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增产节约要从节骨眼上下功夫
大连玻璃厂抓住节约关键,一季度增产玻璃一万四千多箱
据《旅大日报》报道 辽宁省大连玻璃厂抓住增产节约中的主要环节——节约制造玻璃的重要原料纯碱,切切实实解决问题,在今年第一季度增产了一万四千多箱玻璃。
大连玻璃厂制造平板玻璃共需七种原料,其中砂子、矿石等原料,资源都很丰富,唯独作为助熔剂的纯碱,是各工业部门都要用的原料,来源较少。因此,节约纯碱就成为这个厂今年增产玻璃的最大关键。
这个厂的领导方面在年初引导职工们算了一笔账:如果把制造每箱玻璃所用的纯碱,由九点六五七公斤减少到九点二五七公斤,每箱省下零点四公斤纯碱,那么全年就可增产五万箱玻璃。这些玻璃可供建筑十万多户家属宿舍(每户按五平方米计算)之用,如用于农业,则可以盖七百多亩暖窖子。通过算账讨论,职工们明确了增产节约的意义和方向。许多职工围绕这一中心课题,提出了一些节约纯碱的合理化建议。
这个厂的生产技术管理部门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来努力节约纯碱。他们考虑到芒硝和纯碱一样,具有熔化矿石的能力,资源也比纯碱多,一吨芒硝的价钱比一吨纯碱便宜七十多元,因此,在配料时适当地把纯碱的量减少些,把芒硝的量增加些,是一个节约纯碱的好方法。但是,芒硝用量过多,对保护窑体不利,玻璃上也容易产生气泡,影响玻璃质量。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们就从调整还原剂(炭粉)用量和严格控制窑里的火焰等入手,经过反复试验,终于使配料中的芒硝含量由原来的12%增加到16%,一天就可省下二百多公斤纯碱,既不影响窑体,也不影响玻璃质量。在第一季度里,仅这一项措施就节省了十八吨纯碱。
职工们对点滴浪费也不肯放松。例如,玻璃原板过去往往厚度不均匀,既影响了玻璃质量,也多用了原料。厂的监督科和技术科就和制板工人一起,把温度波动范围控制到最小范围,使玻璃液的各处粘度达到均匀一致,减少了原板厚薄不均匀的现象。这样,每天可以节约四百多公斤纯碱。现在,车间已将控制玻璃原板厚度列为必须控制的指标。由于采取了各种措施,今年第一季度,这个厂每生产一箱玻璃所需要的纯碱,已由计划的九点六五七公斤降低到九点四公斤,全季节约纯碱约六十五吨。


第2版()
专栏:

  林县第一中学总务人员发扬革命战争时期优良传统
  勤勤恳恳服务教学 千方百计节约开支
据新华社郑州13日电 河南林县第一中学的总务工作人员,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为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的工作做得很出色。
这所学校的总务部门印有“教学用品预告表”,每月把教学需要的用品送到每个教师的手中。一些总务人员学会了木工技术,一旦教学需要,就能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及时用上。他们的许多工作都从节约而又方便教学的原则出发。就像装灯泡这件事,在教师的办公室和教学活动场所,就尽量装上亮一些的大灯泡,而自己就装小一些的。空下来又利用废旧纸叠信封,搭配新的信封送给每个教师,让教师们按需要使用。这几年,用这些节约下来的钱,买了六百多件教具和两千多册图书。
为了尽量减少教师们不必要的分心,集中精力教好学生,总务人员们主动地把许多生活琐事担当起来。女教师李文儒分娩时没有亲人在身边,学校总务处就为她准备好红糖、鸡蛋等,临产时,由一位女职员守候,直到母子平安无事才离开医院,出院后又为她订好牛奶送到她家里。总务人员们还带头苦干,上山开荒种菜,喂养猪羊,用来改善师生的伙食。
这所学校是1946年成立的,当时林县是豫北革命根据地之一。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中,学校总务部门克服种种困难,为师生做了许多“后勤”工作。当年用几块砖头支起一口大锅为师生做饭的会计杨尉曾,现在仍然是模范总务工作者。


第2版()
专栏:

  四川和河南文化界人士分别集会
  纪念杜甫诞生1250周年
据新华社成都13日电 四川省和成都市文化界12日在成都西郊杜甫草堂集会,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
纪念会在诗朗诵声中开始:
“过去访草堂,几间破败低瓦房。
院里树摇风生,吹起无限凄凉,
也吹起了,吹起了,‘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景象。
现在访草堂,层层庭院幽静堂皇。
最使留恋处,是那花竹掩映着回廊。
看园外‘广厦千万间’,历代寒士的理想。”
这是诗人、大会主持人戈壁舟“访草堂”的诗朗诵。
上午,在朗诵诗以后,接着听了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缪钺关于“杜甫的生平和创作”的报告。报告人介绍了诗人杜甫的生平事迹,从强烈地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深厚的文学修养、善于学习民歌、在诗体运用方面有创辟之功、作诗的态度等五个方面,说明了杜甫诗歌的伟大。
参加纪念会的,有四川省和成都市诗人、作家、画家、音乐家、大学教授、工人和士兵作者等共一百多人。
下午,参加纪念活动的人们吟诗的吟诗,画画的画画,有的坐在溪边观赏春景,也有的人在参观各种展览。
新华社郑州13日讯 我国伟大爱国诗人杜甫的故乡——河南省的文艺界人士,今天在郑州举行集会,纪念诗人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
诗人杜甫公元712年诞生于河南省巩县南瑶湾村,在河南的洛阳一带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青少年时期的杜甫,是一个既有雄心壮志,又能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在今天的纪念会上,到会的文艺界的许多代表在发言中,不仅对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伟大成就,表示了努力学习的决心;对诗人青少年时代勤奋学习的精神,也深深感到是一个很好的激励。
在杜甫的故乡,纪念诗人诞辰的活动,早些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有些学校举行报告会,介绍了诗人的伟大生平,河南省文联的机关刊物——奔流四月号,刊载了纪念文章。


第2版()
专栏:读者言论

  异地调换谷种可以增产
根据山西晋东南地区农业科学部门的试验和晋东南许多群众的经验,异地调换谷(粟)种——就是把甲地的谷种调到乙地种植,可以起到复壮作用,增产效果比较显著。
为什么异地调换谷种可以增产呢?谷子是自花授粉的作物,在一般情况下,它不能借助于品种间或品种内的自然传粉来提高它的优良性状和生活力,在一代一代的自交过程中,如果外界的环境条件没有什么变化,它的优良性状和生活力就会逐渐衰退,产量下降,抗病力减弱。异地调换谷种,正是利用改变谷种的生活环境,使它的生活力增强。
根据山西省武乡县凤台坪生产大队、枣堙生产大队和长治县小宋生产大队经验,异地调换谷种,不但当年增产10%到29%,而且谷子白发病也减少了。晋东南农业科学研究所1960年由沁源县引进的“白母鸡咀谷”,第一年的产量比在当地(长治)种了四年的同一品种增产13.1%;由晋城县引进的“白苗死三石谷”,第一年的产量比在当地种了四年的增产13.5%。正是由于这样,晋东南专区许多地方都很重视这项经验,每隔两三年就要调换一次谷种。
异地调换谷种,虽然有比较显著的增产效果,但调换谷种的范围还是有限制的。因为谷子区域适应范围较小,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差别太大时,往往会出现生长快、发育慢、茎叶繁茂、成熟不良或生长慢、发育快、茎叶细弱、过早抽穗结实的现象。根据晋东南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资料和群众的经验,异地调换谷种的范围,以不超过百里最好。太远了,可能不适应;太近了,增产效果小。
   山西省太原市 侯剑平


第2版()
专栏:读者言论

  选用良种要因地制宜
一个已被公认的优良品种,有时在同一地区竟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去年秋收前,我在黑龙江省国营友谊农场七分场五队的一块低平地上,见到六十公顷“东农一号”大豆,秆高而粗,豆荚密麻麻的,在去年旱雨不均的情况下获得每公顷一吨五的产量。分场农业技术员吴宽告诉我,三年前,这个分场种的几乎都是“荆山朴”。1959年,二队引种了八公顷“东农一号”。当年秋收,全队的三百八十三公顷大豆,平均每公顷产一点零五二吨,而“东农一号”每公顷却产二点二吨。因此,“东农一号”名声大振,一下子就在这里推广开了。
但是,当我把“东农一号”高产的消息告诉十分场农业技师肖玉琇的时候,他摇摇头,苦笑着说:“‘东农一号’在我们这里已经信誉扫地了。”接着,他告诉我说:前年年底,他调到十分场后,发现当地都种“荆山朴”,就劝大伙不妨试种些“东农一号”。结果在一块新开垦的地上,半边种上“东农一号”,半边种上“荆山朴”,同时播、同样管。结果“东农一号”每公顷竟比“荆山朴”低五百多斤。
同是“东农一号”,种在同一个农场,为什么差别这样大呢?当我向九分场农业技术员寇亚臣请教时,他说:“东农一号”好,也不好;“荆山朴”不好,也好。关键在于把它种在哪里。在潮湿、肥沃的地里,“东农一号”的产量往往超过“荆山朴”;而在干旱、瘠薄的地上,“东农一号”的产量又常低于“荆山朴”。
由此可见,每个优良品种都有它的适应条件,离开了它所适应的条件,不管它具有多大的优良特性,也显示不出来。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林 柯


第2版()
专栏:

  省煤能手孙寿松
  新华社记者 王宝馨
许多工厂的动力车间都有锅炉,昼夜不停地吞食着大量的煤炭。如何节约煤炭,就成为烧锅炉的工人经常探索的问题。这里介绍的锅炉工孙寿松,是个有十五年炉边生产经验的老工人。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节省煤炭。在他的带动下,整个锅炉工小组三年来共给国家节约煤炭两万多吨,成为哈尔滨市锅炉工节约用煤的先进榜样。
“废 物”不 废
有人认为烧锅炉是个“粗活”,有力气就行。在孙寿松看来,就是“粗活”也需要动一番脑筋才能做好。孙寿松看到锅炉排出废水,管子漏掉了蒸汽,哪个车间没有关好汽门,甚至炉灰里有几块没烧透的煤核,都要琢磨半天,绞脑汁想改进办法。一天下班后,他沿着送汽管道察看,一直走进了锻冶车间。车间里几个大汽锤正在咕咚咕咚地锤打着火红的部件,每当汽锤打下去时,就有一团团蒸汽消失在空中。他想,一锹一锹投进炉子的煤炭烧出来的蒸汽,竟然在这里白白丢失了。如果把它回收起来取暖,不是就可以节省烧暖汽的煤炭吗?他把自己的想法向车间领导汇报后,车间领导很支持他的建议,并且帮助他进行试验。不久,他们就采取措施回收了这部分废汽,送到附近的机械车间和翻砂车间,供这两车间的职工取暖。
孙寿松从回收废汽得到启发,又试验利用锅炉废水。过去这些含有一定热量的废水都顺着水管排走了,孙寿松和小组其他工人先把水管接到新建的职工业余学校教室,再从教室接到食堂和机修车间,使废水在这些地方散发了余热,再流入下水道。这样做以后,也节约了许多取暖用煤。
冬天可以利用废水废汽取暖,到夏天这些“废物”又作什么用项呢?孙寿松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锅炉用的那些冷水。如果利用它们的余热先把冷水的温度提高,然后添到锅炉里,不就减少了烧冷水用的煤炭吗?工厂采用这个办法后,使锅炉用水的温度,在进锅炉前就达到五十多度,从而节约了不少烧锅炉用的煤炭。
再 挖 潜 力
在有效地利用废水废汽以后,孙寿松和锅炉小组的工人又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再挖一下锅炉的潜力,用两台锅炉代替小组的五台锅炉。他们算了一笔账:五台锅炉每小时发二十吨蒸汽,供锻冶车间生产和十个单位取暖使用。现在十个单位全部用废水废汽取暖,生产用的蒸汽还需要十五吨。如果把三台锅炉停下来,按照现在的锅炉技术状况和操作,两台五吨的炉子只能供应十二吨蒸汽,仍然不够使用。能不能让两台锅炉发出十五吨蒸汽呢?孙寿松和小组的工人根据先进经验改进了锅炉构造,并且采用勤投煤、勤看火的烧煤方法,使炉内火焰由红变白,炉温升高,发出的蒸汽由六吨增加到七吨多,两台锅炉担任了原来五台锅炉的任务。
煤炭倒是节约了不少,可是使用蒸汽的单位是不是满意呢?
有时下班后,孙寿松就跑到锻冶车间征求工人的意见,然后到食堂问问炊事员做饭蒸汽够不够用,送汽时间及时不及时,到办公室、业余学校和机械、翻砂车间,打听房间里暖不暖。而在这些地方,他经常得到“满意”的回答。
助 人 为 乐
孙寿松常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教育和鼓励全组工人,积极热情地帮助别人赶上和超过自己。孙寿松常到夏其水小组传授节煤方法,帮助夏其水小组节约煤炭。夏其水幽默地说:“老孙快成我们组的人了。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们怎么也不能那么快赶上他们啊!”
原来,小组长夏其水是孙寿松的老伙伴,一年前也是他组内的工人,以后被调到厂西区锅炉房去当组长。厂西区锅炉房技术力量不足,需要支援,车间领导和孙寿松商量这件事,他二话没说,就答应把四名技术比较好的工人调给他们。这些人到那里想了许多办法,使煤炭的消耗量也逐月下降。不到一年,这个组在担任同样任务的情况下,使用的锅炉也由六台减少到两台了。


第2版()
专栏:简讯

互相调济拖拉机配件
内蒙古自治区不久前在通辽、呼和浩特、集宁、包头等地召开拖拉机配件调济会议,共调济了拖拉机配件三万个。
利用庙会组织物资交流
山西运城南庙供销合作社和商业部门利用传统庙,组织物资交流。三天时间,调济、交流春耕生产农具四千二百一十八件,修配、修补农具一千二百五十件,交流树苗、树秧八百株。
利用焦炉废汽提炼化肥
今年以来,武汉钢铁公司焦化厂回收车间硫铵工段利用炼焦炉里的废汽,加工提炼了几十万公斤硫酸铵。这批化肥颗粒大、含氮量高、水分低,各项质量指标都达到了国家要求。
生产鱼钩迎接渔汛
天津市大沽渔船修造厂为即将到来的大渔汛生产了一百五十余万个鱼钩。这些鱼钩是用普通铁丝淬火、镀锡制成的。成本低廉、韧硬适度、光洁耐用,当地渔民都喜欢使用。
为农村修造车马挽具
山西闻喜县皮麻生产合作社近三个月来,利用碎皮散麻修造了车马挽具和农用绳索二十种,共一万一千多件。其中包括套项、小鞍、坐秋、打腰、笼头、套绳、牛夹板绳、鞭梢等。
生产传统夏令商品
浙江省温州市十几家手工业工厂(合作社)积极生产传统夏令商品。今年第一季度,已生产出花伞三万三千多把,枕席四十几万张,竹椅三千多张,龙须席二万多条,油纸扇四万多把。


第2版()
专栏:

  非洲鲫鱼在东山县试养成功
  一条母鱼一年可繁殖小鱼二万尾左右,饲养一年每条鱼约重半斤左右
据《福建日报》报道 福建东山县试养非洲鲫鱼,获得良好成果。
非洲鲫鱼是一种热带鱼类,繁殖力强,适应性广,生长较快,是一种很好的鱼种。一条母鱼一年可繁殖小鱼二万尾左右,饲养一年每条鱼约重半斤左右。东山县1959年4月间从海南岛引进九尾鱼苗,经过近三年来的饲养,不断地得到繁殖。国营大嵼[chǎn]盐场去年春季在一口小池塘里放养了八尾鱼苗,当年年底就捕获成鱼四百多斤。城关公社九街大队去年春季在一口十二亩的池塘里放养鱼苗一百多斤,经过十个月的饲养,捕获成鱼一万二千多斤。
两年来,东山县在试养过程中,遇到的最突出的困难是如何使鱼苗安全越冬。开始时,许多试养单位采取在室内用水族箱放养鱼苗的办法,使水温保持在摄氏十度以上,三十五度以下。但是,这种条件只适宜于少量的、试验性的养殖,不能大规模推广。后来有些试养单位又进行了室外越冬的试验。即选择泥质底、水质肥、向阳避风的池塘,水深一般保持一米以上(遇有寒潮时,池上加盖草棚,或在池底插上用茅草编结的鱼巢,让鱼苗潜入其中避寒),这样水温一般比较高,适宜鱼苗过冬(可以潜入泥土中避寒)。杏林公社后林大队去年夏季试养一批成鱼,入冬后,就采取上述办法过冬,证明效果良好。
许多试养单位还对非洲鲫鱼的生活习性、饲养方法等问题作了初步研究和总结。例如,由于非洲鲫鱼惧怕寒冷,一到冬季,鱼苗就潜伏在池塘底层,或在泥土中取暖,不敢游到水面觅食。在这期间,鱼苗生长速度较慢,他们就把猪屎、牛屎、花生饼等饲料投入池中,让饲料沉入水底,供其摄食。采取这个办法,不但可以加速鱼苗生长,而且可以增强鱼苗抗寒力,有利安全越冬。


第2版()
专栏:小常识

  非洲鲫鱼的习性
非洲鲫鱼原产非洲东南部莫三鼻给一带,是一种热带鱼类。这种鱼喜欢高温,水温在摄氏二十六到三十五度,生长最快,低于摄氏十度或高于四十度,就有死亡危险。生殖时,雄鱼先在塘底造穴,穴造好后,就引诱、刺激雌鱼在穴中产卵,接着雄鱼就在其中排精,雌鱼把受精卵含在口中孵化(或直接含在口中,精液随水流在雌鱼口中受精)。在正常水温下,经三五天即能孵出鱼苗,孵出后两星期左右,幼鱼便离开母体自由生活。非洲鲫鱼繁殖力强,孵出的鱼苗经过三四个月的饲养,就可以繁殖孵苗。一条母鱼一年可繁殖小鱼二万尾左右。
非洲鲫鱼在淡水、海水中都能繁殖生长。食饵以植物饵料为主,摄食范围广,贪食。在饵料充足、水温适宜的情况下,经三四个月饲养,体长可达四寸左右,重约三两,饲养一年可达半斤左右,即可食用。
福建省1959年引进非洲鲫鱼,现在闽南地区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是,闽北、闽西地区气候较冷,非洲鲫鱼越冬问题还不能解决,尚待进一步研究。
(福建省水产局淡水处)


第2版()
专栏:

  继承革命的传家宝
  ——记纽丝大队社员五年艰苦建设山区的事迹
  新华社记者 刘光辉
位于赣鄂交界处丛山峻岭中的江西武宁县月坪公社纽丝大队,继承三十年前“七条半枪闹革命”的艰苦奋斗革命传统,战胜穷山恶水,从1957年以来,五年连续增产增收。春耕前,大队党支部召开社员、干部座谈会,总结了五年来建设山区的经验。这一活动,使社员们再一次受到深刻的继承革命传统的教育,大家满怀信心地制定了今年进一步建设山区的计划。当前,社员们正在附近的岩林山、向家山上开垦荒地,决心要在今年增加一部分耕地,争取多收一些粮食。
五年连丰收 穷山变富山
这个地区是一个革命老根据地,解放前曾遭受国民党反动派严重烧杀,人口减少,田园荒芜。解放后,每年要国家供应十四五万斤粮食,补助十几万元的生产生活用款。但1957年以后,经过社员们艰苦努力,连年获得了增产。五年间,全大队平均每年粮食总产量递增10%,总收入递增30%,全队去年向国家交售的公粮征购粮达二十八万七千斤。林牧副渔等各样生产也都有很大发展。过去,全队二百六十六户找不到一个能写会算的会计,现在许多年轻人都识字,有些壮年经过业余学校的学习,也认识了很多字。
继承传家宝 立下革命志
纽丝大队在五年当中取得这样大的成绩,主要是由于发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正像一些社员所说的:“要革命,先要有革命的志气;要建设山区,也要先有建设山区的志气。我们五年来能够不畏艰苦建设山区,首先是因为立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雄心大志!”
1957年春,老革命战士、区委书记戴利金来到纽丝大队传达县委建设山区的指示,当时大家听了既高兴又摇头,都说:
“穷山恶水纽丝岭,要想改变难上难!”老书记摸到了大家的心,他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土地革命时期,印把子掌握在敌人手里,我们穷得什么都没有,就因为有志气,要革命,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用七条半枪消灭了白匪一个营,打出了一个区苏维埃政权。现在,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过去好,为什么不能在穷山沟里挣出个好日子来?”这席话感动了人们。大队党支部书记、土地革命时期少共区委书记洪科呈说:“一想起当年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我就一身劲!我们要是拿出那种革命干劲来,就能把穷山沟变成米粮窝!”
老革命战士的话,鼓舞了社员们建设山区的信心。全队社员细致地分析了当地的自然条件,踏实地研究由穷变富的具体措施,最后制定了一个建设新山区的计划,并且开始了艰苦劳动。
粮在黄连下 齐心能得它
纽丝岭是个“山高水冷山垅狭,田地似在陡坡挂,连雨三天山洪猛,七日不雨无水吃”的地方。1957年以前这里水利设施又少,能灌溉的田,不到耕地的十分之一。因此,经常遭受水旱灾害。
为了战胜水灾旱害,1958年冬天,全队兴修了一座水库。当时没有技术员,大队党支部书记就带领几个老农和社员上山自己勘测库址;劳力少,女共产党员孙来正就串连了八个队的九十六个妇女出工。就这样,大家顶风冒雪开了工。五年来,全大队社员凭靠集体力量,建设了三个水库、四十八个池塘和三十一条水堰,使全大队85%的田有了水利设施,双季稻田由1957年三十亩扩大到四百十五亩。
他们为了多种粮食作物,1959年秋天,党支部书记洪科呈带领二百多名社员背着工具、粮食和衣被,披荆斩棘,爬上几百米高的岩林山开垦荒地种玉米。开荒中,洪科呈白天割茅挖地,晚间把岩洞让给社员住,自己睡在露天地里。社员们受到了鼓舞,有的被茅草刺破了手背,锄头柄磨破了手掌,还坚持不歇。九天时间,他们开垦出一百三十亩荒地,第二年收获了三万多斤玉米。现在,岩林山上已有了每年两种两收的肥沃土地三百多亩。
这个大队还运用集体力量改造不少瘠薄山地。如大麦岭上有七十亩土质硬、底子瘦、水利差的低产田。社员们采取深耕细耙改良土壤结构,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建立山塘蓄水灌溉等办法,经过连续三年的艰苦改造,使这片田的平均亩产量从原来的一百斤增加到三百八十斤。像改造这片低产田一样,五年来全大队共改造了三百四十亩低产田。许多社员感慨地说:“纽丝岭上搞生产,是‘粮在黄连下,不吃苦拿不到’。”
勤俭办社 干部带头
这个大队在五年中连续增产增收,可是每年非生产性开支却不到规定指标的一半。正像六十一岁老社员洪登贵常说:“我们队的干部是吃苦在前,生产细划算,事事讲勤俭,能够战胜穷山恶水,和他们的领导分不开!”如大队会计全家禄,五年没错过一笔账,从县里、公社开会回来,常常背一包废纸回来印表格。社员们都称他为“好管家”。去冬修水库时,第四生产队向大队要钱买麻绳抬石头,支部书记洪科呈一算,要三十多元。于是,他就访问了几个篾工,听说山上的野红藤比麻绳还结实。第二天早晨,他就上山割了一捆野红藤,背到第四队去,解决了缺绳问题。


第2版()
专栏:

  趁春水运木材
上图:湖南洞口县月溪公社社员抓紧春季山溪水涨的时机,把深山里的木材向外流送     张云龙摄(新湖南报供稿)
下图:浙江丽水县境瓯江上流送的木筏
             新华社记者 吴元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