程时,都尽量妥善地安排教师们的业务进修时间,便于他们提高创作水平。


第2版()
专栏:

农民业余作家冯金堂勤奋写作
1951年以来,发表过四十六个短篇小说和歌剧,完成了三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黄水传》
据新华社郑州11日电 从前只读过四年书、一直没有脱离过农业劳动的作家冯金堂,艰苦地从事文艺创作活动,从1951年开始习作到现在,先后发表过四十六个短篇小说和歌剧,去年又完成了三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黄水传》。
冯金堂的家乡在黄泛区——河南省扶沟县。长篇小说《黄水传》就是以1938年6月,蒋介石在黄河沿岸花园口扒开河堤这个事件作背景的。
这位农民业余作家,从事文艺创作经历了一个艰苦的过程。冯金堂出身于中农家庭,小时只读过四年书,黄水来后,他和家人一同漂泊异乡。1948年解放后,他又和家人、邻里回家开荒生产。1951年,他产生了创作的欲望,想把自己经历过的一切写成书,控诉国民党,歌颂共产党。最初写的短稿,有一半的字不会写,只好用各种形象符号来代替。写作中,翻烂了两本字典,眼睛经常熬得干红。他一连写出五十多篇短稿,都被编辑部退回来了。但他没有灰心。1952年,河南《翻身文艺》刊登了他的第一篇一万多字的歌剧,这对他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以后,他的作品就在本省的文艺刊物和《长江文艺》《人民文学》陆续发表。1955年,他开始写《黄水传》,他依靠自己的毅力和韧性,最后写成这个长篇,去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
地方党委和河南省文联、河南日报副刊部等有关部门,非常关心冯金堂的创作活动。


第2版()
专栏:

赣剧团第三次来京献艺
演员已熟练掌握弋阳腔和青阳腔演唱艺术
《西域行》和《西厢记》将同观众见面
新华社11日讯 最近来京的江西省赣剧院一团,5月中旬将在首都人民剧场演出。这是赣剧第三次进京,带来的剧目有江西剧作者石凌鹤新编历史剧《西域行》及其改编的古典名剧《西厢记》等。
有四百多年悠久历史的赣剧,拥有弋阳、青阳、乱弹、文南词等十多种声腔,是江西地方古典剧种之一。它的主要声腔——弋阳腔和青阳腔,在中国戏曲史上久负盛誉,但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的摧残,几被湮没无闻。江西戏曲音乐工作者为挖掘、整理和发展这两支古老的声腔及其优秀传统剧目,曾作了艰巨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以弋阳腔谱唱的《还魂记》,曾获得观众“美、秀、娇、甜”的赞誉。青阳腔从1959年开始挖掘出来,到如今用来演唱古典名剧《西厢记》,也是一个重要的进展。不少观众认为,青阳腔的声腔、音乐比弋阳腔更柔和委婉。
1955年赣剧首次进京,弋阳腔还处在挖掘的最初阶段,当时还不能演出任何弋阳腔剧目。到1959年赣剧再度进京时,便带来了一批弋阳腔剧目,如《珍珠记》、《金貂记》、《还魂记》、《张三借靴》等,曾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其中《珍珠记》、《还魂记》先后被搬上了银幕。至于青阳腔的挖掘、整理工作则更后一步,那时还只能由几位老艺人演出几个传统折子戏。而今第三次进京,赣剧的继承、革新又进入了新的阶段。演员们已能够熟练地运用弋阳腔、青阳腔,来演唱人物性格比较丰富复杂的历史剧《西域行》和古典名剧《西厢记》了。
这几年来,赣剧青年演员们努力继承传统艺术,演唱技巧、表现能力都有所提高。如青年演员潘凤霞,曾主演过《梁祝姻缘》中的祝英台、《白蛇传》中的白素贞、《还魂记》中的杜丽娘,这次将在《西域行》中主演班昭、在《西厢记》中主演崔莺莺。欣赏过她的表演的观众,普遍赞扬她嗓音圆润娇甜,表演细腻生动,弋阳、青阳、乱弹诸腔都会,青衣、小旦、花旦色色皆能,堪称多才多艺。与潘凤霞合作演出的演员童庆祁,也很受观众的喜爱。他工小生兼演须生和小丑,这次来京将在《西域行》中扮演智勇双全的班超,在《西厢记》中扮演书生张珙。


第2版()
专栏:

由坐唱曲艺搬上舞台的新剧种
青海平弦在西宁演出受欢迎
据新华社西宁11日电 青海平弦实验剧团最近在西宁演出时,观众在五万人次以上,出现了青海省剧坛上近年来少有的盛况。
这次演出的剧目,除经过改编、整理新排的大型古典传统剧《狸猫换太子》第一本外,还有《风筝误》《香罗帕》《千里送京娘》《盗仙草》《拾玉镯》《柜中缘》《白水滩》《打焦赞》等十多个本子戏和折子戏,其中有唱工、做工戏,也有武戏。这些剧目在演出中,都以它们生动的故事情节、富有地方色彩的道白和平弦音乐,而深深地吸引住了观众。特别是在情节动人的《狸猫换太子》一剧,更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演出的三十八场,场场满座。
青海平弦作为新的地方剧种正式在舞台上出现,还是1958年的事。在这以前,青海平弦是流行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西宁、大通等地的一种坐唱曲艺。1958年西宁市戏剧学校将平弦音乐按照戏曲中的生、旦、净、丑等角色性格作了分类,结合教学排出了《游园惊梦》《玉簪记》《秋江》《木匠迎亲》等古典戏和时装戏,使平弦正式搬上了舞台。在这一基础上,1961年才正式成立了青海平弦实验剧团。这次在西宁的演出,是为了纪念剧团成立一周年而举行的。
在青海平弦由曲艺发展为戏曲的过程中,青海省戏剧工作者和平弦的老艺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几年来戏剧工作者们和老艺人一起,在唱腔、音乐、道白等各个方面都结合演出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摸索和探讨。他们对原有唱腔进行了整理,又创作了新唱腔五十多首和适应各种情绪的弦乐、打击乐板头二十多个。道白最初使用普通话,后来改用青海话,去掉了其中过多的方言俚语。


第2版()
专栏:

福建四个剧种恢复青春
据新华社福州十一日电 濒于失传的福建三角戏、梅林戏、北路戏和词明戏等四个剧种,经过发掘整理,又恢复了生机。
三角戏是流行在福建北部邵武、光泽一带的民间小戏,解放前由于通过舞台艺术,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血腥统治,因而遭到禁演,艺人被逮捕,班子相继解散。解放后,三角戏又活跃了起来,在邵武正式成立了三角戏剧团。流传在泰宁、将乐等地的梅林戏,早在清代就风行一时,但到解放时几乎绝迹。一九六一年四月,泰宁县将流散在民间的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梅林戏剧团。北路戏的艺术风格与温州乱弹相似,也叫“乱弹”或“唠唠”,失传已三十多年。这个剧种现在已发掘出传统剧目三百三十多出。已经绝迹五十多年的古老剧种词明戏,现已培养出一批新演员。


第2版()
专栏:

姑娘来到苹果乡
新华社记者 雷润明
来到辽宁的苹果之乡——盖平县九寨人民公社靠山寨生产大队的第二天,就听说有位从沈阳来到这里安家落户的姑娘,名叫刘淑琴。提起她来人人夸奖。
春雪后的早晨,太阳刚刚出来。一群妇女扛着扫帚、铁锨,说说笑笑踏雪走向生产队的饲养场,她们是来扫雪的。有人指给我说,最前面梳两条小辫的姑娘就是刘淑琴。她穿着黑棉袄,蓝棉裤,白球鞋,白头巾下面露出健康红润的脸。她扛着铁锨挺胸阔步向前急走,还不时停下来回头招呼大伙:“快走啊,等会雪化了,就不好扫啦!”看得出,这是个精明能干的姑娘。
雪很快化尽了,社员们在紧张地备耕。妇女们到苹果林里给苹果树刮腐烂病(苹果树皮溃烂处)。刘淑琴在第四小队的果林里,一会儿爬到树上,一会儿站在树下,看完大枝,再看小枝,把果树皮上的一块块腐烂病刮得干干净净,显得那么勤快,一点不像个生手。休息时,妇女队长焦凤琴说:“小刘肯学,心灵手巧,是我们队的一个好劳力。”说得刘淑琴怪不好意思,脸都红了。
刘淑琴的老家原在安东,以后到了沈阳,她曾经当过小学教员,1959年到沈阳空气压缩机厂当工人,先是做些零活,后来当了保育员。她家只有三口人,她父亲和一个五岁的弟弟。去年8月,她响应党的号召,离开沈阳来到这里参加农业生产,到现在已有半年多了。
在她要求到农村参加生产时,曾经有人问她这是为什么。她当时干脆地回答说:“农业上最需要人。”但是当她登上了从沈阳开往大连的火车,她心里又高兴,又有些害怕。她想:盖平农村是什么样子?村里人欢迎不欢迎?农业生产自己干得来吗?
来到靠山寨时,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和生产队长都热情地欢迎她。支部书记沙建树紧握着她的手说:“小刘同志,我们欢迎你到这里来参加农业生产,这下我们生产队又多了个力量啊!”支部书记还表示,欢迎她父亲和弟弟也搬到这里来。听着支部书记诚恳热情的谈话,刘淑琴心里的疑团顿时消除了。
第二天一早,她就和一群姑娘去摘苹果。姑娘们都以和善亲热的眼光,看着这个新来的伙伴。沙建琴和王月梅看她摘得慢,又费力,就抓着枝上的苹果做样子给她看。刘淑琴从心里喜欢这些姑娘们。这里的苹果品种很多,刘淑琴不认得,在摘倭锦苹果时,却摘了许多鸡冠苹果。姑娘们告诉她摘错了,接着就每人拿了一个不同品种的苹果给她看,一一向她介绍。她们说着,笑着,向刘淑琴争夸各种苹果的优点。
干部和社员的热诚欢迎,劳动的愉快,使刘淑琴解除了原来的思想疑虑,坚定了在农村长期安家的思想。她给父亲写了信,很快老人和弟弟也来了。干部和社员们热情地帮助他们安了家。生产队给她父亲分配了活不重又固定的饲养工作,还给他们分出了自留地。
这里的一切都使刘淑琴满意。可是姑娘还有自己的心事:就是和她那个正在哈尔滨上大学的爱人的关系。去年暑假,她的爱人到沈阳来看她时,她曾把自己要到农村的愿望告诉他。当时她的爱人丝毫没有表示反对,并且热诚地告诉她:“我没有一点意见,你安心去吧,青年人在哪里劳动都是一样。”可是到了农村,刘淑琴一直对这个问题严守秘密,后来,村里的姑娘们看到一封封从哈尔滨寄来的信,就你逼我问,她就只好公开了。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姑娘们,都为刘淑琴有个上大学的爱人替她高兴,但是也有为她耽心的。有一次干完活回家的路上,有人问她:“一个在城里,一个在乡下,一个上大学,一个干农活,小刘你不怕他变吗?”她知道,姐妹们也是出于真诚的关心,但自己心里也有这桩心事。晚上回到家里,她打开小花包袱,看着自己爱人一封一封的来信,是写得那么热情,那么诚恳,那么关心她,看不出一点“变”的迹象来。这使她觉得安心了许多,精神也更愉快了。
来农村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党团组织帮助她,周围的同志关心她,她的爱人鼓励她,她的心里充满了欢乐和力量。半年多来,除了假日她没缺过一次勤,事事走在头里,不会就学,从没叫过苦,叫过累。刚来时,她挑四五十斤重的苹果筐,感到很吃力,压得肩膀疼。她这时才懂得:香甜的苹果里也渗透着劳累的汗水。自己出了汗,就觉得这里出产的东西特别叫人喜欢。今年新年时,她提着自己分得的苹果去沈阳探亲,当她看到亲戚家的大人孩子高兴地吃着苹果的时候,她感到从来没有那么兴奋,那么骄傲过,深深感到了参加农业劳动的光荣和愉快。


第2版()
专栏:

四川崇庆县三江公社八大队第五生产队,适时加强烟麻苗期管理,力争好收成。这是社员正在给大麻追肥,促使生长茂盛
新华社记者 张齐才摄


第2版()
专栏:

山西省翼城县城关公社东关大队根据回乡知识青年不同的文化程度,分别组织了业余中学班和高小班,本着农闲多学、农忙少学的精神,安排时间学习文化和农业技术。这是回乡知识青年在业余中学班学习植物栽培学
新华社记者 董荣贵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