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上海通讯

保管员的责任
延济 家騠 世涛
最近,我们访问了上海市国营商业储运公司的光复路仓库。所见所闻,深深感到保管员责任的重大。他们要把国家的物资保管好,不受损失,不出差错,确实需要付出很大力量。
在上海的许多仓库中,光复路仓库的规模不算小。储存在这里的东西是上海国营商业和对外贸易部门的,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用的。每天物资进出繁忙,储存量经常保持在二万吨以上。对仓库的三十九个保管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来说,这是一个不算轻的任务。外行人可能觉得仓库工作很简单,商品进来堆堆放放,发货时再搬运出去。实地一看,又听了保管员的介绍,这里面却大有讲究。各种商品形状不一,规格繁杂,它们的“脾气”也多种多样。例如墨汁怕冻,食糖怕热;肥皂喜欢通风,油墨却不能吹风;花布受阳光曝晒容易变色,图钉碰上潮气就会生锈……再加上储存数量庞大,天气时常变化,这些东西虽然没有生命,可是让它们在仓库里完美无损地耽上一个时期,几乎同有生命的东西一样难于侍候。
一位老保管员领着我们到一个个仓间参观,只见商品按着编好的货位分门别类堆放着。这边的箱子是百货、文具,那边的布包是内衣、布匹。大部分仓间都堆得整整齐齐。近年来,光复路仓库的职工在商品保管上作了一些努力。一张统计图表告诉我们,去年这个仓库的商品损坏事故比前年减少三分之二。
但是仅仅看到这一点显然是不全面的,就在这次参观中,除了这些成绩以外,我们还看到了一些令人不够满意的地方。在一个棉布仓间里,有些布包绽开了角,花布露在外面;一堆没有包皮的白布积着薄薄的尘埃;走道旁边的有些白布包沾着黑油污,一问才知道这是运货小车轮子上的机油。在一个仓间外面的扶梯转弯处,沿窗放着大批缝纫机车脚。陪同参观的保管员认为,堆在这里不够妥当,转眼霉雨季节一到,可能生锈。
这些缺陷,说明今天光复路仓库有些工作还做得不够到家。通过进一步访问,我们还听到一些由于这种
“不到家”而造成的商品损坏事故。去年有一次,工厂送来四千五百台缝纫机机头,保管员见包装木箱很完整,又是新的,没有按照制度验收,毫不介意地堆进仓间。岂知这批用新木板做的木箱,潮气较重。时隔二月,发现箱里的机头生锈,他们这才着急起来,赶紧请工厂派人整修。花了三个月,三千八百台生锈的机头总算脱离险境,但是质量已经受了影响。瓶装墨水是易碎商品,堆放高度不能超过二点八米,仓库有些领导干部追求储存数量,把墨水堆到三米以上,有一次,底层的瓶子负重过大被压碎了,上面的倒了下来,大批墨水瓶破水流,再也无法挽回。至于日常物资进出过程中,弄错数量、规格,以致张冠李戴造成的损失也不小。就在不久以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天,货主来取一百多件蓝色斜纹布(每件六百米),保管员仓卒中多发了一件。送到码头装船时,工人看到货单跟货物不符,特地打电话来仓库询问,接电话的一位干部肯定没有出错,半月以后,发觉果真错了,再去交涉,布早已运出。
事故能不能避免?仓库干部和保管员看法不完全一致。有人说:“东西放在那里,天长日久,总要坏些;进出那么忙,难免不错。”也有人认为消灭责任事故是完全可能的。实际上,光复路仓库有些保管员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后一点。共产党员王德龙就是最好的一个。这位五十九岁的老保管员所经管的仓间的条件跟旁人一样,保管的商品同样复杂,十二年来,他经手商品近三十万件,从未发生商品损坏的责任事故,也没有一笔差错。究竟王德龙有哪些经验,我们特意访问了他。
王德龙一谈到保管工作,指指仓间里的货垛对我们说:“这些都是自己的东西啊!”话虽简单,却道出了一个根本道理,正因为他把国家物资看作自己的东西,爱库如家,才能兢兢业业地关心和管好物资。这正是保管员可贵的政治责任心。在王德龙的日常工作中,一丝不苟、严格执行制度。每天他很早到仓库,检查门窗,为进仓商品准备仓位,把出仓商品理好放好。晚上离库以前,他又上下查看门窗是否关牢、锁好,电门是否关好,露天堆放的商品是否遮好、垫好。对这些工作,王德龙坚持不懈,十二年如一日。平时,他有空就检查货垛,遇到天气变化更加细心。有一次,晚上有大潮汛,王德龙尽管未轮到值班,但他在家里老睡不着觉,午夜急匆匆赶到仓库,看见值班保管员紧张地在仓间里堵塞从闸板缝中渗入的潮水,他不顾天黑水冷,撩起裤管就跳进仓间外面齐腰深的水里,用泥土从外面堵住了潮水。仓间商品进出虽然繁忙,王德龙在执行进出仓制度方面也从不马虎。每笔商品都仔细核对查验品名、规格、数量,对商品质量尤其注意。一次,一家电瓷厂送来一千多箱熔断器,表面看木箱干燥,按一般收货要求可以进仓。王德龙不单看外表,还查看箱缝箱角,果然在木箱拼缝处发现水迹,开箱检查,有四百多箱衬纸受潮,经过及时摊晾,避免了损失。
除此以外,王德龙还积极钻研有关商品养护的技术知识。他说:“保管员不了解仓库和商品,就像瞎子摸象。”他首先研究自己经管仓间的情况。经过长期观察,对仓间每个角落都十分清楚。因此,下雨时哪排窗子要遮上麻袋;潮汛来时,哪块地坪要防止渗水,等等,他都能事先作好安排,防止商品受损。他还调查各种商品的“脾气”,为什么有这种“脾气”。有时墨水厂工人送货入库,他请教:“墨水到零下几度会结冰?”碰到化工厂、蜡纸厂的送货员,又问:“蜡纸、复写纸为什么怕见阳光?”“肥皂和皂粉不能堆在一起是啥道理?”有时他还向商品检验局的技术员讨教。他学到这些知识以后,都针对商品的不同性能,结合仓间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保存方法。容易生锈的大头针和号码机堆在较高而透风的地方;对蜡纸、复写纸则尽量不让它们被阳光照射。墨水在零下五度会冰冻,他在大冷天发货时就不预先放到仓间外面。王德龙每天检查货垛时,总是边观察边琢磨:这批货进仓多久,哪批货该开箱查查,发现有异状,就插上标记,及时通知货主会同研究处理。
我们在访问王德龙和另外几位保管员时,他们也反映有的商品包装不够好,有的商品改变了用料,都一定程度影响储存期限,增加了保管上的困难。但是,他们也提出,只要保管员工作更细致深入,这些困难并非完全不可克服。以日记本为例,近年来,部分日记本用水分较高的黄版纸做封面,久存易霉。保管员发现这个情况,主动去和工业部门研究。工厂在浆糊中加入适量防霉剂,仓库收货时先摊晾再进仓,堆放时又注意通风。现在这种本子存放期最长的已超过一年,没有发生霉变。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加强统一管理 健全责任制度 表扬先进人物
南京无线电厂结合清仓改进物资管理
据《新华日报》报道南京无线电厂结合清查仓库,建立和健全物资管理制度。
无线电厂从去年年底开始,就组织专业队伍,同群众一起,从厂到车间、工段,层层清仓,查库存原料材料和辅助材料,查库存零件,查废次品和边角残料的处理,并分门别类按名称、规格、数量,造册登账,并向上级报告。经过两个多月的清查,清理了全厂的家底,挖掘了物资潜力。
在清查仓库期间,这个厂根据清仓中发现的一些缺点,加强了全厂物资的统一管理。厂部收回了六车间、十二车间和十三车间等单位的仓库,集中由供应部门统一管理。健全了仓库管理责任制和材料领用等各项管理制度。对各车间使用材料的报损、报失和贵重材料的领用等,建立了申请、审查和批准制度。采购进厂的材料和物资,规定必须经过检验,然后登账入库。
这个厂在加强了物资的管理工作以后,克服了过去物资积压、管理不善等现象,加速了资金周转。今年1、2月份,全厂占用的流动资金比去年年底减少了15%。
在加强物资管理工作的同时,工厂领导上还大力表扬了保管和节约材料方面的先进人物,从思想上巩固清仓成果。如仓库管理员沈顺庆,管理三百多项材料,项项有账目,几年来没出过差错。有次夜里突然下起暴雨,他连夜赶到库房,保护材料不受损失。老工人黄加生去年利用废角材料冲出了大批零件,为国家节约了五千多元。装配女工倪盛莲,平时注意把一时用不着的短橡皮线、塑胶线保存好,到装配中需要短线时就设法利用。三年中,她共节约了三万多米的塑胶线和橡皮线。这次,他们都受到了表扬。表扬这些先进人物,介绍他们的事迹和经验,使全厂职工进一步地树立了勤俭节约、爱惜物资的风气。
最近,这个厂对清仓工作做了一次检查,发现这次清仓虽然取得了成绩,但还不够彻底。因此,又对清仓的复查、补课工作做了部署,力争将这一工作做得更好。


第2版()
专栏:

西安机务段洗检领工区共产党员积极发挥作用
带头克服困难 虚心团结群众
据新华社西安电 西安铁路局西安机务段洗检领工区的共产党员,生产中处处带头,事事做群众的表率,团结全体职工,较好地完成了机车洗检任务。
今年1月份,包修三组接受洗检一四二一号机车的任务。这辆机车检修工作量较大,需要落轴修理(即把有毛病的机车轮轴卸下修理),但是落轴沟里积了二尺多深的洗锅炉的废水,排水设备又临时发生故障,要一、两天后才能修好。而按规定机车在厂停修时间只有二十六小时,如果等把水排出去再落轴,就会推迟机车出厂时间。生产组长、共产党员贾铁蛋为按时完成洗检任务,毫不犹豫地跳进又脏又凉的污水里去落轴。青年工人看到贾师傅那么大年纪还不怕凉,也都跟着跳进污水,帮助贾铁蛋把轴落下,提前一小时完成了机车洗检任务。
洗检领工区的共产党员,也注意紧密地团结全体职工,同心协力,搞好生产。这个工区的支部在党员大会上曾专门讨论过如何团结群众的问题,大家提出不少办法,其中一条是和群众交朋友,了解伙伴们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对工作的要求和意见,帮助解决。包修六组的检修工人朱自新,去年曾因发生机车行驶中的停修责任事故,受到批评。以后,他总是闷闷不乐。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也不肯谈。党支部书记赵海滨一有空就帮助朱自新干活,下班后也经常找他聊天,两个人的关系密切了,朱自新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赵海滨。他说,我没把车修好,发生了事故,自己应该负责,可是我们这个组每天上班时现派活,今天修机车的这部分,明天修那部分,我对有些活技术不熟,很难保证质量。如果能有个分工,固定干几种活,就容易提高技术,避免事故发生。赵海滨认为这个意见有道理,同小组工人一商量,大家也都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从去年11月份开始,包修六组的行政领导根据大家意见,试行了定人、定活、定工具的三定责任制,并且在全工区推广,效果很好。朱自新担负检修气缸、气室和滑床等活路,都保证了质量。
洗检领工区的党员们认为领导上关心职工生活固然很重要,同志之间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体贴也非常重要。他们经常了解同志们生活中的困难,并千方百计帮助解决。有的单身工人有了病,党员们就利用休息时间帮助送茶送饭。有的青年工人不会过日子,年纪大的党员就给他当参谋。群众说,党员是他们的知心人。
这个工区支部的组织生活也很活跃,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生产上的重大问题,发动党员充分讨论,因此,全体党员的思想统一,能自觉地团结群众搞好生产。


第2版()
专栏:

广州四百多青年学习中医
一百多人出师后在师傅指导下开始行医
据新华社广州6日电 广州市有四百多名青年跟老中医学习祖国医学。其中有一百一十多人已学习五年以上,最近期满出师,开始在师傅指导下为病人治病。
这批中医学徒绝大部分是刚离开中学的青年,其中有许多是医生的子弟,他们分别拜本市二百一十多位老中医为师。从1959年秋天开始学医的越秀区三十多个青年,两年多来坚持半天听课或阅读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半天随师临床学习。到现在,他们已经部分掌握《内经》、《伤寒论》、《金匮[guì]要略》、《温病学》等著作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一些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已经出师的青年中医,并学到师傅的部分专长。
学习中医的青年们特别注意打好基础。去年开始学中医的学徒周柱焜[kūn]、刘振巨、陈建新、蔡小瑜、卢正平、康旦霞等,都热情地为师傅做好诊病前的准备和抄写处方、整理病历等,使师傅有更多的精力用在治病和学习指导上。起初,他们学习《内经》,感到内容深奥,文字难懂。老中医便一边耐心给他们注解难点,指导他们阅读有关参考书籍,一边向他们介绍学习《内经》的方法,严格要求他们多想、多读、多记。在随师学习和临床见习时,许多学徒也不放过点滴机会,细心向老一辈学习。中医学徒梁潮裕,临床见习时总是坐在师傅的身边,认真观察师傅怎样运用望、闻、问、切来诊病、处方,遇有不明白的地方随时向师傅请教。四五年来,梁潮裕在老中医朱剑鸣悉心教导下,已经把师傅独到的治疗黄疸病的主要经验初步学到手,并且能独立治疗一些常见的病了。


第2版()
专栏:

精打细算减少开支 革新技术节约人力
贵定人民医院勤俭办院
据新华社贵阳电 新华社记者张之遴报道: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人民医院里,随处表现出职工们克勤克俭办医院的良好风气。
一走进这个医院的各个科室和小型制药厂,可以看到各色各样自制的简易器械。其中有用废电扇小马达为动力制成的“牙科治疗台”,有用细铁棍作成的“手摇离心器”。医院因陋就简办起来的两个小型制药厂,目前已能生产葡萄糖注射液、止咳糖浆等用量大的许多种成药。
由于全院职工处处精打细算,减少开支,使药物成本费和医院管理费用显著降低,从而也减轻了病人对于住院费和治疗费的负担。
这个医院把节约人力视为最大的节约。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和中医等三个病房,拥有一百三十五张病床,每天平均还要负担三百多人次的门诊任务,而医护人员只有五十九名。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几年来并没有伸手向上级要过人,而是积极培养新生力量,开展技术革新,来克服人力方面的困难。他们采取在职进修、送到外地培养,师傅带徒弟等多种措施,在近三年中已培养出小儿科大夫、中医生各两名。此外,他们还培养出七名化验人员和十多名初级护理人员。


第2版()
专栏:

两万多港澳同胞回乡扫墓
新华社广州6日电 今年清明节前后,有二万多名港澳同胞来到珠海县扫墓,受到当地的热情招待。
每年清明时节,港澳同胞都有回祖居扫墓的习惯。为了做好招待工作和方便港澳同胞回来扫墓,珠海县今年设立了专门的接待机构,并且调集了一部分交通工具,便利港澳同胞乘坐。


第2版()
专栏:

把学术献给人民
——记妇产科专家柯应夔从事科学研究
李夫 王克非
在恬静的书房里,天津市鬓发斑白的妇产科专家柯应夔[kuí]教授,正伏案撰著他的第四本书《子宫颈癌[yán]广泛性切除术》。这时,他微锁眉头,反复推敲着古今中外关于癌的学说,凝神思索着一幕幕在手术台前切除癌瘤的情景,细细琢磨着多年研究的心得,然后一页又一页,一篇又一篇地写下自己的创见,写下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
提起科学研究,柯应夔走过一段黯淡的路。
早在年轻的时候,他就曾梦想过从事癌瘤与女性骨盆的研究。为此,他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一边临床医病,一边努力钻研,曾一点一滴地积累过癌瘤病理切片;后来,还曾留学美国。为了科学研究,他花费了多少心血和精力啊!可是柯应夔的科学研究愿望不断遭到挫折。他被迫离开协和医院,只拿着一个听筒到天津来挂牌开业,后来又在私立天和医院当医生。搞科学研究的抱负就这样渐渐消磨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曾重新勾起柯应夔从事科学研究的心。他兴致勃勃地拿出自己开业行医积攒下的钱,托人从国外买来八十毫克镭。心想:“治服癌瘤,镭可是个宝贝啊!”可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他仍然不能如愿以偿。他没写过一篇学术论文,更不用提著书了。
真正为柯应夔铺平科学研究道路的,是新社会。解放初期,他接受党的教育,觉得应当为人民做些有意义的事。就这样,他在1950年整理了自己临床十五年的经验,写成第一本书——《生理产科学》。他将书稿寄给了书店编辑部,像一个产妇一样,怀着焦虑的心情等待着它的诞生。
几个月后,他的第一本书终于出版了。这使柯应夔教授兴奋得睡不着觉。半夜三更,他独自在屋里踱[duò]来踱去,沉思着:只有共产党才真正尊重科学家的劳动。从此他更加勤奋。担任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副院长以后,他一边临床治病和领导医院工作,一边孜孜不倦地从事着妇产科医学研究。1954年,他的第二本著作《病理产科学》出版了。
一个产妇骨盆的大小,往往决定着胎儿是顺产,还是难产。但是过去我国妇产科学方面对中国女性骨盆常数究竟是多少这一问题,还没有解决。柯应夔想全国每天都有许多婴儿降生,女性骨盆常数殊能不知!他决定比较系统、全面地来研究这个问题。当柯应夔刚着手女性骨盆的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立即为他拨来研究经费;中国医药公司优先供应他精密的爱克斯光机和最好的胶片;天津市公共卫生局为他配备了六个助手——医生、统计员、绘图员和爱克斯光技术员;医院为他创造了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柯应夔从切身经历中体验到党的关怀和祖国的温暖。他和他的助手们从黑龙江流域到珠江流域,从黄河流域到川藏高原,广泛搜集着我国各民族女性骨盆的材料;在临床实践中,点点滴滴,一丝不苟地测量了一千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各族女性骨盆,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那是1957年的秋天,柯应夔和他的助手岳琏正在内蒙古呼伦浩特医院考查蒙古族女性骨盆。深夜,为了抢救一个大量出血的难产妇,他搭车穿过高原来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当他推门踏进产房时,看见一个当地助产士正在产妇床前翻阅柯应夔教授所著的《病理产科学》,想从中寻找医术,挽救这个难产的产妇和胎儿。这件事使柯应夔深受感动。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与人民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就浑身是劲,积极性更高了。他和他的助手们白天临床工作完毕,夜晚还要翻阅国内外医学杂志文献,整理研究材料,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一直工作到破晓。终于,他们找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国女性骨盆常数,阐明女性骨盆型态,推翻了中国女性骨盆小于欧美女性骨盆的假说,创立柯氏女性骨盆测量方法,并发明了一种精密的新型骨盆测量器,行销全国。依据这些,柯应夔完成了他的第三本著作——《中国女性骨盆》。
现在,柯应夔的另一本书的著述工作又开始了。他从箱子里把过去积累的癌瘤病理切片和资料找出来,撢[dǎn]去标本上的尘土,整理出大跃进中天津市普查癌瘤的材料……。
我们到他那里去的时候,看见老教授正在勤奋地治学,春天的阳光充满着他的书房。 (新华社天津6日电)


第2版()
专栏:

抓紧春季多造林
西子湖畔添新装
据新华社杭州6日电 入春以来,浙江杭州西湖地区在环湖四周的公园、公路、风景点和外围山区,已植树造林五百多万株。其中有成片的风景林,有单株的棕榈、香樟、乌桕等。早栽的苗木已经发芽长叶,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景色。
今年,经过工程师和园林工人的精心设计,西湖四周的植树造林做到既美化西湖、保持名胜古迹的特色,又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环湖四周的风景点和马路两旁,新栽的樟树、松树、果树等各种苗木,外形宏伟美观,同时色彩的变化与体形的组合也作了适当搭配。灵隐路上的“九里云松”,将杂木移掉后,补栽了三千多株松树。西湖西北角上的杭州植物园还新营造了经济林一千六百多丛和不同品种的竹子一百七十丛。西湖外围山区也由公社社员营造了成片的油茶林、乌桕林和果木林。
解放前,西湖周围风景点和近山远山大多光秃少树,很少有成片的树林。解放后,杭州市工人、干部和广大社员每年都在西湖周围植树造林。


第2版()
专栏:来信

修理东西收费应该合理
北京市有少数个体经营和小组自负盈亏的修理工人,不按规定价格收费。修理布鞋,钉一双三轮车胎前后掌,规定价格是九角,西直门外百货商场内有个修鞋工人却收一元四角。西单绒线胡同西口老健祥皮鞋皮件修理店,给顾客缝补一副皮手套,只用了一块铜钱大的皮子,把开线的地方缝好,就收了四元钱(按质论价应收一元多)。有的自行车修理门市部,修好车子,除了按价格表收费以外,又加了一些附加名目,多收费用。实际上,有些费用已经包括在定价之内。这种现象虽然不多,但是影响很不好。
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修理行业的领导,尤其要加强对个体手工业者和小组自负盈亏户的管理和教育。应该公布修理价格;没有规定价格的复杂修理项目,也应当合理议价。有些价格宜于工、料分开计算的,如修鞋用的胶掌、胶底、皮底和翻修服装用的衬布等,可以分开计算。这样,既便于执行规定价格,也可以贯彻“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精神。
北京 刘士明


第2版()
专栏:来信

多生产喷雾器零件
喷雾器是一种轻便、牢固的器械,因为它成本低,治虫效率高,很受农民欢迎。
但是,现在市场上喷雾器零件供应不足,使很多喷雾器不能使用。我们江苏省东台县东台人民公社共有喷雾器六百一十多架,平均不到五十亩地就有一架喷雾器,其中因为缺少铜片、开关、螺丝等零件不能使用的就有一百八十多架。
春耕生产已经开始了。希望生产喷雾器的单位,多生产些各种喷雾器零件。
刘文井


第2版()
专栏:

“天一阁”藏书楼
浙江宁波“天一阁”,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藏书楼,据说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约1561年左右)。阁内藏有许多珍贵的文化典籍,其中有目前少见的宋元刻本。藏书中最名贵的是二百七十多种明代地方志,另外还有从明朝初年到末年的试士录三百八十九种,两者都是明朝的直接史料,在历史研究上极有价值。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先后两次拨款修理阁楼,不断充实阁内藏书和文物,定期开放供人们参观阅览。
新华社记者 章耕辛摄
左图:“天一阁”藏书楼的“尊经阁”。解放以来,各地学者捐赠给“天一阁”的十余万册图书就保存在这里
左下图:参观者在阅览古书
下图:工作人员正在为读者查找史料


第2版()
专栏:

石桥公社栽白果
新华社贵阳6日电 贵州盘县石桥公社抓紧春季有利时机,压枝白果树(繁殖果树的方法之一)。今春全社已压二千多株,相当于全社原有树的40%。石桥公社是贵州白果主要产区之一,年产五百担左右,在当地农民经济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今年各生产队都挑选有经验的老农专门压枝。
白果树是多年生植物,栽后三十年结果,寿命可达数百年。这种树管理方便,产量很高,果实是可口的食品,又是常用的中药材。


第2版()
专栏:

龙骨山上种果树
据新华社讯 著名的北京猿人故乡——周口店龙骨山,正在广植果树和观赏树木。
龙骨山是北京名胜之一,位于房山县周口店的环山出口处,它是五六十万年前猿人居住过的地方。几年来,这里的职工们曾在光秃的山岭上栽种了大量的树木、花卉。今年春天,职工们又在古人类陈列室前后栽植苹果、梨和葡萄树,在甬道两侧补栽油松,在凉亭附近栽上杨树,在山脚栽上核桃和栗子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