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关于劳动底分问题
编者按:3月4日本报一版发表了《杨弯大队进一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评定劳动底分适当照顾技术差别,鼓舞了社员学习农业技术的积极性》的消息后,收到一些读者来信,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如何合理评工记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由于生产队经营管理水平不同,农活情况不同,作法也就不同。因此,各有经验教训。为了帮助生产队干部改进劳动管理工作,更好地贯彻执行按劳分配政策,希望关心这个问题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
合理评定劳动底分就可以实现按劳分配原则吗?
《人民日报》3月4日第一版刊登了一条新华社的消息,题目是:《杨弯大队进一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评定劳动底分适当照顾技术差别,鼓舞了社员学习农业技术的积极性》。读了这条消息,我们觉得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评定劳动底分适当照顾技术差别”这一做法,它仅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有一定的作用。这里所指的一定条件,就是在合理评定劳动底分以后,每个社员的实际劳动刚好符合“劳动底分”的要求。但是,这篇报道中,关于“评定劳动底分适当照顾技术差别”对保证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好处,却作了不应有的夸大。
根据我们的理解,评定劳动底分,只是作为对社员应该做到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在于有合理的评工记分。因此,实现按劳分配原则,主要在于对每个社员每天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当然也包括技术差别),给予合理的评工记分。合理评定了社员的劳动底分之后,并不等于每个社员的实际劳动都能达到他的底分的要求,可能达不到,也可能超过。因此,在评工记分中,如果光是按劳动底分来记工分,或以劳动底分作为主要依据,而不是主要根据各人实际完成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就不可能使工分记得合理。也就不能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如果评定劳动底分后,不是根据底分来记工分,那么,评定劳动底分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就没有什么联系了。
目前,许多地方实行“按件记工”的方法。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计算劳动报酬的方法。因此,凡是能够实行“按件记工”的农活,都应该积极采取这种办法。
我们认为,要真正使干技术农活的社员能够得到合理的劳动报酬,主要的不在于如何评定各个社员的劳动底分,而在于在评定劳动定额的时候,保证技术工比一般工多给工分,并按照这种定额来给社员评工记分。
从这篇报道的意图看来,作者是认为合理评定了劳动底分,然后按照劳动底分来给社员记工分,就“可以保证实现按劳分配原则”。这是不对的。按底分记工分,这是一种比较落后的和不太合理的方法。不管劳动底分评得多么合理,但采取按底分记工分,就会有一些社员认为“反正是按底分记工分”而不积极劳动。这个队的作法,不能认为是“成功经验”。
片面夸大“评定劳动底分适当照顾技术差别”就“可以保证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结果,可能带来的问题是:促使农村干部不是从正确制订合理的劳动定额和合理的评工记分方面做更细致的工作,而满足于评定底分和按底分记工分的不合理的方法。
  中共广东怀集县委会 徐康英 徐杰豪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劳动底分在一定情况下是有用的
3月4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的河南商水县杨弯公社杨弯大队评定劳动底分适当照顾技术差别的消息,介绍了一些有利于提高社员学习技术的积极性的办法。就杨弯大队的具体情况来说,实行这些办法确是进一步执行按劳分配原则。可是,一般而论,这则消息介绍的办法,我看是不够全面的。
在集体所有制的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队里,根据很多地方比较成熟的经验,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的最适当的方法是:以按件计工为主,以评定劳动底分为辅。凡是能够制定劳动定额和工分标准的农活,都应该尽可能按劳动定额和工分标准计算社员的劳动报酬(也就是“按件记工”)。但是,如果认为劳动底分完全要不得,我却不能同意。从当前许多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队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把所有各种农活都规定出劳动定额来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
劳动底分在这样一些情况下是有用的:
(1)有些农活比较零星、不便按件计算,甚至无法按件计算,不便或者不可能制定劳动定额;按社员劳动底分计算就比较方便。
(2)有时候一个社员一天干好几种农活,一样一样分开计算,太麻烦,也不必要;按社员劳动底分计算,就可以了。
(3)有些农活需要几个人一起干,只能实行集体计件,不能实行个人计件;集体计件之后怎样给社员个人计算劳动报酬?还是按各人的底分计算比较便当。
(4)如果熟练掌握某种技术性农活的人很多,而实际上做这种技术性农活不需要这么多人,就可能发生争干技术性农活的现象;有些社员并不是不能干某种技术性农活,而是由于这项农活不需要那么多人干,因之不能不分配他做一般的农活。在这种情况下,参照他们的底分在工分上适当地给以照顾,才更便于派活,便于调配劳动力。
(5)在某个作业组因为未按照规定完成应完成的任务而要受罚的时候,不应该按照每个社员实得的工分给大家分摊,那样就会使积极劳动得工分多的社员吃亏。在这种情况下,按各人底分分摊才比较合理。
(6)在规定每个社员每年应做的基本劳动日的时候,也可以参考各人的底分,对底分较高的人也应该规定比较多的基本劳动日。
(7)底分,类似等级工资制的等级,但比它更灵活些,每半年或每季就要由社员群众评定一次。这是对劳动技能和劳动态度定期地作较全面的民主评定,可以起思想教育的作用。
杨弯大队实行的是“活底分制”,半年评定一次底分,技术和劳动态度有进步就可以提高底分,这比长期固定不变的“死底分制”好。根据有些地方的经验,每季(按农事活动季节)评定一次就更好。
“死底分制”也有两种:一种是“死分死记”,即每个社员只要做了一天活就按他的底分给记工分;一种是“死分活记”,即按照他每天做活的种类和做出的数量、质量,适当地增分或减分。后一种比前一种要好得多。但如果没有定额标准,仍然不易评定得合理。
总之,有底分比完全没有底分(只凭队长和记工员的印象去记分)要好,在定底分的时候照顾掌握技术的差别比只看体力强弱要好,“活底分”比“死底分”好,“活底分”适当多评几次比一年才评一次好,底分制度和劳动定额制度并行比只有底分制度好,以劳动定额制度为主又比以劳动底分制度为主好。可是,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当前每个生产队都能执行得好的。
各地各社各队的农活情况不同,工作习惯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不同,社员文化水平不同,应当允许采取多种多样的适合当地具体条件的计算劳动报酬的方法。有些单位采取的方法虽然还不是最合理的,但只要是在逐步改进,只要现在采用的方法比过去好,就应当赞助。当然,只要条件许可,就应该从“还不是最合理”向“更加合理”前进。如果把评定劳动底分的办法固定化、绝对化起来,那也是不对的。
 北京市 杨根


第2版()
专栏:

上海轻工业部门增产日用品零件
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等零件的质量比去年有提高
新华社上海2日电 上海轻工业部门增产日用工业品的零件,供应人民维修日用品使用。
上海市轻工业局从年初开始,在安排日用品生产的同时,相应地安排了零件的生产。钟表行业二十七家工厂,有二十家担负了生产发条、长短针、钟表面等零件的任务。缝纫机上的牙齿、摆梭等零件,除原来生产的工厂努力增产以外,有关部门又从上海计算机打字机厂抽调部分力量生产这些零件。自行车的链条、飞轮、钢珠、车条,缝纫机的牙齿、摆梭、机针,钟表的发条,自来水笔笔尖、笔胆等零件,当前市场需要量很大,有关工厂都首先完成这批产品的计划。上海市制笔塑料制品工业公司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了圆珠笔和笔心生产的比例,今年1、2月份每月的笔心产量,比去年平均月产量增长50%左右。
许多工厂还生产一些规格比较特殊的零件,以满足人民群众和某些工厂企业的特殊需要。自行车工厂1959年以前生产的整车和零件规格都是采用英制的,后来全部改为公制,英制车和零件就不再生产了。今年,自行车零件工厂便生产了公制和英制两种零件,供应市场。3月初,上海黎明、环球、久星等七家手帕工厂要维修缝纫机,要求上海缝纫机零件厂加工一批零件。这七家手帕厂有一百五十台缝纫机,共一百十八种类型,需要的零件规格很复杂。缝纫机零件厂不嫌麻烦,为他们一一加工了。
上海各有关工厂今年生产的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等零件的质量,也比去年有所提高。如自行车工厂过去用普通钢做链条,拉力为六百二十到六百五十公斤,今年改用低合金高强度钢做,链条拉力提高到七百二十公斤左右。自行车中最易磨损的钢珠,今年有一部分改用优质钢来做,比用普通钢做的更光滑耐磨。


第2版()
专栏:

武汉著名老中医中药师热心传授医术
通过处理疑难病例系统整理经验等方式培养助手
新华社武汉2日电 武汉市一批著名的老中医、中药师现在都有了助手,帮助总结经验,继承医术。
这些著名的老中医和中药师,长期从事中医中药工作,经验丰富,对中医学术理论也素有研究。如老中医陆真翘、黄寿人、曾少达、熊济川等,在内科、妇科和小儿科方面各有独特的医术专长。武汉市卫生部门为他们配备的助手,一般都是具有一定医学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的中西医药人员。武汉医学专科学校老中医曾少达的助手,就是在本校西医学习中医班毕业、获得卫生部奖励的徐声扬医生。武汉市中医医院一些著名老中医的助手,也绝大部分是行医十多年的医生。他们都是经过老中医、中药师们选择和双方同意后确定的。
老中医、中药师和他们的助手们,现在有的在一起边工作边传授,有的通过处理疑难病例或系统整理医术经验来传授,还有的运用座谈会、上课等方式来传授。许多老中医、中药师很热心,都想把自己的学术经验源源本本地传授给助手,助手们也都认真钻研,虚心学习。武汉市中联制药厂七十高龄的老药师程海珊,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写出了六十八种药材的产地、药性、效能和炮制加工方法等教材,热心地教给助手万俊华等。在他的帮助和指点下,万俊华等助手的进步很快,现在已能比较正确地掌握这些药材的品种和性能,还学会了一些炮制加工的技术。
为了便于整理和传授经验,武汉市第二医院、中医医院、武汉医学专科学校等单位,对这些老中医、中药师和他们的助手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也作了妥善的安排。


第2版()
专栏:

我国第一部《眼科学》教材审编完成
新华社广州2日电 我国第一部《眼科学》教材,最近在广州审编完成。
这部教材,是由我国一些著名的眼科专家在1956年就开始集体编写的,参加的人员有北京医学院毕华德教授、上海第一医学院郭秉宽教授、上海第二医学院聂传贤教授、北京医学院刘家琦教授、北京同仁医院张晓楼教授、广州中山医学院毛文书教授和担任主编的中山医学院眼科教研组主任陈耀真教授等。最近,他们集中在广州,对原稿逐章逐句地审定修改,并对不同的意见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来广州的眼科专家们,在审编教材的同时,还先后应邀向中山医学院眼科教研组和全市眼科工作者作过多次学术专题报告。毕华德主讲了“检影应注意事项及怎样使用圆柱钟检查屈光”,郭秉宽主讲了“假性肿瘤”,聂传贤讲了“眼外伤的几个问题”,刘家琦讲了“眼张力描记法的临床应用”,张晓楼讲了“从预防观点谈沙眼病毒学的研究”。


第2版()
专栏:

四川卫生部门成立专题研究小组
整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经验
据新华社成都2日电四川省卫生厅主持的骨科专题研究组,正在研究、整理和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先进经验。十个月来,他们治疗了三百多名比较严重的骨折病人,医疗效果较好。
这个骨科专题研究组是去年5月成立的。它以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为基地,参加研究的还有威远县人民医院正骨中医王质彬和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重庆市外科医院的部分医师和护士。他们对入院的骨折病人,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办法,从治局部入手兼顾全身,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病人不再像过去那样用石膏包扎,而是尽可能用短夹板固定骨折部分,由医护人员定时给他们外淋药酒、按摩,内服接骨丹和各种水剂,并根据病情轻重,指导和帮助病人进行各种功能锻炼。这样,病人在骨折期间其他关节活动不受障碍,血液循环较快,对骨折愈合有很大好处。绝大部分病人出院时,关节活动机能完好,治疗时间也显著缩短。据这个研究组对三十八例股骨折病人、三十三例胫腓骨折病人的治疗情况的观察,从骨折到最后愈合,前者平均只需要五十二天左右,后者平均只需要三十八天左右。治愈管状骨折需要的时间,一般也缩短三分之一。
在治疗骨折的研究工作中,组内中西骨科医师相互学习,使治疗方法更加完善。中医师学会了用爱克司光透视检验骨折和愈合,因而对接骨情况更加了解,医疗操作水平也进一步提高。通过医疗实践,研究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上已摸索出一些经验,写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初步体会》等五篇论文。目前,他们正在进一步探讨一些新的疗法。


第2版()
专栏:简讯

简讯
泗门区围垦海涂种棉
浙江主要棉花产地慈溪县的泗门区十三个人民公社,今年春耕前联合开发了海涂(海岸低潮时露出的泥地,可垦作农田)三千多亩。目前,新围垦起来的海涂正在进行水利建设,并用拖拉机翻耕了近千亩地,准备播种棉花。
温江加强大麻苗期管理
四川大麻主要产区之一的温江县,各人民公社积极加强大麻苗期管理。目前,全县一万六千多亩大麻幼苗已出土五、六寸,大部分生长整齐茁壮。
铜仁栽名贵药材吴萸
贵州铜仁县城郊农民积极发展名贵中药材吴萸[yú]的生产。目前,当地农民已移栽了二百九十五亩新培育的吴萸幼苗,其中大部分已抽芽成活。出产吴萸最多的桐江、双江两个生产大队,已栽下二十五万株。
符永明细心保管粮食
广东海南定安县定城粮食管理所的防治化验员符永明,细心保管粮食,六年来,经他手保管的九百多万斤粮食从未发生过霉坏、变质等事故,曾数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保粮模范。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对批评建议的反应

决心改进苇子收购工作
3月9日人民日报二版刊登了马忠田、赵富喜二同志批评我厂不爱惜苇子的来信后,厂长立即召集有关人员作了认真研究,并派原料科科长去收购现场进行检查。现将检查情况告诉你们:
今年,我厂在团泊洼地区收购苇子的数量较大。当时为了抢时间,防止天暖冰化,苇子不易搬运而造成损失,我们将存放在团泊洼公社周家港地带(此地四面环水)的七百八十二吨纸苇,包给天津南郊区胜子营生产大队搬运。搬运过程中,我们没有派专人掌管,只派了一名雇员在大堤上按捆收数。包运人员为了多挣钱,图省事把大捆拆成小捆;甚至把大捆纸苇抛到芦苇塘里。
对上述现象,我们在包运工作结束时,并未发觉。1月28日,宫家堡的农民向我们反映了这一情况。经过我厂向包工代表张福德交涉,并积极设法寻找抛掉的苇子,计找回九百零五捆,每捆约三十八斤,但仍有一部分没有找回。
我们认为马忠田、赵富喜二位同志的批评基本上是正确的,并表示感谢。
为接受教训,克服我们工作中的缺点,现提出如下措施:1、增加团泊洼购苇小组的力量,严格分工,加强管理,杜绝无人负责现象;2、进一步改变领导作风,经常深入实际,加强对工作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3、加强对购苇小组人员的思想教育,使其进一步树立主人翁责任感。  国营天津造纸总厂


第2版()
专栏:对批评建议的反应

已着手利用小规格木材
侯知正同志在3月3日人民日报上提出关于“利用枝丫造纸”的建议,我们认为很好。
今年,我部已把东北、内蒙古林区的采伐剩余物(如梢头木、枝丫等小规格材)列入国家生产计划,并且采取积极措施把这些木材从山场集运下来,供应造纸、制农具和手工业生产需要。
至于将枝丫在山场削成木片再外运的办法,现在还没有经验,可以考虑和造纸厂共同试验,等取得经验后再推广。 林业部办公厅


第2版()
专栏:对批评建议的反应

木材防腐工作得到重视
3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田桂庆同志关于“加强木材防腐工作”的意见,我们认为很好。木材经过防腐处理,的确可以延长使用年限,是节约木材的一种好办法。最近,我们已建议煤炭工业部等重点用材部门开展木材防腐工作,煤炭工业部已经将坑木防腐列入节约措施计划之内。我部也准备协助各有关部门解决一些防腐技术问题,把这项工作推动起来。  林业部办公厅


第2版()
专栏:西藏通讯

优秀的藏族共产党员扎喜洋季
新华社记者 赵家烈
出席过1959年全国“群英会”的西藏女劳动模范扎喜洋季,近几年来在工作中又做出了新的成绩。
扎喜洋季参加全国“群英会”回到西藏后,便从拉萨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队的养猪工作岗位上,调到生产队带领一个小组生产蔬菜。这一年,她们小组种植在拉萨河畔的一百六十亩蔬菜,连续遇到旱、涝、虫灾,在克服困难的斗争中,表现了这位农奴出身的藏族共产党员顽强不屈的意志。春播的时候正是天旱,一锄头下去,地里冒起一阵白烟,扎喜洋季便带领着十二个伙伴担水浇灌,终于按预定计划完成了播种任务。正是洋芋、油菜、莲花白和甜菜长得绿油油的时候,蔬菜又发现病虫,出现了缺苗断垅的情况。这时,扎喜洋季小组不分白天黑夜地同病虫害展开了斗争,苦干十天,终于使一百六十亩菜地又一片绿色了。不久,西藏高原的雨季到来,暴涨的拉萨河水漫进了扎喜洋季小组的菜地,扎喜洋季带着伙伴们一面堵洪水,一面排涝,坚持斗争六天六夜,洪水被战胜了,最后她们还把缺苗断垅的地方全补种上拉萨大萝卜。劳力不足,肥料缺乏,她们就起早贪黑地加强田间管理,秋收的时候,小组的蔬菜生产计划按质按量完成了,荣获全场生产红旗小组的光荣称号。
扎喜洋季离开畜牧队的那一年里,畜牧队有一个时期的牲畜饲养管理工作做得不好,领导上为了加强畜牧队的工作,便决定把扎喜洋季再调回畜牧队做饲养员。“党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她带着坚定的决心回到了自己工作多年的畜牧队。
扎喜洋季回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饲料和工具仓库,建立了领料制度,并接替了原来由一个工人每天磨饲料两百多斤的工作和另一个工人照管一百多只鸡、鸭、兔的工作,让这两个劳力去充实其他的饲养小组。新由内地运到西藏的兔子,由于适应不了高原气候,有时不吃不喝,还易死亡,是最费心的活了。经过扎喜洋季的精心照料,兔子生长得很好。她还采用个别谈心和座谈会的办法,征求工人们对工作的意见。扎喜洋季还积极动员养牛、养猪等小组的工人,突破饲养工作的薄弱环节。在她的带动下,工人们自己动手拾取烧柴两万斤,晒贮牧草两万斤,青贮饲料二十万斤,积肥一百万斤。缺乏燃料、饲料的问题解决以后,猪仔慢慢肥壮了,奶牛的产奶量也逐渐增加。这一年,畜牧队里有一半人分别被评为一、二、三等的先进生产者。
最近,记者在一条小河旁见到了扎喜洋季同志,她正准备给一群“北京”鸭喂饲料,她呼唤了几声,几十只洁白的鸭子,便围到她的身旁,欢叫着吃食。这时,一个女工背着一捆草走过小桥,亲热地向扎喜洋季叫了声“大姐”,就向奶牛场走去了。扎喜洋季指着背草的女工笑着说:她叫阿珠,是养牛组组长。阿珠的丈夫纳拉老爱找她吵嘴,阿珠又好强,因一点小事赌气,可以一个月互相不说话,常常影响了工作。扎喜洋季回到畜牧队后,经常关心这对夫妇的家庭生活,给他们调解,并教育纳拉:“你也是从农奴的苦难中被解救出来的人,今天这样的好生活,不努力工作,不要说对不起党,也对不起自己。”慢慢地,这对夫妇吵嘴赌气的事越来越少了,养牛工作也就越来越做得好了,最近,阿珠被评选为一等先进生产者,纳拉被评选为二等先进生产者,养牛组也第一次被评为先进生产集体。
扎喜洋季今年才三十七岁,可是封建农奴制度对她的残害,在她的脸上留下了许多跟年龄不相称的皱纹。她说:“痛苦的过去记在心里,幸福的现在挂在嘴上,生活的对比使我有用不完的力气来工作。”农奴出身的扎喜洋季,在十六年前为了挣脱农奴主的魔手,从波密家乡逃了出来。在拉萨、山南等地流浪,仍然遭受新的农奴主的压迫。她讨过饭,打过短工,给领主支差服役,在饥饿和迫害下度过了三十年岁月。三十岁那年来到农场后,才开始了过人的生活。现在,她是年年保持先进的老模范,和她一起受过苦难的丈夫赤勤是研究所里生产大队的副队长,也是二等先进生产者,夫妻俩的收入,除供十一岁的儿子在小学读书和家庭的花销外,还有余钱存入银行。这种美好生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党救了我们,是党给了我们幸福,是党给了我们荣誉,怎么能不用全身的精力来做好党给我的工作呢!”


第2版()
专栏:

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
塔吉克族主要聚居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共有一万五千多人,主要经营畜牧业,兼营农业。解放前,在反动统治者的欺压下,他们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解放后,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才日益走上繁荣富裕的道路。现在,这个自治县有了邮电局、银行、学校、医院、俱乐部和各种商店,还兴建了自己的小型工业。
上图: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县城一角
新华社记者 李义芳摄
左上图:塔吉克族小伙子正在吹奏本民族特有的“那艺”。“那艺”是用鹰的翅膀骨做成的一种短笛
左图:1958年10月兴建的由塔什库尔干通向喀什的公路
右图:塔吉克族医生依不拉依木(右)在向护士古尔那玛了解产妇的健康情况
杨学祖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