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支持生产队因地制宜安排生产
小溪市公社四年来粮食年年增产
本报讯 据新湖南报消息:湖南邵阳县小溪市公社干部领导农业生产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四年来粮食产量年年超过1957年。
事情得从1959年说起。那年春天,公社根据水利条件大有改善的情况,提出了将一部分旱土改作水田的意见,很多生产队干部热烈拥护,认为这是一条增产粮食的门径。石灰窑生产队的干部和老农商量,大家认为本队土质不好,水源缺乏,这里又是石山,虽然修了几口塘,却存不了水;特别是螃蟹咀有八亩干田,连续七八年干死无收,可是1958年改种红薯,结果亩产鲜薯二千四百斤,折谷六百斤,比种稻谷的田增产四倍。根据上述情况,他们临田查看,逐丘规划,决定把全队三十二亩天水田、漏水田改成旱地种红薯。当时,公社个别干部错误地认为他们思想“保守”。
公社党委经过调查研究,支持了他们的作法。并且表扬了他们善于把上级意图和当地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精神,批判了个别同志对增产措施强求一律、统一规格的主观主义作法。事实也证明,石灰窑生产队1959年的粮食总产量大大增加,迅速由缺粮队变为余粮队。
油榨湾大队总结和发展了石灰窑生产队的经验。他们从大队到生产队层层组织了由老农、中年、青年三种人参加的生产技术委员会,专门召开了老农座谈会,决定把水利条件好、土质好的垅田和二塝田种双季稻;把冷浸田和发秋田种中稻;把无水源土质差的蚂蚁子土田改种红薯,增产效果很好。公社党委和管委会肯定了这个大队的做法,并在这里召开了现场会,使因地种植的经验迅速在全社推广。如沿河的梅洲大队,从本队田土少、水源好、劳力足的特点出发,大力扩种双季稻(占总田亩91%),1961年粮食产量比1957年翻一番;五星大队根据茶山多的特点,大搞粮林间作,既垦复了油茶,又增产了粮食,粮食产量也比1957年显著增加;祥牌大队有个吴家垅,山高水冷,都是泥脚深的“没良心田”,过去没有因地制宜,种了双季稻,产量不高。他们学习油榨湾大队的经验后,采纳了老农的意见,全部改种中稻。1961年平均亩产量高达五百一十斤。
由于因地制宜采取措施,这个公社从1958到1961年的四年里,虽然连遭三年水旱灾害侵袭,全社粮食总产量却年年超过1957年。去年,全社粮食总产量达到一千八百六十三万斤,比1957年增产36.4%,比大丰收的1958年还增产13.6%,平均每个标准劳力生产的粮食由1957年的一千九百六十二斤增加到去年的二千六百三十五斤。四年来,全公社卖给国家的粮食达一千一百九十八万斤,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给这个地区统销粮食的一倍多。1961年,除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外,社员们又自愿卖了余粮三十七万斤。现在全公社各级集体所有的储备粮还有七十六万斤。


第2版()
专栏:

四川江津县高站公社宝珠大队,因地制宜扩种早熟、抗旱作物。这是宝珠大队第一生产队的社员正在播种高粱
新华社记者 廖长学摄


第2版()
专栏:

制订统一的农用物资供应和农机具修造计划
太仓各部门密切协作支援农业
春耕农具修造计划已大部完成,二十个电灌站检修结束,大批农用物资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
本报讯 据新华日报消息:江苏太仓县工业、商业、供销社、手工业等部门,在县领导机关统一规划下,分工协作,支援农业。到3月10日止,这个县修造好的春耕农具,已达修造计划的85%,二十个电灌站已全部检修结束,机灌用的戽[hù]水机也已修好了72%。大量化肥、农药、木材、黄麻、桐油等农用物资,已及时送到了农业生产第一线。
前些日子,太仓县领导机关曾对支援农业的工作作了检查,发现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各部门的工作缺乏联系配合,以致在某些工作中产生了一些脱节现象,有的农用物资供应不及时,不对路,部分农具修造得不切合实际需要。
为了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太仓县领导机关便成立了一个物资供应、农具生产维修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有关部门的会议,进行调查研究,统一制订支援农业的工作规划。今年2月份,领导小组派人到生产大队、生产队作了一次调查,了解了农田灌溉、农具维修、肥料供应、农业机械检修等方面的情况,统一制订了上半年农用物资供应和农机具的修造计划。根据这个统一计划,各个部门又提出了自己的具体执行计划。
上半年农用物资供应和农机具修造计划制订后,县的工业、手工业局就迅速把任务落实到车间、红炉,各农具厂(社)加强了同供销社的联系,经常听取供销社干部转达社员对农具规格、质量的意见,切实改进农具修造工作。浮桥公社农具厂听到供销社干部反映,群众对铁耙、锄头等农具质量差、规格品种不全有意见,立即动手改进。除了增加中号规格的铁锄外,还将质量不够好的农具收回来,重新回炉加工。商业、供销社等部门也加强了生产资料的调拨供应工作。他们组织了一千七百条农船,到南京、上海等地调运化肥及农药,及时送到公社和大队。同时,给工业部门供应了一批木材、毛竹、桐油等物资,支持他们修造农具。


第2版()
专栏:

齐齐哈尔工业器材站派人带货下乡
帮助供销社扩大经营品种
支援了农具修造工作,供应了农民生活需要
本报讯 据黑龙江日报消息:黑龙江齐齐哈尔工业器材采购供应站组织工作组,到农村帮助供销合作社扩大经营品种,开展工业器材商品的经营业务。
齐齐哈尔工业器材采购供应站在今年年初,曾派干部分别到一些县的农村供销合作社作调查。他们发现农村很需要修理农具用的各种工具器材、修造门窗用的小五金和油漆涂料等商品。但是,由于供销合作社的营业员不大熟悉工业器材商品的业务,经营的品种不多,不能满足社员的需要。于是,这个站在2月中旬组织工作组,携带了适合农村需要的商品一百五十多种,分赴克山、依安、龙江、克东等县,配合各县工业器材供应站等商业部门,通过物资交流会、展览会、流动推销等不同形式,边宣传、边推销,帮助供销合作社扩大了经营品种,供应给社员们一批五金器材商品。这些商品,有不少是在城市中积压,而为农村迫切需要的。在龙江县龙兴人民公社举办的展览会上,一天就卖出了一百二十支已积压了较长时间的木锯条。在克山县河南人民公社举办的物资交流会上,一次卖出七百多个木钻。克东县工业器材供应站的职工,一方面具体帮助供销合作社的干部熟悉商品规格性能、使用方法、保管常识和简单的修理技术,一方面开展销售活动。他们在六天时间里,到了五个公社,出售了价值一万一千七百元的商品。不少群众买到生产用具后说:这回修理农具可方便了。


第2版()
专栏:

拜老中医为师 坚持学习 不断深造
上海五名西医在中医研究班结业后继续前进
据新华社上海22日电 上海第一医学院各附属医院的五位西医,在中医研究班结业后,继续拜老中医为师。
这五位西医中,有三位原来是主治医师,两位是四年以上的住院医师。他们在中医研究班两年半离职学习期间,曾系统地学习过中医基本理论,也曾到中医各科实习过,去年6月结业后回到医院。为了继续学习中医临床治病的经验,他们在医学院和市卫生局的协助下,又分别拜著名的老中医黄文东、陈大年、唐吉父、盛梦仙、范新孚等为师。
这些西医师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得到老师指导,加深了对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认识,提高了医疗效果。妇产科医师盛丹菁[jīng]拜中医妇科专家陈大年为师后,定期跟随门诊,抄录老师写的病史、脉案和药方,逐例分析研究;又定期请老师到医院作诊断和治疗疑难病症的示范。现在,她已能根据病人的舌苔颜色、自身感觉、脉搏情况等确定得病的原因。眼耳鼻喉科医师蔡松年在中医研究班结业后,开始研究用中医中药治疗青光眼。他接着拜老中医范新孚为师。现在蔡松年用中医中药治疗早期青光眼,在降低眼压等近期疗效方面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老中医们对于自己能亲授这批徒弟,感到十分高兴。有四十多年临床经验、善于带徒弟的老中医盛梦仙和唐吉父,半年多来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中医研究班学习过的这些西医,勤学好问,西医临床经验比较丰富,又系统学习过中医理论,因此在临床方面加以启发和指导后,对中医的理解、接受能力一般都比较强,而且善于在理论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第2版()
专栏:

青年西医张民夫刻苦钻研中医论著
写成《中医皮肤病学简介》初稿
据新华社长春22日电 吉林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青年西医张民夫,刻苦钻研中医皮肤病学。最近,他根据自己几年来的临床经验和搜集的中医皮肤病有关资料,编写了《中医皮肤病学简介》(初稿)一书。
张民夫1953年从吉林医科大学毕业后,就留校担任教学和医疗工作。几年来,他经常阅读有关医学文献,自学中医论著。在掌握了中医基本理论之后,张民夫便深入钻研中医关于皮肤病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中医有不少治疗牛皮癣的方法,张民夫在这方面就搜集到了二十多种药方。他对这些药方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自拟了一种处方法,并且和老中药师一起炮制成一种治疗牛皮癣的丸药。他用这种丸药和西药配合,治疗了二十多例病人,治愈时间一般由四十天左右缩短到二十多天。


第2版()
专栏:来信综述

关于“以同志相称”
本报2月23日在党员来信栏发表了张向群同志的“以同志相称”的建议以后,又收到了十多封有关这个问题的来信。现在把这些信的内容简要地发表于下。
许多同志拥护张向群同志的建议。辽宁盘山县第六中学党支部书记郭永录同志说:“近年来,我在同志之间,特别是对上级说话的时候,几乎完全是按职务相称的,如王书记、李部长、张主任等。这种习惯应该改变。我认为,以同志相称不仅有阶级感情,而且可以密切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为了改变这个习惯,我建议先由党内的各级负责同志作起。希望他们主动去启发、说服下级以同志相称。”第一机械工业部王志明同志说:“在我们单位里,大家一致认为以同志相称这个建议很好,应该提倡。现在我们机关的干部中,已逐渐改变以职务相称的习惯。”
有的读者对张向群同志的建议作了补充。林英如同志来信说:“我赞成革命同志之间一般不以职务相称;但我也不主张一律称呼同志。比如说,同志之间亲切地称呼着‘老张’、‘老李’,对一些年青的同志称呼着‘小王’、‘小赵’。这有什么不好呢?对一些德高望重的年老的同志,尊称为‘张老’、‘李老’、‘王大姐’、‘赵大姐’,不也是很好么?”
也有读者反对张向群同志的建议。如广州市维平同志说:“不能说称呼一个同志的职务就会疏远上下级或同志之间的关系,相反,以职务相称正反映了下级对上级的尊敬和爱戴。称职务,使人感到同样的自然和亲切。职务既然是革命队伍里的分工,称呼它有什么不好呢?称呼职务有时也是为了方便。如果对领导同志都称呼某某同志,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领导同志还好办,否则单要记住名字,就够麻烦了。”
河南漯[luò]河市李新亮同志来信反映,有些机关为了改变互称职务的习惯,专门发了通知,要求大家对领导人一律以同志相称,不准再称职务。他认为:互称职务的习惯应当改变,但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却欠妥当。
乌鲁木齐市友好人民公社的一位同志来信说,他很拥护张向群同志的建议,想对领导同志不称职务而改称同志。但他思想上有顾虑,因为公社里有一位党委书记曾经强调说,对领导干部一定要按职务称呼,说这是表示尊敬。这位党委书记认为,对领导干部不称职务,是“缺乏教养”,“不成体统”。这个读者最后说:“对我们党委书记的这种看法,我是有怀疑的。我认为对负责同志的尊敬,并不一定表现在称呼上,而在于是否真正建立了同志式的上下级关系。”
编者


第2版()
专栏:答读者问

陡坡开荒要有限制
有些读者来信反映,若干山区在开荒扩种中,开垦了陡坡,破坏了水土保持。这样做的结果,收获粮食有限,带来不少后患。这些读者希望知道关于禁止开垦陡坡,国家有哪些规定。我们就这个问题,请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石象高、张容端同志答复于后。
 编者
近年来,很多生产队和个人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增产粮食,开了一些荒地。这样做对农业增产起了不小作用,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有些地区由于开荒缺乏领导,山地遭到了很大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农业生产。
为了合理利用山地,保持水土,国务院在1957年颁布的《水土保持暂行纲要》里曾规定:“二十五度以上的陡坡,一般应该禁止开荒”。各地应该根据这一规定的精神,对坡地开荒加以控制,以免继续造成上述损失。
为什么开荒坡度要有限制呢?
第一,开垦的坡度愈陡,引起的水土流失也愈严重。据陕西绥德水土保持试验站观测:在一次暴雨中,二十八度坡的耕地比十四度坡的耕地,水的径流量大一点二倍,冲刷量大零点九七倍。由于土壤被侵蚀,陡坡上的作物产量也比缓坡低得多。坡度由十四度增至二十九度,谷子的产量平均降低30%,高粱降低31%。
第二,坡地上的树草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据有关部门在黄河流域测定,林区比无林地可减少洪水流量86%,减少泥沙流失90%。若毁林开荒或无限制地在陡坡开垦,破坏植被,不仅会造成水土流失,失去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而且会由于泥沙下泻,加速水库的淤积,影响水库的合理利用。
第三,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可以防止和减少陡坡开荒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但是陡坡的水土保持工程比较费工。把陡坡修成梯田时,为了耕作方便,田面就要宽些。这样,不仅地埂要高,土方工程量大,而且地埂占地面积多,很不经济。据山西离山水土保持试验站试验,在十度坡地上修一条田面宽十米的梯田,用工五十个,而在二十五度坡地上修同样宽度的梯田,用工多达一百一十八个。甘肃武山邓家堡,在五度坡地上修的梯田,地埂高二米,占地3.2%;在二十五度坡地上,地埂高八点四米,占地达39.4%。
根据以上原因,坡地开荒应当有所限制。至于纲要中规定的二十五度,是根据大多数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估算出来的,不是硬性规定。《水土保持暂行纲要》中还有这样的规定:“各省可以根据当地土壤结构、降雨强度和降雨量,森林、耕地和人口分布等具体情况,规定各种不同的禁止开垦的坡度。”


第2版()
专栏:

一个增产的故事
尚真
湖南邵阳县小溪市公社油榨湾大队石灰窑生产队的干部,在公社提出把旱地改水田的增产措施后,从本队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把一部分减收的水田改成了旱地,结果获得了增产。这件事做得很好。
通过这件事,有两个问题值得人们思考一下。
第一,对于上级提出的增产措施应当如何执行?有一种做法是,不管上级的意见是不是符合本地区的情况,是不是反映了群众的要求,是不是行得通,总之,上级怎么说就怎么办。这种态度,决不能说是严肃对待上级意见的正确态度。上级的意见,是根据对一般情况的了解和判断而提出的,这对于一般的地区可能是合适的,但是对于条件特殊的地区就不一定合适了。正像小溪市公社那样,旱地改水田这个增产措施,在大多数的生产队是可行的,而在石灰窑生产队这个条件特殊的地方,就行不通了。石灰窑生产队干部在执行公社提出的这个措施的时候,充分走群众路线,从本地区的具体条件出发,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做法,同样地达到了增产的目的。想想看,如果石灰窑生产队干部不是这样做,而是和别的生产队一样大搞旱地改水田,把那些存不住水的旱地也种上水稻,那就非大减产不可。由此可见,善于从实际出发,善于依靠群众,把上级的意见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二,学习先进经验应当怎么学法?有的同志到先进地区去参观,去“取经”,看到人家引水上山、旱地改水田、扩大双季稻等等,回来之后,不管自己的地区是不是适合,是不是需要,有没有条件,人家怎么搞就学着怎么搞。这样的学法,没有不出乱子的,因为它违背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有的同志虽然懂得应当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广人家的先进经验,但是当他们发现人家的经验并不适合在自己地区推广的时候,就认为没有什么可学的了。其实,学习先进经验的本身,比如引水上山、旱地改水田、扩大双季稻等等,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比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足干劲、思想解放、大胆改革等等,这些活的思想,是谁都值得学的更重要的东西。像油榨湾大队、梅洲大队、祥牌大队、五星大队那样,他们没有照搬石灰窑生产队的具体做法,但是他们从条件很差的石灰窑生产队干部和群众那里学到了鼓足干劲、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精神,把这种精神在自己的地区运用起来,结果也同石灰窑生产队一样,获得了增产。所以,怎么学习先进经验,怎么“取经”,也是一门学问。不会“取经”的人,取来的是“假经”,是表面上的东西,是盲目地照搬人家的经验;会“取经”的人,取来的是“真经”,是最本质的东西,是善于把人家的先进经验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推广。
农业生产受着气候、水利、土质等种种自然条件的支配,情况千差万别。不但平原、湖区、丘陵、山区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在同一种地区之内,甚至在一个生产队之内,自然条件也是千差万别的,正如山区的群众所总结的:“山高一丈,大不一样”;“阴坡阳坡,相差得多。”所以,无论是哪种地区,无论是一个县、一个公社、一个大队、一个生产队,推广增产措施也好,实行技术改革也好,安排作物种植也好,都必须经过实事求是地深入调查研究,坚决走群众路线,按照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办事。
(原载《新湖南报》,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兄弟间
——山西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代表访问厂矿散记
新华社驻太原记者
不久前,山西省的许多农民代表来到太原,出席全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代表会议。这些农民代表受到了太原市产业工人的热烈欢迎。在会议正式开始前的几天空隙时间里,很多工厂邀请农民代表到工厂里去参观、做报告和举行座谈、联欢等。工人和农民通过这些活动,互相勉励、互相鼓舞,并且表示了进一步互相支援的决心,生动地体现了工农之间的血肉情谊。
植棉模范的决心
太原纺织厂的工人们在和农民代表座谈的时候,热情地把一匹匹高级棉织品拿给农民代表们看,农民们对这些产品爱不释手,纷纷夸奖这些产品,并且要求工厂多生产。
听到客人们夸奖自己的产品和对工厂提出的要求,工人们都非常高兴,一个个满口接受了农民代表们的意见。但是同时,他们也向农民代表们提出了一项要求:希望农民兄弟努力生产,给工厂送来更多的棉花。
闻喜县的植棉模范吴吉昌是座谈会上的长者,他说:“工厂里长不出棉花来,种好棉花是我们农民的责任,咱今晚就写信给家里,告诉他们今年一定要多产棉花。”话刚完,工厂的优秀女工袁春凤就接上去说:“只要农民兄弟能生产出更多的棉花来,我们保证不浪费纤维,一定把它都纺成纱,织成布,来供应人民的需要。”
座谈会一直开到晚上十点钟。当天晚上,吴吉昌就连夜写信给他的生产队,汇报了在太原工厂参观、座谈的情况,并且建议扩大棉田种植面积十五亩,还对当前搞好棉田备耕工作提出了意见。
“今年一定解决”
侯马市曲村公社主任安泽福踏进太原烟草厂的大门,就拉着烟厂工人张桂梅,要求先引他到车间里看看。
曲村公社是产烟区。最近两年来,太原烟厂的有些工人一到农忙季节就到曲村去帮助农民生产,工农之间早就有了很深的友谊。这次安泽福到太原来,社员们就数着烟厂工人的名字,嘱咐他一定要看看老朋友,问问今年送去的烟叶好用不好用。
安泽福被引进敞亮的车间里,他从蒸烟、抽根、切丝、卷烟一直看到包装,边看边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后来他来到蒸烟机隔壁的一个大房子里,看到一些女工正戴着口罩,在那里挑拣烟叶,先拣出烟叶里的杂质,然后按片子大小、色泽好坏分开来。安泽福看着,对陪他参观的卷烟工陈成说:“这可真是个苦活哩!”陈成告诉他,这活过去厂里是没有的,以前烟叶在地里收割时,就趁潮湿按叶子大小、好坏就地分成等级放好,现在因为有些产烟区的社员忙不过来,这项工作就不得不在加工之前由工人们来作。他说:“工人多干点活倒没有什么,就是影响了烟的质量,因为烟叶运到厂里就干了,这时再来挑挑拣拣就被揉成面面了。”
“啊唷!这可是我们的责任了。”安泽福听陈成一介绍,感到原来提高卷烟质量是农民和工人两方面的事情,就说:“今年我们一定解决这个问题。”
安泽福走出车间,就马上和同来参观的其他农民代表商量如何提高烟叶质量。他说,每年收烟、烤烟时,正是“三秋”大忙的时候,农活一忙,烟叶的分级工作就顾不过来了,今年要及早建议各生产大队抽一些有经验的烟农,成立专业队,专门来做好这项工作。
用实际行动互相支援
来自翼城县的农业劳动模范吴春安、马芳庭、师兰英等来到了太原氮肥厂。一个月前,这个厂的工会主席杨学新曾带领一个代表团,到翼城县去征求社员们对他们厂生产的氮肥的意见。当时,社员们说氮肥是“珍珠粉”,好得很,就是少了些;另外还发生结块现象,使用起来不方便。“今年,氮肥厂能不能多生产些氮肥?结块的毛病能不能改进!”吴春安、马芳庭、师兰英就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到氮肥厂的。
氮肥厂厂长安英亲自带领客人们参观各个车间,仔细给客人们讲解氮肥的生产过程。到了硝铵车间,客人们看到银白色的硝铵粒如瀑布般地由造粒塔上流下来,都不觉惊叹起来:
“这样多呀!这要上多少地呀!”安英告诉他们,由1月1日到2月20日,硝铵的一季度生产计划已完成93%,预料全年氮肥的产量可比去年有所提高。他说,上次工人代表团到翼城访问,使全厂工人进一步了解到氮肥在农业上的作用,了解到农民兄弟迫切需要氮肥的心情,都要求超额完成今年的生产计划。
工程师沈宗太把客人们带到另一个车间,这个车间里的机器却没有开动。沈宗太喜气洋洋地告诉大家:“这叫添料工段,是专门解决氮肥结块问题的。”他说,代表团反映的农民对氮肥结块问题的意见,引起了厂领导和全体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工厂本来有个专门解决结块问题的添料工段,可是还未建好,听了农民们的意见,工厂马上组成一个工作组,专门研究添料工段的建设工作,现在,添料工段的基本建设、机械安装工作都在加速进行,“五一”前后就可开工。
农民代表对工人努力支援他们生产非常感动,吴春安当场就向工人们说:“工人同志这样关心农民,我们也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来支援你们!我们西梁生产大队已经把计划订下了,今年争取多卖给国家两万斤棉花、三万斤粮来支援工业生产!”
井下的会见
五台县农民代表、茹村公社苏子坡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胡守忠,刚到西山矿务局杜儿坪矿,就和同来的农民代表一起下井,看看工人们的生产场所。他在井下只见巷道宽敞明亮,煤车往来不绝。在东采区工作面,他看到工人正在打眼放炮,随着爆炸声,大片煤炭就从煤壁上倾泻下来。紧接着又见一位工人挥起攉煤器,直往溜子上攉煤。乌黑的煤炭就顺着溜子流到煤车里,运出坑口。胡守忠正在出神地看着这紧张的生产情景,一个工人忽然迎面向他跑来叫了他一声,并且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他细细端详一番,话才冲口而出:“你是咱村的张玉生哪!”
张玉生是1954年由村里保送到西山矿务局的。胡守忠这次来太原前,就打算看一看他,可是不知道他在哪个矿井里生产,现在偶然会面,真是格外亲热,两人把家乡的生产、生活情形谈个不休。
张玉生家中有母亲,还有一个哥哥已病了二年,他心里十分怀念。胡守忠亲切地告诉他:你母亲很健壮,你哥哥的病已好了一些,咱社员们分下的东西,你们家也都分下了,另外大队还从公益金里拿出一些钱,帮你哥哥看病。今年过春节咱队里还专门给矿工家属送了礼物,春节过得很好。张玉生听了胡守忠的话,高兴地说:“我这就放心了!”
张玉生也告诉胡守忠,他在矿上工作得很好。在一旁站着的坑口干部左德生告诉胡守忠,张玉生来矿后进步很快,不怕吃苦、积极肯干,现在已当了采煤组长。胡守忠听了高兴地嘱咐他:“小伙子,好好干吧,家里的事,我们当然会管好的!”张玉生也在喧闹的采煤声中回答胡守忠:“你放心吧,我要在矿上好好干一辈子!”


返回顶部