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肯尼迪政府的扩军备战计划
白增华
今年1月18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向美国国会提出了1963财政年度的“预算咨文”。在这个“咨文”里,肯尼迪在进一步大大增加美国军费开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要使美国达到“更高的、长期的、作战准备的水平”的备战计划。这就更进一步暴露了美帝国主义誓死与全世界人民为敌的穷凶极恶的好战本性。
肯尼迪在他上台后的第二个国情咨文里宣布,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在美国奴役下的所谓“由自由独立的国家组成一个和平的世界大家庭”。为了企图实现这个狂妄的计划,肯尼迪提出的今后一年美国的备战计划将主要包括以下的一些方面:(1)建立和维持一支“战略进攻力量”;(2)一个进行核战争的“指挥和控制系统”;(3)一个加以改进的轰炸机系统;(4)一个全国性的“民防计划”;(5)一支作好战斗准备的“有限战争力量”和可以“迅速把它们送到任何地方去的空运和海运力量”;(6)一支用于镇压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种部队”。这就清楚地说明,肯尼迪政府既准备进行前四项中所指出的全面核战争,也准备进行后两项中所指出的小规模的有限战争。
肯尼迪政府的扩军备战计划,实际上正是对艾森豪威尔政府所执行的企图凭借一场核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大规模报复”政策所作的一种修改和补充。美国在准备全面核战争的同时,强调打“有限战争”,是由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对美帝国主义越来越不利的变化的结果。还在1959年,肯尼迪就不得不承认:“在差距存在时期,我们的大规模报复将失去它的大部分威吓作用”,“我们运用战争边缘外交将远不如以前有效”。“纽约时报”记者赖斯顿也认为,艾森豪威尔政府强调核备战的结果,已使得美国“没有足够的小型武器打几乎人人都认为一定会发生的有限战争”,因而造成了核军备与常规军备“失去平衡”的局面。由于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政策不能阻止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日益壮大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空前高涨,因此,肯尼迪上台后提出的从发展核军备和常规军备两方面加强美国军事力量这一备战计划的目的,显然是想要以此来挽救美国的不利战略地位,并进而借此实现艾森豪威尔政府所没能取得的侵略目标。这不但说明肯尼迪政府仍然顽固地执行着侵略和战争政策,而且还更进一步地暴露了他比他的前任政府具有更大的侵略性和冒险性。
在核备战方面,据美国报刊透露,积极发展导弹武器和核武器以建立一支所谓“核威慑力量的优势”,仍然是肯尼迪政府备战计划中的首要目标。肯尼迪在“预算咨文”里也明确提出,今后一年要“进一步大大增加我们的战略部队的能力”,以使“这些部队的规模和多样性”足以进行一场核战争。为此,新的预算要求国会拨款九十四亿美元(比艾森豪威尔所提出的1962财政年度预算中的数字多十九亿美元),一面继续发展“阿特拉斯”、“大力神”和“民兵”等远程导弹,一面加紧发展“北极星”式导弹潜艇和可携带导弹的轰炸机,以弥补在差距存在的条件下美国洲际导弹的不足。在发展核武器方面,咨文要求“加紧进行设计和发展工作,以保证可以获得加以改进的核武器”。肯尼迪最近还表示,为了使美国的“威慑力量”“有效和可靠”,就必须“使它的核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保持在有效的水平上”,并拥有“我们的研究和发展能力所能制造出来的最现代化、最可靠和最多样化的核武器”。自从去年9月美国恢复核试验以来,据美国官方宣布,到今年3月15日,已进行了二十二次地下核爆炸。最近肯尼迪还悍然宣布将在4月下半月在太平洋上进行一系列大气层中的核武器试验。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最近一再强调说:“我们没有理由放松我们的核军备”,美国“有决心在必要的时候使用核武器”。他还一再威胁说,美国的武装部队有能力“完全消灭”它所指定的“苏联的目标”。美国空军参谋长李梅也叫嚷说:“不能没有战略优势的保护而打有限战争”。这许多事实表明,肯尼迪政府在大力准备有限战争的同时,正在加紧为进行一场核战争作好准备,以继续推行其核讹诈政策。
加紧准备有限战争不但是肯尼迪上台后美国备战活动的新特点,也是被定为“现在的目标”的备战计划中的重要部分。新“预算咨文”指出,“1963年的预算建议是为了大大加强我们的常规部队”。咨文同时指出,今后发生小规模战争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大加强”美国的常规部队,以“使他们能准备好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在一个长时期内进行有限战争”,便成为当前美国备战活动的中心问题。
事实上,还在肯尼迪上台以前,有限战争便早已被美国的军事策划人员看作是摆脱美国侵略政策遭到沉重打击而造成的困境的一条出路。美国总统安全政策顾问基辛格,早在1957年便认为美国如果采取有限战争的办法,就完全可能继续推行实力政策,而摆脱当前的“复杂局面”。《纽约时报》记者苏兹贝格在肯尼迪上台前夕作为对新政府的献策,也提出了进行“灌木林火式战争”的主张。他说:“灌木林火式的战争是这样一种战争:它在地理上限制在一个具体的区域内,而且在这种战争中只使用所谓常规武器,或是至多使用战术性核武器。这种概念有意地规避用毁灭城市的氢弹进行全面破坏和进行洲际核导弹冲突的想法”。他认为在当前形势下,“美国不可能考虑冒总体战的危险”,因此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今天我们能够打的战争只有灌木林火式的战争”。但他又补充说,“如果我们不再继续像一直在做的那样准备全面战争,我们就会冒丧失威慑力量的危险”。肯尼迪在第二个“国情咨文”里,也认为有限战争能力是“用来补充而不是替代我们的核能力”。这就是说,只有在全面核战争和有限战争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像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所说,“能够灵活地在几种作战计划中进行选择”,并“选择我们认为对我们自己最有利的那一级的”战争。
肯尼迪之流毫不隐瞒美国在加紧准备核战争的同时强调准备有限战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镇压蓬勃兴起的民族独立运动。肯尼迪说,美国“保卫和扩大自由的广大战场,是在地球的整个南半部——亚洲、拉丁美洲、非洲和中东——这些正在兴起的国家的人民的国土”。在新的“预算咨文”里,肯尼迪为此要求国会拨款一百八十四亿美元(比艾森豪威尔为1962财政年度提出的数字多三十七亿美元)用于发展“一般目的的部队”,其中包括把正规的陆军师数从十四个增加到十六个,大大增加战斗机部队的力量,修改后备队的组织和训练计划,并大大增加常规部队的采购量。咨文同时强调要“继续发展和维持面临内部颠覆或外来侵略的严重威胁的国家的精锐部队”,以使它们在共同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里“发挥重大的作用”。
肯尼迪上台后一年多来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在他疯狂扩军备战的同时,正在明目张胆地进行着一系列有限战争的冒险。还在他上台之初,他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对古巴革命政府的武装进攻。在非洲则加紧利用联合国实行鲸吞刚果的计划。在欧洲则借口“柏林危机”大量增加驻欧军队,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挑衅性的军事演习,叫嚷“决心要冒任何危险”占据西柏林。在亚洲则加紧干涉和侵略老挝,并派遣大量军队直接参加了镇压南越人民爱国正义斗争的武装干涉。今年以来,肯尼迪除了提出一个要在更大规模上进行战争冒险的备战计划外,还下令全国的一系列政府机构作好“全国紧急事件的准备”。在最近的记者招待会上,他还叫嚷老挝局势“非常危险”,还要加紧镇压南越人民的斗争,在“柏林问题”上则准备“在必要的时候打仗”。
今年1月底的《华盛顿邮报》在一条消息中透露说,美国加强准备有限战争的目的,并不在于发展一支规模无比庞大的常规部队,主要是为了要使这支军队具备有充分的力量,足以“提高”有限战争的“限度”。这就是说肯尼迪想一方面利用核讹诈来恫吓各国人民,妄图削弱各国人民保卫和平的斗志,同时却可以凭借有限战争的手段,实现他的侵略目的,镇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扩大它的侵略基地。
据美国报刊报道,为了加紧镇压民族独立运动,肯尼迪政府已经把准备进行“游击战”的所谓“特种部队”,列为总的备战计划中与“核威慑力量”和“常规力量”同等重要的一支力量。肯尼迪政府认为,美国如能保持前面所说的核战争与有限战争的两种力量,那么今后最可能发生的战争,将是在各小国里进行的争取民族自由的小股游击战,因此,必须加强美国的“特种部队”以进行镇压。合众国际社在不久前发表的一条消息中承认说,“在肯尼迪的指令下,一年来,陆军正以一种战时的紧急行动扩大着它的特种部队”。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宣布说,美国目前受过这种“游击战”训练的部队,已从去年年初的二百人增加到四千人。
在肯尼迪的亲自指挥下,经过一年多来的加紧备战,美帝国主义战争势力最近已表现得愈益嚣张了。美国的《斯通周刊》最近在评论肯尼迪的“预算咨文”时指出,美国政府目前的庞大军事预算,“体现了比艾森豪威尔政府更为冒险的政策”,因为肯尼迪正在“准备以三种形式玩弄(战争)这种可怕的游戏”。尽管美国政府首脑们对他们的备战计划显得有些得意忘形了,但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今年年初在展望美国侵略和战争政策的前景时,不得不哀叹美国战略的“前景越来越令人不安”。这家杂志认为,世界力量对比对美国不利的“这个事实将迫使对美国的防御战略作另外一次重要的研究”。不管肯尼迪政府在制造战争威胁上表现得多么猖狂,显然都必将无法阻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前进。但是,由于肯尼迪政府具有比艾森豪威尔政府大得多的侵略性和冒险性,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既要防止它发动全面的核战争,也要防止它发动局部的有限战争。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必须不断揭露帝国主义战争狂人的战争阴谋,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挫败美帝国主义的一切侵略和战争计划。
(附图片)
图为美国“特种部队”进行游击战术训练的情况


第5版()
专栏:苏联通讯

盲聋哑人成了学者
沈一鸣
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大厅里坐满了听众,有些人干脆坐在大厅的过道上和台阶上,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听取教育史上一场很重要的学术论文答辩。
“今天的议程是候补博士论文答辩。这好像是一个平常的课题,可是,我们大家已幸运地成为一件不平凡事件的参加者了……。”俄罗斯联邦科学院院士、研究所所长斯米尔诺夫教授隆重地宣布了论文答辩开始。
在听取了答辩人传略和学者们对答辩人的学术著作的评介后,一位个子不高的中年妇女慢慢走上了讲坛,开始宣读自己的答辩报告。可以看出,她讲话比一般人吃力些,但是咬字十分清楚。她一边讲,一边用右手指尖不停地摸索着自己的讲稿。这份讲稿上用可以触摸的盲人用的文字写着关于她自己的学术著作《我怎样感受和想像周围世界》一书的报告。她的讲话声音时高时低,显得有些紧张。她听不见自己讲话的声音,但在答辩过程中还是有条不紊地回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通过她的助手用指话法(一种盲聋哑人交流思想用的手指符号)转译给她的。
这位答辩人既听不见也看不见,但是她能如此准确不误地理解周围世界,简直同正常的人没有多少差别。答辩结束后,学术委员会一致决定授予她教育科学(心理学)候补博士的学位。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认为这件事是世界教育史中重要的一章,她的这一学术著作为盲聋哑教育和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科学材料。
在这次论文答辩后不久,我们专门访问了这位苏联有名的盲聋人奥尔加·斯科洛霍多娃。她现在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缺陷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她的巨大艰苦工作的总结《我怎样感受周围世界》一书在1947年出版,1954年她又补充了《我怎样想像周围世界》部分,书名改成现在的《我怎样感受和想像周围世界》。作者在这部书中根据亲身体验、详尽地叙述了一个盲聋哑人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想像。这本书引起了国内外盲聋哑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广泛的注意,现在已被译成德、捷、罗、中、法、意等十多种文字出版。斯科洛霍多娃写过二十部学术著作,此外她还写了五十多首文艺素养很高的诗篇,都已出版。
奥尔加·斯科洛霍多娃给我们谈了她自己从一个农村盲聋哑姑娘成为学者所经历的道路。
“1914年夏天我生在乌克兰赫尔松附近的一个贫农家中,当时父亲被征去前线了,我靠母亲的劳动过活,五岁那年,我不幸染上了可怕的脑膜炎,这场病起初使我双目失明,不久左右两耳也相继失掉了听觉,由于没有视觉和听觉,说话的能力也慢慢地消失了。1922年初母亲在病贫交迫中死去。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当地的教育机关把我送进敖德萨盲童学校,当时我经常想到自己是个残废人而哭泣。1925年初转入哈尔科夫盲聋哑人专门学校,在这里,在著名的缺陷学教育家索科良斯基教授的教导下,我学会了对空间的感觉,并借助触觉和其他感觉能力开始恢复说话能力。同时我还学会了盲文。我在这里受完了中等教育,并参加了共青团。1944年夏我到了莫斯科,继续在索科良斯基教授指导下学习。1948年开始在缺陷学研究所担任科学工作,一直到现在。”
“当然,一个处于愚昧状态的盲聋哑孩子从学会讲话、感受世界,到把所理解的东西作为一种研究的总结用文字写出来,这是一个长年累月的艰苦劳动过程。我除了恢复自己的口语,学会用盲文读书和理解周围事物花去了许多年的时间外,为了进行研究工作和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还用了很多工夫来记录许多事实。记录事实对一个没有视觉和听觉的人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我在记录一个事实时经常要修改一二十遍,因为把一件物体用自己的语言记述下来,要比用手的触觉或其他知觉来了解一个物体复杂许多倍,要描写一件抽象的事情就更加困难了。”
“为了进行写作,我读了许多书,其中有的是已译成了盲文的书,有的没译成盲文的书就请别人用指话法转译给我。我特别喜欢读文艺书籍,因为它能形象地给我描绘许多事物。我还怀着极大兴趣读过有关中国的作品,其中有叙述中国人民卓越的儿子孙中山的书。我几乎忘掉一切地读书,有时甚至把休息时间也放弃了。1933年作家高尔基知道了我的学习情况后写信给我,鼓励我努力学习。这些信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和启示,现在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还拿出它们来念,以坚定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
“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我在有视觉的同志的帮助下参观了许多博物馆、展览会和名胜古迹。”
“劳动对我理解周围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当我开始对周围生活有所了解时,我首先感到需要做自己力能胜任的体力劳动。我知道自己生理上有缺陷,这些缺陷成了我参加社会生活的最大障碍,但我决心要用自己的劳动来为社会谋福利。我努力学习缝纫、编织、洗涤等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技能。记得我最初学削土豆皮和洗衣服时,先是用手去摸别人削土豆皮和洗衣服的动作,然后请人教会我使用刀子和搓肥皂的方法,一旦自己能动手干的时候,我就尽量不去依靠有视觉的人帮助。只有在进行研究工作时才去请人作技术性的帮助。我曾在工厂里同其他盲人和聋哑人一起生产鞋带和糊纸盒,这种劳动使我养成了过有组织的劳动生活的习惯,加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从我加入共青团的时候起,我就立志要在觉悟方面和其他方面都不比生理上正常的团员差,当然我也曾为了自己生理上的缺陷而沮[jǔ]丧过。在卫国战争年代,因为不能同其他人一起上前线而使我感到苦恼,但团组织和同志们给了我极大鼓舞,鼓励我在写作和文艺方面进行努力。”
“我对许多问题都感兴趣,在写作的同时,我还从事研究盲聋哑童的教育问题。我按照大学的教学大纲学过心理学、教育学和生理学。我总想能尽多地帮助那些盲聋哑孩子,使他们了解生活,掌握知识,从事劳动。我现在在缺陷学研究所盲聋儿童教育实验室担任研究工作。我最近的著作《我怎样理解周围世界》一书已脱稿,将作为《我怎样感受和想像周围世界》一书的第三部分出版。此外,我正在写作《知识如何形成和如何在周围生活中进行互相了解》的专题论文,计划在今年内完成。对我来说,我能帮助盲聋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独立的劳动者,是一种莫大的愉快。”
“有人说,我今天能成为一个能读能写的人是因为有‘天才’。但是‘天才’是在努力吸取知识、热爱劳动和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的。我衷心地希望同我一样遭到生理上不幸的中国同志们更顽强地学习,勇敢地投入火热的生活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和祖国有用的人材。”


第5版()
专栏:资料

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的经济状况
车尔
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都在加里曼丹岛的北部。文莱是英国保护下的一个苏丹国,沙捞越和北婆罗洲则是英国的直辖殖民地。这三个地方共有面积二十万三千五百六十平方公里,人口约一百二十八万。在殖民统治下,这三个地方的经济状况表现了殖民地经济的特征,这就是整个经济完全依靠几种重要原料的生产和出口,成为殖民国家的原料供给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石油是文莱、沙捞越的主要原料产品。主要产地是文莱的诗里亚油田。它是目前东南亚最大的石油产区之一。1960年,诗里亚油田的原油年产量为三千三百四十五万桶。沙捞越的米里本来是石油产地之一,但是由于外国公司的不断开采,油井逐渐枯竭。文莱诗里亚的原油由输油管运到沙捞越的罗东炼油厂进行提炼。近年来文莱的原油也有运到新加坡提炼的。
石油的开采和运销全部在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的垄断之下。这家公司有四家子公司,即负责全区石油产品的分配与销售的婆罗洲亚细亚统销公司和设在诗里亚的文莱石油公司,设在罗东的沙捞越石油公司,设在纳闽岛的北婆罗洲亚细亚公司。此外,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已经在北婆罗洲投资达五千万美元以上。
石油在沙捞越和文莱的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成为两地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据1959年统计,沙捞越从文莱输入原油二亿九千二百万元(马来亚元,下同),而罗东炼油厂输出的石油产品为三亿五千一百多万元,占沙捞越出口总值的67%。同年文莱石油输出额占出口总值的95%。文莱人口几乎一半是依靠在油矿工作维持生活的。
木材和橡胶是沙捞越和北婆罗洲的两项重要原料产品。沙捞越的森林面积占全境面积的76%。1959年输出木材总值三千一百万余元,仅次于石油。木材主要输往英国、香港、日本、澳洲、意大利、荷兰、西德等地。北婆罗洲的森林面积占全境面积的80%,而以山打根附近为木材的主要产地,每年生产木材十二万吨。木材是北婆罗洲主要出口货物,1960年产值达九千万余元,占北婆罗洲出口总值的48%。1952年以来,外国资本的北婆罗洲木材公司垄断了木材的采伐权。现在这家公司已经将采伐权出售,但仍保留重新租让的权利。目前有包括一家美国公司在内的七家公司,享有在拉布克湾全区采伐木材的权利。在锯木业方面,已有四家外国投资公司和当地商人组织公司计划经营。在沙捞越,用现代技术采伐的两家大公司也属于外国资本所有。
橡胶种植在沙捞越和北婆罗洲的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沙捞越的三十万英亩耕地面积中,橡胶的种植面积占80%。大部分橡胶种植园的面积都比较小,并且多是老树,未加翻种,胶的质量和产量都不高。五个大规模的种植园都为外国资本所有。1959年沙捞越产橡胶四万四千吨,总值约九千五百万元。北婆罗洲的橡胶主要产区在亚庇附近,1960年输出橡胶总值为四千九百余万元。据1960年10月北婆罗洲殖民地政府农业部发表的报告,全境三万九千户农户中,有50%以种植橡胶为主。文莱橡胶种植面积有二万六千英亩,1960年橡胶出口值为四百万元,占出口总值的1.3%。
胡椒是沙捞越仅次于橡胶的重要农产品,种植面积在六千到七千英亩之间。1958年和1959年输出分别为八千八百吨和七千吨。近年来胡椒由于病虫为害而减产,1960年头十个月的输出量减到三千二百吨。
文莱、沙捞越、北婆罗洲的农业,由于主要生产为殖民国家所需要的原料,当地人民所必需的粮食却需要大量进口。沙捞越稻米种植面积只有约二万七千英亩,其中二万英亩是达雅克人种植的旱稻,产量极低。据1959年统计,沙捞越本地生产大米六万二千吨,输入大米五万零五百吨。北婆罗洲有48%的农户主要种植稻米,粮食一半依赖进口。文莱本地生产的稻米只能供应需要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每年要进口价值一千多万元的粮食。
殖民主义者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商品销售市场。1959年沙捞越进口商品总值四亿五千万元,除转口性质的原油外,主要为粮食、工业制品、机器及交通器材、化学品、烟草。北婆罗洲的进口商品主要为机械、食物、日用品、车辆、衣料。这些商品主要来自英国。文莱输入的商品,从英国输入的即占总值的50%。
外国资本目前还在继续侵入北婆罗洲和沙捞越。
在北婆罗洲,有四家外国公司正在勘查矿藏。其中伦敦的奈洛培崇公司在山打根从事铬、铁、锰和镁的勘查工作;新加坡的马来亚矿业公司在拉卜河流域及东古河流域勘探铜、铅、锌和金矿;菲律宾和香港的苏里亚诺公司在卡拉摩河流域等地勘探铜、铅、锌和金矿。另外还有台湾的海丰公司准备在西里保邦煤田勘查煤矿资源。日本垄断资本也正在积极渗入。日本的大洋渔业公司准备在北婆罗洲从事深水捕鱼业,已经计划在当地建立罐头和渔业公司。日本公司并准备在东海岸开采石油。英国资本的北婆罗洲壳牌石油公司也计划在西海岸试钻海上油井。
1959年,北婆罗洲英国殖民当局成立了“移民投资委员会”,吸收外国资本。
在沙捞越,日本资本的侵入更为积极。目前日本资本准备对这里的实兰丹煤矿投资五千万到六千万元。三马丹铁矾土公司的股权三分之一属于日本资本。这家公司于1958年组成,1960年开采铁矾土达四十万吨,全部运往日本。(附图片)


第5版()
专栏:

外国人的姓名
柬埔寨人
柬埔寨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例如,诺罗敦·康托,“诺罗敦”是姓,“康托”是名。
柬埔寨贵族的姓和老百姓的姓不同。一般是贵族才承继父亲的姓。有的贵族还有封号或教名,封号放在姓的前面,教名则放在名字的后面。
老百姓一般是用父亲的名作为自己的姓,从前也有以祖父的名作为孙子的姓的,所以老百姓的姓,代代不相同。
柬埔寨人的习惯通常对人只简称名,也有称呼姓的,但不多。
菲律宾人
菲律宾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例如,有人叫克里山奥·雷克托,“克里山奥”是名,“雷克托”是姓。
菲律宾人一般只称姓。如上面所举的克里山奥·雷克托,只称呼“雷克托”。(柯贤伟辑)


第5版()
专栏:地理知识

圣诞岛和约翰斯顿岛
美国政府不顾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反对,最近宣布将在太平洋上的约翰斯顿岛和圣诞岛地区恢复大气层核武器试验。据报道,美国即将派一支拥有一万一千八百人的“特遣部队”前往这个地区。美国要求在圣诞岛地区试验核武器,遭到了英国舆论的反对。
圣诞岛和约翰斯顿岛位于太平洋中部,都属于被称为玻里尼西亚的一群岛屿。圣诞岛是拉因群岛中的一个岛屿,位于北纬二度,西经一百五十七度附近。它是太平洋上最大的一个环状珊瑚岛,周围环礁长达二百六十公里,面积约六百平方公里,其中94%是陆地。1777年12月24日,英国航海家库克发现这个岛,并在岛上度过圣诞节,因此被命名为圣诞岛。1888年,英国占领圣诞岛,并将它租给一些英国公司种植椰子和开采鸟粪。1914年,英国中太平洋椰子种植园公司获得全权在岛上采集椰子、珠贝和鸟粪,为期八十七年。1919年,英国将圣诞岛与吉尔贝特、埃利斯两群岛归为由同一行政机构管理的殖民地。
圣诞岛附近盛产鲔[wěi]鱼,有太平洋的“鲔鱼宝库”之称。岛上居民除采椰子季节外,平常只有一百人左右。
圣诞岛位于从墨西哥到澳大利亚的中途,可以作为海空基地。因此,英国和美国之间长期争夺这个岛屿。1936年,美国对圣诞岛的所有权提出异议,斗争十分尖锐,使得英国派了一艘军舰前往圣诞岛,并在那里设立无线电台,抵制美国。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和新西兰的军队进驻了圣诞岛。美国所垂涎[xián]的不仅是圣诞岛,而且也对整个拉因群岛有所企图。它已经把拉因群岛通称为“阿美利加群岛”。
二次大战以后,美国仍然眼红于这个岛屿。1957年3月以后,英国在圣诞岛试验核武器,毒化了周围地区,因而遭到了世界舆论的反对。现在,美国又要求在圣诞岛地区试验核武器,并派军队在圣诞岛登陆,这实际上是要借同英国一道试验核武器为名,从英国手里夺取圣诞岛并控制整个拉因群岛。据美国通讯社报道,英国政府曾经对此“感到伤脑筋”。但是在美国的诱迫之下,英国政府终于不顾英国舆论的反对,同意了美国的要求。
约翰斯顿岛在圣诞岛的西北一千九百公里,夏威夷群岛西南一千三百公里,约位于北纬十七度,西经一百六十八度三十分。这是一个珊瑚礁岛,有一条十九公里长的环礁,以半圆形环抱着两个小岛。一个是约翰斯顿岛,一个是砂岛。约翰斯顿岛长约八百米,宽一百八十米。砂岛很小,直径不过一百八十米。1807年,英国军舰康华利斯号发现了这个岛,后来以舰长约翰斯顿的姓氏给它命名。1858年,约翰斯顿岛被收归美国版图。1941年,美国宣布约翰斯顿岛为海军防御地区,禁止外国人接近。这地方已成为美国在太平洋上的一个潜水艇和空军的根据地。 (枝)
(附图片)
图为圣诞岛的一角
“圣诞老人”求见 原载英国《工人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