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社论

稳扎稳打 逐步前进
乌鲁木齐地区各族人民,在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把渗漏严重、经常大涨大落的乌鲁木齐河基本治理好了。这条河流治理过程中,工程逐年增加,效益也逐年增加,现在灌溉农田的面积,已经比原先扩大了十倍多。兴修水利以后,还使原有的十五万多亩盐碱地和沼泽地得到了初步改良。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要使我们付出的力量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是不容易的。治理乌鲁木齐河能够得到比较显著的效果,最根本的经验就是:稳扎稳打,逐步前进。
要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比较有把握地取得预想的结果,第一件要紧事是使我们的思想适合于我们所处的具体环境,摸准我们要征服的对象的“脾气”,作出比较正确的策划。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河流,所以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治河方法。同一条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水文和地质情况也不相同。治河的时候,既要力求掌握河流的一般规律,又要寻求每条河流以至每段河流的特殊规律。乌鲁木齐河河床纵坡大,水流急,冲力大;它流经的地带多是戈壁砾石层,渗漏严重。针对这些特点,治水的人们就把防冲防渗作为修建渠道和水库的关键。同时,这条河流依靠雪山融冰供给水源,春秋干旱,夏洪汹涌;因上中游渗漏严重,下游地区地下水位高,泉水多,沼泽多。针对这些特点,他们就首先在中段修建较大的水库拦蓄夏季洪水,在下游多挖小型水库积蓄泉水,并采取有蓄有排的办法,降低水位,改良沼泽地和盐碱地。这样,就基本上做到了“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仅仅有了正确的治水方针还不够,还要有切合实际的步骤。步骤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不可能一举获得全胜。在一定时期内,人的力量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乌鲁木齐河不是一条很大的河流,也不是一条微不足道的河流,而且它的性格又很粗暴,不能设想以当地有限的人力物力,一年半载就制服它,而只能分期分批地作长时期的努力。既不能气短低头,也不能不切实际地想一下子“挟泰山以超北海”。大山是有办法搬动的,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所设想的,就是既有雄心壮志而又从实际出发的办法。山虽高大,但是可以把它分作许多小部分,山不会长大,而子孙无穷,一代一代地搬,终有一天能够把山搬走。治河工作虽然艰巨,只要采取正确的方针,分批分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坚韧地耐心地干下去,总有一天能胜利完成;只要方针正确,方法对头,干劲充足,到达最后胜利的时间在一定限度内是能够缩短的。
既是分期分批,就要有先有后。有些事情是当前应该办而且能够办的,如果拖到以后,就会延误事情,坐失时机。有些事情是以后才需要办的,或者当前还没有条件办的,硬要马上就办,就会费力多而见效少,甚至根本办不成功。乌鲁木齐河的各项治理工作,先后次序安排得很好。河的中游离市区近,这里对水的需要比较急迫,这段河流就自然情况说也比较容易治理,而且原来已有一些简陋的灌溉设施,修建工程需要的投资比较少,这一带的人力则比较多。因此,他们就先治中游。河的下游地处低洼平原,工程也比较容易做,而且有大量肥沃的荒地,水利修好之后能较快地得到较大的收益。因此,就把治理下游作为第二步。在治理中、下游的几年里积累了经验,壮大了力量,第三步就发动全灌区人民,集中力量治理纵坡最大、全是戈壁砾石层、土质十分坚硬、工程最为艰巨的上游地区。这样分而治之,会不会前后发生矛盾呢?矛盾会发生,但也能够解决。在最初治理中游的时候,由于对下游农业生产发展速度估计不足,加上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设计修建的总干渠过水能力偏小、工程质量偏低。两年后,情况变化了,因下游农业迅速发展而需水量大增,客观条件也有了改善,他们重新改造了这段总干渠,提高了工程标准,加大了过水量。这次经验教训,促使他们进一步作了全盘的规划,在治理中段的时候就照应到了上段、下段,使全部工程通体衔接、互相配合。这也就是说:一步一步地走,并不是走一步然后才看下一步,而是从全局着眼,从局部着手;高瞻远瞩,左顾右盼,而又一步一步向前走。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根据对实际需要和可能条件的新的认识,使治河方案逐步完善,使工程效益逐步提高。这样有计划有步骤地一步一步地走,不但劳动力便于调配,在连年治河中还尽可能避免妨碍当年生产,而且见效迅速,能够年年扩大受益面积。
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走,是不是很慢?路,总是要一步一步走的。只要方向对头,办法正确,而又鼓足干劲,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稳步向前,就不会走得很慢,而会走得很快。善于赛跑的人,既跑得快,又跑得稳;如果只快不稳,是会跌交子的,结果反而会“欲速则不达”。事实证明,乌鲁木齐地区人民治河十一年,采取了稳步向前的方针,逐步扩大灌溉面积十倍多。这正是快,而不是慢。世世代代在乌鲁木齐河两岸的农民,因为治不了水,临解放前只有六万亩耕地,还经常遭受干旱或洪水的威胁。他们在十年以前怎能设想,同是一条河,十年左右的工夫能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灌溉面积扩大到六十九万亩,而且控制了洪水,建立了发电站,供应了几十万人口的城市的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绿化用水。只要想一想这些情况,就可以了解,在党的领导下,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步骤,解放了的人民能够把改造自然的工作进行得比人们预想的还快得多。
乌鲁木齐地区的水利工作是不是就做得十分完好了呢?当然不是这样。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不可能设想像兴修水利工程这样的大事情能够从头到尾不发生一些缺点,能够在短时期内做到十全十美。在最初治理中游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设计不周的缺点。现在,虽然整个渠系已经基本上配套,骨干工程已经达到较高标准,但田间工程仍然不够完善。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并不是工作中没有什么缺点。重要之处在于: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调查和试验,力争少发生缺点或者不发生严重的缺点;事情进行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已经发生的缺点;事后毫不自满,继续改进工作,清除仍然存在的缺点,力争达到更高的质量标准,求得更多的实际效益。乌鲁木齐地区的治水工作正是这样做的。
任何一项建设事业,我们都希望完成得又快又好。经验证明,只有力求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实际,按照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做好各方面必要的工作,创造了一切必要的条件,才能达到又快又好的目的。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说过:“我们也不是不喜欢速胜,谁也赞成明天一个早上就把‘鬼子’赶出去。但是我们指出,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我们主张为着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战争的过程,而排斥贪便宜尚空谈的速胜论。”这里谈的是打仗,可是,这个道理对于建设同样适用。1945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中也说过:必须“注意使我们的思想完全适合于我们所处的环境,然后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样样见效,并迅速见效。”他说:如果我们真正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从这一点出发,看起来收效很慢,并不轰轰烈烈”,但是,结果“决不是很慢,反而是很快”。在乌鲁木齐地区的具体条件下,十一年修的水利工程把灌溉面积扩大十倍多,这是真正的多快好省。治理乌鲁木齐河的经验,再次证明,要作到真正的多快好省,就必须十分尊重一切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对这一点,我们必须紧记在心。


第1版()
专栏:

中国加纳交换友好条约批准书
新华社阿克拉28日电 中国和加纳今天在这里交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加纳共和国友好条约的批准书。
中国驻加纳大使黄华和加纳外交部长阿杰伊在交换批准书的证书上签字。
出席今天交换批准书仪式的有加纳外交部副部长普普兰普和其他官员以及中国大使馆外交官员。
中加友好条约是1961年8月在北京签订的,后来双方都按各自的宪法程序批准了这项条约。
这项条约在交换批准书的这一天开始生效。


第1版()
专栏:

加紧追肥、松土和镇压保墒
山东勤管返青小麦
青海牧区努力争取春羔好收成
新华社济南28日电 我国冬小麦主要产区之一的山东省,各地人民公社正抓紧当前小麦返青的关键时期,加紧给麦田追返青肥、松土和镇压保墒。
这个省南部、东部的临沂、济宁、烟台等去秋获得增产的地区,由于小麦播种时墒情较好,冬春雨雪较多,今春小麦返青较早,生长情况良好。因此,这些地区的社员对管好麦田、争取今年小麦有个好的收成,信心很大。烟台地区盛产小麦的黄县,今年各公社麦田管理的时间一般比过去早十天左右。现在,全县追过肥的麦田比去年同期增加8%,大多数麦田还松了一遍土。苍山、蓬莱等县许多公社还准备了农药器械,以便随时发现虫害,随时扑灭。
去秋遭受严重涝灾的德州、惠民、聊城三个地区,因为种麦时地太湿,泥耧粗种的麦田较多。入春以来,部分受水麦田又发生盐碱化。现在,这些地区的农民正抓紧这些麦田的管理,对泥耧麦采取了松土、平整土地和及时追肥等方法。聊城专区寿张县莲花公社祝家庄大队播种的八百五十多亩泥耧麦,现在全部松了一遍土,麦苗已开始好转。这个县的李台公社关门口大队,还给泥耧麦田追施了大粪干。在碱化地区的一些社队,也及时为生碱的麦田松土追肥,使地不板结、不龟[jūn]裂,以增强麦苗抗碱、抗病、抗风能力。莘[shēn]县董杜庄公社对二万四千多亩碱化麦田,还采用重碱地刮碱,轻碱地扫碱,然后再追肥、耧锄等方法进行细致管理,大大减轻了碱的危害程度。
新华社西宁28日电 青海省各牧区采取各种措施,克服春季自然条件给畜牧业生产带来的困难,争取春羔有个较好收成。
春季牧草枯黄、风大狼多、畜病易于流行。在这段时间内,对春羔生产影响很大。青海牧业区各州、县、公社都及时派出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和放牧员一起研究制定饲放管理和接羔的具体措施。许多地方根据今年风雪较多的情况,对大部分产羔母羊群配备了两个放牧员,并合理安排了放牧的草原。有些地区还组织牛群和羊群走圈放牧,扩大草原利用面积,留出最好的草场给产羔母羊使用。牧民还给大部分产羔母羊群准备了两三头奶牛,以便为新产的羊羔补饲牛奶。此外,当地商业部门调出一部分药品、打狼器械和手电筒等物资,及时供应牧区;各兽医站也派出医疗人员,深入牧区开展牲畜防疫和治疗工作。


第1版()
专栏:

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贺龙元帅接见阿尔巴尼亚支援军队与国防志愿协会代表团
新华社28日讯 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贺龙元帅今天上午接见了由斯皮罗·穆伊修少将率领的阿尔巴尼亚支援军队与国防志愿协会代表团的全体人员。
接见时在座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主任李达上将、副主任赵正洪少将,外交部苏欧司副司长陈伯清等。
接见时,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马利列也在座。
(附图片)
图为接见时情形。左起:杨成武上将、穆伊修少将、贺龙元帅、马利列大使  新华社记者 王敬德摄


第1版()
专栏:

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 分期分批地全面治理
乌鲁木齐河灌溉实效逐年扩大
十一年来陆续修好的水库和渠道,基本上能控制和利用夏季洪水和渗漏后重返地面的泉水,使灌溉面积增加十倍多;去冬今春又集中力量提高尚不完善的田间渠道工程标准
本报乌鲁木齐28日电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各族人民,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的条件,稳扎稳打地、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地全面治理乌鲁木齐河,经过十一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使这条河流灌溉农田的面积,从原来的六万亩扩大到六十九万亩。
这条河流是由驻乌鲁木齐地区人民解放军部队和当地各族人民在1950年冬天开始治理的。目前,全河十三座库容总量达二亿多立方米的中小型水库、六十多公里长的混凝土渠道以及干砌卵石、片石渠道等主要工程已经基本完工。这些工程和近年来新修或改建的一千一百多条田间渠道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灌溉网。它能基本上控制并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夏季洪水,利用渗漏流失后又在下游上返地面的泉水,使乌鲁木齐河灌区的灌溉面积比解放初期扩大了十倍多。1961年,乌鲁木齐地区严重干旱,但全灌区粮食和蔬菜总产量仍比收成好的1958年大幅度增长,这和水利工程修得好、管得好、用得好有密切关系。
乌鲁木齐河的各种治理工程,是采取国家投资、水利专业队承办,集体投资、社员兴修,以及国家、集体共同投资等三种形式兴办起来的。为了贯彻修好、管好、用好的精神,沿河各受益单位,从工程开始兴修时,就不断从各方面加强了管理工作。目前全灌区已培养出工程管理和灌溉管理专职干部二百五十多人,基层管水人员一千六百多人,建立了管理整个灌区的乌鲁木齐河管理处、各级管理站(所)及浇水组等,使整个灌区逐步形成了一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机构。各灌区并设立了工程养护队,推行了管理责任制,从而提高了水的利用率。现在,整个灌区已基本上改变大水漫灌、串灌的习惯,在普遍实行畦灌的基础上,又逐步推广先进的沟灌和沟植沟灌的办法,每亩地平均灌水定额由1957年的五百五十立方米,降低到四百立方米。
乌鲁木齐河骨干工程已达到了较高标准,灌区整个渠系也已基本配套;但是,灌区人民公社和国营农场内部的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等工程设备还不太完善,有些土地还没有平整,还不能达到较高的灌溉标准。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水利工程的效益,全灌区人民去冬以来,又掀起了以整修渠道、水库为中心的冬季水利活动,把整修河渠的主要力量用在提高社内、场内的水利工程标准方面。到3月初,沿河十三座中小型水库已经基本整修完毕,蓄水一亿二千多万立方米,各级渠道的整修计划也已半数完成。数千名各族社员和农场职工,还在拉运沿河一带的片石和河床卵石,将原来的部分土支渠改建为干砌卵石或片石渠道。这些工程完工后,今年灌溉用水量将有进一步增加。
(附图片)
一里多长的悬空大渡槽,是水库输水到干渠——和平渠的重要孔道。这是乌鲁木齐河管理处工作人员正在作放水前的检查
新华社记者 岳国芳摄


第1版()
专栏:

中国波兰两国政府签订今年货物周转和付款协定
新华社28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贸易代表团和波兰人民共和国政府贸易代表团在友好和互相谅解气氛中进行贸易会谈之后,今天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波兰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1962年两国货物周转和付款协定。
协定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供应波兰人民共和国矿产品、各种机器、纺织品、轻工业品和其他商品。波兰人民共和国将供应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矿、选煤厂、水泥厂的设备以及甜菜种子和其他商品。
在协定上签字的,中国方面是对外贸易部部长叶季壮,波兰方面是波兰驻中国大使克诺泰。
参加签字仪式的,中国方面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对外贸易部副部长林海云、李强,第二局局长张化东,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副司长徐明等。波兰方面有波兰驻中国大使馆参赞傅拉托和波兰政府贸易代表团的全体成员。
签字后,叶季壮举行宴会招待波兰政府贸易代表团。李先念副总理出席了宴会。叶季壮和克诺泰都在宴会上讲了话。叶季壮说,中波两国人民无论在过去的革命斗争中和在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互相支持的。十几年来,两国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一次签订的协定,对加强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和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将起积极的作用。克诺泰大使在讲话中指出,波中两国由于包括贸易在内的各方面的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得到了加强和巩固。他说,今天签订的协定,对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一个新的贡献。


第1版()
专栏:

四月初将有冷空气侵入我国
新华社二十八日讯 三月下旬,又续有冷空气侵入我国。受此冷空气影响,近日,东北、华北和江淮地区,再次出现五、六级或六、七级的大风,气温也有下降,部分地区发生了霜冻。最近几天,长江以南部分地区有短时间的阴雨,大部地区天气很好,气温在逐渐回升。
据中央气象台的分析,四月初还将有冷空气影响我国。


第1版()
专栏:

乌鲁木齐河治理经过
乌鲁木齐河,发源于天山北坡冰大板,全长一百多公里。河床由戈壁砾[lì]石构成,宽广散乱,纵坡大,泥沙多。解放初期,沿河渗漏流失的水量约占全部河水的70%。由于水源依附融冰消雪,很容易受气候影响,春秋水量奇小,夏季洪水特大,虽然全年河水径流量四亿二千万立方米,但除洪水季节外,河床内终年只有一股细小的溪流。乌鲁木齐地区又处亚洲大陆腹部,年总降雨量只有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毫米左右,蒸发量却在八百毫米以上。解放前,人们无力同大自然搏斗,全灌区近百万亩耕地到解放时只耕种六万亩。那时,每逢春秋枯水期,庄稼还不免受旱;夏季山洪暴发,又常常冲毁沿河一带的庄稼、房屋、道路、桥梁,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解放后,根据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治理乌鲁木齐河的愿望和发展农业与工业生产的需要,负责领导治理乌鲁木齐河的有关部门,切实地调查研究了乌鲁木齐河的特性,按照当地人力、物力、财力等可能条件,从1950年冬天开始,采取因地制宜、分期分批和先易后难等办法,先治中游,再治下游,最后治理上游。因为中游位于乌鲁木齐市近郊,人口集中,原来又有简单的灌溉设施,先从这里着手,劳动力较易调集,投资较少,既能尽快就近解决当时乌鲁木齐市农业工业生产建设的用水问题,又可通过这一阶段的治理工作,逐步掌握乌鲁木齐河的自然规律,为进一步根治乌鲁木齐河创造经验。下游是低洼平原,这里有从上游渗入地下后又上返地面的大量泉水,土地比较肥沃,因此接着便在这里建筑了八座中、小型水库,引蓄了大量地下泉水,修建了比较完整的排灌系统,并采取了一些措施,降低了下游两岸农田的地下水位,改良了沼泽地和盐碱地。在初步完成了中下游的治理工作和取得了兴修水利的经验之后,再发动全灌区的人民治理纵坡很大、全系戈壁砾石岩层、工程十分艰巨而工作量又大的上游地区。由于治理工作比较切合实际,讲究实效,头三年中就扩大了灌溉面积九万多亩,改良了沼泽地和盐碱地十五万多亩。从1954年到1957年治理下游期间,每年都修一定数量的工程,扩大一部分受益面积,几年中便扩大灌溉面积近十五万亩。1958年以来,在大力根治上游和沟通上、中、下游整个灌区之后,灌溉面积迅速扩大了四十万亩,促使粮食和蔬菜产量大幅度增长,并为上游地区发展畜牧业和养鱼业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增加了城市绿化、工业建设、发电等用水的供应量。
在乌鲁木齐河的治理工作中,当地执行了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方针。根据从治河实践中初步取得的经验教训,并按照生产发展的需要,逐步修改了原订治理计划,改善了治理工作。例如初期治理中游时,由于对下游农业生产发展速度估计不足,加上当时缺乏混凝土和水库容量小,设计修建的和平渠总干渠过水能力偏小,工程质量低。两年后,下游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了,需水量超过了可能的输水量,同时当地已能生产水泥,也修成了容量较大的水库。于是,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重新改建了和平渠总干渠,提高了工程标准,加大了过水量。从这次返工的经验教训中,有关部门对全河的上中下游引水、蓄水及灌区开发远景进行了全面安排和比较,编制了乌鲁木齐河流域规划和新垦灌区规划,使当前工程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密切连系起来。又如从实践中摸索到了防冲防渗是修好渠道减少水量流失的关键,各灌区便根据已有的条件,提高工程质量,逐步把全部干渠修建成或改建成干砌片石、卵石甚至混凝土渠道,使渠水有效利用系数比改建前提高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