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北方冬麦区春季干旱的初步分析
  侯农
编者按:我国北方冬麦区春季雨水稀少,小麦生长常常遇到春旱威胁,尤以小麦在拔节到抽穗期因缺水而遭受的“掐脖旱”,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据中央气象台分析,未来一两个月内,北方冬麦区雨水不会很多,并有偏少的可能。预防“掐脖旱”是这些地区的一件重要事情。
为了帮助北方冬麦区研究春旱发生的规律,因地制宜地做好防旱、抗旱准备,特发表这篇文章,以供参考。
晋、冀、鲁、豫、陕、苏北、皖北等地是我国冬小麦主要产区(下称北方冬麦区)。从这一带气候情况来看,一般是适宜冬小麦生长的,但是,在冬小麦的生育期间也经常遇到不利的气象条件,其中主要是春季干旱和晚霜冻害。从历年冬小麦生产情况看,春旱的威胁范围既大,对产量的影响又很严重。下面仅就冬小麦春季需水情况和这个地区春季雨水分布特点,并对照近四十多年春季降水资料作一初步分析。
小麦拔节抽穗期间需水量最大
据试验研究,北方冬小麦一生总耗水量约为四百到六百毫米,大部分用于春季返青之后,其中在拔节到乳熟约六十多天里,耗水量即占总耗水量的60%左右。根据在北京地区的试验,冬小麦于9月下旬播种,次年6月收获,其间各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大致是:播种到出苗共七天,耗水十毫米,占总耗水量的1.9%;出苗到分蘖共十三天,耗水二十三毫米,占总耗水量的4.5%;分蘖到越冬共六十一天,耗水四十九毫米,占总耗水量的9.5%;越冬期八十七天,耗水二十八毫米,占总耗水量的5.4%;返青到拔节共三十四天,耗水六十三毫米,占总耗水量的12.1%;拔节到抽穗共二十八天,耗水一百五十七毫米,占总耗水量的30.3%;抽穗到开花共三天,耗水二十毫米,占总耗水量的3.9%;开花到收获共三十二天,耗水一百六十八毫米,占总耗水量的32.4%。其他地区的冬麦各阶段耗水情况也大致相似。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冬小麦在拔节到抽穗期间对水的需要量最大,因为冬小麦这时正处于茎秆迅速伸长、穗部器官形成时期。这个时期水份供给不足,就会减少有效穗数,直接影响产量。民间把冬小麦在拔节到抽穗期间的缺水受旱叫做“掐脖旱”。所以,在这个时期供给冬小麦充足的水份,是麦田管理的主要措施。据河北省在五十六块麦田的拔节期灌水对比试验资料证明:灌拔节水的麦田平均要增产34.3%。农谚说“麦收八、十、三月雨”,三月雨,就是指的农历三月冬小麦拔节到抽穗期间的雨水。
北方春季降水量很小
如果将冬小麦春季需水情况与北方冬麦区春季降水的特点对照,可以明显的看出:降水与需水的矛盾是十分突出的。
北方冬麦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雨量虽然大多可达五百到七百五十毫米,但由于雨季受季风进退的影响,大部分雨水均落于夏季。在黄河以北冬麦区,夏季雨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或以上,而冬季则不足5%,春、秋二季也各仅为总降水量的10%上下。黄淮之间,夏季雨量占全年一半,春、秋各占20%,冬季也只占10%。黄河以北冬麦区春季总雨量不过四十到七十毫米,黄淮之间也不过一百到一百八十毫米。北方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恰好处于秋、冬、春缺雨的季节,随着冬小麦返青,水份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直至开花到收获期间,由于雨季临近,矛盾才略有缓和。
北方冬麦区不仅春季总降水量少,而且每次的降水量也很少,特别是冬麦区的北部,春季一次降水总量一般仅几个毫米,日雨量超过十毫米的就少见了。在土壤长期缺水而气温较高、春风又大的情况下,雨水常常是随降随蒸发,土壤耕作层所得水份不多,小麦很难受惠。此外,在冬小麦生育的整个时期,不下透雨也是常见的。例如1951到1961年,在冬小麦整个生育期间(9月到翌[yì]年6月),每年连续日降水量小于十毫米的日数均超过一百天。在严重干旱的年份,部分冬麦区常超过二百天以上。
北方冬麦区春季升温快,风速大、蒸发强是使春旱加剧的另一些因素,而且它们又往往与春雨稀少相伴而生。每年开春以后,北方冬麦区气温回升很快,据统计每年3月到4月平均气温升高摄氏七到九度,为全年内月际间气温变化最大的月份。同时冬麦区一年内各月平均风速也以4月最大,达到每秒三至五米。升温快、风速大势必造成春季蒸发量的急剧上升。根据实验结果证明,北方冬麦区春季(3—5月)各月蒸发量远远超出各地同期的降水量。降水量供不上蒸发的消耗,从而使入春后麦田缺水情况日趋严重。
今年春旱情况又将如何
从气象条件看,自去秋到今春以来,北方冬麦区秋季9到11月平均总降水量比常年多二到五成,耕作层土壤湿度都在18%—20%,对小麦冬前生长甚为有利。越冬期间,冬麦区气温偏高,而去年12月及今年1月又雨雪普遍少于常年同期,所以部分冬麦区的麦田有跑墒现象。今年2月冬麦区早春连得瑞雪喜雨,特别是河北、山东大部地区,2月降水量超过常年一至三倍,对小麦返青生长有利;但是冬麦区南部雨、雪量不大,到返青时,苏北、皖北和河南部分地区已有春旱露头。今年3月份冬麦区春雨十分稀少,大部地区滴雨未落,所以月末旱情又有发展的趋势。虽然4月初麦区普降喜雨,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和缓和旱情,但是春旱较重的冬麦区南部得雨仍不多,只五到十毫米左右,旱情持续。另据分析,预计今年4月份北方冬麦区的雨水也只接近常年,不会很多;而5月份雨水还有偏少的可能。根据上述情况,并考虑到北方冬麦区“十年九旱”及4、5月又容易出现“掐脖旱”的气候特点,估计今年北方冬麦区在未来一、二个月内,旱情仍将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虽然北方冬麦区春季常遇干旱威胁,特别是4—5月间小麦拔节到抽穗期受旱更重,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来与自然灾害斗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春顶凌耙耱、镇压保墒、中耕除草和灌溉施肥等,都是有效的抗旱、防旱的农业措施。农谚“麦收八、十、三月雨”就是结合我国北方冬麦区的气候特点、掌握小麦需水规律、适期适量进行灌溉的经验总结。近年来由于农田灌溉的迅速发展和栽培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农民又创造了“三肥五水”和“看天、看地、看庄稼”等宝贵的田间管理经验。因此,只要适当地采取各种措施,适时、适量地进行春灌和注意保墒,就可以减轻或战胜干旱的威胁,使冬麦少受或不受危害。


第2版()
专栏:

  先修后制 协作配套 确保质量
  东光县抓紧修制中型农具
据《河北日报》报道 河北省东光县各手工业企业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从第一季度以来,加强了中型农具的修理和制造工作。目前,全县已修制大车、耠子、耧、犁等中型农具一万五千多件,有力地支援了春耕生产。
从去年冬季开始,东光县各手工业生产单位就开始大量修制锨、镐、锄、镰等小型农具。今年1月间,县领导机关检查了农具修造工作,发现有些手工业企业的干部只重视修制小农具,忽视了修制中型农具。经过调查,全县有三千二百零七个生产队缺大车、耠子、耧等中型农具四万八千多件,需要修理的中型农具有一万二千多件。根据这个情况,县领导机关立即组织干部到公社、大队和生产队帮助安排修制中型农具的工作,规定凡大队手工业小组能够修制的中型农具,就责成大队负责修制;大队不能修制的由公社组织修制;公社不能修制的由县安排修制。
东光县领导机关还提出了先修后制,以修为主,修制并举的原则,并且适当调整了修配力量,使县、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五百四十七盘红炉都分社分片地固定下来,采取串街串乡修配的办法,开展中型农具的修配活动。
为了解决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手工业部门在有关部门配合下,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归队。不到半月,全县就组织了八百二十多个铁木工匠投入中型农具修制活动。他们还本着依靠群众、就地取材的精神,采取清仓查库、以产品换木材、组织地区协作调济余缺等办法,解决某些原料材料不足的问题。同时,发动群众搜集了大车、耧、犁等残损农具和配件二万五千多件,边修理边配套。
有关领导部门还注意抓紧了协作配套、保证产品规格和质量等问题。县营修配厂和码头、城关、连镇手工业社技术和设备条件较好,就确定他们专门制造犁铧、犁镜、耧角、车键等铁制配件;秦村和砖门公社十七个大队的手工业小组,是生产耧架、耠子架、犁架等名牌产品的传统产区,就组织他们和县、社手工业社、厂挂钩,进行配套生产。为了使生产的中型农具适应群众使用习惯,生产单位一般都是生产前先做出样板,请群众试验鉴定,然后按社员要求定规格、定型号,大量生产。


第2版()
专栏:来信

  农村公社社员的要求
  赶快为农民修制雨具
最近,我到江西泰和县泟江公社工作了十几天,看到这里的社员个个干劲十足,无论下雨、刮风,出工都很踊跃。同时我也发现,这里有很多社员缺少雨具。有的没有围蓑衣,冒雨?牛耕耙;有的没戴斗笠,在铲田塍。
后来,我来到百垅大队第二生产队,队长陈盛开也向我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他说,他们这个队二十六个全半劳动力,只有十六个斗笠;蓑衣虽然每人都有一件,但有一部分已经破烂,不能使用了。
据我了解,不仅这个队的社员缺雨具,像泰和县的苏溪公社和平大队、进贤县的下埠公社下埠大队的许多生产队,也都有类似的情况。因此,我认为这是很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当前正是春耕大忙季节。这个时期南方的雨水比较多,为了让广大社员更好地在田间生产,我建议这些地区的手工业部门,组织力量,赶快修制雨具,以满足广大社员的迫切需要。
江西省农业厅 冯德先
希望兽医人员下乡防治鸡瘟
最近,在我省的大荔、华县、渭南等地都发生了鸡传染病。现在正是鸡生蛋的时候,眼看着活生生的鸡一个个生病,甚至死亡,多么可惜。
鸡瘟蔓延既快,为害又大。大荔苏村公社陈村大队的鸡得病不久,我们这里(国营沙苑农场)的小园子、阳村等作业站也随着发现了。阳村站的鸡在发病的几天里就死了二三十只。华县瓜坡公社张村生产队社员张冬至,一天从集上买了两只染病的母鸡,拿回家后不但这两只鸡很快死了,而且把鸡瘟带到全村。
近年来农村副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家禽的饲养数量增加很快,预防鸡瘟是群众当前的一项迫切要求。我建议畜牧兽医部门和有关单位,赶快组织兽医下乡防治鸡瘟。
陕西大荔国营沙苑农场 张 杰
研究防治蚂蟥的办法
我们佐龙公社的大片水田里,最近发现了影响人体健康、妨碍生产的蚂蟥。这种害虫繁殖力很强,它在双季稻田里发展尤其迅速。蚂蟥伤人皮肤,吸血(蚂蟥只伤皮肤,不吸血,可能是水蛭——编者),影响健康。
为了防治蚂蟥,人们曾采取过许多措施,如向田里下石灰、人工捕捉等,但是效果都不够好。同时,这里缺乏石灰,不可能每丘田都下,捕捉费工又太多。群众迫切要求科学研究、医药卫生等部门为我们提供一些防治这种害虫的办法。
江西省永丰县佐龙公社花园大队 刘仲学


第2版()
专栏:

  青岛内燃机厂深入实地调查
  改进小型抽水机受农民欢迎
  上海农业药械厂一季度生产大批零件供应农村
据新华社青岛电 青岛内燃机厂近几个月改进三点五马力的小型农用抽水机,受到农民欢迎,他们说它比过去更加坚固耐用,轻巧灵便;耗油量也比过去低了。
三点五马力抽水机每小时抽水四五十吨。只要两个人一抬,就可以搬家,很适合丘陵地区使用。用它带动其它小机器磨粉、发电,也非常方便。
为了改进产品质量,这个厂经常派调查组下乡访问,或邀请邻县农民到厂参观,征求他们对产品的意见。过去抽水机起动机的轮子,面窄沟深,是准备用皮带拉的。有些农民反映皮带断后一时配不上,他们就把轮子改成宽面的,只要用一般的绳子拉,就能发动起来。有一次,下乡检修的工人看到农民拆装抽水机,因为抽水机的风眼太小,得先拆下风轮,很麻烦,就建议工厂加大风眼。现在经过反复试验改成大风眼,不但装卸方便,而且节省了材料。
工厂也很重视提高主要机件的质量。由于职工们提高了机件加工光洁度和装配质量,使化油器比过去出油更加均匀,机器的耗油量也由原来每马力每小时四百克左右降低到三百三十五克。
新华社上海电 上海农业药械厂第一季度生产了二百多万件喷雾器、喷粉机零件,供应农村。这些零件包括喷雾器的铜弹子、凡尔、出水接头、手柄和喷粉机的齿轮等。
职工们在生产中特别重视零件的质量。单管式喷雾器和压缩喷雾器的铜弹子是整台机器上的“心脏”,弹子磨得越圆,喷雾器的密闭性就越高,喷射力量就越大。工人们改进了加工弹子的操作,使弹子的椭圆度从相差五微米降低到相差二点五个微米。他们为了提高喷粉机上齿轮的表面光洁度和耐磨性能,在生产中增加了一道热处理工序。今年,这个厂对原材料进厂和成品出厂都加强了检验;厂里添置和准备了不少检验用的量具,每道工序加工前后都进行检查,使零件的精度比过去又提高了。


第2版()
专栏:

  尽量为国家节省原材料和燃料
  兰州炼油厂首季自用燃料油比计划少20%
  萍乡高坑煤矿今年以来坑木消耗量逐月下降
新华社兰州15日电 兰州炼油厂第一季度自用燃料油的耗用量比去年第四季度降低,比计划也低20%,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燃料油。
这个厂今年加强了使用燃料油的定额管理,在制定每个月的生产计划时,就确定燃料油的耗用定额,下达车间。在检查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时候,也同时检查燃料油耗用情况。对于耗用量少的车间和班组给予表扬和奖励。
职工们在生产中想了许多办法,减少燃料油的用量。例如,热裂化车间的司炉工,通过技术讨论会和技术示范表演等活动,克服了技术上的困难,尽量多用瓦斯,使燃料油的耗用量大大下降。
新华社南昌15日电 江西省萍乡矿务局高坑煤矿今年以来坑木消耗逐月下降,3月份的坑木实际消耗定额比去年全年实际平均消耗定额降低29%,比国家规定的消耗定额指标降低12%。
高坑煤矿去年的坑木管理工作做得不够细,今年坚决执行计划用料和限额领料等制度,认真按照实际需要领发坑木。加强了对井下坑木使用的监督。对于一些非生产性的用料,也尽量少发。这样便堵塞了坑木浪费的漏洞。
坑木回收复用工作也比过去加强。全矿2月份的坑木回收率为50%,3月份提高到66%以上。工人们提高回料技术,使回收出来的旧坑木有75%以上能够复用。
这个矿职工还根据需要和可能,生产和使用坑木代用品。


第2版()
专栏:简讯

充实井下生产人力
京西矿务局不断减少非生产人员,充实井下生产人力。最近三个月,这个局所属各矿已从地面工作人员中抽调五百六十多人到井下担任采煤、掘进、运输等工作。
平顺县调济牲畜
山西平顺县国营副食品公司和基层供销部门,抓紧耕畜的余缺调济工作。从3月1日到18日,就组织全县社与社、队与队之间,按自愿互利、等价交换原则调济骡、马、牛、驴等六十多头。
准备夏季生产工具
河北省南皮县商业部门在春耕生产资料供应基本满足需要以后,于3月中旬召开了全县二十九个基层供销社内部物资交流会,提早准备夏季生产工具。
深入探索白蚁世界
在防治白蚁专家李始美的指导下,有五名青年研究人员正在深入地探索白蚁世界的秘密。他们都是中南昆虫研究所白蚁研究组的研究人员。


第2版()
专栏:

威宁改良绵羊效果好
  产毛量增加一倍半到三倍,质量提高
新华社贵阳15日电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种羊场,试验改良绵羊获得较好效果。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原来饲养的绵羊都是粗毛羊。这种羊,所产羊毛量少质粗,只能供织地毯和当地农牧民制做“披毡”,不能用作毛织品原料。1954年,威宁种羊场从外地引进了几种良种细毛羊,经过较长期观察,当外来羊的生活习性适应新的环境以后,就开始用本地绵羊作母本,用杂交方法逐步改良。现在已繁育出四种杂交羊,共有四千多只。这些羊和本地绵羊相比,产毛量增加一倍半到三倍,质量较好。


第2版()
专栏:北京通讯

  美的劳动
  ——访建筑雕塑老艺人
  新华社记者 陈彤
到京郊居庸关游览的人们,往往被整修一新的云台迷住了。这座元代建筑上面因年久失修而损毁的“四大天王”浮雕,已经恢复了原状;台栏下面掉了头的雕龙也“长”出头来了。人们庆幸这些古代雕塑家的名作重新获得艺术生命,交口称赞建筑雕塑艺人们妙手回春的本领。
记者最近访问了几位有三四十年工龄的建筑雕塑老艺人。在他们的工作室里,陈列着为恢复古代文物而模拟创作的仿古石、木圆雕、浮雕、兽头和栏杆等建筑装饰品,也有许多现代雕塑作品。老艺人们不仅能使古文物整旧复原,更善于为现代建筑雕塑各种艺术装饰品。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上那一幅幅展示革命历史的浮雕,就出自这些老艺人之手。他们还为人民大会堂雕刻了晶莹美丽的柱头柱础,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工人体育馆雕塑了人像。十三陵水库的碑刻等,也是这些老艺人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参加修复居庸关云台的老艺人刘庆生,是一位在仿古雕塑上达到“乱真”境界的巧匠。他们为了保持这座历史文物原有的风格,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修复已经损毁的“四大天王”中的一座浮雕时,和其他老艺人仔细观察研究仅存的三幅浮雕上人像的神态和相互关系,据以塑制了石膏初稿,再同现有的资料、照片核对,并请有关专家审定,才正式用青石进行复制。云台的龙头、石柱等精致的仿制品,也是刘庆生等参照没有风化的古物线条和图案花纹补雕出来的。在仿制过程中,刘庆生还根据建筑装饰品的不同部位和受到风袭雨侵的程度,分别采取局部或整个涂色、药浸、泥糊等方法,加以处理,使补配的浮雕酷似原作。
提到美化现代建筑的艰巨劳动,老艺人们回忆起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情景。纪念碑碑座上的十幅展示革命历史场面的浮雕,是著名雕塑艺术家刘开渠设计的。在从石膏原作复制成汉白玉雕塑品的过程中,老艺人们反复研究了原作的构图和作者的设计思想,学习了大量历史资料。在雕塑虎门焚烟的画面时,艺人们认真学习了鸦片战争的历史,体会了人民群众的反帝斗志。并不断向雕塑家、美术家请教,力求运用传统的技艺再现作者的意图,展示出这幅浮雕的时代精神。
老艺人们说,为了使石雕效果同设计者的原作神形一致,在再创作中不仅要运用我国传统的石雕技法,还要溶汇外国现代雕塑的某些技法和经验。因此,经常地、多方面地观察生活,加强创作实践,就成为提高雕塑水平的重要关键。
近年来,他们在工余之暇,不断地进行多种题材的创作活动。他们善于从生活中提炼主题,既继承传统的雕塑手法而又有所创造。擅长塑造历史人物的老艺人曹邦玉在创作传统题材的“童子观音”时,通过观音喝停坐骑,回望追奔而来的童子这一神态,将人物的音容笑貌刻划得栩栩如生。曹邦玉说,从历史真实性考虑,观音和童子应该穿唐代的多层衣饰,但是这样刻,会因衣纹僵硬而使人物神态显得死板。经过仔细琢磨,他决定使观音和童子只着衣、裙两层,这样才可以创造出疾驰骤止、风吹衣动的典型形象,进一步烘托出童子拜师的急切心情。老艺人高生元在创作木雕“劳动妇女”时,曾到郊区多次观察了农村妇女的劳动姿态,经过不断的思索和造型,终于在创作中孕育出比较典型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较好地刻划出人物勤劳、质朴和刚毅的性格。
我国的雕塑艺术历史悠久,云岗、龙门和麦积山等石窟的发掘证明,在北魏时就已经盛行石刻人像。此后,在历代艺人的不断创造中,逐渐形成了我国石雕人像的传统风格。解放后,这项宝贵的艺术遗产已普遍被运用于现代建筑的雕塑中。建筑雕塑老艺人刘庆生、曹邦玉、高生元、王二生和刘义民等现在都带了徒弟。不少老艺人还先后被邀请到外地塑造或雕刻了许多作品。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鼓舞下,建筑雕塑这枝古老的传统艺术之花,又吐出了鲜艳的蓓蕾。(附图片)
这是由天津市特种工艺品厂玉器艺人李和庭设计,赵立本、李梦和等人精心磨光雕制的翡翠花熏
新华社记者 田明摄


第2版()
专栏:

  “面人汤”的面塑艺术
新华社武汉14日电 素有“面人汤”之称的武汉市面塑老艺人汤有益,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塑制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生动而又传神。他最近捏制的几件新作品,人物全长都不过一厘米,而看来眉目非常清晰,神态十分逼真。
汤有益所以能在技艺上达到如此境界,同他对待艺术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精神是分不开的。他经常深入体验生活,注意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为了创作“小孩放鞭炮”,他曾经常同小孩在一起玩鞭炮,观察他们玩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因此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的小孩,既夸张又合理,既简练又生动,细致入微地刻划出了小孩放鞭炮时又喜又怕的可爱形象。他的大件作品“十八罗汉”,也不同于在寺庙中所看到的那样狰狞,而是集中生活中的典型人物,渗入神话传说的色彩而创作的。每个罗汉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背着经卷爬山爬得气喘腿酸;有的在一起对弈[yì],有的坐在莲花瓣中安闲地悠游于海面,年老的脸上每一条皱纹,赤膊的身上每一条筋骨,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很喜欢捏制戏曲舞台形象。直到现在,他还能逼真地捏制出二三十年前梅兰芳所表演的《天女散花》、《洛神》等的形象。
这位年近七十的老艺人,在艺术上一直是精益求精,近来他又在扩大创作天地,试捏各种花卉草虫,以突破传统“面塑”以人物为主的范围。与此同时,他还集中精力传艺,表示要把自己的全部技艺尽快地传授给徒弟。


第2版()
专栏:

  西双版纳傣族人民欢度傣历新年
新华社允景洪15日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允景洪人民欢度傣历新年。
13日下午二时,澜沧江畔宽广的岸滩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傣家人。青年小伙子穿着天蓝色的纺绸衫裤,头上包着粉红的绸巾。姑娘们围着织锦缎的统裙,绣花的紧身背心外面罩着透明的纱衫,发髻上点缀着鲜花和珍珠。男女老少全都穿上了最艳丽的服装,佩带了最心爱的饰物,给澜沧江两岸染上了五颜六色。居住在百里外的傣家人,远远近近山上的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以及机关、驻军、国营农场中的汉族人民,也冒着火热的太阳来到允景洪参与盛会。
西双版纳文工团在江边沙滩上表演了“赶摆”舞蹈以后,澜沧江上进行了傣族传统的划龙船竞赛。十一条狭长的龙船都是用独木雕成的,船头船尾雕饰着象牙和龙须,其中最大的龙船有六丈长,由六十个水手操纵。在锣声的指挥下,十一条龙舟上的一排排木桨急速而整齐地划破平静的江面,飞也似的奔向目的地,条条龙舟力争上游,夺取红旗。江边两座高大的竹架上不断发出飕飕的响声,只见一个又一个“高升”、“火箭”,拖着烟幕的尾巴,冲向高空。江边广场上扩音器里播送着傣族著名男女歌手的赞歌。他们唱着划龙船的古老传说;他们为自治州各族人民祝福,为祖国的富强祝福。他们歌颂着从上一次新年以来自治州人民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提高。这一年中,全自治州粮食产量比前一年有所增长。傣族村寨中新盖了许多竹楼。在傣历新年前夕,许多地方都举行贺新房的仪式。


第2版()
专栏:

武汉市中南制帽厂今年及早安排了草帽生产,这是职工在检查成品  章国栋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