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加强中下等耕地的培养
  高惠民
近几年来,在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过程中,增施肥料以全面提高土壤肥力的问题,显得格外重要。就一个生产队来讲,即使某一块地由于有充足的肥料供应而获得较好的收成,如果其他大部耕地没有可靠的肥源,也不能达到全面增产。因此,一个生产队在一两年或者三五年内,计划产量要达到多少,施肥工作应该如何跟上去,以及采用什么途径开辟肥源,怎样保存和施用肥料等等,都要有个具体打算,作出较全面的规划。要培肥大面积的耕地,抓住大
幅度的增产
在我国大约十六亿亩耕地中,就其耕性、营养状况和生产性能的综合肥力实质来说,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反映在生产水平上表现为高产、中产和低产三级。其分布比例大体为上三、中四、下三,中、下等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大多数。为了迅速提高农产品的总收获量,必须提高中、下等地的肥力。这对内地各省尤为重要,因为在这些省有不少生产队每人平均耕地不到二亩,单靠一部分上等田的稳产增收,并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其次,关于耕地的分级问题,在全国来讲,有上、中、下之分,就某一土壤肥力好的地区来讲,仍有其相对的肥力区别。因此,中、下等耕地的肥力提高问题是有普遍意义的。
水、肥、热、气是反映一般土壤肥力的共同因素,自然土壤如此,农业土壤也如此。单就农业土壤来说,还须进一步研究分析它的耕作性能、营养状况和生产性能。实践证明,这些肥力因素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例如,东北地区的泥炭土,虽然含很多有机质,但是,往往因为有机质过高,吸水很强,温度低,通气不良,因而微生物不活跃,分解力差,作物根系得不到多少有效养分。相反,有机质过低的土壤,往往形成土壤板结,耕作困难,而且保水、保温和通气性能差。一般沙地的耕作虽然比较容易,但养分和水分不足,生产性能很差。因此,农业生产上衡量土壤的好坏,主要是从耕作性能、营养状况和生产性能的综合反映来判断的。
对不同的土壤类型,采取同样的培肥措施,往往有不同的增产效果,有的甚至悬殊很大。同样数量的肥料,分别施用在上等田和中、下等田上,在同样的田间管理条件下,中、下等田的增产效果常常比上等田显著。因为上等田多半经过长期精耕细作与大量施用有机肥料,积累了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土壤本身具有潜在的肥力,而中、下等田中,有机质和其他养分含量一般较低,供应作物养分的能力差,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率也就比较高,所以施肥的增产效果也比较大。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试验农场为例,1949年全国解放初期,该场的土壤肥力水平很低,当时进行玉米肥料试验的结果:不施肥的试验区,每亩只收玉米一百六十点二斤;亩施氮素四斤(折合硫铵二十斤)的试验区,亩产玉米三百零二点八斤,比前者增产一百四十二点六斤,每斤氮素平均增产三十五点六五斤。1949年以后,这块试验地年年施用大量的有机肥料,十年之间,土壤肥力大大提高,因而产量的增加也就很显著。1959年又在这里进行了玉米肥料试验,在亩产六百多斤的水平上,每亩增施氮素六斤(折合硫铵三十斤),增产三十二点三斤,每斤氮素平均增产五点四斤。前后对照说明,由于土壤肥力不同,每斤氮素的增产率竟相差这样大,前者为三十五点六五斤,后者仅为五点四斤。因此,在当前农业生产上,抓好中、下等耕地的大幅度增产,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
积极提高中、下等耕地的土壤肥力,决不意味着可以放松上等耕地的继续培肥,而要千方百计地使上等田得到稳产增收,防止肥力下降。上等田的基础较好,一般需要的投资也较少。高肥力的耕地,常常拥有高产的技术经验,是中、下等耕地的指挥田。因此,为了使低产变高产,一方面,要掌握肥力提高的演变过程;另方面,要把高产土壤稳产增收的典型范例加以巩固提高。有些国营垦植农场,由于自然植被创造了一层丰富的有机质,在垦植之初,土质相当肥沃,不施肥也能获得较好的产量。但是,几年以后,如不注意培肥管理,往往会出现肥力下降的现象。所以不能满足于当年开荒当年丰产的经验,还要注意继续培肥土壤。
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
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径有二:一是通过施肥来养地,二是通过种地来养地。大量施肥,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进作物营养,获得高额丰产。但是,多积肥,要付出相当大的劳动力,很难年年普遍施用较多的肥料。根据各地的估计,在一般农业生产过程中,积肥、运肥和用肥所投入的劳动力,大约占总用工量的30%—40%。在运输比较困难的山地和远田,运肥所花的劳动量更大。要做到每块耕地每年都得到充足的肥料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如何合理地使用肥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其次,实行合理种植,不但能够调济土壤养分的利用,而且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作物营养条件。但是,农作物的巧耕种、巧安排,并不能代替施肥的作用。况且多施肥是提高复种指数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我国化肥生产不多,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自积自制的农家肥料。我国农民有丰富的积肥经验,所积肥料的品种也很多。根据粗略的统计,我国农家肥料大约有十几类一百多种。其中有些种类是常年可利用的肥源,有些种类则数量较少,不能经常利用,有些肥源则有地区性。对常年能利用的肥源要充分利用。如老墙土、老炕土等,是各地惯用的农家肥料,但并不是年年都有大量的墙土、炕土可以利用。草炭、塘泥,有的地方很多,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靠山用山肥,靠海用海肥,农家肥料的积制和施用,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人畜粪尿和作物秸秆之类的肥源,则是各处都有的,只是各地的积存方法不同而已。作物秸秆虽然利用的办法不同,但是,无论作垫料、作饲料或作燃料,最后都转变为肥料。这些有机肥料,不仅具有肥效持久和养分完备的优越性,而且富有保水、保温性能。
在有机肥料的积存中,氮素极易损失。根据各地试验,人粪保存不好,一般损失氮素50%左右。人尿保存不好,氮素损失更大,约达90%以上。氮素损失的多少同保存方法、保存时间有密切关系。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试验,把一百斤人尿放在不加盖的缸里,放置愈久氮素损失愈多。十天损失30%,三十天损失60%,六十至七十天损失80%—90%。因此,对尿肥应及时施用,不宜久存。又据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粪缸遮荫贮藏比露天减少氮素损失12%,加棚又加盖可减少氮素损失49%。此外,各地农民都有加土垫圈的保肥经验。根据土壤肥料研究所试验,在气温摄氏二十度时,十二天内,猪尿不加土损失氮素81%,加土一倍损失氮素48%,加土二倍损失氮素15%,加土三倍仅损失7%。实验证明,猪粪以加土三倍左右比较合适。一般猪圈粪不加土露天堆放,四十天也能损失氮素49%。猪圈粪运到大田,要复土掩盖,以防肥分损失。此外,积制堆厩[jiù]肥等有机肥料时,应该注意掌握其适量的腐解程度。腐解良好的肥料,不但速效而且养分含量高,有利于作物的吸收。如果过于腐熟,而又保存不好,肥效容易丢失,而且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速度。我国农民在积存有机肥料方面,主张勤垫圈、勤出圈,这样做,不但可以多积肥,而且有很大的保肥和充实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实行合理的轮作换茬,是培肥土壤的另一条经验。第一,合理安排茬口,能够直接间接地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豆类是一种很好的前茬作物,它的根瘤能够固定大量的氮素,每个根瘤就等于一个小氮肥厂,一亩豌豆每年能够固定氮素十三斤以上,多的达二十多斤。此外,豆类的残根烂叶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据江西农业科学研究所在东乡地区的调查分析,早稻后种大豆,无论山区、平原或者丘陵区,土壤有机质和含氮量都比较高。我国东北的大部地区实行以大豆为主的轮作换茬制度,更是充分发挥了大豆养地,及其对后作的营养作用。还有不少地区采用豆科和禾本科作物间作的方式,实行“小倒茬”,对于养地的作用也很大。京郊顺义地区,实行玉米、高粱、谷子和豆类间作甚为普遍,今年种豆的位置明年种玉米,今年种玉米的位置明年种豆,相互更替,已经成为习惯。
第二,粮棉作物和绿肥作物换茬,增产效果也很好。苕子、紫云英、苜蓿、草木樨、肥田罗卜、绿豆等,都是很好的绿肥作物。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的试验分析,新鲜紫云英含有机质10%—15%,对提高土壤肥力作用很大,并且每斤紫云英的氮素能够增产稻谷十斤左右。又据江西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资料,由连年一季稻改为双季稻以后,由于增种冬季绿肥,不但扩大了复种指数,而且土壤肥力也有所增高。在华北地区,也有压绿肥的成功经验,但目前还不普遍。一种原因是北方生长季节短,农民多半希望当年复种一季粮食,舍不得播种绿肥。这是值得仔细研究的一个问题。据我们在晋南和京郊调查了解,在一般肥力较低的地区,麦后复种一季小杂粮,每亩不过收获几十斤粮食,而且往往给秋播小麦造成一些晚茬地,大大影响了来年夏收小麦的产量。如果改种一部分绿肥,可以为后茬作物积累养分和有机质。另一种原因是有的地区还没有很好掌握绿肥翻压技术,特别是旱作地区的天旱年份,绿肥翻压后在土壤中不能及时分解,对后茬作物当年的增产效果不够显著。这是可以改进的。根据土壤肥料研究所在晋南调查,当地农民在麦收后到种麦前的三四个月期间,除利用一部分麦茬地增加复种外,还种绿豆、草木樨等作为绿肥,不但成为良好的覆盖作物,而且能利用雨季的快速生长,生产大量的茎叶和根系。在雨季尚未过去的高温时间,适时趁墒翻压,这样就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实践证明,这样作,即使当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来年一定会有较大的后效。有的地区,还实行粮食作物和绿肥作物间种,效果也很好。
为了提高绿肥作物的产量,发挥更大的养地作用,长江中、下游各省还有绿肥作物施用磷肥,“以小肥养大肥”的经验。因为大多数的绿肥作物对磷肥的需要量较大,施磷可以促进绿肥作物的生长发育,从而增加了氮素的来源。但是,也有的地方没有切实掌握和正确运用这条经验,往往把磷肥用在不大需要磷素营养的作物和土壤上,因而效果不大。在1961年12月召开的化肥和绿肥研究工作座谈会上,当讨论如何广开氮素肥源问题时,曾经进一步明确了磷肥对绿肥和豆类的增产效果,以及绿肥和豆类对于提高土壤肥力的重大作用。会上大家一致赞同“以磷增氮”的倡议,并进一步提出“以无机肥料换有机肥料”的宝贵意见。
第三,合理地进行耕作,改善土壤理化生物性状,也有调养土地的重要作用。例如,伏耕晒垡,不但可以接纳雨水,而且能够促进土壤熟化。这种办法不同于一般的轮休,更不同于轮荒,而是有计划地进行精耕细作。根据豫东张乡生产队的调查了解,这个队每年春播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35%,其中高粱约占20%。高粱不仅能够防旱防涝,而且又是小麦的好前茬。当地群众把高粱茬地叫做“铁茬子”。高粱腾茬早,可以早耕,有短期晒垡的机会。各地群众对于腾茬早晚之所以非常注意,主要是争取晒垡时间,促进土壤熟化。据前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经过晒垡的土壤比不晒垡的土壤一般可以增产20%,如果深耕时结合施用有机肥料,更能加速土壤熟化。
轮种豆类及同绿肥轮作换茬是不需要大量投资的养地和增产的有效措施。当然,绿肥和粮食有争地的矛盾,晒垡与复种也有矛盾,但只要处理适当,这些矛盾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把培肥土壤的具体安排
落实到生产队
农业科学研究要密切结合农业生产实践。已经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技术经验,要及时推广,培肥的具体安排要落实到每一个生产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过去的肥料工作基础上,开展了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典型肥料调查工作,并且协助若干生产队作了培肥土壤的全面安排。现将这个所的低产田改良工作组在湖南祁阳县文富市人民公社板木塘生产队的做法,摘要介绍如下。
为了摸清板木塘生产队用地和养地的底细,工作组首先对于当地的土质、肥料和种植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因为这个生产队是南方丘陵水稻田区,在地形和水利条件的影响下,耕地垂直分布为高、中,凹三排田,总面积为九十九亩。一排田是黄夹泥,占耕地总面积的20%。在作物的配置方面,有双季稻,也有稻谷和油菜等作物的水旱轮作,对于改善土壤条件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排田是鸭屎泥,占总面积的40%。禾苗发老不发小,宜于多种中稻。三排田是深脚鸭屎泥,泥温低,影响禾苗早期生长。冬浸以后,可种中、迟稻。其中除上面一排田因土质较好产量稳定外,下部两排田耕性、肥力和生产性能都比较差,而且往往受冬干的影响,产量变化很大。
全队总人数九十口,其中劳动力三十一个。耕牛四头,猪五头。全队的肥料来源,主要依靠人畜粪尿的调制加工,稻草和适量田土杂草是其主要的垫料。每月一个人大约可以排粪肥二十五斤,一头猪可积圈肥五百斤,一头牛可积厩肥一千二百斤。全年可积肥十万斤左右。三种肥料的质量都比较好,每亩年平均可以供给一千斤左右。再就稻草还田来讲,一亩稻田,平均可收稻草三百至三百五十斤左右,一头牛每月要吃三百至三百五十斤稻草,全队四头牛,一年需要五十亩左右的饲草,约占全队稻草的一半,其余一半稻草
(或秸秆)主要作为垫料使用。因此,大部分稻草都能回到田里。这些肥料的使用方法,主要是通过当地惯用的氹[dàng]肥方式。一般每亩围氹二十二至二十五个,在田间星罗棋布。根据分析,每亩所用氹肥约含纯氮十一斤,无论对当季水稻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或继续提高土壤肥力的要求,都是不能满足的。
板木塘生产队的大部耕地并不太好,肥料也不多。但是,在气候条件较好的年头,有的田块也能达到亩产五六百斤。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采取重点多施肥的结果;另方面也是掌握了“肥肥土,看土施肥”和“肥肥苗,看苗施肥”的合理施肥方法以及轮种油菜和冬泡田等养地的技术措施。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适当解决部分地块的需要,还不能满足全面提高土壤肥力和持续增产的要求。因此,工作组同志和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了研究和协商,提出了比较合理的用地和养地的具体安排,争取在三五年内把耕地培肥到能够亩产八百斤。具体措施如下:
由于人多地少,要想办法在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技术要求下,不断扩大复种指数。一排田的土质比较好,宜在今后种植早稻,扩种油菜,并适当地配置一些蔬菜和薯类。实行水旱轮作,不断改良土壤的理化生物性状。在施肥上,利用油菜的残根烂叶提高土壤有机质,大约相当于七、八十斤人粪尿的肥效,并增施牛厩肥。二排田因往往发生冬干现象,形成许多小泥团,以致土壤的结构不良,禾苗坐秋。改善土壤结构,要逐步适当扩种绿肥,用以培养地力,并解决其他田块的肥料和猪的饲料,从而促进养猪业的发展,增加肥料来源。三排田的地势很低,排水不良,扩种绿肥还有困难,仍可继续实行冬浸。这样做,不但比较省工,而且能够利用稻根的不断腐解,增加有效养分,积累有机质。此外,还要增施猪粪,以便供给一部分速效养分。根据调查,这些深脚鸭屎泥有效磷素少,还需要补给适量的磷肥。这些用地养地的布局及其具体措施,已经在各排田块上取得了增产效果。
首先要抓好养猪,计划在最近三两年内,逐年成倍的增加,从目前二十亩地一头猪,有计划地发展到三四亩地一头猪,或者更多一些。猪多肥多,肥多粮多,产草量也一定会不断增长,耕畜质量也会相应得到改善,耕作质量也将大大提高,从而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较好的土壤条件。其次,在土壤肥力不断提高过程中,也就为逐渐提高复种指数打下基础,可使双季稻后播种的绿肥在冬季生长良好,这又能使年度总产量和轮作周期总产量大大增加。我们深信这样踏踏实实地做下去,一定会有满意的结果。设想如果每一个生产队都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订出以田养田的具体规划,我国十六亿亩耕地的土壤肥力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


第5版()
专栏:

  磷肥推广使用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张开炎
我国磷肥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还是一件比较新的事情。解放前我国没有磷肥工业。当时仅有的一个锦屏磷矿,也因被日寇侵占时掠夺殆尽而奄奄一息。在使用方面,尽管我国从汉代起就已经使用骨灰,但使用化学磷肥的时间则很短,经验不多。解放前主要是使用资本主义国家进口的过磷酸钙,也只局限在沿海及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一带。
解放以来,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地质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我国各地都陆续发现了许多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磷矿,它们的蕴藏量很丰富。自从1956年南京磷肥厂建成后,我国自己生产的磷肥——过磷酸钙,便源源供给各地农村使用。1958年以来,我国又试制成功了新品种——钙镁磷肥。在党的大中小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各地纷纷举办中小型磷肥工厂,因而化学磷肥产量更多了,使用地区也更广泛了。
由于磷肥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商品肥料,所以无论在生产、销售或推广使用等各方面,都必然产生一些问题。自去年春天以来,磷肥在许多地方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滞销现象。滞销的原因何在,各方面看法不很一致。特别是对于磷肥的肥效和作用,分歧意见更多。不少人肯定磷肥是有效的,但也有不少农民或干部,根本怀疑磷肥的肥效。有些同志则认为,磷肥之所以不见肥效,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化学氮肥产量太少,磷肥产量偏多,二者配合不上的缘故。他们认为必须等氮肥产量大大增加后,才能适当地发展磷肥生产。
笔者由于工作之便,曾经参阅了有关这些问题的一些资料,并在去年随同化工部和农业部联合组成的磷肥调查小组,前去四川、湖北两省进行了重点调查。现将个人的一些体会和看法综述如后,以供进一步的研究。
磷肥究竟有无肥效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1958年在全国二十个省所进行的肥效试验结果统计,在一百五十六次磷肥试验中,增产的有一百二十五次,即占总数的80%。可见,磷肥的增产范围是相当广泛而普遍的。
磷肥所以能普遍产生肥效,首先由于磷是植物生长中所不可缺少的营养要素。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已知磷是植物细胞中所含核酸、核蛋白、磷酯类化合物的必需成份。同时,植物体内的淀粉、醣类、脂肪等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中,虽不含有磷素,但它们的合成、分解以及在植物体内的转移,都必须有磷酸或磷的化合物的参与才能进行。因此,磷在植物体内的含量虽不太多,却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没有磷,植物就不能生长。此外,磷还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和耐寒性等等。植物自身的这种对磷不可缺少的需要,是施用磷肥能使作物增产的根本原因之一。其次,根据许多资料来看,我国土壤不但普遍缺氮,而且大多缺磷。特别是缺少植物易于吸收的有效态磷。一般情况下,土壤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磷素,但它们在酸性土壤中大都形成磷酸铁、磷酸铝等化合物,而在碱性土壤中则大都形成磷酸三钙或羟[qiǎng]基磷酸钙等化合物。它们所含的磷素都是植物难以吸收的。因此,尽管有些土壤中所含磷的总量并不少,但可供植物吸收的有效态磷却并不多。以湖北为例,土壤中所含全磷量在0.07%—0.24%之间,若按每亩耕作层土壤三十万斤计算,则每亩可含全磷量达二百一十至七百二十斤,不能说不多,但土壤中所含有效磷则不多。据湖北省农业部门统计,每亩含速效磷二斤以下的占全省耕地的25.6%,含二至五斤的占52.3%,含五至十斤的占18.8%,大于十斤的只占3.3%。十斤有效磷只相当于五十五斤过磷酸钙,而且在土壤中也不可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一般认为当亩产量为三百至五百斤左右时,每亩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在十斤以下的便可称为缺磷土壤。这样看,湖北全省几乎有77.9%的耕地是缺磷的。
由此看来,对于施用磷肥后能否产生肥效的问题,是没有必要怀疑的。
磷肥产生显著肥效的条件
目前还不是所有地区施用磷肥都能得到增产效果。例如,上述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统计表明,就有20%是不增产的。一般认为增产率应在10%以上,或至少一斤肥料能增产一斤以上的粮食,这样才能保证增加农民收益,农民才乐于购用。
施用磷肥能否得到显著增产效果,除了磷肥的质量、施肥技术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等等以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作物能否同时得到足够的其他必需的元素营养,特别是氮素营养。在作物增产上,磷与氮等养分彼此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磷肥在含磷较少而含氮较多的土壤上,如在南方各地的红壤或黄壤上,或用有机肥料少的新垦荒地上,肥效比较显著。磷肥在这类土壤上成为作物增产的主导因子。如四川眉山县一带的黄壤水稻土中,含全磷0.02%、含氮0.07%、速效磷很低,有时甚至测定不出。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所1957年在这种土壤上作油菜三要素肥效试验的结果表明,不施磷肥而只施氮肥或钾肥,增产效果便很小。而施用磷肥甚至单施磷肥的,肥效都达一倍以上,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在这一带土壤上,还把磷肥用在其他作物上,如水稻、小麦、红薯、棉花等,也都增产30%以上。群众在大面积上施用磷肥的结果,也证明这一点。
磷肥肥效在这一带如此显著,显然是与土壤中磷少氮多(这是相对而言,实际上,氮素含量也并不是很高的)分不开的。农作物从土壤中得到氮素等养分,又从磷肥中得到磷素营养,因而生长旺盛。反之,当不施磷肥只施氮钾肥时,作物虽能有较多的氮钾养分,但磷素养分不足,生长就受到一定限制,增产也就不显著。
2、在含氮较少、含磷较多的土壤上,施用磷肥只有同时施用氮素肥料,才能产生显著肥效。如湖北襄阳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一向在本所土地上施用有机肥料较多,因此土壤中含磷量也较多。黄粘土中含全磷0.04%到0.05%,含速效磷为14.2斤/亩。含全氮0.08%、速效氮只4.7斤/亩。含全钾约2%,速效钾为56斤/亩。1958年他们在这种土壤上作棉花三要素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单施磷肥肥效便不很显著,而同时施用氮肥,肥效都很显著。氮肥在这里又成为增产的主导因子。此外还可看出,当同施氮磷两种肥料,或全施氮、磷、钾三种肥料时,肥效都比单施其中一种或两种的高。这都充分说明,各种养分在植物的生长中,是密切地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从上述两种情况中还可看出,磷肥肥效同土壤中含有的各种植物养分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因此,看土施肥是很重要的。
3、磷肥对不同作物有不同的肥效。不同作物对各种养分的需要量是不完全相同的。一般地说,作物需要氮的数量都比磷为多。在粮食作物中,氮含量大约为磷的三倍左右。这样看来,除了土壤中含有养分的数量,可影响磷肥肥效外,要使磷肥产生显著肥效,势必非同时施用氮肥不可。但是,综合各地情况来看,单施磷肥对豆科作物
(如大豆、花生、蚕豆、豌豆、绿豆、草木樨、紫云英、苜蓿、苕子等)效果很好。不仅在缺磷的土壤上,而且在含磷较多的土壤上,也是如此。四川简阳一带是钙质紫色土,单施磷肥对其他作物的肥效往往是不稳定的,但作为蚕豆、豌豆的种肥,却能显著增产。
磷肥对豆科作物肥效好,其原因主要是豆科作物能通过根部瘤菌自行固定氮素,因而对外界补给的氮素营养需要较少。当磷肥施用后,不但可满足作物对磷的需要,同时还由于磷能促使作物根系发育,使根瘤菌也相应地增加,植物可以得到更多的氮素供应,所以增产效果必然显著。
此外,不同作物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对养分的需要也是不同的。因此,施用磷肥的肥效也有所不同。综合各地经验来看,磷肥对油菜、甜菜、萝卜等十字花科作物,对西瓜、黄瓜、番茄等瓜果浆果类作物,对多年生的某些木本作物等的肥效也较好。磷肥对禾本科的粮食作物的肥效虽较差,但对禾本科作物中的小麦、大麦的肥效则比对其他作物高一些。目前这方面的资料还很不完整,有待于更多的研究试验。
4、磷肥与有机肥料堆沤处理后施用效果好。这是由于磷能促进有机肥料中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这样,一方面可使有机肥料中难以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更多地变得易被吸收,同时由于微生物的分泌与有机物的分解,堆肥中的有机酸也增加了。这不但可使难溶性磷素转化为有效磷,更重要的是这些有机酸还可与堆肥中的氨态氮素结合起来,成为铵盐,减少氮素的损失。如一些试验指出,用4%的过磷酸钙与厩肥堆沤,可使厩肥中氮的损失,自46.4%降低到3.1%。用3%的磷矿粉与厩肥堆沤,可使氮的损失自19.6%降低到5.4%。
由上可见,只有同时满足植物对磷、氮等养分的需要,才能使作物显著增产。植物体内各营养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并且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磷少了,植物便不能吸收更多的氮;氮少了,植物也不能吸收更多的磷,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由上可见,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施用磷肥都能产生显著肥效的。必须根据各种土壤的不同肥力,根据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并根据不同肥料的配合,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这应该是推广和使用磷肥时首先应该注意的。这个道理应该也同样适用于推广和使用氮肥或其他单一肥料。
在所搜集到的一些事例中,都很少关于钾素营养对磷肥肥效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一般土壤中含钾素较多的缘故。因此,在本文中,没有着重分析磷肥肥效与植物钾素营养的关系。但这绝不是说,不需要再增施钾素肥料了。应该而且也可以理解,当对某些缺钾的土壤,或对某些需钾特多的作物,如马铃薯等块根作物,或当作物产量增加,磷氮养分都增加的时候,钾素营养的多少也将对作物增产起决定性的影响。
磷肥产量与氮肥产量的关系
从全国来看,我国耕地中,仅缺磷的红黄壤一项就有一点二亿亩。若按每亩施用磷肥二十斤计,则年需要一百二十万吨。我国豆科及豆科绿肥作物的种植面积曾达三亿亩以上,则年需磷肥三百多万吨。这两笔需要量由于耕地有重复,不能合并计算。但每笔都比目前磷肥的年产量要大许多,而且后一笔需要量比氮肥的年产量也还要大许多。在目前化学氮肥和化学磷肥的产量还很低的时候,当我国农作物的肥源,还主要不是依靠化学肥料来供给的时候,化学磷肥和化学氮肥的产量之间,是不存在什么比例关系的。那种认为磷肥肥效不高,主要是因为磷肥太多,而相应地氮肥太少,因而配合不上的论点,也是没有根据的。
磷肥除了有能使农作物增产的作用外,还有增肥的重大作用。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总结其试验结果认为,一斤磷肥可增产四十斤豆科绿肥,所含氮量和肥效都与一斤硫酸铵氮肥相当。四川眉山一带农民还反映,在冬水田里施用钙镁磷肥后,就可长出一种当地称为红浮漂子的水生浮萍类植物来。据查,这种植物学名叫满江红,体内有绿藻共生,能同化氮素并释出氮素,供给浮萍利用,浮萍死亡后,经过腐解转化,为水稻吸收利用。他们认为这是田肥的象征。由此可见,把磷肥施与能自行固氮的作物时,还起着给土壤间接增加氮肥的作用。这种“以磷生氮”的方式,是值得重视的。
由上看来,目前氮肥产量还不很多,还需要不断增加,不能因此而限制磷肥的产量。反之,正因为氮肥产量还很少,更需要大大地发展磷肥。
磷肥滞销的一些主要原因
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磷肥滞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推广使用不当,致肥效不高,不受农民欢迎。以四川为例,全省缺磷耕地共有三千八百万亩。1961年豆科及豆科绿肥的播种面积为二千二百万亩,若按每亩施用磷肥四十斤计(四川所产钙镁磷肥含有效磷10%左右,故用量增多),都比本省磷肥产量要超过数倍。按理说,磷肥应该是供不应求的。但四川的磷肥仍有积压。究其原因,是没有把磷肥集中使用在缺磷土壤和需磷作物上,磷肥的分配是向各地一律平均推广,肥效自然不可能普遍显著,积压滞销就必然发生了。
此外,农民还没有掌握施用磷肥的技术,也使磷肥不易产生肥效。由于磷在土壤中易被铁、铝、钙等固定而成为难以被植物吸收的状态,同时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对磷的需要又各有不同,不同磷肥品种的性能也是不同的,使用不当就会肥效不高,农民也就不欢迎了。
2、磷肥质量低劣,造成不良影响。常见的有以下情况。
过磷酸钙中游离酸偏高,未经处理便施入田里,结果烧死籽种秧苗,导致减产。有的地方对过磷酸钙保管不善,露天堆存,久经日晒雨淋,因而结块失效。
不少地区的钙镁磷肥没有经过粉碎,把水淬半成品售予农民,施入地里,不但肥效不高,而且扎手扎脚,也引起农民不满。
个别地区甚至只是把磷矿石通过蒸汽锻烧后称为脱氟磷肥或锻烧磷肥,这样的磷肥肥效自然不高。
磷肥质量低劣的原因,主要是许多地方由于初办工厂,设备不全,技术水平也不高,原料品位低造成。此外,在管理上,各地还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检验制度,也没有按质论价的办法,因此也难促使磷肥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3、磷肥售价偏高,虽然施用磷肥能够增产,但不能增加收益,所以农民也不愿购用。
4、干部和群众对磷肥的肥效与作用认识不足,不乐于使用磷肥。特别是已有使用氮肥经验的地区,把磷肥与氮肥这两种商品肥料对比,便产生一些不正确的认识。
他们首先从外表上来对比。不少农民把钙镁磷肥和磷矿粉当成是石头面面或瓦片面面。又把过磷酸钙看成是石灰面。总之,都不如氮肥那样结晶美观。他们又把这些磷肥放在水中,发现没有像氮肥那样能溶于水中,因此还没有使用就已怀疑它的肥效了。
其次,他们从效果上来对比。一般作物在施用氮肥后,几天之内叶子颜色就由浅变深。而磷肥肥效则只有在增产达10%到15%以上时,才比较容易从植物外表的变化观察出来。
磷肥所具有的改善收获物质量的作用,如能使收获物中淀粉、糖分、脂肪含量增加等,更容易被忽视。如四川内江一带蔗农,便只愿购用能增加甘蔗重量的氮肥,而不愿购用能增加甘蔗糖分的磷肥。
以上便是磷肥推广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前进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只要经过努力,是肯定可以逐步解决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