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来信

充分发挥社员的劳动潜力
编者按:由于党的政策在农村中进一步贯彻,公社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起来了。他们关心集体生产,争取多出工、多做活,希望在两年大灾之后,今年能得到一个较好的收成。因此,如何合理派工,充分发挥群众的劳动潜力,正确地组织群众生产,是当前
生产队干部领导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这几封读者来信提出的问题,值得注意。
从发展生产着眼安排用工
前不久的一天晚上,我正在生产队办公室安排活路,社员李和忽然找来,质问我:“为啥不给俺派工?”
李和的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有的社员没活干,这是窝工浪费。我决定召开生产队管理委员会,同时请了几位“老参谋”,共同讨论这个问题。大家都批评我满足于生产上的一般成绩,在制订生产计划时,没有从发展生产着眼,漏掉或削弱了好多活路。这些活路是:
(一)今年每亩地计划平均施肥四十担,虽然比去年增加了,数量还不多。现在还有肥源可挖,每亩地可增施肥料十七担。
(二)我们这里是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很重要,如果整修山坡,能扩大梯田面积,蓄水保土;除保证当年增产,也给今后增产打下基础。
(三)我们队里果树很多,栽种果树和果树管理工作原计划用工很少,可以增加。
(四)围绕春耕开展编织等副业生产。
这样安排活路之后,全队比原计划增加用工二千七百多个,劳动力不敷应用了。怎么办?大家精打细算,从各方面研究了节约用工。社员王增元说:“今年的生产安排得头头是道,摆布得汤水不漏,这样干起来才有劲”。
现在,我们队春耕生产一般做得比较扎实,全队还新栽果树二千九百多株,整修了山坡、梯田,开出了三亩荒地,并在堰坡、山坡上种了一些油料作物。
   河北涉县井店公社四街大队第
   七生产队队长 王通顺
  生产队长派工要公平
为了争取今年农业增产,我认为生产队需要合理地安排和使用劳动力。
据我了解,有些生产队干部不愿给社员多派活,却给自己和家属、亲友多派活。例如安阳县曲沟公社武旺大队第一生产队,在一个半月内,生产队长和会计等五户队干部同他们的家属,实做劳动日超过原投工计划的64.5%。而全队三十二户社员却只完成原投工计划的93%,其中有八户社员由于劳力较弱,队长、组长不给派工,在一个月内,连一个劳动日也没有做。
生产队当前应该要做的农活,是不是都安排到了?还没有。例如,我们这里有些小型农田建设工程要维修,有些田块要进一步精耕细作,由于有些生产队的生产计划和增产措施标准偏低,这些生产项目没有纳入全年计划。还有些队干部害怕用工多了会降低工分值,因此没有积极抓眼前不能得益的基本建设。我认为,这样做不利于农业增产,也必然会减少社员的收入。
河南安阳县 潘文惠
  强弱劳力要合理使用
不久前,我们在河北满城县神星公社市头大队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生产队中,户与户之间的出工量很不平衡。我们了解这是由于派工不合理所造成的。就拿这个大队第二十二生产队的情况来说吧,全队二十五户,社员范洛述家六口人,有四个比较壮的劳力,从去冬到今年2月底,共做三千四百个工分,占全队总工分数的五分之一。而范宪申、范文礼等四户社员,共有五六个女劳力和辅助劳力,虽说他们干活弱一些,但要凑在一起也能顶范洛述家劳力的一半,实际上这四户才做了二百九十个工分,还不及范洛述家的十分之一。
这些户为什么出工偏少呢?并不是他们不愿多出工,也不是不能多出工,而是队里安排给他们的活少,队干部不愿意派他们干活,说这些人干活不顶事,做的活不好。因此,有些适合他们做的活也派男劳力和壮劳力去做。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不仅会使这些劳力少、劳力弱的户减少收入,而且对发展生产也没有好处。
                    王树 张玉兴
  增加生产才能提高工分值
我在南方一些农村里,看到一些生产队对好田下的工夫大,对薄田下的工夫小,甚至不下工夫。这样作的理由据说是:好田油水大,下工夫,增产多;薄田下了工夫,也增产不了多少。例如广西玉林县仁厚公社荔枝大队的若干生产队,在去年早造田间管理中,对一类田下了肥料,又耘了两次,对二类田只耘了一次,对三类田既未施肥,又未耘,插上秧就算了。当时肥料不足,但劳动力并不紧张,那么为什么不耘田呢?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三类薄田耘不耘作用不大,“耘也一百,不耘也一百”(指亩产一百斤)。有的队干部还说:“费了工,不增产,分值低,会使社员减少收入。”原来他们怕白费工,降低工分的分值。
生产队讲经济核算,降低成本,提高分值,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提高分值的主要途径应该是,千方百计发展生产,力争收获更多的产品。耕地的土质坏,是可以改造的。俗语说的“人勤地不懒”,正是这个道理。
我希望各地生产队在安排今年的生产当中,对远田薄地多施些肥,多加些工,使它们献出更多的产品。产品多了,社员的工分值才能提高。 迟宝珍


第2版()
专栏:

  千方百计种足棉田面积
  精耕细作提高种棉质量
  全国植棉模范吴春安和曲耀离谈植棉经验
本报讯 当此植棉季节临近之时,山西日报发表了全国植棉模范、翼城县城关公社西梁生产大队队长吴春安和全国植棉模范、运城县龙居公社副主任曲耀离关于植棉经验的谈话,摘要如下。
  照顾大局尽量多种
两位植棉模范一致认为,种足是种好的前提条件,种好不能撇开种足。如果种得虽好,而没有完成国家种植计划,将来完不成棉花交售任务,那也不能叫种好。这里面要有一个国家观念,要顾大局,识整体,千方百计把面积种足。
棉田面积是不是已经落实,不能光看大数,要一个个生产队、一块一块地的落实。曲耀离说,我们公社今年棉花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去年是三万四千多亩,今年扩大到三万六千亩,猛一看,这很好,但是仔细检查,还有问题。有些生产队干部说,面积你别管我们,反正秋后交那么多棉花就算了。这可不行。面积种不够,怎么能收够棉花呢?固然,他们想在实种的面积上多加工,争高产。这当然好。问题是:一,面积少能不能保证多产,多产不了怎么办?二,即使多产了,国家征购任务完成了,这里边也有个观念问题,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尽可能多种一些棉花,多交售一些好呢?还是少种一些,干那没有把握的事好呢?曲耀离认为还是多种一些好。吴春安同志说,种足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要把种子下够,苗子留足。他说,我们这几年提倡一次捉全苗,保全苗。补苗不仅造成了人工和种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影响增产。
  把好四关种好棉花
吴春安同志说,种好棉花要把好四道关口,即人、地、种子、播种。第一是人,人靠地养,地靠人种。种好种不好在人。我们西梁大队每一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一支植棉技术专业队伍。处理种子的、掌耧的、撒籽的各种把式都有,而且年年固定,所以播种质量步步提高。除了这批专业队伍以外,我们每年还都发动群众,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失败教训,用来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第二是土地,要选沙土绵土、向阳透风的土地种棉。地块确定以后,要抓紧保墒,土要整细,地要整平。浇过的水地要细犁细耙一次,浇不上的旱地要及时耙耱,让土壤密实,保住水分。第三是种子,近年来棉种很多,谁也喜欢产量高棉絮长的品种,但用种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再就是种子处理,粒选太费工,又容易留下空的,用扇车扇最好。浸种要注意温度和时间,还得看往什么地里种。浸好的种子至白毛出现,应进行拌种,拌种后再拌些草木灰或细炉灰,撒种时利索。第四是播种要适时,下种的密度、播种的深度,也要因地制宜。
曲耀离同志着重谈了什么时候种的问题。他说,棉花下种应该是,没雨抗旱种,有雨按时种,有墒不等时,到时不等墒。他具体介绍说:老农的经验是:“枣芽发,种棉花;清明前后,种棉点豆”;“枣芽一寸,棉花种尽。”这些经验都对,不过最好还是按科学办事,地温稳定上升到十二度以上,就是棉花的播种期。另外还要看墒情大小,有雨没雨。假如在清明前五、六天落了一场雨,那就有雨不等时,要抓紧时间种,如果清明没雨,墒情不好,这千万不能靠天等雨,仍要按时下种,这叫到时不等墒。为了让棉苗避开霜害,还要掌握住霜前播种,霜后出苗,这就要摸住各地晚霜的时间。
  下种后耙地不耙?
关于下种以后耙地的问题,吴春安同志说,下籽后立即耙一次,十天头上再耙一次最好,有的下种后七八天就要耙,这有些太早。因为棉籽入土后要翻个身才能出来,耙得过早,地一硬种子就不好活动,出苗就慢了。那么,下种后下了雨是否要耙呢?曲耀离同志说,那也要看情况,如果下种后三天下了场雨,就是不耙好,因为耙了,再遇到一场雨,地就更硬了,棉苗越不容易出土。
× × ×
综合上面两位植棉模范的经验:第一、种好棉花,需要精耕细作,讲究技术,不可马虎;第二、所有的技术措施和实地经验,都不能撇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因此,学习也就不能死搬硬套,必须因地制宜,活学活用。这就是说,必须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去研究外地的经验,必须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学习、试验和推广外地先进经验;第三、要把老经验和新办法结合起来。老经验有许多是好经验,到现在仍然行之有效;新办法呢?又往往比老经验更科学。两者能够加以分析比较,取其所长,去其所短,棉花就会种得好。(附图片)
为了节约使用棉种,全国植棉模范、山西运城县龙居公社副主任曲耀离(右)和县农业技术人员根据棉种的发芽情况,计算不同棉种的播种量
新华社记者 董荣贵摄


第2版()
专栏:

  改进船只调配 加快船只周转
  宜昌赶运物资支援春耕
据《湖北日报》报道 湖北宜昌县木帆船管理站改进船只调配,增加薄弱地区的运力,加快船只周转,加速运输沿江的春耕生产资料和其它物资。
宜昌县管辖的沿江地区,前一个时期水上物资运输工作不够及时,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最近,邓村、太平溪春茶即将开园,迫切需要调进速效肥;各地修制小农具的用材和生活日用品也急需运到;等待外运的土特产品也积存很多,物资部门迫切要求改进水上运输工作。
宜昌县木帆船管理站等有关部门最近对这个问题作了一次调查,发现物资运输不及时,除了运力不足这个原因外,主要是船只使用调度不合理。比如在河窄水急、物资分散的西陵峡出口地带,也派载重量大的木船,航速较慢,航次时间拖长,并且有些码头不适于大船停靠,不得不将十二个码头的物资集中到四个较大的码头装卸,这就增加了人力运输,拖延了时间。另外,管理工作和劳动报酬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经过这番调查后,宜昌县木帆船管理站就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他们加强了和货主的联系,将全站一百四十七只木帆船按运载量分类,实行因货派船;选择了一吨半到十吨以内的船五十三只,专门负责西陵峡出口沿途十二个码头的物资运输,哪个码头有多少货,就派载运量合适的船,尽可能直运直达。其余九十四只十吨至六十吨的大船,其中工具较全、技术力量强的船,就由人工驾驶;工具很缺、技术力量较弱的船,则与有关运输部门协作,由火轮拖带。这些十吨以上的大木船不宜在川江行驶,就跑宜昌市以下的航道。调整到川江上游担负山区物资运输的小船,因船只增多,技术力量不足,就采取熟手带新手等办法培训驾驶人员,现已配齐了五十三名驾长。他们还由船工民主讨论,改进了工资报酬,采取按工种、按技术熟练程度、劳力强弱及总运货量进行分配。
经过这些工作后,现在宜昌上游航线,从宜昌到太平溪的每月航次周转,已从过去的十次增加到十五次。上游十二个码头,船只都可以直接停靠装卸物资,减少了陆上人力集并。宜昌下游至沙市每月航次周转,也由原来的二、三次增加到四、五次,载运量也有增加。


第2版()
专栏:

  继承和发扬工艺美术行业的丰富经验
  苏州总结老艺人的传统技艺
本报南京12日电 江苏省苏州市工艺美术部门,积极挖掘和总结著名老艺人的传统技艺。从去年以来,已经初步总结了苏绣、剧装戏具、红木雕刻等十多种技艺,其中有著名艺人龚福祺的烫花,金静芬、李娥英的刺绣针法,吴?昆的苏式红木小件,任再昌的昆剧戏衣等文字资料和实物样本。
苏州市是全国重点工艺美术品产地之一,历史悠久,著名的老艺人很多,其中好些人年纪都比较大了。为了把这些老艺人毕生积累起来的技艺经验继承下来,苏州有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他们首先对这些老艺人的工作,根据各人的专长,作了适当的安排。对于有特殊技艺的老艺人,大部分集中在工艺美术研究所或设计室,专门从事创作设计和传授技艺;对于技艺较高、身体健康的老艺人,则安置在生产单位担任艺术指导工作。少数年老体弱的老艺人,则半工半休,或在家里生产,并担任本行业的艺术顾问。这样,就使老艺人们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回忆、整理和总结他们毕生的技艺经验。七十多岁的著名苏绣老艺人金静芬,擅长八、九十种传统刺绣针法,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去年以来,她就着手总结编写她的传统针法技术,绣制了四十多幅针法实物样本,并作了文字说明,成为学习研究古老的苏绣技艺的一份重要材料。著名的檀香扇烫花艺人龚福祺,去年以来,集中全力编写完成了烫花技艺的经验总结,还精心烫制了二十多种京剧折子戏的图案,使这门绝艺有了比较完整的资料。
许多技艺精湛的老艺人,文化水平比较低,只会做,不会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州市工艺美术部门采取了两种办法:一种是挑选一批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优秀青年拜老艺人为师,在实际劳动中学习,并采取“师傅讲,徒弟记,做到哪里,写到哪里”的办法,把制作过程全部记录下来,整理成文。另一种是邀请年老艺精、经验丰富的老艺人举行座谈会,从他们的漫谈回忆中,汇集点滴、片断素材编写资料。


第2版()
专栏:

  沈阳驻军新战士代表回原工作单位
  向亲人汇报在部队成长情况
新华社沈阳11日电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地区部队,利用节日、假日组织新战士代表回原工作单位汇报个人入伍后受到的锻炼情况,受到广大青年和民兵的欢迎。
今年春节以来,沈阳市部队五个单位先后组织了六十五个去年入伍的五好战士,分别回到他们原先工作的工厂、学校和机关等二十多个单位作了报告。他们用自己亲身经历,介绍了他们在保卫祖国光荣岗位上执勤、训练、学习生活,以及他们在人民军队光荣传统的熏陶下,逐步成长的经过,使许多青年和民兵受到很大教育。新战士李家德原是沈阳矿山机械厂的民兵,当他介绍了他们厂去年入伍的新战士,已有十四人入了团、十八人被评为五好战士、二十一人受到表扬的情况以后,这个厂的许多民兵表示要学习这些新战士的优秀品质。沈阳铁路信号厂的民兵,听了有关部队官兵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愉快生活后,有的表示要学习解放军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搞好师徒关系;有的要学习解放军艰苦朴素、勇于克服困难的作风,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
许多新战士代表还访问了新兵家属,向他们介绍他们的子弟在部队生活和工作的情况,沈阳市大东区新战士曹福良的母亲听到儿子在部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后,一再拜托战士代表给她儿子捎个口信,要他在部队好好学习,努力向上,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在汇报期间,许多新战士还收集工农业生产中的先进事例和拥军优属的情况,以便回部队向战士们作传达。


第2版()
专栏: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
  集会庆祝建院十五周年
据新华社上海12日电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10日晚上集会,庆祝建院十五周年。上海市文化局负责人到会向剧院致贺。会上演出了文艺节目。
这个专门为儿童演出的剧院,是根据宋庆龄副主席的意见,1947年4月10日在上海成立的。当时名为儿童剧团,只有三个戏剧工作者和十几个儿童。他们突破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重重阻难,演出了一些进步的儿童剧和秧歌剧《兄妹开荒》等。解放后,剧团得到很大发展,扩充成为儿童艺术剧院。现在它拥有编剧、导演、演员、舞台设计、作曲、乐队、舞台管理人员与剧场管理人员等一百多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少年儿童。
这个剧院经常在儿童艺术剧场为孩子们演出戏剧、音乐和舞蹈。演过的多幕剧共有二十八个,独幕剧三十多个。其中有童话剧、神话剧,也有现代剧、革命历史剧。剧院的编剧人员创作了一些受到少年儿童们热烈欢迎的剧本。如童话剧《马兰花》,剧院从1956年以来已演出二百十五场。
剧院中许多优秀的演员、音乐和美术工作人员,都是在童年时代便参加了这支儿童戏剧队伍,一边学习,一边工作,逐步成长起来的。


第2版()
专栏:

  温州的工艺美术
彩石镶嵌
浙江温州市的彩石镶嵌工艺,近年来又有了发展。石嵌艺人们发挥传统的手法,把石嵌艺术运用到实用品上,创制了许多群众喜爱的小型家具等产品,如小圆镜、串堂、挂屏、茶几、三套箱等。
温州市附近的青田县出产有著名的青田彩石,石嵌艺人们巧妙地运用这种石片上的天然彩色,按山水、人物、花鸟等形象,把石片镶嵌在红木或樟木等板面上,经过细雕浅刻,渲染成一幅幅彩墨画面。这些彩石薄片仅仅高出板面三四毫米,画面柔美、妥贴而富于立体感。
石嵌是温州木雕名艺人潘阿明首创的,迄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
油泥彩塑
一幅由浙江美术学院的教授和温州的艺人们合作制成的巨幅油泥彩塑屏风“和平之春”,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赏。
油泥彩塑是温州市近几年来新兴的工艺美术。它一般采用国画的构图,由彩色油泥堆塑而成,兼有国画和浮雕的优点。堆塑时所用的油泥,是用泥土、颜料、油剂混合而成,干后表面结膜生泽,水不能浸透,受燥不龟[jūn]裂,轻便牢固。
油泥塑原是温州地区的油漆行业中的辅助工种之一,不成为单独的艺术品,色彩也不如现在丰富。后来艺人们发挥创造性,吸取面粉塑的一些技巧和油伞画的某些经验,逐渐形成现在的油泥彩塑艺术。油泥彩塑的底板,主要用有色的人造大理石、花木板、磁板、漆板以及其他胶合板,底板有色,能起烘托画面的作用。
油泥彩塑的艺人大多数是原来善画的油漆工,谙熟配色和堆塑的业务,所以油泥彩塑在创作风格上具有民间特色。彩塑品种也多,有屏风、壁挂等,也有几、箱、瓶、盒等。
角雕盆景
用牛角制造的工艺美术品很多,但是最近温州的手工艺人们精雕细刻牛角作为盆花、盆景,在国内还是首创。你看那“秋菊”的盆景,有乳白色盛开的菊花,有含苞待放青灰色的花蕾,菊叶或老或嫩,或正或反,叶叶不同,那多姿的菊枝更是栩栩如生。
首创“角雕盆景”的艺人张俊卿原是雕制牛角图章、牛角烟斗和花板雕刻的,熟悉牛角的性能。他参加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室工作后,受到其他雕刻工艺的影响和启发,去年利用牛角和牛蹄摹拟自然花卉的形象,大胆地尝试,镂雕了一枝“秋菊”。这一创作的成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研究室领导方面组织名艺人们一起来研究了这项新的创作。现在,“角雕盆景”已经试制成功,投入生产的已有秋菊、冬梅、水仙、兰花等品种。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玉不琢不成器”
  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 路希杰
我国的玉雕自古讲究“善用俏色”,艺人得到一块好玉,要适其形,择其色,创作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形和色用好了谓之“俏”,作品能身价百倍;用不好变作“脏”,价值一落千丈,以至变成废石一块。这正是我国玉雕艺术的可贵之处,也是难学之处。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特种工艺品厂组长路希杰的十四名徒弟,学艺两年有余,在这方面就有了较好的成绩。
路希杰是怎样传艺的呢?这里发表的是他的谈话。
“种树要打枝杈”
雕琢玉器得大伙儿切磋琢磨才能琢好,可是解放前没有这个条件。那时候,为了饭碗子,师徒也好,师兄弟也好,谁的活儿也不叫谁看。所以我虽然琢了三十多年玉,解放前没有学到多少真本领。解放后,大伙儿有了共同目的,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玉器技术越来越提高。我在1958年从北京来到天津,领导上让我教徒弟,我信心满高地认定:完成任务没有问题。
谁知道,教了一阵,徒弟们的技术进步不快,我可着急了。就在这时候,领导上告诉我要注意做思想政治工作。我一想,可不是,光抓技术不抓思想,这帮年轻孩子怎肯顺顺当当地学,这不是跟种树要打枝杈一个道理嘛!
我们玉器行有句话,叫“玉不琢不成器”,要把玉琢好得“因材施艺”。抓思想也得这样。我挨着个儿地了解了徒弟的情况。原来他们的脾气禀性、家庭环境、个人志愿,一个人一个样,可就是都瞧不起玉器这一行。好几个人说:“干玉器活是玩凉水、磨石头,没出息,不如到大工厂当工人,对国家贡献大,亲戚朋友们问起来也光彩。”我就依靠厂里的党和共青团组织对他们进行教育,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到徒弟们家里去访问,请家长们和我们一道提高徒工的思想认识。
琢玉器是个独立的手工劳动,不随时注意,集体观念就树立不起来,技术也学不好。有时候,分配给这个徒弟一块贵重料,那个徒弟就说师傅偏心;作出一件好作品,又觉着自个儿不得了……。这些孩子们有福不会享啊!我对他们说:你们现在学手艺有师傅教不说,领导上样样替你们想得周到,准备得齐全。解放前学艺不叫学艺,叫“偷艺”,笨的“偷”不来,伶俐的也不能全“偷”到。就算学到本领,在那个社会上有什么前途!北京玉器行有四位技艺超众的“四大怪”,就说当中的潘秉衡吧,解放前有几个人真正把他看在眼里。用着你给顿饱饭吃,用不着一脚踢开,死活由你!现在,潘秉衡当了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啦,要不是党,要不是革命给咱们创造了条件,哪有今天哩!可是好条件还在你们自个儿用啊!
这些话,徒弟们爱听,收效也大。他们说:要不好好学,真对不起党,对不起革命先辈。
经过厂里党团组织和大伙抓紧教育,他们有了一定进步,有的还成了共青团员。
艺从苦学中来
当一个好的玉雕艺人,知识要广,懂的要深,才能善用万样玉,做出好作品。有一回,我问徒弟们:你们养过鸡,知道不知道鸡腿后边的距(小疙瘩)是长在中间还是旁边?两只腿有什么不同?他们谁都说不上来。我又问:你们看过桃树,桃花有几种,每一种的花瓣有什么不同?他们还是光笑。这就不行。我便经常引导他们随时随地体验生活,仔细观察各种花鸟、树木等的神态、性质和构造。看见一棵树,树叶、干枝、树皮,都要印在脑子里,描在本子上;看见鸟儿,这只鸟啄食、饮水、欲飞、将落……都是什么神气,和别的鸟有什么不同,都要深知。我随时随地督促他们苦练功夫。
这一来,这帮年轻孩子有一阵就不喜欢我了。说玉雕做一件一个样,这一件刚熟悉,下一件又换了,不好学。说我太唠叨,在街上碰上我,也是远远躲开,怕我又问他们练没练功夫。有一回,到北京动物园体验生活,我详细给他们讲大象的特点和习性。徒工刘翠英早就听得不耐烦了,一个劲儿地东张西望。回到厂里,我挑了块玉料,让她作大象。她憋了好久无从做起,恨不得再去动物园瞧瞧。这件事给了刘翠英很大教育,从此,她下了班不是到公园里写生,就是到艺术博物馆、美术服务部去参观,要不就到我宿舍里问这问那。别的徒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加高了,经常主动向我问这问那。
既要放手又要管
徒弟有了一定技术水平,得放手让他去干,才能提高得快。可是玉料来之不易呀!去年厂里分配给我们一批珊瑚、翡翠、孔雀石,一两就是百十块钱。我琢了几十年玉,就没用过这样贵重的料。徒弟们刚学了两年多就用这种好料,万一做坏了给国家造成多大损失呀!多少个花鸟景物在我脑子里过了一遍又一遍,两个月过去了,还是不敢投产。
一天,我买了一本《王若飞在狱中》,连着看了两遍。王若飞同志那种革命毅力,在困难的条件底下坚持斗争的革命精神,给我极大教育。我把这本书交给徒弟们看,还给大伙念叨若飞同志在狱中刻苦学习的故事。这一下,又掀起了一个学习热潮。我把我过去想的设计方案和料都交给徒弟们,大伙儿评议,大伙儿出主意。经过大伙儿研究,设计定案投产了,我再细心检查,随时帮着徒弟们克服操作上的困难。结果,这批贵重料到去年年底全部做出了成品,像百鸟朝凤、螺丝口的珊瑚赤虎瓶、鸠尊、白玉斗等等,样式、神态、做工都是别具一格,许多行家看了都很称赞。
从这儿起,徒弟们学技术的兴趣更高了。我也得出了一条经验:教徒弟得相信群众,要放手又不是不管。 (天津日报记者袁之斌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