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陕西调查关中农村用电情况准备加强统一管理
挖掘电网潜力 支援农业生产
本报西安24日电 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电网的建设和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为了进一步发掘新建电网的潜力,省电业局等领导部门经过调查研究,准备加强集中统一管理。
1958年以来,关中农村电网发展很快。1957年为农村供电的线路不过十五公里,而仅仅经过四年时间,现在已经形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农村电网。用来向农村供电的高压线路,三十五千伏以上的有四百五十三公里,六千伏和十千伏的一千八百多公里,供电范围包括二十八个县市。1961年农村用电量已达九千九百四十六万度。
关中是著名的麦棉产区,由于复种指数高,农业活路集中,耕作细致,劳力和畜力从来就相对的不足;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以后,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农村供电量的增加,对于解决排灌、农产品加工的动力不足问题和发展农村副业生产都起了重要作用。以鄠县光明人民公社为例:这一带是井灌区,现在用电力带动解放式水车,不仅节省了畜力,而且效率比用畜力提高三倍多。这个公社的北羊生产大队有两台石磨,以前每天以十头牲畜、六七个劳力,才能磨出五百多斤面粉;自从去年有了电,用一部二点八马力的电动机带动,一天就可以磨出八百到一千二百斤面粉。跟北羊生产大队相邻的东羊生产大队,家庭副业是项大宗收入。农民们普遍反映:以往冬季里,一个人一天编一个筛天就黑了;有了电灯,晚上可以多出半个活。
但是发展农村用电,在关中地区还是一项崭新的事业。过去几年,关中农村电网是结合抗旱斗争,发动群众以自力更生、先简后全的方法分散建设起来的。这样,建设快、收效大,但是由于缺乏周密和统一的计划,在管理使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在用电方面,因为缺乏全面统一的规划,哪里要电就往哪里延长线路,结果有的线路远远超过供电半径,致使末端电压很低,灯不亮,马达不能很好开动。若干供电、用电设备是由生产队或公社自行购置的,他们购置设备时往往喜欢买大的,结果设备容量偏大,利用率低。盩厔[zhōu-zhì]县拥有的三十七台变压器,最高负荷只达到50%。有些地区购置的设备不齐全,配不成套。在管理方面,除原来直属陕西省电业局供电局的五个市县的供电管理机构以外,另外有二十三个县也建立了供电管理机构,这些县的供电管理机构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
调查中所发现的这些问题,引起了陕西省领导部门的重视,并已责成省电业局和有关单位组成专门小组对此加以研究。目前,这个小组已就改进管理体制、统一发展规划提出了具体方案,正在研究改进技术管理和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电网的检修工作今年初已经开始。
(附图片)
上图: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农村供电网,为农田春灌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提供电力。图为咸阳供电所的工人在维修线路,保证安全输电 新华社记者 来知章摄
右图:河南荥阳县李村电灌站,根据当地去冬今春雨雪稀少情况,抽水抗旱,灌溉农田。图为李村电灌站外景。
新华社记者 唐茂林摄


第2版()
专栏:

合理布置线路 调整电气设备
汉城公社不用增加设备扩大电力灌溉面积
本报西安24日电 陕西省电业局供电局派出工作组到西安市未央区汉城人民公社,整顿农村用电工作。他们帮助公社统一调整了配电、变电、用电设备和输电线路,发掘了电力潜力。陕西省电业局已在推广他们的经验。
工作组到公社后,首先协同各队的电工,对全部线路、配电、变电和用电设备进行了实地踏勘,找出了布置不够合理的线路二十九处,拆除了不必要的导线一万七千八百九十米。这样不仅节约了导线、电杆等器材,而且提高了电压质量。例如贾村生产队,原来的动力线路布置不合理,到了线路末梢,由于电压下降过大,马达已不能启动。这次重新合理布置了线路,不仅使线路末梢的两眼井能够用电了,而且利用拆下的线增设了两眼用电的新井。在这条线路上,今后还可以再发展几眼新的电动井。工作组结合改进线路,帮助各队制定了再发展一百多眼电动井的规划。
工作组对这个公社的配电变压器也作了调整。在充分满足各队用电,并且估计到今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对变压器进行了迁移合并,既腾出了容量共一百一十五千伏的两台变压器,又扩大了电力灌溉面积。
汉城公社共有电动井三百三十五眼,但是全公社仅有马达一百七十三台,其中有一百多台经常流动使用,各生产队普遍反映马达不够用。工作组为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在全社不同水位地区抽查了五十二台马达,测量了负荷,发现在马达出力方面还有不少潜力可挖。工作组经过研究,提出了一个把单管井改造为双管井的建议,并先作了试验,证明行之有效,然后帮助社里把水位高、水量充沛的二百眼井全部改为双管井。这样,可以扩大电力灌溉面积一万八千亩,在不再增加马达的情况下,即可实现井灌全部用电力。
汉城公社各个生产队都配备有一、二名电工,大部分人技术水平较低。工作组每天晚上给他们讲课和传授基本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又带领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锻练。工作组离开时进行了一次考试,成绩全部及格。工作组还参照电业部门有关规程,帮助汉城人民公社制订了电气设备管理制度,已经社长批准在全社执行。


第2版()
专栏:简讯

简讯
浙江利用海涂扩大养殖业
浙江沿海各地今年扩大了利用海涂发展海水养殖的事业。目前舟山、乐清、温岭、临海等县,已利用海涂放养蛏[chēng]、蚶[hān]、蛤[gé]等贝类一万多亩(海涂为涨潮被淹、退潮露出的泥岸)。
广州驻军官兵支援春耕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广州地区陆海空军官兵,热情支援驻地人民公社春耕春种。驻珠江三角洲地区某部抽出三百多名官兵,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帮助公社修建了五千多米长、一米多宽的小渠,把一千亩肥沃的荒地改为水稻田。汕头地区部队也协助当地公社修水渠一万多米、小型水库两座。
察隅地区播种水稻和茶籽
拉萨平原这几天还飘着春雪,西藏高原东南部气候比较温暖的察隅地区已经开始播种水稻和茶籽,并且移植了几千株茶树幼苗。
哈尔滨市郊区开始种春菜
哈尔滨市郊区开始春菜播种和夏菜温床育苗。在温床培育的春油菜、春芹菜和洋白菜,幼苗长得都很茁壮;辣椒、茄子和西红柿等夏菜苗也长出了两片嫩叶。
旅大一批工人在业余大学毕业
旅大市最近有六十七名工人在业余大学毕业。这批工人进入业余大学后,根据自己的志趣,分别在机械、化工和机车制造等专业学习。他们在业余大学里学习了五年左右的时间,修完了大学的主要课程。
《徐光启集》等将出版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今年将出版《徐光启集》和《徐光启手迹》。《徐光启集》,由北京大学教授王重民编辑,文集中包括他的天文、历法、农学以至军事等方面的许多重要著作。由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辑的《徐光启手迹》,将以珂?版影印出版。
伊犁哈萨克《新文字报》出版
用哈萨克新文字出版的《新文字报》,最近在哈萨克族人民聚居地区——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创刊。它由自治州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伊犁日报》共同主编,每半月出刊一期,每期四版。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研究气象变化 减少灾害袭击
吴浩明记载天气日记四十年
据新华社长沙24日电 湖南省新化县农民吴浩明四十多年坚持记载气象变化情况,为当地气象工作积累了重要资料。
吴浩明今年五十三岁。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农民,对观察当地气象有一些经验,平时又善于掌握农时,因此,他家每年的收成,总是比别人好一些。童年时代的吴浩明受到祖父、父亲的影响,认识到根据气象情况安排生产,可以少受或免受自然灾害的袭击。他从1921年起,就凭着只读过两年书的文化水平,每天记载阴、晴、风、雨和水旱灾害起始日期、灾害程度等情况。至今,他从1921年开始逐日记载下来的天气日记还很好地保存着。
吴浩明积累的气象资料,在解放以后才真正发挥了作用。互助组时,他是组里的气象参谋;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以后,吴浩明成为社干部领导生产的顾问。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他的气象日记成为公社气象站的重要资料。1960年春天,吴浩明被聘为邵阳专区气象台的顾问。现在,吴浩明正在努力学习气象理论,使已有的实际经验找到科学理论根据。他现在记的气象日记不仅有目睹的现象,而且还有用科学仪器测量出来的温度、风向和雨量等精确的资料。


第2版()
专栏:

欢腾的西双版纳
本报记者 吕新初 周倩萍
“水!水!水!”西双版纳的傣家人,在欢呼声中迎来了傣历的新年。
4月13日是傣历第一千三百二十四个新年的第一天。下午二时,在自治州的首府允景洪,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揭开了序幕。耀眼的阳光晒暖了澜沧江的碧波;晒暖了两岸的贝叶树、菩提树、槟榔和椰林,也晒暖了傣家人的脸庞和心窝。人们成双成对、扶老携幼地从远近村寨的竹楼里来到了澜沧江江边。小伙子们穿着红红绿绿的纺绸衫裤,礼帽上插着花束,腰间系着佩刀。妇女们裹着彩缎做的统裙,发髻上戴着鲜花和珍珠。透过她们的纱衫,可以看见紧身背心上精致的绣花。
人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允景洪,汇集到澜沧江宽阔的岸滩上。百里外的边塞市镇,也有成群结队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赶到这里来欢度佳节。附近山上的爱尼族、攸乐族和布朗族,也接受傣家人的邀请,下山来参与盛会。热带的林木把西双版纳打扮得像一块绿油油的翡翠,穿着节日艳装的傣家人,就像镶在这翡翠上的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蝴蝶。
划龙船比赛开始了。象脚鼓、鋩锣和“水——水——水”的欢呼声组成了节日的交响乐。十多艘独木舟,随着信号枪声箭一般地驶离起点。急促而有节奏的鋩锣声指挥着操纵龙舟的健儿。他们手中一排一排的木桨,一齐向江面切下去,提起来,又切下去,使人眼花缭乱。
优胜的水手扛着红旗上岸来了。他们唱着“玉来荷,玉来回(欢乐吧,尽情地欢乐)!欢乐的傣家人啊,跳吧,尽情地跳吧!玉来荷,玉来回!”他们边舞边唱地拥向用翠绿的枝叶扎成的主席台。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代表给他们每人呷一口美酒,夹一筷酸木瓜,并且发给了他们奖状。
江边两座高大的竹台上不断发出飕飕的响声。一支支“高升”——用竹筒制造的“火箭”,拖着缕缕黑烟冲向蓝天。欢乐的人们有的在看赛龙舟,有的看放“高升”,有的在小摊子前面吃凉粉、嚼鸡腿,直到夕阳染红了澜沧江,大家才踏上归途。
4月16日下午,允景洪的街道上到处放着水缸水盆。欢乐的傣家人拿着盛满清水的茶杯、脸盆甚至水桶,互相追逐着,把水泼向对方。向尊敬喜爱的人泼水,是傣家人古老的风俗。水,忽而迎面冲来,忽而从背后袭来,冷不防又从项背衣领里灌进来。外地来的客人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穿着雨衣到处躲避,但是仍旧被淋得全身湿透。人们尽情地泼着泼着,直淋得衣衫和身体紧紧地粘贴在一起,湿漉漉的头发上滴下水珠,才尽欢而散。
在节日里,整个西双版纳的傣家人都在狂欢。新年的第四天,自治州西部的勐海县,成千上万的人在流涓河畔的广场上“赶摆”。在绿叶覆盖着的凉棚里,人们盘膝坐在地上,围成许多圆圈,圈子的中央放着酒肉菜肴[yáo],大家一边吃喝,一边畅叙家常。许多傣族妇女带来了酱肉、熏鱼、凉粉、甘蔗、木瓜瓜子等食物出售。当地商业部门运来了许多酒、糖果、饼干和纸烟。年轻人有的在玩“转椅”,有的爬在高高的竹架上燃放“高升”。广场上,这边是傣族民间艺人在表演古老的孔雀舞,那边是傣族小姑娘在跳花圈舞。青年们跳完了象鼓舞,小学生们又玩起了打莲湘。年轻的夫妇和情侣,男的撑着花阳伞,女的拖着曳地的裙子,挂着绣花的布袋,成双成对地在流涓河畔漫步细语。
在这些日子里,西双版纳的家家户户都在互相串门拜年。傍晚走进任何一个坝子,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傣家人,敲着腰间的象脚鼓,边唱边跳,互相串门贺年。深夜,在县城附近的村寨里,电灯光从竹楼的窗户里射出来,“水——水——水”的欢呼声从竹楼的阳台上传出来。
傣家人的精神生活中缺少不了“赞哈”(歌手),正像吃饭少不了盐巴一样。不论是江边划龙舟放“高升”的时候,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在竹楼里饮酒欢宴的时候,都可以听到“赞哈”的歌唱。他们用扇子半掩着脸,在笛声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新社会的幸福和旧社会的痛苦。上了年岁的“赞哈”们,从今天唱到过去,从自己的中年老年唱到了青少年时代,于是不由得触动了心弦。女“赞哈”伊香涛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唱道:“我少女的时代,过年穿不起好统裙,眼看着别人去赶摆,自己只好躲在竹楼里悲伤。第二年父亲可怜我,典卖了‘家产’给我做了绸子统裙。谁知土司的女儿说我穷人女儿不配穿好裙,拿起剪刀剪得稀烂……”。男“赞哈”康朗光唱道:“从前我过傣历年,脚上没有鞋子穿,父亲剪下衣服给我做鞋子,我才能走出寨子看龙舟。今天我有了皮鞋还有胶鞋……”。“赞哈”们唱着唱着,把听众们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在唱到解放后幸福生活的时候,“赞哈”们的歌声里充满了欢乐。这一年来,西双版纳的粮食产量比前一年又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这一年中,盖新房的人家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多。傣历新年前夕,这里到处在举行传统的贺新房仪式。著名的老“赞哈”波玉温,多少年来就向往着有一所瓦顶的竹楼。现在他的愿望实现了。节日前夕,几十个亲友和区乡干部来到他的新房子里祝贺。他的新竹楼里坐满了宾客,客人们围着矮桌席地而坐,一边吃喝,一边听“赞哈”们对唱。波玉温居住的寨子现在有半数是瓦房,而解放前这里全是草房。全寨一百三十口人,去年平均每人收入九百斤稻谷和一百元左右的现金,全寨还卖给国家十三万斤粮食。而在整个西双版纳,又有多少这样兴旺的寨子,有多少人像波玉温一样在新年里盖起了新房!
现在,西双版纳的山谷里到处响起了插秧鸟的歌声。插秧的时候快要到了。节日刚刚过去,傣家人就投入了紧张的备耕劳动。平坝的田野里,到处可以看到头上包着大毛巾的傣族男女在松土、积肥、挖水沟。他们要争取更好的收成,明年过一个更美好的新年。


第2版()
专栏:

台湾贫民境况悲惨
贫病相煎弃儿卖女亲骨肉忍痛分离
谋生无路借贷无门许多人沦为乞丐
据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台北消息:在美蒋黑暗统治下,台湾各地贫民的人数最近又有大量增加,很多人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基隆市“东方日报”一月二十八日的消息说:“基隆各级贫户则达五千多户,逾二万六千多人,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八分之一。”据花莲市“更生报”报道,在人口只有十九万多的台东县,“急待救济”的贫民,占全县人口的六分之一,而在一年前却是七分之一。台湾报纸还说,台北市的贫民和乞丐最近也增加了两万多,共十万多人,“平均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是贫民或乞丐”。
台湾报纸透露出台湾各地贫民的境况十分悲惨。高雄市“台湾新闻报”三月六日以“穴洞之家,偏遭横祸”为题,报道一家贫民因在垃圾堆中捡拾鱼肠充饥,造成全家中毒的惨剧。这家报纸的消息说,高雄市工人陈善闩“因挣来的钱不够维持一家温饱”,他的五十九岁的母亲从垃圾里捡回一包鱼肠“当作珍品而食”,结果全家中毒,“老母丧生”。台湾报纸透露,许多贫民由于贫病相煎,忍痛弃儿卖女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东方日报”消息,桃园县少女蔡秀梅年仅十三岁,因家境贫苦被卖出,“沦为妓女”。台北市“联合报”二月三日刊登了一个未成年的少女刘晓鸣公开征婚的信件,信中写道,她的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但因“收入微薄”,母亲得病无钱医治,因此“我只好卖身救母”。
在台湾各地有许多贫民,由于“谋生无路,借贷无门”而沦为乞丐或盗贼。“台湾新闻报”说:在台南市,“充满了老背少或少扶老伸手讨钱”的流浪者。“自立晚报”透露:在台北市,仅蒋介石集团“警察五分局”在一夜之间就拘捕“流浪汉”二百多人。而
“全市有多少(流浪者)实在难以估计”。在这些“幕天席地,露宿街头”的流浪者中,许多人因饥寒交迫,而“死于他乡”。例如花莲县寿丰乡居民朱昆镇“流落为叫花”后,不久前在这个县的凤林镇身死。
台湾报纸最近还时常透露许多贫民因无法生活而被迫自杀的惨剧。“更生报”说,花莲县北昌村贫苦农民李永标因“做短工不能维持生活服农药自杀后,遗下妻儿七口嗷嗷待哺,状极可怜。”据“台湾新闻报”报道,台中县贫民赖阔咀在病中无钱医治,为使儿子减轻负担自杀后,他的儿子赖日清也“因无工可做,又无隔宿之粮,自感人生无味,亦服毒死亡,年仅十九岁。”


第2版()
专栏:来信综述

根据具体条件 确定计酬方法
——关于劳动底分问题的来信综述
编者按: 4月3日,本报二版发表“关于劳动底分问题”的几篇文章后,先后收到几十封读者来信,参加这个问题的讨论。这些来信,有的是介绍当地劳动计酬的方法和经验,有的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们认为,合理计酬是调动社员劳动生产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中一个重要问题,值得大家研究、探讨和交流经验。至于哪种地区采用哪种劳动计酬方法好,这不能单纯从制度本身是否先进来考虑,更重要的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各地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经营管理水平不同,工作基础不同,历史习惯也不同,采用的劳动计酬方法势必有所不同。按件计工虽然比劳动底分先进一些,如果当地条件不具备,一时也不容易做到,更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各地所采用的劳动计酬方法,只要适合当地具体条件,群众满意,并且不断地注意研究改进,使它日趋合理,更好地贯彻执行按劳取酬的原则,这就是好的。
现在把读者来信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劳动底分制是一种落后的方法
多数读者认为,按照劳动底分记工是一种落后的计酬方法,因为它不符合按劳计酬的原则,不利于调动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新民公社王正平、刘招明信中说:按底分记工,大体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死分死记”,社员劳动一天,不论数量多少,质量好坏,都按底分记工;一种是“死分活评”,即以底分为基础,参照社员每天劳动达到的数量和质量,通过社员互评,适当地增减工分。前一种办法显然是不合理的,社员说:“死分死记是板上钉钉子,好也是半斤,坏也是八两。”因而影响社员劳动积极性的发挥。后一种办法虽然比“死分死记”进了一步,但也不易评得合理,实际上还是“底分”起主要作用。他们认为要做到合理评工记分,关键在于合理制订劳动定额,实行按件记工。
有些读者还根据自己实际工作的体会,说明按底分记工有很多缺点。中共沈阳市委会蔡福恩信中说,按底分记工有四个缺点:一、社员的劳动报酬在劳动以前就固定了或基本固定了,不能充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二、不能体现按劳计酬的原则,劳动底分只是社员可能达到的标准,而不是实际已经达到的。在生产中社员付出的劳动,可能超过这个标准,也可能低于这个标准,如果一律按底分记工,就会有吃亏的,有占便宜的;三、评定劳动底分是根据社员的体力强弱、技术高低和劳动态度等条件。有时重活、技术活较少,强劳力或有技术的社员也不得不做一般农活,如果都按底分记工,底分低的社员对同工不同酬会有意见;四、按底分记工不能保证田间作业的质量。
劳动底分制有缺点,但适合当前需要
有些读者认为评定劳动底分,按底分记工是当前一项切实可行的办法。中共浙江省金华地委干部学校陈新希来信说,杨弯大队评定劳动底分适当照顾技术差别的做法,不仅符合按劳计酬的原则,又能解决目前农村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充分发挥老年社员传统农艺技术的作用,鼓励青年社员积极学习农业技术的问题。他认为,实行按件计工很容易形成单纯追求数量的现象,听起来是“按件记工”很合理,实际上是老年社员干活精心、质量高、数量少一些;青年社员干活草率、数量多、而质量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按件记工就不合理。北京大学秉才认为,按件记工繁琐复杂,农活定额不下百余种,每天统计和计算浪费不少的精力和时间,从目前生产队的管理水平和社员文化水平出发,不如按底分记工简单易行。如果坚持底分一季一评,评的时候做到公平合理,社员就不会有意见。他认为劳动底分也有不足之处,如个别社员在评定底分以后,在劳动中可能有偷懒的现象;有些不参加评定底分的社员,如老年人、学生等有时也参加一些劳动;给他们计酬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利弊相权,实行劳动底分制还是优点多。
计酬方法要因地制宜要逐步提高
还有不少读者来信认为,哪些地区实行哪种计酬办法好,这要具体的分析;同时,要从发展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劳动底分的问题。有的读者提出,农业劳动计酬办法的日趋合理,有一个发展过程。互助合作运动的初期,一般是“人头工”,不论劳力强弱技术高低,社员劳动一天,都是一样记工;后来,实行了劳动底分制,有了“死分死记”和“死分活评”等办法;在这个基础上,又有了劳动定额,实行按件记工。因此,劳动底分制作用的大小,要依生产队管理水平的高低而定。有的生产队互助合作运动历史较长,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有劳动定额的农活多,劳动底分的作用就小一些;有的生产队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还不能实行按件记工,劳动底分的作用就大一些。但是,即使是以按件计工为主的地方,由于有些农活难于制订劳动定额,按劳动底分记工的办法,还是不可少的。据中共安徽当涂县委会张启明、张祖铎调查:这个县经营管理比较好的生产队,按件记工的农活占60%左右,一般生产队按件记工的农活占30%左右。他们认为,所有农活都实行按件记工是不可能的,因此,评工记分的办法,不能强求一律。一般地说,有底分比没有底分好,“死分活评”比“死分死记”好,制订劳动定额按件记工又比“死分活评”好。哪个生产队推行哪种计酬办法,或者是几种办法结合使用,要看具体条件而定。按件记工虽然合理,如果条件不成熟,勉强推行,也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有的读者还提出,各地的条件不同,计酬的办法也不同,不论实行哪种办法,都应该本着经济工作要愈做愈细的原则,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逐步健全评工记分制度。实行劳动底分制的生产队,不能过分夸大劳动底分制的作用而停步不前,要积极创造条件,积累经验,过渡到以按件记工为主。实行按件记工的地方,也要针对薄弱环节,如容易忽视农活质量等,采取措施,健全制度,提高农活质量,更好地贯彻执行按劳计酬的原则。


第2版()
专栏:

浙江南部德清城关公社仓桥大队第四生产队的社员,加强油菜花期管理,促使结荚多,结籽饱满 新华社记者 沈楚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